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记 第50集
六祖坛经讲记(50)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我此法门,〕狭义指禅门,广义指佛门。[以定慧为本。]〔定〕跟〔慧〕本来是一体的,但渐修的人常常会把它们分开。〔定慧〕一体就包括戒,戒定慧,这就是修行;但是这一品六祖偏向于〔定慧〕这两个字。〔定〕是体,〔慧〕是用,体用不可以分开。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你真的懂,然后会用吗?比如你现在知道定体慧用,问题是你会解释文字,但你不会用,翻译也没有用。你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境界,你一定要保持冷静,这就是〔定〕,就是不被影响。然后你果然就定在那边不动了吗?不是。不是叫你打坐坐在那里,或关在家里念佛啦持咒啦,不是这样修。遇到事情要处理,处理就是〔慧〕,你听起来很简单,你自己遇到境界时就乱掉。你说:「师父,这个你不讲我也知道。」你是会这样讲,但是你没有那个境界。你们身为家长的人,孩子只要出了问题,你们的心情就乱了,尤其是现在青少年的问题那么多,真是太折磨你们这些父母亲了,年纪轻轻就当父母亲的一大堆。家里老的需要你照顾,小的不听你的话,枕边人又对你不理不睬,旁边又没有良师益友。现在你怎么办?只要你不乱,你是有影响力的。任何事情我们都静下来,答案就会出现,接着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为什么你听起来很简单,遇到境界就会倒?因为你并没有养兵千日,你都在养病。你平常要修行,不然你平常都在做什么?你说:「师父,平常怎么修行?」就是要修你的心。那不妨碍你上班,你不需要辞职再修。奇怪,你修行和辞职有什么关系?你要加班没有时间修?你不会边加班边修吗?你加班时没有心吗?概念不正确,你修几辈子也修不来。平常就是要这样不断地练习,境界来,你的承受力就越好。就像你练举重,你平常举五十公斤,遇到五十公斤的,没有问题;慢慢增加负重到六十、七十公斤,纵使遇到八十公斤的也不会很慌乱,因为只多了十公斤,那就是事情冲击力的大跟小。你不这样练习,当然遇到境界就倒了。例如奥运比赛,你们这个球队都不练习,当然打输,这叫因果报应,有什么好奇怪的?!你遇到境界就倒很正常,因为你没有修,你修就不会倒。重点不是在困难,而是在懈怠,你不愿意做,然后你一直说困难,这样谈没有意义。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这就是一般人,在论说哪个先哪个后,就是有分别,就是二相。前面已经讲过了,佛法是不二之法,如果你有分别,就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也就是说你不懂得佛法。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口说善语,]你听一个人讲话就知道他有没有智慧。讲话展现出来就是用,智慧就是用,所以你要展现出来。你一直怪自己不会讲话,这就代表你没有智慧。但也不是很会讲话就很有智慧,很多人很会讲话、很会辩,白的讲成黑的,那你又把会讲话的定义弄错了;能够利益别人的人才是会讲话的人,我们要用讲话来利益别人。诸佛菩萨多么会讲话,所以才能够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多么会讲,世间所有的好话都让他一个人说尽。
[心中不善,]心定不定你自己知道,心中不善就是没有定,没有定的人就会妄想,妄想的人心中怎么会善?![空有定慧,]你们不要在那边讲空话,只有嘴巴会讲什么是定什么是慧,这没有意义。[定慧不等;]心口不如一。[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这叫心口如一。修行的人自己的身口意都能够展现一致,那叫定慧等持,这叫真功夫。六祖大师所讲的就是生活,从你平常的展现就知道你到底有没有修行,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讲的禅。禅不离开生活,可以说是「生活禅」。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真的修行人不会跟人家争。我们《禅心学苑》有网站,你们现在所看到的网站跟过去不一样,我们的网站过去有「疑问解答」,有任何问题你都可以问,我回答,已经回答好几百位了,可是现在这一栏已经删掉了。为什么?我的用意是,如果你要问法义,或问你自己的问题,我都会解答,但偏偏就有一些人,故意来跟你辩论。你看网路论坛,那么多人在那里辩来辩去有意义吗?会跟你辩的人,不管你怎么回答他,他就是要跟你辩,这样就会争论不休。我常常这么回答:「我尊重你的意见,阿弥陀佛。」还有人说:「师父,你不可以逃避问题。」我不跟你辩都不行,你要我怎么办?我只好把那一栏删掉,「屏息诸缘,勿生一念。」这样比较单纯。偏偏有一些人写书跟人家辩,那就不用讲了;你是不是修行人,人家一看就知道了,你要跟人家辩什么?!纵使是你对,别人不对,你就好好修嘛,你何必说别人不对?!如果他不对,他是一分不对,还是十分不对?他是言行不对还是知见不对?他是做法不对还是道德不对?千万不可以断章取义。就像我现在在上课,你也可以随便断章取义,这样就不对。有的人虽然观念跟你不一样,但是人家德行比你高啊!有的人虽然观念跟你不一样,但是人家做多少事,你做多少事?可是你还一直批评别人,你不惭愧吗?但是懂惭愧的人,就不会这样出来跟别人辩。除非你跟人家探讨,人家又能够接受,不然就止息。我常常对不可以讲的人只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一次我们学生介绍一个朋友来,那朋友就问他:「你们师父都怎么教你们?」他说:「就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怪啊!就这样而已啊?你们师父没有教你们心法吗?」他就来跟我说。我说:「是啊,就这样而已。」我要跟你们讲什么?没有办法跟你谈。如果你能够听懂,我们才可以谈,不然就这个样子就好。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这个样子,这里就是极乐世界了,不管你开不开悟,如果能这样,就已经很好了。你不要讲:「就这样而已吗?」你根本做不到嘛,做不到你还想听什么,所以自误误人。
【若诤先后,】争法义。如果你不明白道理,或你误会了佛法,你看佛经文字,只知道文字的表面,不明白它真正的内涵。表面的意义大家肯定会解释,他写先你就说〔先〕,他写后你就说〔后〕,你看不出它真正的内涵。就像我们后面要谈公案,第一则就谈到无尽藏比丘尼。六祖跟她开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如果你认同这句话,你也说:「如果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那看文字干什么?」你这样讲就一定不对,我害怕你误会,我帮六祖补一句话:「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亦不离文字。」有的东西人家讲得很直接,但是并不代表就只是这样子,后面就没了;就是怕你误会,所以才绕回来提醒你。很多的经典,尤其是禅宗的东西,讲得很直接,不跟你啰嗦,就是因为这样。有时候你自己的思维不是很圆满,所以你就不知不觉落一边,这又是另外一个陷阱。
【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你在跟别人争论先后,你本身就是〔迷人〕。为什么?因为你自己的胜负之心,跟人家比较高低的心没有断,这也是贡高我慢的心。〔我法,〕就是我执跟法执,主观的〔我〕,客观的〔法〕都要破。[不离四相。]因为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才会跟人家争。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这段话很重要。在《坛经》当中,六祖会谈两个名相,一个叫〔一行三昧〕,一个叫「一相三昧」。什么叫一行?有一个禅师叫一行禅师,按照一般的佛教经典来解释,〔一行〕是专心一意,〔三昧〕就是「定」。怎么样才能够得定?就是一心一意修行。但是六祖有特殊的解释,这里面的〔一行〕就是一切的言行,讲的就是你日常生活展现的一切的言行。从哪里展现呢?从〔三昧〕。〔三昧〕不是只有定,前面讲过「定中有慧,慧中有定。」这里的〔三昧〕讲的是定慧等持的意思。接下来就是解释什么叫〔一行三昧〕,〔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就是日常生活,你的言行举止,本来就是生活的状态。平常你要怎么修呢?〔常行一直心是也。〕就是要保持〔直心〕的状态,直心就是清净的心,也就是说你平常就是要保持清净的心过人生,这就是修行。如果你能够行住坐卧、动静语默心都很清净,这就叫做〔一行三味〕。清净的心就是定的意思,清净当中自然就产生智慧,所以「定是体,慧是用。」智慧的产生就是一种作用。六祖大师这样解释,并不是说他故意别出新裁,他是有根据的,他用《净名经》来印证。
【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你们事、理都要懂。事就是看得到的部份,比如说道场,清净的道场才是有道的道场。但是很多的道场并不清净,为什么?还不是这张嘴巴?所以每个道场都有是是非非,怎么修行?!什么叫有道?道场清净就是有道,而不是它大跟小。我们就是要清净的道场,而不是要复杂的道场。或许你认为就是要在复杂之中历练,但你没有那个功夫,你只是去道场增加是非而已。要远离一切恶的因缘,远离是非之地,这个地方有是非,我就会离开。你会说:「师父,你要慈悲啊!」我就跟你讲:「我现在有悲心,但还没有大悲心,所以我要远离是非,你们要讲是非,我就离开了。」这就是你们选择道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你会讲:「哪个道场没有是非?」有是非就可以看出那边信徒的素质,这一定可以观察得出来。你家也是个道场,不要离开你家说要去修行,这会让人家笑。我们学苑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活动,「师父,我们怎么过中秋节?」「你们在家里赏月啊!」「师父,我们怎么过除夕?」「你们在自己家里围炉啊!」你们每个人待在自己家里面,这才是我的目的,你们每个人跑来道场,家里不顾好,未免太讽刺。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你不要〔心〕〔口〕不如一,只把一些道理挂在嘴上讲。如果你真的是求法的人,我们可以共同来探讨法义。但是你喜欢跟我谈法,那是陷阱,如果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办法内外合一,那是没有用的。对于一个内行人,他是不会跟你聊的,但对于一个外行人,他会跟你聊得很高兴,因为他的心也没有办法止息,他想攀缘,想找人聊聊,以纾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你要察觉自己的心,真的骗不了人。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答案出现了。既然〔直心〕是清净的心,那唯有不〔执着〕才可以清净。修心,就是修心的不执着,你要修一辈子。你要是真的想去终南山闭关,我跟你说两三句你就可以去闭关,你就一辈子闭着这样修,你的内心世界自然就会考验你,你内心会一直变,变到你跑出来说:「我不修了,太苦了。」苦不是生活苦,苦是内在的挣扎在苦,是心在苦。真的能够跟大地为伍,跟清风明月为伴,怎么会苦?那是人间天堂。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修禅或是修止观,不是叫你身体坐在蒲团上不动。坐在那边,心不敢动不敢想,拘锁住,你有这种功夫我佩服你,但这样修是不对的,不但是压抑,而且,你心不起不会比这桌子厉害。这张桌子它现在就心不起的状态,它也坐得比你久,下个月我们来,它还是摆着。你这样修不是情同草木?我们是要修出自己的觉性。现在很多修行人犯这个毛病。为什么坐那么久?一个人能坐这么久常常是因为能够坐出法喜,之后,他会贪爱那种感觉,反而会坐很久。你坐不久,恭喜你,那样你才不会这个样子。坐得久的,已经尝到那种滋味,你叫他不坐反而很困难,进入状态了他不愿意出来,万一他进去越深,那种喜悦甚至超过毒品。世间最大的欲望第一个是性,但性的欲望不及毒品。不信,你问吸毒的人:「要性还是毒品?」他会说他要毒品。进入禅修的人,喜悦胜过毒品,你叫他起来他才不要。他甚至说:「我这一辈子就想做到这种状态。」这样坐下去是不对的。那样修下去就进入四禅八定,那个是不会生起智慧的。我们没有进入那种境界,在那边坐也苦。禅定就是「我现在骂你,糟蹋你,欺负你,你不生气,而不是坐着入定。」那会被六祖骂。所以,你要感谢欺负你的人,没有他,你怎么修?怎么知道你的功夫?〔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这样的概念,你没有突破,你跟别人学错了你真的不知道。
-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49集
-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52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