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讲话 第一辑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二、念佛当发菩提心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是「念佛须知了生死」;今天要讲的是「念佛当发菩提心。」

  若以念佛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舍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哪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徧到全国,流传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得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样办呢?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着本师学,佛怎么发心,我们就怎么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归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需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需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这还是指着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得不可思议了!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众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三贤之上有十圣,十圣之上有等觉,等觉之上有妙觉,妙觉就是佛,没有比佛再上的了,故曰佛道无上。佛道虽然如此高远无上,我们为了度众生,必须发大誓愿,不至成佛不止!这四弘誓愿,在修行的历程上说:前三愿为因,后一愿为果。但在所为的目的上说:后三愿为因,前一愿为果。所谓为度众生而断烦恼,而学法门,而成佛道。断烦恼,学法门,乃至成佛道,并非为的自利,悉皆为的利他,无非为令众生了生死!是故学佛发四弘誓愿,即是学佛发菩提心。

  第二、观众生苦:设若我们学佛发心仍然不甚恳切,那就要实地观察众生的痛苦!若能见到众生的痛苦,感觉着比自己的痛苦还难以忍受!因而生起怜愍之心,由怜愍之心而引生大悲心,誓愿拔除其痛苦,如是则菩提心不发而自发了。

  一切众生迷惑颠倒,认苦为乐。我们能观察自己之苦,即是生起了正知见,进而推己及人,观察其他众生之苦,这样就与菩提心相近了。

  试观在这念佛堂里,多数是老年人,若看到老年人那种老态龙钟的样子,老来方学佛,六根已暗钝!观此便生怜愍之心,于是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若看到同愿道友们,因病不能参加佛七;或者病了因为医药太贵,而未能就医买药,便起怜愍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又若看到少年人,正需依赖他的父母教养,但他的父母忽然死去了!又如老年人,正需要他的儿子养活他,偏偏他的儿子夭亡了!因此对他们生起怜愍之心,发心度他们,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现在社会上凶杀案很多,虽然多系「五阴炽盛」所造成,但细究其原因,大抵是「冤家讨债」!像前天报载:台南一旅客,到一旅店住宿,因其所住之房间靠近厕所,感到不愉快,要求另换房间,而店主人答以客人已满,无房间可换,讵知该旅客竟操刀将店主人杀死!因此一点小事怎么就会动刀杀人呢?这就是「怨憎会苦」。我们再往大处看看:像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发生时,动机很微,战争一经爆发,竟致死伤千万人!这都是「怨憎会苦」。想到这里,我们就要赶快发心,度这些可怜的众生,这就是发了菩提心了。

  我们再观察:如许多公教人员,很想来这里念佛而不可能;又如世界大战太残酷,大家想求和平而亦不可能,这都是众生的「求不得苦」。观此而起怜愍心,想度尽他们,这菩提心已经发起来了。

  第三、为他往生:「他」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念佛往生西方,不是为的自己,而是为度一切众生才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谓之「为他往生」。

  念佛往生是为了生死,念佛才能念出功夫来,这是对的。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乃属于小乘心。若为众生而念佛往生,方是大乘心,始与阿弥陀佛之本愿相应。

  有人问:既然发心度众生,住在娑婆世界永远的度就好了,为甚么要往生西方呢?

  我们先反问一句:度众生要用甚么去度?是不是需要智慧、辩才、神通、相好?我们现在一无所有,将何以度呢?

  前面讲过:为度无边众生,须断无尽烦恼,学无量法门,成无上佛道。但是在娑婆世界要想把后三愿做满了,再来满第一愿,真是谈何容易?先说断烦恼,「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要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把见惑断掉?还有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哩!再说学法门:我们福薄慧浅,连一句阿弥陀佛尚且不易念熟,又何况学禅、学密、学数息、学不净呢?至于说到成佛道,那更是不容易的事,按仪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这还是照着但进不退的时间说的。假若来生堕落三途,不知何时才能出来?纵令来生不失人身,亦难保不昏不迷!如是而欲成佛,真不知要经过多少阿僧祇劫哩?

  我们观察众生痛苦已极!急待度脱,岂可迟缓?是以应当赶快念佛,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智慧、辩才、神通、相好,再回娑婆,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发起菩提心来精进念佛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