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妙法莲华经》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妙法莲华经》浅释—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5月9 日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我提议,请大家尽量盘腿。佛法讲三皈依,不仅入门的时候有一个三皈仪式,三皈法是佛祖发现的,普遍适用于每一个方面的妙法。比如说佛法的修行戒定慧,戒定慧三而一,三归一。刚才的唱颂、念诵也是修法的一个方面,完整的修法至少有三个方面:礼拜、静坐、念诵。这也是三归一,三而一。三而一的道理很深、很广,我们一定要多体悟三归一、三而一的妙用。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妙法莲华经》卷四——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上次我们提到,“学”就是“有学”,相对于“无学”,前面是“有学”,省略了一个“有”,学人就是在学位的,有学、无学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在《妙法莲华经》里。在其他经典里面,“学人”指的是声闻、罗汉、辟支佛,就是指的小乘,小乘人叫作“学人”,或者是“有学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学人”指的就是还处在知识层面的,佛学知识层面的修学者;而“无学”是指大乘菩萨境界上,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从知识层面上升到研究“法”,从“教理”上升到“教法”,法的层次上,就是“无学者”。“无学无不学”,不是说无学就不用学了,他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领、方法之后,处处在学,无处不学、无事不学、无时不学,这就是无学,这种境界在佛经典里面就叫做菩萨阶层。
前面我们说过授记,这一品授记,有学、无学之人都得授记。谁授记呢?就是我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祖给他的亲随弟子:阿难、罗睺罗,授记。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
他们心想要能够得到佛祖的授记那该多好啊!这是他们各自的思维,心里面这样想。为什么想求得佛祖给他们授记呢?我们说授记简单地说,就是老师对学生现有修行成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未来修行的鼓励,这就是授记的简单意思。这个对将来修行的鼓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鼓励,那是佛祖在他的法眼、慧眼、佛眼的观照下,对不同根器、根基的弟子,现在修的是什么因,将来得什么果,他用法眼、慧眼看得很清楚,看得很远,很肯定将来某某弟子在什么地方成佛,成佛的大时代,也就是劫名是什么,佛名是什么,以及所成佛的佛世界,佛世界众生的种种概况,佛祖都能够用宿命通看得很清楚,给弟子们一个很实际的肯定。虽然时间很遥远,但愈是时间遥远,成果愈丰厚,成的果愈大,因地不断地积功累德、修行,在因上的努力、积累越多,将来成佛的世界愈殊胜、愈庄严,这就是授记的大意。我们继续看正文。
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
阿难,罗睺罗心里面如是想,正好佛祖在前面,他们“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佛祖那个时代最最顶级的礼仪、礼敬,表示对人最恭敬、尊重的无上礼仪、礼节就是顶礼。以我最尊贵的头,来顶礼我所崇敬人的足,叫作顶礼。阿难、罗睺罗以其头顶佛祖的足。
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惟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睺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他们两位算作是学人,属于声闻弟子,要求佛祖给他们授记,而且说出了为什么要授记的理由。说他们两位都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是佛侍者,常护法藏,佛祖每一次所说的经典都是通过他的记忆转述。罗睺罗不是一般人,是佛之子,他们要求授记。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睺罗、所愿,住立一面。
在两位的带动下,有二千声闻弟子都从座起,都希望佛祖给他们修行方面的肯定、鼓励、授记。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祖直接就给阿难授记了。
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佛要供养六十二亿诸佛,为他们护持法藏,同时还要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令他们也能够成就觉悟圆满。这是阿难成佛的前提条件。达到这个条件以后呢…
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
国土非常地清净,他的那个时代叫作妙音遍满,其佛土的众生数量很多。
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
阿难的正法住世,倍于什么寿命?倍于佛寿,佛寿多长?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他的教法里面正法住世也是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住世的时间更长。
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将来阿难成佛是非常殊胜的,成就的佛土、劫名以及佛寿非常殊胜,尤其是正法住世很长的时间。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贤劫,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祖的寿命才80岁,正法住世才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以上,真是没法比的。阿难所成就的这一切是非常殊胜的,我们所处的释迦牟尼佛祖所成就的世界,国土也不怎么清净,五趣杂居地,佛寿也不长,正法住世也不长,我们就更加赞叹阿难将来成佛的殊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这是对前面一段的重述。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这一段是菩萨众,也就是无学之人,对佛祖给有学声闻众授记,他不理解,有这样的疑惑。因为之前授记作佛,都是对大乘无学人,而对有学声闻、小乘,佛祖则是第一次给他们授记,菩萨众就不理解。接下来佛祖就给他们释疑了……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这是佛祖对大乘无学人的不理解,而做的解释,虽然阿难现在成就比较小,果位也比较低,但是他的宿因很好,他跟释迦牟尼佛祖都是同一时期发愿修成正果、是同修、同学。只是阿难在修行过程中偏于多闻,学强闻博记,没有精进修习法理,而是学多闻了,虽然成就没有佛祖高,但是他的强闻博记也是为了护持佛法,功德也是不小,授记的原因是这样的。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今天听到佛祖说起他宿世修行的状况之后,他也回忆起曾背诵、传诵“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的功德,因为这是他的本愿,主要是通过修习强闻博记、发愿修行多闻多记来广诵佛法。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稀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
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好,阿难的授记就到这里了。
这是《妙法莲华经》的特点,成佛的经典,一个个的佛弟子在《妙法莲华经》里面都被佛祖授记,将来成佛。之所以称《妙法莲华经》是成佛的经典,就体现在这里。
我们接下来看罗睺罗的授记概况:
尔时佛告罗睺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罗睺罗之所以得授记的因缘,因为他发愿给无量的诸佛作长子,因缘很不一般。他将来成佛也是要经过多生累劫的修习,积功累德,才能够最后成佛。他成佛的条件是: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我们常说修行就是不断地坚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简称“上求下化”。单方面都不成,只上求佛道,没有下化众生,也不究竟。通俗地说在自己修行的同时,也要带动、影响周围的人一起修行,这才是胜因,将来才能得佛胜果。
罗睺罗的佛名叫“蹈七宝华如来”,国土也非常庄严,寿命的劫数跟前面“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一样,都是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正法、像法住世也是非常长,跟寿命一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
佛祖没有成佛之前,罗睺罗是他的长子,佛祖成佛后,罗睺罗是他的法子。
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
罗睺罗密行,惟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
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
罗睺罗的特点是这样的,这是他因地的愿力。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这是世尊对二千学无学人,给他们集体授记,他们将来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而后成佛,号曰宝相如来。这二千人,虽然其中也有无学之人,但主要是有学的声闻弟子,有学位的声闻弟子。有学、无学后来就叫作有学位,无学位。“学位”,我们现代汉语里的名词“学位”最早就是出自《法华经》的有学、无学。在《法华经》里面也没有学位的“位”字,后来的大德祖师解释《法华经》的时候,他们就加了学位,有学位,无学位。学位就是学历,这样的概念。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悉皆与授记,未来当成佛。
所供养诸佛,如上说尘数,护持其法藏,后当成正觉。
各于十方国,悉同一名号,俱时坐道场,以证无上慧,
皆名为宝相。国土及弟子,正法与像法,悉等无有异。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大致内容就这些,这一品主要是佛祖给他的常随弟子,处在有学位的声闻弟子授记,以及给他们授记的殊胜因缘和他们成佛的种种殊胜的状况。我们读这一品主要来认识有学、无学这两个概念,以及有学位的声闻弟子也能够授记成佛,因为他们的宿因,虽然目前他们的成就非常低,但是他们的宿缘很殊胜、很特别,这是讲宿缘的重要。这一品今天就这里。大家有什么疑惑的地方我们提出来继续参悟。
居士:阿难、罗睺罗为什么要求佛授记?
师父:阿难、罗睺罗看到前面好几品中,佛给大乘菩萨,给无学人将来授记成佛,佛名叫什么,国土如何的庄严,劫名如何的殊胜,正法像法住世如何殊胜。阿难、罗睺罗是佛的常随弟子,跟随佛的时间比那些大乘无学菩萨的时间要长,从眼前的资历来讲,比那些无学人更有资历。求授记就是想知道现在修的怎么样了,将来又能修到什么程度,他有这样一个想法。其他的二千声闻弟子看到跟他们一样的声闻弟子阿难蒙佛授记,他们也想知道将来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果位,也就是成佛。
我们也是,我们说凡是如理修学佛法,修一分就得一分,再具体一点说:断一分无明,就证一分法身。这是很实际的,有耕耘就有收获,如是因,如是果,我们有所修,就有所得。尤其是我们有缘能够参悟《妙法莲华经》的众生,现在的因缘就很殊胜了,要不然就很难坚持参悟《妙法莲华经》,更殊胜的是将来的成果,因为《妙法莲华经》历来就被奉为是成佛的经典,一是因为在这部经典里面,佛弟子都一一授记成佛;二是这部经典主要讲“会三归一”,不管声闻乘、还是菩萨乘,最后都归为佛乘,佛祖的妙法只有一个。像声闻、罗汉、菩萨乘是佛之法,佛之法是佛的方便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法华经》的义理就是讲“三归一”,这的“三归一”是教理上的,义理上。“会三归一”,就是如何真正明了什么是佛法,既然明了什么是佛法就具备了成佛的理论,也就是悟到什么是佛之妙法,有这样义理上的究竟,这就离成佛不远了。接下来就像二千学人一样,虽然佛授记他们成佛,但是他们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这个时间很长。我们说凡是学习《妙法莲华经》的道场,都是灵山的分会场,我们就如同在灵山会上听佛祖说法一样,等学完这部经典,以后继续不断地参悟这部经典,也等于佛祖给我们授记,我们将来肯定都能够成佛,只不过我们经历的时间要多一些。相同的都是授记,不同的是阿难只供养“六十二亿诸佛”,而后来的二千人是要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时间上就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们也不要把授记太玄秘化,用我们今天的白话授记就是对现有修行的肯定,对未来修行的展望、鼓励。凡是如理修学之人都可以得佛授记,将来成佛。我们是不是也是这二千众的一员,或者至少是他们的法眷,凡是《妙法莲华经》义理所到之处,都是灵山分会场,学这部经典的众生都是佛祖直系的法眷,都是佛的亲传弟子,我们都能够得到佛的授记。
小结
什么是妙法?他妙在超越时空局限,打破时空的局限来悟妙法,才能契入妙法。否则的话,永远突不破有学位而达到无学位,总在知识层面,在这些有限的文字、经典里面思维、突不破、依文解义的话,那就很难有所超越,很难从教理上升到教法。
我们不是就这么读读经典,经典是经典,我们是我们,两不相干,不是这样子的。通过参悟这部经典,把自己融入到经典里面去,境界高就是“无学位”,境界低就是“有学位”,都是集体授记,不是灵山总会场,当面单独授记的,后来的都是集体授记。净空法师的皈依法就是他的弟子都是同一个法名,将来同到一个世界去,他的皈依众太多了,很多弟子不是直接授皈依,有很多是间接的。就像我们想见佛,我们见不到怎么办?佛祖有一个总授记。这个就是超时空的、异地的、异时的。
错过佛祖那个时代,我们的位置就应该在二千多学无学人中,“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这是异时、异地的授记,是佛祖的方便说,但是要确信《妙法莲华经》义理所在之处,确实就像听佛祖亲自说法一样,我们要有这样的欢喜。因为分会场与主会场的精神是一致的,理法是不二的,有这样一种关系。这既是学妙法的方式、途径,也是我们要如实思维、如此思维,要具备这样一种参悟妙法的思维方式,妙在他能够突破时空局限。
爱因斯坦他所发现的相对论,据说最初是受佛经的影响,我们在佛经里面,相对论的理念非常浓厚,相对论主要是时空的相对性,就我们刚才说的时间跟空间不是那么固定的,一分一秒来计算时间,一公里二公里来计算空间,时空是一个相对的。《妙法莲华经》就是要我们突破时空局限,时空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当我们的意识处在第六意识——分别识的时候,时空俨然存在,时间一分一秒,空间一尺二尺这样可以丈量的,当第六意识分别识上升到平等识第七识、第八识大圆镜智的时候,时空这个概念就合二为一了。
我们再往后学,《妙法莲华经》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念千载,千载一念”,这个“念”不是第六意识分别识的念,是我们处在大圆镜智——第八识的状态下,一念一千年,一千年是一念。空间上,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样,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突破空间上的局限,一个念头十万八千里,不是第六意识的一念,至少是第八识,也就说本体不动,第八识本来就是无限时空,突破时空的有限,超出了时空的相对。
我们说相对论处处都是相对,就像我们“三归一”一样,万事万物处处都有三而一的规律。相对也是,事事物物都有相对,但那是小概念的相对,大概念的相对是指时空的相对,我们通过参悟妙法就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走出相对达到绝对境界。绝对境界就是菩提与烦恼不二,生死不二。生死是一个,烦恼与解脱自在是一个,是一体的,唯一绝对的境界。这是通过《妙法莲华经》形象的语言,上升到抽象的、相对、绝对的义理上,再回过头来用相对、绝对的最高境界的义理、妙法来看实实在在的阿难,罗睺罗,有学无学二千人,甚至再到我们的分会场,我们现前每一位,要放在无限的时空来看,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是非常不可思议。形象语言是一个高深语言,《妙法莲华经》表面上读起来很简单,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小故事,但其背后的义理是非常微妙究竟,不可思议,我们不能小看他。
刚才的这两个概念很重要,一个是“三归”,一个是“相对”,为什么要三归?一个是归纳总结,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要学习相对?是为了要走出相对,突破相对,上升到绝对境界上。我们平时要多体悟,否则我们的智慧从哪儿得呢?佛祖可不是一个迷信家,佛祖是大智慧之人,佛法是智慧的,我们千万别把佛法单一化、简单化。
相对论都出自佛经,当年爱因斯坦读佛经就深受启发,对他后来的思想研究启发很大。近代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对佛经里面的相对法领悟的很好,曾经给一个佛教刊物题词:悟与不悟相同。而爱因斯坦对佛教的说法是:如果说有哪一个宗教可以应对于现代科学要求的话,那一定是佛教。爱因斯坦为什么可以颠覆前人的研究成果?比如牛顿的研究成果。据说是古典物理学家牛顿始终处在中世纪的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非常普及的时代,根本从来就没接触过佛法,所以他的思想就很受局限。而后来爱因斯坦就有机会接触到佛法,受到佛法相对思想的影响,从物理学的角度他提出了相对论,但实际上这个理念还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成果,前人早就有这种理念了,他只不过通过科学作了一个论证。凡是真理的东西,他原本就是存在的,爱因斯坦去发现、去论证了他存在的科学性,用数字量化来说明论证。这个理念最初不是他一个人的智慧成果,跟前人、佛祖的相对妙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他受佛法的启发,在科学上有所成。
我们倒不一定要人人都像爱因斯坦进行科学研究,但相对法普遍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三归法和相对法,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普遍适用,认知到这一点,掌握这种方法,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充满智慧。学法就是要学法的实用性,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解释一些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今天就到这儿,大家要常思维:三归法和相对论,我们下一次要具体的分析三归法和相对论如何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上,为什么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来一个具体的事例分析。
- 上一篇:《妙法莲华经》浅释—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 下一篇:《妙法莲华经》浅释—法师品第十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