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法华经讲演录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一切众生,因有惑业,始和合相续现种种报身之苦相。而与乐拔苦,为如来大慈大悲之本愿,于是始有救诸苦难之如来事业发生。为救已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陀罗尼品。为救未发心持是经之众生,则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良以众生遭遇灾难,受诸苦恼,不易受持是经;若先有本品以为摄受,则可仗佛力,免苦难,终获得持是经,故此品实为求持是经者之增上缘也。在禀命流通中为第三节,在全品经文中则居第二十五。
持经免难、为法力,称菩萨名免难因得究竟不退转,为菩萨护经之力,实即菩萨之救众生诸难力。为明此力无上,故有此品。
本品所称观世音,义与楞严不同。楞严指因行而言:谓以所闻之音为所观之境,不令心缘于境,而一一悉返于清净如来藏心,此为以闻思修耳根圆通。盖能返闻以闻于自性,则能闻之心,所闻之境悉皆销落,心得自在,故楞严为就因行而名观世音。本品所称观世音,则就果德而言:系以音字代表一切众生烦恼、灾难苦痛之声与呼号求救之声,菩萨以大悲愿力,既尝观察众生苦恼,遇有称其名以求济度者,菩萨以大悲之智观照一切,即施救度,此正利他之妙用,故本品为就果德而名观世音。又就果言之,十方三世诸佛,孰不以悲观之智普照苦恼、拔济有情?似无不可同名观世音。但此菩萨以修耳根圆通之故,故独擅此果德之名耳。音非仅口语之谓,众生心内所默念者亦谓之音。盖音乃为显境、显义之名体,而缘境之心、取义之念,凡动于中皆为心声,为音之别相。如众生真有迫切求救之动于中者,此即为菩萨悲智所观之音,而菩萨亦无不悉知悉见加以济度,此亦观世音之义。
普门者、以菩萨现身遍于趣类,菩萨施教广说诸法,非专用一门,故云普门。应以何法度脱者即为宣说何法,初不拘于一说,与药王专教苦行、妙音专说法华者略异。
丙三 救济苦难力以流通
丁一 救未发心除苦得乐
戊一 问答名因
己一 问观世音之名因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无尽意者、以观世音普门示现,即为无尽意之教化。盖随类应化,化化无尽,皆生于无尽之意;以意无尽故,化亦无尽。此即菩萨之大悲愿力,所谓尽未来际,虚空有尽,愿无穷尽也。又、无尽意之愿力,佛佛皆同,惟此菩萨之无尽意最为殊胜,故以其德为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悲愿之力,至无穷尽,即由无尽意菩萨发起之,宜矣。
己二 答观世音之字义
庚一 观声救济
辛一 总标称名脱苦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所以名为观世音者,以此菩萨能观见世间一切众生苦恼求救之音声,施以救济,令悉解脱;无能令此求救之音声为菩萨观见者,必由众生一心称名之所感召。盖此名固为菩萨万德之总持,而一心专念,即其所以能契于平等法性,而与佛之报身、化身相应也。然凡夫之心,居常散乱放逸,而于忽然之间能称名至一心不乱者,往往皆由奇痛极苦之境界所逼迫而成。盖众生清净之本心,原与佛心无二,本可心心相印,应而遂通。徒以贪、嗔、痴、妒、慢等诸烦恼之所覆障,致众生真心汨没不彰,去佛智心日益遥远,而生佛感应之道遂几乎绝矣。及众生当极大危难时,苦痛既极,救援已穷,希望尽绝,愧悔懊丧之余,所有一切妄心悉皆销灭,而与佛无二之清净本心又渐接近;以此净心号救于佛,故此猛利之一心立显有不可思议之力量,立通于不可思议之神明,即立获不可思议之救度。又况所一心呼救之名,即为夙具悲愿救诸苦难之观世音菩萨,则机愿相投,循声拔济,其感应之速,自非世间心量所可测度矣!中土及印度古今所记灵迹甚多,要皆求救者一心哀切,斯无有不获感应耳。故观世音者,为菩萨果地利他功德之体,而名即因之以立也。
又、众生音声有二:一、苦恼音声,二、因苦恼而求救之音声。倘但有苦恼而不知求救,生佛之间即无济度之缘,譬水不自清,月胡由现?若称名求救,即可尽获解脱。盖菩萨慈悲之愿,在在处处均与此相遭也。故亦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辛二 别显称名脱厄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释称名脱火水风三灾。火水与风,皆器世间所起之灾。火以热为体,以烧为用。凡物及人,以体质之力不敌于火,故为所烧。今以称名求救故,蒙菩萨神力加被,人虽入火而火至失其能烧之力。楞严所谓“性空真火、性火真空”,火不烧火,空不碍空,故不能烧。既受水漂,生命须臾,以称名求救故,菩萨神力加被,卒以种种不可思议因缘令得救济。盖凡夫沉溺于爱河中,久为爱欲之水所漂没,今既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则爱欲即可减少,慧命即自延长;慧命既自延长,则其果报主体之寿命,菩萨亦必满其愿欲而使获延长也。寻常之风,未必为灾,遇风于海则为灾。凡以身入海而流转于海中各处者,必由有所求,且尽由求财利;盖名誉者,亦财利之别相也。海中事物之可求者极富,兹但举七宝为例耳。罗刹国、食人恶鬼之集合处。黑风、黑色之风,起则昏闇;遭其摧荡者,迷于去来,昧于升沈,懵于拔济。众生以贪求财利故,冒风波之险,几至相率而堕于恶道之中。然以一人发心称名求救,菩萨神力加被;卒得共免于难。盖贪欲为本漂溺生死海之众生,今因怖于生死,知一心称名求救,则贪欲立自消殒。生后既免沦饿鬼之途,生前以神力加被故,自亦立免罗刹之难也。以上为称名获免火水风三灾。更广言之,火灾能烧及初禅,水灾能坏及二禅,风灾能灭及三禅。是既在三禅下,终不免三灾之苦危,虽一时称名求救,获幸免此人世之三灾,然或不幸而瞬又遭遇,仍未能究竟脱苦。究竟脱苦之道奈何?即惟此称念观世音菩萨名之一法。应一心称名,出声称名,默念称名,常时称名,毕生称名,以之出三界、了生死,斯究竟脱于三灾之厄矣。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冤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此释称名脱四杂灾。一、脱刑罚灾:或被官刑,或遇盗贼,以称名求救故,菩萨神力加被,则刀杖断坏。昔东魏孙敬德为盗劫掠,梦受救生观世音经,诵满千遍,临刑刀折。其经奉敕写布于世,是为高王观世音经之缘起,即可为此节之佐证。一、脱非人灾:夜叉、罗刹等恶鬼,本以害人为事。然十二类生之本性,无不以智为其心体。至遇一心称观世音名者,则与其根本智心相感召,彼后起之恶心,以神力摄持故可不期息而自息,故不复加害,亦不仇视。一、脱检系灾:或有罪而当刑,或无罪而波及,均至械系于狱。然苟知苦悔罪,能一心称念观世音名求救,神力加被,枷锁即自断坏。北史载卢景裕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余书载诵经械落因以蒙赦者,甚多。盖因罪而系狱,至因悔罪之故能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则妄心既灭。罪业即亡,斯亦应赦而解脱之矣。一、脱冤贼灾:冤贼、通指人及鬼神等众欲来恼害者而言。众生贪、嗔业重,故冤贼恒遍满于大千世界。然以赍持重宝经过险路之少数商人,能一心称名求救,即获免于冤贼侵害之难。盖神力加被,得使转恶为善,既息其害人之心,并令不见为有可害之人矣。
辛三 结告威神之大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盖称名以语业成之,而菩萨有天耳通故,故能观声救济如此。
庚二 观心救济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不修行者,往往以淫欲为可乐而不知其为苦,修行者则知淫欲为众苦之因。以有淫欲,则不能逆生死流,不能断轮回根,不能离烦恼障,不能登清净觉,故佛弟子以淫欲为世间最苦也。修行者既知淫欲为最苦,若不能摄制之,则应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盖不仅口念称名,仍当心存恭敬,以菩萨悲能拔苦、慈可与乐故也。且常念恭敬观世音之心,即是常契于观世音慈悲智慧之心,若更以淫欲心入于此心,则如春雪之入洪炉矣。淫欲为三毒之首,故嗔恚、愚痴随之以共同增长。若常念恭敬菩萨之慈悲,则嗔恚自息;常念恭敬菩萨之智慧,则愚痴自破。所谓常念恭敬者,悉属意业,而菩萨有他心通,故能观心救济如此。
庚三 观色救济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礼拜、供养,为众生身业恭敬。菩萨有天眼通,悉知悉见其心之所求,故为满足其愿欲如此。求男女者、举此为例,略释其义耳。唐、言空虚,捐、谓捐弃,言恭敬礼拜观世音之福,必无空弃之理。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校量功德胜劣。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号,盖逐取名相而称,至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者,则因忆念其利他之德,不得取著于名相,斯为无量名、无量相,故持之者功德无边也。
戊二 问答化行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无尽意前问观世音菩萨名何由立,此则问其化何由行。意谓观世音菩萨报身原在极乐世界,而垂形布化于此土,固如何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释化身说法。共十九种,分圣身、天身、人身、非人身、金刚神身数类。小王、即人中帝王,因不及转轮王,故别言小。不在官位,乡国矜式为长者。清心寡欲,抱道自守为居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谓为长者等家属之妇女。童男女、即男女之幼者。执金刚神、即观世音异相,为守护正法之神。观世音示现非人身,所以密行教化,令早得脱于恶报之身。盖说法不必尽以口语,或显神通,或示威德,皆足令于见闻之下,默化潜移得早度脱也。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总结劝持。能使众生离于恐怖,为施无畏,故众生亦以救苦救难颂观世音之德,盖有苦有难方有恐怖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此释奉献结成。谓奉献璎珞以为供养,并结答行化娑婆之事也。受此法施,谓受此如法之施。菩萨受他供养,悉为怜愍众生令种福田,若违斯义而取著于利养,即为不当受。观世音菩萨初不肯受此璎珞,即是此意。既受璎珞,复作二分供难于佛,显以一切所修福德回向于佛,而不滞著于所住之境也。
戊三 重颂问答名因
己一 颂问名因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己二 颂答名因
庚一 总标许说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十字,若译作长行文,为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八字,则问答段落之起讫,较为明显。今译者并译为颂文,殆取便诵读之意乎!汝听观音行以下,始为佛之答词。观音行,即善应诸方、能灭诸苦之行。惟其观世音声,誓深愿大,故能善应。观世音威神之力,本来超过名相,故只可略说。但得闻其名号,见其化身,念其功德,皆可获离苦得乐之果,故曰不空过。
庚二 正答名因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此颂免火水风三灾。兴害意、通指人、鬼而言。火坑变池,谓变热恼为清凉。漂流巨海,兼显水风二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此颂免山难。被人自山推堕,时促势危,忽念佛力求救,则心极猛利,故获观音拔济。
“或值冤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颂免刀难。起慈心、谓冤贼转暴为慈,忽不加害。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此颂免拘挚难。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颂免诅毒难。咒诅、为人或鬼习恶鬼法以毒人者,如巫蛊等是。还著、谓自毒其身。此非念观音之人求咒诅者之自伤,乃咒诅者不能毒人,还以自毒,由是遂不敢再起害人之心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颂免非人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此颂免恶兽难。寻声自回去,谓毒虫闻声而自退也。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此颂免天灾难。以上为三灾七难。众生猝遭此厄,迫无能逃,至心求救,此时凡情尽息,归命极虔,是以能为夙具悲愿之观世音菩萨天眼、天耳所见闻,他心通所寂照,而以神力加被护持之,使获安隐。然苟非平日早生净信,夙切皈依,广结佛国之因缘,勤除本身之业妄,亦岂易以仓猝称名、临时一念,便获感通之效,立免恶报之加乎?故应于无灾无难之时,即当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之慈悲利他功德,息息持名,心心念德。并以观世音救苦救难之慈心为心,悲愿为愿,而后始可永离于灾难。即不幸偶有所遭,亦庶易得临时之感应而获济于危乎!
庚三 兼答化行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此颂现身灭苦。妙智、即由根本后得智所起之利他大悲方便智。以具此智,故有救世间苦之力。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谓并渐令解脱于生死轮回之苦,使得涅槃,不仅救免其暂时之灾难而已。
庚四 叹德劝归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五观应常愿仰。一、真观,谓以妙智观于真性,知自身、众生身、一切身平等不二,此即同体大悲之所由起。二、清净观,谓观于净法,从本以来不与染法相应,远离我、我所之二障。三、广大智慧观,以自心清净故观于真俗二谛之法,一一照了,无有遗漏。四、悲观,观于生佛同体,而悲众生以惑业故不能免苦。五、慈观,观世音菩萨以悲愿救苦,故常念给众生以乐。以上五观,众生当常愿行此并常瞻仰也。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颂大智能灭灾难。无垢清净光,即智慧之光,能破诸闇。以先降伏本心之灾──无明风、烦恼火等,故能以普遍光明之智,观照世间一切众生而加以救济。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此颂法施能除烦恼。以同体大悲之愿力,兴起一切戒法,如雷之始震。戒能灭一切恶,遍与众生法乐,故如慈云。戒能滋生一切善,故如露雨。如是,则烦恼热焰可以销除矣。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此颂无畏施能除怖畏。诤讼、战斗,均可怖畏之事,观世音菩萨本号为施无畏者,故至心敬念,得蒙加被,众冤自然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此颂观世音须常持念。能观世间音者,本为不可思议、不可测度之微妙性体,以此微妙性体能持音故,为众音所从出故,故名妙音。而其大用所在,即观众音声而施救济,故名观世音。以能观之妙音及所观求救之音悉清净故,故名梵音。又此音使求救者当机获益,应时解脱,如海能受而遍容,如潮有泛而应时,故曰海潮音。而皆为超出世间一切音之殊胜音,是故须常敬念此观世音也。常念之道奈何?即先将本品所述菩萨之种种慈悲利他功德,悉体会明了于自心,更时时称名而念,时时忆德而念,斯为真念观世音菩萨者矣。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此颂敬念能免苦厄。盖所谓世者、即三灾七难之世间相。观、即上五观。音、即上五音。如能常念不疑,则观世音菩萨遂可于怖畏之中作依怙矣。以观世音为福聚之海,其功德威神至无量也。
戊四 持地赞叹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萨之别名,如地为功德力用所持载之义。自在之业,谓观世音菩萨三业神通之用,无障无碍,随生示现,随众所求,能得自在。但闻此品所说神通力者功德即为不少,正显能了解、能受持者,其受益为更多。故获闻此品者,亟应未解求解,未行起行,方为不负持地菩萨之所咐嘱耳。
戊五 时众获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释时众获益。无等等、谓真如性为绝对无等,而正遍觉则等于此无等之真如也。
- 上一篇:楞伽经义记
- 下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无垢性品第四)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