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

  这是第十一种功德:十力。“力”就是破烦恼,指智慧,十力就是十种智慧,这十种智慧有破烦恼的能力,所以叫十力。十力是:处非处智力、自业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颂子中是用四类来解释十力的:方便、归依、净、大乘出离。

  “方便”是因的意思,比如说善方便就是善果的因,恶方便就是恶果的因。善就不是恶果的因,恶就不是善果的因,这叫“方便”。最后一句有个“摧魔”,魔与佛不一样,佛说善方便是善果之因,魔则欺诳众生,把善的说成恶,把恶说成善,颠倒说来欺骗众生。十力的第一个就是处非处智力,佛就是用这个处非处智力来摧破魔王的。“处、非处”就是善处、恶处,佛就说了,善处自然是善,恶处自然是恶,恶处没有善报的。“处”也是因的意思。佛为众生宣说处非处智力,让众生转恶为善。

  “归依”指的是第二力“自业智力”。世间一切的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不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作善、作恶你是不会受报的,你作了业只能你自己受报,这就是自作自受的原则。魔王告诉我们,一切的果报都是梵天在掌控。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自业智力”,说,你要是归依的话,就归依自己的业力(自性),也就是为自己的所为负责,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这是“归依”。

  “净”是指第三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就是说,我们相信善恶果报,我们作善事,不去造恶业,这终究还是不能得清净解脱的,我们一定要发出离心,修学圣道。魔王说:修四禅八定就能断烦恼,就能解脱。佛为了摧破魔王,就说了“禅解脱三昧智力”来破除魔王的欺诳,告诉我们只有修出世道才可以解脱,修世间的三昧只是暂时地降伏烦恼而已,那不是解脱。

  “大乘出离”是说的后七力。魔王的谎言被摧破了,于是众生发出离心修学佛法,这时候魔王又来了,说,你就修这个好了,什么大乘佛法,根本就是谎言。佛了为摧破魔王,就说,小乘也不错,不过大乘比小乘殊胜多了,说了“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令他们回小向大。“根胜劣智力”就是佛来观察你过去世在佛法里培植的善根是胜还是劣,是有力还是无力。“根”是善根、根机。“种种胜解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内心里好乐什么,对什么能产生胜解,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来度化你。“种种界智力”是佛来观察你心中的烦恼种子,看你是贪烦恼重?还是瞋烦恼重?还是痴烦恼重?还是疑惑心烦恼重?还是我慢心重?还是我见烦恼重?等等,然后相应地来度化你。“界”就是烦恼种子。“遍趣行智力”是佛为众生说法,不管说的是什么法门,都是让你普遍地趣入圣道的,说六波罗密多也好,说三十七道品也好,别看好象有大乘法门有小乘法门,实际上目的都是让你成佛的。“死生智力”是让你解脱生死的。“宿住随念智力”是让你宿世的烦恼通通破除。“漏尽智力”是把有漏的一切都转成无漏的。“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佛来为众生说法,魔就来欺骗众生。佛就说这十力,一方面摧破魔王,一方面开导众生。佛有这样功德,我归礼佛陀。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

  这是说第十二种功德:四无畏。四无畏的第一个是“智”,佛陀通达一切智,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有些书中干脆就是写作“正等觉无畏”。这是说,佛说:我成佛了!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我们要是说什么,心里有点儿含糊,那就不行。第二个是“断”,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断除,又叫“漏尽无畏”。佛说:我完全断除了烦恼,说得理直气壮,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第三个是“出离”,又叫“尽苦道无畏”。这是说佛能说一切灭苦的法门、断烦恼的法门,开导众生。第四个是“能障碍”,又叫障道无畏、障法无畏。佛教导人们修行的法门,还能教导人们哪些是修道的障碍。“自他利”,四无畏就是自利、利他,没有别的东西。智、断是自利,出离、能障碍是利他。“非余外道”,佛陀能够自利利他,不是其他的外道可比的。“伏”是指佛陀可以降伏一切外道、“归礼”,我归敬佛陀。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

  这是说第十三种功德“三不护”和第十四种功德“三念住”。“处众能伏说”,佛处在大众之中,能够降伏别人对佛的讥嫌,“说”就是讥嫌。有一个故事,说佛在说法,有一个女人装成个孕妇,说是怀了佛的孩子,佛也是有人讥嫌的,但讥嫌不了佛的,为什么?因为佛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没有什么可讥嫌的。我们凡夫就不一样了,我们有许多毛病,所以我们要谨慎些,时时提醒自己。“三不护”的“三”是身、口、意,佛的身、口、意是清净的。“不护”就是咱们通常说的不设防、不用刻意保护。“远离二杂染”,佛在大众中说法,听法的人有的很恭敬,佛也不会因为他很恭敬而产生欢喜心。有的在听法时不那么恭敬,不那么认真,佛也不会因之而起嗔恨心,这叫“远离二杂染”。佛一直是保持正念,对恭敬的人、不恭敬的人、说不上恭敬不恭敬的人都是正念,这就是“三念住”――对三类众生都保持正念,有三类众生,但佛的心念一直是正念。“无护无忘失”,“无护”指三不护,不需要刻意保护、隐藏;“无忘失”指三念住,佛不忘正念,“摄御众”,佛可以善巧地摄受、调御一切众生。“归礼”,佛有这样的功德,我归敬佛陀。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

  这是第十五种功德:拔除习气。“遍一切行住”,佛在行、住、坐、卧时,“无非圆智事”,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住、坐、卧等,没有不是大智慧的表现,一直是正念在支配,一直都很威仪。“圆智”就是圆满智慧。“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不论什么时候,佛的智慧都是通达真实义的,我归敬有这样功德的佛陀。这一个是说佛拔除了一切的习气,没有一丁点儿失常的地方,一切时都是正念正知。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

  这是第十六种功德:无忘失法。“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佛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他要作的这件事情,永远都不过时,他永远也不会忘失。比如说他见张三,到将来什么时候就可以去度化了,他不会说到时候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度众生可不是乱度的,你不能提前去,也不能拖后,要把握好机缘。“所作不过时”就是指在众生机缘成熟该度的时候去度。“所作常无虚”是说,佛想要做什么事情时,那件事就一定能作成的,绝对不会成徒劳的了,佛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儿。“无忘失,归礼”,佛有无忘失法的功德,我要归敬佛陀。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

  这是第十七种功德:大悲。第一种功德就是四无量心,里边儿就有大悲心,但这里又特别提出来说一下。“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在当时是把昼夜各分为三时,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在昼夜的每个时候,佛都要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情形,看谁该得度了,那就去度他,该用什么法子就用该用的法子去度他。“与大悲相应”,佛陀是用悲心观察众生而后去度众生的。“利乐意,归礼”,佛陀的心里总是利乐众生的,我要归敬佛陀。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

  这是第十八种功德:十八不共佛法。就是佛有十八种功德是比二乘圣人殊胜的。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行、证、智、业四类。十八不共法就是啥?有好多种,咱们现在按无性释中的说法来说,翻到531页。“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这是第一种,“无有误失”。第二种在第八行:“又诸如来无卒暴音”,这是第二种,“无卒暴音”。第三种在十二行:“又诸如来无忘失念”。第四种在十四行:“又诸如来无种种想”。第五种在倒数第四行:“又诸如来无不定心”。第六种在倒数第三行:“又诸如来无不择捨”。以上这六种不共佛法是对应本颂的“行”,“行”是说佛所行的一切事儿。第一种不共的“无误失”就是没有错误、过失,指佛的身业都是对的。第二种不共的“无卒暴音”是指佛的口业说的。要是阿罗汉呢,比如说他一个人到旷野等地方,忽然间高兴了,他就会发出大笑、大叫等不威仪的声音,但佛绝对不会。第三种不共的“无忘失念”是指佛不会有忘记这样的情况。第四种不共的“无种种想”,是说佛没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佛只有度众生的念头,没有其他的想法。第五种不共是“无不定心”,是说佛一直在定中。第六种不共法是“无不择捨”,是说佛不会干出舍弃众生的事儿,要是阿罗汉,有时候会在没有细心观察所度化众生的心念就舍弃他的事儿。“证”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中的六个不共。在无性释531页倒数第一行中说,“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六种退失是指啥的?在532页第二行上说,“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接着无性释说,“如是六退,诸佛皆无”。所以说,颂子中的“证”对应的就是六不退――欲不退、精进不退、念不退、定不退、慧不退、解脱不退。说,阿罗汉对于无上菩提不感兴趣,他不要,他不想去得无上菩提,这叫欲退,佛菩萨没有这样的事儿。佛法中的“退”有两种:一种是你已经得到了后来再失掉了,这叫已得退。另一种退是你没有得到,你根本就不想要,这叫未得退。这六种退都是这意思。现在这里阿罗汉没得无上菩提,他也不想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这六种都是这样意思,就是退了。佛没有这六种退。再看“智”,“智”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在无性释中是532页第七行,“又诸如来于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说,阿罗汉要想知道一件事,不管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他不能一举心就知道,但佛是一举心就知道了,或者说,阿罗汉想知道一件事儿,还多少有点儿障碍,佛是没有障碍的。最后是“业”,业有身、口、意三业,三业都是随智而行的。关于“业”,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佛的三业一定是清净的。“于一切二乘最胜者,归礼”,佛与二乘比起来,这十八种功德最殊胜,这是佛的十八不共法,是比二乘殊胜的地方,我要归敬佛陀。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

  这是说第十九种功德:一切相妙智。这个一切相妙智我们一般叫成一切种智,或者叫成一切智智。“由三身至得”,佛的三身已经成就了,圆满成就了,“至得”就是圆满成就。“具相大菩提”,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的大菩提,这就得到了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一切处他疑皆能断”,“他”指众生,说,一切处、一切众生,有任何的疑问,佛都能够决断。“归礼”,我归敬佛陀。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

  前面说了佛有十九德,有些地方是说成二十德,关系不大。下边儿呢,又说了六种德。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的。“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一切佛成就了圆满的法身,与前面说的四无量心,乃至到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其实还可以说法身与自性功德、因功德、果功德、业功德、相应功德、转功德等六种功德相应。所以,我们要赞同佛陀的无上功德。

  此中有二颂:

  这儿再用两个颂子把这六种功德说一下。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

  “尊成实胜义”说的是自性功德。“尊”指佛陀,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成”是指本来成就,可不是后来造作的。“实”是真实,指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是真实的。“胜义”是殊胜的义理、胜义谛、一真法界、真如等。说,佛以什么为体性?以一真法界为体性、为自性。“一切地皆出”,“一切地”是指修行时的地,就是从修行到十地,“皆出”是指法身的功德超出所有十地菩萨的功德。这一句是说的因功德。“至诸众生上”,这是说果功德的,在因地的修行,到了果地的时候,就在一切众生之上了,是一切众生所不能及的。“解脱诸有情”,这是业功德。说,成佛之后,佛要作什么事业呢?帮助一切的有情解脱、度众生,这就是佛干的事儿。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

  “无尽无等德相应”是说的相应功德,“无尽”是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无等”是指没有谁的功德能够与佛相等、与佛一样多。“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是说转功德的。“转”是生起、现起的意思。就是说,从自性的法身现出变化身来,再现出受用身来。“现世间”是指由法身现出变化身到世间来度化众生。“及众会”是指法身现出受用身在大法会中度化菩萨。“可见”是指现世间可见、众会可见,现世间可见就是指世间众生可见,众会可见是指法身菩萨可见。“非见人天等”是说,受用身可不是世间的人、天人以及二乘能够见到的。

  下边儿该十门分别的第八门:甚深门。

  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

  这是说佛的法身是甚深的,很不容易理解,论文中说,“甚深最甚深”,这是我们思维不到的境界,只能凭圣者给我们说了。这甚深相表现在哪儿呢?

  此中有多颂:

  为了说清甚深,无著论师给了十二个表现,就是从十二个方面来表现法身的甚深之处。十二种表现就用了十二个颂子。

  佛无生为生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第四食为食

  第一个颂子说的是“生住业住甚深”。这里边儿又分四条。“佛无生为生”,我们在生死中流转,因为造业,而得业报,这就是生生死死。佛的法身是没有这样的生死的,没有这样的生死我们就叫“无生”,没有这样的生死,就没有烦恼,是极清净庄严的,这不是世间相,但可以来世间现身说法,佛的法身是以这个为“生”,这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受生是因为有烦恼,佛虽然没有烦恼,但也会表现出生死相,象释迦牟尼,不是也只活了八十岁吗?这个道理是“甚深最甚深”的。我们根本没法说清,只能理解为佛是由大悲心而在世间现生死相,不是象我们这样因烦恼而有生死。这是“生甚深”――法身的生死很难理解。“亦无住为住”,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就安住于涅槃,他在有余涅槃的时候,他有色受想行识,一入无余涅槃,前一刹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后一刹那不生,也就没有色受想行识相了,这就是“住于寂灭相”。我们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相上,这叫“住于有为相”,而佛是没有这样的住的,既不住有为相上,也不住无为相上,这不是“无住”吗?他就是住在“无住”上。“无住”就是佛的住,这是甚深最甚深的的境界。这是“住甚深”。“诸事无功用”,二乘人住于无余涅槃里,没有业,心也不动。我们凡夫则做这个做那个的。但佛不是这样的,他是心不动,但还在造业――他造利益众生的业。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诸事无功用”就是不用动心就利益众生了。这是“业甚深”。“第四食为食”,我们的生命得靠营养来维持,在佛教中有四种食:不清净依止住食、净不净依止住食、一向净依止住食、唯示现依止住食。这个“不清净依止住食”,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的果报。“依止”就是身体,欲界众生的果报身都是不清净的,都有烦恼,这样的生命需要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有这四种饮食来资养生命的存在,就叫“不清净依止住食”。第二种是“净不净依止住食”,这是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他们没有欲界的烦恼,所以叫净;但他本身还有烦恼,所以又叫不净。这又是净又是不净的生命体,也要饮食,他们没有段食,只有触食、思食、识食,这叫“净不净依止住食”。第三个是“一向净依止住食”,这是罗汉、辟支佛的境界,他们没有烦恼了,所以身体清净、心也清净。阿罗汉、辟支佛也得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他们一直清净,所以叫“一向净依止住食”。第四个是“唯示现依止住食”,这是指佛,比如释迦牟尼,看起来他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那只是示现而已,佛的法身根本不需要饮食,他是为了给众生做福田,所以表现出需要饮食而已,这叫“唯示现依止住食”。佛是以这四种食的“第四食为食”的。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

  第二个颂子是“安立数业甚深”。这里边儿有三条。“无异亦无量”,这是“安立甚深”。“无异”是说一切佛都依止于清净法界,都以清净法界为自性,这是一样的。桌子以木为体性,粉笔以石膏为体性,佛以真如为体性,没有真如就没有佛了。“无异”就指一切佛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亦无量”是说,真如、清净法界是没有数量之别的,是不可以拿数量来修饰、限制。但是我们在这无差别之中安立了很多佛名,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无数量一业”,这是“数甚深”。说,有无量无边的佛,佛的数量是不可计量的,太多了。不过这么多的佛作的是同样的一件事儿,就是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无数量”是指佛有很多,“一业”是说这么多的佛作的是同一件事儿。“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这是业甚深。“不坚业”是指不坚固的业,就是有开始有结束的业,有生灭的业。“坚业”则是指没有生灭、不可破坏的业。在276页世亲释中说,“诸如来三身相应,其受用身事业坚住,其变化身业不坚住”。在545页无性释中说,“自性身业是其坚住,余二身业是不坚住”。就是说世亲与无性稍微有点儿不一样,咱们知道一下,不给作决断。

  现等觉非有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有非有所显

  第三个颂子是说的“现等觉甚深”。“现等觉非有”,就是一切相妙智、一切智智成就了,觉悟了我是不可得的,法也是不可得,这叫“非有”,也就是遍计执无所有、毕竟空。“一切觉非无”,但也不是没有所觉,“非无”就是说在假立名相的道理上,还是得说有释迦佛、弥勒佛等。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一念无量”,在每一刹那都有菩萨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成佛。就是说,从第一义谛上来说,无佛道可成,但从俗谛上来说,还是有成佛这回事儿的。“有非有所显”,“有”是指从圆成实这一方面来说,一切佛的自性清净法界是有的,“非有”是指没有一切障碍,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

  非染非离染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

  第四个颂子说的是“离欲甚深”。“非染非离染”,“非染”就是贪、嗔、痴等一切的染污,这是用四寻思观、四如实智把那些染污都给灭除了;“非离染”是说染污的种子还没有断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由欲得出离”,正因为菩萨有染污种子,所以菩萨才能度化众生出离生死。这是在菩萨位的情况,还没到佛地。“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菩萨是先断烦恼的现行,到金刚道时断烦恼种子,怎么断?“了知欲无欲”,就是说,他知道遍计所执的欲其实是根本就没有的,连一点儿的影子也没有。他知道遍计所执的境界(即所遍计)从本质上说,根本就是依他起,这样呢,能遍计、所遍计其实都是依他起,遍计所执是没有的,遍计所执的欲当然也是没有的。所遍计毕竟空,能遍计也毕竟空,在毕竟空里根本就没有欲可得。知道了这些,就是“悟入欲法性”了,就是证悟了佛的根本无分别智,证悟了一真法界。从烦恼法上也能证悟法性,这道理是甚深的。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

  第五个颂子是“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诸佛成就了无分别智,超越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境界,这是因为根本无分别智而证悟了遍计执是毕竟空的,这样,佛的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上了,就与清净法界相应。“安住诸蕴中”,说,虽然诸佛已经超越了五蕴的境界,但因为大悲心,他不弃舍一切众生,他就还住在五蕴里,不过他的住给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住在有漏五蕴上,诸佛是住在无漏五蕴上,他住于五蕴而不受五蕴之苦,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说,他的住于五蕴是化现而已。“与彼非一异”,别看佛住在五蕴上,其实佛是超越了五蕴的。也就是说,佛实际上是住于清净法界,他所表现出来的住于五蕴的五蕴是清净法界化现出来的,你可以说它是五蕴,也可以说它根本就不是五蕴。也就是说,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和幻化的诸蕴是“非一异”的,为什么不是一?因为超越诸蕴的清净法界是无为法,而诸蕴是有为法,当然不能说是一!那又为什么是非异呢?因为离开了诸蕴,根本就没有清净法界可得,谁也不能离开诸蕴去证悟清净法界。这就叫“与彼非一异”。“不舍而善寂”,说,佛的大悲心是不弃舍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因为众生就是五蕴和合的,舍弃了五蕴就是舍弃了众生。所以“不舍”。“善寂”是指佛陀能够在有为的五蕴之上离一切相,证悟寂灭法性、清净法界。

  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第六个颂子是“成熟甚深”。“现等觉甚深”是成就一切种智,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是弃舍杂染的因果。这个成熟甚深,是说诸佛度化一切众生。“诸佛事相杂”,诸佛要作的事儿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尊佛与那尊佛没有区别,所以说,一切佛所作的事儿放在一起是可以的。这其实是因为诸佛的自性都是真如,是一样的缘故,是不分彼此的,再说了,一切佛都是没有我执的,所以诸佛是可以和而为一的。其实这就是咱们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杂”就是和而为一、不分彼此、揉在一起。“犹如大海水”,这是一个比喻,很多江河里的水,流到大海里以后,就融汇到一起了,不分彼此了。“我已现当作”是说,我过去就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现在也还在作利益众生的事情,未来还是要作利益众生的事情。“已”是过去,“现”是现在,“当”是未来。“他利无是思”的“他利”就是利益众生;“无是思”是说,诸佛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我们知道,诸佛的境界是合而为一的,没有你我的区别。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

  第七个颂子是说“显现甚深”。诸佛一直在作度众生的事儿,可是我们从来就没有看见过,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呢?“众生罪不现”,原来呀,是因为我们众生有太深的罪业。“如月于破器”是一个比喻。有一完好的罐,装满水,放在外边儿,就可以在水罐里显现出一个月亮,千江有水千江月。可是现在呢,你这个罐子破了,水漏了,这样呢,水罐还在,可是里边儿就现不出月亮来。我们就象一个破器,装不了水,自然显现不出佛。虽然罐破了,罐里显不出月亮,但月亮仍然在天上呀。我们是个破器,见不着佛,佛也还是照样在度众生。“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诸佛是遍满一切世间的,在世间任何地方都说法度众生,就像太阳一样,遍照一切大地,可你要是一个盲人,太阳照着大地你连一点儿也看不见。“法光如日”,佛陀的教法就象太阳一样,遍满一切世间。佛陀的教法就是光明。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

  第八个颂子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就是说,诸佛为了度化众生就来到人间示现八相成道,示现一个化身佛,其实是佛早就成佛了,不过是在这儿再显现一次而已。“或涅槃”,佛陀示现一下,成佛了,又离开人间了,这都是示现而已。示现成佛,是因为这儿有可度化的众生,要是没有可度化的众生,他就不在这儿示现了,把可度化的众生度完了,他也不需要长住世间,于是就示现涅槃,这就叫“或现等正觉,或涅槃”。“涅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但这儿要说成离开世间。“如火”,这是一个比喻,就象世间的火一样,有缘就烧起来了,烧完就灭了。佛的示现等正觉、示现涅槃也是这样子的。“此未曾非有”,说,佛在世间示现,我们觉得世上有佛了,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老和尚叫佛,真正的佛是无形无相的,有形相的就不是真的。佛示现涅槃了,我们觉得世间没有佛了,其实根本就不是没有佛了。未曾没有佛,也未曾非有。示现成佛来到人间,我们叫“来”;示现涅槃,我们叫“走”,其实根本是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叫“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我们觉得示现成佛是生,示现涅槃是灭,实际上佛根本是没有生灭的,示现的生灭根本不是真实的。这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最胜自体住

  第九个颂子是“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佛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世间的境界是非圣法的,因为非圣法,所以有很多的过失,即使说有点儿善法,也是不圆满的善、是有漏的善。可佛是最胜的境界,佛的自体是安住在清净法界里的,这于凡夫是不一样的。佛虽然来到世间,但他绝对不会退到非圣的境界来,他是不被世法所染的,“最胜自体住”,他还安住在圣法境界里。“人趣及恶趣”,说,佛来到人间度众生,或者到三恶道去度众生,“人趣”是人间,还包括天人,指三善道,“恶趣”是三恶道。这些众生佛都度,佛在度这些众生的时候,他的内心里还是“最胜自体住”,佛还是安住于最胜处,不被六道所染。“非梵行法中”,“梵行”就是清净行,这里就是指慈悲喜舍,说,佛所度化的众生几乎都没有慈悲喜舍,佛在度化他们的时候,绝对不会被他们染污,佛还是“最胜自体住”,住于慈悲喜舍的清净光明里。在清海无上师的说法里,说我们本来是佛,我们来度众生,度久了之后我们变成了众生,我们现在就是尽力地回到我们的来处。某法师说:十法界里佛还不行,还会退,只有到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才不会退转。这都是邪说。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

  第十个颂子是说的“显示自体甚深”。佛的自体就是真如。“佛一切处行”,佛到处行化去度众生,到各界去。佛本身有自己的境界,为了度众生,他就到一切境界去化现。“亦不行一处”,佛虽然到各处去度众生,其实他哪儿都没去。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佛是无分别智,到哪儿都是佛的境界,哪儿都是清净的真如境界,所以说,他是一直在清净真如境界里哪儿也没有去。这就是到一切处与不行一处的高度统一,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说,佛不但心念一直安住于清净法界里,而且身相也很奇特。“于一切身现”是说佛有大悲心度化众生,能够到一切处去现身,现各种身度化众生。这正因为法身无相所以佛才能现各种身。“非六根所行”是指佛虽然现各种身,被各种众生见到,但佛的本身境界,凭众生的六根还是见不到的,就是说,佛是方便示现一切众生所能见到的身相,但佛的境界众生还是不能知道的。也就是说,佛可以方便示现,但佛的境界一直没变。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

  第十一个颂子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烦恼伏不灭”,烦恼令人不愉快,菩萨可以调伏烦恼,可以令它不活动,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消灭,没有把它们的种子给断掉。“如毒咒所害”这是一个比喻,有一条毒蛇,它要咬人,所以要用咒术把它降伏,这样它就害不了人了,但是,你也用不着把它杀了呀~~它咬人是它的业力所使,它已经够苦了。到它业力尽了的时候,它自然就咬不了人了。“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到金刚道以后,成佛了,自然就把烦恼种子给断尽了,到成佛的时候,就是清净法界。凭大神通、大智慧就可以度众生了。在天台中有一个伏惑润生,就是还要保留烦恼种子,说要是没有它的话,就不能在生死中来了,那就没法度众生了。这是因为神通还不够、智慧还不够的缘故。到成佛的时候,智慧够了,就不用烦恼种子了,凭神通、智慧就可以到生死中现身度众了。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

  第十二个颂子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烦恼成觉分”,“烦恼”是流转生死的动力。“觉”是令人安乐的原因,“分”,妙老说是原因。烦恼是染污的,可是它能够成为无上菩提的因,这是不可思议的。“生死为涅槃”,生死是令人不如意的,而涅槃是大安乐、大解脱的境界,现在说生死就是涅槃,这是不可思议的说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具大方便故”,因为佛菩萨有方便善巧的智慧。佛的生死其实只是示现而已,他根本就安住在最胜境界上,佛陀的烦恼也是示现而已,它其实根本就没有烦恼。“诸佛不思议”,这是诸佛的不思议境界,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

  这样,我们就知道甚深有十二种甚深,具体是哪十二种呢?下边儿给说一下,因为前边儿没有说名字,只是解释,下儿给出名字。

  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第一颂是“生住业住甚深”。第二颂说的是“安立数业甚深”。第三颂说的是“现等觉甚深”。第四颂说的是“离欲甚深”。第五颂说的是“断蕴甚深”。第六颂说的是“成熟甚深”。第七颂说的是“显现甚深”。第八颂说的是“示现等觉涅槃甚深”。第九颂说的是“住甚深”。第十颂说的是“显示自体甚深”。第十一颂说的是“断烦恼甚深”。第十二颂说的是“不可思议甚深”。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

  十门差别的第九门是“念”。“若诸菩萨念佛法身”,要是有菩萨欢喜修学念佛法身这个法门的话,“由几种念应修此念”?有多少种方法来修这念佛法门呢?也就是说,这个念佛法门怎么修行呢?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

  念佛法门广大甚深,现在说不了那么多,只能简单地说,最简单地说,有七个念佛的方法。

  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

  第一,我们要念“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佛有自在转变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威力,这需要我们在禅定中观察。佛为什么有样的威力呢?一切法怎么搞的,难道本身都不能决定,佛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为什么会这样?“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原来,是因为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能够入一切法界的缘故,“得无碍通故”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

  此中有颂

  无著论师说了一个颂子。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

  佛在一切世界都能自在地往来、自在示现。真的这样吗?我看未必。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我想,佛既然可以自在地到各处度众生,他无始以来就在度众生,那么众生不是早就该被度化了吗?我们不是早就该成佛道了吗?或者我们早就该成罗汉、成辟支佛了,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这就说明了佛并没有来度我们吗?我有这样的疑问,无著论师就用了这个颂子来回答我。“有情界周遍”,说,有情很多很多,佛确实是要度一切众生的,可是“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这二句颂子说了四个原因,因为这四个原因,所以佛到现在还没有度得了我们,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第一个原因是“具障”,我们有烦恼障、业障、报障,所以佛要度化我们是非常的困难。现在有一个电影,好象是《青蛇的故事》,王祖贤演白蛇,张曼玉演青蛇。那里边儿法海有一句台词:人太难驯服了,比妖还难!就因为我们有这些障,所以还在生死中流转。烦恼障是我们情绪方面的。一种情况是我们因为三毒而不接受佛陀教化;另一种是接受佛陀的说法但作不到。这样的人只能在生死里流转。业障是指造了极重的恶业,比如造了五逆重罪,这些罪障碍了我们,所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报障就是果报的问题。比如说你又聋又哑还是个瞎子,你又生在人间,你接受佛法的障碍就特别大。第二个原因是“阙因”,就是没有善根,这是因为无始以来你就没有对佛法的熏习,让你一下子接受佛法,这不现实。“二种决定转”这一句包含了二个原因,一个是业决定转,一个是报决定转。“业决定”是说你非要造这种罪,诸佛虽有大神通,他不让你造,可你偏要造,那么佛也就不干涉你了,佛有的是时间,他耐心大得很,他等着,到机缘成熟了再说。这是造业。下一个是“报决定”,这是说业你既然已经造下了,有了这罪业,你必须为你的所作负责任,你就得去受果报。佛也不能使你不受报。就因为这原因――具障、阙因、业决定、报决定,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而不得出离。“诸佛无自在”是说,诸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

  这第二种念佛法儿,其实就是实相念佛,刚才说的第一种念佛法是观想念佛。“如来其身常住”,这很简单,因为佛法身其实就是清净法界、就是真如,自然是常住的。“应修此念”,那么,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就要这么念佛,在禅定中这样观察,观察什么呢?“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说,众生的身体是无常的,为什么佛身常住呢?因为佛以真如为身。“无间”在论文中是指成佛以后连一刻不清净的时候也没有了,在还没成佛的时候,他所成就的境界还是有个别间隔的。论文中的“垢”,就是烦恼障、所知障的垢,它可以搅局,但成了佛以后,它就搅不了局了。

  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

  这是说,佛是最殊胜的,连一点儿的过失也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这样念佛:佛没有了烦恼障、所知障,我现在学习佛法,也要象佛一样,也不能有烦恼障、所知障。要时时观想自己就象佛一样慈悲、智慧等等。

  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

  说,佛在度化众生时,“如来无有功用”,佛并没有刻意举心动念去度众生。我们应该这样念佛,“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佛没有刻意努力去度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的、自然的,而且是永久的,佛不会说我这会儿不度了,没有这样的事儿。

  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

  这是说成佛以后,有无穷的富乐,主要是“清净佛土大富乐”。咱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到处是七宝。佛的世界确实是大富乐。这是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慧的缘故,可不是无因缘的。这说的是佛的受用土。佛的富乐不是只自己享用,是可以与别人一起享用的。

  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

  这一个是说佛的变化土。“如来离诸染污”,佛来到凡夫世界度众生,凡夫世界是染污的,但佛离诸染污。“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生在污染世界,但这世界无法污染他。

  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

  佛来到世间能够成就大事,就是广度众生。“示现等觉般涅槃等”,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示现在这儿成佛。“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让一切众生培植善根,没有成熟善根的让他成熟善根,“已成熟者令解脱”,已经成熟善根的让他解脱。“成熟”就是得到,“成熟善根”就是得到善根。

  此中有二颂:

  这七念,无著论师用二个颂子给说一下,这样好记。

  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

  “圆满”,指前边儿的七条都是圆满的,是圆满的大自在境界。“属自心”,指第一条“于一切法得自在转”,一切法都随心。“属”就是随顺,随心所欲,想怎么着都能成就。“具常住”是指第二条“其身常住”。“清净”是第三条“如来最胜无罪”。“无功用”是第四条,“如来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是第五条,“如来受大富乐”。“遍行无依止”是第六条“如来离诸染污”。如来入一切法界,皆不受染污。“平等利多生”是第七条,“如来能成大事”。佛的悲心平等地度一切众生,能饶益一切众生。这七条都是圆满的。颂子中说“一切佛”,就是说一切佛都具足这七种圆满。“智者应修一切念”,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

  佛的法身圆满,那么其依报如何清净呢?也得说说。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

  先引用经文,这是圣言量。《菩萨藏百千契经》,印顺法师说是《华严经》,但你翻一下,下边儿的一段其实是《解深密经·序品》中的。我把《解深密经》也带来了,下边儿的一段文字在《解深密经》的第一、第二到第三页。在这部《菩萨藏百千契经》的“序品”里有这样的话。

  谓:簿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

  “簿伽梵”就是佛。“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佛住的是有殊胜的光明照耀的七宝庄严的宫殿里。这个宫殿放出大光明来照耀一切世界。这是说佛的净土显色圆满。显色就是青、黄、赤、白等颜色。这里说的佛应该是受用身佛。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

  这是说佛土形色圆满,形色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在“形”上,形色本是形象颜色,一偏正就成了着重于形了,所谓形色就指长、短、方、圆等。“无量方所”就是指这个大宫殿(这大宫殿是一个建筑群,当然,这是瞎说)的各处,“妙饰间列”,这宫殿装修得都可好了。“饰”是装饰,“间列”是布局合理。佛的世界是自在的境界,想怎么变都可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