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论》大意之一

  《掌中论》大意之一

  这一次我来给大家扯扯《掌中论》,为什么要说这个论呢?一个是这次时间太短,等于偷空给大伙儿插说一次,本来是没计划说的。这部论很短,咱说起来时间够。另外一个是我偷巧,因为这部论我以前背过,李老师提出让说时我试了试还记得。其实是我水平有限,顺口的讲座还真难住我了。再者,大家是学宗教的,有些东西就不必我多啰索。卑之无甚高论,就只能拿先人的现成东西来打发大家了,请大家谅解。

  因为大家手边儿都没有书,所以我背写了出来,复制了一下,就是你们手里的,我估计大差不离,最多中间有个把错别字儿,不影响大局。

  在《解深密经》的第二卷《无自性相品第五》中,“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奇希有,一切世间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这是经典原文。这一段经文我是特别熟。按照这段经文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说教,就可以分作三个部分,先是有教阿含,这是说人空的,在这时幷没有破斥法有,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阿毗达磨发智论》(迦旃延尼子著,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迦旃延尼子的弟子们注释《发智论》的著作,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著,玄奘法师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众贤论师著,玄奘法师译)、《异部宗论》(世友论师著,玄奘法师译)等,现在人称这段时期为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般若空教。因为有人听过有教后,堕入了有见,世尊为了破除这一部分人的有执,就说般若经等来宣扬空义,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著,罗什法师译)、《中论》(龙树菩萨著,青目论师注,罗什法师译)、《百论》(提婆菩萨著,世亲菩萨注,罗什法师译)、《掌珍论》(清辩菩萨著,玄奘法师译)等。第三个阶段是唯识中道教,因为有人听过空教后,又扭回去执著空见,不明外境虽无,内识幻有,说一切全无,世尊因而又说《深密》等经,宣说中道之义,说外境无,所以就不能说“有”,然而外境毕竟由内识现出来了,所以你又不能说无,非有非无,所以说是中道,后人依此时教理而有所发挥,作出了《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述,无著菩萨记,玄奘法师译)等。

  现在我们所说的这个《掌中论》,该是属于什么时呢?按罗时宪先生的说法,说是属于第二阶段(时),是密意说。第二阶段(时)就是般若时,而“密意说法”就是咱们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密意”有秘密、意趣两个含义。意趣就是依某种意向而为应受此教法者说法,秘密就是不明显,你必须得透过字面来探讨内含的深义。佛陀说法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

  第一是平等意趣。比如佛曾经这样说过:“我昔曾于彼时彼分,即名胜观正等觉者。”用白话说就是我释迦牟尼在以前,叫做胜观如来。胜观如来就是毗婆尸佛。我们知道,毗婆尸与释迦牟尼都是七佛之一,而释迦却说他是过去的毗婆尸,释迦与毗婆尸根本不一回事儿,他自己却说一回事儿,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指的平等意趣,佛佛道同,法身平等。

  第二是别时意趣。佛曾经这样说过:“由持多宝如来名故,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多宝如来就是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只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决定成佛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声阿弥陀,皆共成佛道”。这就是别时意趣,为什么呢?虽然说念多宝如来的名号,就决定得无上菩提,可幷不是你现在念一声佛号,现在就得证了无上菩提,现在就成佛了,而是另一时间得证无上菩提。佛还说过“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间”,这也不是说现在当下发愿,当下就生到了极乐世界,而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说的。

  还有我们平时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这都是别时意趣。

  第三是别义意趣。佛说过“若已敬事,如恒河沙数佛陀者,则当通达大乘法义”。别看你供养了很多佛,不一定你能够了解大乘之理。这句话就是别义意趣。有人不理解,就执著于供养佛,当然现在是无佛,就供养三宝,三宝是大福田,你认为供养三宝,就一定能了解大乘之理,这就是曲解了佛经。目前的佛教现状,很多法师们讲经时是讲得似是而非,把别义意趣完全误解了。

  第四是众生意乐意趣。比如有一个人比较小器,小器就是百法中的“悭”,于是佛陀就对他说布施,这个人听到说布施好,就真的布施了,然而他布施以后呢,却又执著于自己布施了,就有多大多大的功德,说凭这布施自己就要解脱了。这时候佛陀就喝斥了,布施不过是下品善根。我们看,佛先劝这个人时说布施最好,后来又说布施幷不是最好的,这不是矛盾吗?佛说话怎么颠三倒四呢?前边说过的到后边儿就不承认了~~,这叫善巧。佛陀成道后先说的小乘法,最后又喝令小乘人回小向大,前后差别很大。这是善巧。

  四秘密呢,第一个是令入秘密,第二个是相秘密,第三个是对治秘密,第四个是转变秘密。

  这部《掌中论》是密意说法,那么,我们必须透过字面来找到它内部的深义。不然的话,我们就是没看懂它。

  罗时宪先生呢,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是前几年才去世,他在世时,被人们尊为当代唯识第一大家,但是,他把这部《掌中论》分在第二阶段(时),很不合习惯,一般来说,都是把它分在第三阶段(时)的,比如在《大正藏》中,就是收在《瑜伽部》中,是在第三十一卷中间,三十一卷就是《瑜伽部下》。当然,罗时宪先生为什么要把它放在第二阶段(时)呢,人家也有理由:因为这部论只是以蛇绳喻来说一切法皆无实体,只破外道和小乘的实有之法执,而没有解说唯识中道之义理,所以说是第二阶段(时)。通过古今人士对经典的不同判别,我们可以发觉,所有的这些判别,几乎都是把经论按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排列而已。

  问:佛教各宗的义理那么的系统,难道仅只是经论次序的排列?若仅只是经论次序的排列,义理不可能系统完整的。

  佛教各宗的义理,其实只是他们在为他们所排列的经论次序找理由,理由如果没有漏动,就可以立定脚跟,成为一个 人们公认的宗派。我们看佛教自从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前前后后有多少派别?不计其数!但流传到现在的有多少?有些我们在文献资料中还能够见到名字,而有的连确切的名字也搞不清了。

  下边儿咱就废话少说,开说这部《掌中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