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04日

  讲别:第二十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上次我们说明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也就是说:当您知道佛陀所说的有效办法,就像有时用竹筏过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这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当时已经属于不适用时,就要换方法了,何况属于危险、无效、会有后患的方法,就更不应该用。

  各位佛友!我们从任何经典中学到的法门,都是要依这四句偈的教诲来运用。千万别执着某一个曾经是有效的方法,以为这个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候;也千万别执着一定没有一个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时候。因此,当这方法还是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下时,就还是可以运用这方法的。但是,当我们所用的有效方法,时机一过,开始会造成危险、或造成无效、或造成后患时,我们就要立即换方法了。千万别执着方法,而障碍住了圣道的修证

  同样的,当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朝向菩提道来修行,度众生时,也是一样。当他的方法,从有效变为无效时,就要立即换了。更何况明明知道是无效的方法,就别用了。

  我们在第十九讲时,最后讲到:“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因为我们对“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有正确了义。这时,我们就可以对这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做正确理解其义。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这句经文,可以有很多角度的理解,而且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

  一、“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之前的如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佛陀所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这方法的有效时机一过,就会变成不安全而无效的方法了。

  二、“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诸法不二体性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说无常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常住之法。也就是无常之法的本体,就是非无常之法。所谓诸佛所说生灭之法,因为是永远的,所以就是不生不灭之法。也就是生灭之法的本体,就是非生灭之法。如此林林总总,请大家可以深入观照,我就不多说了。

  三、“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依镜像喻来理解,即是:所谓诸佛所证悟的法,就像镜子中所映现的所有的景像,都是在镜子中,也同时不可以说有哪一个「镜中相」是镜子。同样的,一切诸佛所证悟之法,都是心镜中像,没有一个是真的是心镜。但是,这些心镜中法,又没有一个是离开过心镜的。

  因此,我说:如明镜中像,非镜不离镜,如心镜中法,非心不离心。

  如此林林总总,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来正确理解“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我就不多说了,请众佛友们自行深入观照,如实理解。

  我要提醒大家!当您所理解的,在实际上没有这样的现象或道理时,您就要知道,您理解有误差,那请您就要修正之了。

  好了!我接着继续讲经文。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须陀洹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须陀洹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须陀洹\’的意思是:预入圣流,而实际上并没有入任何一法。当一个人,能不入色尘、不入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时,才有资格称为证到‘须陀洹\’果。因此,如果以为入须陀洹果位,就入六尘相,反而不是须陀洹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到斯陀含果位时,他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到斯陀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的意思是:再来人间投胎一次就能解脱。而实际上他的心已经证到本体无来无往,因此随时安住本心,不再追逐生灭尘相了,才叫证得斯陀含,因此,如果有人还真以为有一个我会再来人间投胎一次,那就不是真地证得斯陀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那含果位时,会作这样的思念:‘我得阿那含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就是:不再来人间投胎,而直接在五不还天中修行证得解脱。而实际上他已证知一切诸法本无来无不来,因此,才称为证得阿那含果。如果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我不会来人间,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那含了。”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意下如何呢?当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时,会作如此思念:‘我已证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吗?”

  【经文】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罗汉\’的意思就是不生,也就是不再投生。而实际上,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了解一切法,不是一定生,也不是一定会不生。所以才叫证得阿罗汉果位。因此,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生的我,那就不是真地证得阿罗汉了。

  【经文】“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释经】世间最尊贵的觉者,佛陀啊!如果有修行人,自以为证得阿罗汉,而又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的果位了”,那么这个人就是:自以为真地自证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自证悟到自己不再投生,自以为真地有一个不再投生的境界可以被证,或被悟到,或自以为有一个不能被证被悟的,或不在自能证悟的范围的那个不再投生的境界,而这些思念,都跟实际不合。

  【经文】“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释经】世尊!当佛陀说我:“得无诤三昧,而且是诸声闻人中最为第一,是声闻人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这时,我不作如此的思念:“我是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作如此的思念:“我得阿罗汉道!”则表示我根本没有证到阿罗汉道,这时反而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的人。”又正因为须菩提实际上已知道修行只是展现我们本自具足的而已,所以才说:须菩提是乐于在无诤处修行。

  好了!今天就说明到此。下课。祝大家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