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一讲

  主讲:释慧祥

  日期:2005年12月11日

  讲别:第二十一讲

  请大家合掌。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并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称:“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好!请放掌。

  【经文】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释经】佛陀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如来过去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有得到这个法吗?”

  【经文】“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时代学习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实际上不能说有所得。”

  【经文】“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释经】佛陀又问:“须菩提!您的意下如何呢?菩萨有修行如何庄严佛国净土吗?”

  【经文】“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经】须菩提回答说:“不能如此说啊!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庄严佛土是为了摄受众生,因此,并非只是摄受庄严的佛土来摄受众生,所以才称为庄严佛土。”

  【说明】

  如《维摩诘所说经》载世尊对宝积菩萨说:“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众佛友,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各有本愿。依其本愿而摄受佛土。或有菩萨摄取清净佛土,以摄受多福、心清净之众生。或有菩萨摄取秽恶佛土,以摄受多恶、心不清净之众生。其目的,都是为了依众生的根基,来教化他们,令他们能悟入佛之知见。

  因此,才说实际上菩萨在庄严自己的佛土之时,不一定是庄严的,所以才叫庄严。因为都可以令众生的心,由不清净转为清净,由清净而转为圆满,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有关这样的观念,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就有这样的说明。如经云: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众佛友!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见释迦牟尼佛的娑婆国土,是五浊恶土。如果我们心清净,则能见娑婆国土,是清净国土。这都是因为,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心所造的业所感应之不同之缘故。又一方面,请大家要知道,有很多众生喜造恶业,是十方净土所不容受的,所以无法往生十方净土。因此,这时,如果没有人来教化这些众生,则这些众生将会轮回恶道,难以出离。而释迦如来,于行菩萨道时,观此现象,发大悲心,为了摄受这些下劣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受者,所以就发愿创造娑婆世界,来摄受这些下劣众生,令他们有机会被教化。

  如《大方等大集经》载:“善男子,彼娑婆世界有诸众生,不到涅槃道。何以故?造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圣人、犯四重禁。如是众生,十方净土所不容者,皆生彼国。是诸众生于三恶道,长夜受于种种诸苦。彼众生等虽出三涂,已无清净业因缘故。释迦如来本愿力故,还复生于彼娑婆界。”

  众佛友!我们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业。当我们在责怪所生的世界不好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身口意业所摄受而来的。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造了什么样的业因,就会去感应到别人所造的业缘。

  例如:我们常常开车时,贴着前车的车尾开,要人家闪开让您。如果这习惯不改,则依此业因,则在业缘的变化中,终有一天就会撞上前车的。这种行为习惯,就叫:“不定报业”,因为“习惯不改”,而转为“定报业”。

  同样的,我们在身业、口业、意业,在平时就有很多习惯,我们都要一一去反省,去了解,如果这些行为习惯不改,将会有怎样的定报会出现。

  例如:习惯随手乱放钥匙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忘记放哪儿了,而会常常找不到钥匙。

  又如:习惯说人背后闲话的人,习惯不改,就会因为被对方听到,而对方又不愿意您到处传,因此造成口角而吵架,严重者还会被打杀。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请众佛友自己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业的行为习惯。深入观照,自然就能照见缘起法则,而自然会起修改之心。如果不去反省,则很难改掉的。

  因此,当有任何好好坏坏的果报出现在我们生命之中时,请大家一定要去反省,究竟是我自己的身口意的哪一部份的行为习惯,所摄受来的。并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这些恶报就会消失,这些善报就会增长。

  又,还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就能保持在避开危险、避开无效、避开后患下来摄受一切善报。

  又,要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令我于一念中,就能想要令现象生就能令生,想要令住、异、灭,就能令住、异、灭。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则能保持在没有危险、没有无效、没有后患下来增上自己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又,要再深入观照,我要如何改变行为习惯,能令我一念则能觉遍十方三世。

  如此层层深入,澈法源底,游于法海,游戏自在。

  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当知,每一个众生,都是自己在摄受自己的国土,而感应于别的众生跟我们相应的国土。因此,才有所谓的“物以类聚”的现象。

  例如:餐厅之中,有分吸烟区,及非吸烟区。当您进餐厅时,服务人员问您,要吸烟区还是非吸烟区。这时,您的意业的决定,口业的说出,就是业因。就会感应于其业缘。一切现象,业因感应业缘的法则,也是如此。都是在当下一念的决定,加上身口之造作而呈现的。如果您不想要,请您改变您的习惯。

  又,请您要知道,每一个当下,都是可以改变的。不需要等未来,也不需要依过去。因为,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做!”或“不要做!”。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继续!”或“不要继续!”。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改变!”或“不要改变!”。

  又,每一个当下的业缘来时,您的业因,都可以做抉择“要停止!”或“不要停止!”。

  而这些决定权,实际上,可以不需要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不需要未来的期待,而实际上,是当下一念,都可以转的。只是,当下这一念清净,则成就清净业。当下这一念不清净,则成就不清净业。

  所以,修行,就是在修当下这一念心。所以,要照顾好当下这一念心。

  您要如何庄严当下这一念呢?

  您可以决定去庄严之,也可以决定不理它,任它依过去的习惯。也可以决定修正之。而这些,也都是在当下这一念下,来庄严之,修正之,或任由之。

  当您要觉照过去的种种,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觉照过去。

  当您要计划未来,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计划未来。

  当您要发展现在,也是在当下这一念来发展现在。

  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运用,您有永恒的当下可以起这一念。

  众佛友!我们要如何运用当下这一念,来庄严自己的国土,就看我们自己的决定了。当您所成就的国土,不是您想要的时候,您要如何来学习及修正,也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我的建议是,依诸佛菩萨的本愿,为我们的参考,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国土。

  因此,“真正庄严佛土者是为了众生,所以不一定就非要摄受清净庄严的佛土,而是依众生的教化的需要来摄受佛土,这样才叫真正地庄严佛土。”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经】因为这个缘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们,因此而生起庄严佛土的清净心,当他们在摄受自己的佛土时,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色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也不是因为自己想要什么声相、香相、味相、触相、法相的佛土而来发展他们的菩提心。而是为了众生而摄受佛土,因此应该不要被任何六尘相给障碍住菩提心的发展;而应该善用一切六尘相来庄严佛土摄受众生以帮助自己及众生的菩提心的发展。”

  好了!今天上课到此,下课。祝进步!

  (注:已经慧祥法师初次校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