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空怖灭”?

什么是“我空怖灭”?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我”是什么?是有为法,当然可以说是主宰和实在意,这个“我”本意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个主宰和实在,我们往往第一感觉是从什么开始认识的呢?是每个人自以为是的身体。因为每个人都认为有我,于是才去轮回,才去痛苦,于是我们自己才成为自己修道上的障碍。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佛陀就告诉我们:我是不可靠的!如果我们认为我是可靠的,那么就会非常麻烦;如果我们明白自己是不可靠的,那么我们还执着我吗?当然不会再执着我了!只是,我们又不能说没有这么一个幻化的假我。

  我是不可靠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利用假我来训练自己清净的心性,从而不住着在任何一法之上,就达到了无为法,也就是空性。我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主宰、实在,面临着挑战,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主宰,根本就不实在!所以佛教是最彻底的无神论者。它虽然承认有鬼神等生命现象,但是那些鬼神等生命现象,只是假而不实的过客,不是永远和永恒,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不皈依鬼神,虽然也承认鬼神有一定的能量;为什么?因为那是业力显现的结果。告诉大家:所谓的业障,就是生命的局限和困扰,有很多人因为看见什么而骄傲,或者利用人们的好奇心而忽悠,那就自己骄傲去吧,不要去污染别人。

  比如说,曾经在北京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老乡,他的眼神特别好,他到我们中国佛学院无偿给人看病。他原来也是一个医生,再加之又会看点儿什么,有透视眼之类的,那就更神秘了。他说一个人后边有两条蛇,趴在他后背上,弄得大家直发毛,而且这东西在背后边,看也看不见,又很好奇。后来他也说我有,我刚开始一愣,后来想明白了:我有什么呀?谁信了谁就有病!告诉你实话,现实中的人,因为好奇和执着,所以谁信了谁就配合,于是就真有了病。

  告诉大家,很多人抵抗力很弱,一说他就蒙了,一说他就害怕了;本来他啥病也没有,然后让人一吓唬,就吓唬出病来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哎呀!很多人特佩服那个人,反正也看不到,越是看不到越是着急,越是着急就越相信他,朦朦胧胧的感觉,恰恰是“似是而非”。

  不要再上当了!我说的是实话,因为我们今天所探讨的问题,就是要同三宝去相应!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一定要清楚。我们已经说过:如果建立佛教信仰的伦理观,那么就毫无疑问是佛、法、僧。这就是伦理,如果离开了这个伦理,告诉大家,那么就不正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是这一家的人,千万不要跟着掺和:勇敢点儿,坚强点儿,抵抗力好一点儿,别人无论怎么讲,他爱讲啥讲啥……告诉大家,他就是想让我们上当!如果不上当,烦恼的绝对不是我们。

  所以最后我告诉他:“你看哪儿凉快就上哪儿凉快去吧!我这儿不需要你。”的确,我照样会活着,很多时候不是这样吗?

  人一有点儿病就会更发蒙了。记得1993年,牡丹江的一个居士到我那儿去,他拿了一个天津气功办班的票,那是他花高价三百二十元钱一张(正常是一百六十元钱一张)买的,办七天班;一看我身体不舒服,就说:“法师,这张票我就让给你了。”做出了很大牺牲、很大努力的样子。我说:“对不起,我不要。”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它对你的病有好处。”我说:“对我的病有好处?死就死嘛。”他说:“哎呀,不能死!”我说:“人生不是早晚得死吗?”

  如果我们不想死,就能真的不死吗?其实每个人不应该清醒吗?你现在正在死,我也正在死,我跟你说,首先说我吧,因为说你,你可能会害怕;那么说我,我正在死,也正在生!如果我们不执着死也不执着生,那就是学佛解脱;而恰恰我们执着生死,所以需要训练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知道往生就是不执着生死,然后才能达到往生什么?西方极乐世界。而我们现在的情形则是:胆怯、恐惧、贪恋……请问往生的条件是什么?信愿行三资粮!我们有吗?我们没有!请记住,越怕死,死得越快!就越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怕死,最后还是得早死,还得快死,为什么还要怕死?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说:你要想长寿,就得准备死!我想长寿,想多活几年,那我不怕死,随时准备死,那就没关系。为什么你看农村乡下,一旦老人身体病得严重,给他准备口棺材放在那里,再做点儿装老衣服在身边,他反而活过来了?这也是一种对于死亡的训练和锻炼,虽然不是佛教信仰,但是心态会因此而改变;于是他慢慢地就不在乎了。当然他最后还是得死,谁也回避不了!如果真能回避,告诉你,就是我们选择的佛法。佛法能够超越生死,因为只有不生了,当然也就不死了。

  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条件。你说我们往生西方,念阿弥陀佛,他不是鼓励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念完了跟阿弥陀佛搞好关系,拍阿弥陀佛的马屁;告诉你,肯定不是这么回事。大家一定要记住,阿弥陀佛才不喜欢别人给他拍马屁哪!因为阿弥陀佛没有欲望,没有我执,只有慈悲!不是谁说我好话,我就把谁接走?阿弥陀佛不是这样的,绝对不是这样的。阿弥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的时候,用五劫时间思维的是事物的空性,绝对不是贪嗔痴等烦恼和恐惧的表相。

  所以我们要知道:能不能往生,在于我们的我执和法执能否打破,说白了,那就是情执。我们的情绪总是在波动,又怕死又怕活的情绪困扰,又怕这个又怕那个的纠结,又怕什么谁来跟我们讨债的纠缠……然后就烧宝,还什么人皮债,那烧的东西多了,最后弄来弄去,我们实在都不知道自己要往生哪里去了?

  这段经文说得非常好,那么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佛言”:佛对我们有缘的佛教徒就开示说:

  所谓“人从爱欲生忧”:拼命地去执取、去追求各种欲望,得到了之后,就又开始忧虑了;如钱得到了,怕失去,怕贼偷,怕贼抢;再好的美男、美女得到了,就怕他有外遇,怕他搞婚外恋……这样的事有很多,人就忧虑呀……小的时候,听我的爷爷奶奶等长辈人讲:“丑妻近地家中宝”。对农民而言,媳妇长得特别丑,那会特别安全;自己的土地离自己的家很近,出门就是,省了很多辛苦,那就是宝,是家中的宝。这说明什么?不再担忧了!所以说,“人从爱欲生忧”,比如,你的另一半长得越漂亮,你越害怕。这就是自私,就是狭隘,就是我执!当然,我们会找理由这样。

  所谓“从忧生怖”:每天都会害怕,提心吊胆,有钱也害怕,越有钱越害怕,那日子过得并不坦然,所以说恐惧。

  所谓“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如果我们升华了,改变了自己的心态,没有忧虑,当然也没有爱。“若离于爱”,如果我们远离,或者不住着于那种爱、执着;“何忧何怖”,哪里又有忧愁呢?哪里有恐怖呢?我们不就自在和自信了吗?所以,学佛一定要改变这种心态。本来是缘聚聚散散的故事:想明白了就没有事,想不明白了处处是事。

  《佛说鹿母经》里有这样的说法

  “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合会有别离,无常难得久。今我为尔母,恒恐不自保。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一切恩爱会”,至少是夫妻男女,还有什么父母子女这些个恩爱相遇。

  所谓“皆由因缘合”,因为有宿世因缘,我们才会成为父母子女的关系;如果没有因缘,那又怎么可能呢?如果他同我们没有那种夫妻之缘或父母子女之缘,那么我们肯定不会挂碍,因为我们知道他同我们没多少关系。众生的心不就是执着吗?因为他同我们有缘分,是我们的亲戚,我们才会挂碍;如果他同我们没关系,我们想挂碍,那么除非我们是佛菩萨。

  所谓“合会有别离”,合会,因为你和我有缘分,或者你们夫妻有缘,或者你们父母子女有缘,但经常会有分别、远离、缘散,事实就是这样的,不可能永远在自己身边。如果孩子永远在自己身边,告诉你,他也真的长不大。连老母鸡都知道,带着一帮小鸡崽儿,大了之后,赶紧就让它们独立去吧,更何况是人,更需要独立。

  所谓“无常难得久”,无常,不可能永远,所以不长久,告诉大家的都是真相,是佛陀说的。

  所谓“今我为尔母”,就是现在我作为你的母亲。

  所谓“恒恐不自保”,我经常考虑的是,自己都保证不了自己什么时候死,经常忧虑、恐惧自己命不自保。

  所谓“生世多畏惧”生活在这个世间上,更多的都是危险、恐惧,出门怕车给撞上,走路怕摔了,在人行道上走,有时候还不一定那么安全,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都是很麻烦的事情。有这样的说法:“人若倒霉,喝口凉水都塞牙”,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时候难免我们会遇到各种坎坷、不幸,甚至于祸不单行。

  所谓“命危于晨露”,我们的生命危脆到什么程度?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很快就没了,事实上是这样的。我们在讲《八大人觉经》时候有:国土危脆,人命无常!一会儿地震,一会儿海啸……只是我们经常会麻木地觉得,“嗨!它离我们很远”;但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那起车祸就离我们历历在目,可能那个人我们都熟悉,所以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有一种警策和警醒:“朝不保夕,人命无常”!就是因为不长久,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精神呢?精进努力,不要懈怠,生命不能浪费。

  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曾经不止一次地讲过,德国有一个哲学家叫叔本华,他说过这样的话:

  “一切幸福都是虚妄不实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我们通常得到的快乐,总是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动心。相反,我们所遭遇的痛苦却比我们预料的更加深重。”

  那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所谓“一切幸福都是虚妄不实的”,幸福得到了,感觉不过是朦朦胧胧,虚妄不实,幻化不真。

  所谓“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刻骨铭心!认为痛苦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对痛苦感受得非常深刻,对幸福感觉却很麻木……更多人的感觉不过如此而已。

  像那种有大福报的人,经常会因为有信仰支撑的缘故。这是为什么?由于他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该享受的享受了,觉得还是没劲,还是失落,还是有空落落的心理,这就是人性,所以他开始寻求信仰。可见人们最初追求物质生活,然后追求精神生活,最后追求的就是信仰生活;有质量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这样子的。

  人没有吃穿不行,他想吃好穿好,于是追求物质生活;有了吃穿之后,他就想娱乐,于是追求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了,最后面临生命的归宿,于是追求信仰生活。这就是西方马斯洛对人的几种追求的思考,觉得符合人生规律。

  所谓“我们通常得到的快乐,总是不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动心”;是的,现实人生中,我们得到了,但又觉得这种快乐,好像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好。所有的感觉、快乐,其实都是一个过程而已,只要我们得到了,绝对没有最初那么深刻。

  事实上,比如发财,没有钱的时候,一万元钱对我们来讲是多么渴望;有了一万元钱之后,就觉得十万元钱可能更好;一旦十万元钱得到了,又觉得一百万元钱可能更有吸引力;但是当一百万元钱也有了时,其实我们还是不能满足!所以说我们所期望的永远是那样动心,但得到的永远都觉得没有什么意思。我们就觉得:还有下一个目标的追求,所以一般的人会怎么样?欲壑难填。

  所谓“相反,我们所遭遇的痛苦却比我们所预料的更加深重”;我会因此接到诉苦电话,向我感慨:“我是一个不幸的人,我是一个最痛苦的人……”他忽略了他是最痛苦的人之一,绝不是老大,他的痛苦跟另外一些人的痛苦相比是最不痛苦的;事实上,如果没有信仰,我才是最不幸和最痛苦的!但是因为我们还有因缘学佛,就一定不是不幸和痛苦的!更何况我们的痛苦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我们还可以改变自己这种精神上的认识;当我们改变了观念之后,会发现痛苦是可以改变的,不是固定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贪欲的想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唐代有一个诗人叫白居易,他是一个佛教徒,是在家居士。他说过这样一句诗:“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什么意思呢?

  所谓“自静其心延寿命”,就是如果让自己的心不执着、不忧虑、不挂碍,不把那些垃圾时时放在心里的时候,那么我们的寿命就会因此延长,不必一定要向药师佛去祈求!而消灾延寿药师佛就是:“拔一切业障”,也就是改变观念和行为。

  所谓“无求于物长精神”,我们的欲望需要其实很小:如果我们能吃饱饭,就应该很快乐,很知足,很感恩,那么我们的精神就会健康正面!想想看,有很多人总是跪在佛前求啊求,我们感觉那是对的,因为刚开始对佛教的认识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如果否定他,那么他根本就不会学佛了;我们说可以,鼓励他,但是如果天天祈求,而不改变自己的心理,那么又有什么用呢?实在是没有用的,甚至更加痛苦!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去面对自己那颗贪婪脆弱的心,如何去改变它,才是当务之急。

  原标题:如何改变忧虑和恐怖?——哈尔滨极乐寺静波法师开示节选

  转自微信公众号:点一盏明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