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下午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个老题目:“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两句话从释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开始就讲这个内容,所有古圣先贤讲说的道理也不外乎这两句话。所谓的觉悟,佛教智慧,有智慧才能觉悟人生;奉献,佛教的原话是慈悲,有慈悲才能奉献人生。觉悟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觉悟的心态勤修戒、定、慧来直面人生;奉献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息灭贪、嗔、痴,贪心大的人,嗔心大的人,愚痴的人,叫他来奉献人生,他做不了。觉悟人生,就是要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精神来奉献人生。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落实觉悟人生,就要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来改造自己。这句话讲了几十年了,实际上改造自己是一句非常好的话,非常有意义的话,每一个人不管承认还是不承认,来到世间就是在改造自己。对于每天所面对的万事万物,所面对的各种繁杂的社会关系、人事关系,我们要不断调整心态,想种种办法去适应它。那就是在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心态去适应外在的人和事。

  我们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佛教把它归纳成三件事,用三个方法去改造三件事。三个方法就是戒、定、慧。所改造的对象是什么呢?贪、嗔、痴。我们不能适应外在的环境,不能适应外在的人和事,那是因为内心有障碍,使得智慧得不到开发,慈悲的精神得不到发扬,不能觉悟人生,不能奉献人生。改造就是要把我们内在的障碍排除、洗刷、改变,每时每刻

  觉悟人生是以一种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心态来直面人生,改造就是这个意思。佛教的精神,从释迦牟尼佛觉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要我们要“破”。破什么东西?破除无明。叫我们要“断”,断什么呢?断除烦恼。佛教讲两件事,一个是“断”,一个是“证”,加在一起就是“断惑证真”。整个修行的道路就是不断地断惑,不断地接触、接近真理。真就是真理,就是真实,就是原本的东西。整个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断惑证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改变自我的过程。

  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不想着这件事,只想到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儿子考上研究生;拿十块钱供养菩萨,希望我什么病都不生;拿一盘水果供养菩萨,希望我多子多孙发大财。这还是没有改变我们的心态,还是受贪心的指使,贪心叫我们烧一根香,希望能得到多大的福报。那么供养布施有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功德,但是不能以索取的心态来供养,不能以少少的东西来索取多多的回报,以这样的心态来布施供养,不符合因果。因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虽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比如说种一粒小米下去,收一穗小米确实很多,但是那一粒小米种下去到收获这一穗小米,这个中间有什么过程?这个过程很复杂很辛苦,从播种的那一刻开始就要精心地去管理它,要施肥,要松土,要浇水,管理得不好,颗粒无收,管理得好,确实种一收万。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呢?首先种子很重要。一定要选择有生长能力的种子,不能是发了霉的种子。选择种子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种福田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种子种在什么地方才能得到收获呢?一定是要种在能生长作物的土壤上,放在石板上,放在水泥路上,这颗种子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发芽生根成长,一定要种在适宜于

  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上。有了种子,有了好的土壤,不等于就有了好的收获,还要进行辛勤的管理。在座很多人是从事过农事生产的,知道一粒种子种下去到收获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学习佛法同样如此。我们归依三宝,发起对佛法的信心,这是开始播种的过程;我们修布施,对三宝供养也是善因的培植。佛教讲修行的六度法门,布施是第一条,布施能淡化我们的贪心,因为贪心大的人要行布施很难。佛教讲修行的第一法就是要破除贪心,破除贪心从布施开始。但同时又强调,不要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以求回报的心行布施,那只不过是把你的贪心改变一个形式。不求回报的布施还有没有功德呢?求回报功德小,不求回报功德大。为什么呢?你所求的回报不就是那么一点事吗?希望供点水果马上不发烧,如果你心态稍微调整一下,发烧的问题马上就解决了。供水果什么都不求,那是个什么心态?那种心态像大海、像宇宙一样,那种心态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就能克服各种障碍,消除各种业障,消除各种疾病。

  我们在社会生活当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有的人想做一点好事,有的老人在马路上过街的时候不敢走,这时也有人去扶一下,特别殷勤,希望别人留意他,最好是新闻记者能看到,采访报道一下。不过更多的人不是这样,做了好事不留名,那才是真正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说明这个人心态好,做好事就是做好事,没有别的用心,这种人很高尚,很了不起。人人尽管不知名,做多了总有人知道,还是有人表扬他,“这个人是好人,做好事从来不留名”。这个表扬是另一个性质,而且会真正得到社会舆论的重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