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
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
(2011年5月14日)
净慧
各位教授、专家和学者:
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各位前来河北参加“赵州禅、临济禅、生活禅”研讨会。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对禅宗历代祖师法乳之恩表示感恩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向各位学界朋友学习和讨教的机会。
1990 年到 1991 年之间,在开始修复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的同时,我们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生活禅”的修行理念, 1992 年冬在柏林禅寺举办的首届禅七期间正式提出修生活禅的一些具体要求, 1993 年暑期,针对青年佛教学子举办了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从此以后,我们在柏林寺、四祖寺的一些主要法务活动中,均以弘扬生活禅为主题。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生活禅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使生活禅成为一部分人认同佛法的切入点,效果明显。
今年应是提出生活禅理念二十周年。回顾这二十年,总的来说,收获的喜悦是主要的。虽然这种收获还只是一点点,但这一点点收获,也让我们觉得这二十年的思考探索是非常有益的,在内心深处,对周围的人和事充满了无尽的感恩之情。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很相似,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痛苦挣扎。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是中国佛教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特殊的主题。解放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终于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春天,生机勃发。当前,佛教在硬件恢复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在软件建设方面,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走出困境。中国汉传佛教未来的发展道路具体应该怎么走,仍然是摆在我们教界全体同仁面前的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毫无疑问,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为中国汉传佛教的复兴指明了方向。这一点,解放后,经过赵朴老等人的大力提倡,在教界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人间佛教”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不断地推进传统佛教与现实社会人生相结合的漫长过程。从大的方面来讲,落实“人间佛教”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僧团的自身建设问题,二是法的建设问题。僧团的自身建设问题,关系到佛教法运的兴衰,关系到佛教的形象和社会地位,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法的建设问题则直接关系到佛教能不能成功地进入社会、能不能被大众认同和接受。
我所说的“法的建设”并不是说要抛弃传统、另起炉灶,更准确地说,是要根据现代人的根性,对传统佛教已有的那些贴近生活、鼓舞上进的教义、修行理念和修行方法,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与现代的社会思潮相适应,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适应,以方便于现代人更好地信受奉行。关于“生活禅”修行理念的提出,正是我们这二十多年来对这一问题所作的一些探索。
下面,我想围绕这个话题,从三个方面,向在座的各位教授专家学者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希望各位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之所以选择禅宗作为终身修持弘扬的法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基于对禅宗的历史地位之认识。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真正的中国化的佛教。在汉传佛教中,禅宗独称“佛心宗”,被视为佛教的“正法眼藏”,在整个大乘佛法中,其核心地位由此可以略见一斑。另外,中国汉传佛教在唐朝的时候虽有八大宗派之盛,但是会昌法难以后,唯禅宗一枝独秀,到了宋以后,禅宗已经成了中国汉传佛教的主流,以至禅宗的兴衰直接决定着整个汉传佛教的兴衰。从上述诸多方面来考量,可以这样讲,要振兴汉传佛教,想撇开禅宗而另立炉灶,几乎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法缘的认同和尊重。我是 1951 年在广东云门寺依止虚云老和尚受戒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接受禅宗的教法并依之修行,并继承了虚云老和尚的法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因缘的成就,受邀来到河北,筹组省佛协,并负责柏林禅寺的修复工作。柏林禅寺是赵州和尚的道场。临济禅师和赵州和尚在中国禅宗史上拥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到目前为止,在历代祖师的语录当中,《临济录》和《赵州录》仍然被大多数禅人视为最重要的两部语录,是参禅之士必读的宝典。所以说,从我个人的修学经历、我所继承的法脉、我曾经住持过的赵州祖庭 ( 包括我现在住持的黄梅四祖寺 ) 等方方面面的因缘来看,我跟禅宗有着甚深的法缘。因为这个因缘,我便义不容辞地选择了禅宗,把它当作我毕生弘扬的最重要的法门,同时并把它视作振兴中国汉传佛教的关键所在。
我想说明的第二点是,选择了禅宗之后,为什么又要特地冠上“生活”二字呢 ? 这与我所继承的祖师禅的修行特色,以及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禅宗历代祖师的开示,虽然手段和语言千差万别,但是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无非是告诉我们要对“道在目前”、“道在日用”、“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一点信得及,告诉我们不要离开当下试图向过去和未来寻找大道,也不要离开日常生活去到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道。道就在当下的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就生活在道当中,一刻也没有离开过道。宗门中讲,触目是道,一切现成,就是这个意思。
赵州和尚有两则公案很能说明问题:
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场 ? ”赵州和尚回答:“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 ? ”
又有僧问赵州和尚:“了事的人如何 ? ”师云:“正大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 ? ”师云:“著衣吃饭。”学云:“著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 ? ”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 ! ”
很显然,赵州和尚所说的道场就是生活本身,常在道场,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赵州和尚还有其他不少接众公案,如“吃茶去”、“洗钵去”等等,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旨。
与赵州和尚同时代的临济禅师,其宗风虽然不同于赵州和尚的“平实、平常”,喜欢用棒喝来接众,其禅风向以峻烈著称,但是其最后指示的修行要旨却仍然是与赵州和尚相同,即强调将修行与生活 ( 也就是当下的见闻觉知、举手投足 ) 打成一片。
临济禅师以下的开示值得我们特别留意:
“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 ? 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人云:向外作工夫,总是痴顽汉。你且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境来回换不得,纵有从来习气,五无间业,自为解脱大海。”
“道流,大丈夫汉更疑个什么 ? 目前用处,更是阿谁 ? 把得便用,莫着名字,号为玄旨。与么见得勿嫌底法。古人云: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这三段开示,在临济禅师的语录中算是比较平实的。在这里,临济禅师从即心即佛的角度,强调大道就在当下的见闻觉知处、举手投足处、穿衣吃饭处、日用应缘处,而不在日用之外的某个虚无缥缈的地方。换句话来说,从宗门的角度来看,修行和生活是不能打成两截的。
强调修行和生活方式的一体化,这是祖师禅修行的最大特色。这一修行特色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契合的。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精神压力比较大,而且比较注重对当下现实人生的享受。另一方面,因为受自由民主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现代人的主体意识也比较强,对超自然力量的宗教信仰比较淡漠。因此,现代人在选择信仰和修行法门时,一般来说可能会有三种心理倾向:
一是追求简易的倾向。现代人喜欢简单方便,不喜欢复杂。因此,所介绍的修行方法必须是方便、简单、易行的,对环境的要求不能太高,最好是当下就能得受用。
二是追求休闲的倾向。休者,休去歇去,即放下一切烦恼;闲者,闲闲无事,即身心自在。也就是说,所介绍的修行方法要能够让他们在身心上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省力得力,得力省力。
三是追求生活化的倾向。也就是说,所介绍的修行方法,要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提起,容易与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要使现实生活与修行之间的距离拉得太大。
所以,我们在提出“生活禅”的修行理念时,明确地将它的修行特色定位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是充分地考虑到现代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心理倾向。
克实而言,生活禅的提出,并没有在大乘佛教和祖师禅的精神之外添加了一些什么新的东西,只是将祖师禅的“将修行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特色更加突现出来而已。其本意只是想将祖师禅的修行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积极健康的、引人向善向上的生活方式加以提倡。这是我们佛教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大众寻找精神家园、落实信仰回归的迫切要求。我觉得,人间佛教精神的最终落实,从根本上来讲,要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否则,任何有补于世的好理念,都会变成空头支票。
我想说明的第三点就是,提出生活禅的理念,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想以通俗、简洁、能深入人心的语言方式,将汉传大乘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重新作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阐释,使佛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现实,也便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佛法的熏陶,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尽一点应尽之责。
在关注现代社会思潮方面,有三种渴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对信仰和道德的渴求。因为,现在的确有一部分人的信仰和道德极度缺失。重建信仰和道德,是全社会的一种普遍渴求。
二是对社会和谐的渴求。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这种渴求尤为迫切。
三是对个体心灵健康的渴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有方向感,能够生活在光明当中,远离心理疾病的困扰,活得轻松自在。这也是在世纪之交中国大陆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在充分关注上述社会思潮的前提下,从 1993 年开始,我们根据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和修行方法,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对生活禅的内容作了具体的概括。
在重新阐释佛法的基本理念上,将生活禅的宗旨总结为八个字,即“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概括了大乘佛教智悲并重的基本精神。
佛教的修行愿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以个人的觉悟和解脱为直接目的,强调的是出离心;而菩萨道则以帮助众生获得觉悟和解脱为第一要务,强调的是大悲心。这两者都离不开般若智慧。觉悟人生讲的是大智,以自受用为主,属解脱道;奉献人生讲的是大悲,以他受用为主,属菩萨道。
为了使“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含义更加具体化,又进一步提出了“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和谐自他关系”以及“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觉悟人生,就是善用其心。和谐自他关系,就是奉献人生,就是善待一切。依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理念,将修习生活禅要达到的目标定位为“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在生活中透禅机,在保任中证解脱。”
通过对生活禅的宗旨和目标进行这样的定位,在理论上,我们就可以把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精神融为一体。
但是,上述对生活禅的宗旨和目标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要进一步落实它,必须借助更为具体的修行方法。为此,在定位修行方法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把生活禅的修行原则概括为“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其具体内容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关于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生活”,提出了“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要求;并将落实信仰的要求定位在“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四句口诀上,意在突出“三宝、因果、般若、解脱”这四大要素在生活禅的修行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修习“生活禅”不能脱离解脱道的方向。
关于如何“将修行落实于当下”,提出了“修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庄严国土在当下,利乐有情在当下”的要求,强调修生活禅要安住当下,在现前一念心性上用功夫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将佛法融化于世间”,提出了“敬信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的要求,明确了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下手处及其具体内容。
关于如何“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提出了“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理念和“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八字方针,后来又把这八个字具体化为四句话,作为在日常生活中落实“生活禅”理念的心灵向导:“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社会,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
为了凸显生活禅的入世精神,从而将佛法更好地融入现实生活,提出了“做人做事”的二八方针。“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是做人的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是做事的八字方针。这二八方针,对于现代这个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时代,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
通过上述对汉传大乘佛教在修行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所做出的各种阐释和定位,我们就可以保证生活禅,一方面牢牢地把握大乘佛教有关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又紧扣现代社会大众对信仰道德、社会和谐、心灵健康等诸多方面的渴求,并与现代人在修行方式的选择方面追求简易、休闲和生活化的心理倾向相契合,充分发掘大乘佛教所包含的、对现实社会人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丰富内涵和社会价值。
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已经二十年了。经过这二十年的不断努力,这一理念逐步得到了教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肯定。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安慰和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生活禅”的修行理念,无论是从理论建设还是从实际修行来说,都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臻完善。佛法的弘扬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契理契机的过程。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参与重振汉传佛教的这一辉煌伟业。
谢谢各位 !
- 上一篇:在第十八届生活禅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 下一篇:赵州公案『无门关』二则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净慧法师: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济群法师: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如瑞法师:留心观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满了感动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内心不出差错呢?
- 净慧法师: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区别
- 印光大师: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计划,更应该有往生计划
- 宗性法师: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星云大师: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净慧法师:成就学问之道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真谛!
- 净慧法师:妄想烦恼不是实在的,不要随着走!
- 梦参法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随时地观照自己的念头
- 大安法师: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星云大师:出家生活容易吗?要如何适应?
- 净慧法师:在禅堂内保持精进心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 延参法师:生活是要把握好内心的光明、力量和阳光
- 净慧法师:同样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 净慧法师:怎么理解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大安法师:明知言行有错可在生活环境中难以改变,怎么办?
- 法藏法师: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层面有所冲突,佛弟子该如何调适?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