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
《地藏经》,中文版本是唐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册。 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详情]
《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五)
品名可以理解为“比较布施功德的大小多少。”
这时地藏王菩萨从座而起,向佛表述,“我观业道众生,校量布施,有轻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千生受福,这是怎么回事,请佛说一说。”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请法,请法的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利益人天的事情。佛法不请不讲,佛住世时,所讲经典都是弟子请法才讲。只有一部《妙法莲华经》是不请自讲,其他都是有请才讲。佛讲了人修功德,什么是最大的功德?这个功德既最不容易做,人人最不愿意去做,却同时又是人人能做的到。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一直有出家人、在家人在默默奉行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啊?种悲田!
第一,按照经文,佛说从国王以下的重要官员,有钱人,大官大富贵者,能亲手含笑,慈悲怜悯残疾人,获福报最大。这样布施一个人胜过供养恒河沙那么多位佛的功德。前提是得亲手含笑去供养,别让残疾人觉得你是大官,施舍时别露出鄙夷嫌弃的神色。
我遇到一位高僧,很多弟子都供养他钱,他对弟子说,“你不要给我钱,我往西走,负担已经很重。你再给我钱,就像前面说过的,我深入泥潭,身负重物,你再搭上少物我更受不了。”实在推脱不掉的时候,他想,“行啊,我不能太自私,能多抗一点就抗一点吧。”他转而把弟子供养的钱破成零钱,平均供养给庙前要饭的和身体残缺的,天天有人供养他,他也天天如此。有次我陪这位高僧在门口走过,门前要饭的一看他都高兴,都认识他,“这个老和尚又来了。”这位出家人种的就是悲田,行菩萨道,功德无量啊。这位法师已经不住世,已经往生到兜率内院。你说他不是菩萨能做出这样的事来么?他可能不知道有这么大的功德,但几十年的时间却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自己既身无分文,穿的衣服又有补丁。这位法师不知道钱好么?他知道,却偏偏不往自己身上用。穿着旧衣服心里安稳,走路安稳,睡觉也踏实。不信你们感觉一下,穿新衣服是不是浑身不舒服。在家人也有种悲田的,在大街上有的乞丐离很远就闻到他身上的臭气熏天,人人都会躲着走。而有位在家人遇到乞丐就供养,五元、十元,而且总先施礼,面带笑容恭敬供养,一句阿弥陀佛,有时出口有时默念。
有的学佛人不知道,你这样恭敬供养乞丐种悲田的钱,远比你进庙请香供养三宝的功德要大,而且大得多。为什么佛赞叹种悲田啊?因为种悲田是无相布施,不求任何回报的布施。回报越大越好,大有极限么?大到无穷就是没有,没有回报才是真回报。真回报才能帮助你进入佛道,才能帮助你成就。人人都种福田,谁去种悲田啊?佛为什么强调种悲田啊?佛教在整个世界上包括宇宙当中,到哪个地方都能通行无阻,就因为有这个种悲田的功德。世人一提佛教,说信佛的人可好,信佛的人都善良,不但处处做善事,替别人着想。
第二,国王大臣和大富贵的人供养佛塔庙菩萨声闻辟支佛,亲自营办供养,当得三劫为帝释身。读经的时候,一定要看一句问自己个为什么,别看热闹,要看进去。问个为什么,找到答案了,千万要知道和自己联系起来。为什么要亲自营办?别人代替为什么不行?亲自办,有一个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清朝的皇帝供养佛法僧三宝,子民就跟随着也信,这就是榜样的带头作用。整个臣民都信仰佛教,亲自带头的榜样作用正是意义所在,国王这么做了,会带动无量众生种植德本。像康熙、乾隆亲自到五台山上香,才有盛极一时的统治(康乾盛世)。
第三,国王或大富贵的人看见佛像、寺庙经像有毁坏缺损的时候,若能发心修补,亲自去做,或者劝别人去做,这样的国王或大富贵者百千生常为转轮王或四天王或为地球上某国的国王,如果发心向善,依法修行,这些国王就能成佛。因为能这样发心的国王都是前世修行人,今生做了国王,有护法心,本身就是乘愿来的菩萨,本身有愿力再一修,肯定能成。功德大,大在带头维护佛法的功德。维修塔庙,让佛法久住于世。
第四,国王或大富贵的人对老人、病人或者在贫穷地方的产妇,能亲自去布施医药、饮食、卧具、衣服,让这些穷苦的人可以享受安乐。前提是亲自去,而不是差别人前去代做。这样做的话,二百劫为六欲天(欲界天)的天主,一百劫为净居天(色界天)天主,直至成佛。他们带头去做有这么大的功德,就因为他们对弱者有慈悲心。清朝的康熙、乾隆经常微服私访,修塔造庙,访贫问苦,含笑谦下布施行善。只有乘愿再来的菩萨才能有这种谦下心啊,要不然,别说国王了,有两个钱,腰板儿都拔溜直,财大气粗。看见要饭的,绕着走;看见有病的,不予理睬。不要以为,一听说功德回报可以做天主天王,觉得挺好,想我当国王时,也一定那么做。你做老百姓时,比别人多俩个钱就不是你了,你做国王时,早把这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你这个心量,你能做国王么?
第五是咱们平常人的事,我们供养佛、塔、庙、辟支佛、罗汉,人能升天,若回向法界,福利不可比喻。这里没说修,只说了供养,供养的功德不可思议。供养普通的出家人叫广种福田。你要是修行人,回向法界的福报更大,,不回向,只得人天福报。修行人要记住,供养多少钱都回向法界。
第六,外国的国家总统,他们不信仰佛教,他们也救济灾民,访贫问苦,他们也不信佛啊,有没有功德呢?也有功德,但他们这么做是政治需要,对社会稳定有相当的积极作用,他们的回报就是人天福报。咱们平常人对大乘经典一句一偈赞叹,布施供养获大福报,若能回向法界,功德更大。为什么佛对大乘经典这么注意,《地藏经》,《法华经》都是大乘经典,连《阿含经》是小乘的经典,里面也有大乘词句,有菩萨行,那就叫“衣中珠”。纯大乘的经典,《华严经》里面没有小乘。《法华经》里也包括小乘,不发菩提心,是“焦芽败种”,除《华严经》以外,大乘经典里都含有小乘。大乘经典为什么珍贵?因为他让人发菩提心,发更长远的心,就像普通人立大志向,心量宽大。
现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他小时候有次父亲拿回来很多苹果,犯愁这么多水果,怎么能不腐烂变坏呢?他的哥哥们有的说放地窖,这样或那样的储藏方法,他的岁数最小,最后问到他的时候,他说,“把这些分给咱们邻居,大家帮忙吃,就都能吃到新鲜的了。别人家有水果的时候,分给咱们吃,咱们也能吃到新鲜的了。我愿意这样对待我身边的人,我们全国的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他的这些典故已经流传很广,这都是真事,这个小孩长大后就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终于成就了他的愿力。
第七,是我们平常人遇到佛塔寺大乘经典缺损,毁坏,能够恭敬供养或自己发心维修或劝他人同干,下生再做人的时候做国王,三十生中常为小国王,以后常为四天王。因为你的发心成就了你以后有机会在某层天听闻佛法,并把以往修行的功德给你补上。所以修塔修庙是发善心的具体表现。善心不是靠嘴去发,不是听说哪里的塔庙坏了,动动嘴皮子,这不叫发善心。不管钱多钱少,捐出来出一份力,靠行动去发善心。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分。世俗人是说了不做,学佛人应该做了不说。所以我劝各位,如果有这个机缘,千万不要错过。这是给我们修行人种福田,积福报最好的机会。
第八,我们这些平常人在佛法中供养、修补塔庙,装补经典如回向法界,百千生富贵,回向给自己的亲人或自己,三生受乐,这叫舍一得万报,广种福田里的福田。在佛法中,信佛的人,注意,这里“信”佛的就可以,信仰佛,再供养,发心修补塔庙,修行人若能回向法界,百千生富贵。吃素、念佛、烧香供养都叫修,参禅打坐的叫真修,在这以前都叫准备。回向法界的,生生富贵。
所以不用羡慕今生大富大贵的人,你知道他哪生种过福田啊?你没种,你没那个福报。你今生种了,下生也富贵,别人也羡慕你。庙里都有功德箱,你放里面一元、五元没回向,那就是给自己种福田了,舍一得万报。
如何修善业与佛结缘?有偈云:
皈依念佛有缘田,
勤修供养种福田。
弘法利生功德田(弘法不仅是口头弘法。学佛人的一言一行都在弘法。身边人说你,“某某人是学佛的,你看他家庭和睦、说话温和,为人宽宏大量,热心公益,谁有事求他,他都尽心帮忙”,你这样就是在弘法。这种弘法更直接。别人就会问你怎么修啊?你告诉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还可以到庙上找个出家师父皈依,再请尊佛像回家供养。这不就是身体力行在弘法么?你要是爱贪小便宜,跟谁说话办事都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样。你跟谁说学佛好,你也学佛吧。别人心里怎么想,“看你那样吧,学佛的都你那样,我才不学呢。”想度人却把人度到地狱里去了。他一句话谤你是小事,但话里谤佛、谤法、谤僧,业报不可思议。他谤你的时候把佛法僧捎带上了。)
修塔造庙敬佛田,
苦集灭道罗汉田。
六度万行菩萨田,
再结大缘种悲田。(种悲田的人,哪乘人都可以做,但以菩萨行人为最。菩萨、佛都在种悲田。咱们这些众生是可怜悯者,是最贫穷、最下等的,佛来度咱们,佛就是在种悲田)。
为什么我们要结法愿、结善缘?佛度有缘之人,无缘谁也不度?不与佛结缘,就没有得度那天。
佛住世时候,有一个善良的老太太,经常去供养佛。佛去她家想度化她的时候,她却把大门关上了,佛现神通进了她家大门,她立刻跑到屋里,把屋门又给关上了,佛进了外屋,她又跑到里屋。佛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回去之后,佛告阿难尊者,“由于供养我的功德,你去度这位老太太吧。”阿难尊者说,“佛啊,你都度不了的人,我去度,能度了么?”他一去,情况果然不同。老者把他请到屋里,供养、请法。阿难尊者就很不解,说佛来度你,你怎么不让度呢?老太太答,“我一看佛就害怕,我这一个低下的老太太,怎能让佛亲自来度呢?”回去后阿难也问佛,佛答,“这名老者根基尚浅,虽发善心,但往昔没跟我结过缘,今生供养我,刚跟我结缘,所以我不能度她。但你用我的法能够度她。”
这里谁度可有区别,能让佛亲自度、做佛弟子的,功德不可思议,即生证果。而皈依阿难尊者,不见得即生成就。所以跟佛结缘,跟善人结缘非常重要。
有人问,那不信佛的人,也做善事,有没有功德呢?所有人做善事都有功德,修塔造庙,接济穷人,因为他们有怜悯心。
与学佛人做善事的区别在于,这些人只暂时解决其痛苦,学佛人帮助他能启发他学佛,找到永脱苦海的方法,所以学佛人回向法界的功德就大。
谁做善事谁有功德,只是果报不一样,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第十品就讲到这里。
- 上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六)
- 下一篇:《地藏菩萨本愿经》浅释(十四)
- 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区别
- 成就学问之道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真谛!
- 妄想烦恼不是实在的,不要随着走!
- 在禅堂内保持精进心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 同样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 怎么理解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烦恼是什么意思?怎么对治?
- 为什么禅宗寺院课诵安排早念观音晚念弥陀?
- 如何看待命运?怎么掌握?
- 可以在无明师指点下修白骨观和不净观?
- 打禅需注意克服两种情绪和防止两个偏差
- 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 连“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养到位,别让自己得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开启修行道路的三大关卡
- 学佛亦是学做人,佛法也是一种活法
- 每个人都要有承担众生不幸的精神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