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六讲 处世与做人

  第六讲处世与做人

  在古代,主仆关系是很现实的问题。如今的社会,主仆关系似乎不存在了,但是老板与雇员、上级和下级、领导和职员,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仆关系。

  1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家:音姑。大家指主人)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使人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作为主人对自己的雇员第一条就是一定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勉强。比如说挑担子,他能挑八十斤你非要让他挑一百二十斤,那就不是随力作业。再比如说,他不会开汽车,你非要让他开汽车,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有生命危险。

  二者随时食之。要保证他吃得饱。

  三者随时饮之。要使他饮食无乏。

  四者及日休息。到了休息人时候一定要让他休息。要保证职员一个礼拜不超过四十小时的工作量,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有好老板也有不好的老板,有的老板就是想多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而且不付给相应的报酬。假设加班给加班费,那是另外一回事;不给加班费,一个月工作三十一天是不行的。要让你的雇员及时休息,保证劳动权与休息权。在这方面,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有一次去匈牙利,刚好碰到五一劳动节,我们四月二十九日到匈牙利,准备五月四日开光。佛像到巴黎以后,要用汽车运到匈牙利,说是保证五月二日运到,五月四日就能开光。结果,西方的五一节休息四天。汽车从巴黎的机场离开以后,到瑞士就是五一节了,开车的司机要休息,他就找个旅馆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天,五号才动身,六号才把佛像运到。这是说西方国家对休假的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事,节假日一定要休息。从五一到五四这四天,除了公共汽车在运行,卖菜、卖面包、卖饮料在做生意以外,所有的地方都关门。如果哪一家开了门,别人都要来围攻,说你不遵守劳动法,剥夺工人的休息权,他要在报纸上批评你,这就是人权。在这方面东方与西方不同,我们挣钱就是为了挣钱,西方人挣钱是为了生活,生活就是为了休息。到礼拜五,提前下班了,礼拜六找不到人,一家人开着车子出去旅游去了。

  佛在三千多年前,就想到了工作以后还要休息。这一点在印度东南亚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休息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呢?就是到庙里去听闻佛法,亲近三宝,到庙里去过六斋日,第二天再回去。休息的意义和我们现在不同。我们现在认为休息就是睡一大觉,睡到十二点钟还不起来。但是以佛教为背景的这些国家,在这几天,尽管休息但还是要精进。一大早就起来买了香花去供佛,然后亲近三宝,听法打坐。我在缅甸大金塔时,看到休息的那天,人特别多。一座小殿堂里坐几十个人,一位出家人在那里说法;在另外一个小殿堂里,又有一个和尚在那里说法,又有几十个人在那里听,和尚忙得不得了。如果和尚也休息了,谁来说法呢?

  五者病给汤药。下属有病应该给予医疗上的保障。

  从古代的观念来看,主人能够从这几个方面照顾雇员就是一位好主人,但现在还得加上一条:给予合理的报酬。要合理付酬,不要剥削。

  2

  主人以此五事对待仆人,仆人应以九事回报主人。

  一者随时作业。该做饭的时候要做饭,该买菜的时候要买菜,该洗衣服的时候要洗衣服,该出车的时候马上就出车。这叫随时作业。

  二者专心作业。要一心一意地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好。

  三者一切作业。在你职责范围之内的事,都要去做好。

  四者前以瞻待,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大家看了就明白,无须多讲。

  七者急时不远离。主人家里有急事,如老人生病,或家里请客,应该守护在那里,随时听从主人的吩咐。

  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走到别的地方要随时随地赞叹主人,不要说主人的长短,不要说主人怎么克扣你的工资、虐待你。有一点待你不好你就到外面贴告示去了,你再找第二家,别人怎么敢要你。我们离开了原来的公司、部门,就不要说人家不好,要赞叹人家,隐恶扬善。做人要惜口德,尽管老板对你不怎么样,也要包容人家。老板对你不好是他的责任,你对他好是你的修养。每个人都要先把自己管好,做老板的要善待职员,做职员的要赞叹老板,使他有好名声。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

  我就碰到一个出家人,他在山东一个寺院出家,不到一个月就跟左右的人闹了很多矛盾,其实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说,我有一盘磁带,他非要借去听,听了以后又不想还。这本来是小事,不还就算了,可是他不,他写了几大篇的情况,走到哪里就散到哪里。我说你怎么这个样子呢?你还想不想在第二家庙里住下来呢?他说,我想。我说,人家看到你还敢不敢留你呀?一句话就把他提醒了。他说,哎呀,人家一看见我这篇东西就让我走,不留我。我说,假设把你留下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万一有一点不如法的地方,离开了以后又七长八短一大篇,谁受得了?你想有个地方住下来,就要把这些东西都烧了,烧掉以后就不要再提这些事,然后再找地方挂单。实际上他走南闯北,四大名山都走遍,他的东西随便散,起码散了一百多个寺院,一百多个寺院都知道了这件事,都不留他。他说我已经有名了,我说你有了败坏人家名声的名。我那么一指点,他忽然觉悟了。

  我们要修口德,息口业,要隐恶扬善,要随时发现人家的优点。绝对没有一个人十全十美,也绝对没有一个人一无是处。我们要以长取人,不能以短取人。以长取人则天下无可弃之人,以短取人则天下无可取之人。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少说人家的短处。这里只是拿来做个例子,可以引以为训。因为我并没有点名是张三还是李四,只是说有这样的人。

  九者称大家庶几。“庶几”这个词很难解释,种种解释都可以。如主人对我很满意,我对主人满意,主人做人做事蛮好,庶几的意思就是刚好达到那个标准。“称大家庶几”就是有人问你:你的老板怎么样?你说我们老板不错。这就是庶几。你到他家里怎么样?蛮好。他对你那么好,你怎么离开呢?多走一家,多学习,换个环境。你也要庶几。所以,做一个人,而不是做好好先生,要真诚地这样去做,这就是守戒。

  3

  戊五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拯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皈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亲友臣就是亲戚朋友的仆人,也可理解为亲族。和你有家族关系的人,乃至你家族里的佣人,都应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要给他好处,施与珍宝,要拯念亲友臣,时时刻刻地关怀忆念你的亲族。“珍宝”要从广义来理解,就是在亲友之间也要布施,从物质上帮助你的朋友。

  亲友臣也应该以五事善念亲友:

  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要及时了解对方的情况,知道他没有钱花了,即时给予帮助。

  三者见放逸教诃。见到亲友放逸的时候,要善教善诃。

  四者爱念。就是爱惜。

  五者急时可皈依。可皈依,不是指皈依佛教,而是你的晚辈、你的亲戚朋友中有难事可以来依附你,你可以作他的靠山。

  “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具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此段译文很好明白,不多解释。

  4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这是讲作为居士应该如何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在印度,沙门梵志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道德的社会阶层,相当于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士,和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一样。既然是知识分子阶层,就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而是传播知识、传授文化、主持宗教活动。作为社会道德的标志,他应该受到施主、所有直接从事劳动生产者的供养。所以在印度这个社会,恭敬供养沙门、梵志,形成了一个传统,大家都是作为分内的事去做,把它作为人伦道德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在中国,情况略有不同。在中国能够自觉自愿地向知识分子、宗教师进行布施的,只有一部分人——一部分有信仰的人,一部分乐善好施的人。而作为老百姓,都要通过纳税的形式把一部分收入交给国家,再由国家回报给知识分子阶层。在印度,婆罗门阶层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生活来源靠大家自觉自愿的布施。所以佛就规定,作为施主,应该以五件事来恭敬供养沙门梵志。

  一者不禁制门。看到沙门、婆罗门来了,到你家托钵化饭,应该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们,不应该限制他们到你家来,应有礼貌。

  二者见来赞善。比丘来到你家里,不应该说些难听的话,要请坐,要欢喜赞叹。有比丘到你家里乞食,是非常稀有难得殊胜的事,是给大家一个种福田的机会。这种送上门来的善事,应该积极去做。一个人要做善事,找都来不及,何况送上门来的呢?所以应该欢欢喜喜恭敬供养。

  三者敷设床待。比丘到家里去了,应该有一个干净、显要的座位让给他坐。如果座位上有你家孩子的衣服,应赶紧拿开,铺上一块黄布。这就是恭敬三宝。像泰国的僧王,他的侍者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类似座具的布,走到哪里,先把那块布铺好,僧王再坐。像我们国家的班禅、达赖,走到哪里,沙发上都要放一块黄缎子布再坐上去。如果有比丘到你们家里去,这是很稀有难得的事,一定不要错过这个种福田的机会。石家庄的很多居士邀请我到他们家里去,我都没有答应。因为我很忙,应付不过来。再有,到了张家不到李家,李家有意见;到了李家不到王家,王家有意见。大家都有意见,因此也就算了,谁家也不去。大家都有意见,也就都没有意见了。所以,比丘到家里去是很稀有难得的事情,要恭敬地对待。

  但我也对我们寺院里的出家人说:单独一个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居士家里只有一个人,即使是有两个出家人以上也不能去,起码还有别的在家人在场才可以去。单独一位比丘、比丘尼不能到居士家里去,如果有人去了,你应拒之门外,不要请他进去,请他进去就犯戒了。也不要不客气,要钱就给他几块钱,要米就给他几斤米。

  再就是女居士绝对不可以进入比丘的房间,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都不行。有什么事敲三下门,开了门有事就在外面讲,在公共场所讲。居士们到寺院里供养三宝,不要有选择地供养某个人,要供养大众,利益均分。比如,你给明海和尚做衣服,他有衣服穿,别人怎么办?比丘不能个别受供,那样会使得比丘利益不均,让他犯戒。所以假如东西少,就交给常住。供养三宝可以先把钱财积累起来,多买几样东西,大家都有。特别要注意不能专门供养当执事的人,他当执事有机会接触居士,不当执事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居士,哪里去找供养呢?所以要晓得供养大众,这样功德才大。个别施首先是有分别心,是出于一种执著,出于一种不平等心,希望大家要注意这件事。还有供水果,不要说“我的水果是供佛的”,假若居士这么说了,按照戒律规定,这些水果只能让它烂掉,别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犯了盗戒。应该这样说:“我的水果是供养三宝的。”既然是供养三宝的,那么供了佛以后,和尚也可以吃。和尚再布施给居士,居士们也可以吃。除了灯油和香花是供佛的,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应该具有这个常识。这样,做一切事就如法。学佛就是要使我们时时刻刻生起忆念三宝的心。

  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比丘到你家化缘,你不能拿家里吃剩的东西给他。知道有比丘到家里来,煮好了饭先不要吃,供养了三宝以后再吃。我在泰国、缅甸看到,在家人一大早就把饭煮好,放在门口,出家人成群结队来化饭,一勺饭、一勺菜,都是干净新鲜的。净美就是干净、美好,丰饶就是多,不能让他只吃个半饱。所以供养三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五者拥护如法。这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要拥护如法的沙门、梵志,如法的人才去拥护;二是要做合乎道理的事情。这两方面都应注意。我们要供养比丘,供养寺院,要有普供养的心,不要分别哪个有修行,哪个没有修行,哪个寺院好,哪个寺院不好。每个人的主观上不应该在这方面有过多的分别,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明明知道某位比丘、某个僧团不清净,你就应当远离。因为佛教讲要亲近善知识,对于恶知识适当的远离是必要的,这样对自己的修行才有利,对那个不清净的僧团或比丘也有好处,使他可少负债、多反省,加强自身建设。

  5

  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

  一者教信、行信、念信。要给在家佛教徒讲佛法,增强大家的信心。僧人弘扬佛法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令未信者信”、“令已信者增长”。使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建立信心、产生信仰;使那些对佛法有信心、有信仰的人逐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信心是佛教的中心问题,也是佛教加强自身建设的主要问题。中国佛协提出佛教的自身建设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就是加强信仰建设。信仰建设是自身建设的根本,不管是在家居士还是出家比丘,有没有信仰是第一位的。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修行有没有进步,进步的快与慢,都取决于信心是否坚定、是否正确。有正信而且信心坚定,那修行的进步一定很快,修行所得的受用也一定非常真实。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元功德母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所做的功德就等于没有母亲,没有母亲怎么能产生功德呢?没有信心,修道的源头就枯竭了。有信心从源头上没有止境地流出来,修行才有希望。所以说信是道德之源、功德之母,能够长养一切善根。

  信在佛教里是首要问题,不但要在知识上懂得什么叫信和信的重要性,还要在行动上落实信仰。“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行信”。还要不断地忆念三宝,忆念正法教导给我们的道理,这样才能不断地巩固信仰,所以要“念信”。念就是忆,忆念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的信仰,要逐步地提升信仰,落实信仰。

  二者教禁戒。“禁”就是有所禁止,不作诸恶,比丘要从信仰上启发教徒遵守戒律。戒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不但是消极地止恶,还要广行众善积极利他,既止恶又行善戒律才是全方位的。只有消极地止恶,没有积极地行善,从持戒来讲就不全面。

  三者教博闻。对佛教的经典要广学多闻。如果有条件的话,三藏十二部都要广泛学习。只有博闻强记,才能理解、领会如来教法。

  四者教布施。布施有四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同喜施。这四个方面都去做,布施才全面。引导居士怎么样修布施很重要。作为在家众,对三宝力所能及地行财布施,这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同比丘对在家弟子进行法布施一样,这是比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布施的对象不仅仅是三宝,还包括对贫穷的人、有病苦的人等等。布施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一、出家的比丘,是敬田,应该布施;二、自己的父母,是恩田,应该布施;三、有病苦和贫穷的人,是悲田,也要广行布施。学习佛法最古老的法门就是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天、念戒,《善生经》所说的这几条,就包括了六念法门。

  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此处讲的三慧,就是闻、思、修三慧。教慧相当于闻慧,行慧就相当于思慧,立慧就相当于修慧。闻慧来自于听闻正法,思慧来自于如理思维,修慧来自于真实修证,也能得到智慧

  信佛、持戒、博闻、布施,最后得到结果就是这三慧。这五条,等于是戒定慧三学的完美缩影。

  6

  丁三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善生经》教导我们修行、落实修养,是以四种慧、四种不清净的业、四罪四福为开端,然后一步步地展开佛陀对于在家居士修行的教诲。把这讲完以后,再用“四摄法”作为归纳总结。四摄法就是对上面165件事的归纳,这165件事都离不开四摄法。摄有摄受、处理、统摄的意思。四摄法就是四条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最根本的原则,《善生经》所讲的六个方面的关系,都离不开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这里的经文,把四摄法翻译为四摄事,把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翻译为惠施、爱言、行利、等利,与晚期的翻译在文字上稍有不同。

  一者惠施。已说过了。

  二者爱言。爱言这两个字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可说是千难万难。包括我们出家人在内,一分一秒都不能失去觉照,否则,我们说话的声音就不对了,就不是爱语而是粗语了,这是很实际的。修行不是说着好听好玩的,而是要分分秒秒去落实、去兑现。怎么落实和兑现呢?分分秒秒都要生活在觉照里、觉悟中。有一分钟失去觉照,你的心态就被妄想烦恼、无明占据了。我们的心灵是一块阵地,菩提心不去占领它,就一定有无明烦恼去占领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一点可以在生活中去检验。

  当然,爱言不等于虚情假意。所谓爱言,一定要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要有一个好心态,说出去的话不虚伪,否则人家就说你是伪君子。要做到恰如其分,就一定要从自己的心态人手,真诚地帮助、爱护、关怀他人,你说的话才能符合爱语的标准,爱人者人皆爱之,敬人者人皆敬之;你有一句恶言对别人,别人就会有十句恶言对你。我们生活在世间,语言问题非常重要。有很多人,心地非常好,但是习惯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使得人际关系很紧张,做事就不顺利。在关键时刻本来希望别人说几句对你有帮助的话,到时候人家却不表态,或者说你这个人不怎么样。这样,本来你做某件事有成功的希望,由于平时没注意检点,别人说一句半句不中听的话就黄了。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培养使人家对你宽心、信任的心态,但是千万注意不要虚情假意,要真诚地关怀他人。

  三者行利。帮助他人成就事业的发展,或者家庭的和睦等等,就是利行。

  四者等利。等就是平等。对你有利,对我也有利,对大家都有利。等利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同事”,一切善事、一切功德、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事,就一定要参与。“同事”不是只叫别人去做,你在一旁指手画脚,要同甘共苦。过去讲干部要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同”与“四摄法”的内容有相同的地方,只不过四摄法是菩萨行,完全是无私的行为,完全出于慈悯众生、摄受众生的大悲心,是以大悲心为出发的根本。四摄法最究竟处是无漏法,是出世法,这一点和“三同”不同。

  四摄法可深可浅,又有不同的层次。台湾有家报纸曾说:四摄法是作为经理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如果用四摄法的精神来处理你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你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不断地增长财富。增长了财富,不能光顾自己发财,要晓得回报社会。

  下面是丙二重颂,又以韵文的形式重述一遍上面所说的道理。

  丙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

  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

  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

  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

  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

  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

  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

  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

  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

  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

  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

  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

  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

  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

  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

  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

  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

  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

  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

  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这里的重颂首先重述四摄法的条目,然后把四摄法加以展开,同时也说到前面165件事的某些内容,同时也有另外增加的内容。比如把所获财物分成六份的内容在长行的文字里就没有。而且这里的重颂并不是按照长行的文字顺序编排的,而是从后往前,先说四摄法,然后再展开到其他条目。

  前四句是讲四摄法。一个人能够行四摄法,自然就会“名声普远至”,获得好名声。这好名声不求自得,而且能够摄持周围的人,有利于你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接下来说行四摄法的利益。“犹如御车人”,就像善于驾车的人一样。御车人懂得马的习性,就能驾轻就熟,到达目的地。按照“四摄法”的精神去做,就能得到大福佑,也就是大福报。这个大福报,“母不因其子……父因子亦然”,好名声不是凭着父母而来,不是子以母贵,也不是父以子贵,完全是你自己人格感化力量的结果。

  “照远于日光……如是得名称”,能够行四摄法,你的感召力就会像太阳一样无远不至,不仅周边的人会赞美你,凡是受到你影响的人都会赞美你,都会受到你的益处,所以你的成就就能迅速增长。

  7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名声呢?“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粗说”就是粗口骂人,“不粗说”就是不说脏话、粗话,“聪明”就是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好名称。“定护无贡高”,常常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不会见到不如你的人就产生贡高我慢之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人。

  看到比你强的就去逢迎,看到比你差的人就骄傲,这就不是平常心,不是等视众生。我们能等视众生,有一个安定的心态,就会得到世出世间的利益,就会“成就信、尸赖”。“信”就是我们前面讲的“教信”、“行信”、“念信”,“尸赖”就是净戒。一个人没有贡高我慢,有平等心,又能守信誉,受持净戒,就能有好名称。

  “常起不懒惰,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勤俭,乐于布施,就能够摄受大众,就能够把握好事业发展的方向、把握好做人的根本方向。能把事业与做人引向正确发展的道路,就能得到好名称。

  “亲友臣同恤,爱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狮子。”“恤”就是体恤爱怜,有布施之意。“齐限”就是合理有效地使用你的财物作利益人的事情,而不是漫无边际。想要把整个国家的问题都解决好,那只有政府才有这个能力。作为一个老板、一个普通人,他的布施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能够受惠于他的肯定有一定的极限,所以后面说到“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要漫无边际,而是首先要守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只能在他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个“齐限”就是要“摄在亲中”,就是在跟你有关系的人的范围之内。过去有一句话叫“敦伦尽分”,就是在自己的责任范围之内,尽到自己的本分。“殊妙如狮子”,也许狮子是非常会照顾孩子的一种动物,所以佛就以狮子做比喻。在“敦伦尽分”中处理好每件事,就会像母狮子照顾小狮子一样,把责任的义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8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做屋宅。”

  佛说这部经,是针对善生童子这一位还没有完全成年的人说的。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人,还没有真正取得生活资源的时候,第一是要学技术,学会生活的本领。学好了生活的本领,才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才能有收获。我们首先要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作贡献,才能有所收获。这就叫“于后求财物”。

  有收获,有财物以后怎么办呢?要把它分作六分。一分用于吃饭,发工资以后要留下饭费。“一分作田业”,古代农业社会,以耕田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所以要留着做田业。如果是做生意,要留本钱,要留作扩大再生产,不能坐吃山空,也不是让你都拿到庙里来。

  “一分举藏置”,得到珍宝以后要藏起来,否则放在家里也不安全。现在也一样,发了工资,赚了钱,除了你应该花的那部分,其余的都要放在银行里。存入银行起码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安全,第二是可以得到利息。藏起来这部分做什么用呢?以防万一。平时有积蓄,急时就能拿这些钱去解决急难问题。也可以去放债给商人,取得一点利息。佛同意众生合理求财,但还是存在银行最好,除了安全、有利息,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支援国家建设。

  “第五为娶妇”,因为是对童子讲嘛,要留一部分钱结婚用。现在的小伙子结婚前要挣一笔钱,不能到结婚以后一点积蓄没有,生活困难。所以,男婚女嫁要有一定的积蓄。“娶妇”,是就童子本身而言,那么作为父母怎么办呢?父母也要为子女积蓄一笔钱,或为娶媳妇,或为姑娘出嫁,这也是父母的职责。第六是要买房子。

  把钱分作六分,是这部《善生经》提出来的财产分配方案。还有的书作四分法。《优婆塞戒经》上提出的四分法的分配方案是:一分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就是为解决生活问题;二分应作如法贩转,“贩”就是贩卖,“转”就是转变,用少的转变为多的,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财产要不断地增长。还要留下一分以应付不时之需。《善生经》的另外一本,也提出财产分为四分。最后有一分是用来供养三宝。我觉得这一种分配方案比较合理。并不是我们和尚要你们布施,但因为三宝于我们每个人恩重如山,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修行、怎么做事业,所以对三宝有感恩之心,把财产的一部分供养三宝。佛教既救人又救世,这些道理是在世间的生活中、工作中、事业中都能使用得上、落实得了的。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如果家里的钱财按六分的方案分配,我们就能达到快乐,就像海纳百川一样不会干枯,就会不断地增长财富,不断地得到快乐。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像这样合理求财,就像是勤劳的蜜蜂一样,甜蜜的果实是自己的劳动换来的。

  “长夜求钱财”,是教我们即使是在大热、大寒的时候也应当勤劳,早上晚上都要去劳动,要勤劳致富。我国发工资是一个月一个月地发,每个月大概十五号发;但美国人则不是的,一个月的工资分四次来发,每到星期一发工资,花到周末就花光了。美国福利劳保较好,吃完了没关系,可以伸手向政府要,所以美国是懒人的天堂。中国人在美国没日没夜地干活,由于勤奋劳动,很快就发家致富了,所以“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长夜”是代表勤奋,而不是晚上不睡觉。

  9

  有财产以后,多余的钱怎么办呢?一是“出财莫令远”,如美国人向你借钱就不必借,借了去讨债都付不起飞机票,久居国外的人向你借钱也不能借,因为你不知道他的底细。“亦勿令普漫”,也不是漫无边际谁借都给。“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财产也不能借给那些豪强之人、凶暴之人,这些人把你的钱拿去了,不还你怎么办呢?

  佛经上讲,不能把钱放在四个地方:

  一者老人。不要把钱放在老人那里。老人朝不保夕,百年之后不知道钱放在哪里了,也不知道钱是谁的,容易发生纠纷,也不安全。二者远处。钱放在很远的地方,不能拿来应急。三者恶人。明知他是品德不好、声誉不好,不能放。四者大力,就是豪强之辈,他没有把你放在眼里。佛告诉我们,要保证自己财产的安全,不能把它放在这四个地方。

  下面是总的归纳和回向:“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最后是流通分。

  甲三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给我们说了以上这些教诫,我们应该“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我们听佛所说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法门,要生信心,生欢喜心,要依教奉行,就是要去落实。只有一点一滴、欢欢喜喜地去落实了,才是欢喜奉行。一部经最重要的是要归结到信受奉行,仅仅作为一种知识,作为增长话柄来学习经典,就不是应有的态度了。正确的态度是“如是我闻,信受奉行”。

  这部经就讲完了,最后用太虚大师的话来作为总结:“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