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详情]
大乘起信论讲记 目录
净界法师主讲
大乘起信论讲记
目 录
■ 第一卷
壹论主略史
■ 第二卷
贰解释标题
甲一别释
■ 第三卷
甲二合释
■ 第四卷
参随文释义
甲一归敬述意┬乙一归敬三宝
│
└乙二述造论意
■ 第五卷
甲二正说五分┬乙一释科┬丙一标宗
│ │
│ └丙二列科
│
└乙二正说┬丙一因缘分┬丁一标章
┌──────────┘ │
│ └丁二征释┐
│┌────────────────────┘
│└┬戊一正明八因┬己一总征
│ │ │
│ │ └己二别释
■ 第六卷
│ └戊二释疑明意┬己一释疑┬庚一征问
│ │ │
│ │ └庚二答释┬辛一总释
│ │ │
│ │ └辛二别释
│ │
│ └己二明意
│
├丙二立义分┬丁一结前生起
│ │
│ └丁二正立义宗┬戊一总标
│ │
│ └戊二别说┬己一出法体┬庚一就体总立
│ │ │
│ │ └庚二开门别立
│ │
│ └己二彰名义┬庚一明大义
│ │
│ └庚二显乘义
■ 第七卷
├丙三解释分┬丁一结前起后
│ │
│ └丁二标列正解┬戊一标列
│ │
│ └戊二正解┬己一显示正义┬庚一总标二门
│┌────────────────┘ │
││ ├庚二各释二门┐
││┌──────────────────────┘ │
│││┌────────────────────────────┘
│││├辛一释心真如门┬壬一释心真如相┬癸一正诠显法体┬子一借言诠法
││││ │ │ │
■ 第八卷
││││ │ │ └子二显法离言
││││ │ │
││││ │ └癸二明随顺悟入
││││ │
││││ └壬二即示大乘体┬癸一略标释
││││ │
││││ └癸二广释成┬子一释空义
││││ │
││││ └子二释不空义
■ 第九卷
│││└辛二释心生灭门┬壬一正释此心生灭因缘相┬癸一明染净生灭┐
│││┌───────┘┌──────────┘ │
││││┌───────┘┌─────────────────┘
丙己庚壬癸┌───────┘
│││││├子一正释心生灭┬丑一标名列义
││││││ │
││││││ ├丑二依各释┐
││││││┌──────┘ │
│││││││┌───────────┘
│││││││├寅一释觉义┬卯一总立本始二觉
■ 第一○卷
丙己庚壬癸子丑寅 ├卯二别辨本始二觉┬辰一辨始觉义┬巳一总标浅深
││││││││┌────┘ │ │
││││││││卯┌────────────┘ ├巳二详示浅深
││││││││││ │
││││││││││ └巳三明浅深无性
■ 第一一卷
丙己庚壬癸子丑寅卯│
│││││││││└辰二辨本觉义┬巳一标二相
│││││││││ │
│││││││││ └巳二释二相┬午一智净相┬未一示相
│││││││││ │ │
│││││││││ │ └未二释成
│││││││││ │
│││││││││ └午二不思议业相
│││││││││
││││││││└卯三总显四种大义
│││││││││
│││││││││四、缘熏习镜
■ 第一二卷
丙己庚壬癸子丑│
│││││││└寅二释不觉义┬卯一总明不觉依觉故无实
│││││││ │
│││││││ └卯二别示不觉虚妄相
■ 第一三卷
││││││└丑三总辨同异┬寅一标
││││││ │
││││││ └寅二释┬卯一释同相
││││││ │
││││││ └卯二释异相
││││││
│││││├子二明生灭因缘┬丑一明迷染因缘┬寅一总明依心故转
││││││ │ │
││││││ │ └寅二别释意及意识┬卯一释意
■ 第一四卷
││││││ │ │
││││││ │ └卯二释意识
■ 第一五卷
丙己庚壬癸│ └丑二明悟净因缘┬寅一明悟有浅深
││││││ │
││││││ └寅二详释浅深差别┐
││││││┌───────────────────────┘
││││││├卯一总明义深
│││││││
││││││├卯二别示次第┬辰一正释悟净次第┬巳一明离染心次第
│││││││ │ │
■ 第一六卷
│││││││ │ └巳二明离不觉次第
│││││││ │
│││││││ └辰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
│││││││
││││││└卯三结示二障
││││││
│││││└子二明生灭因缘┬卯一正办
│││││ │
│││││ └卯二释疑
■ 第一七卷
│││││
丙己庚壬└癸二明染净熏习┬子一总标熏义
││││ │
││││ ├子二释熏习染法┬丑一正明熏义
││││┌───────┘ │
■ 第一八卷
丙己庚壬│ │
│││││ └丑二释义差别
│││││
││││├子三释熏习净法┬丑一正明熏义
│││││ │
■ 第一九卷
│││││ └丑二释义差别┬寅一释妄熏义别
│││││ │
│││││ └寅二释真熏义┐
│││││┌────────────────────┘
│││││├卯一总标
││││││
│││││├卯二别释┬辰一释体别┬巳一正释
││││││ │ │
││││││ │ └巳二释疑┬午一疑问
││││││ │ │
││││││ │ └午二答释┬未一直约无明烦恼厚薄释
││││││ │ │
││││││ │ └未二更约因缘互相成辨释
■ 第二○卷
丙己庚壬││ └辰二释用熏┬巳一略标
││││││ │
││││││ └巳二各释┬午一释差别缘
││││││ │
││││││ └午二释平等缘
││││││
│││││└卯三结示
│││││
││││└子四结判断与不断
■ 第二一卷
│││└壬二显示大乘体相用┬癸一显示体相┬子一正显示
│││ │ │
│││ │ └子二释疑
■ 第二二卷
丙己庚 └癸二显示用┬子一正明用即真如
│││ │
│││ ├子二广明随机见别┐
│││┌───────────────┘ │
││││┌───────────────────────┘
││││├丑一总明随机
│││││
││││└丑二别示见别┬寅一约所依识以判二身┬卯一标征
││││ │ │
││││ │ └卯二正明┬辰一明应身
││││ │ │
││││ │ └辰二明报身
││││ │
││││ └寅二约机所见以判粗细
││││
│││└子三结示真如妙用
■ 第二三卷
│││
││└庚三结示证入
││
│├己二对治邪执┬庚一总标二见
││ │
││ ├庚二别释二见┬辛一人我见
││ │ │
■ 第二四卷
││ │ │
││ │ └辛二法我见
││ │
││ └庚三究竟离妄┬辛一正明
││ │
││ └辛二释疑
■ 第二五卷
││
│└己三分别发趣道相┬庚一总标
│ │
│ └庚二别释┬辛一释信成就发心┬壬一征起
│ │ │
│ │ └壬二解释┬癸一释信成就┬子一正释成就
│ │ │ │
│┌─────────────┘ │ └子二兼显未成
■ 第二六卷
││ └癸二释发心┐
││┌───────────────────────────────┘
││├子一释所发之心┬丑一正释
│││ │
│││ └丑二释疑
│││
││├子二释发心之行
■ 第二七卷
││└子三释发心之益┬丑一正明胜益┬寅一约实明能
││ │ │
││ │ └寅二约权简过
││ │
││ └丑二显退不退┬寅一权说有退
││ │
││ └寅二实则不退
││
│├辛二释解行发心
■ 第二八卷
││
│└辛三释证发心┬壬一明分证┬癸一明所证┬子一明证体
│ │ │ │
│ │ │ └子二明起用
│ │ │
│ │ └癸二明心相
│ │
│ └壬二明满证┬癸一正明
│ │
│ └癸二释疑┬子一释一切种智疑
│ │
│ └子二释任运利生疑
■ 第二九卷
│ │
│ └丁二正说修信┬戊一正明修习信心┬己一总征
│┌─────────────┘ │
││┌─────────────────────┘
││└己二别释┬庚一释信心
││ │
││ └庚二释修习┬辛一总标
││ │
││ └辛二别释┬壬一释施门
││ │
││ ├壬二释戒门
■ 第三○卷
││ ├壬三释忍门
││ │
││ ├壬四释进门┬癸一总明精进意
││ │ │
││ │ └癸二别示精进法
││ │
││ └壬五释止观门┬癸一总标
││ │
││ ├癸二别释┐
││┌──────────────────────┘ │
│││┌──────────────────────────┘
│││├子一释止┬丑一明修相┬寅一修前方便
││││ │ │
││││ │ ├寅二正明修法
■ 第三一卷
││││ │ │
││││ │ └寅三拣成不成
││││ │
││││ ├丑二明证相
││││ │
■ 第三二卷
││││ ├丑三辨魔事┬寅一示魔事相┬卯一明致魔之由
││││ │ │ │
││││ │ │ └卯二明魔事之相┬辰一辨形声
││││ │ │ │
││││ │ │ └辰二辨起过
││││ │ │
││││ │ └寅二示对治法┬卯一治邪
││││ │ │
││││ │ └卯二皈正
││││ │
││││ └丑四劝修习┬寅一正劝
││││ │
││││ └寅二明益
■ 第三三卷
丙戊癸│
│││├子二释观┬丑一明应修
││││ │
││││ └丑二明修相┬寅一明观相
││││ │
││││ ├寅二示观用┬卯一起大悲心
││││ │ │
││││ │ ├卯二因悲立愿
││││ │ │
││││ │ └卯三依愿起行
││││ │
││││ └寅三显观时
││││
│││└子三释双行
■ 第三四卷
│││
││└癸三结益
││
│└戊二更示胜异方便┬己一泛明念佛除障
│ │
│ └己二的指求生极乐
│
└丙五劝修利益分┬丁一结前起后
│
└丁二正说劝修┬戊一总劝
│
├戊二别劝┬己一修学功德
│ │
│ └己二毁谤过失
│
└戊三结劝
甲三结施回向
肆结示劝修
- 上一篇: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一卷
- 怎么修因缘观?观察因缘的相貌
- 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无声也是一个声音
- 什么是意业?天乘十善业之意业
- 什么是口业?天乘十善业之口业
- 什么是身业?天乘十善业之身业
- 念佛人为什么要把心带回家?
- 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发心跟正见这两科是基本功
- 修持首楞严王三昧开显智慧光明
-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过程中要从不迷、不取和不动下手
- 临命终时要记住:往事不堪回首
- 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只有自己想改变的人才能改变
- 什么叫破坏善根?淫戒的问题是什么?
- 修学佛法是要靠自己觉悟、远离妄想的
- 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