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详情]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三卷

  第三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页。

  这一科是「解释标题」,分成二科。第一科是「别释」,把标题分成三段来各别解释。前面一段是讲到「大乘」。「大乘」这二个字,是本论主要修学的法门。马鸣菩萨在造论的因缘当中讲到:他之所以要造作本论,主要是要使令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什么叫做痛苦呢?比如说我们今天没有饭吃,这个也是痛苦;或者是没有衣服可以穿,感到寒冷,这个也是痛苦:但这种都是暂时的痛苦。佛法所说的痛苦,是指生死流转的痛苦,因为我们每一期的生命,都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痛苦,所以这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依止生命的流转而引生出来。所以消灭生死的痛苦,在佛法的修学当中,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这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是由因缘而生起的,既然我们想要消灭它,你要知道它生起的因缘,你才能够知道如何的来消灭。马鸣菩萨在本论当中讲到一心、二门、三大。

  什么叫做一心呢?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又流到未来,这整个生命的相续,主要是我们内心的相续。从一心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来观察生命呢?马鸣菩萨提出二个法门来观察:第一个是生灭门,第二个是真如门。所谓的生灭门就是我们无量劫所造的业力,这个业力它有熏习我们这一念心的作用,这个业力熏习我们这一念心,就会创造出很多很多的果报。假设是善业的熏习,就创造安乐的果报;假设是罪业的熏习,就出现痛苦的果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个体生命。在三界当中,我们会由业力而创造一个色心诸法。比如说你是一个女人,你就有女人的外相、女人的思想;你来生是一个天人,你就有天人的外相、天人的思想;或者你是一只蚂蚁,你有蚂蚁的外相、有蚂蚁的思想。既然它是由业力所熏习,而我们的业力是不断的变化,所以生命的果报体也就不断的变化,这叫做生灭门,它随着你业力的释放而不断地改变。我们凡夫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在这个生灭门(个体生命)当中,产生自我的执取思想,认为我们这一念的思想是由业力所生,认为这个思想是有真实不变的自体,叫做「我」。捏造出一个自我以后,从今以后我们跟整个法界产生了对立,就是在这个平等不二的法界当中,产生了一个我相、人相的对立。人跟人之间开始对立以后,就会产生业力,所以无明缘行。为什么世间上会产生业力?就是因为有个体的对立。为什么佛跟佛之间不造业呢?因为佛跟佛之间内心是平等的,他不造业力,也不造罪、也不造善。我们有个体生命以后,就产生了无明缘行,产生业力,使令我们这个个体生命,没有止尽的相续下去。

  所以生死流转的根源,简单地说就是我相的执取──所谓的我执。这应该怎么办呢?本论当中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从今以后不再心随妄转,不再跟着你的感觉去活动。不能跟着感觉走,内心当中跟着谁走呢?就依止大乘,依止体、相、用三大的大乘。我们经常观察我们这一念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谓的体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谓的相大;「何期自性,能生妙法」,用大。这样子我们就能够从一种狭隘的自我意识当中,慢慢地解脱出来而趣向于真如门,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本论的「大乘」,就是我们的修学宗要,等于是在标题当中,就先标出我们的修学宗要就是大乘法门,这当中包括体相用三大的修学。

  大乘法的修学次第,最主要的就是先生起信心,对大乘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在讲完法体以后,就正式说明如何的来修学。在大乘的修学当中,先说明这个「信」,我们看《讲义》:

  信者,于诸善心所最为上首。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

  这个「信」在所有「善」良的「心」所当中是「最为上首」,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在唯识学上,我们一个人造善法有二种的差别:一种是决定性的善法,就是一种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果报的力量;第二种的善法是不决定的,它没有招感果报的功能,没有强大功能:这当中的差别就是看信解。就是说你今天造一个善业,假设你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到了菜市场看到这些刀下的众生,一时生起恻隐之心而行放生,但是你对于放生所成就的功德完全不生信解,这样的善法是不决定的,这个善法对我们的生命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离苦得乐的作用。假设我们今天做一个善法,你去拜佛,你在拜佛的时候,你深信佛陀有救拔你的力量,他是你的归依处,每一拜佛都依止你归依的心,透过你对佛法的熏习产生坚定的信解,你每一拜佛都是一个强大的业力。就是依止信解所造的善法,这个善法叫做增长业,它有强大招感安乐果报的力量。所以在所有的善法当中,你一定要跟「信」相应,这个善法才能够变成有力量,所以它是一切强大善法的根源。

  那什么是信的内涵呢?「谓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个信的安立有三种差别:第一个是针对这个法的「实」,这个「实」是一个存在性,你对于这个法的存在性能够产生一个「忍」,忍可随顺,你相信这个法是存在的,它不是天方夜谭,它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东西。第二个「德」,这个法有一种功能德用,这功能德用指的是灭恶生善、离苦得乐的功能德用,你对所产生的功德,生起一个「乐」,好乐修学。第三个「能」,你相信这件情你有能力成就,所以产生「欲」,有一种想要成就的希望。当你对一个法的存在性、功德性、成就性,产生随顺、好乐、希望的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清净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信心。这个信心在内心当中产生以后,就能够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所灭的恶是怀疑「不信」,所生的善是精进。你有信心,你就产生希望,有希望就会推动你的行动。净土宗常说信、愿、行,其实所有的法都是信愿行,不管杂染法、不管清净法。就是说一个坚定有力量的业力,不管是善业或者罪业,在唯识学上说都要依止希望、欲乐。这个希望是哪里来呢?就是你相信,你相信这个法对你来说会离苦得乐,所以你一定是先由信心而产生希望,由希望才产生这个行动,所以说这个「信」它是所有功德的根源。所以我们要经常产生功德相,就应该要把它的根源先确定下来。广泛的来说,信心是涵盖所有的染净诸法;但是本论当中的信,它的所观境是针对大乘的功德。大乘功德要生起一个信心,本论当中提出有四个法要产生信心,才能够建立大乘的功德,我们先简单的说明一下。

  一、信根本─乐念真如法故。

  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整个修学大乘佛法功德的根本。什么叫做根本呢?就是你内心当中好「乐」去忆「念」这个清净的「真如」。我们平常的心情,假设你不研究大乘佛法,你也会修学善法。一贯道、基督教徒他们也修习善法,但是这样的一个修学善法,从佛法角度来说,因为没有依止根本,也就是他修学善法的时候,内心所依止的是自我意识──「我修学善法,你不能修学善法」这种我相的执取,就使令他所修的善法不能产生一个「乘」,不能达到彼岸的解脱功德。这个善法在他的生命当中,能够产生一时安乐的果报,就是在他的阿赖耶识当中多了一点善业,在生命当中给他一些快乐的美梦,如此而已。至于他内心当中的颠倒完全不能消灭,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依止根本,所以这个根本是非常重要。就是你所有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依止的是虚妄的妄想,所有的善法都变成妄想。你内心当中依止一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这个善法就变成一个清净的波罗蜜,所以这个根本非常重要。你内心当中经常能够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心中我相的执取消灭以后,就安住在清净的空性,依止这样的心性来自利、利他,这个就是所谓的「信根本」,这个「信」就是好乐随顺,这是大乘功德的一个内因力。当然有内因力,就应该有外缘力,佛、法、僧三宝就是外缘力。

  二、信佛─信佛具无边功德,常乐礼敬供养;闻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

  我们除了相信这一念心是清净的,是具足无量的德能值得我们去开发;我们外在的因缘当中,也要相「信佛」。这个地方的「佛」指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主要是讲「应化身」。「佛」陀有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他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该要「礼」拜、恭「敬」、「供养」、归依,乃至听「闻」佛陀的开导,如法的「修」学,成就「一切」种「智」。这个地方的佛,在《华严经》上说:佛陀有说法之恩。佛陀救拔众生有二个方法:第一个是显神通,显神通能够使令我们生起信心;但真正的救拔是「说法」,说法使令我们明白道理,明白宇宙人生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怎么样做会产生痛苦、怎么样做会产生安乐。你应该对整个生命的相貌,产生正确而不颠倒的理解。这些法是谁告诉我们的呢?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对佛陀要有归依的心情,因为他演说真理。再看第「三、信法」,在修大乘佛法当中的第三个归依是归依法。

  三、信法─信法有大利益,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

  这个法广泛地说有六波罗蜜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不过这个地方的「法」主要是讲般若。《华严经》上说:「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有消灭愚痴、开启智慧之恩。

  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当中讲到一个公案:在明末的时候有一个老居士,年轻的时候就学佛了。学佛以后,除了自己用功以外,他非常的护持三宝,经常在三宝的境界里面修习福业,护持三宝五十年,后来在一次生病当中往生了。往生以后,因为他是一个积善之人,所以阎罗王对他非常的尊重,就问这个老居士说:「仁者啊,你来生想要投胎做什么?想到哪一个地方去呢?」这老居士说:「我来生想要做一个出家人」。阎罗王听了以后非常惊讶的说:「仁者,你修何圣业啊,望此高位?」你是修什么福德,怎么内心当中望此高位,能够做这种奢望啊?阎罗王就把他的功过簿子拿出来看,说:「你修福五十年,这是一个很大的福报,但是你顶多能够做千户之长;你要做出家人,这个福报是不够的。」他说:「那这样子好了,我不要说是做一个能够去禅堂参禅听经的出家人,我做一个烧火僧,做一个卑下的出家众,整天为大众师烧柴火,可以吧!」阎罗王再算一算,说:「没办法,抱歉!」这个老居士坚持来生一定要做出家人,阎罗王被他的诚心感动,就说:「那这样子好了,再给你阳寿几年,你再继续修学,看看是不是能够完成你成就出家人的福德。」后来他就从死亡当中醒过来。所以说是「宁国有一老者,修福五十余年,求来世作烧火僧而不可得。」还另外一个公案,蕅益大师说:「白鸽闻经,转身为戒环禅师。」他说:有一个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有一只白鸽经常来听法,讲经因缘结束的时候,这白鸽死掉以后,就转身做戒环禅师。所以蕅益大师说:「闻法功德超胜如此!」也就是说修福五十年,竟然比不上一个闻法的功德。

  这个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刚开始讲经的时候也说过,佛法的修学有二个重点:一个是善业力,一个是正念力。你不听闻佛法,你只是布施、持戒、忍辱修学善业;这样的善业,在你的生命当中所代表的意义,就只是在你阿赖耶识当中多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那些颠倒杂染的功能,完全没有任何改变,就只是在杂染的因缘当中多一个善法而已。但是我们听经闻法不同,你听闻佛法以后,内心当中产生一个光明的智慧,你心中的颠倒产生一种扭转的力量,这个时候你生命是一个大方向的、决定性的扭转。你以前认为你很喜欢做的事,你现在不想做了;你以前觉得不值得做的事,现在觉得值得你去追求。你这个思想的改变,你这生命的水流,是产生一个方向性的改变──闻法有这种力量。不听闻佛法,你生命的水流,以前是什么样的思想,你照样是这种思想,顶多是积集一个善业。所以这个地方说:「法有大利益」,它有扭转错误思想的力量,也就是它有扭转你生命水流的力量,所以我们对法应该产生好「乐」、随顺、归依。第四个「信僧」,佛有说法之恩,法有开慧之恩,僧有住持之恩。

  四、信僧─谓常乐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故。

  佛、法二宝,赖僧弘传。佛宝的功德、法宝的功德,在佛灭度以后,靠如法和合的僧团来住持。所以我们能够依众靠众,亲近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僧宝才能够产生佛宝、法宝的功德。因为法宝的住世是靠僧众的住世,这是归依「僧」。就是说这个大乘的功德:有内在的归依,归依我们的清净心;有外在的归依,归依我们的住持三宝,佛法僧三宝。这个地方顺便一提,后面的论文也会提到,有人问马鸣菩萨说:「既然我们这念心本自清净,那我们不断的忆念我们的清净心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去归依三宝呢?」马鸣菩萨说:「譬如明珠,然有污垢,须假方便,方得清净。」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是本自清净,但从因缘法上说,我们过去有很多杂染的造作,使令这个明珠产生染污,所以要假藉佛法僧的方便,一方面礼拜诸佛、听闻佛法,一方面依众靠众,种种的方便,才能够消灭这些污垢。所以一定要有内因力跟外缘力的和合,才能够真实的生起大乘的功德。这个就是所谓的信。能信的心,是一种随顺好乐;所「信」的是根本、佛、法、僧,有四个法是所信。接下来我们解释「论」:

  释「论」─问辩征析,剖断开示,令得决定谓之论。

  所谓的「论」:是以「问答的方式来作详细的分「析」,让我们对义理产生信解;第二点就是「剖断开示」,由不同的角度来开示,使令我们破除疑惑,它有断疑生信的功能,产生坚定的信解,叫做「论」。佛陀是说经;菩萨把佛陀的经文加以发挥,安立宗旨,使令这个宗旨能够产生断疑生信的功能,这叫做「论」:就是佛陀说经,菩萨造论。蕅益大师在「解释经题」的时候,讲到这个信心,他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上说:大乘的功德若详细论之,有信、解、行、证四种功德。大乘的信解行证,每一个法都非常重要,马鸣菩萨在大乘法的修学为什么强调信心呢?「大乘起信」为什么不说「大乘解行」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所有的功德都必需有根源──「但得本,不愁末。」就是说你能够对大乘佛法生起信心,你自然能够产生正确的理解,也就能够正确的修行而成就大乘的功德。所有大乘的功德是从信心生起,就像你种树,你为什么有苹果吃呢?因为有苹果树。为什么有苹果树呢?因为它有根,因为这棵苹果树有根,这个树根能够照顾它、坚固它,一定会产生枝叶花果。所以探本求源,你只要有信心,你后面的问题就不难解决。所以在本论当中,以这个信先作一些扎根的工作,把大乘的功德先做扎根的工作。

  甲二、合释

  「合释」是把这个经题,作一个综合性的解释。

  ┌─若信邪倒知见,起惑造业─则成三涂苦果。

  │

  │┌若于世间因果起信───则成人天、色、无色界乐果。

  ││

  ┌一明心┼┼若于四谛十二因缘起信─则成二乘出世法门。

  │││

  ││└若于六度、四摄起信───则成菩萨自利利他法门。

  ││

  │└─若于介尔心性,不可思议,绝待大乘起信─则成无上圆顿法门。

  │

  │┌一、理即起信─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

  ││

  ││ 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

  │├二、名字起信─若闻此论,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

  ││

  ││ 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

  └二净心┼三、观行起信─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

  ├四、相似起信─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

  ├五、分证起信─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

  └六、究竟起信─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合释」是把这个经题,作一个综合性的解释。

  综合解释有二段:第一个是理论上先「明心」,明白我们内心的差别相;第二个是「净心」,产生一个正式的修行,从杂染的心转变成清净的心。蕅益大师在「明心」当中,把有情众生分成五种种姓,这个种姓是约生灭门安立的。就说以真如门来说,每一个人刚开始的生命原点,起跑点是平等的,都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在这个三界流转当中,因为有情众生所造的业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种姓差别。先看第一个:

  若信邪倒知见,起惑造业,则成三涂苦果。

  这种人叫做三涂种姓。这种人他对什么有信心呢?他「信邪倒知见」,颠倒的知见。什么叫颠倒的知见?就是他认为生命有快乐的果报,富贵、长寿这些都是让我们快乐的;生命也有一些痛苦的果报,贫穷、多病,他认为这些果报完全没有任何因缘。你为什么会这么健康庄严?因为你运气比较好;你为什么那么丑陋、痛苦?因为你运气比较差。所以生命只是一个偶然,就像树的叶子,这个风一吹飘下来,有的树叶往东边飘,有的树叶往西边飘,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换句话说,你造善业也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罪业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一个人死亡以后,人死如灯灭,生命没有所谓的来生;没有来生,你断恶修善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样子的思考就会使令一个人及时行乐,既然生命只有一次,你就去追求你的快乐吧!不必考虑所谓的断恶修善。这种错误的知见,很容易带动错误的行为,这种人叫做「三涂」种姓。他的心识呢,蕅益大师说是产生增上的恶心,他偶尔也会生起善心,但是他的恶心强烈,私欲比较重,什么事情都先保护自己,他内心当中不观照真理,先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顺位。这个地方就是说,他对这个邪见产生信心,这种人「起惑造业」对他来说是非常的容易,这种所谓的「三涂」种姓,他在流转当中,他的生灭门大部分都是在三恶道,他不是做畜生、就是做饿鬼、就是在地狱;偶尔得到人天,没有多久又到三恶道去了,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三恶道。为什么是这样?这不是上帝的意思啊!因为你的思想有问题,因为你内心当中对邪见生起了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怜悯的一个众生啊,所谓三涂种姓。第二个:

  若于世间因果起信,则成人天、色、无色界乐果。

  这是所谓的人天种姓,他对「世间」的「因果」生「起信」心,他相信世间的快乐跟痛苦是有因缘生起。什么因缘呢?就是你造善业、你布施、持戒,一定可以招感安乐的果报;你造杀盗淫妄,一定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样子他就对善法生起信心,对恶法产生排斥,这种人他的果报体在三界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人天」,乃至于「色、无色界」,产生安「乐」的「果」报。因为他对世间的因果有信心,他为了追求来生的安乐,他会产生一个克制力──克己复礼。我内心当中有欲望要去造罪,但是不可以,因为这个罪业会产生来生极大的痛苦,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吃这个刀上的蜂蜜,虽有短暂的快乐,但是这个舌头会被刀割伤了。所以我们为了追求来生的安乐,就必须要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他为什么愿意产生克制?因为他对世间的因果生起信心。这种人叫做人天种姓。第三:

  若于四谛、十二因缘起信,则成二乘出世法门。

  这个叫做二乘种姓。二乘种姓,他在无量生灭门的个体生命当中,所闻思的法基本上都是「四谛」跟「十二因缘」。四谛、十二因缘,简单的说就是发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我空道理。在四谛、十二因缘当中,说明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所谓五蕴的个体,有外表的色、有内在受想行识的内心活动,这些都是无常,它不断的生灭变化,在这个生灭变化当中,我们作不了主的。我不希望变老、我不希望变丑,但是不能作主,你还是会老、会丑。那是谁作主呢?是业力作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我们今天产生这个个体生命,我们是作不了主的,所谓的无我,没有主宰性。二乘人对我空生起坚定的信解,这种信解就会带动出一个出离心,就会产生一个「二乘」的果报。在《法华经》上讲到迦叶尊者,迦叶尊者是一个大阿罗汉,他有一次在法华会上其中的〈信解品〉上,他就很坦白的跟释迦牟尼佛说:我是一个阿罗汉,我的心情,有时候到外面去托钵,看到形形众生的杂染境界;有时候来到佛陀说法的地方,看到佛陀、菩萨的功德,能够演说妙法。我内心当中对众生的杂染法跟佛菩萨的功德,我怎么观察?我观察这些法都是「无生无灭,无大无小,不生喜乐」,我好乐安住在寂静的空性当中去自受用。什么叫做二乘种姓呢?就是说他内心当中欢喜空性,你说看看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不生好乐──他对杂染法不生好乐,对清净的法也不生好乐,他只欢喜观察一切法是空、无相、无作,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二乘种姓,对空性特别的好乐。这种人如果在他入涅槃之前没有改变的话,他一定要先证得小乘果,然后再回小向大,这就是所谓的二乘种姓。

  若于六度、四摄起信─则成菩萨自利利他法门。

  「六度」跟「四摄」,都是菩萨的功德。前面二乘种姓的众生,他的心情是对空性生信心;这个地方是对菩萨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对菩萨的功德生起信心,他就能够一方面「自利」,一方面「利他」,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种姓。而在本论当中所要强调、所要建立的种姓是最后一个──圆顿种姓:

  若于介尔心性,不可思议,绝待大乘起信─则成无上圆顿法门。

  我们在因地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们有时候静坐回光返照,就会观察到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的欲望,虽然我们靠持戒的力量把它暂时压住,但是我们还是发觉到内心有很多的欲望、烦恼跟业力。有时候我们会很沮丧,虽然修行那么久,烦恼业力依然存在。但是我们听闻大乘佛法以后,会给自己一个信心:虽然有烦恼跟业力,但是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烦恼、业力只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因缘所生法,它并没有真实染污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你能够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产生这样的信解,这个时候你就是「圆顿」种姓。在本论后面会不断的教育,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前面的种姓转成所谓的圆顿种姓。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所要强调的观念:生命的差别不在业力,你造善业只是产生暂时的安乐,不一定能够产生决定的安乐。要产生一个决定性的安乐,要能够建立一个清净良好的种姓,而这个种姓就是你的知见。你对生命有不同的看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追求、好乐,而产生不同的行动。我们可以这样讲,在整个流转的生命当中,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到未来。这个水流的方向,有时候流到三恶道,有时候流到人天,有时候流到二乘的涅槃,有时候流到诸佛的万德庄严,而这个关键点就是你自己的抉择。你愿意相信什么法门,它就会带动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我们由于过去的抉择,创造了你现在的相貌,你现在所谓的色、受、想、行、识,是你过去的抉择。你认为这样做比较好,你就去做,所以招感你的果报。你过去的抉择,就创造你现在生命的相貌;你现在的抉择,又会影响到你来生的相貌,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你愿意相信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就会对你产生力量。比如我们从现实人生也可以知道菩萨种姓,菩萨种姓有二种:有些人喜欢修福德,有些人喜欢修智慧。你看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你跟他讲佛法的真理,他完全不懂。他为什么福报这么大却没有智慧呢?这也是他的抉择。他以前认为福报是他最重要的法,对福报生信心。有些人今生智慧很高,但是福报很薄,这也是他过去的抉择,他以前就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听闻佛法。所以你对什么法生起信心,你就会产生不同的相貌。当然过去已经过去,我们现在的重点就是──我们未来的生命应该怎么走?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既然有来生,我们就必须对来生作好生命的规划。当然你应该在因地当中,确定你对哪一个法生起信心,而它就会引导你不同的方向。这个地方就是说,先明白你内心是什么种姓,哪些是应该调整的,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