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详情]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八卷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六页。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种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这一段论文是讲到真如的体性,我们上一堂课讲到这个地方。真如的体性,它是超越时空的一个整体生命,它在空间上是总相,在时间上是不生不灭,它是超越有时间障碍的个体生命。既然它超越时空,那我们这个个体生命当然是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就是时间会变化,空间也会有变化,这些时空变化的个体生命是怎么来的?因为有妄念。我们本来是不生不灭,但是我们的心有向外攀缘的心,我们不喜欢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本性,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这一动以后,就没完没了,就开始产生很多很多所谓的个体生命,所以这些个体生命是很多很多的妄念所变现出来。当我们把妄念都消灭的时候,这些生命的流转果报就消失了。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在做梦的时候,一个梦接一个梦,一念的梦心变现很多的山河大地,你也真实感受到有快乐的感受、有痛苦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呢?一念的梦心所变现。这个梦做完了,你又做另外一个梦;另外一念的梦心又变现一个果报。等到你哪一天晚上做五六个梦醒过来以后,就是等你有一天成佛以后,你已经把心带回家以后,你再观察:你过去的流转因缘,是「觅之了不可得」,「醒后空空无大千」,原来都是一念的颠倒,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若离妄念」,这些「境界」就消失掉了,因为它本来就是妄念所变现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这些流转跟还灭因缘说出来,这以下是正式说明怎么样能够消灭妄念?什么是我们的家?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我们「一切法」的本来面目,「从本以来」就是本来面目,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一个色身,是一个男人的色身、或女人的色身,你这个色身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思想,有受想行识不同的感受分别,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是你过去的某一个妄念变现出来的,它不是你的本来的面目。这怎么办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地方简单的说就是破我们的遍计执。就是说我们凡夫在分别当中,有一个所分别的境相,这个分别的境相是一个言说相、或者是名字相,这个名字就是文字。比如说我们要表达一个观念说「这朵花很漂亮」,当然我们有名言以后,由这个分别心依止「这朵花很漂亮」这几个字,就开始产生分别。事实上佛法说,这些依止名言所产生的分别都是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说「这朵花很漂亮」,这朵花不管漂不漂亮,它那样就是那样,它不漂亮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这个花是一个妄念的因缘变现出来。这样的相貌,我们说「你很漂亮」、「这个人很丑陋」,这些都是遍计所执。所以我们刚开始要先破这个粗的遍计执。就是说由言说相、由文字相所安立的各式各样的概念,这些都要消灭掉,否则你没办法恢复本来面目,这是第一个破遍计执。

  第二个是远离依他起,「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依他起性我们不能说破坏,因为它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你说我现在的身体一天到晚老病死太痛苦,我要把这个身体消灭掉。不可以!你只能够说远离,不随它而转

  解释是「不垢不净」,它没有垢、也没有净。当然我们凡夫的身心世界会感到垢净,我今天拜一部〈八十八佛〉,我内心善良的功能增加了;我今天持了一个〈楞严咒〉,这个善法增加了;我又打了一些恶念,恶的法也增加了: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在染净当中不断的变化,但是这个时候你远离这个染净的概念。第二个「无有变异」,这个「变异」就是增减相,你的功德增加了,过失减少了,当然这也是好念,但是这个好念不如无念,再把这些增减的概念消失掉。第三个「不可破坏」,「不可破坏」。远离这个依他起,这怎么办?观察这些依他起的本性是「毕竟平等」。「毕竟平等」法藏大师法藏大师说是「不生不灭」,它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的相貌。当我们面对心中的名言,用念佛、或者持咒断除名言的相续,一方面对于依他起性产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观察,这个就是第二个方法,远离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它一定有生灭、有增减、有垢净的对立差别。当我们破除遍计执,远离依他起,第三个工作也是很重要,「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前面的二个修学──破遍计执、远离依他起是一个否定式的;这个「唯是一心」是肯定。这个地方等于是简别二乘的偏空,说小乘学者跟大乘学者修空观的差别:小乘的空观是一个理性,大乘的空观是心性,它有明了性。所以小乘的空是灭色取空,它不能够有心识的活动。简单的说,小乘的空观不允许有明了性、不允许有生命现象,有生命现象就不是空,会障碍你的空。所以小乘的涅槃是不能有生命的现象,大乘的空是容许有明了性。这个明了性本身没有错,错在妄念,你把妄念消失了,这个清净的心性就是空,就是清净心。所以大乘佛法讲空喜欢讲清净心,强调这个空是有明了性,所以「唯是一心」,它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强调:你修空观不能断除生命的现象,这叫真如。当你修空观的时候,你把一切的妄念消失了,心性的明了功能也消失了,那就不是真如,那是偏空涅槃。所以这个地方「唯是一心」就是当你大死一番以后,重新再肯定──「唯是一心」。你要保存心性的本来面目,那个明了的功能要保存下来,你依止这个明了心性,才能够从空出假,显现八相成道,广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如。否则你这个心性一断灭以后,那就是一滩死水,什么作用也生不起来。所以第三段也是很重要。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所谓的本来面目,把我们的家找到。

  本论说是生起信心──大乘的信心,有信根本、信佛、信法、信僧,当然主要还是以根本,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你在三宝中所有的造作都是虚妄的。依止妄念所修的善业,都是虚妄的果报,还是在生灭门打转。禅宗有一个禅师叫做赵州禅师,说是「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一般禅壳子的参学都是年轻的,只有赵州禅师八十岁还在那个地方到处参访善知识,因为他心中的家还没找到。这个时候遇到一位老禅师看他这么年纪大了,就点他一下说:「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说你年纪也不小了,怎么还没有找到一个安住的处所?当然这个地方不是说身体没有住处,是说你内心当中这个家还没找到。赵州禅师受到这句话刺激以后,他去打坐,开悟以后他说:「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原来向外到处去参访善知识找这个家,结果原来家就在自己的心中,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找得到。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就是我们返妄归真的一个依止处。

  子二、显法离言

  前面这一段「借言诠法」,是假藉言说相来诠释真如;这以下「显法离言」,是说明我们亲证真如的这个相貌,就是圣人的真如是什么相貌: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前面的真如是假藉佛法的文字来表诠真如,这以下是说明真正的圣人跟真如接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这当中有四段,先看第一段:「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说相就是名言,所安立的法都是虚妄的,就是虚妄的名言带动虚妄的分别,这就是所谓的「情有理无」。在凡夫感性的身心世界感觉到有,但是用真理去观察是觅之了不可得──情有理无。就是说凡夫遍计执的生起,在唯识学上说有三个次第:相、名、分别。就是由这个业力变现的相貌,善业强的人变现安乐的相貌,罪业的因缘变现痛苦的相貌。但是这个相是依他起,我们跟相貌接触的时候,安立名言;有名言以后,就产生不同的情绪、感受;这个时候产生虚妄分别,正式落入遍计执。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能够证得真如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的名言,没有话可以说的。第二个「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这是远离依他起的相貌。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我看到真如了。这个真如你有一个相状可以看到,那表示你没有看到真如,你还在随顺真如、还在趋向真如的过程当中,真正的真如是没有相状。为什么?它是「言说之极」,它是言说之外的,超越我们这些名言的。就说超越名言,那佛陀为什么要依止名言来建立真如?因为用佛法的名言来消灭凡夫错误的名言,这个观念很重要,禅宗说是就路还家。我们凡夫颠倒太久太久了,佛法内心当中有依止真如的体性,它是离言说相,离一切的差别相。但是佛陀要把自己亲证的道理传递给我们有困难,这中间没有一个桥梁,佛陀知道我们平常已经习惯用名言来吸收一些讯息,所以佛陀就安立名言说:什么是真如?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悟入真如之道。我们刚开始就假藉这个名言来消灭我们错误的名言,最后再把这些佛法的清净名言也消失掉,所以真如的真实相是没有相,这个相是一个过程。「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安住在「真如」是什么相貌呢?它不能有断灭见,亦「无有可遣」,你把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消灭的时后,你找不到真如了;说这只马是一只狂马,你把这只马杀死了,你也找不到这只良马。所以修真如法者,不起断灭见,但是也不起常见,「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这个凡夫的执取也不可以。远离凡夫的执取,远离二乘的偏空,不能完全消灭,也不能一路的随顺。所以修学真如之道,古德讲出一个意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追求真如,你一辈子找不到,因为你有要向外追求的心;追求真如不是追求,是消灭你的执取,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你说:那这样子这个真如是不是断灭呢?不是!「不离当处常湛然」。当你能够消灭心中执取的时候,它是处处显现的。刚好这句话的意思,远离二边顺入中道,才能够显现真如。第三段作个总结:「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真如亲证的境界里面,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用心念去分别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故名真如。」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在修学次第上,大家要知道:你一开始一定是假藉因缘真如,然后再成就离言真如。就是说你现在要渡过这个大海要先假藉船,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刚开始没有船你不能到彼岸。你到彼岸以后,你过去假藉语言文字这些佛法都可以放掉了,因为你得到那个文以载道,那个道有了,这些文字都不需要了;但是这个道没有生起之前,文字相是有需要的:这二个,一个修学的过程,一个是究竟的圆满

  癸二、明随顺悟入

  这个地方是讲「随顺悟入」真如的方法。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前面把真如分成二部分:一个是凡夫所认识的真如。我们说什么是真如?我们就假藉佛陀的形容去观照,得到一个真如说「我现在也有真如」,但是这个真如叫依言真如。文殊菩萨心中也有真如,他的真如是离言真如。这二个真如都不错,应该怎么悟入随顺呢?这以下说出方法: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是名得入。

  「一切法,虽说」,而「无有能说可说」,这个是破所取相。你要能够悟入真如,你对你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法,你不能当真;所以刚开始你对于你的想法,是采取一种否定的阶段。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起很多念头,你都不能相信;等到出家久了以后,你会发觉刚出家所起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出家再久一点,你过去的念头也是虚妄。就是我们刚开始对心念是采取否定的阶段,「慎勿信汝意」,刚开始是这样;因为你遍计执太强烈,「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是破能取相。前面是所分别的境界,这个是能分别的妄想,都要消灭,这个意思等于是修空观,观察所分别的人事境界,都是你的名言所安立的。说这个人非常的好,其实他好不好是一回事,这个好是你自己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人非常不好,这件事情也是你自己名言所安立的、你自己说的:这个名言要消灭,我们虚妄的分别心那个心念也要消灭,这样子就是随顺真如了。等到连那个观照的心念也不可得,所谓的离言真如,这个时候正式证入了。刚开始我们成就依言真如叫「随顺」,最后证入离言真如。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在趋向真如的时候,是先成就它的空,然后再成就它的如实不空。唐朝的福建有一座雪峰山,雪峰山住了一个雪峰禅师,在那个地方教化众生。在北边有一个禅师,从北方来参访雪峰禅师,拔山涉水非常辛劳,到了雪峰山以后,他就顶礼雪峰禅师。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从老远的北部而来。」这时候雪峰禅师说:「你老人家一路辛苦了。」参访的禅师说:「我是仰慕道德,不畏辛劳。」这个时候雪峰禅师说:「你来这个地方有什么目的?」「我请善知识开演甘露法门,开演我解脱之道。」雪峰禅师讲一句话:「出去!」就走了。这句话是说「解脱之道」,就是你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妄想要活动需要有个桥梁,就是名言,你应该从你自己能分别的心跟所分别的名言当中解脱出来,就是所谓的「虽说」,而「无能说可说;虽念,而无能念可念」,这个就是随顺于真如之道,这所谓的「出去」,就是出离自己的虚妄分别心。

  壬二、即示大乘体癸一、略标释

  「大乘」的「体」性,当然是真如。前面把真如的相貌跟随顺的方法说出来;这以下把真如的相貌,假藉言说再详细的分别。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真如」的本性,我们讲到这些佛菩萨亲证是离言说相;但是凡夫要假藉「言说」,假藉言说就产生「二种」的差别:「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如实空」,他所空的是遍计执跟远离依他起,空掉的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分别。所以刚开始是先「如实空」,产生否定。「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如实不空」是说:我们所对治的是遍计执,但是不能生起断灭见,因为真如它是「有体」性的。凡夫的分别心这种遍计执是虚妄的、没有体性;比如说你晚上看到一条绳子,你看到绳子心中出现蛇的影像,这就是你的遍计执,这个你不能说它有体性,这你自己捏造出来。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都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本来都没有的;但是真如不能说没有体性。你这样子观察,其实你只是随顺真如,因为它本来就有体性的。这个体性是什么体性?「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能错认消息,你说「真如具足无量性功德故」,那就不劳我修,落入自然外道。什么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呢?简单的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以无生理,所以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天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他解释这个「性具」说:什么叫做自性具足无量功德?这个「具足」什么意思?说一切法是不能自己生起。说你自己生起富贵,不可能。你自己不能生起富贵,那么是他生?还是上帝、大梵天送给你的?也不是。他自己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那不能生是怎么生呢?是假藉布施的因缘,把你具足富贵的种姓表现出来。假设你的自性没有具足富贵的本性,缺乏内因力,你再怎么修布施都不能产生富贵。没有种子,你怎么灌溉也不能生出水果,所以一定要有内因外缘。它这个「无漏性功德」就是说:你只要有造作,这个果报就会出现,「一切法因缘生」,所以叫做「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以这个地方是从否定了以后,再重新的肯定。

  古德在开悟的时候,他讲出一个相貌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句话我们说明一下。这个人他所悟的理是什么理?从他的话可以知道消息。说「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触」,他心中所安住的理是远离一切的虚妄名言,「心空如太空」。但是他是不是断灭呢?没有断灭。「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他那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现前一念心性没有消失掉。所以他的空是跟真如相应,不是跟小乘的偏空相应。所以你要判断这个人他修空观的时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保存在「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这是非常重要的,简别大小乘的空。大乘的空,它有跟如实空相应,它也跟如实不空相应,顺入中道。

  癸二、广释成子一、释空义

  「广成」当中,把这个「空」跟「不空」作一个说明。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

  说是「空」,前面讲如实空是显现真实性。什么叫真实性呢?简单的讲「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刚开始在断恶的时候,我们在佛前发愿「从今以后誓断一切恶」,无量无边颠倒熏习的烦恼罪恶都要消灭。誓断一切恶,你要能够经常观察「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时候对你断恶有很大的加持力。就是这个烦恼跟罪业是虚妄相,是虚妄有的,不是本来有的,所以断恶是可以做到的。什么叫做清净呢?就是「染法」它有没有存在?有,但是它「不相应」。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这个「虚妄念」没有真实的染污到我们的本性。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用四句偈把「一切法不相应」这句话开出来:它不是「有相」,不是绝对的有;也不是绝对的「无」;也不是非有非无,双否定;也不是亦有亦无。不是「非一、非异」,也不是亦一、亦异,也不是「非非一、非非异」。就是离开四句的分别。简单的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这些「妄心」无量劫来虽然打了无量无边的妄想,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清净本性没有被染污。换句话说,恢复清净本性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这些妄念没有真正的相应。「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他所要空的就是妄念,这是空义。看第二个如实「不空」:

  子二、释不空义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前面在对治我们的心念,是采取否定的方式,「觅之了不可得」;这以下再重新肯定。「不空」就是说,在我空、法空的相应之下,这样的我空、法空的基础的无生理体当中,它具足「常恒不变」的清净功德。换句话说,诸佛的无量功德庄严,我们是有可能成就的,有这种成就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愿意布施,我们就能够出现福报;只要我们愿意持戒,就能够成就尊贵身;只要我们愿意忍辱,我们一定可以成就所谓的庄严:每一个因缘都能成就某一种功德,这个就是「不空」。「亦无有相可取」,虽然这个不空是没有可相可取,因为「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前面的染污法是偏重在断恶,所谓的染法不相应是断恶;这个地方是生善。当我们观察我们这一念心具足无量性功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发起誓修一切善,生起善法是可以做到的,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具足善的功能。这个就是我们在成就真如的二个方向、二个目标。

  这个地方讲如实空跟如实不空,我们刚开始是先修如实空,先偏重在如实空;但是因为你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你也知道有如实不空。所以在修如实空的时候,他不把这个心性的本性断灭,他只是破坏遍计执。所以这个地方大乘修空观,跟小乘有所不同。我们今天先讲到这个地方。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观念再解释一下。这句话,对我们消灭妄想很有帮助,说清净就是染法不相应。不相应这句话《楞严经》说:非和合、非不和合。我们也可以根据《楞严经》的这个方法作一个实验。我们请维那师慈悲,大力的敲这个钟。(当──)我们每一个人这个现前一念明了的分别心性,刚刚都听到了一个因缘所生法,就是钟声。这个钟声所谓生、住、异、灭的这个生灭门,它本来没有,后来生起了;生起以后,相续一段时间,变小,然后消失掉。我们的心跟这个钟声的关系是怎么样?说「一切法不相应故」。我们这一念心是非和合、非不和合。你说这个心跟钟声完全和合,如果真的和合,那这个钟声应该永远不消失;但是现在你听不到钟声。所以你不能够说它完全和合。你说它完全不和合,那你怎么听得到钟呢?你说我跟钟声完全不和合,那你就听不到钟声了。所以是非和合、非不和合。钟声如此,一切法亦复如是,它没有真正的染污你的本性,但是它又如梦如幻的宛然存在,宛然存在它又没有真实染污你的心体。这个妄念就是这么回事,这个妄念跟我们的清净本体就是这么回事。你说它没有,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说它有,它又没有真实的染污你的本性,它可以消灭。这件事情就是这么回事,大家体验看看,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个观念你要懂了以后,你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以前发愿,说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这个发愿的声音很小声。你说:烦恼这么多,我有很多欲望,怎么断?但是你说「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时,你可以很大声的在三宝面前宣布:烦恼无尽誓愿断。没错!产生圣解。所以菩提心的生起,是来自正见的资持,不是靠一点宗教情操仰信三宝,这个是不能持久的。这个地方,我们透过教理的学习产生观照;所以本论的发心,它是放在正见的后面,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就是说,你要能够如实的观照生命的染境因缘,才能够真实的发菩提心,依止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的法门,才能成就大乘的功德。我们今天就上到这个地方。

  有二个问题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回答。

  问:法师曾在课堂中提到:修我空观、法空观能够悟入真如门,是悟入真如的一个前方便。中观跟如来藏的思想差异,是否是在如实不空的认知?

  答:是的。中观,它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当然这个「观」可以观察色身,也可以观察内心。当你用这个法来观心的时候,你观察你的心有善念、恶念,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你不一定会感觉得到这个清净的本性具足诸佛的这种功能,你不一定有。所以智者大师把中观的学派判作通教,通前通后。利根的人通前别圆,钝根的人修中观就通到藏教去了。假设你过去有大乘善根,你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能够依止不空的体性而发菩提心;假设你小乘善根强,修空观就把这个心性的功能消灭掉了,就入了偏空涅槃。这个大乘的空跟小乘的空差别在这个不空,没错。

  问:请问真如跟如来藏之间的差别为何?是否代表都是清净的自性,只是后者就生灭门来说?

  答:这个真如,在本论当中的定义就是如来藏,后面会说到。法藏大师解释说:这个如来藏就是真如,不同的名称,但意义相同。本论的缘起,诸位后面的学习会发觉:马鸣菩萨解释本论是讲得非常详细,他都是先略说,再广说,就愈讲愈深。当然你对教理的了解愈深,你观察的愈肯定,你对你未来这个生命水流的方向何去何从,就更加的肯定、更加的正确。

  好,我们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