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一、释名
佛有过、现、未十万三世无量诸佛,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于娑婆世界。创诞于印度是释迹牟尼佛,即佛教之教主。释迎,泽云能仁,礼让之义,种族之名,印度四姓(婆罗门,净行者;刹帝利,王种;吠舍,商人;首陀罗,农人。)中王族所属。牟尼,泽云寂默,智也。意思是大智慧,能成就诸善法,离谱过恶。此名是已出家求解脱时所得名,后世简称释迹,又称释述文。实名乔答摩悉达多。乔答摩,译云翟昙,最胜义;悉达多,泽云财吉,或成就义。
二、出生年代
古来有种种异说,今依《众圣点记》说,是在公元前565年四月初八日,诞生于拘利城外兰毗尼园内无忧树下。父是印度中的迹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母叫摩耶。七日后母殁,由姨母摩河波卜波提抚养。
三、青少年时代
(前558 --537年,8--29岁)
从七岁开始学文,十岁习武。年渐向大,宅心高远,观造世间事相,念皆悉非常,深生厌离。曾随父游于田野,见农夫耕作情景而无限同情和悲悯。净饭王闻之,心生愁优,于是迎耶输阳罗为太子妃。并建三妃宫,又建三时殿,用来系留太子。太子不因此而有所染著爱恋。随后便出游四门,东门遇到老人,南门遇到病人,西门看到死人,北门逢一道人。太子甚为惊奇,便访道人,道人云:
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所事唯山林,空寂无所营;
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精粗无所择,乞食以资身。
太子回宫即思惟方便,欲求出家。因他出四门,见有老病死苦,常恐为此所逼,求道之念弥深。曾又见宫内彩女至夜分时,疲乏重眠,身形弊恶,不净流溢,太子历见,越感世间之不净污秽,倍增厌离。
四、出家(前537年)
太子既洞观世苦,终于在二月初八日晨,乘白马逾城而去,来到蓝摩国森林,剃除须发,著弊服。同修有侨陈如、跋提、摩河男、婆湿婆、阿说示。太子初访道于跋伽婆,次访阿逻逻、郁陀罗。彼以非想非非想处为最上涅架,因知见非究竟,不得所求胜法,便舍去,入摩揭陀乌罗叶象头山尼连掸河的森林里静坐思惟,苦修六年。
五、成道
太子勤苦六年,不得解脱,形体消瘦,犹如枯木。悟知苦行非成道之真因,即从座起,人尼连禅河洗浴。浴毕,接受牧女苏伽阳的牛奶供养,精神振作。侨陈如等五人见此事,很感惊怪,以为退转,即便舍去,住在鹿野苑。太子独至伽耶,于毕钵罗树下,敷座而坐。自誓:
“若不成正觉,终不起此座。”
端坐思惟,降伏三魔军(一斯言宫廷被夺,二魔女淫扰,三怖兵威胁)。人深妙禅定,思谁真理。于十二月初七日夜翩夜得宿命通,知往昔诸事;中夜得天服通,观众生冲类差别;后夜得漏尽通,断话无明烦恼,皆知世间一切困线之理。初八日拂晓,睹明星而豁然大悟,妙契真理,得天上正真之道。
六、转*轮
从始成正觉,初七日中,自受用广大法乐;第二七日,入海印三昧,不动道场,为十方深位菩萨,宣说自内证之真理一华严经;至三七日,本想先度初出家访道二仙,闻已命终,遂往波罗奈国鹿野苑,度桥陈如等五人,为说四谛之法。此五人为最初五比丘——僧宝,四谛之法——法宝,释尊——佛宝。以此为最初三宝。
成道二年,波罗奈国长者耶舍,归佛出家,其父母也归依佛,为最初优婆塞、优婆夷。耶舍朋党五十人也归佛出家。在波罗奈,得弟子五十六人。往摩揭陀国王舍城,度三迎叶,他们是事火外道。即优楼频阳迎叶及其弟子五百人,那提速叶三百人,侧耶迎叶二百人。此一千人同归佛出家。次度有难陀、提婆达多、阿难陀、阿逸楼那、践提利过、罗很罗等。又有婆罗门学者舍利弗、目键连二人,闻佛弟子马胜比丘为说:“诸法困线生,亦从因缘灭……”之偈,于是将弟子二百五十人率往归佛出家。从此为佛左右弟子,举其大数,有千二百五十人。又度趔叶,此人佛涅家后,住持法化。在逆毗罗卫国时,度姨母、波周波提为最初比丘尼。由此具备了四众弟子。随后逐渐庞大了僧团。
佛在摩揭陀国,为国王频婆婆罗王说法,王闻法后,并率诸大众归依佛,便在王会城大竹园建竹林精舍,奉佛说法。又有舍卫城长者须达(给孤独),建极村给孤独国精舍,奉佛法化。
七、僧团发展的原因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色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食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八、最后说法与般涅集
佛阳自成道后,周历四方;应机施化了四十余年。有缘众生已度尽,未度者已作度化之因缘。于是到年八十之际,欲示寂于拘尸那城。在婆罗双树间,右胁而卧。正在此时一位外道叫须跋阳罗来求见,佛为他说法,成为最后度化弟子。并最后接受了纯陀的供养。此时阿难无比悲痛,不知如何乞教,于是众中叫阿写楼陀指数阿难请问佛阳四个问题:
一、佛灭后,以何为师?
二、以何安住?
三恶性比丘云何调伏?
四、经典结集如何令人起信?
佛答:我涅架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丘默换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又嘱累弟子依法奉行,则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随即示大般涅架,时是二月十五日。
九、释尊八相示现
八相示现是佛陀一代的足迹。一降兜率,从兜率内院,降生人间二托胎,降人母胎,三出生,四出家,睹世无常火山修行,五降魔,六成道,七转*轮,八人涅家。
-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 学佛者受三皈依后要从受持五戒开始
-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吗?
- 时刻谨记,修行中最根本的就是这四个字
- 粪扫衣和祖衣是什么?粪扫衣与祖衣的释义
- 修行学习佛法的次第
- 为何“扫地僧”多为高僧?答案在这里!
- 有信仰,心中便有目标和尺度
- 发脾气,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 佛菩萨度众生不是做交易 不求回报
- 心甘情愿就不会抱怨
- 这些你习以为常的事 都是佛教的悲哀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么?
- 短期出家须慎重,尤其是女性!
- 修行中事事不顺 可能是福报不足的表现
- 这就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责任
- 看弘一大师做人10原则中的深意
- 为啥期待利益者最后往往一无所有?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