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名著丛》编译缘起
《世界佛教名著丛》编译缘起
佛教从汉魏传入中国,至隋唐而鼎盛,佛学研究曾辉煌一时,但已是昨日黄花。宋元以降,佛教日渐衰落,虽于清末民初渐呈复兴之势,惜好景不长。近年来,学术界逐步意识到佛教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部分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转向佛学,但多为半路出家,又喜走捷径,不曾深入佛学之堂奥,仅作些教史及佛教与中国文化之比较研究,且流于泛泛之论,未有特别之建树。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们应如何进行改变?古人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佛学研究虽只有短短两百年历史,但注重佛经原始文献的整理及史实的考证,使佛学研究建立在较为可靠的文献基础上,其深度和广度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日本佛教虽传自中国,但自明治维新以来,教界不遗余力地投入佛学研究,各宗派都有自己创办的佛教大学和研究所,也是人才辈出,成果累累。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港台佛教,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台湾,大陆解放前,大批佛教学者迁居于此,本着佛子的责任开辟道场,创办佛学院和研究所,并输送大量人才至国外学习,不仅为佛教在现代社会的弘扬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
佛教流传有三大语系之分。除汉传佛教外,尚有南传及藏传两系。在过去,因时空阻隔,人们往往偏执一隅,见识相对局限。南传以藏传、汉传非佛说;藏传以汉传、南传不究竟;汉传则以南传为小乘,藏传为附佛外道。事实上,佛法犹如一棵大树,三系佛教乃同根同源的不同分支,各有所长及所短。我们倘能放弃偏执,以平等心看待三系佛教的不同作用,对南传与藏传佛教进行深入了解,相信会对中国佛教的建设有莫大帮助。
如今,科技的发达使时空距离不再存在。遥想当年,玄奘为取经历时数载,九死一生,而在今天,不过数小时的飞机行程即可抵达印度。信息时代的到来更为佛经流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过去拥有一本经书尚且不易,而电脑的出现,甚至可以在一张光盘内储存整部大藏经,真是"剖微尘出大千经卷"。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再闭关自守呢?如果缺乏应有的交流,就会有许多课题在重复他人的劳动,无谓地浪费人力物力。我们的国家正致力于先进技术的引进,佛教界也应切合时代的要求,在吸收海外佛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步,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科技发达了,物资丰富了,遗憾的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却趋于淡漠,大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势,因而,道德重建也是我们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历史上,宗教对社会道德的建立向来负有重要责任,而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也应在这非常的时代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发心编译这套丛书,本丛书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选材广泛性
在选材的范围上,我们将着眼于佛法的整体。佛教界的传统学者,往往囿于一宗一派的知见:学净土者以为净土宗便是佛法的一切;学唯识宗者以为唯识宗便是佛法的一切,使教派之间横生对立,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其他宗派的无知。因此,本丛书在内容选材上不限于宗派之别,在重视汉传佛教的同时,也重视藏传及南传佛学的研究。而在研究成果上,不仅吸收港台学者的学术著作,也将对日本、欧美学者的学术成果作系统的介绍。
二、内容学术性
佛教著述大体有通俗性与学术性两类。在国内教界,基础性的通俗读物已相当普及,而具有学术深度的经典著作却寥寥无几。在许多信徒的观念中,以为经论是为修证服务,唯证乃知,而以佛陀言教作为学术研究是不可取的。学术果无益于修证乎?佛法强调闻思及正见的作用,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因信得度,而学术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经教,树立佛法正见。本丛书在取材上着重选择学术性专著,希望从学术的角度,澄清人们以往对佛教的错误认识,使社会能较为客观地了解佛教的真正内涵。
三、著作权威性
近百年来,东西方学者在佛学研究上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将聘请精通日文、英文,及熟悉港台地区佛学研究的法师学者,在最大范围内收集资料,集海内外法师、学者于一堂,进行反复挑选,力求选择各领域中最具经典性、权威性的著作,使每一本都能代表其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每一部都能填补国内佛学研究的空白。
四、效果针对性
《丛书》的编辑本着为中国佛学研究服务的宗旨,因而,我们将针对中国佛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及中国佛学研究发展需要来进行选材,并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印度佛教:分教史、教理、戒律。对印度佛教史的研究,因受语言、文献的局限,国内鲜少有人涉足;而在教理、戒律方面,除民国年间有些学者在唯识学方面少有发明外,其余多为叙述性的介绍,缺乏深入研究。佛教发展到中国,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运用了许多方便善巧,却也因此出现权实不分、本末倒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得从根本佛法入手,从原始佛教及戒律的研究入手,以便溯本清源,明辨明非。
2、汉传佛教:中国佛教史研究虽是大陆学者的强项,但其成果多为通史泛论,因此,我们将着力于断代史研究,力求为当今教界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教理方面,汉传佛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精髓及独到之处也是我们今天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3、南传佛教:以往,我们一向视南传佛教为小乘,认为他们消极厌世,仅能自利,非大乘行者所应学。事实上,南传佛教传自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铜碟部,保存有许多原始佛教的风范:如律仪生活、禅定及朴素的教理,这正是汉传佛教所缺乏的。因此,我们将南传佛教作为重点来介绍,这对中国佛教的基础建设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4、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三大语系之一,有其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藏传佛教继印度佛教之余绪,保存了印度晚期佛教的风格,不仅有独到的密宗,更有印度诸多高僧大德在佛法修证上的直接传承,难怪藏密在当今世界如此风行。在中国佛教界,对密宗的认识大体有两种倾向:一是盲从,以为至高无上;一是否定,以为不是真正的佛法。这都有失偏颇,有鉴于此,本丛书亦将对藏传佛教作适当介绍,希望人们对此有客观的了解。
此外,为便于了解印度佛学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还选择了印度哲学及佛教语言的研究,希望将来能出现一批擅长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从事佛经文献的校对整理工作,使佛学研究建立在比较可靠的文献基础上。国人研究佛学向来盲从文献,缺乏怀疑精神,在这一点上,欧美佛教学者的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基于此,我们将选择有关佛学研究方法的著述,供国内学者参考。
编译学术丛书,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学术与信仰的关系。在传统佛教徒心目中,往往将学术与信仰对立起来,觉得对佛陀的言教信仰即可,大可不必进行研究。而学者的意见却正相反,记得我在北大参加国际宗教学术研讨会时,某教授在发言中就说到:我允许学生有宗教信仰,但不希望他们带着信仰从事研究,那样会影响到学术的客观和公正。
信仰与学术真的对立吗?我认为,至少佛教不是这样。假如缺乏信仰,对佛教的研究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佛法的修学既强调信,更重视解,在信解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实证的效果。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有胜解行地,那是对佛法揭示的真理生起坚定信仰后才达到的正确理解;相反,没有信仰、缺乏体验的研究,仅凭个人的经验感觉及主观意识的判断,虽貌似客观、公正,究其实,却往往落入了自以为是而不自知。
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编辑,吸收海内外学者的佛学研究成果,促进并提高国内佛学研究的学术水准,并帮助人们加深对传统经教的理解。佛法是契理契机的,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适应时代的佛法,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时代,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传统经论的基础上,吸收国际佛学研究成果,建立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以此造福社会,净化人生。
1997年夏写于南普陀寺阿兰若处
- 上一篇:写在《金刚经专集》前
- 下一篇:一肩烟雨过江南——之问法西园寺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济群法师: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济群法师: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解决?
- 济群法师:怎样才是见到如来?
- 济群法师:我们要从因果看世界吗,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吗?
- 济群法师:自卑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调整心态?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爱恨情仇?爱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济群法师:遍计所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认识接近真实?
- 济群法师: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济群法师: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济群法师:怎么做才能开启自觉?
- 济群法师: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烦恼,菩萨还怎么成佛?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