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六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六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十
净因法师
不饮酒戒
如果一个人酗酒、吸烟及吸毒成性,这不仅有害他人的健康,也对他的家庭造成很大的伤害;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例如酒後开车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通死亡事故不仅对他本人是一大损失,对无辜的受害者及其家属也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持不饮酒戒对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兴旺以及社会的安定无疑都具有重要作用。
制戒因缘
公元前六世纪,因受吠陀文化的影响,饮酒之风盛行,因为佛教出现之前,四吠陀盛行於印度。吠陀哲学提倡酒的文化,鼓励人们饮酒。根据婆罗门教,饮酒(Soma)是让人们忘记烦恼与困苦、获得解脱、重新回到大梵天与梵天合一的最快捷方法。Soma是古印度的一种名贵的植物,用它酿制的酒甜美可口,大梵天特别喜欢。为了讨大梵天的欢心,人们便供养他Soma。在人与大梵天中,火神将用Soma制成的酒奉送给大梵天。梵天再决定每个人的祸福。所以根据吠陀经典,饮酒能使人永恒。佛陀看到了饮酒使人疯狂,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不但凡夫会为其所乱,即使是证了二乘果位的圣人,也不能逃出酒毒的病患。在律藏中,有一段记载说:
支提国中有一毒龙,性极暴恶,时常危害庄稼及当地居民,它住在一个水池边,天上的飞鸟、陆地上爬行的动物及水中的鱼等都不敢接近它。当时有一位证得圣果的尊者,名曰善来,以权巧方便,令其调伏。因此四面八方的人对他极为尊重,争先恐後前来供养他。一天当他游化到室罗筏城时,有一位信徒供养他可口的饭菜,但因菜较咸,一会儿便感到非常渴,这位信徒自思:我所供养的食物极为肥腻,如若供养他冷水,可能会生病,我倒会罪过无边。倒不如权巧方便,以酒代水,既止渴,又有益健康。於是便拿来美酒供养这位圣僧。这位圣僧一点也不知晓,一饮而尽。然後拿起衣钵,前往佛住的地方--胜林寺。快要到达时,酒性大发,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失去知觉,衣钵杖满地皆是,极为狼狈,一阵风吹来,全身露,但这位圣者全无觉知。
这时佛陀和阿难正好从此经过,看到如此残局,立即召集僧众说:“你们听说有一位名叫善来的比丘,曾用种种方便制伏毒龙吗?"众比丘众回答,“世尊,听说过。"佛接著说:“现在善来比丘饮酒後醉倒在地,仍无知觉,你们认为他现在还有能力降伏一只虾蟆吗?"比丘皆说:“不能,世尊!"此时,佛陀利用此机缘,告诫诸比丘,酒之为害人性,很是惊人,不仅扰乱人的心智,也给社会造成危害,这是制酒戒的因缘。
定 义
四分戒本中,佛告诸比丘:“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酒者或用根茎叶华果用种子诸药杂草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比丘尝咽者,此亦波罗夷不共住"。
此戒对在家、出家二众的要求一样,佛陀在《如法经》中说,“热爱正法的优婆塞不应该饮酒,也不指使他人饮酒,也不应该赞同他人饮酒,他懂得:`酒使人迷醉。'因为愚人由於迷醉而犯罪,也使其他人懈怠,应该避开这种罪恶的渊薮,只有愚人才喜欢这种迷醉痴妄。"1
由此可知,因为酒能使人致醉,神志昏迷,容易做出错事,所以,佛陀才严禁佛子不得饮酒。
佛陀制此戒的本意
佛陀制定此戒的本意是确保修行人使用健康的精神食粮。根据第五戒的定义,凡是能使人乱性的,就名为酒,绝对饮不得。换而言之,我们必须戒绝一切乱人心智的一切东西:饮酒、吸烟、吸毒、看黄色录相、看不健康的报刊杂志等都包括在此戒内。第五戒的禁酒,是佛教戒的特色,此事已如上面所说,关於这个五戒的内容,当然有适应时代和广义上的种种解释,现详细讨论如下。
吸 烟
很多人认为,五戒中没有戒烟,所以吸烟不犯戒。这种观点其实不对。吸烟不仅使人有瘾,而且烟草的毒素,对人身体伤害最大,更是长寿的障碍物,自然应当戒除。在龙拔菩萨的记中说:
“吸烟之害,不生三戒本续中,三毒俱备故也,不生六度本续中,六垢俱备故也,不容观修生起次第,以其於佛前触犯其障故也,不容观修圆满次第,以一切根本道,为烟所障故也,不容趋至三宝佛殿前,以减少彼等之功德故也。烟气上行至天宫,触於天帝释及梵天等,阻瑜伽道,及修道,下行龙宫,触於白龙族众,阻瑜伽道,及见修二道,中行至人间,触寻香无色,及饶益众生之护法,令其昏昧,则护法势力衰弱,而资粮隔绝矣。若作佛之近侍,则触佛障,虽有念诵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及至临命终时,於法身出现之际,中脉上端,以为烟所遮,则灵性流转於下,於中阴报身出现之际,虽现天身,以为烟所覆蔽,无所见而失堕於中阴,於出现化身之际,不得贵族善种众生之胎,以烟毒根源,是由胎血火中焚化,而成吸者邪缘之因故也。
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容或现光明,午间吸烟,阻断静脉流行,於中阴时,不容或现报身,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於投生时,不容或化现身,何况烟气恶劣,当为诸善士所共弃,故必须速除,若不戒断,终必符合世尊已往金口诚言,今世贫穷,渐至堕於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於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於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
读了这一段文,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吸烟不仅对人体有害,而有伤我们的智力,因此社会正义力量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迫使烟商在烟包上写著:吸烟有害人体健康,但吸烟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经不起广告的诱惑。烟商的广告给人一种错觉:如果不吸烟,活得就不潇洒,香烟和大自然、春天、名贵车、英俊男子、漂亮女子连在一起,从而使人产生一种错觉:生活中若无烟酒,就毫无快乐可言。类似的广告十分危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它的毒害。现在很多公共场所都有无烟区,这确实是个好现象,我们应继续努力,争取把烟从我们的生活中赶走。
电视、电影和杂志
当今电视、电影和杂志充满了暴力、仇恨、性变态以及恐怖,所有这些都对我们的思想有腐蚀、麻醉作用,如果意志不坚定,就有可能因此而堕落。暴力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譬喻前不久有一位校长被小学生活活刺杀死亡。不少犯罪少年忏悔说,他们不知自己都做了些甚麽,只觉得模仿电视、电影情节有趣。因此我们需要保护,因为这些麻醉品腐蚀我们的身心,毒害我们的家庭,摧残我们的社会。
我们可以要求电台增加有益身心的节目,或请电视制造商制造一种特殊的电视,只能收健康的节目。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力量保护我们自己,净化我们所处的环境。使我们的周围充满清新空气。
吸 毒
目前尽管大家都知道吸毒是罪恶的根源,吸毒上瘾後,就需要大量的钱,缺钱时,只能去偷,偷不到时便去抢,被别人发现後,为了逃命,有时不得不动刀杀人,怕被人发现,当然经常会打妄语。如此,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危害。人们因此而深恶痛绝贩毒吸毒者,但吸毒的人却越来越多,为甚麽呢?原因故然很复杂。主要原因如下:
1、由於做父母的太重物质生活而轻精神生活,不能给子女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粮食,因此他们子女的精神就显得特别贫乏,只能用吸毒来填补其精神空虚。所以要想使自己的子女彻底地远离毒品,家长和老师必须互相配合,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这样作为老师和家长首先必须做到在精神上有一定的提高。如果连家长及老师的精神贫乏,又怎能为孩子们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粮食呢?
2、目前由於社会的通病--孤独。心中的痛苦,无法解除,有人以吸毒使自己暂时忘记一切痛苦,以求临时逃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却不知等待他的是一个更黑暗的现实。
本戒的社会意义
目前吸烟、酗酒或吸毒现象日趋严重,有害我们的智力,使我们的大脑反应迟钝,很容易引起混乱,容易被情欲吸引。所以佛陀告诫人们不要饮酒,它将会麻醉我们的神经,使我们的思维变得不合逻辑,行动怪异。这条戒对静坐的人更为重要。因为只有不饮酒,我们才能容易入静,培养我们的注意力。所以持第五戒能使个人幸福,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确保静坐的顺利进行。
如何持酒戒
当今很多学者、专家通过他们的研究,得出结论:饮酒对人有害,特别有损我们的健康。然而佛陀第一次做了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後,发现饮酒有三十六大危害2:
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恼兴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瞠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命终堕大地狱。若能认清酗酒对人体的危害,持此戒定会有很大的帮助。现选择其中部分略加分析如下。
酒对社会的危害
在巴利文佛本生故事注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告诉我们酒的起源及其对社会的危害。从前在大森林中住有一人名叫Sura,一天,当他在大森林行走时,发现有一棵树,有三个枝头,液汁从树枝上流下,他见到鸟儿和动物很喜欢喝树上流下的液汁,喝後不久,鸟儿便从树上掉下来,一动不动;其他动物起初行动古怪,走起路来歪七扭八的,後来躺倒在地上便不动了。不久昏倒的动物纷纷醒来,然後便离去。所以Sura想,这种液体肯定不是毒,否则动物不可能都复活。这种液体一定是其他尚未人知的饮料。他仔细检查了树的四周,尝一尝从树上流下的液体,觉得非常清香可口,於是便取了一些带在身边,去见在大森林中一位修苦行的隐士,名叫Varuna。因为每次Sura进入大森林时,他都要去拜访苦修者Varuna,并供养他物品。当Sura见到Varuna时说:“尊敬的修行者,这次我给您带来了一种奇特的饮料,您愿意试一试吗?"这位苦修者品尝了这种饮料後,很快就熟睡了,不久又醒了过来。觉得味道不错,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饮料。Sura听後很高兴,就把这种饮料称为Sura,中文译为酒。他便把酒拿到城里去卖,城市的人很快就爱上这种饮料,不过他们因贪喝这种饮料而变得懈怠,身体变得无力,再也不能做繁重的工作。所以这个城市的经济很快就衰退了。当敌国来攻打时,因无身强力壮的士兵抵抗保护自己的家园,所以他们就被敌国攻破了。如此,每当酒引进到一个新城市,这个城市很快就衰亡。据说,Savatthi是引进酒的最後一个城市。当制酒商来到Savatthi时,他们告诉国王,他们能制造出世界上最美的饮料时,国王很高兴,为他们准备了酝酿酒的工具与材料。在制酒的过程中,一只猫偷喝了酒,跌倒在地,一动不动,守护的士兵以为猫饮毒死亡了,赶紧将这一消息报告国王,国王立即下命将制酒商全部杀死。不久猫又醒来,士兵又将这一消息报告国王,方知酒并非毒,大家一齐喝酒无度。由此可见饮酒之危害。
【注释】
1、郭良译,(1990)《经集》第5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未完待续】
刊载于《澳门佛教》15期
- 十二因缘与缘起法之间的关系
- 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 为什么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
- 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还要佛出世讲法?
- 如何帮助患有抑郁症的朋友?
- 诸佛境界是否存在差别?
- 福德与功德的区别
- 如何理解感应道交?
- 如何理解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的关系?
- 病毒的形成原因及化解之道
- 禅修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离苦得乐
- 教法颠倒了,教一辈子也不会开悟
- 花瓶碎了,正好修“无常观”
- 顺境骄傲,逆境自卑,都是浅薄的人生
- 成功的主因有哪些?夫妻相处的主因和助缘是什么?
- 不用寻找,宝藏就在你身上
- 把握机遇,还要随顺助缘
- 佛教为什么非要用蜡烛来代表光明?
- 用心观想佛教艺术品,修行会进步的更快
- 配偶是别人的好?身在福中要知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