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0 八苦 7 怨憎会苦
7.怨憎会苦
恩爱者别离,怨憎者相聚,人生就是这样讽刺!
何谓「怨憎会苦」?世人共居爱欲之中,争不急之事,为利益而互相杀害,结成大怨时,各自相避,不想相见,但到隐藏无地,狭道相逢时,便成怨憎会苦。互相磨拳擦掌,准备厮杀,未知胜负是谁时,大家内心恐布,苦恼无量时所受之苦,是谓怨憎会苦。怨憎会苦又分外苦与内苦,国与国因利益而发起之战争,及人与人之间因怨怼而产生之冲突是外苦;同事之间,争权夺位,勾心斗角,互相仇恨,又无法躲避,亦为外苦。眷属斗争是怨憎会内苦,例如很多夫妻谈恋爱时非常要好,经日久相处,情生变化,佳偶变成怨偶,但又要朝夕相对,是为内苦。因做恶事,死堕三恶道,亦名怨憎会内苦。
频婆娑罗王死后,韦提希夫人痛恨逆子,但仍要与之相聚,是怨憎会苦。而世间逆子岂止阿阇世一人,怨憎会家庭又岂独频婆娑罗王一家,世尊不过略作示范,教示以《十六观》往生极乐而已。
春秋时代,郑国国君庄公,因出生时脚先出,让母亲姜氏受吓而讨厌于他,但因他是长子,被封为太子,姜氏却偏爱次子叔段,屡欲废长立幼,但为当时国君郑公所拒。庄公即位后,姜氏与叔段请求封地,庄公允诺。所封地之大,超越先王所制度,俨然国有二君,引起臣民不满。大臣祭仲谏曰:「一国不能忍受两君,如要让位给大叔,臣就请求去事奉他,如困不让,就请除掉他,别使人民有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取其祸的。」在庄公纵容底下,叔段进一步想偷袭郑国夺位,姜氏亦准备开城作内应。庄公得知叔段进兵日期,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大举出兵讨伐,叔段被迫逃到共国,姜氏被发落到城颖,庄公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当时庄公因痛恨母亲,不想受怨憎会苦,把母亲驱逐异地,但到底情关母子,思念母亲时又尝受爱别离苦。幸好孝子颖考叔献计,掘地建泉,令母子在地道中相见,恢复母子之情谊。《春秋经》记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敬兄长,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之君,所以称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有失教诲。君子说:「颖考叔眞是大孝子啊!他爱自己母亲,又影响子庄公。」
兄弟争位,历代王朝屡见不鲜,彷佛兄弟是天生的竞争对手,己成正觉之释迦牟尼都避不开堂弟提婆达多之逼害。曹植说何必煮豆燃豆萁,他似乎不知道兄弟命中就有争夺祖产之基因。可李世民想法不像曹植,为了统一大业,伏兵玄武门,袭杀兄弟建成太子和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三天之后,世民成为太子,并于同年八月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太宗以佛法治国,任人唯贤,虚心纳谏,崇尚节俭,刑宽税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快速发展,后人称为「贞观之治」。但与兄弟互相斗争时所忍受之怨憎会,未知太宗皇帝可认为是苦?
因宿业故,令生死流转不息,虽修行证悟,宿业仍要偿还,验证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法。我国佛教初期有译经僧人安世高,是古印度西北(今伊朗)安息国的王子,舍王位出家,在我国译经约三十五部四十卷,奠定我国早期佛学之基础及流布,更是将禅观带入我国的第一人。据《法苑珠林》卷五十七记载,安世高累世修行,得宿命通,自称前世欠人命债,债主在中国广州,于是航海而来,遇一同学精进修行,明经施教,但常瞋恚于施主布施不均,安师常规谏而二十年都不改。一天,安师对同学说:「你的修为在我之上,但因瞋恚不灭,命终恐堕三恶道,如我得道,必来度你,今因要到广州偿前生命债,特向你辞行。」安师抵达广州时,适因寇贼大乱,途中遇一少年,见安师来,即怒气冲冲走近,手拔钢刀,对师说:「真得你了。」安师亳无惧色,笑说:「我宿世欠你命,今特远来还你,息你愤怒。」说罢引颈受刀。少年便刀杀了安师。安师死后,灵魂仍然投胎到安息国,再为太子,长大后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仍有命债未还,债主亦在广州,于是重来。在路过庐山时,前往化度昔日瞋恚同学,同学因前生功德,此时得为庙主,因灵验故,香火鼎盛,常获丰厚供养,复因前生瞋恚故,堕蠎蛇身。同学请安师入庙祝咒,并以庙物布施东寺求脱蠎身,第二天安师离去后蠎蛇即命终,投生人道去了。后人在山西泽中,见到一条数里长之死蠎,即是今时之浔阳郡蛇村。再说安师到达广州后,往前生杀他旳仇家中借宿。饭后安师问主人说:「你认得我吗?」答曰:「不识。」安师说:「我就是你在某年某日在某地方所杀的僧人也。」
主人大惊,心想此事无第三者知道,这僧人一定是鬼魂来索命的。于是想逃遁。安师说:「不要怕,我不是鬼,也不是来索命,我明日会被人打死,偿还夙生的命债,故此特来求你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不必治误杀者之罪。」说罢,各自安睡。次日,两人一同出去,主人行在后面,安师行在前面,在师之有前有一乡人挑着柴,正行之间,前头之柴忽然堕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扁担向后打来,适打中师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被送到官府,经审讯后,县官欲定乡人罪,主人于是将安师的遗言对官说,官听后,相信因果不昧,于是赦免乡人误杀之罪。安师死后,神识又生到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今世的安世高法师了。
安世高尊者志求無上菩提,務把宿業消除,非但沒有懷恨前生殺他的人,不冤怨相報,故沒有以後的怨憎會苦,欠人的以歡喜心償還,不瞋恚故,不受死苦,五蘊皆空,自易入道。若我們能以歡喜心、不驕慢心對待冤親債主,怨憎會苦亦難存在。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5 八苦 2 老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6 八苦 3 病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7 八苦 4 死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8 八苦 5 求不得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9 八苦 6 爱别离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0 八苦 7 怨憎会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1 八苦 8 五蕴炽盛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2 十八苦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3 八难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4 地球是个大屠场
- 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一篇 堪忍阎浮 15 小三灾 大三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