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祖师同行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条目前为对应正文页码。

  壹 信者皆相应

  段前待补正文页码

  【马祖道一】

  马祖道一(709―788),又称洪州道一、江西道一。唐代著名禅师,汉州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市马祖镇)人。据史书说此人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头长得可以触到鼻,脚下有二轮纹。幼年在成都的净众寺从金和尚出家,开元年间至衡岳,从怀让禅师习禅。天宝初年到过福建建阳(今建阳县)佛迹岭,开始弘化授徒。代宗大历四年(769年),马祖道一来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的开元寺(今佑民寺)说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入室弟子139人,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与青原一系下的石头宗遥相呼应,自此禅宗大盛于天下。

  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遇安禅师】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经文时,他未能正确地断句,却把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一下子触动了他的灵感。他当即豁然大悟。

  后来有人告诉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你断句断错了!)”

  遇安禅师却回答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于是,时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四祖寺】

  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湖北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624年),距今已有1386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座寺院。它不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印度、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享有盛誉。

  据史料记载,四祖禅寺在唐宋时盛极一时,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省光孝寺方丈本焕长老自1995年起费时五载,对四祖寺建筑进行修复,建成殿堂二百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净慧禅师继席方丈,再扬四祖禅风。

  【宏智禅师】

  宏智正觉禅师,山西人,俗姓李,其父宗道。曾参于黄龙弟子慧林德逊,德逊以为正觉是大器,劝其出家。11岁即投于净明寺本宗下出家;14岁在安徽晋州慈云寺智琼下受戒;18岁游方,渡河入洛阳,参于河南龙门香山寺道楷弟子净因法成。一日闻僧读《法华》,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而开悟。

  宏智派:为禅门曹洞宗之一派,即宋代丹霞子淳禅师之法嗣宏智正觉(1091―1157)之系统。宏智正觉于建炎三年(1129年)住天童山(浙江鄞县),整备伽蓝,重振清规,宏扬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默照禅”、“宏智禅”,住山三十余年,门下衲僧多达千余人。

  默照禅的观行方法,就是守默与般若观照相结合,是基本上以打坐为主的修习方式。

  《宏智禅师广录》为宏智正觉一生语录之集大成者。

  【汝州首山念和尚】

  省念(926―993),五代临济宗僧。号首山,莱州(山东)人,俗姓狄。幼在本郡南禅寺剃度。才受具戒即遍游丛席。专修头陀行,并密诵《法华经》,人称“念法华”。

  后师事风穴延沼禅师,得其心法。开法于汝州(河南省临汝)首山,为第一世。又住汝州叶县宝安山广教院及城下宝应院等。其家风为:“一言截断千江口,万仞峰前始得玄。”时其禅法名振四方,风靡当世。淳化三年(992年)十二月四日午时说上堂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记取来年事,来年记着今朝日。”翌年十二月四日,辞众说上堂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见全身。”言讫,安然而逝,时年六十八。著《汝州首山念和尚语录》一卷传世。

  【六代祖师及传法偈】

  菩提达磨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惠能大鉴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菩萨十种心】

  (一)菩萨所安住之十种心,即:(一)大地等心,扶持增长一切众生之诸善根。(二)大海等心,一切诸佛之大智法水悉流入。(三)须弥山王等心,如须弥山王,能令一切众生安住出世间最上善根处。(四)摩尼宝心,如摩尼宝王,乐欲清净而无杂染。(五)金刚心,心如金刚之锐利,能悟入一切法。(六)坚固金刚围山心,其心坚固,不为一切诸魔外道所坏动。(七)莲花等心,不为一切世法所污染。(八)优昙钵花等心,如优昙钵花之希有,于一切劫中难值遇。(九)净日等心,心之智光清净如日,能除一切众生之愚痴暗障。(十)虚空等心,其心广大不可量知。〔旧《华严经》卷四十,《佛光电子大辞典》〕

  贰 粥饭有禅机

  【《景德传灯录》】

  简称《传灯录》。佛教禅宗史书。30卷。中国北宋时期禅宗法眼宗人道原编撰。禅僧把“禅法”喻如灯光,传授禅法,犹如传灯,又系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成书,故称《景德传灯录》。书成后,道原上呈真宗皇帝。真宗乃命翰林学士杨亿,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李维和太常丞王曙同加刊削、裁定,约经一年后定稿问世。

  《传灯录》所叙世系共52代,始于过去七佛,终于唐末五代法眼宗创始人文益(885―958)的法嗣(共63人)。在所收1701人中,属印度者,除七佛外,有所谓“西天二十八祖”,其余基本上为中国禅僧。所谓“灯录”,其内容实是禅宗的“僧传”。所不同者,“僧传”属于“记行”,而“灯录”则属“记言”,近乎一种“语录”汇编;“僧传”为“传记”体,“灯录”则为“谱录”体;“僧传”所收者不限于一宗一派,“灯录”则只收禅僧。

  《景德传灯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禅宗《灯录》,为研究中国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史料。此书收入元、明、清藏,另有《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

  【百丈怀海】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建人,俗姓王,童年出家,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时入室,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禅,时称“三大士”。开悟后,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法嗣先后有沩山灵佑、黄檗希运、长庆大安等15人。怀海禅师首创禅宗法制,奠定丛林清规,后称《百丈清规》,对禅门规式做出了重大贡献。

  百丈禅师传播禅风二十余年,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归寂,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有《百丈怀海禅师语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一卷。

  百丈禅师:《丛林二十法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皆大欢喜的享受。

  弥勒菩萨偈曰:

  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梵Bodhidharma;?―536,一说528)通称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在中国始传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静修九年。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著,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据“二入四行论”,“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行入包括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来果禅师】

  来果禅师(1881―1953),中国近代禅宗大德,俗姓刘,名永理,字福庭,祖籍湖北省黄冈县。据来果禅师自述,七岁,在邻庙攻书,有外道求我教以《心经》,至“无智亦无得”,豁然省悟,遂萌出家之念头。从七岁起,每晨待旭日初升时,诵《心经》七遍,习以为常。

  来果禅师与虚云和尚同为佛门龙象,在心行灭处,均会桶底脱落,亲见爹娘。有《来果禅师语录》、《来果禅师开示录》及《来果和尚自行录》三书,皆为入道要门,婆心痛切,凡学道人百世难见,皆来果禅师一生实践禅门的血泪结晶。来果禅师圆寂于1953年农历十月十七寅时,世寿73岁。荼毗后,得彩色舍利极多,次年四月四日入塔,安奉于高旻寺中。

  【贪嗔痴】

  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中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百喻经】

  《百喻经》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5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

  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每一则寓言皆由故事与佛法教诫两部分组成:作为先导的故事,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多以生活事件为题材,故事本身就寄寓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与生活智慧,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百喻经》在佛学、文学、教育上都有其经典的价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于1914年9月,捐资银60元给南京金陵刻经处印行《百喻经》。

  叁 佳人独自知

  【药山惟俨】

  惟俨(751―834),唐代禅僧,属青原派下。山西绛州人,俗姓韩。17岁随潮阳(广东省)西山慧照剃度出家,29岁就衡岳寺希澡受具足戒。复于石头希迁座下大悟,证得心法并嗣其法。服侍石头13年,其间尝住沣州(湖南省)药山(芍药山)。大和八年十二月六日示寂,世寿84岁。入室弟子冲虚为其建塔于院之东隅。敕谥“弘道大师”。

  师生平虽无著述传世,但广通经论、严守戒律。接引学人时,常以一句话道破禅道佛法。

  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所载:“师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颇能显示其宗风。

  【石头希迁】

  石头希迁(700―790),唐代著名禅师,端州高要(今属广东)人。从六祖惠能出家学禅,惠能逝后依止行思,行思又命他往参南岳怀让,终悟道体,获师印证。后至湖南衡山南寺,结庵于寺东大石上,人称“石头和尚”。后来学者云集,与马祖道一平分禅宗天下。卒后谥“无际大师”,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后人所传一剂药方流传甚广:

  无际大师心药方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愈。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老祖寺】

  老祖寺,古名老寺、紫云山寺。坐落于黄梅县境北端的紫云山莲花峰下。寺院周围苍松翠竹,风光秀丽。有“紫云佛国”之美誉。据史料载,老祖寺乃东晋太和年间,由印度来华高僧千岁宝掌禅师开山创建。宝掌禅师自周威烈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丁卯降世至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示寂,住世一千零七十二岁,人称佛门第一寿星。

  老祖寺自宝掌禅师开山以来,历代高僧辈出,盛时有六百多僧人常住。唐代天王道悟、元代静川、明代道安、香林、明末清初之云外行泽、茆溪行森、三昧寂光等高僧硕德,先后驻锡行化于此。一千六百多年来,老祖寺历经沧桑,兴废无常,宝殿金身,荡然无存。2005年,净慧长老受黄梅县委县政府领导之邀,前来此山主持寺院修复工作。经五年时间,一座殿宇庄严、功能齐备的禅宗寺院于群岭云霞间凌云而起。2009年10月27日(农历九月初十),宝所重光,海众云集,老祖寺重建落成暨佛像开光庆典法会隆重举行。

  老祖寺现已定为“生活禅专修道场”,秉承“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修行理念,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实践人间佛教的精神。

  【大珠慧海】

  越州(今浙江绍兴)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发明心要。(见本文所述)

  慧海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马祖身边,侍奉马祖六年之久。后因为受业师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顾,于是慧海禅师便赶回越州大云寺,奉养道智老和尚。在这期间,慧海禅师晦迹藏用,外示痴讷。他曾经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系统地谈到了自己的修行见地和体会。该书后来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来,拿到江外,上呈给马祖。马祖看了以后,当众赞叹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于是,时人遂称慧海禅师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禅师是最早在江浙一带传扬马祖禅法的人。他的语录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及《大珠禅师语录》。

  【赵州禅师】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今河北省赵县),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今柏林禅寺),弘法传禅达40年,人称“赵州古佛”。

  赵州禅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赵州”;又有“赵州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

  赵州禅师的生活十分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雪峰义存】

  义存,俗姓曾,泉州南安县人。唐长庆二年(822年)生于一个世代奉佛的家庭,自幼养成了对佛教崇敬而亲切的感情。9岁就要求出家,未蒙双亲准许;12岁随父亲到莆田玉涧寺朝拜,遂留寺不肯回家,礼寺僧庆玄律师为师。17岁落发,刻苦修持,迥出时辈之上。后逢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废佛,诏令只准保留两京和各节度、观察使治所的极少数寺院和僧人,其余寺院一律拆除,寺院的像设、钟磬等收缴销毁,财物、田产没收,僧尼勒令还俗。义存被迫还俗,但他奉佛的信仰毫不动摇,形式上虽穿着儒家衣冠,行事上却保持佛家规矩,体现了一位虔诚佛子的气节。

  不久义存辗转来到福州,谒见常存的芙蓉山某寺恒照大师。大师很欣赏义存的气度和操守,把他留在寺中。及至唐宣宗宣布复佛,义存因为守道不移,戒行无亏,很自然地恢复了佛徒身份。大约在29岁时,于幽州(今北京市境)宝刹寺受具足戒,然后继续巡历名山,访问禅宗诸先辈名德,广泛吸收各家禅学精华,止于湖南武陵,投在德山清鉴禅师门下,与岩头全奯禅师同学。

  【法演禅师】

  临济宗五祖法演(1024―1104)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他35岁才出家,先在成都学习《唯识论》、《百法论》。一天,他读玄奘的著作,当读到“恰似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之境,超越言詮,泯除对待”时,不明白“自知”的事究竟是什么?一位法师对他说:“你如果想要明白‘自知\’的事,应该前往南方去参问传扬佛心宗的禪师。”

  法演于是离开成都,来到禅风盛行的南方。他先参访浮山法远,呈说了自己参学的体会。浮山法远说:“你好比三家村的卖柴郎,肩上挑著一担柴不去叫卖,却站立在十字路口,逢人便问:‘中书堂今天在商量什么事?’”意谓卖柴郎站在街口,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柴叫卖出去,而不必去关心中书堂的衙门公事。

  法演受到浮山法远的点化,似有所悟,但还是不能明心见性。一天,浮山法远对他说:“我已经年老体衰了,恐怕会耽误你的大事。你可去参访白云守端。我虽然没有见过他,但从他评颂临济祖师三顿棒话来看,确实有过人之处。你去他那里,一定能够成就大事。”

  法演于是参访白云守端,他举南泉普愿摩尼珠的话头向白云守端请教。白云守端突然大喝一声,法演于是有所觉悟,作了一首偈: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内容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提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开示修行圭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沩山灵佑】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灵佑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辞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从钱塘义宾学习戒律。此时,灵佑禅师虽然对大小乘教法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奥的义理毕竟不能代替实际的修行,更不能保证临终解脱。因此,他决定寻找新的修行途径,他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

  于是,他开始外出游方。在巡礼天台智者大师遗迹的途中,灵佑禅师遇见了寒山子。寒山子点化他道:“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但是当时,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又在国清寺遇见了拾得,拾得亦同样点化他。这时他才省悟,当时百丈禅师尚在马祖塔所在的宝峰山泐潭寺。所以说“遇潭即止”。

  于是,灵佑禅师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参礼马祖法嗣怀海禅师。百丈禅师一见灵佑禅师,便知道他将来是个大善知识,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居参学之首。

  【青原行思】

  青原行思(?―740),唐朝吉州(位于今江西)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座下之五大弟子之一。住江西青原山的静居寺。行思门下石头希迁一系,称为石头宗。数传至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创禅宗曹洞宗。

  肆 情殷古丈夫

  【六群比丘

  佛陀在世时的六名恶行比丘。此六人常勾结朋党,不守律仪,佛制戒多缘此六人而制。又称六众比丘,或单称六群。然此处之‘六群\’,并非谓有六个群体,实仅六人一群而已。其名屡见于诸部律文之广本,然诸律所载不一,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四载,六比丘即:难途、跋难陀、迦留陀夷、阐那、马宿、满宿。

  【临济禅师】

  义玄(?―867),唐代高僧,俗姓邢,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禅宗五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法脉延续最久,也以临济宗最具中国禅的特色。义玄(临济禅师)开创的禅风,后人誉为临济喝:“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关于义玄(临济禅师)生平的记载,较完整的是《临济慧照禅师塔记》,由义玄的嗣法弟子作。义玄禅师有《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传世,世人简称《临济录》。

  【黄檗希运禅师】

  希运少年时出家于本乡的黄檗山,之后游方于各地禅林,参谒名师。在京城,得一老妪指点,到奉新百丈山依怀海学法,并得怀海正传。唐开成年间,希运住持宜丰鹫峰。鹫峰原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希运住此峰后,将宜丰鹫峰改名为黄檗山,以纪念少时在福建家乡出家之黄檗山,故此后有“天下两黄檗”之说。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等著名文学家先后来到宜丰黄檗山,并留下了许多诗赞为后世所传诵。

  希运在黄檗禅林寺宣讲自己所悟得的新法,其禅宗为“无心说”,不主张苦行而重顿悟,强调“心即是佛”,心佛如一。其禅风机锋峻烈,接引门徒时用“棒喝”法(“当头棒喝”一语便是源于希运的接引法),希运弟子义玄曾三度上黄檗求法,三度被希运棒喝始悟道。之后,义玄往镇州(今河北正定县)创临济院弘扬师法,主要是沿袭希运“无心说”和“棒喝”法,正式形成禅宗五大家之一的临济宗。此宗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禅宗主流。

  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时,为避祸曾作沙弥行脚四方,在黄檗山从希运习禅。

  希运住黄檗,时有从学者逾千人,希运挥杖去之也不散。无奈,希运只好暂时弃山舍众,避入南昌开元寺,混迹一般僧侣之中,后被江西观察使斐休发现,请入衙署,自称为弟子。希运屡辞不肯,于是又回归黄檗山。斐休移镇宛陵,创建大禅苑,也以“黄檗”名之,再请希运为住持,希运名声更加盛传。

  希运的禅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黄檗断际禅师语录》、《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三部著述中,这三部著作均为斐休及希运弟子辑希运公案语录而成。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希运逝寂于宜丰黄檗山。临终前,他对弟子留下一偈:“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语毕端坐而寂。时已登基的李忱闻之,甚为感慨,于是敕希运“断际禅师”法号。希运墓葬黄檗山塔前村,俗称“运祖塔”。

  【大慧宗杲】

  大慧宗杲(1089―1163),俗姓奚,安徽兴国人,谥号普觉禅师,南宋著名禅宗大师,提倡看话禅。他也是南宋初年对金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十七岁时依东山慧云寺慧齐法师出家。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至开封天宁寺,依止于圆悟克勤禅师门下,参学开悟,名震京师,后成为杨岐派第五代传人。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受宰相张浚之请,住持径山寺。绍兴十一年(1141年),秦桧解除韩世忠、张俊、岳飞等三大帅的兵权,与金朝议和,岳飞下狱处死。宗杲因为对金朝主战,受到牵连,遭追回度牒,流放衡州(今湖南衡阳)。

  绍兴二十年,秦桧因为宗杲的跟随者甚多,心有猜忌,又将宗杲改流放至梅州(今广东梅县)。宗杲于此时收集圆悟禅师语录,编成《正法眼藏》一书。

  秦桧死后被赦,来年恢复僧服,住杭州灵隐寺。后因张浚向朝廷举荐,再主径山,创看话禅法。隆兴元年(1164年),宋孝宗即位,召见宗杲,赐号大慧禅师。同年,圆寂,寿七十四岁,谥普觉禅师。

  大慧宗杲提倡的话头禅(又称看话禅),要人参赵州禅师的“无”字话头。他鼓励学者起疑情,以疑情参究公案,而得到开悟。大慧宗杲认为,修行必须在生活之中,反对远离尘世,独自修行。因此,他大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默照禅,认为它会造成学者终日只知静坐,是在“断佛慧命”、“堕在黑山下鬼窟里”,是邪禅。但是他与默照禅的主要倡导者宏智正觉禅师却是好友。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法,对后世禅宗有深远的影响。南宋理学也深受其影响。

  可参读河北禅学研究所印行《大慧宗杲禅法心要——宗杲禅师书信集校注》(明尧、明洁校注)。

  【无门慧开】

  无门慧开禅师,杭州钱塘人,俗姓梁,生于宋孝宗淳熙十年,卒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183―1260年),世寿78岁。禅师最初礼天龙肱和尚为受业师,披剃出家,后来遍历天下名山道场,寻师访道,但是一直无法契机,于是到平江府(江苏省)万寿寺参礼黄龙派下的月林师观禅师,月林禅师教慧开参“无”字话头。慧开每天对着“无”字苦苦参究,但是就像蚊子咬铁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缝隙之处。慧开于是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参不透这“无”字话头,绝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烂却全身,无一完好之处!”从此更加精进勇猛,不敢须臾放逸。有一天,慧开在法堂内经行,参“无”字话头,寂寥中,从遥遥的斋堂那一头,传来一阵一阵绵绵密密,如排山倒海般的鼓击,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顿然消失,豁然省悟,高唱偈颂: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万家森罗齐稽首,须弥勃跳舞三台。

  第二天,师父月林看到慧开的偈子,不但没有赞叹,却高声大喝道:“你在何处见到鬼又见到神了?”慧开见到师父大喝,也当仁不让大喝一声。月林又做狮子吼,慧开面无惧色又大喝。师徒这时才相顾哈哈大笑。

  慧开禅师将历代禅宗重要的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的四十八则,纂集成为《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第十九则是这首至今广为传诵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伍 时时觉地花

  【《楞严经》】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

  【楚山绍琦】

  楚山祖师(1404―1473),俗姓雷;名绍琦,字幻叟,籍湖北。幼年天资聪慧,九岁出家(1413年),从元极通禅师,后从东普道林无际明悟和尚授禅机。

  楚山大悟后,遍游诸名山,历名宿,集禅宗所历所悟之大成。

  明成化九年(1473年)一日,69岁的楚山禅师召集大众。曾曰:“吾将命终,吾之去也,所谓游戏生死,翱翔空际,垂手市法,栖心泉石,啸嗷烟霞,坐忘朝夕,念念真如,尘尘净域。信手推开不二门,空王殿上无知识”。众请留慈念,曰:“风霄病叶,雨夜残花”,言讫即坐化于丹崖。遗著有语录三卷,诗文二百余卷。

  【洞山守初】

  洞山守初禅师,号宗慧,住在江西襄州洞山。有《十心颂》流传至今——

  心是春。普雨山河及大地。涩酸咸淡甘与苦。尽受春功滋助力。

  心是水。任器方圆与宽窄。或直随人得浊恶。诸般皆尽法王法。

  心是火。热得众生烦恼果。枝枝叶叶普皆荣。开得心莲花一朵。

  心是秤。万户千门同共用。纤毫轻重自低昂。便合自知不高稳。

  心是尺。示与世人生条直。莫教指下有推那。地狱三涂难得出。

  心是斗。量尽天涯是非口。堆山积岳在心思。死后波吒亲自受。

  心是灯。照见人间黑暗心。指教直行不能行。须作欺瞒地狱因。

  心是镜。照破人间邪与正。对面言谈恰似直。背后犹来黑似漆。

  心是道。凡圣同居月皓皓。只于闹处证菩提。便合如来真正道。

  心是师。条贯六贼不暂离。时时呼唤在目前。才使出门不柰伊。

  【永明延寿禅师】

  永明延寿禅师(904―975),唐末五代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永明幼年时,有一次,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十六岁那年,永明曾献给吴越文穆王,大众推为才子。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二十八岁,永明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屡用公帑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后,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惧容,典刑者追问其详,永明坦然表示动用库钱纯为护生,自己并未私用一文,于是被获无罪释放。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永明向吴越王禀明舍弃官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裹腹,生活十分淡泊。

  永明曾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待出定时,发现鷃雀竟筑巢在衣角中,如此禅定功夫非比寻常。之后,永明又参谒法眼宗天台德韶禅师,深受器重。一回,全寺大众出坡劳作,永明因听见柴薪堕地声而豁然契会,悟得玄旨,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从此更加精进于道业,曾于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一日在禅观之中,见观世音菩萨甘露灌其口,获大辩才,承嗣德韶之法,为法眼宗三祖。

  陆 当下即道场

  【十善】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佛说十善业道经

  【正法眼藏】

  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佛陀最后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这时天人罔措,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佛陀即宣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迦叶被尊为禅宗初祖。

  【立雪断臂】

  关于慧可断臂,《景德传灯录》据《宝林传》有如下著名的传说: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宝林传》称慧可原名神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光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据各“灯录”所传,慧可向达摩求法时提出:“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良久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在达摩的启示下,深悟玄旨。达摩向慧可传法,说偈文如下:“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打七】

  打七,全称打禅七,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

  打禅七,自宋以来渐成禅宗寺院的修持惯例。精进禅七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更无其他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古有立限七日以资选佛的先例。各个禅宗寺院都设有禅堂。禅堂亦称为选佛场。在禅堂内,以静坐(坐香)和行禅(跑香)调和身心的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当今许多禅宗道场传承了禅七的传统,每到冬季举办禅七法会,或连续打五个七、七个七,也有连续打十个七和十二个七的,通过密集地强化精修,参禅悟道,日久功夫绵密,得以明心见性。

  柒 遍界真实义

  【云居山真如寺】

  云居山原名“欧山”,因终年云蒸霞蔚,李唐后改称云居山。位于江西省永修县境内,云居五老峰前,为禅宗曹洞派道膺禅师演法传宗之地。

  1939年,日军侵华,进犯江西。真如寺只剩下卢舍那铜佛兀坐蔓草丛生的瓦砾堆中,“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1953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的虚云和尚来到云居,至1959年虚云和尚圆寂时为止,国内外信施大力资助,云居山真如寺殿堂僧舍相继落成,规模可观。耕云锄雾,打地抛砖,参禅结七,讲经传戒,一派农禅景象。云居山真如寺是虚云和尚的归寂之地,也是他的衣钵和灵塔所在之处。

  真如寺的第一进建筑是赵州关,对联为:“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过此门莫管他五眼六通”。

  净慧老和尚有一次封关法语头一句是“幕天席地赵州关”,赵州的道场柏林禅寺远在河北,这真的是“幕天席地赵州关”了!

  客堂前面的对联是:“客尘易伏家贼难防各自谨守,堂前扫净宾主相见去送来迎”。

  【龙女成佛】

  据《法华经》卷四《提婆达多品》载,龙女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遂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

  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事。文殊菩萨提到龙女能与八岁成就佛法,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即成正果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首。站在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如此,不平地说:“汝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你这么快能证得佛法,真的难以致信,更何况女人身体很赃,根本没有资格成佛)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笑眯眯地接了宝珠,龙女问:“佛陀接宝珠快不快?”回答说:“快极了。”龙女说:“成佛也是这么快。”说完龙女马上变成男相,飞往南方无垢世界去了。龙女成佛后,便在观世音菩萨身旁作了胁侍。

  【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是一位菩萨的名字。这位菩萨一见到人就叩头顶礼。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见人就五体投地的礼拜,而一般的比丘、比丘尼就以“常不轻”来称呼他,而不是这位菩萨原有的名号。因为佛在行菩萨道时,见人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故其名为“常不轻”,常不轻慢一切人也。

  “常不轻”又可分为四种解说。1、包含著不轻慢的念头。2、自具足不轻易得来的智慧。3、身外行一切恭敬修行行门。4、对一切境界都是毕恭毕敬,无放逸心。所以说:“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那么,常不轻菩萨能认识种种境界和考验,而行这种常不轻的行门,这属于世界悉檀(普施)。他身能行不轻之行,躬行实践,这叫为人悉檀。他口宣不轻之教,所说的都是不轻慢他人的教化法门,这叫对治悉檀。他对一般人有一种不轻慢他人的看法,这叫第一义悉檀。故“常不轻”又包括这四种的悉檀。(据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常不轻菩萨品》)

  捌 大地无寸尘

  【三祖僧璨】

  三祖僧璨大师(?―606),出生于北齐时代。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一次见到二祖慧可大师,就恭敬地请问说:“弟子罪业深重,身患重病。所以特地来恳求和尚慈悲为我如法忏悔业障。”二祖答说:“将罪来与汝忏。”僧璨大师当下回光返照,忽然领悟说:“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你忏罪竟。”同时慧可大师又开导说:“汝一定要依佛法僧三宝安住,如法修持。”僧璨大师为了感师为他忏罪的深恩厚德,就放下身心,在祖下做侍者。后来慧可大师把正法眼藏与衣钵,传给僧璨大师,并开示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来无二,平等一如。”僧璨大师得法之后,又到舒州皖公山安住,弘扬禅宗,著有《信心铭》。为禅宗第三祖。

  【不借借】

  宋时口语中的“借借”,是“假借”、“转借”的意思。曹洞宗有“借功明位”(由用及体,借用显体)、“借位明功”(由体起用)、“借借不借借”(体用不二,理事无碍)、“全超不借借”(体用双亡,事事无碍)四句。“问:如何是借功明位?答曰:波本是水。问:如何是借位明功?答曰:水能起波。问:如何是借借不借借?答曰:波水不二。问:如何是全超不借借?答曰:波水俱湛。”(《万法归心录》卷三)不借借,本质上就是无住的意思。有二边之相即是借,不住二边之相,即是不借借。有住即借,无住即不借。进而言之,开口即是借,沉默也是借,请问,毕竟如何是不借借?读者且参。

  【石霜庆诸】

  唐代石霜庆诸禅师(807―888)之法嗣九峰道虔,以石霜生前开示学人时所常说之七语句来勘验首座,史称“石霜七去”。并认为此七句乃学人应备之修行态度;此七语句中,每语句之末字均为“去”字,故统称为“七去”。即:

  (一)休去。谓停止一切之动作行为。

  (二)歇去。谓泯绝身与心、能与所等一切之对立分别见解。

  (三)冷湫湫地去。谓息却一切迷悟凡圣之热恼,而达于清凉之境地。

  (四)一念万年去。谓持守一念而如如不动。

  (五)寒灰枯木去。谓不存丝毫之情识分别。

  (六)古庙香炉去。谓去除执著,一如散尽古庙之香灰。

  (七)一条白练去。谓于领悟佛法之过程中,无论对正位(代表真如之空界)、偏位(代表现象之色界),皆能分明了然,而无任何疑滞尘垢,犹如一匹纯净无染之白绢。

  【三业】

  (一)指身业、口业、意业。身业是身所作业;口业新译为语业,指口所说业;意业是意所起业。此三业之所造,又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类。恶之三业中,如杀生、偷盗、邪淫属身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之类属口业;贪欲、嗔恚、邪见属意业。善之三业中,不杀生等属身业,不妄语等属口业,不贪欲等属意业。而无善、无恶、无感果之力者,是无记业。《俱舍论》卷十五谓:“依谄生身语意业名为曲业,谄曲类故;若依嗔生身语意业名为秽业,嗔秽类故;若依贪生身语意业名为浊业,贪浊类故。”

  【四威仪】

  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虚云和尚在116岁那年的一次开示中说:“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施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妄空门作比丘。’”

  【丹霞天然】

  丹霞天然(739―824),唐代禅僧。法号天然,以曾驻锡南阳(河南省)丹霞山,故称丹霞天然,或丹霞禅师。籍贯不详。原习儒业,应科举途中偶遇禅僧,乃转入佛门。首参马祖,后礼石头,随侍三年,披剃受戒,再往谒马祖,受“天然”之法号。曾驻锡天台山华顶峰三年,其后至余杭径山参礼道钦。唐元和年间(806―821年)至洛阳龙门香山寺,与伏牛自在结为莫逆之交。师曾有烧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讥之者,师应答无滞碍,以此为人所知。《五灯会元》卷五云:(师)后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烧火向,院主诃曰:何得烧我木佛?师以杖子拨灰曰:吾烧取舍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师曰: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主自后眉发堕落。

  【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蜜多、专注思惟观修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弗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法身】

  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大乘佛教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法身经常用明镜、明月等来譬喻。如果不受“贪嗔痴慢疑”五毒的侵害,自性是清净无暇的,这就是法身。

  拾体证生活禅

  【牛头法融】

  法融大师,是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19岁(612年)入句容茅山从三论宗僧炅法师剃度。后从大明法师钻研三论和《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入实际,因而复入山凝心宴坐,过了20年的习定生活。

  唐初武德七年(624年)平定了吴越,左丞相房玄龄奏请淘汰寺庙僧徒,法融即挺身入京陈理,表辞情文并茂,御史韦挺看后,和房玄龄协议把这事打消。贞观十年(636年)他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一所茅茨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余人。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年)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

  显庆元年(656年)司功萧元善再三请他住建初寺,次年(657年)即寂于该寺,时年64岁。农历正月十三日为牛头山法融禅师纪念日。

  【《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收录于《大正藏》第九册。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完美。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法华经》被誉为“经中之王”。

  【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1991年提出“生活禅”理念。并于1993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十几年来,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日益深入人心,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所谓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净慧老和尚语)

  【南泉普愿】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俗姓王,郑州新郑人,马祖道一大师法嗣,发扬洪州禅风,为唐代著名禅宗大师。禅宗南岳系怀让禅师的二世弟子南泉普愿,是马祖道一的得意门生。在事师道一时,时有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学有成就的高徒。如上首百丈怀海、有道一亲授袈裟的西堂智藏、“大明珠”大珠慧海、“弓箭手”石巩慧藏等。在离开马祖以后,至池阳(今安徽贵池市)南泉山,创建了“南泉禅院”(道场),名震四方。南泉禅师承袭了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学风,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将洪州禅风发扬光大。他常自称为王老师,最著名的公案是“南泉斩猫”。他开启了临济宗的棒喝学风,也擅用圆相接引学人,开沩仰宗的先声,对于后世禅宗的影响很大。其弟子有赵州从谂、长沙景岑、子湖利踪、昙照、师祖等十七人。宋《高僧传》收录了他的传记,《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从容录》、《无门关》、《五灯会元》、《葛藤录》等禅宗典籍,都分别收录了他的传记和语录。

  【《金刚经》】

  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抵达智慧彼岸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是其他经典所无法比拟的。禅宗就以《金刚经》为立宗之本。禅宗六祖惠能原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人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动,便千里迢迢地来到湖北黄梅县,参见五祖,出家为僧。八个月后,五祖向惠能传其衣钵,是为禅宗六祖。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解说《金刚经》,至“应无所往而生其心”,惠能终于大彻大悟。六祖惠能从发心到得法悟道,都没有离开过《金刚经》。

  《金刚经》四句偈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