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忏》法明祖意

  《药师忏》法明祖意

  前面在《《药师忏》法特点十》的日记中讲了《药师忏》第十个特点是“佛事完成同归真际。”因为《药师忏》的最大特点是空有不二,在宣扬如何去面对我们的苦难人生的时候,告诉我们最最彻底的解决之道——一切是空的。这样就会让我们不会执着于向外的祈求,就会让我们知道诸佛的真谛

  一切是我们的妄想所成,我们最大的妄想就是我们的身体中的“地大”,然后“水大”、“火大”、“风大”……一直到我们的思考中的虚无缥缈的妄想。我们的身体四大是最坚固的妄想,然后是思维中虚无缥缈的妄想,乃至于梦中的幻想。所以,我们总是说“人生如梦”,其实梦也是和我们的身体一样的妄想,只是“余辉”短点罢了。一切不过是我们的“觉的能力”(有关“觉的能力”的问题请参看我的博客日记或者《与祖师同行》一书)被迷惑了。

  所以,你要是能够明白,能够接受的话,我们就知道现前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这样就能觉悟自己,还原我们本来的清净之觉,我们自然就会彻底清净,不挂一丝。这就是雍正皇帝在他的《御选语录序》中记载的开悟状态。原文如下: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能够接受这样的道理。我们就很容易明白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因缘所生灭的,是无所住的,没有停留的,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经常烦恼痛苦呢?那是因为无明而导致的情执的波动。而情执的波动,就是因为我们执著于一个念头,并且一直追逐这个念头继而形成了种种念头的连续发展。

  其实,当一个念头生起的时候,这一个念头已经过去了,只是下面一个、一个念头又在继续发展下去,若想断除烦恼,就要放下所追逐、执著的这个念头,没有了这个追逐、执著,这叫无所住。所以,我们常常说要把握当下,放下每一个当下的妄想、执著也就不会因此而去贪爱、嗔恨,导致种种痛苦烦恼的事情的发生了。但当下却是明了而不动摇,并不是压抑心,乃是无所住而生清净心,觉醒的心现前,而不随境转。遇境而不动摇,却能无碍解脱自在的做事。所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或者叫心不附物。

  所以,不要怕妄想,更不要去消灭或者叫压抑这个妄想,只要知道如何去处理或者说是如何去掌控这个妄想。因为能够被处理或者所是能够被掌握的妄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就能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起来。只有不能被控制的或者说是不能被处理的妄想才是烦恼。这也就是《药师忏》的智慧体现。

  所以我们在《药师忏》里面一开始就看到:“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妄想就是这样的一个生灭过成,所以是可以商量,可以解释,可以修正,可以改变,可以……只有真如才不会变迁。具体真如为何物,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但是每一个个说法都不能把真如本性说明白,只有靠自己去体证。因为真如是不会变迁的,所谓妙高顶上绝商量;是不可以解释,不可以修正,不可以改变,不可以……为了让大家有个印象,我自己又给大家增加了一描绘真如的名词叫“觉的能力”,有关“觉的能力”我写了十几篇日记,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药师忏》就是这样一个在事项和实相上两相圆融的法门。比如在《药师忏》的原文里面就有下面的内容:

  ……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云何名观一切法空。行者谛观现在一心。妄心随所缘起,如此之心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在三世,为在内外中间,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种种因缘中,求心毕竟不可得。如梦如幻、无名无相。尔时行者,尚不见心是生死,岂见心是涅槃。既不得所观,亦不得能观。不取不舍,不依不着,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宣说。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罪福性空,则一切法皆空。心无所心,法不住法。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破坏心识忏悔。以是因缘,心心寂灭,念念无住,如太虚空。虚空亦不可得,究竟不可得,亦不可得。自然超诸三昧,光明照耀。万法显现,通达无碍,广大如法性,究竟如虚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