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伽池畔
伽伽池畔
明真法师
种德先生带着自己的五百弟子,到伽伽池的旁边访问释迦牟尼佛。佛当时接见了他。宾主寒喧后,佛向种德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
“种德先生,假使一个人要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条件?”
种德仰头思索了一下,高兴地向佛说道:“世尊,一个人要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必须具备五种条件。”
“啊,哪五种?种德先生,我很希望你能详细地说明一下。”佛慈蔼地凝注着种德的面孔而期待他的答复。
种德笑颜向佛,屈着自己的指头数说道:“世尊,我认为:一、要家庭的父母有声望,平素能受到社会一般人士的尊敬;二、自己要有学问,并须精娴占卜和祭祀的仪式;三、身子长得漂亮;四、要有品德;五、要有智慧。”
佛听完了,赞美他道:“种德先生,你说得很好。但是对不起,我还想问你一下:假设一个人,要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在你所说的五个条件里,抽出一个,只要四个,再请加以考虑,是不是也可能做得到咧?”
种德仰头思索了一下,笑着向佛道:“世尊,我想抽除‘家庭父母有声望\’那一个条件,当然也是可能做得到的。”
佛欢欣地赞美种德道:“种德先生,我很赞成你的这个意见;但是请原谅,我还希望你慎重考虑一下:假设我们再抽去一个,那么一个人要想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是不是也可能做得到咧?”
种德仰头思索了一下,笑颜向佛道:“世尊,我想也是可能的。假如一个人没有学问(指会占卜、祭祀等,下同)不善占卜、不懂祭祀仪节,但是他要是立志做到言语诚实,绝对不欺诳他人,世尊,我想这当然是可能的吧。”
佛又欢欣地赞美种德道:“种德先生,你这意见也是很对的。但是,假设再抽去一个,那么只留两个,请你再认真地考虑一下:一个人要做到言语诚实,绝对不欺诳他人,是不是也还可能做得到咧?”
“是不是也可能做得到咧?”
种德低头搔发,默默地吟味了一会,忽然抬起头来,从两眼里射出了喜悦的光辉,兴奋地向着释迦牟尼佛说道:“做得到,做得到!世尊,我想一个人,即使生得并不怎样漂亮,但是他要言语诚实,绝对不欺诳他人,当然还是可能做得到的嘛。”
“啊……”释迦牟尼佛刚一开口,种德的五百弟子里却激起了一片反对种德的音声:
“不要门第,不要家庭的父母声望,这还像话么?”
“哼,连学问都不要了!”
“不善占卜,不明白祭祀的仪节,这还行吗?”
“连容貌都不讲究了,啊唷,我的天呀!”
“……”
佛眼见种德的五百弟子,言语嘈杂,声势汹汹,形成了一窝乱黄蜂似的,就安详地站起来向五百人说道:
“我有一点意见,想提供大家做参考,不知大家是不是允许我说出来?”
“好吧,让你提出来了再说吧。”
“只要是正确的意见。我们没有不接受的。”
种德的五百弟子里响出了这样的回答。佛觉得会场静下来了,慈蔼而严肃地凝注着他们说道:“种德先生认为要想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绝对不需要什么父母声望、学问和漂亮的外貌这些条件,我也认为这是十分正确的。我认为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看法和讨论,只有大家平心静气,通过反复不断地争辩以后,才能使真理愈加显出它的光辉。你们反对自己的师父——种德先生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可以的;但必须提出正当的理由,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这就是我想向你们大家提供的一点意见,请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辩论?
五百人开始都光着眼睛端详着慈蔼而严肃的释迦牟尼佛,好像话都被逼得说不出来了。接着响起了一片欢呼:
“赞成!”
“赞成!”
“世尊,我们衷心地接受您的意见!”
“一点儿不错,既然反对,就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来!”
“……”
这当然都是倒向种德先生一边的弟子了。释迦牟尼佛欢乐地带着笑容扬抑着自己的右臂,招呼他们,要他们静下来,随着说道:
“好,有反对的,就请一个一个地站出来说吧。”
释迦牟尼佛慈蔼而严肃地凝注着全会场的群众,半晌没看到有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才又转向种德看了一眼,随向他的五百弟子说:“好吧,大家可以多酝酿一下吧。我想,如果你们的师父——种德先生,原是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他却硬要把这些条件抽出来,我们还可以说这是从他自己的私心出发。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具备这些条件的,因此,种德先生是正确的。”
种德赶快向佛说道:“世尊,我很感激你;但是我还必须向他们说明白一下。”
种德露出了怡然的笑颜,并默默地向佛点着头。佛又乘势向他问道:“很对不住,种德先生,假使在保留的两个条件以内,我们再抽出一个,请你考虑一下:一个人要想做到言语诚实,绝不欺诳他人,是不是还有可能咧?”
种德毫不思索地默默地向佛摇着头。
“为什么?”佛向着种德追回。
“世尊,我认为品德和智慧是能互相引发、互相增长的。真实的智慧可以帮助修养品德,优良的品德也可以助长智慧,两者是相需为用、不可偏废的。”
佛完全用赞美的口气对种德道:“种德先生,你说的很对!品德智慧两者是相需为用、不可偏废的。我想:这好像把两只手伸到水里去洗一样,两手不断互相帮助,互相擦搓,就都会洗得干干净净的。”
这时,种德和他的五百弟子内心钦佩地、愉悦地向佛乱点着头。阵阵清风,在伽伽池里吹起来了碧绿的涟漪;环池的浓荫里,竞相传来了灵禽悦耳的歌唱;一片一片的白云,在广阔的蔚蓝天空里自由自在游移舒卷;从树隙内透射进来的点点阳光,因为风的簸弄,在地面和人身上又是那样互相和谐地、欢跃地跳荡着。这时候,连自然界的景物,都象浸透在法喜里了。
——本文主要题材,是从《长阿含》内《种德经》上摘取的。
(原载《现代佛学》一九五六年第四期)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