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面目
讲题:佛学讲座94 —本来面目
主讲:普献法师
地点:元光寺日期:2009年9 月6 日
各位大德,大家早安,阿弥陀佛。各位从台北、彰化远道而来,狮头山以最好的空气、最好的气温来欢迎各位,相信你们到这个地方来,一定会觉得空气新鲜,这是这里的特色。
你看,空气新鲜的时候我们感觉很舒服。我们内心也是这样子的。当我们内心整理干净的时候,在佛经里面怎么讲?就是「自净其意」。一个人让自己的内心清净,自己会感觉到很清爽很愉快。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其实也是在学清爽愉快,每一个人如果让自己的内心能够净化,那么这个身心就感到轻松愉快。因为一个人身心的轻松,表示他的能量能够发挥到最大的能量。比如说一个人生病了,感觉身体很笨重,什么事都不能做;当你的身体很轻松的时候,你什么事都可以做,因为你身体轻松没病。
但是这还是不够的。我发现我们整个社会大家得到一种病,这种病是很严重很严重的,叫作「无明病」。这个无明病得到以后,我们又不知道自己有病,这才是严重。
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我身上长了一个肿瘤、癌症,可是我不认为它是一个病,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如果说我们自己有病,我们了解自己的病况,我们找对医生、吃对药的话,那还有救。如果是说我们有病,但是我们不认为自己有病,那这个很严重。
我发现整个世界的问题是出在:我们得到一种病,这种病叫作「无明病」。所谓无明病,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我们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有某一种错误的认知,这种错误认知导致我们为人处事有许许多多的瑕疵。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认为我们身心当中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我们给它一个代名词,叫作「我」。而且我们不断的用这个「我」来思考人生的一切。把这个「我」扩张的时候,叫作我的家、我的先生、我的父母、我的财产、我的子女,其实这跟我们想象的那个「我」、想表达的那个「我」有很大距离。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很难表达这个「我」,到底「我」在那里?
如果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想了解「我」,可是我们又不知道「我」是谁,「我」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我们一直去假设我有家、我有事业、我有子女、我银行里面有存款、我有汽车、我有房子、我有儿子,可是你讲的都是「东西」,我们所讲的「我」都是他人或者是物,我们很少去了解到这个自我。
所以我们来研究宗教的话,其中一个涉及的问题就是我们不能认识自我。不能了解自我,我们就很难掌控自我。因为我们对自我错误的认知,所以我们处理起人事物就容易错误。
佛陀,我们称他为「觉者」,他是觉悟的人。我们平时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永恒不变的一个什么、绝对精神,但是佛陀发现这是空洞的名言,是我们预设的立场。我们先去预设一个立场,说这个就是我,这个就是我的肉体、我的精神、我有什么;那这个预设的立场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而佛陀找到这个本来面目;这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并不是说有一个本来面目被佛陀找到。
有一位马来西亚的比丘尼老是问我这个问题,他说:「师父,什么叫真心?真心在那里?真心怎么去找?」他也去请问其他师父,其他师父就说:「你讲的那个是妄心,你所说的都是妄心。」我说:他说的没有错。
所谓妄心、真心,也都是我们的妄念分别。你想在妄心当中去找到一个真心,你预设一个立场,认为有一个真心可以让你找到,那你永远找不到。因为你先去预设、预想说我有一个真心,我有一个灵魂,我有一个绝对的精神,我生命的主体,你先去预设了,所以你所找到的就是你的想象。
现在你们在看的这本书《主修、副修与动修》,我们信佛学佛的人的主修就是彻底的认识自我。因为我们对自我错误认知的话,必定会导致烦恼、造业、受苦,这一错就百错千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称佛陀为觉者,其实他所觉悟的,也就是自我身心当中,一般人所预设的那个我、绝对精神、灵魂,都是我们去想象、去预设立场而来的。谈到人生的主修,就是透过戒、定、慧来认识我们身心当中,我们所预设的不实在。
举个例子来讲,我们现在要表达「我」,说我有身心、我有生理跟心理,我的生理能走、能跑、能跳、能吃、能喝,我们现在要表达的「我」,第一个发现到我有生理、有身体、有这个生理作用,甜酸苦辣我都感觉,疲倦劳累我都能感觉,这是属于生理的。
我们再进一步问,除了生理以外,我们还有心理。你骂我,我难过;你赞叹我,我高兴;这是心理作用。我看到好的,我喜欢;我看到不好的,讨厌;这是心理。
那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我们的生理和心理之间,这两者怎么去连结呢?很简单的,是呼吸在连结。当我们有呼吸的时候,我们的生理有作用,我们可以感觉酸痛麻痒,我们会感觉这个好不好,我们感觉环境优雅不优雅。当我们有呼吸的时候,我们会洋洋得意的,我有财产几千万几亿万,我有妻子儿女、父母、丈夫、车子、房子。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有呼吸。
所以,当我们一直找,找到生理跟心理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会发现说实际上我们想表达的「我」,只是呼吸。人最重要最重要的也是呼吸。
因为呼吸不用钱买,而你的衣服、吃喝穿用都是要用钱买;而且呼吸也不用花力气,它自动的,只要你一口气在的话,它是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呼吸。连结我们生理与心理的这个呼吸,它对我们的生命竟然是这么重要,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去注意呼吸。呼吸不要钱,呼吸是二十四小时进行着,不用力气,它不断在我们的身心当中去表现,可是我们忽略它了。假如说有一千万黄金放在桌子上,你要黄金还是要呼吸?要呼吸嘛!呼吸这么重要,你有没有去注意呼吸呢?
因为你没有了解呼吸,所以你不能透过呼吸去了解身、心统一的状态;你也没有透过呼吸来了解到我们错误的认知;有一个我、我的,那是错误认知。所以佛陀就告诉我们,从呼吸当中了解自我,从呼吸当中通达无我,这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主修课题。透过这个主修,你才真正的了解什么叫作我的本来面目、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当我们对身心的这种错误认知,它会导致我们许许多多的痛苦烦恼,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忧郁症、躁郁症。因为对自我身心的错误理解,导致家庭、夫妻、子女之间代沟;对自己情绪的管控也是失去了管控的能力;这个就是我们现代人从无明而产生的文明病。也就是说,虽然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可是我们的快乐指数不见得就增高,反而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社会问题越多,导致我们生理上、心理上的困扰是越来越多。
所以要如何来安顿我们的身心?透过注意呼吸来安顿身心,这可以说是现代人去对付文明病、无明病一个非常实用的手段方法。
我们一再的研究一个问题,各位有没有发现到呼吸跟情绪有关系?比如说我发怒的时候,我的呼吸是很急躁的;我欢喜的时候,我是心平气和;我恐惧的时候,我的呼吸会发抖。所以呼吸跟情绪、跟心理有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呼吸也是我们心理的另外一种表现。我们想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从他的呼吸当中可以猜出来。一个人呼吸很快,表示他在恐惧。一个人心平气和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心里没有什么牵挂;因为当他心里有牵挂的时候,他的呼吸一定会不一样。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这个心、把握这个心,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注意我们的呼吸。因为呼吸是我们心理的一体两面。这个是佛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透过呼吸了解自我、通达自我,然后达到自我管控,不被这个我」所迷惑,不被我们所预设的立场、虚妄的自我所迷惑,然后从这个地方得到彻底的觉悟了。
现代人有无明病以外,另外还有一个比较隐忧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无明病,所以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阴影——我们会意识到有一天会老会病会死。
一个人如果内心里面有这个阴影的话,他就不是健康心理。因为他对死亡不敢讲,但是他老是挂碍在内心里面,那就不是一个健康心理。一个健康的心理,他对这些老病死已经是心无罣碍了,「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是健康心理。但是我们现代人就很忌讳谈这个问题。
我们讲「无明病」,就是说稍微一个境界刺激他,他会烦恼、生气;看到别人好,他会产生嫉妒;看到不好的,他希望打击排斥;看到好的,他就想贪念执着,归属于我,被我支配,被我享受;这就是无明。除了无明病以外,有一天我们会老会病会死,内心里面始终有这个阴影。那么这个阴影会导致我们胡思乱想,寻找许许多多世间这种奇形怪状的宗教来输导。
为了跳避死亡,所以我们就创造一个天堂,到天堂以后永远享受那种快乐好了。因为我们想到天堂去,那我们就多做善事,多做善事我就可以到天堂。请问天堂有没有死亡?天堂在什么地方?天堂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子?有没有人去过天堂,然后回来告诉我们天堂的样子?你的亲戚朋友对你这么好,竟然没有一个人回来告诉你天堂的样子。为什么你相信天堂?
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这个死亡的问题、有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急急忙忙的抓到一个什么去解决它,这个叫做「麦当劳」——一手拿钱,一手就塞嘴巴,急急忙忙的,不管它对不对、好不好。现代人就是因为有这个无明,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向不去研究清楚。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生命不理解,生命找不到一个方向,那么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随时都有痛苦、烦恼这些问题来围绕着他。我想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我身上有癌症,这个癌症如果没有治好,我走到什么地方它是还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出来。假如说我身上没有癌症细胞的话,我到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到什么地方都很快乐,因为我本身没有病。
所以我们要了解说,我们已经得到一种病,这种病叫「无明病」——执着身心的永恒性、单一性、独一性,认为在我们的身心当中有一个单一性、永恒性、不变性的、绝对的一个什么,这就是我们人类历史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因为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加强训练我们对这个身心的错误认知、执着。不断的训练我们怎么样下个月的业绩比这个月业绩好,怎么样让我的业绩能够成长,怎么样让我的事业扩大,怎么样自我实现、自我完成、自我怎么样子的,所以我给它一个名字,叫「我性文化」。我们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我性文化」的训练。
所以这个世界为什么问题层出不穷?因为社会上的文化、电视媒体、科技推广推销的就是这个我性文化。我性文化跟无明就是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个社会、世界绝对没有什么永远和平、永远平安的,绝对不可能。只是说宗教受到尊重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平静一点而已。
几千万年来,人类一直追求幸福、世界和平,为什么就是不能得到幸福和平?因为我们推广的是我性文化,是跟无明相应的,问题是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今天谈主修,我们主修什么?就是对自我身心的一种彻底认识,彻底认知。而这个认知不是用想象。人家会告诉我们说佛性就是平等平等,佛性是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让你去想象,但是只要是透过想象的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人生的主修,中国人也有这种观念,叫「安心立命」,因为我们对自我正确认知了解以后,他的生命就能真正落实下来。
那天,有一个比丘尼问我一句话很有意思,他问:悟到空性的人他还要做什么?悟到五蕴皆空的人,他还要做什么?
我说:生病的人什么事都不能做;病好的人,事情更多,但是他做得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他生活的很愉快;悟到空性的人是事忙心不忙,事乱心不乱。
用简单一句话来讲,悟到空性的人只是两个事情:一个是承担,一个是放下。他可以承担一切一切的责任,他的家庭、事业、子女、所有一切挫折,他勇于承担,但是他不引起烦恼。所以不要以为说我们修道修到最后的时候,就是把妻子儿女扔掉,自己一个人躲在深山里面,去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子的。
一个真正悟到空性的人,他是越能承担他该负的责任;但是在承担当中,他没有承担的感觉,他不会说这个担子很重,挑不起来,他不会这样子的。所以在承担当中,他没有承担的感觉;在承担当中,他就是放下的。
后来那个师父就再问我一句话,他说:你是不是能举一点比较具体的例子。
我说:「很简单。他口袋里面有几千万,可是他很谦卑,他不会说我有钱,我讲话就很大声,你们要对我客气,你们要对我尊敬,你们要对我怎么样子的。他口袋里有几千万几亿万,但是他不觉得口袋里有这些钱,他不觉得口袋里面的钱,我可以去花天酒地,我可以吃遍天下,看遍天下。他不认为那个钱是我的,他认为他这个钱随时可以去救济人家、帮助人家,让他的妻子儿女能够温饱,受好的教育。他是口袋满满的,但是内心是空空的。悟到空性的人是这样子。所以,不是说你口袋空空,你就是放下了,不见得。你口袋空空,你一直想别人的袋子里面不空,你想用诈骗或什么样子的方法把它掏出来,你心不空。
所以悟到生命本来面目的人,是最快乐的人,他可以承担,他可以放下;这个就是我们信佛学佛的人的一个主修。
我再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今天没事做,你先生出去了,儿女都长大出去了,你单独一个人在家,你会觉得无聊的话,那是无明在作怪了。无明是随时都会作怪。你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会无聊;晚上一个人在房间会害怕;你看到别人好,你会嫉妒;你觉得这个是坏人,应该让他死掉;这都是无明。嫉妒、贪婪、执着、放不下、放不开,有孤寂感、无聊感,这些都是无明。
现代人得到这个无明病,他不知道自己有无明病,这才是很严重的问题。甚至他用错方法来解决这个无明病,结果反而是在增长无明。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有些人他觉得人生的目的是长得帅、有钱、有地位、一呼百诺,他说人生只不过如此。结果世间的物质越追求越多,贪爱越来越多,反而是不断在增长无明。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要认清楚到底人生的主修是什么;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修。《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有它很深的道理。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找回自己,但是不是去想象,是彻底的、正确的认知自我生命的本来面目,它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本质无以名之,没有办法去说,说大小、方圆都是错的。心经形容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生、灭就是讲存在不存在,讲存在的有跟无。「不垢不净」是讲存在的好坏。「不增不减」是讲存在的数量多或少。我们认知一件事情,都是用这三件事情来评断。比如说存在的有跟无,到底有没有这个东西;第二个存在东西的好坏,它的品质好还是不好;第三数量多寡。
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你用有跟无去认识它,错了;好跟坏,也是错了;多跟少,也是错了;因为这个都是想象、比较,本来面目不是这样子的。这么讲起来的话,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认识它?我们讲一个人到底是活在世间还是死去了,这个问题是在问「他是存在吗?」这个人是高还是低?是胖还是瘦呢?有钱还是没钱?漂亮还是不漂亮呢?年轻还是老的呢?我们认识一个人,是用这些条件——他的人格、他的特性、他的专长、他的才华。但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不能用这些方法,这些方法用不上。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本来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很单纯的,叫作身念处。所谓身念处就是:二十四小时不断发生在我们生理、心理的这些现象,我们只是注意它。
二十四小时中,我们血液在循环,没有一秒停下来,但是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出来。除非你有打坐的经验,你知道血液是从什么地方来,它流的过程是如何,有相当定力的人是可以了解这些。甚至它是一种磁场,一种气在推动,这个气的力量走到什么地方,血就灌到什么地方,但是一般人是没有办法了解的。
我们的生命就是寄托在呼吸,呼吸连结我们的身、心,当呼吸停止了,身心崩溃,就叫作死亡。呼吸停止就死亡。所以佛陀发现到呼吸是我们内心的表现、是我们情绪的表现。我们的呼吸是日夜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发生在我的身心当中,呼吸统一了我们的身心。所以佛陀用一个很实际、很有用的方法,那就是随时注意自己的呼吸,就可以把心收回来。只要你注意呼吸,情绪马上就稳定下来。
当这个呼吸你注意久了以后,你会发现这个呼吸慢慢的变细、变长;你越注意它,它就越细越长。如果你是心很乱的人,呼吸很短很浅,会有这个现象。但是我们不是故意、很刻意的要让这个呼吸是什么样的状态。释迦牟尼佛说:你呼吸是什么样子,你只是了解它,你不要故意吸很多吐很少,或是故意吸很少吐很多,刻意的去造作反而不好。我们只是很清楚、很单纯的当一个冷静的观众,没有情绪的反应。
我们看球场比赛的时候,如果这个队是我们国家的队,输也好,赢也好,我们都会很激动;因为跟「我」连结一起。注意呼吸的话,我们只是很冷静的观众,去观察它吸、呼、吸、呼。
如果我们经常打坐,气灌丹田,除了情绪稳定以外,慢慢我们会发现另一个好处:不容易发脾气。如果我们气不足的话,很容易发脾气,稍微一点事情就会动怒。为什么?气不足。以现在的中医来研究,一个人气不足的话很容易发脾气。很遗憾的是我们一般人的呼吸都是浅呼吸。差不多来讲,一般人的呼吸只有六百西西。因为在缺氧的状态当中,所以很容易发脾气。手脚酸痛麻痒,脾气动不动就爆炸,都和缺氧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鼓励信徒们多静坐、多诵经、多拜佛,调这个气息。经过训练静坐的人,他的呼吸细又长,这不是装做的,是自然的。因为心静下来,打坐久了,他这个呼吸是若有若无,气很长,大概一个呼吸是三千西西。我们的「车子」是三千西西,够大了吧!一般大概两千五、两千,也有六百西西的。你看那个六百西西的车子跟三千的车子比起来,差很多。
一个人如果经常注意呼吸、经常打坐,第一个他能够降伏他的心,瞋心容易降伏起来。但是佛陀不是叫我们练气功。因为你再吸三千西西、四千西西、五千西西,对开悟没有什么帮助。而是透过这种呼吸的方法,来了解到我们内心里面的世界。
因为当我们的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过去的成见、对人事物的看法,这一切一切,在我们沉静下来的时候,它整个会闹翻天。过去存在生命的潜意识,过去所种下来的烦恼恶习,整个会一个一个的涌现出来,这叫「种子生现行」。
所以我发现很奇怪的事情:有些人他本来脾气很好,可是他打坐以后变很暴躁。为什么?他没有化掉过去那个恶习。过去养成的那个习惯,当你静坐下来的时候,它会一个一个的大翻身,这时候如果你不懂得方法去化解它的话,那会出问题的。甚至如果你动了一个错误的念头,那会闹出很大的纰漏。
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有两个男性出家人一起修道,一个很用功,一个有点懈怠。那个在懈怠当中,觉得别人这么用功,他就产生了嫉妒心。他想:你这么用功,我就想办法来障碍你修道。他就动了一个念头:我来生变一个漂亮的女人嫁给你,看你怎么修。他就动了这个错念头,真的来生就变成一个女人嫁给他。
为什么?他在定中,他在静坐当中动错念头了。你平时动的念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在散乱心当中动念头,那是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你在修行的人,你只要动了一个错念头,它马上就出现了,这是很现实的。
你看释迦牟尼佛当时有一个外道在深山里面打坐,深山有那个鱼鸟在水里蹦蹦跳跳的,那个修道人就觉得这些鱼在水里面蹦跳,干扰到他,于是他在静坐当中就动了念头:将来我变一只飞鸟,专门吃鱼的。
修道人往生以后,人家就问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修道修得很好,他一坐就几年,他修道这么好,有没有开悟?」
释迦牟尼佛说:「没有。他已经入定到天上去了。这个定是八万四千劫,他修的是无想定,他的定功可以一定下来几千万年。」
有人就问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一定几千万年,那么几千万年以后他出了定呢?」
释迦牟尼佛说:「他出了定以后,他就成飞鸟,专门吃鱼。」所以你定中所动的念头若是错误的话,那很麻烦。
当我们的身心统一了,我们的呼吸跟我们的心理、内心的念头整个结合在一起,心息相依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进一步的去反观我们的身心,平时认为有一个我,那个我在那里?我是谁?但是在这个问题之前还要经过一个考验,过去我所动过的念头、我起过的烦恼,它会一一的浮现,造成我们身心很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冷静的、沉默的观众,就没事。你甚至会感觉到全身发麻、全身痛痒。依我过去的经验,它竟然会一半发痒、一半不痒。你们有没有这种经验?一静坐下来的时候,这个脸是一半非常非常的痒,一半不痒。这时候怎么办?你就动个念头说:越痒越好,消我的业障。如果你去抓它,就破功了,就没完没了。
所以,我们事先准备好这个免疫系统,当我们静坐下来,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一些现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很重要。
我们要进一步的再打一个预防针:魔因境有,境从心起。一般人说打坐以后会着魔,所谓「着魔」就是说有一个境界出现了,我们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舍不掉,就叫着魔。事实上,这个境界不是实在的;境从心起,境界的出现都是我们内心里面涌现出来的。我们过去希望的、我们过去想象过的,在我们静坐过程当中,整个就一个一个的浮现出来满你的愿,因为你动这个念头。
比如有些人求神通,他有这个念头,这一坐下来的时候,那个求神通的欲望就产生许许多多的怪现象让你去执着,那叫作着魔。你被一个境界蒙蔽,你看不透这个境界,然后你执着这个境界,着魔了。
有些人说:「师父,我打坐的时候,我闻到那个香味,我看到莲花,我看到光,有时候看到佛。师父,那你看过什么?」
我说:「我什么都没有看到。」
因为我们有预期的心理,我们想我有神通、有佛菩萨来加持、有莲花、有香味,你先有预期的心,你一静坐下来的时候,一个一个就会出现。因为你曾经动过这个念头,万法唯心,魔因境有;境从心起,相从心生。
所以我们要了解到,要想找回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是要经过一关一关的考验。当我们身心统一了,心息相依、身心统一的时候,一般来讲是会有苦境界来考验,或者酸痛麻痒,或者是看到恐怖的境界。苦境界还好过,另外有一个更难超越的是,在我们身心统一当中时,我们感觉到通身光明、通身喜悦、通身欢喜,这个境界出现了,一般人就是死在这个地方。那种境界太美太美了,超越现实的一切矛盾冲突。
所以,苦、乐都让我们超越了,这个主修才完成。我们一般都是在苦当中就失败下来。其实苦还好过,乐才是最难过的。为什么?那叫三昧酒。在三昧当中那种定乐,就让你停滞在那边,执着我在享受这个定乐,你就永远找不到本来面目。所以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必须突破这些才能够超越。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