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学处·第二讲 菩提心
第二讲菩提心
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菩提心火亦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有一天,很不幸的、被坏人抓去了,把他的眼睛蒙起来,拉着走过一山又一山,这个人在黑暗中被拉着走,心里很恐慌,一面走一面想他故乡的特征,决心一定要设法返回故乡;这时候刚刚好附近的寺庙正在敲钟,他听了这钟声,专心注意到钟的音质、音量,以及敲钟的速度、节拍,寺庙的钟声是十八快十八慢,暮鼓晨钟——早上先打钟再打鼓,晚上先打鼓后再打钟。他跟着坏人走了一山又一山,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坏人把蒙着眼睛的布揭开了,眼看这地方的人事物都是陌生的,唯一的记忆是沿途听过的钟声,他就想办法,很努力的取信于坏人,坏人看他表现很好就对他放松了警戒。有一天,他趁机逃跑了,一山过一山,凭着记忆,一路辨认他家乡寺庙的钟声,有的时候明明听到钟声,好高兴,可是仔细一听,只是别的寺庙的钟声,不是他家乡寺庙的钟声,他又换另外一个方向继续走,就这样子,不断的走,不断的尝试着寻找方向,每天注意听闻钟声,终于有一天,他听到那熟悉的钟声了,那节拍、速度的快慢以及音质音量,就是他家乡的钟声,他高兴的往钟声的方向跑去,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重见父母、妻子、儿女。
壹、确立学佛动机
请问各位,你们每一个人内心中有没有熟悉的钟声?每一个人内心的钟声都不同,这钟声代表你这一生当中的生命观、价值观——最高的生命座标。
一、发增上心
你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为什么要赚钱?你为什么要生活?你为什么要吃饭?你为什么……?内心深处,一定有一股力量来指引着你朝某个方向走去,学佛的人内心当中也必须有一个钟声来指引方向,在佛法来讲,也就是确立我们学佛的动机。我们讲过,人天乘只是小贵,发增上生心;这一生当中,读经、诵经、拜佛、拜山、做善事、布施、救济贫穷,如果只是希望来生大富大贵、长相庄严、眷属圆满、身心健康,发这种心去修学,叫做发增上生心,这样修的话,来生就可以得到人身,或到天堂;当然要生到天堂不是做做善事就可以了,还要修禅定、布施、持戒,如果只想得人身,持戒布施就可以了,不修禅定也没有关系。
二、发厌离心
如果身心、家庭、事业受到某些挫折,导致我们对人生产生一种厌离的心态,觉得做人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对人生很失望,于是你拜佛信佛学佛,觉得出现生命是痛苦,那么你发的是厌离心:讨厌这个世间、讨厌自己生命出现;如果你用这种心念来信佛学佛,即使你做了多么大的善事,诵多少经、拜多少山、拜多少佛,你最终只能成就阿罗汉果,这个就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包括辟支佛或者是阿罗汉。这就是发厌离心来修一切善法。
三、发菩提心
最高明的学佛人是发菩提心。这生当中信佛学佛、礼佛拜佛、诵经、做善事、去朝山、布施、持戒、修禅定等等,无非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佛陀的智慧高超,悲心圆满、相好庄严,希望自己能够像佛陀有这么大的威德、功德来利益众生,希望能够帮助众生去净化身心,让众生的身心得到利益,发这种心来信佛学佛的时候,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而且能跟菩提心相应的时候,才能够成佛。还没有成佛之前,你的修学学分还不圆满,智慧的学分、悲心的学分都还不及格,那时候只能称之为菩萨。佛从哪里来的呢?从菩萨来,从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而来。菩萨从哪里来呢?从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而来,从每一个人发菩提心、修菩萨道而来,所以说“人成即佛成”。一个人把智慧、悲心净化升华到最圆满境界的时候,就称为佛陀。还没有成佛的时候,悲心还不够圆满、智慧还不够圆满,我们称之为菩萨——觉有情——觉悟的有情。
贰、发菩提心因缘
现在我们要讲的这个经文,是从华严经第十七卷摘录出来的,说明我们如何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因缘是什么?
一、发心不断一切如来种性
“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
说明菩萨因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而发心,让如来的种性、成佛的种性不断,也不断自己的如来种性、不断一切众生的如来种性。信佛学佛的人,并不是永远高高在上,而是希望有一天功德、智慧圆满的时候,能具有跟佛一样的平等心与智慧。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性,称为“佛性”或者是“如来种性”,这只是说明人人都存在着成为如来的那种“种子”,但是如果不去修学善法,那么种子还是不会发芽成长。所以为了自己、以及为了一切众生,我们要珍惜这种成佛的种性,要发菩提心,自己鼓励自己好好修学,也期许自己能够去帮助众生,使众生的如来种性能够发芽,身心能升华净化,最后终能成佛。为了不断一切如来的种性而发菩提心,这是第一种。
二、发心为能充遍一切世界
“为了能充遍一切世界故,发心。”
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处在凡夫地,我们每个人能力都很有限,所做的事情,只能服务自己的妻子、儿女、父母,社会范围有限;如果我们能够成佛的话,就能够充遍一切世界去服务众生,因为成佛以后的服务能力较高,所以要为了充遍一切世界而发心,不单单为自己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要为服务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众生而发心。
三、发心度脱一切世界众生
“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
不仅仅度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够了,不管他是什么种族、什么国家、什么国度,所有的一切众生,我都要跟他结善缘,利益他、帮助他,这样子来发成佛之心。
四、发心悉知一切世界成坏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而发心。”
我们都很关心什么时候是世界末日,世界有成、住、坏、空,我想请问各位,这世界成住坏空是否一定的?没有一定!其实佛法里面并没有末世的观念,佛经没有提及什么时候世界会坏掉啦、世界会毁灭啦,佛法说:染污众生多,世界被染污了,就会毁灭。也就是说:心地不好的人多、邪知邪见的人多,世界就毁灭;如果某个世界中正知正见的人多、心地好的人多、善良的人多,这个世界就能透过永续经营的运作而永恒的保存下去。所以整个世界的命运,掌握在全体人类的手中,个人的一切靠你个人掌握,你的家庭,就靠家庭中每个分子来掌握,每个家庭兴衰,就看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大家是否一团和气、认真做事。
所以佛法对世界的看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再过几千年、几万年,就完蛋了;佛法认为这世界成住坏空是随着众生而不断改变。我们人是正报,山河大地是依报,山河大地是依靠我们正报而转的,觉悟的众生多,发菩提心的众生多,这个世界就净化成很美好庄严的世界。可见佛法没有末世论的这种观念。
华严经里就有这么一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一切人类的战争与和平、瘟疫、美好的环境,都是取决于众生心的迷惑或觉悟。
五、发心悉知一切众生垢净
“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
你信佛、学佛、打坐,修禅定的目的是什么?你信仰宗教的目的是什么?这里就告诉你:为了悉知一切众生的垢净故。垢是指烦恼,众生的烦恼千差万别,这些烦恼要断尽,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如何去断这些烦恼,怎样才算烦恼断尽,你都必须了解,为了这目的,你要发菩提心。
六、发心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
“为了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
三有就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为什么叫“有”,有是有为有漏、有烦恼,一切无常。在凡夫来看,三界的一切是这样龌龊污浊,但依佛法来看:因为我们有烦恼心,所以看到的世界是这么龌龊,其实它本来也没有什么清净或杂染之分,是因为我们众生有烦恼才产生这些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能证到诸法实相,就会发现三界的一切本来这么清净,当我们以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是很美好的。
七、发心悉知众生心乐烦恼习气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
为了度众生,你必须了解众生的根性,知道他喜欢什么法门,他有什么嗜好,他的烦恼习气有哪些,怎样去对治他。所以你因此发菩提心来信佛学佛。
八、发心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
“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
这个很不容易。你问我说:师父!你前世是从哪里来的?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如果你禅定工夫很够,就可以知道自己前生,也可以知道别人前生来世是怎样。但是请你记得,佛法不是要我们学算命,具有知前世今生的能力是为了要利益他人,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众生前世修过什么法门,有什么业障,就方便帮助他、利益他,而不是帮人算命哪,此种预知能力加上名利心就麻烦了。所以佛法要我们修智慧,并不是为了用来赚钱,完全是为了利益众生,必须有智慧知道众生的过去生、今生、来生等种种的情形。如果你知道他的业报,就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提升他,所以这是为了了解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而发菩提心信佛学佛。如果你故意的、刻意的学紫微斗数、八字去算命的话,就不属于佛法范畴了。算命准不准?会算的还有点准,因为那也是一种统计学,过去的人用生辰年月日时来排出人的命盘,那当然有他的统计学根据,不能完全予以否定;但是佛法与此不同,佛法上是修禅定智慧到某一种程度时自然了解到所有现象的始末,不必用生辰八字来推算。
九、发心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
“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
众生有上等根基、中等根基、下等根基,有些要用方便的法门,有些要用究竟法门去度,所以菩萨为了了解众生根器不同,方便去度化他而发菩提心。
十、发心悉知世界一切众生心行
“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
随时随地都能够了解众生的起心动念,这样去摄化他就比较容易,所以菩萨因这样来发心。
十一、发心悉知一切众生之三世智
“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众生的智慧不同,所以“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即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这就是说:我们为了解众生的根性,知一切众生的业障、烦恼、习气等种种的不同来发心修学佛道。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因缘。
请各位注意,到底我们是要先成佛再来度众生呢,还是先度众生才能成佛?有些人说要先度众生,但是你没本事怎么度众生?有些人则说要先成佛再度众生,但是请问你何时成佛?因为平时我们常听到“成佛度众生”这句话,请问各位,我们先工作才能赚到钱,还是有钱才去工作?当然是先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存钱,才能变成有钱人,不是等有钱了以后再来上班工作,当你有几千万、几亿钱财以后,你会不会再去上班?你不想上班了。所以借着利益众生这项工作,你才能成佛。但是一般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这样打坐啊,不断的努力打坐啊,终有一天在忽然间就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才来度众生。一般人都以为成了佛之后,像佛一样有神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对众生的起心动念、根性、习气烦恼,都一清二楚,才来度众生。我对于这观念要澄清:“透过度众生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你必须成佛。”这跟你平时所学的观念“我要成佛以后才来度众生”不同,要分辨清楚。没有度众生这个历程你就不能成佛,靠着度众生的功德,你才能成佛;为了度众生,所以你必须精进努力。
譬如:你教人家不要发脾气,最起码自己不应该发脾气,你教人家不要喝酒,最起码你自己不该喝酒,你教人不要抽烟,最起码应该自己不抽烟啊,是不是?所以说为了度众生,你必须精进。你不要以为应该自己一个人到深山去修,修到成佛了再来度众生,那个观念要改变:度众生才能成佛,因为要度众生,所以我必须精进、我必须努力、我必须改变我自己、改掉我的毛病。
为利益众生,菩萨就要广学一切法门,因为众生根基千差万别,不能用同一个法门来度一切众生。医院里面的医生就分内、外科,光是内科就又分成什么肝脏专科、心脏专科;就肝脏疾病来讲,还要很多种药物才能治病,是肝硬化、B型肝炎、C型肝炎……?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用一个法门就想度尽一切众生,理论上不通。众生千差万别,有些众生须要教他念佛,有些要念咒,有些要参禅,有些修唯识观,有些修法界缘起观,有些修无常观,有些修不净观,有些修慈悲观,法门千差万别。如果你懂得众生的过去生所修所学,以及他的种种烦恼、习气,那你就容易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摄化他。以上是讲菩萨的发菩提心因缘,简单提供各位作参考。
叁、生哀愍心因缘
下面讲到菩萨对众生生哀愍心的因缘。
一、哀愍诸众生孤独无依
“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
学佛的人离不开“我”与“众生”,我们天天面对众生,众生包括你的妻子儿女、邻居,以及社会所有的众生,你每天面见的与看到的,甚至同居一个地球没缘相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时时注意到我与众生这个问题,思考自己该怎样面对这些众生。其次要注意我跟物的关系,我如何面对与处理这山河大地、衣食住行?还有一个是注意我跟我自己身心的关系,尤其是我的内心,我怎样安住此心、降伏此心。我们学佛总不能离开这些问题,面对众生、面对我自己内心的世界、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我怎样去认识它、了解它,而不受其影响。这一段经文就谈到我们对众生,应该如何去认识了解?然后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众生。故菩萨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菩提心有的时候又称大悲心,也就是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那种哀愍心。慈悲心在华严经里称为哀愍心,也就是拔苦与乐的心。
请问各位,我们来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来?当然只是一个人来,我们都是单独来,是不是?当我们走的时候,能够去约一个朋友或最好的伴侣一起走吗?不行!来的时候一个人,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千山我独行,无法相送,所以我以前写的一首诗中有一句:“三界流浪汉,六道独行侠。”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三界当中的流浪汉,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独来独往。当胎儿出生后,要“咔嚓”一下,把那连接母子的脐带剪断,这很有意思,你如果舍不得将脐带剪断,会导致母死子亡。同样的,我们每一个众生,生下来就是孤独无依,生是孤单的来,走也是孤独的去。众生的问题也就出在这个地方,因为孤独所以要找伴,要找一个人来认同他,或他自己去认同人家,因此而有家庭的组成,有夫妻的结合、朋友的结合。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偏偏众生最怕孤独。菩萨见到众生这样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孤孤单单一个人来、也孤孤单单一个人去,所以生哀愍心、悲悯心,希望去帮助他们。如果我们能学习菩萨这样的觉悟,就不怕这份孤独。所以为了解决孤独这个问题,我们要发菩提心,因为我们本身是孤孤独独来去的,如果我们能觉悟、能有智慧,这种孤立感就消失了。因为我们没有智慧,当我们来的时候,迷迷糊糊来,走的时候要到哪里去也不晓得,所以我们会害怕。古代帝王去世时为了解决这种孤单的恐惧,就连妻子佣人一起活埋,从古代埃及金字塔里面,以及中国出土的皇帝陵寝里面都可以找到这些将人活埋陪葬的证据,因为他怕孤独呀!
讲一个故事给各位提神提神。话说某个有钱的老板,他的公司里面有个脑筋比较差一点的人,这个人实在是太笨了、太差劲了。老板就送一副拐杖给这个笨人:“你尽量去找,找到比你笨的人,你的拐杖就送给他。”这笨人也不知道什么叫笨不笨,反正老板拿一根拐杖给他,他就收起来了,找了好几年,老是送不出去。有一天老板得了重病,医生吩咐他要处理后事,他就赶紧把财产分出去,这份给妻子,这份给儿女,那份给谁?也分一部份给他的工人,说:“我将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旅行。”工人就问:“老板,你要到遥远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他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名字叫遥远的地方。”“老板,我陪你去好不好?我是你的工人,最起码可以帮你背背包,沿途帮你打点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问题,我看你什么都没带,难道你就这样走吗?”“对,我自己一个人去,你们把这份产业好好守住就好了。”工人说:“哦!我找到一个比我更笨的人了!”赶紧进去把拐杖拿出来送给老板:“你前几年要找一个比我更笨的人,现在我找到了!竟然有一个人要去旅行,却连目的地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又不要我陪你去,连吃的、穿的、用的、睡的,都不带,你不是比我笨吗?我把拐杖送给你吧!”
我们跟这故事中的大老板差不多喔!我们不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走,连我们将去到哪个地方都不知道,我们大家跟这大老板是半斤八两,差不多啦。众生在这生死大海中,竟然是如此孤独无依徬徨。
二、哀愍诸众生贫穷困乏
“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
这个地方是形容词,形容从智慧福德来跟佛比较时,我们是很穷困贫乏的。我们缺乏智慧,对生死真相不明白,对这个宇宙的万象不了解,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困惑。我们被生老病死、穷通夭寿等种种现象迷惑了,所以手忙脚乱、惊慌失措的在六道当中沉沦。由于缺乏智慧、缺乏悲心、自私自利,凡事总以我为第一,自己肚子痛赶紧找医生,如果父母亲头痛的话明天再找医生就好了,是不是?众生的毛病,自己稍微有一点不对劲就紧张得不得了,如果别人有病痛的话,就叫他要多忍耐一下,这就是缺乏悲心,也是一种比较心、不平等心。菩萨则是见诸众生贫穷困乏,生哀愍心,立志要好好修学度众生。
三、哀愍诸众生三毒火然
“见诸众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
三毒指贪、瞋、痴三毒。众生被贪瞋痴所束缚,身心不得自在,好像陷于正在燃烧的火焰中,痛苦不已,菩萨见了众生这种苦恼,也生哀愍心。佛法里面有一种“慈忍”的修行法门,如果众生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不礼貌,我们应该观想:众生被内在三毒所逼迫,以致产生这种行为,对我们不礼貌,甚至伤害我们,这人很可怜,做烦恼的奴隶、被烦恼所支配,他的本心、本性不是这样的,只因烦恼的贼逼迫他作出这种不当的行为、做出这种傻事。我们要怜悯他做这种坏事很可惜,同情他原谅他,而不是恨他。
四、哀愍众生诸有所系闭
“见诸众生,诸有牢狱之所禁闭,生哀愍心。”
佛法里面有些字包括的内容很广,这里的“有”表示欲界、色界、无色界,刚才我们谈到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这个世界就叫做欲界,如果断了男女欲望时,就不再在欲界出现生命,若又有禅定工夫,就在色界出现生命,禅定工夫再深一点就变成无色界受生,只是定力深,一定几千万年而已,如果没有智慧,定力一退,还是跟凡夫无差别。
我们众生始终都被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牢的控制住了,所以等于坐在牢狱当中。各位,你们有没有觉得我们正在坐牢狱?你说:我很自由啊!每天都是上班、工作,我想到台北就到台北,想到台南就到台南,想到国外就到国外,我很自由啊!表面很自由,可是我们内心有没有自由?一点都不自由,我们来试试看好不好:我说某某人哪!你穿的衣服好漂亮,你马上很高兴;我说你这头发花了多少钱作得这么漂亮,你一听也好高兴;我说某某人你穿这衣服好土,你留这头发土得不得了,你这长相真见不得人,走路的样子实在太难看了;某某人哪!我看你这种长相有点像小偷,“贼仔面,贼仔面”——台语,哦!在这么多人的面前,竟然说我长得像小偷,说我穿的衣服很土,你一定要难过好几天,那不是被绑着了吗?别人的一句话就把我们绑得死死的,何况每天面对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把我们众生捆绑得死死的,使我们身心不得自在,就叫做“诸有牢狱之所禁闭”。有一次我到嘉义、云林、虎尾等地的监狱去弘法,我说:“兄弟们!你们在里面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们就比外面,意思是能够飞出去最好。我说:“飞出去以后又怎样?”他们说:“飞出去就自由了。”我说:“不见得!你在这里身虽不自由,但可以学习让你的心自由。在外面是身自由。但你的心却常常不由己。”人在欲界,身不由己,见到财、色、名、食、睡,就起心动念想去求取,也是身心不自由,等于在坐牢!
当我们还没有开智慧的时候,我们还是坐在诸“有”牢狱之中,所以你随时随地要警惕自己不可踏入牢狱之中,知道吗?当别人骂你笨蛋时,你只要笑一笑就好了,你不要因为这一句笨蛋就三天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那可麻烦了,随时随地让自己去坐烦恼的牢狱,太不值得了。菩萨见诸众生,经常被三有的监牢所系缚,所以生哀愍心。
五、哀愍诸众生烦恼覆障
“见诸众生,烦恼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
一切众生有种种诸烦恼,包括贪、瞋、痴、慢、疑、二见、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等。菩萨见众生被种种的烦恼所覆障,不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生哀愍心。
六、哀愍诸众生不善观察
“见诸众生不善观察,生哀愍心。”
众生没有智慧,不善于观察身心宇宙的如实相,所以被这宇宙的万象所迷惑而团团转,所以菩萨生哀愍心,誓愿救拔。
七、哀愍诸众生无善法欲
“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请问各位,“欲”好不好?欲望好不好?其实欲望的本质是中性,没什么好或不好,全看你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而定,你希望能够成佛度众生,希望利益众生,希望有智慧,这叫“善法欲”,是好的;你希望赚很多钱,然后吃喝玩乐,整天无所事事、有人侍候你,希望有了钱讲话会大声一点,爱面子、虚容心,讲究个人的享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这就是恶,就是不好的。
在佛法修学过程中,一般人常误以为信佛学佛就是断去一切的欲望,若一点欲望都没有了,就会成佛。这观念不对哦!有些生物、有些植物人并没有明显的欲望表达,但他有没有成佛?植物人没有男女欲望,也没有男女行为,是不是?可是他八识田中的欲望种子并未枯死,可见并非一切欲望都没有了就会成佛,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动手术去除大脑、去除性腺,使没有思想、没有男女欲,不是这样的。佛法说:一切善法、一切善功德,都是从“善愿”而生的,你如果连这种善愿都没有的时候,就不能成佛。
请问各位,成佛度众生是不是欲望?也是欲望,但是我们讲好听一点叫“善愿”,又叫“善法欲”,知道吗?如果你赚了钱,吃、喝、嫖、赌做坏事,那是欲望无穷,在欲海中沉沦。众生拼命赚钱吃喝玩乐,为了享受感官的刺激,那是无善法欲,很可怜,值得我们同情。所以菩萨见诸众生无善法欲,生哀愍心。
八、哀愍诸众生失诸佛法
“见诸众生失诸佛法,生哀愍心。”
菩萨见众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头出头没,没有正法让他觉悟,所以生哀愍心。尤其在这个时代,有些法门看起来是佛法,但不是真正的佛法,什么分身、放光、神通、养小鬼,不管你把自己搞得多么有名气,多少人去求你,这些都不是佛法,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你说放光神奇吗?买一个灯泡,将电插下去,就大放光明了嘛,可以二十四小时都放光,随便抓一只萤火虫都会放光;我们不否认生物界有放光的现象,但是放光对我们有意义吗?没有意义!佛法不是讲蛊惑人心、千奇百怪的技巧,神通与神经只差一个字,跟神奇也只差一个字,神奇、神通、神经都只差一个字,众生如果没有善根智慧,遇到越神奇的东西就越欣赏,甚至因而造业受罪沉沦。最近美国就有某个教派,在加州一个农场集体自杀,好像有三十几个人,二十几具是女尸,十几具是男尸,都穿同样的制服,他们认为,这样一起死亡就可以到天堂去。过去在瑞士也曾有集体自杀的例子,叫太阳神教。菩萨见众生在这时代常常会迷于奇奇怪怪的信仰,不能相信正法,因此生哀愍心。
九、哀愍诸众生随生死流
“见诸众生随生死流,生哀愍心。”
众生造了业当然要受报,造福报就来投胎做人,迷迷糊糊的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很快的就这么过了一生,然后无奈的去世了,又投胎转世,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随着生死大流漂泊。我常讲: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甘心这辈子糊里糊涂来,又糊里糊涂走,就是不希望自己千生万世都这样迷糊的来来去去,所以信佛学佛、勇猛精进。不努力修学的话,我们还是跟俗人一样的“随生死流”漂泊下去;我们就是不甘心这样子,才会信佛学佛;菩萨就是因怜悯众生随生死流,而发心修学种种法门救度他们。
十、哀愍众生失解脱方便
“见诸众生失解脱方便,生哀愍心。”
在这世间,许多众生也感受到那种生死的逼迫、烦恼的覆障,所以多多少少、慢慢都会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最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宗教;可是众生没有智慧,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所以东信信西求求的,不但不能解脱,而且还造成很多麻烦。有人走火入魔,有人见到光啦,以为解脱了,事实上不是这样。
肆、菩提心的特质
一、解脱究竟
佛法跟一般宗教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一般宗教讲得救,讲求在虔诚的信仰当中,会有一个万能的主宰来拯救世人;而佛法不讲得救,佛法讲“解脱”,佛法认为问题的核心在没有智慧,所以产生对身心世界的执着,因为对身心世界的执着,而产生一种束缚,所以要透过持戒、禅定、智慧的修学,挣脱了这一切的束缚。对自我身心造成束缚的一切因素,被我的智慧松解了,就叫“解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各位比较容易了解。假定现在停电,没有手电筒、又没蜡烛,我们大家在这个漆黑的房间里面,突然有人说:唉呀!那是不是蛇?他一喊蛇,我们大家都产生了恐惧心,尤其他又说:喔!响尾蛇!这一讲,你可能开始合掌念阿弥陀佛,有些人就念念大悲咒,信天主、基督的就念耶稣、阿门,信密宗的就念唵嘛呢叭弥吽,一边念一边祈求:最好别咬到我!咬到我就会死!越想越怕;假如有这么一个人把身上带的打火机点亮,一看,原来只是一条绳子,不是蛇,他就可以很大胆的拿起了这条绳子作运动,拿来跳绳,也可以拿去当腰带绑在身上,还可以拿起绳子去绑材火。未见绳子真相的那些人说:喔!某某人好厉害,有神通吔,蛇可以拿来当跳绳,可以拿来当腰带、绑材火。事实上他并没有神通,他只是了解它的真相罢了,绳子就是绳子,还它一个绳子的功能,就利用它的功能作许多用途;在他来说这不是神通,但在看不清真相的迷惑者来讲,他有神通。如果不设法点亮灯火,即使我们逃到外面去,还是心心念念害怕那条蛇,甚至作恶梦。
所以我常讲,佛法对生命的问题,不是用“移民”政策来解决。并非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佛法要我们点燃生命的灯,当你点燃了生命的灯,在智慧光的照耀下,对自己的身心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宇宙万象能如实的了解,那么,你就是“得解脱”的人。佛法并不是叫你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环境、移民到另一个世界就快乐了,就一切问题都没有了。打个比方,一个人如果懒惰不做事,生命没目标,心里没安全感,在台湾会痛苦,在美国也会痛苦,并不是移民到美国以后就快乐了;如果在台湾,你好好做事、认真做人,开源节流,多读书,多吸收知识、技能,好好做事业,你在台湾还是过得很痛快的。这是观念的问题,你应该善尽你的责任,假如你不想对自已负责,不想对别人付出,什么事都不去做,只想移民,以为脱离这环境就会快乐,一定会大失所望。你喜欢发脾气,又懒,又脏,即使到了极乐世界,你会发现人人都忙于修行,没人理你,人家都不欢迎你,更无聊、更难挨。所以改变自已的观念,并且踏踏实实去做是最重要的。菩萨见到众生不会把握种种解脱的方便,所以生哀愍心。
以上谈到我们要用这十种观念来面对众生。所以,各位大德!你回家以后,你的宝宝在床上,哭呀闹啊,尿床拉屎啊,你怎么办?要生什么心?生哀愍心!见诸众生孤独无依生哀愍心!见众生三毒火燃生哀愍心!你先生、你太太对你拍桌子,你怎么办呢?他(她)拍桌子,你就拍椅子吗?不行,他的三毒火正在燃烧,更要用悲心去面对他。所以,我们面对众生,要用这十个观念去面对、去处理,这样,我们的菩提心才能增长,修学才能成功。
“菩萨如是见众生界无量苦恼,发大精进,作是念言:此等众生我应救,我应脱,我应净,我应度,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令知见,应令调伏,应令涅槃。”
这一段提到菩萨见到众生种种苦恼而发菩提心、发善愿。菩萨见到众生这么痛苦、贫穷困乏、没有智慧、没有悲心,被贪瞋痴三毒火所燃烧,被这欲界、色界、无色界牢狱关得死死的,被烦恼稠林所覆障,不善观察诸法实相,又没有善法欲,又失诸佛法,在生死流当中永远沉沦下去,所以就发愿:我要精进!我应该去救度这些众生!应该使他们解脱烦恼!应该去净化他们的身心,应该去度化他们,应令他们安住于善处、安住于菩提、安住于善道当中,还应该令众生欢喜、令众生有正知正见、令众生调伏烦恼,最后令众生住于涅槃。
请问各位,涅槃是不是死?我发现送给死人的挽联都这么写——证大涅槃,这是恭维啊!出家人死了都写证大涅槃,其实“涅槃”有的时候翻译成“不生不灭”,有时翻译为“圆寂”,要到智慧悲心生出来了,功德圆满、烦恼断尽、迷惑断除、执着断灭、习气尽除,才能称为涅槃。
二、三学兼顾
“菩萨如是厌离一切有为,如是愍念一切众生,知一切智智有胜利益,欲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烦恼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济,令住究竟涅槃之乐?’便作是念:‘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菩萨如是观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习,日夜唯愿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解法、顺法、到法、住法、行法。”
这段经文最主要的是谈到菩萨见众生苦。众生苦分两方面,一个是身苦、一个是心苦;身苦用物质方面可救济,生病啦、没衣服穿啦、没东西吃啦、没房子住啦,用物质可以救济;心苦是最难处理的,一个人脾气不好、喜欢打人、喜欢骂人、常嫉妒,没有智慧、邪知邪见,这是最难度的,并不是用物质救济就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度他。善巧方便的智慧从哪里来?离不开善巧多闻!你必须多闻法、亲近善知识,按照这些方式去修、去学,然后你才有智慧让他的心病得到解脱,这是治本。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对法的深入研究满重要的,有些人以为只要一打坐入定就会开智慧,以为只要持戒就能生定、依定就开智慧,“依戒得定,依定得慧”这些句子念起来很顺口,其实古代的翻译都是省略而简捷的,每一句都包涵了很深的实践功夫。我想请问各位:我们建房子,是不是建了第一层就会生出第二层,第二层建好了就会生出第三层?只要建第一层就会拼出下一层?不是这样的!佛法是告诉你修学的次第:有持戒的功德基础才能修定,但是有禅定的基础不一定会开智慧;有了禅定的基础,再去深观无常无我、缘起性空,才能开智慧。古代不像现代电脑敲一敲字就出来了,也不是像现代毛笔这么一挥字就出来了,古代的人是用刀子刻字的,每个字都千辛万苦,所以古代的文词都很简略,省了好多的字。
你有持戒的功德作基础,才容易修定;有修定的基础,再观无常无我缘起,才能引发无漏的智慧;有了无漏的智慧,才能够对众生身心的毛病、烦恼无明作妥善的处理。修学过程并不是我们现在想像的光靠打坐入定就会突然间明心见性、一通百通、一了百了。
我们常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在修学过程中,闻这法、学这法、依这法、随这法、顺这法,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些人误解:我们研究经典,不是增加妄想心了吗?不是更不能入定吗?我愈深入研究不就要花愈多心思去了解吗?请问各位:“八正道”里,正见列第一,第二是什么?正思惟!八正道有没有叫我们不思惟?没有哦!当你去正思惟——思惟诸法的实相,思惟一切法的无常无我、缘起性空的时候,这些思惟虽然也是一种妄念,可是这种妄念会导致你走向觉悟的道路、会引导你向开悟的路上走,跟一般的妄念是不同的啊!跟财色名食睡相应的妄念,会导致你愈来愈愚痴、愈来愈迷惑,可是这种正见、正思惟却会让你开智慧,引导你走向解脱自在。所以请各位不要误解,不要以为只念一句咒、念一句佛菩萨名号,或是只要入定就会开智慧得解脱;学佛法不是这样子的!
三、法身慧命
“菩萨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财皆无吝惜,不见有物难得可重,但于能说佛法之人生难遭想。是故菩萨于内外财,为求佛法悉能舍施。无有恭敬而不能行,无有憍慢而不能舍,无有承事而不能作,无有勤苦而不能受。若闻一句未曾闻法,生大欢喜,胜得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若闻一偈未闻正法,生大欢喜,胜得转轮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帝释梵王位,住无量百千劫。”
这是华严经第三十五卷的经文,是说明对“法”的重视——重法,也就是说明我们对于人生的主修与副修的取舍标准。这一生当中,衣食住行很重要,没有错,家庭、事业很重要,没有错,可是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那是一个多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啊!比得到转轮王身、比贵为天子身还更重要。请问各位:你要来听佛法,还是去当总统好呢?或是去当乡长、县长、立法委员好呢?如果你有那福德,当然去当官也很好;当你有德学、善缘,能做更大的善事时,不妨去当当官度万民,如果没有的话,少去沾染、少去造业。
有一次在阿根廷,有一位将军想出来选总统,他想出家人一定会算命,要我帮他看面相,其实我根本不会算命,他问我说他来选总统好不好?我想他既然相信我会算,那我就将计就计,我说:从你的相来看,你的时运还不到,要慢几年,在这几年当中,好好培养你的福德;为什么要选总统?你当总统的目的是什么?是真正要造福百姓呢?还是为了某一种获得——财物、名利等的获得?你想清楚,等到这任总统过了以后,那时候我才跟你讲。这位将军后来就打消了竞选的念头。有一位校长要竞选乡长,我说:我看你不适合选乡长,因为选乡长要交际应酬,免不了会喝酒,你不适合喝酒,你的肝已经有问题,若你喝酒一定会伤害健康,你还是当你的校长好了。另外还有一个想选议员的,我说你也不适合选议员。好像很多问到我的都说不能选,结果那年选举我这样一次打下几个,他们就少了几个竞争对象。
众生被名利一冲,有时连命都赔掉了。以前某乡乡长,很辛苦的选上了乡长,我说你有时间的话来研究佛法、拜拜佛,他说他没有时间、要去拜票,结果当了二十六天的乡长就死了,太劳累了,肝病发作而死,为了选举把一栋房子当出去,又借了好几百万,负了一身债。所以取舍之间要想清楚:我们这一生当中,寿命有多长?什么是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什么是最值得我们生生世世毫无厌倦去追求的?这就要看每个人的抉择,很重要喔!
伍、发菩提心功德
众生受用
下面讲到发心的功德,取一段华严经第七十八卷的内容作例子:
“善男子!如海岛中生椰子树,根茎枝叶及以华果,一切众生恒取受用,无时暂歇;菩萨摩诃萨菩提心树亦复如是,始从发起悲愿之心,乃至成佛,正法住世,常时利益一切世间,无有间歇。”
这一段主要就是说明:我们发菩提心,就像海岛中的椰子树,根、茎、枝、叶以及果实,众生都可以不断的拿来受用。春去秋来,椰树开花结果,众生可以拿汁液来解渴,拿枝叶根来建房子、遮风避雨、作衣服等种种用途。菩萨的菩提心树也是如此。佛弟子要从现在开始发菩提心:愿弟子世世生生见佛闻法、精进学佛、广度众生、利益众生。这就是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要持续不断一直到成佛。这菩提心是你生命的钟声,指引你走向成佛之道。
有了菩提心作基础的话,若有人告诉你修什么法就马上可以打通任督二脉、身体可以飞升、睡觉时可离床铺几尺,你真觉得稀罕吗?睡觉离床铺几尺有没有意义?没有什么意义嘛!坐飞机就可以了,一张机票就可以让你睡到几万英尺的高空中。佛法不求神通。在菩萨戒中提到“犯戒”,最重一条戒叫什么?菩提心戒!一个人现在发心:要信佛学佛,要度众生,要利益众生,发心十分勇猛,可是见到众生种种习气,对他好,还挨骂、受侮辱、遭毁谤,还以为有什么企图、目的,如此受到伤害,唉!算了算了,众生难度,管你去死去活!这就叫做犯戒,犯了菩萨戒中很重的一条戒。还有瞋恨心,恼恨众生、对众生发脾气,这也是一种重戒。其中最重的是犯离开菩提心的戒,这菩提心没有了,不想再度众生、不想成佛了,唉呀!我自己成阿罗汉就算了,我自己修一修就好了,管你众生什么死活,我成阿罗汉就好,我生命自在了,我何必管你死活!若这样你就犯重戒啦。
陆、发菩提心方法
攀缘众生
这里就是要我们发菩提心。怎样发菩提心?要观众生苦、要去了解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得自在的烦恼,见众生苦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成等正觉。
这里引用一段经文提供各位参考:
“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信佛学佛的人,往往误以为:不要亲近太多众生,要远离这个社会到深山里面去,眼不见则眼根清净、耳不听则耳根清净;如此一个人闷在深山里面,眼不见、耳不闻,就很容易得道。其实不喜欢接近众生、不喜欢接近这个社会、觉得众生是麻烦、社会很混乱,所以希望远离、逃避,抱着厌世思想,这在学佛者或一般人来讲,都不是正常的。经上说: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这在我小的时候就曾经看过,那时候,随大人到神道教庙烧纸,最先是用一张纸一张纸慢慢的点,用火柴的小火焰那么小心翼翼的点燃,深怕它熄灭,但是这张纸一旦被点燃了,经过一张两张再加进去,火就更旺一点,然后三张四张,甚至抓一叠放下去,火越烧越烈。如果刚刚一生火就将一大堆纸放下去,会怎样?会熄掉!所以最先只能一张、两张、三张慢慢加入,等火旺了才能一把放下去。你们看过庙里的金炉吗?他们在烧纸的时候,当炉中的火被引得很烈很旺的时候,不只是一叠叠这么丢进去烧,而是一捆一捆的丢进去,这么扔下去,结果火越来越猛。
所以说我们信佛学佛的人,如果具有菩提心,用心接近众生、接近社会,用菩提心去圆满众生、圆满这个社会的时候,菩提心就会越加增长,为什么呢?见众生苦发菩提心、增长悲心。所以经上说: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你愈常用菩提心去观察众生,你的智慧就会慢慢增长。众生可怜哪,众生被这无常火所燃烧,被现象界所迷惑,所以我们产生悲悯心,随着悲悯心的增长慢慢就会生出智慧来。这句话我很喜欢很喜欢,希望你们也常常拿来勉励自己:“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善男子!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本一灯无减、无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复如是,普然三世诸佛智灯,而其心灯无减、无尽。”
例如我们点了一只蜡烛,如果用另外一只蜡烛来引火的话,原来这根蜡烛的光并不会减弱,反而在另外一只蜡烛被点燃时,整个房间变得更加明亮;菩萨摩诃萨的菩提心灯也是一样,你用菩提心灯去照亮众生、利益众生、关怀众生,自然就能够将众生的菩提心灯给燃着了、点亮了,这样一灯燃一灯的普燃三世诸佛智灯,而你本来这盏心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更没有被熄灭。这是发菩提心的好处。
经上又说菩提心像金刚、不怕水、不怕湿、不怕火:
“譬如金刚,久处水中,不烂、不湿;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于一切劫,处在生死业惑水中,无坏、无变。”
学佛的人所以能够勇于面对生死轮回,就是靠这菩提心,信佛学佛成佛、利益众生的这个菩提心愿,永远陪伴着我们在生死当中作我们的支柱,不会退失。
“譬如金刚,一切诸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菩提之心亦复如是,一切生死诸烦恼火,不能烧然,不能令热。”
这段是说菩提心对我们信佛学佛的人非常重要。
众生有生老病死,这就是苦,众生的苦从哪里来呢?四圣谛——苦集灭道说明了它的缘由。“集”是烦恼,这“苦集”是众生的生命现象;圣者已断了生死烦恼的苦,我们叫“灭”,灭了烦恼、灭了生死轮回一切的麻烦。圣者的“灭”从哪里来?从修道来的!所以看到众生苦,我们就发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看到众生被烦恼迷惑了很痛苦,我们就发“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愿;我们希望像圣者一样证到涅槃,所以我们怎么发愿啊?“法门无量誓愿学”,然后“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针对苦集灭道而谈。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有菩提心的话就不会厌离众生、不会讨厌众生、不会讨厌这个社会;看到众生越多的苦难,越能激发我们的菩提心,增长我们的菩提心,所以修学者对众生往往产生一种感恩的心:我们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来,现在众生来折磨我、麻烦我,哦!他们是来成就我佛道的啊!所以有菩提心作基础的时候,我们会乐于攀缘一切众生,但是要小心,否则不但没度到众生,自己反而被度,那就麻烦了。
要时时记得:我是发菩提心的众生!我是初发菩提心的众生!随时注意警惕自己的发心与修学过程,不要光口头说我们要去攀缘众生、度众生、利益众生,而你自己并没有精进、没有用功,结果你的心跟着众生跑,那你的心就变质了,那不叫菩提心,那叫“攀缘心”。攀缘心和菩提心绝对不同,菩提心是觉悟的心,能使自己身心清净、庄严,也能利益众生,让众生的言行、身心行为都能清净、净化、升华。所以信佛学佛的人必须记得:引导我们从发心直到成佛的是“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一个妄想,并不是兴致起来时发发这个心就可以了,菩提心要付诸于实践;作为一个菩萨,发菩提心后也必须有一个大悲行来完成这个大愿,所以我们接着要互相作另一个脑力激荡。
- 上一篇:菩萨学处·第一讲 富贵心
- 下一篇:菩萨学处·第三讲 普贤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