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自知之明的自信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自知之明的自信

  自知之明的自信

  自信心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原动力,有自信心的人,做起事来勇往直前,而且能够贯彻到底。缺乏自信心的人,做事容易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可是一般人却因此误以为自负和骄傲就是自信,只要大声讲话、动作夸张就是有自信心。殊不知人往往是因为没有自信心,才会大声讲话;因为胆怯,才会夸大动作。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都是因为不了解自信的真意。

  自信,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了解得愈清楚,自信心就愈坚定。这就如孔夫子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清楚自己的智慧、体能,明白自己的观念、学问和能力,包括财力、脑力和技术,连自己的缺点、限制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如此彻底了解自己的能力,自信心才得以建立起来。

  为什么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呢?譬如,我某一天如果喉咙有一点沙哑,就应该要调整说话的声音和速度,讲小声一点,或是讲慢一点。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只要留心注意,适应调整,一样能把任务完成。所以有缺点没有关系,但是要清楚知道,知道自己的缺点愈多,成长得愈快,对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坚定。

  又例如:我虽然知道电脑很好用,但对电脑一窍不通,如果问我电脑方面的问题,我不会讲;我也不懂政治,如果问我政治方面的问题,我不会讲,即使逼我讲,我也不敢讲、不会讲,也讲不出来,因为我知道我会讲错。这就是有自知之明。

  有自知之明也是一种自信心,这样的自信心来自于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所以认识自己的缺点,也是自信心的来源。

  那么,所有不懂的东西都要去学会吗?倒不一定。只要将自己所会的部分奉献给他人,如果在自己的领域和工作范围之中还有不会的、不懂的,才要尽量学习、练习,以强化自己的根基,成长自己的能力。至于周边其他学问,只要略知常识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别放下自己的本行,转而摸索周边的学问,否则就像俗话说的「捞过界」:这就像是,如果我以出家人的身分来谈电脑或政治,不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且贻笑大方吗?

  「自知之明」也包括清楚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少,能够如实了解自我,就能适时调整身心与环境的互动状态,充分发挥潜能,避免过多的担忧。由于担忧、害怕、得失心减少了,因此也就有了自信心。

  以我为例,我演讲或是教人修行,我一定很有自信心,因为这是我的本行,也是我所熟悉的,我只要将我所知的、所信的,以及所了解的,如实表达出来就可以了。即使对方不接受,或是取笑我,那也没有关系,因为每个人各有其立场和想法。但如果有机会,我会请教他无法接受的部分,或是笑我的原因,如果他说得很有道理,我也会欣然接受。

  自信心的建立,一定是在于自知。因为自知,所以能够自我成长;因为对自我认识清楚,所以能够自我努力、自我奉献。能奉献多少,就奉献多少,没有过多的忧虑烦恼生活也得以自在。可见得,建立正确的自信心,对我们的人生十分重要。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