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五力讲记

  五根五力讲记

  圣严法师

  五根五力讲记

  何谓五根及五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五力的功用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问答

  五根五力讲记

  五根与五力为三十七道品之第四与第五科;道品,又称菩提分、觉支,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故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趋于菩提,故称为称为菩提分法。

  在三十七道品之中,共有七科,我过去已经分别讲过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科,并已分别收录在"随身经典"系列中,此次接着说五根及五力。

  何谓五根及五力?

  五根(梵语pañcendriy?ṇ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四科,与眼、耳、鼻、舌、身等五种色根相对,亦名五无漏根。根有「能生」的意思,因为信、精进、念、定、慧的五种道品,是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依此五根,能令人生起无漏圣道。

  五根在佛法中分有两类:

  第一类是生理机能的眼、耳、鼻、舌、身,名为物质的五种色根。

  第二类是道品次第的信、精进、念、定、慧,名为五种无漏法之根基。道品中的五根,能令人生起无漏的圣道;而道品中的五力,则是依据五根而生起五种破恶成善的力用。

  五力(pañca bal?ni)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也即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等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因其皆有破恶成善之功,故名为五力。

  《大乘义章》卷十六云:「以信等五种道品,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故名为根,又因此,五根依次而有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无明烦恼等之作用,故名为根。」

  《止观辅行传弘决》会本卷七之一有谓,修行之人:「纵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萌善易坏,今五法使善根生。」

  三十七道品的修行是有次第的,从前三科(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的修观和修定的根基扎稳之后,就会产生五种善根,每一种善根的根基都是有力量的,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那个力量就是功能,那就是五力。所以说,五根与五力彼此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经过前三科的修行基础而产生的善根,成为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础,所以称它为「根」。

  根就是根本的意思,任何植物都有根,如果根深而大,它的生长力就会愈来愈强,如果根细而小,遇到太阳就会被晒死,遇到雨水就会被冲毁。修行也是一样,如果根基不够深,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意愿,甚至生起退心。因此,修行佛法首先要培养这五种善根。

  这五种根又名无漏根,无漏就是从烦恼得解脱。如何培养这五种根?就是要先修「四念处」──主要是修观、修定;然后用「四正勤」来修四念处──以精进的心既修观慧,又修禅定;再以四正勤的功能修四种神足,即「四如意足」,四种神足就是四种定。观慧和禅定的功能产生之后,信心就会稳固,第一根的信就产生了。

  事实上,在修四念处时五根就已开始在奠定基础。四念处是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再用精进心来修这四种观法,进而转成禅定的修行,对修行的方法产生信心之后,修行便得以更精进,禅定的功能就会愈来愈深,智慧也愈来愈增长。所以,五根并不是单独的,而是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一脉连贯下来的。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五根?

  佛学是一种学问、一种方法,是可以用知识、书本以及老师来传授的。如果仅仅听到佛学,懂得许多经论,甚至也很会讲解一些经论,在佛门中形容这是「说食」、「数宝」。说食就像到餐厅里念菜单一样,念给人家听这是什么菜、那是什么菜,可是自己并未吃到;数宝则好比到银行替人家数钞票,数完了,钞票是银行的,与自已没有什么关系。因此,有些人也许对佛学理论很清楚,然而对自己生活的态度以及人格的修养,并没有帮助,这叫贩卖知识,也称作「说食数宝」。

  我的师父东初老人曾跟我说过:「懂四句不如能够用一句,讲十句不如能够行一句。」行就是修行,没有修行的心,它的根是浅的、浮的,无法扎实,所以要不受诱惑是相当不简单的。我从一九七五年到美国,至今已有二十六年,在此期间,我讲了许多经、许多法,也指导了很多人修行,但是听我讲法的人不一定跟我修行,而跟我修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持久。今天在座听讲的,居然还有五位是跟我修行了二十多年的弟子,他们之所以持续修行,主要原因是他们参加禅七,在禅修的过程中得到一点益处、一些体验,对他们的生活有帮助,对他们的心产生安定的功能;在座亲近我超过十年以上的人更多,他们多半也是打过禅七,知道不断地用佛法在生活中体验,用佛法调心,这就是修行了。如果只知道有佛学,而没有用佛法来调伏自己的心,信心是不容易建立起来的。

  接下来就进一步介绍修行信、精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的方法:

  信根增长

  信根是笃信正法三宝四谛等,能生一切无漏禅定而得解脱;信力是因信根增长,对三宝虔诚,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信心是不容易建立的,建立了之后也很不容易坚固,有的人今天相信了,明天又会改变,而这里的「信根」是指信了之后不再改变,称之为信根增长。

  信根增长意思是说「信」是个基础,然后还要继续不断地增上信心的力量。在此举出信因果、信因缘、信佛法僧等三个项目:

  一、信因果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灾祸与幸运,必有其原因,不用害怕逃躲,不宜得意骄傲。

  因果简单的说就是,曾经有过的行为,必定有它的结果,现在所得到的、面临到的种种幸或不幸,乐或不乐,这都是果。而果是从哪里来的?一定有它的因,有的在这一生中知道或不知道做了些什么,有的则是在过去无量的生死之间,曾经造过种种的因,而到这一生来接受果报,因此,讲因果必须要追溯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能够这样,才能将因果讲得比较公平,也就不会对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不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否则,因果是无法讲清楚的。

  自从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美国仍然处在恐慌、紧张的状况下,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当时我正要从台湾到美国,在台湾的许多朋友都希望我不要去美国了,他们说:「美国现在好危险啊!特别是纽约刚刚发生九一一事件,还有,美国正在流行炭疽热病毒,处处都在恐慌中,希望师父不要再去美国了。」我说:「我的想法跟你们刚好相反,哪里有危险,我就要跟那个地方觉得不安全的人在一起,或许能为正处在恐慌中的人们,带来一些安全感吧!」

  事实上,不论是在东方、西方,或者是过去、今天以及未来,地球这个环境是从来没有安全过的,有的是人为的灾难,有的是天然的祸害,但是,现在世界的人口数,却比过去增加许多,可见得死去的人还是要比活着的人少了许多。

  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我又跟台湾的朋友们说:「如果我现在应该在意外中死亡,那么也不一定要到美国才有危险,留在台湾也是一样的,我可能会在洗澡时发生意外,也可能在上、下楼时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而亡。如果从因果上来讲,我现在还不应该走的话,那么到任何地方,意外都不会降临到我身上的。」就像东初禅寺的几位信众一样,他们都在纽约世贸大楼工作,可是就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他们刚好都去渡假了;相反的,有的人不在那里工作,本来不应该去的,偏偏阴错阳差在最危险的时刻赶上了。因此,应该安全的人,即使遇到危险也能逢凶化吉;假如应该在此时往生,即使不该去的,因缘也会将他推到那个地方去。

  二、信因缘

  诸法因缘生,自性即是空。若遇灾祸,当以智慧来预防,也以智慧来处理,就可避免灾祸,或减少灾祸造成的损失及悲苦。若遇幸运,当以努力来增加它、持续它,并以慈悲心与他人分享。如此一来,就可既不畏惧灾祸,也不奢望幸运,便是「空」的体验。

  任何事情的发生,不论危险或安全、痛苦或快乐,都是不同的因素相加所得的结果,但是从因至果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一直线,因为其中加上了不同的缘。也就是说,以因果而言,可能会遇到危险,然而如果能多做一些预防的准备工作,危险的程度可能就会减轻;譬如现在多做一些护持三宝的功德,多做一些有利于众生的好事,观念、想法就会转变,命运自然也就会改变了,即使有危险,结果也不会那么严重了,这就是因缘。

  信因缘就不会对自己当前的命运哀怨和失望,不会对自己当前的成就自满和骄傲,因为只要因和缘一有变动,目前所遇到的状况就会改变,好的可能变成坏,坏的可能会变好。所以相信因缘的人,必定会面对现实,并且运用智慧来妥善处理种种状况。

  就像二○○二年九月在台湾发生了水灾,不少人因此而往生。当时在花莲有两个村落分别遭遇土石流的侵袭,一个村在大水灾时,房子倒了,人也都往生了,甚至连尸体都找不到,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没有警觉。而另一个村同样遇到大水,房子也都倒了,房子里不仅进了水,而且堆满了两尺高的石头,但是却无人死亡,这是由于他们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生大水时,整个村民都能顺利逃了出去。

  在台湾南投也有一个例子,有一位先生每天都在念佛、诵经,他的家里共有十几个人,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他很久没去台北了,就在发生水灾的那天晚上前往台北,结果就在一夜之间,他在南投的家整个不见了,不但房子不见了,人也都不见了。在一九九九年的九月二十一日,台湾发生了大地震,在震央范围之内的寺庙几乎全倒,但是寺庙内却无人伤亡,当我问他们怎么可能幸存呢?他们说:「当时我们并不觉得害怕,房子倒下时,我们很镇定的找到出路。」我并不是说信佛诵经的人就不会遇到灾难,而是说可能有改善或避免的机会。

  因此,我相信类似纽约世界贸易大楼被炸毁的事件,不会再次在美国发生,因为大家已有了警觉心及预防心。像生化武器的炭疽热病毒,如果具备防御的措施,也并不是那么可怕,只要小心谨慎即可。

  如果有坚固的信心相信因果、相信因缘,便没有理由会恐慌、害怕,但是仍然应该做好安全措施,使得危险性减至最低。当然,该走的时候还是会走的,可是不须要恐惧,如果经常神经兮兮的觉得处处都在危险之中,本来没事的,结果可能因此反而将自己吓出病来了。因此,请诸位还是好好的照样过日子,只需稍微小心一些即可。

  三、信佛法僧

  佛教是由「佛法僧」三宝组成,佛所说的话是法,我们信佛,所以相信佛说的法是很有用的;以法来修行,就需要有传承,需要有老师,需要有团体共同的勉励和规范,这就是僧。因此,需要用佛法的时候,就不能够不信三宝。当我们用佛法来帮助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必须相信佛法是正确的,佛法对我们是非常有用的,只要有佛法,什么困苦危难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因果和因缘,以及三十七道品所有的道品次第的修行方法,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而道品次第的方法就是法,法是要由老师来教的。所以对佛法僧三宝要有坚固的信心,而三宝中主要信的是「法」,用佛法来帮助我们调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多与人结善缘,对人多说好话、做好事,能够如此,心里就会平安,命运自然也会改变。

  精进根增长

  精进根是于正法,修四正勤,无有间杂;精进力是因精进根增长,能除身心懈怠,断诸恶行。

  精进事实上就是四正勤,再予以加强就称之为增长。四正勤有四个项目:「已生的恶不善法令断除,未生的恶不善法令不起,已生的善法令住不忘,未生的善法令之生起。」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人说他自己在一生中没有杀过人,没有做过强盗,或未曾被法院判刑坐牢,所以这四个项目皆已具备了。其实,坐牢的人并不一定是坏人,没坐牢的也不一定是好人。有的人很明显伤害了人,却还不承认,也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经常跟自己过不去,还老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算是善还是不善呢?

  有一次在禅七期间,我在禅堂里看到有一个人在打坐时老是在赶苍蝇,苍蝇一飞过来,他就拍赶一下,我问他在做什么?他说:「苍蝇可恶、讨厌。」我说:「是你自己心生可恶、讨厌。你引诱苍蝇来对你发生兴趣,它是没有烦恼的,它只知道你的头上有好东西吃,有好东西闻,现在你赶快到洗手间去,把头跟脸洗干净,苍蝇就对你没兴趣了,否则,它还是会不断盯着你绕。」像这样的例子,究竟是苍蝇做了坏事还是他做了坏事呢?这位先生坐了两炷香之后就请求小参,他说:「师父,我是心生烦恼做了坏事,可是您也做了坏事呀,在禅堂里是不应该有苍蝇的,你将它放进来,所以我就受到干扰了。」我跟他说:「现在大家都很有福报,有纱窗可以防止苍蝇、蚊子,释迦牟尼佛在树下修行六年,那时候也没有纱窗,甚至还有鸟在佛的头上做了一个鸟窝,但是释迦牟尼佛如如不动,根本不受影响,仍然在那里打坐修行。」

  善与恶,有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分别,一般人讲的是相对性的,比较好或比较坏。而绝对性的善与恶又是什么呢?绝对的善,是心不受任何的境界状况所动、所影响,其禅定和智慧皆已成就;绝对的恶,则是极罪恶之行为,如杀人、放火、抢劫、强暴等。若以精进修行的角度来说,应该朝绝对的善去努力,相对的善还是不够好也不够正确。

  有一次我在公园的树下坐着,来了一位不认识的年轻人,他突然在我的背后叫我不要动,我还以为他要抢劫,接着听到他在我头上拍了一下,说:「啊!好大的一只蚊子呀,它正要咬你,我把它打死了。」请问诸位,这位年轻人究竟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对我而言,他帮了我的忙,似乎是做好事、存好心,但是蚊子只是要吸我一口血,而他却要了它的命,这不是太不合理了吗?

  以众生平等的立场而言,这位先生的心是不善的,他对众生是以差别心来看,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最尊贵、最重要的。其实,对蚊子来说,人类只是牠的食物之一。

  很奇怪的是,当我与许多人在一起时,蚊子多半只叮其他的人,叮我的机会不多,只有当我一个人时,它因为没有选择才会来叮我。有人说师父的血比较冷,所以引不起蚊子的兴趣。我想应该并非如此,或许是因为我把所有的小动物都当成众生来看,没有想要伤害它们,或与它们对立,特别是在我打坐状况很好的时候,这些小动物可能把我当成是一棵树、一根木头、一根草,不会来打扰我。

  我们的心之所以经常随着境转的原因,主要就是会被环境所诱惑、所刺激,在这种状况下,心是随着环境在动,这叫「心随境转」,这个心就不是善心,不是好心了。如果心能够非常的安定、清楚、清明,连环境也会受心的影响而改变,用心来改变环境,这叫「境随心转」。因此,当心受到环境影响时,要告诉自己,自己的心已经跟不善相应了,必须调整自己,知道环境是环境,自己是自己,不要受其影响、刺激而产生心理的活动,或行为上的偏差,否则,自己的心就已经是不善心了。

  因此,凡是让自己痛苦、烦恼、情绪波动,或者影响他人也陷入痛苦不安的种种行为,在不利于己也不利于人的情况下,不论是用语言的行为、身体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念头,都叫做不善。凡是对自己的情绪及生活有安定感、安全感,同时将健康的念头以及语言等行为,分享给生活环境内经常在一起的人,这叫做善。

  进一步,我们要能够做到,即使是生活环境不在一起,而是间接接触的人,也要有利益他们的想法、语言以及行为。也就是说,自己已从烦恼得到解脱,解脱就是智慧,就要把自己从佛法获得的智慧分享给他们,那便是以慈悲心帮助他人,使他们从痛苦烦恼中得到解脱,那就是最好的善了。经常过着生善而止恶的生活,便是精进根的增长。

  曾有一位女士跟我说:「师父,请您把我的先生也找来一起修行,好好用佛法管一管他!」我问她自己是否需要佛法呢?她说:「我没有问题呀!是我的先生经常使我烦恼,家里所有的问题全在我先生一个人的身上。」在台湾我也遇到过这么一位先生,因为他的太太常常在法鼓山做义工,那位先生对我说:「我的太太什么都好,就是学了佛不好,现在回来老是教训我,不准我打牌、钓鱼、喝酒,不可以的事太多了。未学佛前,她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学了佛之后,每次回来都告诉我说:这是师父讲的,要怎么、怎么……。」

  我说:「你太太真的坏吗?假如她回来陪你打牌、钓鱼、喝酒,是不是就好了呢?」事实上,只要对身心的健康、人格的成长是正面的,才是好的。而且这位先生不但有高血压,还有糖尿病,由于经常打牌打到夜不归宿,又常到海边钓鱼,他的太太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于是我又对他说:「你太太存心是好的,只不过讲出来的话可能使你烦恼,希望你从这方面去包容她。」那位先生后来也参加了三天的禅修营,同时向我保证从此以后再也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了。我告诉他说:「你要好好谢谢你的太太,因为她骂了你,对你来说当初她是做了坏事,结果却是好事。」同样一件事,一个是主观的,一个则是客观的,善与恶的标准就不一样了。

  念根增长

  念根是于正法记忆不忘,时时处处修四念处;念力是因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念念修习四念处法:观身、观身受、观心念住、观法念住,于四圣谛法,记忆不忘。

  修四念处法门可使得善根增长,即为念根增长。四念处「身、受、心、法」的基础是依据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之道」而来。四念处有分析及理解两种功能,可以从四念处的观想转变成为自己的观念,从而体验到「身、受、心、法」经常都是在变化的,是无常的,是空的,是无我的。

  一般人将「身、受、心、法」当成是我,于是产生了种种执着,因此有苦与苦集。如果有了观念上的转变,顺着修行离苦的方法,就可以断苦集,而证苦灭,寂灭为乐,便是彻底离苦得乐,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许多人明知道佛法的观念很好,道理很对,然而有痛苦、烦恼时,还是放不下、摆脱不了。因此,修四念处之后必须要修四正勤。

  四念处的四种功能:

  一、观身不净

  不净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身体不洗澡、不漱口、害了病,就会产生污垢油腻,或是将现在这个大殿的门窗全部关紧,几个小时之后,就会闻到异味。观身不净,可以对治身体的执着,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的身体,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最好的、最可爱的,只有少数人偶尔会讨厌自己的身体。

  另一层身体的不净,是指因为有身体,就有了自然的生理反应,如饮食、衣着,以及性等的需求,所谓的「饮食男女」,就是食欲和性欲,这些行为为身体带来了不清净的业。因为身体是由物质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构成,由物质的五根产生了五欲,五欲的需求,便会造成种种的不善业,因此称它为不净。

  凡夫众生的身体通常被称为臭皮囊,因为在皮肤下包着的是血液、肌肉、骨胳、内脏等,在活着健康的时候,这些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旦不健康或死亡时,皮肤下所包着的东西全部都成了废物,甚至是有毒的东西。因此,观身不净有两类,一类是肉体的本身就是不净的;另一类则是因为有肉体,其五根会制造一些不净的业。所以从众生的角度来看,没有害病时身体是清净的,害了病之后的身体则是不清净的。

  可是从佛或解脱者的立场来看,身体是不垢不净的,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的问题,因为身体只是一个工具,用身体来修四念处法、修四正勤,修四如意足,这不是很好吗?只是以众生的立场来讲,因为不知道它是不净的,结果把它变成了一个制造恶业的机器,所以佛法要用观的方法,教我们如何观照身体是不净的。

  观身体的方式有两种:

  1.在打坐时观:打坐时观身,就是体验身体的感觉、感受。刚打坐时,也许会觉得身体好自在、好舒服,等时间稍久,身体就会产生许多的问题,譬如痛、痒、酸、麻、冷、热等,这便是不净。

  2.在日常生活中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观自己的身体,例如最近我们有一位义工老菩萨,在关门时不小心将自己的手指压断了;还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站起来匆匆忙忙走出去时,把头撞到门框上去了。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身体是不可靠的,事故的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使身体受到伤害,这也叫做不净。

  但是,请诸位不要误会身体不净是负面的,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观身不净是一种智慧,是正面的,是让我们少一些执着,少一些心理的不平衡。因为凡夫根本不知道身体是不净的,在遇到不净的状况时,无法平衡地接受这个事实;如果已经知道身体本来就是有问题的,当出现状况时,也就不致有烦恼了。

  二、观受是苦

  受是从身体着力的,没有身体就没有了着力点,所以不要以为身体不净是不好,观身不净绝对是正确的。用身体来体验身体的觉受,受是通过身体而得的心理的反应,因为身体有了状况,才有受的反应,那便是眼晴接触形、色,耳朵接触声音,鼻子接触嗅觉,舌头接触味觉,身体接触粗、细、滑、湿、冷、暖等;也就是当五根接触到五尘时,产生心理的直接反应,就叫做「受」。既然受的反应,是从身体的触感而产生,所以身体是个修行的工具,如果没有了身体,五根五力就无从修起。

  受又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

  1.苦受:佛法将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一般人所谓的苦受是痛苦、沮丧、难过,此是「苦苦」。

  2.乐受:又称为「坏苦」。有人认为只要是喜欢的事,或对身体有快感,心里舒畅、舒服的,都是乐受。但诸位一定听过「乐极生悲」、「春宵苦短」,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不可能永远保持快乐。

  3.不苦不乐受:又称为「行苦」,「行苦」的行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行蕴」,这是一种微细的心理现象。必须要在达到相当深的禅定之后才能体验到,因为定力是不可能持久的,再深的禅定也会退失,所以叫做行苦。有人认为入了深定之后,好象很安全、很快乐,可是出定之后烦恼照样现前,清净、安定的心不可能持久。另外有一种深的不苦不乐受,那是在定中,当禅定到了无念,舍去任何妄念时,只有在一片明和净的状况下,没有什么苦与乐,甚至将定中的快乐也舍去,这种不苦不乐在如此深的禅定状况下,也叫行苦,因为即使达到最高境界的禅定,还是会退失。所以观受是苦,是要放下所有一切的受,出离这三种苦,才能够出离苦海而得解脱。

  三、观心无常

  心的念头,就像瀑布一样,水幕不断往下奔流,看起来似乎有个瀑布,其实是一个幻象,那只是一串串的水,一直地往下流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瀑布挂在那里。心念就像瀑布的水,前一秒钟的瀑布成份和后一秒钟的瀑布成份,早已不是同样的东西。心念持续不断地在转动,看来是连贯的,其实是不同的,这便是无常。

  许多人一听到无常,就悲观的认为一切都完了。反正是无常的,管它做什么;反正是无常的,还需要这么认真吗?这些都是负面的看法,这是不懂得佛法。无常的意思是要我们在成功、快乐时,不要太得意、太兴奋,快乐的成果或许还能够持续久一些;在痛苦、悲伤时,也要帮助自己让痛苦的时间以及程度减轻或缩短,因为痛苦也是无常的,它是会变的,这样就不会绝望,而能够平稳地往前走。苦也好,乐也好,以平常心来生活,生活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种善根,使五根成长。

  四、观法无我

  通常,身心都是在三种「受」与三种「苦」之中打转,一般人将三种受当成我,也把三种苦当成我,如果能看到身心的种种现象,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其中,一切的身心现象的我是假的,这就是无我了。没有那个痛苦、烦恼虚妄的我之后,只有智慧与慈悲,那就是解脱的人了。

  定根增长

  定根是摄心不散乱,制心于一境,寂静不动;定力是因定根增长,能破一切烦恼乱想,发起诸种禅定解脱。不为色、声、香、味、触等五种贪欲恶不善法所诱惑困扰,不为昏沉掉举乱心所障碍,使心住于一境。于定不起执着,自在游戏于诸种禅定。

  定根是从信、精进、念,然后再修定,主要修的是四神足,四神足是修四种定的力量之后而产生的功能。「定」原则上是心止于一处,没有妄想、杂念而进入禅定,称之为「心一境性」。定是有层次的,世间的定是从身心轻安、未到地定、色界的定、无色界的定;可是要求解脱的定,则必须从世间定一步一步往上走,此为出世间定,也称为解脱定。

  五根里的定根,其目的是在解脱,而解脱定又称为灭受想定、灭尽定。那是从定境出离,不以定境为解脱,放下对定的执着,此时,不执着欲界的五欲,也不执着色界、无色界的定乐或定境,到这个层次时,就是出世间的解脱定了。

  在印度,不论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或之后,各哲学、宗教的派别,都有一个目标,就是解脱。而每一派对解脱都有不同的解释及定义,也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解脱的目的。释迦牟尼佛对解脱的定义、方法以及步骤,是综合了各派的方法和观念,再经过自己的经验,得到一个有系统的次第,称之为四禅八定,最后是九次第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九次第定则是八定之后的出世间定。「定根」所指的其实是九次第定,不过从轻安开始,就可以算是定的善根出现了。

  也许对诸位而言,根本没有想要入定,听到这个「定」,不知道对自己究竟有什么用呢?打个比喻来说,这就好比银行里有许多的存款,每个人都有份,都可以去提款,但是要怎么去提、怎么去用,就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了。所以「定」是要从方法的练习,才能尝到其中的滋味;其实不要说入定,即使是得到轻安,已经是很有意思的事了。

  在某一次禅七期间发生了几个有趣的故事:有位菩萨在前几天打坐时的心是散乱的,方法也用不上,但是在回家前的两个小时,她认为反正只剩下一点点时间,就马马虎虎吧,结果反而那两个小时内,方法用得最得力。

  另一位菩萨在此次禅七中是最忙的一位,不但要擦一百多个窗户,还要监香以及照顾小参的人,但是工作多并不影响他的修行,只要开始打坐就可以连坐两个小时,而且坐得很好。

  还有一位菩萨在打坐到第四天时,居然连续坐了五个小时,对禅堂里的状况似乎是知道,晓得人家去吃午饭后又回来打坐,也听到木鱼声以及引罄声,一直等到他要方便时才起座,否则还可以继续坐下去。在那段时间里,身体的感觉是有的,但他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因此,修定并不一定要入定才有用,在修定的过程中就已经在种善根了。入定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普通人是办不到的。从经典里得知,在练习着修定的方法时,会发现自己的心非常混乱、不平衡,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指挥;了解这一点之后,更应该用禅修的方法,帮助自己性格的稳定和人格的成长,减少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

  打坐时能够入定,当然很好,不能入定,也没有关系,但是修定的方法还是要用。其方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得情绪平和、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波动不安,这就是修定的功能。二○○一年九月十一日在纽约发生的攻击事件中,我有位学生亲眼目睹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当时她还觉得很奇怪,飞机好象是在开玩笑似的,对着大楼直撞过去,事件发生之后,她有很长一段时间心里无法安定,后来她来参加禅七,禅七后我问她的状况如何?她说:「虽然心里的影子还在,不过用方法调心之后,已经好多了!」

  修定的方法能帮助我们安心,在遇到任何状况时,心不会乱,而且会恰到好处地来处理、应变。譬如纽约世贸大楼在面前倒下时,能逃的尽快逃,能救人的想办法救,但是心不能慌张,否则不但救不了人,自己也会非常危险。因此,修定的工夫能让我们临危不乱,也就能够逢凶化吉,危险的程度就会减轻许多。

  心如何能够不受环境影响?一方面要靠观念的调整,另一方面则要透过方法的练习。观念是指经常要有无常及应变的心理准备。「小心」这句话是人人都会说的,但是小心往往是担心而不等于会照顾自己,真正的照顾不是担心,而是随时留心自己生活的环境以及动作,准备着遇到危险发生时该如何应对,这是心理上、观念上的准备。此外,在危险状况发生时要如何用方法?中国的佛教徒们都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将危险交给佛菩萨,心中就不会那么恐惧了;还有,注意自己的动作,注意呼吸、体验呼吸以及数呼吸,用这种方法来调整心情,当危机出现时,便能从容去处理而不会慌乱。

  慧根增长

  慧根是于四谛法观照明了,是由定中观智所起,了知如实的真理;慧力是因慧根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一切烦恼,可达解脱。五根之中,以慧根为首,皆为慧根所摄。知苦谛,知苦集谛,知苦灭谛,知苦灭之道谛。三十七道品次第,全属慧根所摄。

  慧根是说领悟力很高,一听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并且愿意照着去做。在未开悟之前,慧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而佛法的基本道理就是四圣谛。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位比丘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以四圣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果,这就是慧根的力量。也就是说,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产生了四圣谛的佛法,再用四圣谛的佛法来开发众生心中的智慧而使众生得解脱,此为慧根与慧力的关系。

  四圣谛「苦、集、灭、道」可分为三个层次:苦、苦集、苦灭、灭苦的道。已知苦的事实,也知道苦是因何而产生,这是集;而苦则是要从修道来断除的。苦已灭、集已断、灭已证,能够亲自实证四谛,实证灭苦,灭苦就得解脱,所谓「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就是应该要做的修行已全部做完,从此以后受苦的事实已经不存在,这就是阿罗汉了。

  普通人是要从第一个层次学习起的,先要认定、了解到苦的事实,然后才会希望离苦,离苦就是要修道。前面所讲的四如意足,其修行过程是在加行位的阶段,而十回向、十行、十住等三贤是资粮位,这都只是贤人的地位,尚未到达圣人的地位,修五根之中的慧根时,才是进入圣位的阶段。

  声闻僧是修小乘的佛法,从五停心至三十七道品,看似需要长时间的修行,相当麻烦。可是善根深厚的人,听到四圣谛法就能从初果、二果、三果,而至四果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度五比丘时,一开始就跟他们讲四圣谛法:「生、老、病、死是苦的事实,苦是有原因的,那是由于过去所造的业,如何来解除这个苦的事实,那就是要修行八正道。」就这样,他们先后都证得阿罗汉果。

  中国的禅宗被称为顿悟法门,佛在度五比丘时,当第一遍讲完,即刻有人证到阿罗汉果,就是彻悟了,这是因为他们的慧根深厚。而今天所说的内容,诸位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虽然尚未开悟,但都是有慧根的人了。慧根的深与浅是很难评断、衡量的,不要认为听不太懂,就以为自己没有慧根,说不定一下子茅塞顿开,突然间就开悟了。

  苦谛,苦是由集而来的,前面已说过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它是有次第的。苦苦,是最容易发现、理解的;坏苦,是可以经过回忆、思考,从逻辑推理上得到的;行苦,只有在进入深的禅定之后,才可知道。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是苦的,所以不想学佛,因为根本没想到有苦可离。就像苍蝇、蚂蚁、蚊子,它们过得很快乐,不知道离苦。因此,只有从佛的智慧才能使我们看到、相信到、体验到苦的事实,愿意用佛法来离苦。

  知苦集谛,苦集实际上就是造业,是苦的原因,造什么样的业就得到什么样的果。一般人只知道不喜欢痛苦的苦,但是在造业时往往觉得是快乐、随性、自在的。譬如像阿富汗凯达组织的领袖宾拉登,他策画炸毁了纽约世贸大楼,由于这样一个造恶业的行为,美国以及阿富汗都死了好几千人,而他自己也一直在逃亡。所谓造业的业,就是身体、语言、心理的三种行为,决定了造的是恶业或善业,形成业的性质。

  一般人很难发觉心理上的造业,但是从生理的肢体造业以及语言上的造业得知,其原动力是来自头脑里的,因此「意业」是最根本的。即使只是在想,没有讲也没有做,同样也造了业。

  意业又分为两类:「思业」,是思惟上的一种意业;「思已业」,是思惟之后所产生的语言等行为。例如:如果仅仅头脑在思考着:「我没有钱,想去抢银行。」但是接着又有了第二个念头:「乱来!怎么可以去抢银行,这是不得了的事。」念头一转就不会去做了,所以思业之后有个思已业来补充,就不一定会成为事实。又例如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女孩,心想她很漂亮,是思业,之后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还继续不断地用语言等行动去追求她,这就是思已业了。

  又譬如诸位知道我正在讲「五根、五力」,于是动了去听听看的这个念头,这是思业;接着就想尽办法问路,并且来听了佛法,就是思已业。

  因此,从所造的业来讲,又可分为善业与恶业,或称为白业与黑业。白业,又可分为两类:「无漏业」,是指修行佛法以离苦得乐,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次第修习,而能断除烦恼,得究竟解脱。「有漏业」,因为做好事而结了人缘,能得好的果报,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脱的法门。

  无漏业与有漏业,都有共业与不共业两种:

  1.无漏业:共业──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观念完全相同,譬如:信因果、信因缘,要持戒、修定、修智慧。不共业──有的是修声闻道,有的修菩萨道。修菩萨道之中,有的偏重于辩论,有的偏重于布施,有的偏重于神通,这是由于不同的个性,就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而造了不同的无漏业。

  2.有漏业:共业──是指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环境中的人,可能造了同样的业、共同的业,因为过同样的生活,受了大家共同的影响,而有了同样的思想,于是朝着同样的方向在思考、运作,将来的果报,可能就是生于同一个环境中,受同样的苦与乐。不共业──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嗜好、习气,即使生在同一个环境,也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就像双胞胎长大之后,慢慢地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就不会完全相同了,他们即使是在造共业的同时,也造了不共业,将来受报时,也就会有差异了。

  从共业与不共业的造作,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在同一环境、同一时代里生活的人,会有不同的遭遇及待遇。有的人生活得很快乐,物质丰富,朋友很多,做任何事都非常顺利;有的人物质贫乏,社会关系很孤独,做任何事都不顺利;有的人身体健康,有的人不健康,原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里有共业与不共业。如果不从这个观点和信仰去思考,就会抱怨说:「父母真是不公平呀,为什么把我的兄弟姐妹生得这么聪明漂亮,却把我生得笨笨丑丑的!」也有人在遇到灾难或不幸事件时,就会骂天骂地:「老天对我这么不公平,真是瞎了眼了!」如果相信有共业、有不共业,相信因为自己曾经造了种种和他人的共业及不共业,如今才会有这样在同中有异的结果,也就不致于再骂天骂地了。

  前面说过,思业、思已业是有好有坏的,好的思业、思已业就是要发愿,发悲愿、发弘愿,发度众生的愿。发愿不是只发一次,要继续不断地发,然后照着去做,这一生没有做完的,发愿下一生继续再做。因此,在这一生中,如果发生了不如意或不幸的事,可能是因为善根、慧根形成,在过去世发了愿要帮助人,而在此生现身说法,来奉献、救人、救世界,结果自己受苦受难了,从思已业的观点来说,造的便是善业。以此角度来看,九一一事件的罹难者,也可以说都是过去发了愿的;我们要相信是由于他们的思已业,使得这个世界能够更加和平相处,同时提高警觉,不再有恐怖的事件发生。

  五力的功用

  如同之前曾经提到的,五力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五科,是依据第四科的信、精进、念、定、慧的五根而生起五种力用,都有破恶成善之功,所以称之为五力。五根与五力彼此是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五根的每一种善根都是有力量的,那个力量就是功能,根据这五种善根再继续修行,就叫做五力。

  以下列举出五力的功用:

  信力:是依信根增加,对佛法僧三宝,坚信不坏,能破一切疑惑,不受邪信所迷。

  精进力:是依精进根增上,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能破身心懈怠。

  念力:是依念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妄不善之念,成就出世离苦的正念功德。

  定力:是依定根增长,能破一切欲烦恼想,发起禅定解脱。

  慧力:是依慧根增加,能够遮止(消除)三界见思二惑,而得解脱,证阿罗汉果。

  五根五力的经证及论证

  在《大藏经》中,对于五根五力也有多处提及。分别为:

  一、《杂阿含经》卷二六,第六四七经

  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沙门婆罗门、诸天、梵魔、沙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

  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四正断)」

  念根:「若比丘,肉身、身观住,殷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

  定根:「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

  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

  第六五四、六五五、六五六、六五七、六五八经,均云:「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六五九经云:「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

  二、《增一阿含经》卷四二〈结禁品〉第四六的第八经

  信根:「贤圣弟子,信如来道法。」

  精进根:「身心意并勤劳不倦,灭不善法,使善增益,顺心执持。」

  念根:「所诵不忘,恒在心怀,总持不失,有为无漏之法,终不忘失。」

  定根:「心中无错乱,无若干想,恒专精一意,名为三昧根。」

  智慧根:「知苦、知习、知尽、知道。」

  三、《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五

  三十七觉分,实事唯十:

  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

  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

  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

  信根、信力──以信为体

  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

  喜觉支──以喜为体

  舍觉支──行舍为体

  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

  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

  正思惟──以寻为体

  四、《瑜伽师地论》卷五七

  「问信根谁所依处?答趣入善法之所依处。

  问精进根谁所依处?答已入善法,恒常修习之所依处。

  问念根谁所依处?答正知而行之所依处。

  问定根谁所依处?答智见清净之所依处。

  问慧根谁所依处?答烦恼永断之所依处。」

  五、《大智度论》卷一九

  信道及助道善法──信根

  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精进根

  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念根

  一心念不散──定根

  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慧根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为五根)

  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五力)

  五根、五力:「五根五力行众中摄,常共相应,随心行心数法,共心生、共心住、共心灭。若有是法心随正定,若无是法,心堕邪定。」

  「菩萨摩诃萨,观五根、修五根。」

  信根:「信一切法,从因缘生颠倒妄见,心生如旋火轮、如梦如幻。信诸法不净、无常、苦、无我,如病、如痈、如刺、灾变败坏。信诸法无所有,如空拳诳小儿,信诸法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无所从来,灭无所至。信诸法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信相无相,而信持戒、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得是信根故,不复退转。

  以信根为首,善住持戒,住持戒已,信心不动不转,一心信,依业果报,离诸邪见,更不信余语,但受佛法、信众僧,住实道中,直心柔软能忍,通达无碍,不动不坏,得力自在,是名信根。」

  精进根:「昼夜常行精进,除却五盖,摄护五根,诸深经法,欲得、欲知、欲行、欲诵、欲读、乃至欲闻。若诸不善恶法起,令疾灭,未生者令不生;未生诸善法令生,已生令增广。亦不恶不善法,亦不爱善法得等。精进直进不转,得正精进。定心故名为精进根。」

  念根:「菩萨常一心念,欲具足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脱,欲净身、口、意业。诸法生灭,住异。智中常一心念。一心念苦集尽道。一心念分别根、力、觉道禅定解脱,生灭入出。一心念诸法不生不灭,无作无说,为得无生智慧,具足诸佛法故。一心念,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常念不忘。如是诸法甚深清净观行得故,得如是自在念。是名念根。」

  定根:「菩萨善取定相,能生种种禅定,了了知定门,善知入定、善知住定、善知出定。于定不着、不味,不作依止,善知所缘,善知坏缘,自在游戏诸禅定。亦如无缘定,不随他语,不专随禅定,行自在,出入无碍,是名为定根。」

  慧根:「菩萨为尽苦圣智慧成就,是智慧为离。诸法为涅槃。以智慧观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观已于三界中,智慧亦不着,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一心为求佛法,如救头然。是菩萨智慧无能坏者。于三界无所依,于随意五欲中,心常离之。慧根力故,积聚无量功德,于诸法实相,利入无疑无难。于世间无忧,于涅槃无喜,得自在智慧,故名为慧根。」

  「菩萨得是五根,善知众生诸根相──诸种根器相」

  五力:「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复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坏,是名为力。」

  问答

  问:对一个深信因果的佛教徒来说,九一一事件并不是一件让人非常害怕的事,但是我有一些同事,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也没有因果的观念,根本无法接受在同一时间内死了那么多人的这个事实,要如何去开导他们呢?

  答:方法很简单,在遇到任何状况出现时,要用四句话来回应:「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因为逃避是没有用的,必须面对这项事实,接受这项事实,然后用智慧或能力范围内的各项资源来处理,处理完之后就不必再为这样的事情担心、恐惧、害怕,而要将它放下,这是最好的办法。

  譬如说,在纽约世贸大楼事件丧生的有二千四百多人,如果说这些人在过去世都是做了坏事,所以一起死亡了,这样的讲法,对亡者是不够慈悲,也不够尊敬的。两年前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也有二千三百多人往生,那时我就曾说过:「那些在灾难中往生的人,都是菩萨,他们现身说法,奉献自己的生命,让后人学习、成长,能够有预防、改善的心理、心态,因此,这些人是在替大家奉献,我们应该感恩他们,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这样的说法,是对那些在灾难之中过世的人们的一种尊敬。

  经过这次恐怖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以及所有的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在各方面都会成长,所以这些往生者,就是我们的老师。

  问:感恩师父在一连串的讲座里,将题目引伸至九一一事件,也很高兴知道自己今天能来听闻佛法。我还想进一步知道除了来听闻佛法、修行、布施、助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可以使得世界更为和平?

  答:有的。第一是用宗教的祈祷,第二则是对周遭的朋友们,以佛法来帮助他们,不一定要用佛学的名词,而是用佛法的观念。法鼓山团体在九一一事件之后,能做的尽量在做,除了募款、捐款之外,在九一一满一百日时,也到灾难现场做了洒净的仪式。同时,我也很努力的在帮助联合国解决世界宗教的问题,并且将我们的理念及方法,告诉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问: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悟到从生至死,有一个无所不在的苦在那里,这跟师父所讲的共业与不共业的观念,是否有关系呢?

  答:有关系的。因为大家造了共同的业因,所以感到共同的苦果;这个娑婆世界是个苦的地方,由于我们共同造了苦的业,所以在共同的环境中,感受到苦的果报。但是,可以在观念上将态度调整过来,虽然是住在苦的娑婆世界里,但是在感受上可以是不苦的,至于如何做到情绪上的调整,那就要用修行的方法了。

  问:当众生发现从生至死,都是苦的事实时,不是会很悲伤吗?

  答:如果能将观念转过来,了解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为了完成任务,就不会悲伤了。以我来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如果我的观念不正确,那不就每天都会抱怨着说:「我又没有欠你们什么东西,怎么你们老是来找我噜嗦啊!」(圣严法师于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十一、十八日、十二月二、九日等五日,讲于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居士整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