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论讲要

  ──二十五年八月在庐山大林寺讲──

  释题

  一 经论题

  二 造译题

  解文

  甲一 偈文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门

  乙二 依经相广明观察门

  丙一 明依经教

  丙二 列观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丁二 佛功德

  丁三 菩萨功德

  乙三 述偈意总结回向

  甲二 论文

  乙一 总征

  乙二 广释

  丙一 通示五门

  丙二 别详观察

  丁一 列释三观

  戊一 国土功德

  己一 喻彰胜力

  己二 列门分释

  庚一 列门

  庚二 分释

  己三 结显妙义

  戊二 观佛功德

  己一 列门

  己二 分释

  戊三 菩萨功德

  己一 总标

  己二 征释

  丁二 结归一法

  丙三 善巧回向

  丙四 结明五门

  【释 题】

  一 经论题

  往生净土论,一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论有宗经论、释经论之别:宗经论,宗主经意自别立论;释经论,依据经文解释造论。本论依往生净土论之名说,可为宗经论;依无量寿经优波提舍之名说,亦可为释经论。故题中虽是论题,亦兼经题。经名无量寿者,可总指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是梵语,此云无量寿;阿弥陀经,即小无量寿经。通常说无量寿经,单指佛说无量寿经。本论依无量寿经之义立论,本论遂名无量寿经论。无量寿,即称佛之名。阿弥陀本有无量寿、无量光诸义,然主要者为无量寿义,故诸经多以阿弥陀翻为无量寿。‘量’义有四:一、空间量。就是有长、广、厚之量,名空间量。算学上之几何学,就讲此长、广、厚之量。二、时量。长、广、厚,即是方量,此就时间上讲,由一刹那、一小时乃至岁月等时,谓之时量。三、重量。若两、铢、斤等。四、数量。由一至二乃至阿僧祇数。何谓无量?凡为言说之能说,思想之能想,皆不离上列诸量。若超过诸量,亦必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成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不可思议之情境,是为无量。以百千岁乃至以劫数计算其寿,以有可计故,不名无量。要非言语思想所能推度,名寿无量。如寿无量,光无量等亦复如是。

  经者,通常谓佛典有三藏,三藏即经、律、论。凡佛所说或弟子说而为佛所印可者,名之为经。即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之‘契经’是。诸大菩萨依经之宗要而发挥之创作,或依经文注释之述作,名之为论。佛在世时,对弟子日常生活规定之规律,名之为律。

  无量寿经即是经题。优波提舍译意为论议,即通常所谓议论。问答、抉择、分析、讨论而发挥其要义者,谓之论。故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即释无量寿经论。然依经义先为作偈,梵语伽陀,略音曰偈,等于中国古来之诗。偈中立义,在发愿往生,曰愿生偈。本论宗旨所在,即为愿生,可名曰无量寿经愿生偈论。于论题中取主要义,题为‘往生净土论’,亦有简题为‘往生论’者。

  未释论以前,先将净土之义说明:土即国土,与国家之国义有别。此中国土,是指世界而言。世界、依佛典说:‘虚空无边,世界无数’。这与中国古来思想,以为国土之范围就是上天下地,舍此上天下地更没有什么国土世界,颇不易相通;但是与现代天文学正可相通。依据天文学者之研究所得,知火星世界中有人民。空中等于太阳之各恒星,皆是世界,亦可有人生,故世界无有限量。于此无量数之世界中,当然有苦乐、净秽、好恶之种种差别,其清净安乐美好庄严之世界,即是净土。由此说来,西方净土,在现代天文学上很容易承认。此娑婆世界,是苦的世界,不是庄严安乐美好的世界。处此众苦胁迫之世界中,欲求摆脱苦恼,往生乐土,非修净业不可!若修净土业因,能得净土乐果。释迦世尊于净秽、好恶、苦乐悬殊之世界中,特选说此清净、胜妙、安乐之世界。弥陀经所谓‘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平常人于此娑婆世界尚有所不见不知,闻于十万亿佛土外更有世界,必以为无稽荒渺之谈。然以诸佛之智慧眼观之,确见有此世界,如吾人现前见有台桌相等。故释迦世尊劝导众生,观此世界灾难困苦之逼迫,发求生极乐世界之心念,勤修净业,往生净土。以上明往生最浅显义,依科学上之天文学,亦可见到。

  依佛法中胜义谛说:究竟清净之佛土,是离一切相,离一切分别言说之一真法界。此一真法界,遍一切处,人人本具而不显现者,为烦恼业报之所障故,虽遍一切而不相应,终处于如梦如幻之生死中,流转不息。若能破此烦恼业报幻梦,一念觉悟,一念即与净土相应。是则‘往无所往,生无所生’之往生义也。若据世俗谛说往生:‘往则决定往,生则决定生’。以修净业之因,至临命终时,决定离此娑婆世界,往生西方净土之极乐世界。合胜义世俗谛说往生,又可说:‘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以往生者,究以何为真能往生之报体,若谓躯壳之中另外有一灵魂等为往生报体,则灵魂之说早为佛学所破。佛学上说往生报体,即阿赖耶识,此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无有方所。生此国土之中,即由能生之业力成熟,而此国土之报体成就。如是得生净土之净业成熟,即生净土之报体成就,故曰‘往则无所往,生则决定生’。复次、就所成之报身未舍命时,为此世界之报身,若舍命而往生极乐,即成为极乐世界之报身,则‘往有所往’。然无实在之能生所生,究从何而生娑婆,从何而生极乐?若从自生,未生则自体尚无,何能自生?若是他生,望自说他,自既不生,他何能生?若无因生,则等于无生。中论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故可说‘往有所往’,而‘生无所生’。以上四句皆不可偏执,果能离执,即可随机方便施设言说。

  二 造译题

  婆薮槃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婆薮槃豆是造论菩萨之别名,菩萨是通名。婆薮、即天义、世义,世主天生之义。槃豆、即亲义。故古译有世亲、天亲之别。世亲有弟兄三人,世亲之兄即无著菩萨,世亲之弟即师子觉尊者,皆是出家菩萨。世亲菩萨造论最多,号称千部论师。始学小乘造五百小乘论,后转学大乘更造五百部大乘论。菩即菩提,萨即有情;菩提乃成佛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遍知’,此菩提即从证无上正遍知果得名。诸有情若发得成菩提之心愿,即是菩萨。中国人一向不明白菩萨之意义,错认菩萨为偶像之代名词,凡属泥塑木雕等之偶像,皆称菩萨。不知吾人能了知佛果上之种种功德,发起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心愿者,才是菩萨。菩萨之功行有远近,智慧有浅深。十信位,谓之初发心菩萨;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位,谓之三贤菩萨;十地是圣位菩萨。世亲即四加行位之菩萨。在历史上,一千六七百年前,印度有名世亲菩萨者,造立此论,故曰婆薮槃豆菩萨造。

  佛生于印度,说法是依印度梵语而说,其后弟子结集,亦用梵文等印度文字。现由印度之梵文译成中国之华文,故须明翻译之历史。元魏即南北朝时北朝之魏,曰元魏以简别于曹魏也。天竺、乾竺,皆是印度。元魏时、印度有通达三藏之法师名菩提流支者,翻译此论,故曰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梵语菩提,此云觉,流支此云爱或希。觉爱、觉希,即以菩提──觉──为其所爱乐希望也。

  【解 文】

  甲一 偈文

  偈文即规定五字一句者;偈后之散文,曰论文。本论无论偈文、论文,皆以修五门往生净土行为纲领,故此论亦可谓五门往生净土行论。

  乙一 敬法主略明前三门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世尊我一心归命,即我一心归命世尊,是敬说法之主。经是弟子亲闻佛说,于结集时首加如是我闻。论是依经而造,经由佛说,于造论时首当致敬于佛。一切教法,皆释迦世尊所说,故世亲于未造论前,首致敬于释迦。如吾人于未诵经、未讲经前,须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即皈命义。我、是代名词,常人言我、执有实在之我;菩萨言我、但是以便称呼之假名。成唯识论所谓‘由假说我法’,即言佛及菩萨等言我,皆由假而说也。一心者,收摄散心,而专一其心以归命于世尊。以此身命归敬世尊曰归命,表致敬之至。世尊者,世出世间之最尊最贵者,是诸佛之通号。然此中世尊专指释迦,以释迦是说法主故。而佛佛道同,敬释迦亦即是遍敬十方一切诸佛。

  归命有恭敬礼拜义。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为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阿弥陀佛,是赞叹阿弥陀佛之光量无边,为赞叹门。如来者,如、即真如实性,证真如实性成无上正觉,而来度脱一切众生;从真如实性而来,是无来而来,名为如来。愿生安乐国者,发愿希求往生于安乐国土,为作愿门。礼拜属身业,赞叹属口业,愿生属意业,修清净三业也。

  乙二 依经相广说观察门

  丙一 明依经教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明所说之功德相,非由自所见,亦非自所臆谈,乃依佛经中所说而说。修多罗、有译素怛缆,此云契经,即契理、契机之经常大法。就广义说,修多罗是对律、论而言。就狭义说,即指十二分教中之长行散说分。此中指广义说。

  经中所说义广,亦说有诸佛功德。今世亲菩萨唯依佛经中说阿弥陀佛之功德相而说偈。真实功德相者,以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佛既于经中作如此说,则阿弥陀佛之功德当是真实而非虚假。复次、净土庄严等之功德相,是无漏果所成,离一切颠倒染污等相;此无漏之功德,离一切相、即一切相,故名为真实相。将经中散说之功德相,总摄于此偈颂之中;而此偈文与佛所说之教法相一致,不相违背,故曰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丙二 列观功德

  丁一 世界功德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观察门,就是观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功德之相。此中观世界功德,即首观西方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功德之相。此观世界功德之偈颂,自观彼世界相至阿弥陀佛国,配下论文,总有十七种功德。此为第一、清净功德成就。谓彼西方极乐世界,是胜过三界道之清净相。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二、量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所成之量,犹如虚空之广大而无有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三、性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之因性,是由出世清净无漏功德之所成就,非有漏不善染污业力之所成也。

  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

  四、形相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之形相,非闇昧不光亮之形相,是清净光明犹如镜及日月轮等之相。

  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

  五、种种事功德成就。谓具备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之七宝,乃至百千无量珍宝,成就清净微妙之功德庄严。

  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

  六、妙色功德成就。炽、光盛也,谓西方极乐世界之无垢色相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也。

  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七、触功德成就。迦旃邻陀,印度极微细柔软之草名,触此草时,能生乐受,若与西方极乐世界宝性功德柔软之草相接触时,其所生乐,尤胜过与迦旃邻陀触所生乐。

  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喧吐妙法音!

  八、庄严功德成就。首一颂,明水中庄严功德成就;中一颂,明陆地上之庄严功德成就;末一颂,明空中庄严功德成就。

  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九、雨功德庄严成就。谓空中雨无量华衣以为庄严,有无量香气,普熏一切法界。

  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

  十、光明功德成就。谓佛之智慧光明清净如日,不仅能破世间之黑闇,且能破一切众生内心上之无明痴闇。

  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

  十一、声功德成就。谓佛之声语微妙,普闻十方,求其边际而不可得。

  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十二、主功德成就。正觉阿弥陀即阿弥陀正觉,就是阿弥陀佛。谓阿弥陀佛为极乐世界之教主,是法中之王也。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十三、眷属功德成就。有主必有伴,谓与阿弥陀佛相伴之大菩萨及九品往生之众生,皆由阿弥陀佛之正觉华变化而生也。

  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

  十四、受用功德成就。平常所谓法喜充满,即此中爱乐佛法味;禅悦为食,即此中禅、三昧为食。爱乐佛法,得其趣味,而以法味滋养其慧命。梵语禅那简称曰禅,此云静虑。三昧,此云等持,平等安持其心,令离惛忱掉举,通常所谓定也。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十五、无诸难功德成就。谓身心之所受,无有一切苦难。即弥陀经所云:‘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故名极乐’也。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十六、大义门功德成就。此中说女人等不生,意说已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众生,无有女人等相。不明此义者,误解女人等不得往生西方。如此则女人等念佛,岂不徒劳无益?须知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者,皆具有三十二相之大菩萨相,无有女人、根缺及不具福报之三乘人相;非谓此土或他方之女人根缺及二乘人不得往生极乐也。已生极乐者,虽有凡夫、二乘等别,然皆必进入大乘,毕竟成佛。故西方极乐世界,是由大乘无漏善根之所成就。以是大乘善根界故,不仅无有女人、根缺、二乘之体性,而女人等之名称皆无,只有阿鞞跋致菩萨等之名称。

  不但阿弥陀佛有净土,十方诸佛菩萨皆有净土。但是诸佛究以何故安立净土?释迦世尊究应何机而说净土法门?此为修净土者急需解答之问题,兹为述之:

  世人有因恶报现前,怖畏惊悸而求生净土者;有因饥寒困苦生活之所逼迫而求生净土者;有因老病等苦之所逼恼而求生净土者;皆以避苦趋乐之心理,为往生净土之动机。细考诸佛安立净土,释迦世尊说净土法门,虽附有令众生厌苦欣乐之意,然非佛建立宣说净土之本意,佛之本意在为真正发大乘菩萨心者安立宣说也。凡夫众生避苦趣乐之心,志在快乐,不求永断生死。如厌离三恶道苦而欲保持人生不失,厌离人生之苦欲求生天,厌欲界苦求生色界,厌色界苦求生无色界;只须以佛法中之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八定收摄之。持五戒可保人生不失,修十善、八定得生天道,何须诸佛安立净土?释迦说此净土法门?至于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之二乘人,求出三界,永断生死;祇须了知三界是苦,众生不净、无常无我等义,依四念处起四正勤、八正道等之三十七菩提分法,精进勤修,于一生中虽不即得阿罗汉果,决定能得须陀洹果。由得须陀洹果,即永不退转而再受生死烦恼等苦,亦不须依净土法门以求往生净土。如锡兰、缅甸等小乘佛法,即专求得阿罗汉果,了脱生死。故彼锡兰、缅甸等处,无此净土法门也。

  由此推之,诸佛之所以安立净土,释迦之所以宣说净土,非为凡夫、二乘,实为有大乘根性之众生。听闻佛法,不求来世福报安乐,不图自了三界生死苦恼,而为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大乘心者,乃安立宣说也。

  发大乘心者了知诸法缘生道理,知一切法是众缘所生。以法是众缘所生,一法即一切法;众生是众缘所生,一众生即一切众生。离一切众生别无有我,非令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即无佛可成!因此发普度一切众生共成佛道之大愿,决无离一切众生而自去了脱生死之理。以众生即自己,自己即众生,无有众生与我之别。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有离众生外可度脱之自己也。

  菩萨既以一切众生同体不二而发普度一切众生之悲愿,然欲成满此愿,非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可。否则、虽有此愿,事实上终无可成之一日。由发欲度尽虚空遍法界众生之大悲心,欲度此无数众生,须断无尽烦恼,修学无量法门。成就无量福德智慧庄严之圆满佛果,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入无量世界,度无量众生,非一生所能做到。起信论说:‘信心成就,入正定聚,须经十千大劫’。十千大劫,即一万大劫。大乘信心成就,其难如是,况佛果乎!

  成佛既非一生所能,而已发大乘心者须修六度,修六度时,时有种种退堕破坏大乘心之违缘,有失坏大乘心之危险;而人命短促,旦夕无常到来,或上升乐趣,或下沉苦趣,又有迷失大乘心──菩提心──之危险。因有如是种种恶缘,菩萨虽已发大乘心而欲保持不退者,实非易事!诸佛有护念菩萨之责,金刚经云:‘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对此已发大乘心而未能不退之菩萨,究以何法慈悲护念,而使其已发之大乘心不致有失坏退堕之危险?因此诸佛以欲护念如此已发大乘心未能不退之菩萨故,遂安立清净庄严之国土。菩萨于何土有缘,即发愿往生何土──随所发愿,起决定信,专一其心。则临命终时,随其所愿而往生净土,闻法不退;而还来普度一切众生。若无诸佛安立净土为已发大乘心菩萨之所依归,一旦退失,则前所修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种种功德,唐丧无益。故菩萨必以净土为归宿,方不致退失大乘心──菩提心──而唐捐其前功也。此为阿弥陀佛及十方诸佛成立净土之正义,亦即释迦说此净土法门之真义所在。修学净土法门者,须于此义深切了解注意之!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我愿往生,阿弥陀佛国!

  首二句,即第十七、一切所求功德成就。谓西方极乐世界,应有尽有,凡众生之愿乐,一切皆令其满足。后二句结发愿往生也。

  丁二 佛功德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

  前观佛土功德总有十七种功德,为依报庄严;此中观佛功德,与下观菩萨功德,观极乐国土之正报庄严功德。依下论文,观佛功德总有八种,此为第一、座庄严。谓以无量大宝华王所成之微妙清净花台为座。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二、身庄严。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光;此中言一寻者、乃随此土众生观察释迦佛之光量言也。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三、口庄严。谓如来口中所发之语声微妙而普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四、心庄严。谓佛心平等,犹如五大无有分别。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

  五、众庄严。谓一切天人不动众,皆从阿弥陀佛之清净智海而生。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六、上首庄严。谓与阿弥陀佛相伴之上首,皆如须弥山王之胜妙而无有能过之者。

  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七、主庄严。此从伴中显主,谓阿弥陀佛为天人等之所恭敬、围绕、瞻仰、赞叹之法主也。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八、不虚作住持庄严。谓凡见佛光明,闻佛名字,皆能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空遇光明,空闻佛名而不能成佛者。

  丁三 菩萨功德

  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雨天乐、花、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

  依下论文,说菩萨有四种正修行成就之功德。首一颂、言菩萨之化身普遍十方,而报身如须弥山常住不动,即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普化十方之义。第二颂、言菩萨之应化身,能于一切时中以一念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利乐有情。第三颂、言菩萨以种种天雨音乐、花、香、衣服供养赞叹一切世界一切诸佛无余。如普贤菩萨之广修供养;弥陀经之‘各以衣祴,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第四颂、言不仅至有佛世界以上求佛道,且至无佛功德之世界以下化众生,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身。明代蕅益大师,修菩萨行。人询以师有何愿?师答有二愿:一、愿以所修功德回向往生净土,二、愿生净土已,成就不退,而入地狱普度一切众生。此言修净土者,若以凡夫避苦趣乐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净土,则不与净土相应。虽亦带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说净土之本意。

  乙三 述偈意总结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为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首二句、明作论说偈宗旨所在,为愿往生净土而作偈,故曰愿生偈。后二句、明回向门:言菩萨是以大悲心而修净土,不但求自往生净土,且欲与一切众生同往彼清净安乐世界。故以所修念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同得往生净土也。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总说竟。

  此总结说偈已竟。无量寿修多罗,指净土之无量寿三经。谓无量寿经中长行散说之义,今我世亲以偈总摄说之已竟。

  甲二 论文

  乙一 总征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此总以问答体,征问发起说偈宗旨所在。论即议论,依理讨论研究之谓。

  乙二 广释

  丙一 通示五门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此总标列五门。云何观?即观察门中之三种观察。云何信?即依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信心。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以下别释五门。初、礼拜门。佛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皆十号之一。如来义如前解。应供者,以佛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应受天人供养。正遍知者,简别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之不知、邪知、偏知、不圆满知,曰正遍知。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应供,阿弥陀正遍知,皆指阿弥陀佛。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弥陀佛国。

  云何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二赞叹门。以语业称扬赞叹弥陀如来。佛之光明,由清净无漏智所发,曰光明智相。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如来之名诠表如来一切功德,称如来之名即称如来一切功德。欲与如来名所诠之真实功德相应,非如实修行不可。故曰: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得入众会见佛闻法。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三、作愿门。作者发起义,发起往生之愿也。奢摩他,此云止。净土行者,既发往生之愿,欲令心中唯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之念,无有他念,须修奢摩他行;令心专注安乐国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四、观察门。欲以智慧观察彼三种真实功德,须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此云观。以毗婆舍那观三种真实功德,则行者亦得如实功德而决定往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五、回向门。净土行者,知我与众生同体不二,能不舍一苦恼众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成就广大慈悲之心。

  丙二 别详观察

  丁一 列释三观

  戊一 国土功德

  己一 喻彰胜力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前面通示五门修行之法,此以观察一门别加详细解说,而首以譬喻显佛土殊胜不可思议之功德力。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下别分十七种观察法,此于十七种观察法前,先明观察佛土之总观察相。谓观察彼阿弥陀佛安乐国土所成之可共见闻等之种种功德相,应当如何而观察之?当以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

  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与此世界之国土不同。此世界之国土,是由众生共业之所成就,弥陀安乐国土,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之所成。佛说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于因地中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愿力所成之国土,能令见者、闻者之众生皆得往生,故不可与此世界国土等一观察,必以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凡事之可思议者,皆由言语思想之所安立,如言此为何事?此事即有一定之范围,界限。此即非彼,彼即非此,此物非彼物,彼物亦非此物。以凡有言说思想,即有是非、彼此之分别相。若离言说思想,即无是非、彼此之相,无有是非、彼此之相,即为不可思议之事。有凡夫不可思议事,而二乘可思议之;二乘不可思议事,菩萨可思议之;菩萨不可思议事,佛可思议之;佛智所行者即一切无障碍之一真法界,为分别思量所不能及。经谓‘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议也。

  不可思议,则一切法皆不可得,法无可得,何有言说?然为众生故,不得不假言说以明不可思议之净土,令众生信乐往生,故以方便譬喻显示之。摩尼如意宝性者,摩尼是梵语、此云‘如意’,华梵双举,故曰摩尼如意。如意宝珠,是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珠往往为龙所取,是物质中之最不可思议者,得此宝珠,举凡众生身之所需,如衣、食、住等,皆可随意从宝流出,故曰如意宝。此如意宝不可与其他宝物相比,他宝有其决定性之范围,如金宝只可为金,不可为琉璃等宝。如意宝则不然,众生意欲何宝,则何宝显现,无有决定性之范围。以物体如意宝之不思议性,比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不可思议之功德性,故曰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然如意宝之不思议性,与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之不思议性,不过少分相似,非绝对完全相同。何以故?以如意宝只能满足众生身之所需,而阿弥陀佛之净土,不但能令无量众生往生彼国生活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且能满足众生之菩提大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得成佛。故曰相似相对法故。

  此总观察国土功德为不可思议之力。下十七种分别观察中,亦皆含有此不可思议之力也。

  己二 列门分释

  庚一 列门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庚二 分释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观彼者,即观彼弥陀极乐之相。三界道者,道有有漏道、无漏道之分,有漏道是由烦恼所成。众生所起之业及业所成之报带有烦恼性者,名为有漏。如有烦恼漏落生死而为三界之所系缚,名三界道。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功德相,是出世无漏清净善根之所成就,故曰胜过三界道。阿弥陀佛即以此功德庄严之极乐净土为度众生之妙法,如驶船渡人,以船为度人之妙法。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极乐世界虽是阿弥陀佛之变化土,化土即是报土,报土亦即法性净土。法性遍于一切,离一切相,无有限量,不过随众生功德高低之不同,而有大小差别之相于众生心中显现。其实随十方世界之众生同时往生,亦不觉其逼迮。故彼世界之量,是无量之量,犹如虚空之广大而无边际。不同此世界中人口稍一增加,即有土地逼迮,生活困苦之状态。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前言相功德成就,是就体相而言。此中性功德成就,性即是界,界即种子,种子即是因性。即明前之果相,从此‘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种性为因之所成就。四谛及三十七道品,皆为正道──正道之体即八正道,此出世正道是三乘共相。大慈悲心,是出世大乘之不共相法。以此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之出世善根,为彼世界之种子性,显彼世界若因、若果皆是清净无漏功德。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色法有显色与形色之二种: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此中光明形相,是指形色而言。彼极乐世界之光明,遍一切处;众生楼阁宝树之中,莫不具此清净无漏犹如镜及日月之光明。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平常说有八珍、七宝,今言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珍宝,或千或万,无有数量,不可列举,故曰‘种种’。彼土以有无数珍宝性故,能具足清净微妙庄严。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妙色功德是指显色而言。在显色法上讲,是极明曰无垢;若就功德性上讲,是无无明烦恼等垢曰无垢。炽者、盛也。以无垢盛大明净之光明,照耀一切世间,普摄一切众生。

  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者、接触义。衣服等物,皆可为触,此中唯举草言。此宝性功德之草,非坚硬而柔软,能令触者生胜妙愉快之乐受。此土众生遇有乐受,则于乐境生贪,增长烦恼。极乐净土所有乐受,能令众生烦脑断尽,功德增长。迦旃邻陀、印度极微细柔软之草,触之亦能生乐,然比净土之宝性功德草,则有霄壤之别。故言宝性功德草,胜过迦旃邻陀。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言极乐国中水、陆、空三种,皆极妙庄严,无能过者。文义皆易了,略不详述。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从空而下谓之雨,空中有如是花、衣等者,皆由安乐国土功德力之所成就故。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前之形相妙色功德,虽讲光明,然皆说色法上之光明;此中说佛智慧之光是非色法之光明。色法光明能破器世间之昏闇,不能破有情众生内心上之痴闇。众生之痴心闇冥,唯佛智慧之光才能破之,故智慧之光,乃是真实光明。心之痴闇尤甚于器世间之昏闇,世所谓‘宁盲于目,不盲于心’。以目四盲多仅一世之痛苦,心盲造业流转生死,痛苦无穷。

  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梵即梵天,音声之中,梵声极为清净。极乐世界所有佛声、菩萨声、声闻声,乃至风声、雨声,一一皆如梵声清净,深远微妙而普闻于十方。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此显土中有主。如言中国,不但言土且有人民及主权统治权。极乐国土亦复如是,不但有种种庄严之国土,且有阿弥陀佛为其主。正觉是华语,梵音为佛。正觉阿弥陀,顺中国文法即是阿弥陀佛。法王亦佛德号之一,于一切法得自在者、曰法王。等觉菩萨于法尚不自在,唯佛于法能得自在。阿弥陀佛是法中之王,于法自在,故能善为极乐世界之住持者。

  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世人言眷属,指家族而言;阿弥陀佛之眷属,是以极乐世界之一切众生,乃至十方世界之一切众生而为眷属。此土有胎、卵、湿、化之四生,若生极乐净土,皆是莲华化生,故称极乐世界之凡夫、二乘、菩萨一切众生为净华众。而此诸净花众,皆由阿弥陀佛正觉之功德化生,故曰正觉华化生。正觉华者,七觉支又名七觉华。由七觉支能成正觉,犹如有华得成果实。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此土众生,触食为食,以稻谷麦等滋养生命。极乐众生,是以佛法味及禅、三昧为滋养生命之物。

  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极乐世界衣食自然,远离身恼;无有爱别离等忧愁苦恼,远离心恼。此土受苦无间,彼土受乐无穷。

  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此中文义已详前解。然论文有须特别注意者有二:一、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之句,即明偈中所言极乐世界无有二乘、女人、根缺之三种讥嫌,是就净土行者已得生净土之果报上讲;非谓因中二乘、女人、根缺不能修净土也。二、等者、平等一相故者,此即解已得净土果报所以无二乘、女人、根缺诸相之义。谓生极乐者,于九品往生中虽有下品往生为凡夫,中品往生为二乘等之别,一生极乐则其身相平等,同为大乘菩萨之相,故无二乘、女人等相。

  现画西方净土相,有画男、女、二乘等相者,此不过对照此土之相,令众生见彼土有吾人之相而发愿往生,亦弘法之方便。其实生净土已,则离现在之我相,均得菩萨之三十二相。

  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生彼极乐世界之众生,由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故,所有一切愿乐,皆能满足成就。不仅生活上之愿求能令满足,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皆能圆满成就。

  己三 结显妙义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谓前所说十七种功德是略说者,显赞莫能穷,说莫能尽,略中包广之义。总前所说十七功德,具自利利他二种功德,净土能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听闻佛法,乃至不退,证无上觉,乃真正利他功德,故曰: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之化土,然化土即报土,报土即法性土;法性即真如、实相、一真法界,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故曰: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佛之三身、依正二报,本不可分,三身即一身,三土即一土,而后人妄执分别,以为化佛非报佛,报化土非法性土,不知化佛必依法、报佛而起,法、报佛必为化佛之所依。十六句及一句者,以前十六种是别,后一种是总。

  戊二 观佛功德

  己一 列门

  云何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者、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五者、众庄严,六者、上首庄严,七者、主庄严,八者、不虚作住持庄严。

  前观佛土之中,虽亦观佛及菩萨,然祇是从土中总相观察,此乃以别相观佛功德。此先标列别观佛之功德,总有八种。

  己二 分释

  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前观国土之中,观土亦观佛,此观佛之中,观佛亦观土。弥陀佛座,本以安乐世界为座,如卢舍那佛以千华台为座;千华台即千世界。然就佛所座之最近处言之,即以无量大宝华王所成之微妙清净之莲华台为座。大宝王、即大宝华中之王。

  何者身庄严?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赞佛偈云‘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即佛身之庄严。阿弥陀佛之光明无量,偈中言光一寻者,就此土众生观释迦世尊身光一寻以为观阿弥陀佛光明之标准,而言阿弥陀佛之相好光一寻。

  何者口庄严?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言语之发生,由唇、齿、舌、及风轮等和合而生,非单独之口能发言。今唯就发语之显相上讲,以语庄严为口庄严。佛之语言声音微妙,如梵天声响,能普闻十方。

  何者心庄严?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佛心即佛之心意,佛之意等于地、水、火、风、空之五大,无有分别。地无分别,好恶之人行于地上不起分别。火无分别,可烧之物火皆烧之,腐烂之草、檀香之木一概烧之而无分别。乃至虚空容纳一切无有分别。佛之心意,亦复如是。因佛以平等之心,普度一切众生,不分贫富贵贱,有无善根;一切皆令得生净土,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何者众庄严?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平常讲三业,福业生人天,非福业生三恶道,不动业生色究竟天。极乐国土中之天人等众,其根本皆由阿弥陀佛智慧海中之功德力,令得往生。如慈善家之办孤儿院,孤儿虽自有力能来院中,然根本由慈善家之慈悲心;先有孤儿院之设立,孤儿始有可入之院。众生往生,亦复如是。若无阿弥陀佛智慧本愿力,成立西方净土,众生虽欲往生,亦不可得。

  何者上首庄严?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此中上首庄严,即指大乘不退转之大菩萨,犹如须弥为山之王,无能过者。大菩萨亦复如是,众中之王,无能胜者。

  何者主庄严?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前从主中显众,众中显上首,此复从上首中显主。即以主显伴,以伴显主,主伴互显之义。以从伴中显主,故说是天人丈夫众恭敬围绕瞻仰之主。主能为天人等众恭敬围绕瞻仰者,则其主之功德不言可知。

  何者不虚作住持庄严?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极乐国中由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故,诸往生者,皆养成大乘菩萨不退转力而后能示现十方,普度众生;否则度生之任,不使荷负。如办孤儿院者,须教养孤儿,具有德、智、体之三育,然后使其服务社会,不仅为一善良之人民,且使为国家有用人才。阿弥陀佛建立净土,亦复如是。凡生极乐遇阿弥陀佛者,随修因之浅深,成佛有迟早之别,然毕竟皆得成佛。以极乐土中有良好之环境,能令众生菩提日增,烦恼渐断,无有退失,必至成佛,故言遇无空过。净心菩萨,有讲八地以上之菩萨为净心菩萨;通常讲净心菩萨是指初地菩萨,以初地菩萨有清净无漏智相应故。未证净心菩萨,即未证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虽非初地菩萨,然可与登地菩萨将来毕竟同证平等法身无异。虽是初地菩萨,然可与上地菩萨毕竟同证寂灭平等。寂灭相、即诸法实相,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之清净平等法性。念佛之人,有误解生净土即是成佛者,于此须知:生极乐世界,非即是成佛或大菩萨,亦有未证净心之凡夫二乘,及已证净心之初地菩萨。生净土者,虽是凡夫或二乘,亦有必至成佛而不退转之利益。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以上略说如来功德竟。

  戊三 菩萨功德

  己一 总标

  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前已观佛土及佛功德,复云何观彼世界中之菩萨功德?谓总观菩萨有四种正修之功德成就。佛是果位,菩萨是因位。菩萨于因中须修自他二利之正行,故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外道亦有修行,然是不正之行。

  己二 征释

  何等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极乐国中之菩萨,能成就于一佛土之中,身无往来而应化十方,普度一切众生之殊胜功德。菩萨若离此世界往彼十方应化,则不殊胜;若住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应化,亦不殊胜。今极乐国中之菩萨,能不离于极乐而往十方普度应化,是为殊胜。如实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萨真实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实修行,常往十方世界作教化众生之事业。菩萨常转离一切烦恼垢之法轮,虽或现佛身及菩萨身,而报身安住不动。故偈曰: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也。开诸众生淤泥华者,淤泥中之莲花,无日光之照,花不能开。众生亦然,虽有善根种子,如无菩萨应化开导亦不成就。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菩萨之应化身,非离此处而应化彼处,是于起一心动一念之间,都能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教化众生。不但菩萨之教化方法有种种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种种方便,随机教授。与念佛法门相应者,教以念佛;与禅定法门相应者,教修禅法;令众生如法修行,灭除无明烦恼,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间慈善家之祇能暂止众生之苦,不能永灭众生苦因。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极乐菩萨化生十方世界,无一世界不去化生,曰无余。化生如此,放光亦然。此言极乐菩萨不仅往至十方普度众生,亦往十方供养诸佛,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菩萨何故能往十方供养恭敬赞叹诸佛?以菩萨无功用道,不起分别,能任运往游也。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萨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萨至无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现世尊虽已涅槃,然有佛像之存在、经典之流布,众生依佛教法,犹可修行乃至证果,仍为有佛世界。有根本无有佛法之世界;众生永无闻法之日,生死无有了脱之期,其苦等于地狱!而菩萨以大悲心而生极乐,故以慧眼了知此无佛法之世界而发愿往生,弘宣佛法,建立三宝。使不见不闻之众生,了知真实法性,然后如解修行,得证道果。其所开示建立之法,犹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萨有菩萨之功德而不普度众生,虽有功德亦等于无,故菩萨一有功德即当教化众生。地藏菩萨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即此义也。

  丁二 结归一法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应知。

  观察门中分别观察三种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观察三种功德,总结归成一句法摄。向说者,指前所说三种功德庄严。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者,以三种功德成就之因,即阿弥陀佛之大愿心力。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于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后依誓愿之心、修誓愿之行,而成所誓愿之果──极乐世界。如摩尼宝珠,由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极乐世界即由阿弥陀佛之愿心而成。阿弥陀佛以愿心成此极乐世界作种种佛事,令众生断无尽之烦恼,证无上之菩提。

  诸佛普度一切众生之大悲心愿虽同,而度生之方法有异。如此土释迦世尊,以语言音声说法度生,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众香国以香而为说法,乃至有以花及睡梦等而为说法度生。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即以所成之安乐世界,而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门。

  欲生净土者,祇须发愿即得往生,以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而阿弥陀佛誓愿之中,已有欲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之愿。是彼国土已含有摄受十方世界众生发愿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铁之力。故愿生净土者,决定得生。平常得生净土,须至初地菩萨方能成就自他受用净土,其所成之净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一发愿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极乐净土,不必须修满净土之因,可但由发愿往生而得。此虽于寻常所讲:‘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证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违,然佛法中有五不思议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说不须如修初地菩萨之行,得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净土,即五不思议中之愿力不思议。

  前分别观察中有二十九种功德,今总摄入一法句中,所谓一法句者,即清净法。此清净法,即清净法界,即佛无漏智所证之法性。佛以法性为身,法性亦佛之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四智菩提,四智是无漏无虚妄无颠倒智,此智为能证;与此智相应,为此智之所证者即清净法界。此清净法界,即佛之无为法身:以无分别智证无分别理,理智如如,离能所相。众生之范围有广有狭:最广之义,一切有情无情生灭诸法,皆谓之众生;以是众缘和合而生故。其次、除无情法,凡属有情,佛及菩萨乃至微细昆虫,皆是众生。其次、以众生与佛相对,佛非众生,菩萨及一切有情,是众生摄。其次、以众生与圣人相对,十法界中四圣非众生,六凡是众生摄。此中所云众生世间之众生,即摄佛与菩萨之众生义。取 ?严宗言世间有三: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三正觉世间。本论言二世间,即将华严之正觉世间,摄归于众生世间也。有世间差别之相,皆为世间功德;若‘言语道断,心行寂灭’之无差别相,是为无漏之出世间相。此中虽言世间,然皆以无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间之世间也。

  丙三 善巧回向

  如是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本论总有五门,别明观察即观察门。现讲如何善巧回向,即回向门。

  五门之中,作愿门,正修奢摩他行;观察门,正修毗钵舍那行。礼拜、赞叹二门,即止观之前方便行,故总菩萨所修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而曰:菩萨奢摩他、毗婆舍那广略修行。于五门中,作愿一门最为紧要,未作功德──礼拜、赞叹──之前,须先立愿;正作功德之时,亦须有愿。以有愿故则功有所归,心有所专;功有所归,则功不散失,如钱有绳,钱不散失。心有所专──发愿往生西方,则心专注于西方净土──则摄散归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婆舍那──由作愿门而起观察门──观察佛之依正庄严,则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双运。三种观察,是为广行。三摄于一,以一清净法界为总,是谓略行。

  成就柔软心者,心有烦脑则不柔软,犹如野马;若修止观,即能降伏一切烦恼,烦恼伏已则柔软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软忍,则贪着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能详细观察。故止观二门,须使柔软心成。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上讲回向所依之心,此处正讲回向之义。已有功德成就,方能回向,故须由前礼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进、念、定、慧之五善根,及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为善根三总相。其实、一切功德,皆可谓之善根。如念佛念至无有杂念,即成就一种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为根,成就念佛之善根。如乐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习惯,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之、造恶亦有恶根成就,如贪、瞋、痴三毒谓三毒根,所谓恶根性、劣根性是也。不善巧回向者,以有我执之心,所作功德皆为我而作,是有漏著相之功德,非出世无漏功德。此有漏功德,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回向,须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义。能不自求保持安乐,即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如吾人念佛往生净土,非唯求自得处安乐,是为救拔一切众生之苦而生净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虽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令众生断烦恼,证菩提,方能拔除众生之苦本。净土法门,令人往生,虽未使众生即时断除烦恼,然生西方者即能离苦,亦渐能尽除烦恼,成无上觉。

  菩萨如是善知回向成就,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何等三种?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故。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回向,即违三种大乘菩提之心,若违大乘菩提之心,即违阿弥陀佛安立净土之本旨。修学佛法,要以无我心为出发点。若有我执,即成凡夫。故二乘人,从消极方面破除我执,证阿罗汉;大乘菩萨,以大悲心无我圆成佛果。

  梵语萨迦耶见、此云身见,于身见而有我执。有此我执,即有贪爱、痴、慢。唯识论说我执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缘第八赖耶见分为我,为俱生我执;是我执心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识攀缘五蕴所起我执,通俱生及分别我执。要破我执须有般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执,断烦恼障,证生空理;破法我执,断所知障,证法空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蕴和合而有,无实个体,等于一个团体,须由众多份子和合而成;若离众多份子,则团体不成。吾人亦然,祇有众缘和合假相之我,无有实体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实。由了生空,更进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蕴,亦是众缘和合而成,则五蕴亦空,成法空观。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贪着,不求自乐,故曰: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

  世间之慈悲,与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间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慈悲,是以无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三:一、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缘众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缘慈;不见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缘慈;以无功用而起慈悲,是无缘平等慈。众生于无苦中而妄起苦,是极苦恼。如此苦恼众生,如处大火宅中,菩萨能以大慈悲心,令离根本苦,得究竟乐:故曰: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离我执之心,故功成则图一己之享受。菩萨不然,菩萨愿生安乐世界,为怜愍一切众生,不是以极乐世界来供养自己。故菩萨依智慧为本而起方便,作回向利他之行;怜愍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有此三种相违法,则大菩提心不成;离此三种相违法,成大菩提心而大乘义门成就。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故。何等三种?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以为自身求诸乐故;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是名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应知。

  凡不为自利而起,即能无染;世之立功业作大事者,有为自受乐之心,即有染心。菩萨不为自身,故无染心。不为自身成无染清净,是唯自身清净。若能拔一切众生苦,令一切众生皆得清净,是为成就安清净心。不但令一切众生离苦,且令一切众生证得无上菩提之觉法乐,是为乐清净心。若以三清净心与三德相对,无染清净是断德,安清净是恩德,乐清净即是智德。三清净法与菩提心相应随顺,故曰:随顺菩提法门满足。

  向说智慧、慈悲、方便三种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应知。

  以前三门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者: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语,此云智慧;方便是华言,梵语沤和。修一切方便行,皆令证入实相故,方便摄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知一切法空无住着故,般若摄取方便。般若即摄方便,方便即摄般若。方便若离般若,即起我执;般若若离方便,即着空见。维摩偈云:‘智慧方便解,无慧方便缚,方便智慧解,无方便慧缚’。以般若而行方便,则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学法上所显金刚、佛母,亦即显般若、方便不离义。如鸟飞空,鸟喻方便,空喻般若。鸟无空不行,空无鸟等飞行,亦不显空有无碍用。喻方便无般若不行,般若无方便无用。

  向说远离我心不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远离障菩提心应知。

  三种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须破我,若不离我心,则菩提不成。故我心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离我而不安众生,与大乘心亦不相合。若假安乐众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实,尤不与大乘菩提心相应。故须离三障,方为大菩提心。

  向说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此三种心略一处,成就妙乐胜真心;应知。

  妙乐胜真心者,依涅槃经说,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三德不即不离,不偏不倚,即是妙乐胜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乐胜真心,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无上菩提心,亦即是实相无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禅宗诸祖心心相传,即传此心。正显禅中有净,净中有禅,即禅而净、即净而禅也。

  如是菩萨智慧心,方便心,无障心,胜真心,能生清净佛国土应知。

  此总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三摄归智慧、方便二心;所远离之心摄归无障心,无染清净等三心摄归胜真心。菩萨由如是等心能生净国土者,以由菩萨依如是心,证得清净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报土,由报土而成变化净土,故曰能生清净国土也。

  丙四 结明五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随顺五种法门所作随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说,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随顺法门故。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

  由上观成涅槃三德,成大菩萨,故曰:菩萨摩诃萨。自在、即自由义。前五门中礼拜身业,赞叹即口业,作愿即是意业。观察即智业;观察中虽必有相应心心所,而正能观察唯属于智慧故。回向即方便智业,以无相无著,始能回向,若无有智何能无著!普通所称业深障重,以为业是唯属不善;然在事业与行业上讲,业有善、有不善,有有漏、有无漏,非全属不善。如修净土法门为修净业,即属善业。文中复有二字,非谓除此五门之外另有五门,即谓依此五门、复有成就五种功德义也。 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门。

  由前五门,复渐成就此五种功德者:礼拜即是身业,由此礼拜一次,即与极乐相近一步,故由礼拜成就近门,即与极乐相近之门。将内心中之至诚恭敬之心表示于语言之中,谓之赞叹。以称名赞德必有音声,由此音声能令闻者获利,而成大法会众。又吾人诵弥陀经,即有天人等众同来闻法,同来护持,成大法会,故由赞叹能成大会众门。作愿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对向极乐世界,如是专念,定能往生极乐宅中,故由作愿成就宅门。观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如人入屋,屋中诸物显现眼前,明了观察,故由观察成就屋门。回入娑婆等苦界,即回向义。如已入屋,复入园林作诸游戏,故回向门名成就园林游戏地门。前四成就为入极乐世界功德;后一为出极乐世界功德。

  入第一门者,以礼拜阿弥陀佛为生彼国故,得生安乐世界,是名入第一门。以身礼拜莲池会上佛及菩萨之因,即得往生彼国之果。于礼拜时,观察依正功德,愿以此身命归投极乐,思此礼拜之身着地时即已往生极乐。所谓一心归命极乐世界,即此义也。往生之义,若就意识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庐山远公,定中三次得见极乐净土,不须舍此报身,始得往生。若就赖耶报体而言,赖耶普遍十方,而众生为业所障不能成就极乐报身;若修净业,即得舍离烦恼业报之身,往受极乐清净报身。往生既由报身,故由身业礼拜之行,得生极乐之果。

  入第二门者,以赞叹阿弥陀佛,随顺名义称如来名,依如来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会众数,是名入第二门。

  赞叹之中,最简便者为称如来名。如来名号,摄有种种功德,称如来名即称如来真实功德。若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亦有称扬之义,然不如称名简便。阿弥陀佛此云无量光,称扬阿弥陀佛即称扬佛之光明无量。从佛光明能显依正主伴法会大众自他差别之无量法众,故由称扬佛光无量,得入极乐世界大会众数。有生极乐不得入大会众,乃由疑心念佛,虽生极乐、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会众听闻佛法。依如来光明想修行者,依如来光明修行观想,能令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于自心显现,起信乐心。

  入第三门者,以一心专念作愿生彼,修奢摩他寂静三昧行故,得入莲华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门。

  平时之心散乱浮泛,不能专一,见闻嗅觉知于色等五尘境上,流转不息。若专归向极乐世界,将一切散乱心洗涤净尽,即是一心。专念者,无论定心、散心,皆是刹那生灭,不过在定心中,虽有生灭以缘一境相续而自不觉其生灭。散乱心刹那生灭,有时间断,如一刹那眼识缘色境生,二刹那耳识缘声境生,使眼识间断。若能一心,则刹那无间,名为专念。一心专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乱杂心,即得寂静。所谓‘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礼拜、赞叹是散心修,此之作愿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莲花藏世界者,莲花藏世界即阿弥陀佛安乐世界。极乐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一心专念无间,成三昧行,则极乐之三昧境现前,故能入极乐世界之华藏世界。能入莲华藏世界,即入阿弥陀佛之实报庄严土──他受用土。常人修净土,祇有礼拜、赞叹二门,若能修此作愿门,即得入莲华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论,此即九品中之上品上生,如龙树等初地菩萨之往生净土。

  入第四门者,以专念观察彼妙庄严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处受用种种法味乐,是名入第四门。

  观是依止而起,前礼拜、赞叹是止之资粮,若至加行精进,即正是止。于止前多修礼拜、赞叹,远离魔难,则修止易成。观须于止后方成,故曰以专念观察。彼处、即佛之功德庄严处。法味乐、即无上菩提觉法乐。

  修净土者,但依礼拜门修,虽得生变化净土不闻佛法;依礼拜赞叹二门修,生变化净土能入大会众中见佛闻法;依礼拜、赞叹、作愿三门修,得入实报庄严他受用土;依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门修,能于受用净土了知观察,得真实受用。如人入室,不能微细了知观察,于室中物不得真实受用;若能详细观察了知即得随意自在受用。菩萨往生净土,亦复如是。

  前之作愿,证入初地;此之观察,即由初地渐次增进乃至证得圆满菩提,受用种种法味之乐。

  出第五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

  大乘菩提之心,须有普遍度脱一切众生之心,否则无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夫求乐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乐;二乘自了之心,修二乘法──四谛、十二因缘──亦得自了,皆不须发大乘菩提之心。往生净土法门,是‘大乘种姓界’──前偈颂中已详言之,须发大乘菩提之心。既发大乘菩提之心,本为入一切苦恼世界普度众生,故菩萨修前四门后,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度生之回向,须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方能做到。因为地上菩萨才有回入苦恼世界,普度众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萨,住极乐中,听闻佛法,祇可以自所修功德,先作发愿之回向。

  慈悲心即为公为众之心,为无限量无边际之公众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心而发愿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医师学医为人治病,若无病者可治,医师之功不显。菩萨亦然,若不度众生,所成之妙用不显。虽有妙用,亦等于无。故菩萨之报身,虽常住莲华藏世界不动,必以应化身入生死园烦恼林中,令众生速断烦恼,出生死苦,同生极乐,共证菩提。游戏神通至教化地者,八相成道,及示现凡夫二乘菩萨等,皆菩萨之游戏神通。生死烦恼之园林,即菩萨之教化地。

  菩萨入四种门,自利行成就应知;菩萨出第五门,利益他回向行成就应知。

  此结前四,成自利行;后一成利他行。然菩萨自利即是利他,以利他故成就自利,非为自利而成自利。

  菩萨如是修五门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修前五门,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证圆满菩提。云速得者,就第一近门而论,较流转生死者,已为迅速。若至四门、五门,不但速得,且是即得。故修净行者,于此五门当勤修习,速成佛果!(雨昙记)(见海刊十七卷九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