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
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
太虚
──三十年秋在汉院开学训话──
一 文武一致
二 群己一致
三 器事一致
四 结劝
一 文武一致
我国古来的教育,本是文武一致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原为文武一致之学。书与数是文。射在古代是射箭,现在放枪、开炮、掷炸弹、抛手溜弹……皆是。御是古的御车,今即驾飞机、开汽车、火车……等。这二种是属于武的。礼、乐则通于文武:所有人事中的一切宾礼、军礼等一切行动,皆属于礼;乐则是弦歌舞蹈动静调和的。平常所谓智、德、体三育,都不能分开各立。到了后代,一般人日常生活差不多与礼乐都脱离了;而学文的则学文或兼学数,故读书人与商人算是文的 ; 练武艺与作工、务农算是武的,由此文武分途 。 学武的多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完全与书及数脱离了关系。稍为识几个字、懂一点算盘的去做商人,也就算是文人了;专门读书的,以做官做乡绅为目的,大都为四体不勤的衰弱者。所以中华民族也就成为愚弱。
佛教自元、明以来,也习成为此种风气。明蕅益大师梵室偶谈,亦曾讲到当时佛教僧徒分成两部分:一种是参禅的,如搬柴、运水、烧火、锄地各种劳作,都能去做;一种是学教的,就只能抱几本经书去读诵、研究、或为人敷讲。这二种人,在形势上就对立排斥,研教的斥参禅者为目不识丁,盲修瞎炼;参禅者斥研教徒尚空谈,有解无行。这种现象,到清代也还是如此,所以出家人也成立文武──(禅教)──分途、互相脱离的样子,各不相关,互为非难。在这种情形之下,住禅堂的,连普通信扎都写不来;研教者,先抱几本经书,自恃高尚,少许行李都请人搬运。世间有句俗谚:“穷读书,富学武”。比如牧童牛背攻书,读通之后,也可以去应考试,中秀才乃至中状元。而学武的,必须买马购鞍,装弓佩箭,方能应试。而佛门僧徒刚刚与之相反,所谓“穷参禅,富学教” 。 参禅者,只须自担衣钵一小包,四处可以去参学。而学教者,就得购经论,买笔墨,衣物积多,行动非雇人不可。
清季改兴学校,各地学校随起,也设有体操、音乐等科;但在中国教育上没有多大的功用。因为清末民初的学校,都是两种因素合成的:一种、以进学校为作官或作官的门径,这是老读书的传统。另外一种、就是洋教和资本主义者所办富有洋气的学校,以备学成可以当教堂牧师,或作洋行买办 。 所以我国废科举兴学校数十年,还是得不到西洋学校实在功用,且将西洋完全学到,亦与我国实际情形不符。比如美国,已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如何可以仿学他?所以仿学他人的,往往成为少数贵族的虚伪装饰品,不能发生振兴国民之实效。譬如体育、运动,只想造成几个打打球、翻翻杠的运动专家,去和别人比赛夺锦标,这是与一般学生的切身行动毫不发生关系。民十五年,东南大学就有反对这种风气的。以运动的目的,并非在造成少数装饰品,而要普遍的个个人都实行,乃能有效。所以后来小学堂就改成童军体操,中学的成年学生就有军事操 。 每个学生都必需参加,如缺席不到,须照缺课同样的扣分,故成为人人都须共同学习的普遍行动;且贯持以整齐和协的规律,并非戏掉嚣张的。此种情形,现今受佛教教育的学生,必须注意。
通常所谓文武一致,佛教亦可谓禅教一致。禅中有办事禅,能耐劳忍苦办理各种艰难的事业。从前我在武昌创佛学院的时候,原有这种趋势,因为旧风习的惰性,于运动劳作仍未能与文学和教理融合一致地操练实行。这里也仍是一样,病的固然不多,但多数学生是没有精神,萎靡不振 。 从本学期起,每晨早殿下来,必须运动半点钟,习达摩十二手拳术等。中国拳术,如少林固源于佛教,而武当拳亦由少林转变而出。如回教徒,他们有武力能保卫自己和自教,近人每谓回教徒无不擅长国术。现在既知道国术原出少林僧的,我们要把他收回来,成为佛教僧的特长。由一教职员领导施行,至运动时先排队点名,如缺席者照缺课同样的扣分。将基本动作操练过后,或加学新者。并须整肃沉静,使此运动与修习禅定相近。如禅堂坐半枝香、跑半枝香,就是这个意思。修密宗禅法,也有金刚拳等。若系雨天,下早殿后,可于殿中跑香,亦须整队点名,全体行动。
又平常所谓卫生,都是消极的卫生,像少爷、小姐般的吹不得风,淋不得雨。而现在我们中国人及佛教徒,则都需要积极的卫生:要炼成不畏寒热,暑天能抗烈日,冬天能洗冷水,粗劣的食品都消化,艰苦的环境都能战胜,将身体炼成金刚般的坚实。身体健全,作事也就容易了。原有的劳作一小时,天晴则往外作,天雨可在院内多上一点钟课,晴时便可做两点钟劳作。必须认真的做,不是装幌子。比方能够跑山路,负薪谷,平治道路,整理森林,能将这些工作做好,将来自己主持事务时,也能自办。便与禅堂中能劳作者相连接,切于未来事业上的实用。此于一般教职员,也都以共同参加领导为原则。尚在壮年,没有到我这样已是老朽的,都要参加练习,振作精神,锻炼成文武一致,也就是禅教一致,工读一致,这是第一点。
二 群己一致
佛教之中,从前许多讲究修行的,都偏重于个人,或管一家,把自己门面作的庄严辉皇。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公众之物,则任意乱取或损坏,纵有爱好之心,都不外是为自己。如从前的禅堂,管众的执事,照顾禅堂之众人如护自己,而禅堂僧众也同样的爱护常住,敬重执事,这算是顶好的团体生活。所以宋朝大儒见到禅林生活,就说三代礼乐尽在僧家。但是从前禅堂的团体生活之训练,个人必须放下一切,所谓“身心交于常住,性命付于龙天”。说什么就是什么,如说皂角是地下生的,不得答是树上结的;这就是表现不能听私人的行动。我在清季末年,常看到由金山、高旻出来的禅和子,威仪整齐,动止安详,言动都很适当,入民国便大差了。虽然还是偏重个人独善,缺乏顾及大众相互为用的精神 ; 但是在中国,也是很希有了!
现在中国最需要养成爱护公众的公德心和团体的组织能力,道德习惯。因为向来是一盘散沙,几个人合拢来便七冲八突,不能发生群策群力的功用;而佛教之不能复兴,病也在此。因为没有群策群力的团体作用,才受外人无理的欺侮;倘是有这种力量的话,对外交涉则容易应付,决不致常受外人的侵害。而学问的修养,道德的培植,都可仗群众扶持,易得成功。希腊哲人论人为社会动物,但中国人向来失掉这种功用;有些人私德虽尽善尽美,一入群众团体,就乱七八糟。所以我们必须将个人道德与学问渗入团体中去修习,爱护团体如爱护自己,使他同我的床铺一样的清洁;觉到不完善处,即刻就去想合理的办法,帮助作好。换句话说,就大家要有爱护众人及团体的道德,不是单为私己的美德。这种心理的养成,固然居上位的尽法执行,而尤以在下位的人人有此精神。其不能养成公共道德习惯的原因,都由缺少团体组织和群众生活的训练。
去年、曾指导设立本院同学会,闻近已消沉,务要切实整理,健全组织,使在院同学有过相规,有善相劝,发挥私德,增进公德;对于离院同学,常常作种种连络,使本院精神发扬光大。孙中山先生的民权初步,就在训练民众能够开会,没有受过民权初步的训练怎么能够作成民治的基础!但这在佛教里面是本有的,僧就是和合众,就是有秩序有条理的团体。举行羯磨就是开会议,羯磨中的默然故清净,就是表示全体默认通过;失了羯磨作用就没有僧,所以须常开会议。中国人民向来没有民权初步的训练,但我们只要把僧羯磨制实行便可。民治的国民,必要多开会议。故不但是中国,就是世界各国的政府人民,常常都在会议席上;没有会议的习惯,决不能成功很好的民治。会议的根本精神,就要有公德心。能常有为世界人类、为中国、为佛教、为本院、为公共团体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本质,表现之于会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中国人向来都有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本院学生,必须将这些毛病痛改,从组同学会切实训练起来,做到群己一致。
三 器事一致
有人关于文字技巧上能够练习,于佛教教理不能深究。相反地、于教理深究的,文字又不通顺,往往辞不达意。本院特重藏文和国文,学生之中,或此长彼短,或彼短此长,只要及格,都还可以。若两种都不好,就不及格。文字是研究教理、宣扬教理的重要工具。对于佛教学理,要能够深入贯通,更于世间学问要能够消化融会,乃能明体达用。在发扬上固须有健全的身体,美善的道德,而汉藏文字的工具尤应善巧。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要做到器事一致。
四 结劝
你们能有这种修学的机会,比前人的缘法好得多。像我仅听过两三个经期,进过几个月禅堂;没有参加过研究修学的团体,只个人闭过数年关;于佛学国文之外,学过二三种外国文,都没有学成,所以都是偏缺不全的。在座的张纯一先生,七十多岁了,身体这样康强,因为他每日不间断体操,这是文武一致的好榜样。大家必须作到文武一致,群己一致,器事一致!文武一致的重体育,群己一致的重德育,器事一致的重智育;能够作到这三点,才算三育具备。最后还关照你们一句话:须照我所讲的三点去学,不能照我本人去学!因为我本是偏缺不全的;而且你们学我不容易成,纵学成了也不能令中国佛教复兴,必须照我讲的三点都学到,乃能复兴中国佛教。(心月记)(见海刊二十二卷十二期)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太虚大师:对于佛法僧三观,当有一贯宗旨
- 太虚大师: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 明贤法师: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
- 太虚大师:儒道不能解脱业力 离苦得乐必须学佛
- 太虚大师:学佛是为了什么 学佛在于离苦得乐
- 太虚大师:什么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 太虚大师:佛教徒应如何对待佛化婚礼?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开示“所缘缘”的认识
- 太虚大师:太虚法师谈梦的意义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论周易
- 太虚大师: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误会首当其冲
- 太虚大师:原子能与禅定神通
- 太虚大师:学佛初门由三法入
- 太虚大师:中国人的8种通病可以靠它改变
- 太虚大师: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虚大师:佛告诉你做人的五条根本道理
- 太虚大师:中日佛教文化的八点不同
- 太虚大师: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虚大师:文化守成与改革创新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