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苦乐品第二十九
概要:首先说明在世间里,有先苦后乐、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之四种人。依次为:有:身乐、心不乐,心乐、身不乐,心身都不乐,身心均为乐的四种人。有四梵之福之事,四食之事,四辩之事,四不可思议之事,四神足、四起爱之事,印度的四大河、四姓、四等心之事。
二五二
大意:本经叙述世间有四种人:1.先苦而后乐的人。虽出身为卑贱,但是知道有善恶果报,而勤修福业。2.先乐而后苦。出身虽在望族,但怀邪见,不信罪福等事。3.先苦而后也苦。生在贫贱家,又不修持禁戒的人。4.先乐而后也乐。出生于富贵之家,又能具足正见,而勤修福业的人。如欲先乐而后也乐的话,就应行布施之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世里,有四种人出现在于世间。那四种呢?1.或者有人先苦而后乐;或者有人先乐而后苦,3.或者有人先苦而后也苦,4.或者有人先乐而后也乐。
(一)甚么人叫做先苦而后乐呢?或者有一人,生在于卑贱的家庭,或者为杀人之种(杀生为业之家),或者为工师之种,或者出生在于邪道之家,以及其余贫匮之家,衣食均不充足,那个人就是生在于这些家庭的任何一种里。虽然如是,但是那个人却并没有邪见,他乃为有如下之正见的人:有布施、有受施,有现在世、有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世间有阿罗汉等人之受教者,也有善恶的果报。他如果看见有极富之家的话,就由之而知道乃为昔日的布施之德的果报,乃为不放逸的果报。他如果又看见没有衣食之人的家庭时,就知道此人们乃不作布施功德,因此,才会恒值贫贱的。我现在同样的也是值遇贫贱,并没有充足的衣食,这都是由于曩日(往昔)不造福之故,也是常于诳惑世人,行放逸之法,缘于这些恶行的果报,现世才会遭值贫贱,才会衣食都不充足。如果又看见沙门、婆罗门之修善法的话,便会向他求忏悔,便会悔改既往之所作的。如果他又有其所有之遗余的话,就会与人等分(布施与人),因此,此种人.如身坏命终之时,定会生于善处。如果生在人中的话;就会多财饶宝,不会有所乏短。这就是所谓这种人乃先苦而后乐。
甚么人为之先乐而后苦呢?于是(是这样的),或者有一人生在于豪族的家庭,或者为剎利种,或者为长者之种,或者为大姓之家,以及那些富贵之家,衣食都充足,他便是生在于这种家庭的。但是此人却常怀邪见,以及也和边见(断、常之边见),和共相应(符合)。这种人便会有这些见解的:无施、无受者(布施与受布施的人,都不会有甚么因果关系),也没有今世、后世的果报,也无父母,世间并没有所谓阿罗汉,也没有得证的人,同时也没有甚么善恶的果报。此人有这些邪见,如果看见富贵之家的话,就会作如是之念:此人久来就有这些财宝而已!(并不是作善的果报)。看见男人就连想起:
此人是男人,恒久都是男人,女人恒久都是女人,畜生,即永久都是畜生。都不爱好布施,不修持戒律。他如果看见沙门、婆罗门之奉持戒律的人的话,就会生起瞋恚之心:此人为虚伪的人,那里当会有福报之应呢?这种人,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定会生在于地狱之中。倘若得作为人的话,也会生在于贫穷之家,没有甚么衣食,身体都常裸露,衣食都不充足。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先乐而后苦。
甚么人为之先苦而后也苦呢?于是(是这样的),有一种人生在于贫贱之家,或者杀人之种(杀生为业),或者为工师之种,以及诸下劣之家,并没有甚么好的衣食,这种人就是出生在于这种家庭。同时此人也是身抱邪见(拨无因果),和边见(断常之见)共为相应(执着死后甚么也没有之断见,执着人永远就是人,畜生永远就是畜生的常见)。因此,这种人便有了如此的邪见:无施的人的福报,也没有受施的人的因果关系,也没有今世、后世等善恶的果报,也没有父母(父母自会生人的,不是有甚么因缘果报的),世间也没有甚么阿罗汉。这种人不爱好布施,不奉持禁戒。如果又看见沙门、婆罗门的话,就会兴起瞋恚心,而向于贤圣之人。这种人看见贫困的人时,就会说:久来就有的事;看见富贵的人,同样也会说:久来就有的事,见父之时,为之:往昔就是父;见母之时,也同样的:往昔就是母(都是自然的定律,不是甚么因缘所生之法,总之,不信因果就是!)这种人身坏命终后,会生于地狱之中;假如转生在人中,也是极为贫贱,衣食都会不充足的。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先苦,而后也是苦的。
那一种人为之先乐而后也乐呢?或者有一种人,乃生在于富贵之家,或者为剎利种,或者为梵志之种,或者生在于国王之种,或者生于长者之种,以及生在于那些饶财多宝的家庭,所生之处,一切都不会有乏短(不短缺),这种人就是生在于这种家庭的。同时,此人又是一位有正见,并没有邪见的人。此人便有了如下之见:有布施的人,也有受施的人,有今世,也有后世,世间有沙门、婆罗门,也有善恶的果报,有父、也有母,世间也有阿罗汉。这种人如又看见富贵之家,饶财多宝之人的话,便会作如是之念:此人乃往昔之时,曾行布施之所致的。如又看见贫贱之家之时,会作如是之念:此人在于往昔之时,都由于不布施之故。因此之故,我现在应随时布施,不可使后来更生为贫贱之家才对。这种人乃常喜好惠施于人,如遇见沙门、道士之时,就会随时问讯可否之宜(问安,是否吉祥如意?)会供给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疗,都统统会惠施与人。如果为命终之后的话,就会生在于善处的天上,假如生在于人中之时,定会生在于富贵之家,会侥财多宝。这就是所谓此人乃先乐,而后也为乐的人。」
这时,有一位比丘白世尊说:「我观察现在世的众生,确实有先苦而后乐的,也有众生在于今世当中,先乐而后苦的,更有众生在于今世当中,先苦而后也苦的,也有众生先乐而后也是乐的。」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有这因缘,使那些众生之类,先苦而后乐,也有这类众生,先乐而后苦,更有如是的众生,先苦而后也是苦,当然也有众生先乐而后也是乐的因缘。」
比丘白佛说:「又为甚么因缘,会先乐而后苦?又由于甚么因缘,会先苦而后乐的呢?又有了甚么因缘,会先苦,而后也是苦呢?又有甚么因缘,先乐,而后也是乐呢?」
世尊告诉他说:「比丘!当知!如人的寿命为百岁,这正是以十乘十的数目而已!如使其寿终,也是经过冬、夏、春、秋而已的。若复(再者),比丘!在百岁的中间,或者作诸功德,或者在百岁之中,造诸恶业,作诸邪见,则会在于异时(不同的季节),或者是冬季受乐,而夏季是受苦的。如百岁之中,具足了功德,未曾有短少,然而又在于其中,在于百岁之内,作诸邪见,造不善之行的话,就会先受其罪报,后受其福报的。假若在于少时作福,长时间作罪业的话,就会在于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受福报的时间少,受恶报的时间比较长)。如果又为少时作罪业,长时也同样的作罪业的话,这种人在于后生之时,定会先苦,而后也会苦的。假若在于少时作诸功德,分段而布施(长时也作诸功德,也分段布施)的话,这种人的后生定会先乐,而后也会乐的。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所谓由于此因缘,先苦而后乐,也由于此因缘,先乐而后苦,更由于此因缘,先苦,而后也是苦,又由于此因缘,先乐,而后也是乐的。」
比丘白佛说:「唯然!世尊!如果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也乐的话,就应当实行布施,去求此先乐而后乐!」世尊告诉他说:「如是!比丘!如你所说的,如果有众生,欲成就涅槃,以及阿罗汉道,乃至
佛道的话,应当在于其中,去实行布施,去作诸功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三
大意:本经叙述有四种人:1.身乐心不乐的人,为曾作的凡夫,对于四事无缺乏,但是不能免除恶趣。2.心乐身不乐的人,阿罗汉不作功德(只修持,不造福),于四事供养不能得具足,但是能免除恶趣。3.身心俱不乐的人,凡夫之人,又不作功德,四事都短乏,又不能免于恶趣。4.身心俱乐的人,为兼作功德的阿罗汉,四事供养并不缺乏,又能免于恶趣。当应学习身心俱乐的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人出现在于世间。那四种呢?(一)或者有一种人,身乐,而心不乐。(二)或者有一种人,心乐,而身不乐。(三)或者有一种人,心也不乐,身也不乐。(四)或者有一种人,身也乐,心也乐。
那一种人为之身乐而心不乐呢?于是(是这样的):作福的凡夫之人,对于四事,而供养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都没有所短乏。但是仍然免不了饿鬼、畜生、地狱之道,也不能免除落入恶趣之中。这就是所谓这种人乃为身乐而心不乐的人。
那一种人为之心乐而身不乐呢?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之类的人,于是(因此),对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终皈不能
有所得(指饮食、卧具、衣服、医药等四事,不能充实),但是乃能免除地狱、饿鬼、畜生之道,有如阿罗汉的唯喻比丘那样。这就是所谓此人的心乐,而身不乐。
那一种人为之身也不乐,心也不乐呢?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事的供养,又不能免除地狱、饿鬼、畜生之道。这就是所谓此人乃为身也不乐,心也不乐的人。
那一种人为之身也乐,心也乐呢?所谓作功德的阿罗汉,对于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时的医药等四事供养,并不会有所短乏,又能免除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所谓尸波罗比丘是。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在世间里,有此四种人。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求方便,应当学习如尸波罗比丘那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如起塔、治故寺、和合圣众、请转*轮等四事成就的话,就能受梵天之福。其次说明梵天之福为无量,如欲求此福的话,就应以方便,去成就其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在当会讲说四种会受梵天之福报的事。那四种呢?(一)如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在于未曾兴起偷婆(塔、寺)之处,在那个地方能盖起偷婆(塔、寺)的话,就是所谓初梵之福(第一种能生在梵天的
福德)。(二)又次,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补治故寺(缮修旧寺)的话,这是所谓第二种的能受梵天之福。(三)又次,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和合圣众的话,就是所谓第三种之能受梵天之福。(四)又次,如多萨阿竭(如来)初转*轮时,诸天、世人之劝请佛陀大转*轮的话,就是所谓第四种能受梵天之福。这就是所谓四种能受梵天的福德。」
那时,有异比丘白世尊说:「梵天的福报,到底为多少呢?」世尊告诉他说:「谛听!谛听!(你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现在当会为你解说。」诸比丘回答说:「如是!」
世尊告诉他说:「阎浮的里地(吾人所住的地方),东西方为七千由旬,南北方为二万一千由旬,地形有如车辆,在此里面的众生所有的功德,正可和一转轮王的功德相等的。瞿耶尼(西牛货洲)的纵广为三十二万里,地形有如半月(月眉)。比丘!当知!阎浮地(南瞻部洲)的人
民,以及一位转轮王的功德,正可和那边的一人之福德相等。又次,比丘!弗于逮之地(东胜身洲)纵广为三十六万里,地形乃方正的,总计阎浮里地,以及瞿耶尼的二方的福德,更不如那弗于逮的一人之福的。比丘!当知!郁单曰(北俱卢洲)的纵广为四十万里,其地形乃如满月,总计三方(东西南方)的人民之福,仍旧不如郁单曰的一人之福。
比丘!当知!总计四天下(四大洲)的人民之福,仍然不如四天王(第一层天)之德;总计四天下的人民之福,以及四天王,依然不如三十三天(第二层天)之福;合计四天下,以及四天王、三十三天,仍然不如释提桓因(帝释天)一人之福;合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以及三十三天,和释提桓因,仍旧不如一艳天(夜摩天,第三层天)之福;合计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释提桓因,以及艳天,仍旧不如一兜术天(第四层天)之福;合计从四天下,乃至于兜术天之福,仍旧不如
一化自在天(第五层天)之福;合计从四天下,乃至化自在天之福,仍然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第六层天);总计从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仍旧不如一梵天王之福德的。
比丘!当知!这就是梵天的福德。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寻求其福报为几何的话,这就是其数量啊!因此之故,比丘们!欲求梵天之福的话,就应当求方便(认真用功),去成就其功德。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五
大意:本经叙述有抟食(段食)、更乐(触)食、念食、识食等四种食。众生都以此而流转生死的。因此,
应力求学修以期舍离此四种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众生之类,为有四种之食,而得以长养众生的。那四种呢?所谓1.抟食(段食),或者为大(粗),或者为小(细),2.更乐食(触食),3.念食(思食),4.识食,这就是所谓四种食(包括食物、原因、素材等,得以为众生的长养之营养对象)。
(一)为甚么名叫抟食呢?所谓抟食,就是如现在的人类中所食的那样,诸入口的东西,都可以食噉的,就是名叫抟食(指普通一般的物质的食物)。
(二)为甚么名叫更乐食(触食)呢?所谓更乐食,就是指衣裳、伞盖(遮头身之冠)、杂香华、熏火,以及香油,和与妇人而集聚的其余身体上所更乐的对象,就
是名叫更乐之食(触食,为触觉之素材)。
(三)为甚么叫做念食(思食)呢?在于诸意当中所念想的,所思惟的,或者用口说,或者以体触,以及诸所持之法,就名叫做念食(思食,为记忆的素材者)。
(四)为甚么叫做识食呢?所谓所念之识,就是意之所知。以梵天为首,乃至有想、无想天,都是以识为食的,这就叫做识食(为意识的素材的)。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有此四种食,众生之类都以此四食而流转于生死中,从现在世,拖至于后世。因此之故,诸比丘们!都应当舍离此四食。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六
大意:本经叙述有义辩、法辩、辞辩、应辩等四辩。摩诃拘絺罗乃具有了此四辩,能与四部众广为分别演说。因此,都应如拘絺罗,而成就四辩才。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辩才。那四种呢?所谓义辩、法辩、辞辩、应辩是。」
(一)甚么为之义辩呢?所谓义辩,就是彼彼(各各)之所说,不管是天,或者是龙,或者是鬼神之所说的,都能一一分别其义,就名叫做义辩。
(二)甚么为之法辩呢?对于如来所说的十二部经,所谓契经、祇夜(重颂)、本末(佛弟子事)、偈(孤起颂)、因缘、
授决(记别)、己说(无问自说):造颂(譬喻)、生经(佛往昔事)、方等(方广义)、合集(论义)、未曾有,以及诸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法、无漏法,为诸法之实,而不可以沮坏(不能败坏),所可总持的(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就名叫法辩。
(三)甚么为之辞辩呢?如从前的众生,长短之语,男的语,女的语,佛的语,梵志、天、龙、鬼神等众生之语,或者是阿须伦(阿修罗)、迦留罗(金翅鸟)、甄陀罗(紧那罗,疑神),他们所说之语,都能随着其根原,而与其说法,就名叫做辞辩。
(四)甚么叫做应辩呢?当说法的时候,并没有怯弱,没有畏惧,能和悦四部之众,就名叫做应辩。
我现在当教敕你们,就应当如摩诃拘絺罗(大膝,舍利弗舅)那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拘絺罗乃有如此的四种辩才,能与四部之众广为分别说法。如我今天观察大
众当中,已得四辩才的人,并没有人能够出于拘絺罗的左右的。如此四种辩才,乃为如来之所有的,因此之故,应当求方便,去成就此四种辩才。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七
大意:本经叙述众生、世界、龙国、佛国境界等四事,为不可思议。然而思议此四事时,乃没有善的根本,唯有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而已,并不能修得梵行,不能至于涅槃之处。应当思议四谛,因为四谛有义理,能修得梵行,行沙门法,而得至于涅槃之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事,终究为不可思议之事。那四种呢?(一)众生不可思议;(二)世界不可思议;(三)龙国不可思议;(四)佛国的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的缘故就是:并不能由于此处(不能由于思议这些事)而得至于涅槃之故。
(一)甚么为之众生不可思议呢?如这些众生到底是从甚么地方而来的?到底会到甚么地方去?又到底是从甚么而起的?从这里命终之后,当会生在于甚么地方?像如是的,就是众生的不可思议。
(二)甚么为之世界不可思议呢?诸有邪见的人会有如下的疑虑:世界会断灭?世界不会断灭?世界为有边?世界为无边?人的命,即是身?不是命,不是身?是梵天之所造的?为诸大鬼神作此世界的
吗?」
那个时候,世尊曾经说此偈而说:
梵天造人民世间鬼所造或能诸鬼作此语谁当定
欲恚之所缠三者俱共等心不得自在世俗有灾变
(所谓梵天会造人民,所谓世间为鬼所造的,或者诸鬼神能造作此世界,这些话,是谁所定的呢?老实说,被贪欲、瞋恚等烦恼所缠之事,即梵天、人、诸鬼神之三,都是同样不能脱免的事。如心不得自在的话,即世俗自会有灾变的(因缘所生法,不是谁能造作的。)
像如是的,比丘!世界乃为不可思议的。
(三)甚么为之龙界不可思议呢?所谓:为甚么?这些雨渧,乃从龙口所出的呢?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雨渧并不是从龙口所出的缘故。为从眼睛、耳朵、鼻子所出的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的缘故就是:雨渧乃不从眼睛、耳朵、鼻子所出之
故。可说都是龙意之所起念而造成的。如其念为恶,也会降雨,如其念为善,也会降雨的。也由于行本之故,而作此雨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现今须弥山腹有天,名叫大力,能知众生之心之所念,也能作雨。但是雨,却不是从此天之口所出,也不是从其眼、耳、鼻所出的,都由于此天具有了大神力之故,而能作雨渧的。像如是的,比丘!龙境界乃不可思议。
(四)甚么为之佛国境界不可思议呢?所谓:如来之身,到底是父母所造的呢?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之身,乃为清净无秽,为受诸天之气的。其次,是为人所造的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之身,乃超过于人行之故。如来之身,是天身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之身乃为不可造作,并不是诸天所及的缘故。如来的寿为短小的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乃有四神足之故(集定、心定、精进、我定
等断行神足)。如来为长寿吗?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的缘故就是:然而如来本来又与世间周旋(出生在人间,和世人同为肉体的生存着),也与善权方便相应。因此,如来之身,乃为不可摸则,不可以说他为长、为短,音声也不可以法则。如来的梵音,如来的智慧、辩才,都不可思议,并不是世间的人民所能及的,像如是的,佛的境界乃为不可思议的。
就是如是的,比丘们!就是有如是的四处不可思议,并不是常人之所能思议的。而且此四事乃没有善的根本,(并不是思议此而作为福善之缘),也不能由此思议而得修梵行,不能因此而至于休息之处,乃至不能达到涅槃之处,唯有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而已。
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们!当知!在过去久远之时,于此舍卫城中有一位凡人,曾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当思议世界。这时,那个人就出舍卫城,到了一华池的水边,结跏趺之坐,去思惟世界到底是怎么
的一回事。首先思惟此世界是怎么成的?依次为:此世界会怎样败坏呢?是谁造此世界的呢?这些众生之类到底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呢?死后会到甚么地方去呢?是甚么时候生的呢(何时开始有这些众生)?这时,那个人正在思议那些事情。在于那时,那人便看见池水中有四种兵的出入(四种军队正在来来往往)。这时,那人又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好似狂惑,心意错乱了,世间没有的东西(指水中兵),我现在却看得很清楚。
当时,那人就归到舍卫城,在于里巷当中作如是之说:『诸位贤者!当知!在世界不会有的,我现在却看见的非常的清楚。』这时,众多的人回答说:『甚么为世间没有的,你现在却看见呢?』
这时,那人回答众人说:『我曾经作如是的思惟:世界为从甚么而生的呢?因此,便出了舍卫城,到一华池之侧,去作如是的思议:世界到底是从甚么而来的呢?是谁创造此世界的呢?这些众生之类
到底是从甚么地方而来的呢?为甚么人所生的呢?如果命终之后当会生到那里去呢?我当思议这些事情之时,在于那时,便见池水里面有四种兵正在出入,世界里不会有的事,我却看得非常的清楚。』这时,众多的人回答说:『像你这种人实在是狂愚的人。池水之中,那来的四种兵呢?在诸世界的狂愚当中,你就是最为其上的人!』
因此之故,比丘们!我观察这些事情后,才会因此而告诉你们的!所以的缘故就是:思议这些事,并不是善本功德,也不得修梵行,同时也不能得至于涅槃之处。而且思议这些事时,就会使人狂惑,心意会错乱。不过,比丘们!当知!那个人实在看见过四种之兵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在往昔之时,诸天曾和阿须伦(阿修罗,非天)共斗争,当共斗之时,诸天乃得胜利,阿须伦则不敌。这时,阿须伦便怀恐怖,就化其身形使其变为极小之物,就从莲藕根孔之中过去。此为佛眼之所见
的,并不是其余的人所能及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思议的就是四谛。所以的缘故就是:此四谛乃有义、有理,可以依之而得修梵行,而行沙门之法,而得至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舍离此世界之法,应当求方便去思议四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欲知一切众生的内心所思念的话,就应修习自在、心、精进、诫等四种的三昧行尽神足。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神足,那四种呢?(一)自在三昧行尽神足,(二)心三昧行尽神足,(三)精进三昧行尽神足,(四)诫二一昧行尽神足。
(一)为甚么叫做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呢?所谓诸有的三昧,为自在,能随意念之所欲,随心之所乐,使身体能够轻便,能够隐形为极细的,就是叫做第一的神足。
(二)甚么为之心三昧行尽神足呢?所谓心所知的法,乃遍满于十方,就是石壁也都能通过,并没有所罣碍(没有障碍的对象),这就是名叫心三昧行尽神足。
(三)甚么叫做精进三昧行尽神足呢?所谓此三昧乃没有懈倦,也没有所畏,唯有勇猛之意,这就是所谓的名叫精进三昧行尽神足。
(四)甚么名叫诫三昧行尽神足呢?诸有三昧,乃知众生的心中所念的,那些生
时、灭时,都能一一知道。对于有贪欲心,或没有贪欲心;有瞋恚心,或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或没有愚痴心;和那些有疾心、无疾心,有乱心、无乱心,有少心、无少心,有大心、无大心,有量心、无量心,有定心、无定心,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一切的一切,都能了知,这就是所谓名叫诫三昧行尽神足。
像如是的,比丘们!有此四种的神足。如果欲知一切众生的心中所念的话,就应当修行此四种神足。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五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比丘,有四种会起爱之法,如四事供养时,会生
贪染爱着。如果生起爱着的不善法时,就不可以亲近,假如心不生爱着的善法之时,就可以亲近。欲使施主获得功德,受福无穷,而得甘露。故应亲近善法,除去恶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会生起爱贪之法,如比丘爱起时,便会跟之而生起的。那四种呢?(一)比丘会缘于衣服之故,便会起爱念的;(二)由于乞食之故,便会起爱念的;(三)由于?座之故,便会起爱念的;(四)由于医药之故,比丘便会起爱念的。这就是所谓,比丘!有如此四种的机缘,而会起爱念之法,会有所染着的。
(一)如有比丘贪着于衣裳的话,我就不会赞说此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他未得
衣时,就会生起瞋恚之心,会兴想着之念。(二)如有比丘贪着于食的话,我就不会赞说此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他未得乞食之时,便会兴起瞋恚之心,会兴想着之念。(三)如有比丘贪着于?座的话,我就不会赞说此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他未得床座之时,便会生起瞋恚之心,会兴想着之念。(四)如有比丘贪着于医药的话,我就不会赞说此人。所以的缘故就是:在他未得医药之时,他便会兴起瞋恚之心,会起想着之念。
比丘!当知!我现在会说有关于衣裳等各有二事,其中应当亲近,其中即不应当亲近的二事。甚么为之当亲近?甚么为之不当亲近呢?(一)如得衣裳,而极为爱着于衣裳,而会起不善法的,就不可以去亲近;假如又得衣裳,而能起善法,其心不爱着的话,这就可以亲近的了。(二)如乞食时,起不善之法的话,这乃不可以亲近;假如乞食时,能起善法的话,这就可以亲近的了。(三)如果得?座时,起不善
之法的话,这乃不可以亲近;假如得?座时,起善法的话,这就可以亲近的了。(四)得医药时也同样的道理。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亲近善法,而除去恶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应欲使檀越施主获得其功德,受福无穷,得甘露之寂灭!」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衣裳用布施饮食?卧具于中莫起爱不生诸世界
(对于用衣裳来布施你时,或者饮食、床卧具等〔包括医药〕布施给与你与否时,都不可在这些东西里面起爱染〔包括瞋恚〕之心,这样就不会再转生于诸世界的了。)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六○
大意:本经叙述四姓弟子之剃除须发,都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的话,就会消灭其本来的名字,都同样的称为释迦的弟子。如四大河之入于大海那样,就不再有其本名字,唯名为海耳。因此,当求方便,得作释迦的弟子。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现今有四大河水,都从阿耨达泉(译为无热,在雪山北)所流出来的。那四大河呢?所谓(一)恒伽(恒河,发源于雪山,流经中印度,后注入于孟加拉国湾。恒河流域为佛弘法的要处。又被称为福河,传说入河洗浴可除罪垢),(二)新头(信度,译为验,就是印度河。发源于西藏的西南
隅的开拉斯山附近,后注入于阿拉伯海,所谓犍驮罗国,就是位于此河的流域),(三)婆叉(缚刍,译为胸,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后注入于阿拉尔海,古代的都货罗国与汉代的大夏国,均位于此河的流域),(四)私陀(悉陀,译为冷,发源于伊息库尔湖南方的高源,后注入于阿拉尔海)。那恒伽之水,乃由牛头口而出,向东而流,新头之水即向南而流,由师子口出,私陀河则西流,而由象口中出,婆叉之水乃北流,而由马口中而出。
这时,四大河水乃绕阿耨达泉后,恒伽河即入东海,新头河即入南海,婆叉河乃入西海,私陀河乃入于北海。那个时候,四大河已流入于海后,就已没有本来的名字,都唯有名叫大海而已。这也是如是的,在世间里有四种之姓。那四种呢?所谓(一)剎利(王种),(二)婆罗门(净裔,神职),(三)长者,(四)居士等种姓是。此四姓在于如来之处,如果剃除须发,着三法衣,而出家学道的话,就再也
没有其本姓,都叫他为沙门释迦弟子而已。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的众弟子,即犹如大海,四谛的真理,即如四大河,能除去结使(烦恼),而入于无畏的涅槃城。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凡是诸四姓当中的任何人,如果剃除须发,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学道的话,他就当会消灭其本来的名字,都应自称为释迦弟子。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今正正就是释迦的弟子,乃从释种中出家学道的。比丘们!当知!如果欲论生子之义的话,就应当名叫沙门释迦子是。所以的原因是甚么呢?因为生,均由于我而生,都从法而起,从法而成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当应求方便,得以作为释种之子。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姓通常都以婆罗门、剎利、毘舍(商贾)、首陀罗(工人)出现,这里虽
名有异,而义即为一。
二六一
大意:本经叙述慈悲喜护(舍)之四等心,也就是四无量心,另名为四梵堂。如果欲度欲界的诸天,而处于无欲之地的话,当求方便,成就此四梵堂。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四种等心。那四种呢?所谓(一)慈,(二)悲,(三)喜,(四)护(舍)是。此四等心为甚么缘故又名叫做梵堂呢?比丘!当知!有梵天、大梵天,名叫千,并没能与相等的,没有能过其上的,能统千的国界,是他(指梵天)的堂之故,名叫梵堂。比丘们!此四梵堂所有的力势,乃能观此千的国界,因此之故,名叫梵堂。
由于此故,诸比丘们!如果有比丘欲度过欲界之天,欲处于无欲之地的话,则四部之众,就应求方便,去成就此四梵堂。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完
- 上一篇: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
- 下一篇: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