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光明的生命
追求光明的生命
──九十二年十二月五日开示于淡江大学
「追求光明的生命」,追求的意思是要积极而不是消极;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如果每一个人都有这种积极的精神,相信生命一定很充实。追求光明的人生,希望自己这一生能够顺利、美满,能够幸福、光明,这是大众共同的愿望。
生命包含生活、生存、生命;在生活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快乐、适意,这是大家共同追求的愿景。在生存上,人人都希望生存的空间要广大、开阔,在工作岗位上能有一番顶天立地的作为,出人头地,也希望生存有安全的保障。在生命上,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身体健康而且长命百岁,才华与智慧俱佳;不但如此,还希望子子孙孙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个相对的世界,什么是相对?大家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光明、平顺,可是难免会遇到负面与黑暗,挫折与考验。光明与黑暗,平顺与坎坷,这些都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所以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佛经言:「有佛就有魔,有善就有恶,有功德天就有黑暗天。」什么是生活上的相对境界?举例而言,大众现在所在的这个活动中心,讲堂是内,讲堂外的庭园是外;但是若站在外面的庭园来看,庭园又是内,庭园外的街道又成为外;然而街道之外还有城镇,城镇之外还有县市……,究竟那个是内、那个是外?
比如在这个活动中心,如果把电灯关上,马上就是一片黑暗;再打开电灯,这个地方又是光明,所以,这个活动中心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此外,在这个世界,白天的时候,人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因此,觉得白天是明;可是有些众生白天却什么都看不见,但是到了晚上却看得很清楚,对它们而言,白天是暗,晚上才是明。因此,究竟这个世界是明、是暗?以此类推,这种相对的境界比比皆是。所以,光明是相对于黑暗而有,如果没有黑暗,光明也不能成立;善相对于恶,美相对于丑,正相对于邪……,这些都是种种的相对境界。
既然有光明、黑暗,正、邪……,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要如何突破相对,从中找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大道?拥有光明的生活、生存、生命,及人生;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积极追求的目标。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法,所以认为佛法是消极的,事实上佛法是最积极的;因为佛法讲因缘果报,现在种什么因,未来一定得什么果,佛经云:「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在这个人世间,一定要从因上去努力,不可以坐享其成,或是坐以待毙。佛法又说:「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社会上一般人也讲:「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儒家亦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些就是说明凡事要在因上努力。
因果的道理既积极且实际,譬如,做为一个学生想要名列前茅,未来有美好的前途,平时就必须要努力。平时不努力,等到考试近了才熬夜读书,乃至考试时作弊,就算通过考试,但是自己的技能、知识却没有增长。长期养成了这种苟且偷安的习惯,一旦毕业,进入了社会,很容易就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平时的努力学习,认真研究学问,这就是「因」;有这些因,考试的成绩一定很好,将来一定有所成就,这就是「果」。
佛法言:「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不知道人生应该从那一个方向去努力,所以不敢面对现实乃至于逃避现实,或是存着等待的心理,只想着怎么样才会有奇遇?如何能够一夕致富?总是在果上祈求;菩萨知道现在种什么因,未来一定得什么果,所以菩萨是在因上去努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佛法是最积极、进取的。
--------------------------------------------------------------------------------
(二)
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果报、都是缘起法,明白这个道理,人生就找到了方向。否则,不在因上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只知道等待机会,如此就会随波逐流,乃至被社会所淘汰。无论是家庭、学校、机关……社会上所有一切,都是在相对法中。如果不解此理,就会怨天尤人,感觉什么都是压力──在学校,老师有教学的压力,学生有读书、课程的压力;在家庭有亲子、经济、事业种种的压力。殊不知压力也是相对法,没有压力就不能成就;虽然压力大,只要禁得起考验、磨炼就能成功。所以,压力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智慧及事业,乃至种种的善法功德。明白这些道理,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中,不但能够生活、生存,更能无限扩展自己的生命价值,等于儒家所说:「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人生有了目标以及愿景、希望,就能产生种种的力量。
事实上,人一定要活在有希望的社会群体中,活在有希望的生活空间。在这个社会,有很多人感觉自己好象被群体遗忘了;也有些人因身患疾病,贫病交加,亲友实在也爱莫能助,所以感觉亲戚朋友之间,好象只是一种利害关系;乃至因生活、贷款的压力,或失去事业、爱情、家庭,就觉得人生在世,无任何意义,只有压力、烦恼,因而走上了自杀之途。或有些人认为,人生就算是功成名就,权倾一时,最后也免不了老、病、死苦!拥有再多的家产、亲眷也帮不上忙,一旦往生了,一文钱也带不走,人生实在是「来时是空,去时也空」,这么一想,就感觉人生空虚、乏味,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求了脱。这些负面的思想,都是由于只想到生命中黑暗的一面,而未看到生命中的光明。佛法言:「人有过去、现在、未来,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任何事情不要从负面去思考,若只从负面想,愈想心量愈小,愈钻牛角尖,最后就走进了死胡同;要积极地从正面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以别人为借镜来检讨、策励自己,规画自己。
时下一般人很少会回顾过去,以过去的经验作为对未来的参考与借镜。古人说:「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古时是以铜制品为镜,检视自己的衣冠是否端正、整齐;以历史为镜,能知道世代交替,国家兴衰的缘故。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资产,值得大众研究,有了过去历史的经验与见证,就能时刻警惕自己。「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了解他人为什么会失败?又是怎么成功的?由此勉励自己,人生就有无限光明的未来,但是未来要靠现在的努力。佛经言:「不论是做人、做事,乃至成佛、成道,都要靠现在的努力,绝对不可以只是等待。」若只是坐在这里等待诸佛菩萨来摩顶授记,就可成道,那是不可能的事。
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历经种种勤苦,方得成道,出世法如此,世间法也是如此;以佛法而言,吃苦就能了苦,了苦就能有福报。中国有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代的人在「吃苦」这一关很难突破,有一点点苦就逃避、推诿,只想寻求一夕致富的捷径──买股票、赌六合彩、赌博,这种不良的行径,害了自己,对社会也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凡事要从因上去努力,去除投机取巧的心态,以正正当当的方法,做学问、做事业,才是最实在的。
--------------------------------------------------------------------------------
(三)
生活离不开精神与物质,离不开家庭、事业。在事业上要如何才能成就?就是要从事正业、净业。正业是正正当当的事业,不违背法律、伦理道德;净业就更进一步,不但不违背法律、伦理道德,更不违反佛法因果的道理。举例而言,如从事捕鱼、养鸡、养猪业,这是法令所许可的,可是养猪、养鸡的副作用很多,一是污染环境卫生,二是杀生害命。尤其是杀生害命,将来要受杀生的苦报;中国有句话:「钱财可以欠,命债不能欠。」世间上发生的事都有其因果,绝对不是偶然发生。所以在事业的选择上,一定要从事净业、清净的事业,不违背各类众生生存活命的天理,也不可违背清净的道德行为。
佛法就如同法律一样,「法律」规定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佛法则告诉大众那些是应该做,那些是不应该做;该做的事,就要积极地追求,全力以赴,不要等待;不该做的事,一定不做,要择善固执,如此就是为自己找到通往光明的大路。
中国有句名言:「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意思是说,一个人经常修善法,虽然没有得到很大的回馈、福报,但是最低限度大祸已经远离;相反地,一个不仁不义、丧尽天良,做尽了种种坏事的人,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但不要羡慕他,因为福报早已远离了他,只是现前还没有受到恶报。儒家有句话:「为善必昌,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必有余德,德尽必灭。」说明一个人做了善事,现在却是事事不顺利,苦苦恼恼一生;某某人虽做坏事,不但不受报,而且还有权有势、呼风唤雨;这与佛经上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象不一致,难道没有因果?
假使一个人在过去生没有修善法、福报,今生就会因余福不足而易遭遇种种障碍;如果这一生知道行善、修福报,重新开始,等到福德、善法修圆满,恶运消除了,很快就能平步青云。同样地,今生做了种种违背良心道德的事,却还能够呼风唤雨,不受恶报,这是因为过去的余德尚在,现在所享用的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福报,是不值得羡慕的,因为今生不知道继续行善、累积福德,只是在享用,乃至糟蹋,终究是坐吃山空,等到余德用完,恶报一定会现前,这是绝对百分之百的定则与真理。
「为善不昌,必有余殃,殃尽必昌。」为善却不昌达,是前世、过去生中的业报,等到业报受完,现在的善报一定会现前,所以「殃尽必昌」。另一方面,做了坏事却没有受报,是前世有德,「德尽必灭」,福报享完就会受报,这是儒家的思想,但与佛法的道理却是不谋而合。
--------------------------------------------------------------------------------
(四)
在相对的世界当中,对于任何事情,每一个人的看法大多不同。唐朝有一位宰相魏征,智慧高、学问渊博,对国家忠心耿耿,为人正直清廉。由于魏征常常为了国家的前途、百姓的福祉而向皇帝直言进谏,因此很多小人看不惯魏征,认为魏征挡了自己的财路和前途,于是上呈很多奏折给皇帝,诬陷魏征。唐太宗是位英明的君主,明白谁才是真正的忠臣,谁又是自私自利的奸臣。
一日,唐太宗召魏征入宫,说道:「朕知道你是个忠心耿耿,有才能、又贤德的好臣子。但为什么朝廷里有些大臣,却上了许多奏折,陈说你的种种不是,这是什么道理呢?」魏征回答:「春雨如膏,农夫喜之,而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佳人喜之,而盗贼恶其光辉。」春天的雨水如膏露一般;对农夫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亟需雨水润泽,春雨就像甘露一样令人欢喜,所以「农夫喜之」;可是路上的行人却讨厌下雨,因为过去和现在不同,现在是水泥或柏油路,处处都有车辆代步,过去没有这些方便,常常是靠步行,一旦下雨,道路就一片泥泞,寸步难行,所以「行人恶其淋漓」。「秋月如镜」,秋天的月亮,光明如镜子一般,在秋高气爽的夜色当中,明月高挂,好一幅美景画境,文人才子正好对月吟诗作赋,所以才子喜之;但是,在黑暗中做坏事的强盗小偷,却因月亮太光明反而不方便行动,故而恶其光辉。同样的雨,同样的月亮,却有人喜、有人恶,因为人心分别而有相对,所以在这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体两面的结果。
在这个相对的世界当中,要找出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让生活真正达到幸福、快乐,使生存空间更广大、开阔,就要本着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在因中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目标。本着因果的道理,在生活上去努力,这个意义大众容易了解,但生存空间上如何去开拓,就不容易真正的认识。譬如有的人觉得台湾不安定,地方狭小,做什么事情都不顺利,就想赶快移民,另外找一个好的环境,所以移民到纽西兰、加拿大等国家,想让生存的空间更广大、有保障。这不能说是坏事,然而就佛法来说,希望生存的空间更广大、有保障,不一定要移民,因为东方移到西方、西方移到东方,移民只是事相上的改变,未必能真正改善内心的感受。
过去认为这个世界广大无边,现在由于资讯发达、交通便捷,虽处天涯犹如比邻而居,在短时间内就能从地球的这端到达那端,真正是天涯若比邻。只要世界任何一个偏远地区发生了大灾难,身在台湾的我们,在行、住、坐、卧也都会不安,甚至直接、间接的受影响;以前认为广大无边的世界,现在倒觉得世界实在是很窄小。例如之前发生的911恐怖事件、SARS疫情,台湾及全世界的安全与经济都直接、间接的受到影响,全世界都处在惊慌、焦虑中。所以,这世界的空间算是广大吗?实在是愈来愈小。国与国之间,宛如一个地球村,没有东西南北、没有远近之分,全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处在这种空间中,要如何保护自己、拥有安全的保障?关键都在自己这念心。若是心量广大,不用移民东方、西方,当下就能住在无量宽阔的世界中。反之,心量狭窄,住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顺心;即使移民到国外,也会遇上怨怼,因为心量小,世界就小。
所谓「冤亲平等」,这个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亲眷、朋友。所以,应该要广结善缘、人缘及法缘,并且开阔自己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心来生活。想真正走出狭小的生存空间,光从台湾移民到美国乃至于全世界,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将心量放大,能做到像儒家所说的「有教无类」,及本着佛法所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心胸来尊重他人,才真正会拥有广大的空间。
--------------------------------------------------------------------------------
(五)
心量广大,这个世界就是净土,所谓「心净佛土净」,不用另外求生西方、求生天堂,因为净土、天堂就在自心当中。这念心保持平静、愉快,现在就住在天堂、生在净土中。《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经亦云:「众生欢喜,诸佛欢喜」,能以慈悲心、平等心、容忍心对待大众,大众一定欢喜;大众欢喜,诸佛一定欢喜;自然就能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要放开心量。心量广大的人,虽然是住在尘世,心里也感觉犹如住在七宝宫殿一样喜悦,在理上而言,当下就是住在七宝宫殿。相反地,心有烦 恼、心不清净、患得患失,即使住在华厦豪宅,也如同住在地狱一样的痛苦。
陶渊明有一首诗,说明了心境的影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在人境」,修行一定要在深山之中,远离人间吗?其实不是的。我就在人间生活,就在车水马龙的地方打坐、修行;「而无车马喧」,虽然外面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喧嚣,但是我这念心不住在外境上,六根不去攀缘,这念心又何来的尘嚣与喧扰?车水马龙与我毫无关系,这就是「心远地自偏」。这念心不执着,不贪恋世间的繁华,心自然就远离了尘嚣。所以,远离尘嚣不在身体的远离,而是这念心要不执着、不住在尘境上;这念心清净、不染着,自然就离开了尘嚣。若能如此,即使身在尘嚣,这个尘嚣之处,因为心的感受不同马上也变成了净土,所以禅宗祖师说:「十字街头好打坐」,《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明白了这些道理,在相对、繁忙的世界中,自己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这个空间每个人都有,就是自己清净无染的心。所以,要把自己的这念心净化;如果这念心不清净,即使身处净土,净土也会变成秽土。
处在这个染污的世界中,如何才能不被尘劳所染?「无住生心」。「无住」就是六根对六尘,看到好的事物,知道是好,但心不生贪爱,该取就取,该舍就舍,这念心始终保持宁静,这就是自己清净的世界;如果这念心失去正念,心生染着,心不清净,也就失去了智慧心、慈悲心及平等心;这念心安不下来,即使到处去求神拜佛,也很难达到自己的愿望。
心能生万法,佛经言:「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心」、「法」是彼此相应的。当眼睛看到外面种种的境界,耳朵听到种种音声,口里尝到种种的酸甜苦辣,身根感受外面的冷暖涩滑;如果这念心没有坚住正念,心随着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而去,心就失去控制,人也会随着失控,这一生就会追悔莫及。一个人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从事任何事业,都离不开这念清净心、智慧心;一旦离开这念清净心、智慧心,人就无所适从。所谓「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如船行于水上,船里所载的是我们的生命、财产,如果水面风平浪静,就能平安的从此岸到达彼岸,这是「水能载舟」;如果水面起了波浪,波涛汹涌,使舟船翻覆,所有的生命、财产就葬于水中,这是「水能覆舟」。「水」就是指我们的心水,这一生能否走在光明康庄的大道上,要靠这念心的正确抉择;这念心有正念、智慧、慈悲、平等,知因识果,则处处都是光明,一定能圆满达成光明的愿景,这是「水能载舟」。相反地,若知见错误,这念心只知道名、利、财、色,醉生梦死,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一生就是一败涂地,乃至丧生失命,这是「水能覆舟」。所以佛经言:「三界唯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三界都是由这念心所使然,乃至成佛是这念心,成魔也是这念心。
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即众生,觉即菩提。什么是觉?什么是迷?佛与众生的差别在那里?这念心有执着、烦恼、无明,就是迷,就是众生境界。将这念心的无明、烦恼、执着化除,这念心达到平等;知道要化除烦恼的这念心就是觉,觉悟了就是菩萨;这念心达到究竟的觉悟就是佛。所以佛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西方,是在每一个人的心当中──觉悟了,人人都能成佛、成菩萨。如此,自己就有一个真实的愿景,可以实现的愿景,所以佛法是最民主、平等且实际的观念。
--------------------------------------------------------------------------------
(六)
一般人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位宗教家,事实上,释迦牟尼佛不但是位宗教家,还是一位科学家、天文学家、大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民主的先河。一般人只知道「民主」是从西方传过来,却不知道佛法才是真正的民主,佛法主张「男女平等、佛性平等」,不论贫穷贵贱、男女老幼,都能成道、证果,都能为圣、为贤。
过去在印度,有所谓的「四姓阶级」,彼此在生活与社会地位差别非常大。「婆罗门」姓,是最高尚的,专门掌管祭祀;第二是「剎帝利」姓,掌管政治、军事,他们是世袭制度,子子孙孙为王、为相;第三是「吠舍」姓,是平民阶级,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的人,世世代代永远做同样的行业;第四是「首陀罗」姓,是奴隶以及从事杀生工作的人。在印度,最下贱阶层的就称之为「专门刽子手」,杀猪、杀羊、乃至于做刑犯的刽子手,这些人脚上都挂有名字及铜铃,当他们走动时铜铃声响,其他人就知道社会地位最卑下、鄙贱的人来了,大家纷纷走避,以免沾上这种人的晦气。所以过去在印度的阶级差别很大,「四姓阶级」的区分牢不可破。当时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教化大众「四姓平等」的观念;不只王亲贵族可以出家修行,即使是最卑下的人一样可以出家修行、成道,这何尝不是一种最大的民主改革?释迦牟尼佛不用一兵一卒就达到平等的境界,这是开民主的先河。
「道」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有佛性。「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这念心迷惑、不觉时,就是众生;一旦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萨」,究竟觉悟就是「佛」。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自我看轻、觉得自己很卑贱,认为佛是高高在上,自己只是一个众生;经云:「众生是在迷的佛,佛是不迷的众生。」所以,这念心如果觉悟了,现在就是「菩萨」,就入了菩萨位。
佛法就是「心法」,心法就是指这念心的境界,一切法都离不开这念心的作用;假使这念心起了一念清净、慈悲心,当下就是菩萨;相反地,这念心起了邪见,就成了魔。现在社会上的人,虽然多半是沉溺在功利及物质生活的享受,受财、色、名、食、睡种种的迷惑与影响;然而一旦这念心觉悟了,不贪、不瞋、不痴,不再受外境的影响,真正觉悟了,现在起就是菩萨。所以,成为「菩萨」并非是遥不可及。中国有深厚的伦理道德,儒家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光明的性德,明白自己的这念心性;所以,佛法、儒家所讲的都是这念心。
孔子的弟子颜回,家境贫穷,但是他安贫乐道,行事光明磊落,不但最有学问,而且在修养心性上有很大的成就,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到颜回穷困的生活,孔子很想帮助颜回改善生活,使他的家人能够生活安定。但孔子知道颜回的为人,是不会接受他人的赠予。孔子心想,既是如此,不如假托是天之所赐,于是用纸包住一锭金子,放在他时常经过的路上,上面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一天,颜回经过此路,看到地上有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是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可是颜回的心很定,经得起考验;自言:「这一锭金子也不能使我发财。」于是就把金子包好,而且也在上面写了一句话:「锭金不富命穷人」,然后归还原处。由此证明颜回不但学问高,而且很有道德修养;这也是做人的原则,自己先要养成端正的人格;就如任何一个行业、团体,都有它的原则。假使违背了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就会走错路、走远路。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觉得生活压力很重、社会秩序很乱,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样才能在世界上安然自在?要有积极进取的观念。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好好地把握现在,积极努力,未来就有无穷尽的希望。如果只沉浸在现实生活,不知积极地努力,生活的圈子就会变得很狭小;譬如想当总统或院长,但总统只有一个,五院院长也只有五个,乃至大学的校长也还是只有一个,想达成这些目标,当中就必须经过重重的关卡。所以要提升自己,要有积极追求的精神,不要等待,要把心量放大,吃苦才能了苦。
--------------------------------------------------------------------------------
(七)
世间上大多数的人,都重视物质生活,但是过度的追求、沉迷于物质上的享受,心反而得不到安定。例如有些人用唱歌、跳舞来麻醉自己,甚至于觉得唱歌、跳舞已经不过瘾,还要吃摇头丸,摇头摆动麻痹自己。这些都是因为知见、观念不正确,心灵上不安定,这念心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现在的社会乱象,不只是在台湾,乃至全世界都存在,如外国有很多高中生、大学生用枪疯狂扫射,滥杀无辜。所以,无论移民到那里,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忧恼的世界。住在台湾的人,无法免于老、病、死;移民到其他国家,也逃脱不了老、病、死的威胁。「心净国土净」,这念心清净了,就是最安定的地方。这念心要清净、宁静;心中没有贪心、瞋心、痴心;口不犯四过──不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身不做杀、盗、淫等恶事。这些都能做到,当下所居的处所就是七宝宫殿,就是人间净土,这就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打坐时,坐到一支好香,这念心清净了、安定了,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这就是由于这念心,从相对达到绝对,由烦恼的心达到清净的心。祖师大德言:「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山」,就是指灵山,也就是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无甲子」,这念心当中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到达绝对的境界就是无甲子。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境界,只要这念心觉悟了,清净心现前,就能达到这种境地。
平时,心当中有很多的是非、烦恼,患得患失;在静坐的时候,就要转化这些烦恼,保持宁静、清净,保持正念,没有昏沉。能达到五分钟的清净心,就是成五分钟的佛;十分钟的清净心,就成十分钟的佛。这念心达到绝对的清净,就能心想事成。即同儒家所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佛法不是迷信,而是人生最高的真理。
如果每个人都明白,生活中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如此就不会汲汲营营于外在名利、权势的追求,人生就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外面的世界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它时时都在变化;譬如突然发生了战争,一个原子弹落下,或是地震、灾变……,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可是这念心是可以自己掌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因此,自己的心灵世界要能自己掌握,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只讲好话不讲坏话、只做善事不做坏事;这念心能作主,就可以保护自己;但是,只知道自己保护自己,就显得短视、狭隘;所以,进一步还要把这些道理推广到社会,使更多人了解,获得利益。
全世界皆有风灾、水灾、地震……等灾害发生,外界的灾难来自于每个人心中的烦恼、邪见。所以,要避免风灾、水灾、火灾、地震、海啸等种种灾难,必须从自己这念心上去避免;心地上没有灾难──心当中没有烦恼、恶念,这念心清净了,自然不会招感外在的灾难。
心中的灾难是什么?起了贪心,就有水灾;起了瞋心,就有火灾;起了痴心,就有风灾、地震,这些都是真实的道理。例如肚子饿了,看到眼前一盘热腾腾的点心,香味四溢,心里实在很想吃;贪吃的念头一起,这时口里马上就流口水;又瞋心属火,发脾气的时候,瞋火上升,脸孔马上就变得面红耳赤。所以「三界唯心」,外面的境界都是从自心所变现,心地上随起一个念头,就感得一个境界、一个果报。
六祖大师开悟以后,五祖告诉他:「因缘还未成熟,你现在不能弘法,要等待时节因缘。」于是六祖大师便隐藏在猎人队中十五年,等待因缘成熟。一日,忽然发生大火,整个山林都烧了起来,人兽惊慌奔逃,这时,六祖大师立刻坐下来,一念不生,保持一个绝对的心;在无念当中起用,说道:「火不自火,火从心生;我心中无火,火不自火。」说了这几句话,大火很快就熄了。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达到绝对时,心清清楚楚,像一盏明灯、一轮明月一样。这时候,这念绝对的心和外面的世界是一体的,合而为一。佛法提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说明吾人这个身心和外面整个宇宙是一体的,身体的内四大──地、水、火、风,与外面的外四大──地、水、火、风成为一体。这是个很深的宇宙哲理,但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真生命」──也就是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这念无穷无尽的心,才是真生命。
--------------------------------------------------------------------------------
(八)
要追求「真生命」,就要认识自己这念心,认识这念心以后,才能净化自己、提升自己。佛法的道理是人生的真理,这一生想成就富贵、功名、利禄,就要从佛法的因果上去努力,要从正当、清净的事业去努力,如此就可以达到这些目标。但是,即使达到了目标,这还是属于物质世界;人生到了最后,一口气不来,将要到那里去?其他的宗教讲人往生后有地狱、天堂;佛法则讲「六道轮回」,内容更清楚、更详细,除了地狱、天上,还包含了人道、阿修罗、畜生道及饿鬼道。除此之外,佛法还讲「真生命」、「法身不灭」,皆是指人人本具的这念心;这念心是不灭的,生命是无穷尽的。所以现世就要充实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生命的价值。
这念心有「体、相、用」三大。这念心不变、不动,清楚、明白,这就是「体」大。我们做功德、做善事,心当中有功德之相,将来就感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报;这一生做坏事,八识田中种了恶业的种子,未来就感地狱、饿鬼、畜生之「相」,这些就是「相」大。至于「用」大,这念心的作用「无远弗届」;譬如自己的亲人、朋友,到国外求学、经商,如果自己天天想念、关心对方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工作是否顺利?由于天天专注地想念,这念心就会有所感应。如晚上作梦,梦到所想念的人生病了,打电话一问,果真是生病了,这就是心的作用。这念心的作用没有边际,不受山、海的阻隔,无论远近,这念心的微妙作用都存在,所以说「无远弗届」。再举例来说,晚上睡觉时作梦,无论是好梦、恶梦,梦醒之前自己并不知道是梦,虽然是睡在一个小小的榻榻米上,梦里面却有无量无边的世界;甚至在梦境中所到之处,是自己这一生未曾去过之地,但却历历在目。梦里的世界在那里?是这念心中所变现的境界。所以,这念心不受山河、大地,时间、空间的障碍,真正是无远弗届。
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于从事种种事业,其间读了这么多的书,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学问、技能,及无数的经验,都放在那里?有的人说存放在脑细胞里,可是脑细胞有新陈代谢,时时刻刻细胞都在生灭,难道过去的种种记忆也随着脑细胞的代谢而被新陈代谢了吗?事实不然,否则为什么还能记得小时候的事!也有人说存放在心脏里,现在科技发达,医学进步,甲的心脏可以换到乙的身体内,如果心当中有记忆,甲的心换给了乙,乙就应该知道甲以前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可是实际上乙却毫无所知!所以,既不是存放在脑子里,也不是存放在肉团心里,而是存在无形无相的这念心里。
社会上有些人对于佛教所说天宫、龙宫等道理,心中存疑,因为现在卫星都已经到了月球,既没有看到月球上有人、也没有看到宫殿,而且在海底照相,也没有看到所谓的龙宫。就佛法而言,由于每一道众生的业力不同,故六根也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譬如云,人看到的是云,而天上的天人看到的云却是他的宫殿;又如水,人看到的是水,龙看到水就是它的宫殿。所以,同样一个世界,由于众生的心念善、恶不同,所造的善业、恶业也不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不同,所感受的、所看到的也就完全不一样。
有的人从来未曾谋面,但一见面就非常投缘、喜悦,所谓「一见如故」。这就是由于前世所结下的善因缘,所以佛法三世因果的道理,丝毫不假。明白这些道理,人与人相处就应该要和谐、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存的,例如如果没有学生,教授怎么能当教授;同样地,学生如果没有教授的指导,也无法成就学业。由此可知,每一个人都是互相依存;这些道理明白了,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能互相尊重,没有猜忌、排斥、斗争,生活、生存就很有意义,所以了解正确的人生观,是很重要的。
--------------------------------------------------------------------------------
(九)
佛法讲「八正道」,依此理而行,即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八正道:一、「正见」,要有正知正见。二、「正思惟」,思想、观念要正。如在学术界具有正见、正思惟,所做的学术研究就能有独到之处,不会人云亦云。三、「正语」,有了正见、正思惟,讲话就会有原则,不犯口过,就是「正语」。四、「正业」,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皆是正当、清净,乃至梵行清净,不染三毒。五、「正命」,这一生中从事正业、净业,赖以生活,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延长;现在一般人说:「笑贫不笑娼」,这就是没有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及正命。六、「正精进」,修善、做学问、办公,凡事都要精进,「正精进」是精进当中的精进。为什么要「正精进」?社会上有很多的精进都是属于邪精进──如强盗、小偷也非常精进,处处精进地算计他人;打麻将打了三天三夜不下桌,也很精进,但这些都不是「正精进」,因为都是走向错路。七、「正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乃至善念也不执着,由有念归于无念。八、「正定」,打坐时,有时会出现很多境界,所以打坐要保持正念;譬如有些人打坐,是为了「求神通」,这就不是正念;有正念才会有正定。如果只是枯坐在那里,心失去觉察、觉照,就像一块石头、一块木头,这种定是没有益处的。
过去,唐朝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一日走到绝无人烟的重山峻岭中,每个山头都是皑皑白雪,白茫茫的一片,唯独一座山头没有雪,玄奘大师觉得很奇怪,心想:此山一定有大修行人。玄奘大师于是上山寻找,在一处山洞里,看见一位打坐入定的比丘,用手轻微的一摸,比丘身上的衣服立刻化为灰烬。于是玄奘大师用引罄在他耳际轻轻一敲,引他出定。玄奘大师问比丘:「这位法师您在这里打坐想必已经很久了,不知您是何时开始在这里打坐?」比丘说:「我是迦叶佛的弟子,因为迦叶佛已经入灭,所以我在此打坐入定,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再听释迦牟尼佛说法。」迦叶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一尊佛,所以那已经是好几千万年前的事了。玄奘大师听完,说道:「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哦!既然如此,那我只好再入定,等弥勒佛出世,再听弥勒佛讲法。」玄奘大师对他说:「你从迦叶佛入灭后,打坐入定到现在,其间释迦牟尼佛出世及入涅槃,你都不知;现在若再入定,即使弥勒佛出现于世,你还是不知道。虽然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但是所说的教法还存在,所以你可以研究佛陀的教法,弘扬佛法,进一步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所以,打坐,并不是只有身体在打坐,还要知道这念心要安住在那里?这念心要时时存在;不仅存在,还要保持正念。社会上到处都提倡打坐,认为枯坐、练气功也是佛法的大乘禅,事实上都不是。佛法的「打坐」是要净心、定心、明心,使这念心静如一潭止水,不要有一点波浪;使这念心像一片镜子,没有一点尘垢;这念心达到彻底的清净,就是如来住世。古德言:「佛是不迷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就是在劝勉大众,透过禅修静坐的净心、定心、明心,则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
于是,玄奘大师建议道:「你可以到长安的皇室去转世,将来做皇太子,到时再以皇太子的身份出家,弘扬佛法,这对大众是最有帮助的。」比丘问:「长安的皇宫是个什么样子?」「长安的皇宫富丽堂皇,在长安城你找金碧辉煌的那一栋,去投胎转世准没有错。」这位比丘马上就坐脱立亡,前去投胎转世了。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到长安以后,就到皇宫里找人。但是,玄奘大师在印度的这段期间,皇宫里并没有皇子出生。玄奘大师随即又想,能与皇宫相比的就是鄂国公尉迟敬德的住处,由于尉迟敬德曾追随皇帝征伐各地,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所以皇帝特别为他修了一座宫殿。后来询问之下,果然尉迟敬德的儿子是在玄奘大师于印度的这段期间出生的。尉迟敬德的公子聪明绝世,与玄奘大师对答如流,智慧超乎常人。玄奘大师要他出家,尉迟敬德的公子讲:「要我跟您出家修行,您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心爱的女眷与我同行;第二,我要带一车的佳肴;第三,我要带一车的仆人。这些条件您都答应了,我就随您出家。」玄奘大师知道他是转世的过来人,就说:「没问题,你把三车都带来。」结果尉迟敬德的公子到了寺院,听闻了佛法,三车都自动退回不要了;这位公子就是玄奘大师的弟子窥基法师,历史上称之为「三车法师」。
什么是真生命?如儒家所说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古圣先哲,他们的精神、思想、著述,至今仍然流传于世,这是属于世间法的功德。以佛法而言,人人本具的这念心性就是自己,认识了这念心,才知道心当中有很多毛病、情绪、烦恼及执着,这些都要靠自己来改变,能够转化、提升这念心,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
想消灾解难,将生活、生存、生命的空间放大,追求光明的生命,都取决于自己的这念心;心中的烦恼、执着没有了,心中的灾难便没有了;心里的灾难消除,外面的灾难也就随之消失。一般人只知道逃避外面的灾难,而不知道外面的灾难,其实是每个人心当中的灾难所招感而来的。佛经讲「心境」,心里有一个念头,外面就有一个境界,能将这念心从外面的境界回归到自心,这念心就是我们的真生命。
--------------------------------------------------------------------------------
(十)
生命包含物质与精神生活,想要有所突破、达到一定的水准,至少要给自己订定一个原则。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要达到最高的境界,也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中台山有所谓的「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实践「中台四箴行」,则不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能达到光明的一面。
「对上以敬」,家庭里的父母、长上,学校里的师长,乃至于社会贤达、事业机构的主管,这都是「上」;对上要有恭敬心,要尊师重道。佛法也讲「敬」,对三宝要恭敬,对父母、师长及社会贤达也要恭敬。这些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家庭伦理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伦理是敬老尊贤;学校伦理是尊师重道;政治伦理就是尽忠、爱国。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业障;消除一分业障,就能增长一分福德、智慧。现在社会大多数的人,缺乏恭敬心,不但缺乏恭敬心,而且还在背后说他人的闲话、是非,认为「他有什么了不起,和我差不多,我只是机会不好而已。」这就是因为有我慢心、骄傲,自以为是;因此,要以「恭敬心」对治「我慢」的习气。
「对下以慈」,老师对学生要慈悲,长官对部属也要慈悲,师父对弟子也要慈悲,「慈悲心」能化除自己的瞋恚之火。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三把火:饥火、无明火、淫欲火。所谓「饥寒起盗心」,没有吃的,「饥火」一来,就不管什么伦理道德,不顾一切地去偷盗、抢劫,乃至绑票、勒索,无恶不作,以致造成种种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伤害;若有慈悲心,就能用慈悲心来观照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化除心里的饥火。等于儒家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了这种观念就可以化掉饥火,而且也能化除瞋恚及淫欲心。佛法讲「不杀生」,也就是要「慈心广大」,长养慈悲心,不但不杀生,进一步还救生、放生。现在东西方社会都在提倡这种「慈悲心」,儒家称之为「恻隐之心」。
一个人若具足慈悲,慈心广大,即使众生也都能感受得到这种慈悲的法界。有一次,佛的弟子舍利弗跟随释迦牟尼佛在路上经行。此时,天空中一只老鹰正在追逐一只鸽子,鸽子被老鹰追得走投无路,惊慌失措,突然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经行,于是一下子就飞到佛影之下,顿时恐惧俱消,安详自在。佛即见机为舍利弗说法,佛告诉舍利弗:「舍利弗,你看这只鸽子停在佛陀的影子下,就很自在。如果这只鸽子停在你的影子下,就会感觉惊慌恐怖。」舍利弗觉得很奇怪,心想:「我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心里的烦恼已经漏尽,鸽子停到我的影子下怎么还会惊慌恐怖?」佛知道舍利弗心里的疑惑,于是又接着说:「舍利弗,如果你不相信,可以马上试一试。」佛陀于是移开身影,让舍利弗把自己的影子照在鸽子身上,鸽子即开始颤抖。舍利弗就问:「这是什么道理?」佛陀回答:「因为如来三惑漏尽,心中完全没有瞋心的烦恼与习气,这种慈悲远超过声闻、缘觉。」所以这只鸽子看到如来佛就感到很安详、自在。
佛经讲:「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罗汉虽然已经漏尽了见思惑,断绝了杀心,可是还有无明惑,过去生的杀业种子还存在八识田中,还有习气。」这就证明了如来的「慈心广大」,所以任何人、任何动物看到如来佛都很欢喜,感觉有了保障。我们也要养成慈悲心,慈心要广大,如此就能对治瞋恚,瞋恚消除,身体自然会健康。
--------------------------------------------------------------------------------
(十一)
「对人以和」,对人要和气,有一句俗话:「来者是客礼相待,买卖不成仁义在」,对任何人都应该和睦相待。佛法有所谓的「六和敬」,也就是六种和合共处之法,如果道场做不到六和敬,僧团会就容易解散、败坏。同样的道理,国家要和合,社团要和合,学校也要和合,所有一切都要和合,所谓「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
和合能够对治粗暴,因为一个人脾气来了就容易粗暴、粗鲁、粗脚粗手,所以在平时养成和气、和睦、和悦的习惯,就能降服暴戾之气。什么是粗脚粗手?譬如来了一位客人,很恭敬地为客人倒了一杯茶,但由于自己的粗心,倒茶时,忽然袖子一拂,茶杯打翻了,弄得客人一身都是水,这就是粗脚粗手。众生的心是粗中又粗,菩萨的心是粗中带细,如来的心则是细中又细。所以养成和气、和睦、和悦的习惯,这念心就能渐渐微细、平和。
「对事以真」,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在公司单位做事,乃至于修行,都要认真、负责。「真」能够对治我们的虚伪,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虚伪心,都有一些爱面子。譬如看到有一个职位空缺,想一想自己能力不够,争取不上,就拜托人:「给我一个面子,麻烦你帮忙。」如果做任何事都要「给我一个面子」,那就不妥当了。在团体里「少数服从多数」,是一个原则,是尊重大众的一种行为,但是也不能流于虚伪。多数人都喜好面子,爱面子虽不是件坏事,但是过度的爱面子附带而来的就是虚伪。
修行要破除「我执」,对治我执的方法就是「对事以真」,做任何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负责,将事情做好就是福报、就是功德。做事时,同样地付出时间、心力,如果都能很认真、负责,所得的果报就是大福报。因此,做任何事,都要真。如:打坐时要认真,不能打妄想、打瞌睡;如果坐在那里打妄想、打瞌睡就是不真。诵经,要老老实实的诵,人在那里、心在那里;不可以口诵、心不诵,「有口无心」就是不真。做学问也要认真,不可东抄西抄,自己要有自己的思路、看法与见解,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斟酌,不能错用一字、一句,这就是真。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兢兢业业,如此一定能将事情做得很好,受到单位主管的器重,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出类拔萃。
「中台四箴行」若能落实,就有福报,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上就能得到最高的水准;能做到「四箴行」,任何人都会喜欢自己,在任何地方都能有善缘相助。假使一个人做事不认真、不负责,专门投机取巧,便不受大众的喜爱,「福报」与这一类人更是渐行渐远。所以,在家庭里做好「四箴行」,家庭就会幸福;个人做到「四箴行」,个人的事业就有成就;团队做到了「四箴行」,团队就能和谐、合作无间,整个团队都能够更上一层楼。这些道理,要靠大众共同去实践、努力,做到了就能为自己开创出「光明的生命」。
- 上一篇: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
- 下一篇:惟下觉大和尚 中台禅寺九十二年度新春团拜
- 大安法师: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济群法师: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如瑞法师: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净界法师: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 圣严法师:我们的生命跟宇宙是结合为一的
- 觉真法师:心是什么?人的本体、生命力
- 星云大师:维护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
- 仁德上人:要尊重众生的生命 珍惜明心见性妙法
- 正如法师:有两样东西要照看好——生命和金钱
- 大安法师:“吾”和“身”一样吗?生命的真相是什么?
- 仁德上人:顿悟真舍歌
- 法藏法师:生存跟生活生命的层面有所冲突,佛弟子该如何调适?
- 惟觉法师:佛法的“信”有几种?四种层次
- 静波法师:不愧对自己的生命和信仰
- 净界法师:生命中的两种力量,心态的两个准备
- 净界法师:修无分别智要远离什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
- 圣旭法师:断恶行善,保障生命良好平安
- 净界法师:修行人的两种生命力量以及念佛人的两种心态
- 净界法师:主导生命中的业力是怎么回事呢?
- 圣旭法师:弃恶从善,生命就在改变就会得到提升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