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方面解读玄奘法师的卓越成就

从五方面解读玄奘法师的卓越成就

  唐代玄奘法师的成就举世闻名,其学问和品德实属千古第一人。他是佛学家、哲学家、旅行家、翻译家,是爱国主义者、国际和平主义者。

一、博学求真

  玄奘法师幼年出家,披剃以后,在国内各地参访善知识、学习经论。由于当时翻译不成系统,对教义解释各有异说,特别是瑜伽唯识的经论还不完备。为了得到正确的了解和进行系统的研究,玄奘法师发心西行求法,他经历各种艰辛到达印度,在那里游学佛法十七年,除了依止那烂陀寺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外,凡般若及小乘经论均用心研读,并参访印度各地,学习印度各派哲学。其博学多闻、穷极真理的精神,在当时誉满中印,普受赞扬。

二、艰苦奋斗

  在西行求法路上,当时交通闭塞、行路困难,在广阔的沙漠中,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水缺乏,法师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西行求法,并发下猛利誓愿:“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到印度后,法师研习佛法孜孜不倦,禅灯夜月,手不释卷。回国以后,译出大批经典,白天译经,晚上讲学,培养后学,尤具苦心,共有三千门徒,其中有卓越成就者七十人,窥基、圆测、慧沼、智周等法师特别著名。他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在求法、译经、讲学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三、品质高尚,不染世尘

  唐太宗在《三藏圣教序》中,赞扬玄奘法师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唐太宗的这一段话,是对玄奘法师的真实写照和高度赞扬。他坚持清苦修学、讲学,坚持真理,不为世俗所染。回国之初,唐太宗钦佩他的学识,曾劝其还俗参政,玄奘法师婉言谢绝,专志弘法,在困苦危难中仍保持正念、不忘三宝,直到临终还默诵《心经》,安详示寂。他志愿坚贞,始终如一,古今流芳。

四、融会贯通,阐扬真义

  在中印历史上,大小乘之争、空有之争历来不绝。玄奘法师趣大舍小、以小归大,并融会般若、瑜伽,宣示中道,特别提出瑜伽的三自性义,破遍计所执性以明真空,不落常见;立依他起性显妙有,不落断见,由此断除我、法二执,证得圆成实性。此三自性说,有立有破,合符中道。玄奘法师在印度曾著有《会宗论》解释此义,在印度与小乘和空见论者均有辩论,全使对方折服,以至小乘论师赞扬其为“解脱天”,大乘论师赞扬其为“大乘天”。这说明玄奘法师洞察真理、精宣妙义,合符佛陀心印,熄灭了诸家争论。

五、学绝千古,万代留芳

  从唐代开始,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均派有留学生来中国学法,玄奘之学借此远播海外。至今日本、韩国、朝鲜等地还保持有法相宗或慈恩宗,宣讲瑜伽唯识之学。现又由亚洲传播至欧美,世界各大学和学术团体均倾力研究之。瑜伽唯识之学精深博大,以“六经”、“十一论”为根据,以因明为体裁宣讲唯识(因明即东方逻辑学,较西方逻辑完备)。在解释人体和生命方面,不研究唯识学,即不能探测人体和生命的奥秘。修学佛法者,在净化心灵、清净三业、转染成净方面,不懂唯识学,就不能履行正道,达到转识成智的目的。玄奘法师从求法到译经讲学,均以弘扬瑜伽唯识为主,他终身的受用在此学,他辉煌的成就也在此学,堪称千古绝学、万代流芳,值得后人们探究并依止修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