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法华经要义 第一章《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法华经要义
(2001年11月8-10日讲于成都文殊院)
第一章《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一、讲经缘起
(一)转恶成善
(二)转邪成正
(三)转染成净
(四)转识成智
三、佛教的宇宙观
(一)什么是缘起
(一)什么是缘起
(三)什么是中道
四、佛教的价值观
(一)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
五、《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第二章 《法华经》综述
一、经题略释
(一)什么是妙法
甚深不可思议之权实法
迷则成凡,悟则成圣
《法华经》四圣六凡十法界
《华严经》四种法界
禅观境界
佛不可以色身见
(二)什么是莲花
莲花的功德“微妙香洁”
拈花微笑
禅宗三关
(三)什么是经
关于三藏十二部
十二部经略解
二、《法华经》的译本与译者
(一)三种翻译版本
(二)译者鸠摩罗什
三、《法华经》的宗趣
(一)大纲
(二)名词解释
什么是大小
什么是半满
什么是渐顿
(三)法华宗趣
唯有一乘法
是心是佛
一心三观
百界千如
一念三千
嗔心重的故事
吴道子画马变马
四、《法华经》的地位
《法华经》是经中之王
四个听经因缘
什么叫“入如来室”
什么叫“著如来衣”
什么叫“如来座”
第三章 《法华经》正文的要义
一、序品和方便品略解
佛放光现瑞
增上慢与五千人退席
佛出世因缘
开、示、悟、入佛知见
什么是三身四智
二十五圆通
二、几个譬喻品略解
佛说法喜欢打譬喻
空中楼阁与瞎子摸象
(一)火宅三车喻
(二)穷子得宝喻
(三)衣里藏珠喻
(四)药草喻
(五)凿井喻
三、提婆达多品略解
残暴的提婆达多也能成佛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天女散花与不二法门
在家居士的责任
四、安乐行品略解
略释安乐行
佛教徒拥有快乐的秘密
身安乐行
口安乐行
誓愿安乐行
五、法师功德品略解
法师意义及其功德
读诵《法华经》的功德
《法华经》开显三谛圆融
六、常不轻菩萨品略解
什么叫像法时期
常不轻菩萨修忍辱行
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略说
观音普门品流行的由来
观音菩萨的四个名号
1.持诵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可除七难
可灭三毒
可满二求
2.以三十二应身说法
观音菩萨示现实例
学习观音菩萨的悲心
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
3.赞叹观世音菩萨的普门威德
释“观”义、释“音”义
第一章 《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一、讲经缘起
各位弘扬佛教、护持佛教的发心菩萨、各位同参道友!去年文殊院文殊阁建成以后,我曾经在这里讲过《般若要义》,时间刚刚过了一年。现在文殊院每周开展佛法讲座,今又约我到文殊院来跟大家结法缘,讲《法华要义》。看到诸位法师为佛教事业的发心,我非常高兴。文殊院举办的佛学讲座,突出了佛教的文化性,弘扬佛法真理,净化人心,稳定社会,为国家安宁和世界和平,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认为,举办这个讲经法会非常必要。因为佛法精深博大,能够指导人们走上光明大道,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指导我们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甚至最终获得涅槃解脱的潇洒人生,圆满成就佛道。
二、佛教的人生观
我们活在世上,应该活得有价值,不能空过一生,不能懵懵懂懂的混过一生,更不能造作恶业过一生。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好的人生观才能创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没有人生观指导的生活的下场,便是醉生梦死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佛教的人生观。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呢?佛陀指示我们,要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么四个“转”字,就包含了佛教积极利他精神的人生观。
(一)转恶成善
转恶成善,就是依我们信仰佛陀的信心、愿心,断灭五逆十恶等三世罪障而得现生利益,成就大善根种性。什么是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坏佛教的团结)。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所以又叫无间业。什么是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种不善业。要断除三世罪障,即不仅仅断除现在世的五逆十恶,还要去除过去世、未来世的罪孽。断除恶业,成就善业,即行十善业,可以感得人天果报。
修善行,我们就要先皈依佛法僧三宝,明白因果道理,勤修五戒十善,这样子可以走上“转恶成善”的道路。严守杀、盗、淫、妄、酒五戒,可以保持人生,不致堕落恶趣。修持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死后可以根据修持的品位上升诸天,享受天道的快乐。当然这是最初阶段的学佛,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修习转邪成正。
(二)转邪成正
转邪成正,在佛教来讲还是属于人天乘。我们做人,这一生结束以后,要想不再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就不能再造堕三恶道的因。地狱、饿鬼、畜生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一生中受尽诸般磨难,是很痛苦的,没有学佛的机会。所以邪知邪见很可怕,不但将失去人身,还要受万劫的苦楚。什么是邪知邪见呢?即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要转邪成正,就要修习八正道,即八种求趣涅槃的正道。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名称,是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的二边,趋向中道法门的,即指这个八正道。
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证,成就佛道。”
正思惟,又叫正志、正分别等。不生欲觉、恚觉及害觉,即我们意业保持清净,没有过分的贪求,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心平气和地为大众服务,更没有整人害人之心。
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业,有所言说,即与道相应,与善法相应。
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以正确的方法来养活自己。
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等。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有的人说我们佛教消极,那他是不知道佛法,愚昧无知的结果。佛陀教导我们要精进地生活,不要懈怠。
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正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修习初禅乃至四禅。
(三)转染成净
佛教的人生观,就是首先要学人天乘的善法,再进一步修解脱行,也就是转染成净。染就是染污,指我们内心的染污、烦恼无明之法。净,即远离烦恼、清净之义,是法性之法。《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中说,生死之法为不净品,涅槃之法为净品。现在社会上搞环保,为什么搞环保呢?就是近年来,环境污染重——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导致生态不平衡,给地球带来很多的灾害。在佛教来讲,首先污染的是内心污染,内心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假若内心不污染,环境就会干净,生态就可以保持平衡。所以佛法的环保工程是治本,从心理上根治污染。当然,要标本兼治,但首先要治本。内心有污染的众生就是凡夫,没有污染的就是圣人,所以转染成净,就是一条成佛作祖之路。
由于人们烦恼重、无明重、不信因果、不信三宝,只见眼前(的利益)不见未来、只看到自己这个空间没有看到他人的空间,处处损人利己,造成很多不应该的染污现象。所以我们佛教,除了做好人之外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求得三业(身口意)清净。内心不起烦恼污染,口业清净,就是语言干净,身体当然也不会有过激行为,更不用说去害人了。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可以得到解脱。这就是佛教的解脱行。宣说这一种解脱行,是佛出世的因缘。转染成净是三乘所共修,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要共同修习的,是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诸位居士除了做个好人,奉行三皈、五戒、十善之外,要进一步提高,必然要走这条道路,这就是转染成净。
(四)转识成智
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别,认识不清,颠倒重重,既有烦恼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来观察人生,观察宇宙间万事万物。所以不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一门心思总想着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乐为自己的乐。因此佛教讲,在修解脱行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发悲悯心、发广大心。广大心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在此基础上,行动上就修四摄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通过这样的具有菩萨精神的行动,在唯识学上讲就可以转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成四智(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断烦恼障就证得涅槃,断所知障就证得菩提。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既是我们远大的理想,也是我们学佛的最高目标,这就是佛家的人生观。我们要以这种观察思维来对待人生,珍惜光阴,使人生不虚度,创造人生价值,这样就活得有意义。从这四个“转”字来说,我们要走的路很长,也许前方布满了荆棘,但我们不怕重重困难,以坚韧的毅力,迎难而上,以实现我们的最高目标——完成佛道。
三、佛教的宇宙观
什么是佛法的宇宙观呢?以佛教的观点,对事物的观察,对宇宙森罗万象的观察,要靠智慧来进行正确的观察。这个观察有三点,一是缘起,二是性空,三是中道。佛法主张以慧眼观察一切事物。宇宙森罗万象,包括诸多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必须以缘起、性空、中道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复杂变迁的宇宙,清楚地了知它的本质和现象,如此观察,才是正确的宇宙观。
(一)什么是缘起
缘起,指一切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立,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是佛陀对于宇宙各种现象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如阿含经典多处阐明的十二支缘起,谓“无明”为“行”的缘,“行”为“识”的缘,乃至“生”为“老死”的缘。“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以明生死相续的真理,同时亦由“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之理,断除无明,以证涅槃。此缘起之理是佛陀成道之证悟,是佛教宇宙观的基本原理。佛陀对印度诸外道所主张“神我”及诸法具有实在的自性等论点,均予以否定,而称万有(物质界)都是相互依存,非有独立的自性,以此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建立起佛教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佛教异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征。
宇宙间一切法离不开“因、缘、果”三个字。不管人生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都脱离不了因果规律。时间上很长,空间上很宽,超越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时空。要相信因果,不违反因果,以因果律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看看我们起心动念是不是违反因果律?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世间伦理道德的基础。一切事物的兴衰成败都离不开因、缘、果,不管你信与不信,因果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因你的相信与否而疏忽行使它的职能。
你们大家想嘛,古往今来,这种因果报应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我们就要深信不疑,为善受福,作恶遭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若到,一切都报。报应现前时,不会因你职位高低、权势大小而改变,人人平等,正所谓报应丝毫不爽。
(二)什么是性空
性空,指一切缘起法的造作变化如幻如化,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实体,没有常恒不变的东西,没有青春常在而不变化的东西。一般人追求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把它看得很实在。攀缘追求,贪恋不舍,所以造业无边。我们如此观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能破除我执、法执,对一切事物可以看淡放下。要“空”掉什么?空妄情,空执情。《金刚经》里讲要遣相去执,直察真相,没有这个观察,就处处以我为主体,私心杂念重重,我的这样、我的那样、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钱、我的权位,样样都放不下。放不下就要害人,害得你为物所累,成了“我的”奴隶,连自己最根本的东西都丢掉了。
放得下,看得淡,就可以对事物、对人们、对众生起平等心,既尊重人类,又尊重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因为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平等观察,就可以发大悲心。佛法的“空”就是本着万物一体的这个互相依存的精神,空除我执,空除法执,空除贪心。“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了,或者什么都没有了,连正法之理都放弃了,不是那个意思!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空”,那是佛教说的“断见”,这是邪见。佛教的空是要明白事物的变迁,事物的朴素依存关系,断除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小人思想。达到空的境界,就是空去了小我而融入到宇宙的大我中去,成为自然的一份子,与自然协调,和合一味。
(三)什么是中道
中道,就是看待万物时,一方面不要否定因果现象,因果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也不能执着“实有”,“实有”即对事物的偏执,要空除对“实有”的执着。所以看待人生,看待一切事物,要做到“二而一”,消除对立,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心经》里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论人生现象、宇宙现象都是如此,即不落于“断见”,也不落于“常见”。断见,就是否定因果,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就没有了;常见,就是认为一切常恒不变,“神我”常恒不变,一切山河大地常恒不变。空除执着,不落入断见也不落于常见,亦有亦空,是名“中道”。
缘起、性空、中道,这是佛家的宇宙观。这个意趣精深博大,超过世间的一般哲学。世间的一般哲学,不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哲学,其境界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在世智聪辨上用功。佛法精深博大超越了世间哲学,也超越了世间的科学,希望大家好好学习,能得到最大的受用。
四、佛教的价值观
什么叫人生的价值?作为一个人,光阴很短促,在人的一生中,要获得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思想行为上。由思想上的认识来指导行为,做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对众生都有意义的事情才叫做有价值。
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人生,你才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切:有的人机关用尽,拼得世间荣华富贵,却博得千古骂名,遗臭万年;有的人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天下人谋福利,虽然一生衣禄平平,却留下万古英名,永垂世范;有的人家业兴隆,平步青云,如行云流水,(最终还是)成为历史的过客,转眼即烟消云散;有的人能屈能伸,穷通富贵,只如过眼烟云,虽于民无利,倒图个轻松自在……人生百态,各有千秋,称讥毁誉,虽是身后之事,却看出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中国古代的各个学派在探讨人生理想与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着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等关系进行了论述。儒家提倡轻私利而重仁义,存天理而灭人欲,一生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道家更是表现出重视精神而轻物质的“功成而弗居”等价值观;墨家的价值观则主张贵“义”,义即是有利于人民的行为……
那么,佛教的价值观如何呢?我从下面几点来简单说说,给大家提供参考。
(一)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佛教认为众生佛性平等,要尊重每一个生命。在六道轮回中,生命的表演最为精彩,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有的生命都有成长过程,从低等的、无知的到较高的生命形态,甚至是完成生命体验的全过程,最终成佛。这种成佛的可能性使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并将尊重转化为戒律,这就是佛教徒的不杀生戒。不杀生戒,即尊重任何一个生命,因为它们有生存的权利,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随意作出剥夺一个生命的决定。
尊重生命,佛教徒认为会引发自尊,认识到自身生命的可贵性。这种可贵,关键在于它本来具有佛性,即每一个生命都有成佛作祖的潜在力量。佛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这就引发了佛教徒自由平等的理念,及世界和平与宇宙和谐的强烈愿望。于是,佛教成为世界上真正使世界走向和平的宗教,它没有圣战的血腥染污,它没有蔑视人生的粗暴极权,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中,不断完善自我,成就无私而伟岸的生命尊严。这一切,都是因为佛教徒尊重生命的原故。
(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阿含经》中讲:一切众生中,人为第一。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把修行的道路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讲做人,然后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进一步修解脱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础,宗喀巴大师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为增上缘,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乐,想不起来修行;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太苦,没有办法修行;只有人在苦乐之间,有苦又有乐,由于苦的关系知道上进,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础,对于学佛来讲,以人为上升的增上缘,作为人很难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讲,人身难得,要珍重人身。
《涅槃经》里讲到了六难,即遇佛世难、闻正法难、生善心难、生中国难、得人身难、具诸根难,六种稀有难得之事。
遇佛世难。值遇佛陀出世,听闻佛陀的教法,是非常难的。诸经论中开示说佛之出世,数十亿年才有一次。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有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有释迦牟尼佛出世;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有弥勒佛出世。如此,佛陀的出世,颇为稀有难得,而我们的人生也非常难得,所以遇佛出世的事是很难得的。
闻正法难。上面说遇佛世难,而听闻正法同样的困难。就算佛出世时,能生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八难处不得见闻佛法。这八难处是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即生在佛世的众生中,这八处众生还是听不到佛法的。据《大智度论》卷九载,佛度化舍卫城时,此城曾有九亿民众,仍有三亿人全然不知佛法。所以,在缺少善根因缘的时候,虽值佛出世,也不能蒙其利益。
生善心难。《三藏法数》中说:“善心难生,谓人生世间,宿习垢重,恶缘易染,而况邪惑蔽心,生诸贪着。若不遇善知识劝教,则终不能发心修习善行。故云善心难生。”人生在五浊的世间,从内因来说,我们不明了真理,误解佛法,被邪知邪见所惑;从外因上说,我们会常常受到种种恶缘的染污,所谓近墨者黑,可以说想不学坏都比较难。如果不是遇到大善知识,我们是很难生起善心的。什么是善心呢,善心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有几个时候生起了这十一种善心法?如果你生起善心多,那说明你学习佛法有了收获。
生中国难。这个中国,是指佛法兴盛的地方。生在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福德资粮具足,常常听闻善知识讲解佛法,并以佛法为准绳,实践佛教的积极人生观。但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是需要大福报和历劫修行因缘的。
得人身难。经上有一个龟值浮木的故事:在大海中生活着寿命很长的一只盲龟,它随波逐浪,每隔几分钟就浮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空气。在海中的波涛上,有一块破木板随着海水起浮荡漾,在木板的中间,有一个很小的洞,大概乌龟的头仅仅能伸进去。诸位想一下,在诺大的海洋上,这只龟什么时候才能与这块破木板相遇,何况相遇时,乌龟的头刚好从破木板的洞中伸出来?这个比喻是说,我们得人身与盲龟值浮木一样地难。
具诸根难。有些搞艺术的人总喜欢说,残缺就是美,但我认为这种美只能是一出悲剧。人生也一样,几乎不可能完美无瑕,其他的不说,单说我们的身体,生理上的九大系统,什么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几乎每一个人或这或那都有毛病。有的是天生的毛病,有的是后天所致的毛病,有的是业障病,有的是遗传病等等,反正我们总会有一大堆的毛病缠身。若是小点的病也罢了,如果是什么眼耳鼻舌身意方面的毛病,那这一辈子就真的很艰难了,不但自己生活难以料理,还会连累自己的亲人朋友。这就是诸根难具呀。
上面讲了六难,说明能生为人就是大福报。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非常殊胜,是六道众生的枢纽。从做人开始,到学解脱行、菩萨大士行,可以超出轮回通向四圣法界乃至成佛,也可以下堕于三恶道受苦。大家得人身,生于中国,能听闻佛法,诸根具足,得遇善知识,非常难得。就更要珍惜人生,努力修行。
(三)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
佛教认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是必然趋势,成佛是佛教的终极价值观,是宇宙人生的客观规律。成佛是我们刻苦修行的自然结果,是我们人生福德智慧资粮完全具足的状态,也是人生完全放弃自我,融入到宇宙大我中的实在。成佛就不再有烦恼和痛苦,是潇洒而自在、永恒而快乐、自主而纯洁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就如梁启超所形容“绝对清凉无烦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束缚”。
五、《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
今天开讲《法华经》的要义。《法华经》就是讲“心灵建设”:“心净国土净,心染国土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天台宗的“一心三观”、“百界千如”,离不开一“心”,也就是离不开心灵上的建设。
这一讲座开展起来非常有意义。《法华经》讲后,接着还要讲“华严”、“净土”、“般若”,希望大家珍惜这个善缘,认真学习,学会如何进行心灵建设,能从讲经法会中得到受用,这是我所希望的。
《法华经》是中国天台宗的主要经典,而天台宗的主要思想涉及般若宗(三论宗),涉及华严宗(贤首宗),涉及慈恩宗(法相唯识宗),几个宗派都联系牵涉起来,也就是说诸宗都融贯起来了,甚为重要!天台宗讲“空、假、中”,离不开般若宗中道思想;讲“一切唯心造”,不能离开华严思想;讲“一念三千”,离不开唯识思想。所以各宗派可以融合,理趣不二。
开讲《法华经》要义,在今天来讲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我在正式讲经以前,讲这个缘起。《法华经》共是7卷28品,比《华严经》少,比一般经卷还多,三天之内比照正文来讲不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只有讲个大纲,提炼出要义。这个大纲也不按照天台大师智者(智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的框架来讲,只是点到为止,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在法会后深入经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