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2)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惠能大师首先称大众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涅槃经》说:“能教人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谓之善知识“。就是能教导众生远离恶行修行善法的人,称为善知识。指朋友互相善导于正,成为道义之交,非广知博识的人。善知识有三,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远离怖畏,能得安隐修道。二、同行善知识,乃与我同道互相切磋,策发修学。三、教授善知识,宣扬圣教训戒于我,令防恶趋善。此中以第二种义。虽然大师传佛心印,超胜一切人,自为人天教授善知识。而大师谦恭自牧,视一切人都是善知识,垂范后世,称众为同行善知识。换言之能立志离恶向善,而且也能使人离恶向善的堪称为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菩提是梵语,译为觉,觉是觉悟的意思,是指能觉悟法性的智慧而言,就是正觉无相真智的无漏智慧,称为菩提名诸佛道。觉悟的反而就是迷惑,发起这个成佛的道心来反迷归悟。因为我等凡情无始以来无明不觉,受诸烦恼系缚,迷惑良知的灵性。所以,不能觉知成佛的道心,流落六祖受苦。人具有本觉即是修证的正因,乃是佛与众生共具的觉性理体,本来自己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的觉道,来觉悟自心的妙性,从来以来就清净无相,妙性圆明朗彻乾坤。离诸一切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奈何无明医目,妄见诸法空花乱坠。若了花处,当体即空,就能直见菩提自性的本觉理体。了无诸法的空花可得,并不是依法修行的成就。换而言之,不论凡圣都是一如。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真如佛性,和十方诸佛,原无二致。”可是凡怀圣究竟有不同的地方,那只是形相的不一样,迷与悟的境界差别。众生迷昧就像一颗未开发的宝珠,被无明尘垢覆盖,不能显出它那无尽的光华,湛然的清净。众生若了悟,则犹如无明尘垢覆盖的宝珠,一旦被洗涤开拓发掘出来,展显它焕然艳丽的光彩,由此菩提妙性是引导人类精神道德趋向彼岸的觉悟境界。所以一切现象的本体和一切心相的性觉,名为自性本觉。
然“本来”是指无始以来十分久远的历程。本自来无所求,去无所去,名为本来。“清净”是佛性不染一粒尘埃,离诸恶行过失,断烦恼垢染,称为清净。这是障尽解脱的离垢清净。若我们修行达到身口意三业清静,心行一如,达成一片,离诸垢染烦恼是心行清净。一念真心现前,超诸善恶对待的清净法身,这是清净解脱的自性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如果以恒沙妙用的清净心,就能直接了知诸法实相的本体永恒的生命。未觉悟的人性混炖茫无适从,犹如乌云密布的天空,遮覆太阳的光明。人性被无明烦恼覆盖,背觉合尘,迷失了真心光明。一旦回光返照,明悟本觉的菩提心性,不是妄求于外缘,而是内心的反省,返闻自性,开拓光明的佛心。由此但用此心,直下了悟自性是佛,不加任何方便,心境自然明朗,清净庄严,无明阴霾全然驱散,自性慧日当空,照彻心地,光耀如意,举心动念,莫不光明自在。这样能如实直捷了悟因圆果满,证实相理体,成佛可期。
所谓佛,译为觉者。觉有三义:一、自觉。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情知见。二、觉他。先自觉而后觉他,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大觉悟而入佛之所见。三、觉行圆满,自他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满究竟佛果。所以六祖大师说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清净无染。大师说法言词简短,义理深切。如果善用此心,与佛合一,当下顿悟,剎那成佛。《起信论义记》说:“众生真心,与诸佛体,平等无二。众生真心,即诸佛体,更无差别。”但因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都是为此心所累。诸佛惟都能了此心,即见自性,见自性即是菩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华严经》说:“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如来。”云:“应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不,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传心法要》说:“惟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差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提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可见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而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有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是真佛。证究竟诸法实相,坐菩提道场,圆成佛道。正如《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己,导师方便说。”以上可以了知六祖大师的顿悟法门从古至今,佛佛道同,祖祖亦然。
我们在此进一步分析,菩提的妙性无有染污,虽说从来无染,而能生出众人妙功德。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寂而常照,不变随缘。照而常寂,随缘不变,皎然清洁无暇。不变为体,出生名用。皎洁为相,体相用唯是一心。若能悟得菩提,自性清净,但用此清净心,圆满无碍,就可直截了当成佛道果。如宋明教大师说:“大哉心乎,资始变化。而清净若常,凡然圣然,幽然显然,无所无处,而不自得之。圣言乎明,凡言乎昧。昧是变,明是复,变复虽殊,而妙心即一。即了是一,则知本来清净,清净故何有染污。”若能直下观察,则如《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颠倒不生,斯即而易见,顿悟的见解,已经是不清二楚的,祇须自己去参究。
以上所讲,包括了本经体相用,莫非是显示全经的法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反复论述,说明了菩提之所以称为觉道,无非觉彻自笥本来就清净而成菩提。菩提就是自性,自性清净就是菩提。菩提是自性的心体,也是本经之体自性清净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觉彻了菩提自性。本来是清净而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但以这清净心的妙用,就能够直接了当成佛道种。正如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菩提即自心觉性,何说有树无树。“明镜亦非台”,喻心本无形,何得有相。“本来无一物”,相既不有,物从何来。“何处惹尘埃”,自性本来清净湛然。此偈颂彻见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所以五祖认为机熟,密引传法。复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圆悟自性,本来清净,而得传佛心印。故曰:“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本经的宗旨。
然而但用此心,应如何用呢?但息妄执,即见本性。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心悟达清净,妙用无边。六祖大师悟时,“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等自得心印如此,教他亦尔,代代传持,演变成五宗,枝繁叶茂,以此默传心印于靡穷,即是为本经的妙用。概括全经的体宗用,又括全经总纲,与有缘者应仔细体验个中滋味。千万不要以文解义,须在心性上体会,妙用无穷,才是自家真正的受用。
修学佛法,首先要明了“菩提、自性“是人人所原有的智慧觉性,本来都是清净的。因众生一念不觉,缘虑妄境,染着尘垢,遂致蒙蔽觉性而妄执分别,不见自性本来面目,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由此可知众生与佛的不同,只在我人一心。心若背觉合尘就成为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就成为佛。所以说:“诸法不离自性,三界唯自心造。”六祖大师一开始就像狮子吼般地吼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四句,这不仅是六祖大师顿悟法门的枢要,而且是整部《坛经》和盘托出成佛作祖的心地法印。我们参禅悟道,若忽略这四句偈的语,那是不识本经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经中。所以说这四句是明心见性的指南,我等候选人造成不要错认定盘星。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住居南路,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广行众善,真知正见,称为善知识。了别心识,听闻为知,见形为识,以善为本。请大家听我惠能(自称)。惠能:就是惠能降生时,就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但惠能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就飘然离去,此是六祖得名由来。“得法事意”,即并陈述得到顿悟妙法一段经历、体验,勉励后学。我的父亲本来籍贯是在范阳,就是现在直隶定兴县的地方。唐置郡,属于河北省。严父,即父严母慈,尊称父亲为严你。姓庐,名行瑫。但他是被当朝降职的官员,流放发配到岭南的广东,岭南是唐贞观时设置的道名,在五岭之南,包括现在两广及安南之地。现在粤中还有岭南之称。就是现在的新兴县的地方。做了老百姓,称作新州百姓。由父母官降而为一般流放平民,自然难免感到世事苍桑黯然无光。一生的不幸,父亲又死得早,遗下年老的母亲和孤苦的我,只好迁移南海来。南海即县名,旧兴番禺同为广东省的广州首县,今移治在佛山镇。孤遗即幼小丧父的孩子为孤遗,也就是尝尽了人间痛苦的坎坷、辛酸、艰难贫困之苦。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落后贫穷,衣食自然不足,不得已只能到集市去卖柴薪来维持生计。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虽然贫穷得靠卖柴度日,却牵引出一般与佛结缘的经过,无异喻说贫贱并非无福,学佛还须有缘。世上任何事的成就决不是平白无据而得来。就是在当时有位顾客买柴,但卖柴是一种低微的生意,营商必须要有顾客的关照,并嘱我把柴送到客店去,客人把柴收下后,我得了钱,正要退出门外时,看见一位客人在读诵佛经,我一听到那位客人所诵的经语-即无上微妙的法音,惠能觉得心中欢喜,突然扫尽了阴霾,整个心境都是明朗智慧,豁然醒悟。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于时惠能用了一种欢喜而迫不及待的心情,立刻询问那位客人,请问您诵念的是什么经呢?客人答说:“《金刚经》。”《金刚经》是唐玄奘三藏法师所译《大般若经》中第五百七十七卷,具称《能断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经》,但此此五祖传授的《金刚经》,系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单行本,流传最广。所以《金刚经》是大乘经典中最开智慧最为宝贵的经典之一。我们所知道的物品中以金为贵,以金最为刚强,故金刚二字,有此涵义,象征真实与可贵。以经无相为实,无住为体,妙用为用,使修学者悟理见性。凡读诵此经的大都称赞功德无边,受用无穷。大致来说,若是宿有上根的人,一闻此经就可了悟。反而言说,假如没有宿慧,读诵再多,恐怕也未能了悟个中奥妙。因此惠能又再问客人,你从哪儿来,而得持诵这部希有珍贵的经典呢?客人告诉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那里来的。”蕲州在黄州府东180廛,黄梅县是属于蕲州的范围内的县地,而东禅寺又在黄梅县内,位于湖北省黄梅县西南20余里处的东山,即五祖弘忍将衣钵传兴六祖惠能的地方,而东禅寺又叫莲花寺。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五祖即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一说江西九江人),俗姓周,法名弘忍,13岁拜谒四祖道信,随从30年而得法,主化于东山的东禅寺,传法于六祖惠能,74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因此客人以沉稳的口气对惠能说,该寺就是由弘忍大师在那里主持教化的道场,跟随在大师他参学的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是到那寺虔诚皈信的一个,所以常常去寺里顶礼参拜而恭听弘忍大师讲授此经的。弘忍大师经常忠告出家众和在家众说,只要时时持诵《金刚经》,是同金刚不坏的真理,就能使妙觉明性显现出来,见到自己的真如法性,从自然的幡悟中直接了当地成就无上佛道,可见这部经是何等的重要。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30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当时惠能听了这番话,方知《金刚经》是如此尊贵,仿佛明了自己从宿世以来就和这位客人结下良好因缘。果然承蒙这位客人慷慨解囊,拿出了纹银十两之多,交给惠能,教以便足老母亲衣食和安家费用,因为他觉得惠能是一位天资颖悟、宿根深厚的人,不学佛法实在太可惜,叫他辞别母亲以后,立即就前往黄梅东林禅寺参礼五祖为师。惠能既是宿具善根,佛缘深厚殊胜,哪有不欢喜的道理呢?就依那位好心的客人指点,立刻回家把银两交给老母,把老母生活安顿好,并得到母亲同意以后,也就向老母辞别。由此可见佛教向重伦理,出家也不能忘了孝道,经父母同意后出家学道才是正大光明、合情合理的行为。由于求法拜师心切,一路披星戴月,急赶路程,不到30余天,就到达黄梅县的东禅寺里,当即入内向五祖顶礼祈求,慈悲收容。因此,六祖常现不识字相,可见识字一定不多,但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他的根性智慧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及。虽然如此,他究竟悟到了什么呢?我们看下文六祖初到东山时所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及“不离自性即是福田”等语,就可推知他是悟到了人人都有的本体自性,即是佛性。他是悟到了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只是不离自性。
- 上一篇:惟因老和尚文集《六祖坛经》讲义(1)
- 下一篇:禅七开示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