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

无念法门,十种分别,何以无别?

  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传给我们一个证悟的法门,这个法门叫无念法门。

  念,就是分别;无念,就是不分别。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十种分别,这十种分别如何把它调和起来,让它没有分别。有时候,看起来是两个极端,例如「有」和「空」;但是在无念法门里面,「有」和「空」不是两个,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把这两个极端调和起来,就是无分别。

  现在我把这十种无分别,一一做个介绍:

  ◆ 顿渐无别:禅有「南顿北渐」之别,「顿」就是即刻开悟的顿超法门,儘管你是一个凡夫,一样可以立地成佛;「渐」就是慢慢的修,慢慢的学,是逐渐、逐渐地明心见性。好像学生读书,有的是天才儿童、资优生,他可以跳级,不必逐年晋昇;但是一般人就必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读完初中,然后才可以上高中。

  不过,在佛法里,无论顿、渐的根性,在我们的真如自性里,所谓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能见性。所以,在《百喻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一个村庄里缺水,必需要到五里路之远的地方去挑水,大家觉得路好远喔!这一担水得来不容易,于是就向长官反应。后来,长官说:「以后我们这一条路的名称不要叫五里路了,就叫三里路好了。」村庄里的人听了都好高兴,心想:「以后再也不必走五里路,只要走三里路就可以有水喝了。」

  其实不管五里路也好,三里路也罢,都是一样那么远。因此,即使「顿」根的人,也不能以为「善小而不为」,还是需要聚集很多的大善小善;就是开悟了,也还是要修行。至于渐修根机的人,当然更要积功聚德,如此才能功果圆满

  ◆ 迷悟无别:惠能大师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这是说,人有迷悟,法没有迷悟。

  有一个白髮苍苍的老公公,有人问他:「你几岁了?」 他说:「四岁。」

  「鬍子都白了,怎么才四岁呢?」

  「我确实四岁,因为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觉得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义,所以我说四岁。」

  过去的几十年岁月,因为迷而不悟,因此对老公公而言,这样的岁月毫无意义。不过,迷和悟其实并没有分别,迷悟只是正反的两面,由迷才有悟,迷悟无别不是糊涂,不是笼统,而是一种超越。

  三湘才子张剑芬居士曾作一对联:「迷即众生悟即佛,二不成双一不单。」实是深体「迷悟无别」之妙的佳句。

  ◆ 智愚无别:惠能大师说:「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世间上的人,有的人很聪明,很有智慧,有的人愚痴无智,其实,本体则一。儘管怎么样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够多用一点工夫,总是能成,所以说「智愚无别」。

  ◆ 邪正无别:在世间上,有好人、坏人,有善恶、邪正等分别;但是在真理里面,所谓「法无善恶,善恶是法」,有时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钱本身没有好坏,使用不当,钱财是罪恶的根源;使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处理不当,造成烦恼痛苦;处理得当,则慈悲普爱世间,这也是对人间的一种贡献。所谓「正人说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也成邪」,因此,人有正邪,法无邪正。

  ◆ 净秽无别:禅宗有一则公案:赵州禅师和徒弟文偃禅师为了信徒供养一块饼,师徒决定打赌,看谁把自己比喻成最髒最贱的东西,谁就赢得这块饼。

  「你是师父,就由你老人家开始比吧!」文偃禅师说。

  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只驴子。」

  文偃禅师接著说:「我是驴子的屁股。」

  赵州禅师又说:「我是屁股中的粪便。」

  文偃禅师不甘示弱地说:「我是粪便里的蛆虫。」

  赵州禅师无法再比喻下去,反问道:「你这蛆虫在粪便中做什么呀?」

  文偃禅师回答:「我在粪便里避暑乘凉啊!」

  《般若心经》云「不垢不净」,《维摩经》亦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肮髒的污泥也能长出清净的莲花,因此,清净和污秽是一如不二的。

  ◆ 人我无别:人活在这个世间上,有很多的苦恼都是从分别人我而来的。我们常常会计较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由于有这种种的妄想执著,因此产生苦恼。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人我相互存在的关係,例如,这个世间上如果没有人,只有我,谁供应我生活所需?因此人我之间应该相互助成,因为人我无别,人我是一体的。

  ◆ 道魔无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是说即使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只要有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转魔成佛。当初佛陀座下的弟子鸯伽摩罗,过去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恶人,但在真理之前,只要一信佛,马上成为大善人;三迦叶(优楼频楼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本来都是有名的外道,但是被佛陀道德的力量摄服以后,也可以转魔成佛。因此,一个人罪恶不可怕,迷惑也不要紧,只要懂得转念,就能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

  ◆ 是非无别: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分别太强烈,就有斗争,就有痛苦。是非,其实只是立场的差异、看法的不同罢了。我们处理是非的态度,所谓「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不怕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 爱瞋无别:「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爱与恨常常纠缠不清,有的时候,两个人今天爱得难分难捨,明天却势如水火;有时今天恨他恨得要死,将来不一定需要他的帮忙。因此爱恨不要太强烈,何妨「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瞋」。

  ◆ 世出世间无别:佛教有世间与出世间的生活。有的人太过强求出世的生活,因此显得枯寂无趣。其实,太过执取世间的五欲六尘,固然慾壑难填;过份排拒,则不免冰冷空洞。所以,最好能将世间、出世间调和起来。平常所谓「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也就是一样在世间生活,只是把佛教出世的思想,无边深广的悲智运用在救度众生的事业上。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生活是在于我们处理的,我们要过超越的生活,不要被生活牵著鼻子走。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虽是在世间生活,而能不为世间所执,不为世间所迷,这就是禅宗六祖大师要我们过的一个「有无不二」,无分别、无念法门的生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