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法汇—书问

  虚云和尚法汇—书问

  鼓山门下弟子顺德岑学吕宽贤编辑

  上林主席书

  复邵武双泉寺沿山上人问楞严第六征心文非知不知义

  复观本首座

  复莲花山济善上人

  复藏经会筹备诸公书

  又代观本法师复圆净居士

  复岐山海清大师关中书

  复鼎湖山巽海上座

  复新架坡普陀寺转道和尚

  复韬公老法师

  复陶冶公居士

  答陶冶公居士十二问

  复圆瑛法师

  复云南圆通寺自性宏净二和尚

  复郭涵斋宽慧居士

  复远峰(在滇还俗)

  扬州邓契一居士问念佛

  示王居士竹村宽禅说性

  复大沩山宝生和尚

  复慧融和尚

  复昆明孙乐佛海居士

  复陈殊贤居士

  致鼓山盛慧复腾二长老书

  复潮州开元寺书

  复湖南佛教居士林书

  复孙语默书

  复屈居士问法书

  致倓虚法师函

  答顾德谷任肇聪二居士问

  致马来亚麻坡刘宽正居士函三则

  复星洲卓义成居士

  致南洋麻坡刘宽簪居士函二则

  致越南宣圣法师函五则

  上林主席书

  衲遵召来渝。主持法会。现已依法启经。又蒙赐以多珍。除在佛前回向之外。并普结众缘。本当趋府面谢。以修法期中。不便离坛。祗得在佛前祝愿消灾延寿。国运昌隆。以副盛意。现前未能民安国泰。固敌人之罪。而人心不古。同业所感。亦其原因也。主席远见及此。发起修法息灾。超荐亡者。用心之诚。人天普照。衲无德。恐负重望。兹慈云寺坛场设施。幸能如法。僧众修持。亦甚诚恳。开坛之时。闻已布告禁屠。开坛后阅诸报章。则禁屠未得切实执行。尝问负责之人。则云因有种种关系。事非单纯。势难禁尽。衲甚感不安。且主席倡起斯会。为护国息灾。衲之呈请施行五事。亦非为自己利益。想主席必能洞悉。若单拜四十九天大悲忏。仍不足以裨补于实际。非但有负主席之发心。人民之期望。衲亦不愿为徒托虚名之事也。此次主席代表。暨各长官。均莅坛拈香。待二期毕。当赴华岩主持坛场。想亦必能如法也。主席发起大悲法会。此功德非但息灾。即改变人心。止恶行善。收效应非鲜浅。但修法固仗僧伽之行持。而发起者之诚意。不能普及大众。同时响应。恐于事理无益。故衲未到渝前及到渝后。函呈面陈。关于修法应施行五事。均蒙主席应允。准予实行。负责者亦已通告各省。祈祷茹素。望主席慈悲。为国为民。曲加体察。允如所请。国家人民均蒙福泽。事关重大。临书不胜惶恐之至。(一月十日)

  附呈恳请施行五事

  (一)大赦(二)增广赈济难民(三)禁止屠宰牲畜茹素放生(四)减轻赋税(五)保护寺院及免僧役

  复邵武双泉寺沿山上人问楞严第六征心文非知不知义

  昨接大札。谓前有赐教。责未奉复。抱歉良深。因老朽去岁往渝数月。今春始返。还山后。即将南华常住职责交卸。移住云门。因与曹溪交通不便。所有函件。诸多延滞。又因老病侵寻。文字缘薄。早经屡次申明。凡各处所来函件。辞谢不答。今仁者为法心切。咨询楞严妙义。朽智识浅薄。徒负虚名。倘若置之。恐辜盛意。不得已聊循经文。略叙鄙意。函问非知不知之义。以鄙见依经顺文。解释甚多。其明显处。如尊者谓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其意执定此心有相有处。向来认执此心。今上文既五处皆破。都无现量。疑此心决在根与尘之中间。故佛以两种斥破。心不在根尘之中。设立二问审定。一佛言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与根尘兼二。为复与根尘不兼二。上以二种问定。下正分破。一先破兼二。佛言阿难。汝以此心。一半兼根。一半兼尘之二者。而此物与体两下杂乱。何以物是尘。本非有知。体是根。原本有知。即今此物与体。一是有知。一是无知。物是根。尘是体。根与尘。成其两立。汝执心在根尘之中。即中不成。兼二即不成。故云仍为中二。破此心不兼根不兼尘云。二佛言阿难。汝若执此心不兼根不兼尘之二种。即成非知不知。何以汝此心体。既非根有知。又非根尘之无知。汝执心在中间。即今中无体性。故云中何为相。总之一落方所。即有障碍。冥心合道。圣人以知为众妙之门。否则知却成闭塞。由人自妙用耳。此不过略述数言。还祈教正。

  复观本首座

  来函知法体安好为慰。前嘱忌口之语。非谓不食也。恐师顺众多食而伤也。至云血气已衰。你我已是风前残烛。听天由命。得过且过而已。而亦不得不保养。道人之保养。只在一切处无心。即真保养也。至在澳门功德林调养。本来办道人何处不是家乡。前因秀等诚心。故顺伊等意。云此次来粤偿债。除师负责任外。粤中缁素。实难其人。今寺中大事无人帮手。哑子向谁诉说。故屡请回山。共守寒寂。聊述衷曲。故不能不累师之烦矣。

  附澳门功德林函

  虚公老和尚莲座。敬维垂愿入世。为法转轮。慈荫妙云。六千同覆。中天慧日。四海齐瞻。遥企名山。弥深景仰。谨陈者。澳门无量寿功德林。乃民国六夫观本大师未出家前所创办。上奉老母。归命导师。作净话之团圆。聚多生之眷属。于是一念庄严。具成功德。同人有愿。为发信心。欲宏普度之场。实现净居之土。延请上海灵山寺朝林老和尚。南来主持。俾弘大法。讵料本年十一月廿一日。朝公垂愿往生。圆寂澳岛。谁为提挈。恐难维持。佥议坚留本师。主持林务。惟本师以假期届满。例应回山。既再谦辞。未蒙允诺。用特上禀。敬诉下情。愿乞常寂之光。遍灌檀那之顶。准俟本师回山销假。即派回澳主持。则林众同遂云霓之瞻。同人亦拜龙天之泽。不胜庆幸企祷之至。谨肃奉启。敬颂法绥。澳门无量寿功德林董事郑子健等和南 民国廿二年十二月

  复莲花山济善上人

  昨阅来书。庆慰无量。欣颂饱餐法喜。充满禅悦。诚为难得。若论此事。天然本具。有何差别。无言可说。理虽如是。然积习有厚薄之分。故喻化城宝所。仰山重法。不嫌香严之遥。云门尊贤。不辞雪峰之远。古范昭昭。百城烟水。究为何事。由其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明。故尔免不得许多麻烦也。

  附赣北鄱阳莲花山寺来书

  久慕 慈云。无缘礼见。思与时积。毋任神驰。晚出家一十四年。行年三十零一。宗教钻寻。终是隔靴搔痒。殆有时节因缘。今冬漆桶始破。原来恁么一段光景。豁尔虚空撞破。视之了无纤尘。呼之却也有声。觅之无毫发相状。广则横遍十方。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善哉斯言。 附呈乙偈。还乞 老人为我决择。曰。这个物。太亲切了。了无形状。不得开口说。

  复藏经会筹备诸公书

  顷由南华转来 贵会通知。及圆净居士致观本法师函。奉读之下。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者。藏经自雍正重修之后。至今二百余年。未曾整理。今兹重修。实为盛事。惧者。藏经为法门命脉。国家大典。非具金刚正眼。铁面无私之决心。殊难圆成盛举。考历朝修藏。由送选大德高僧。及朝士大夫。深谙内典者。动经百数十人。费时甚久。用款甚钜。重重选择。对于去取。尚有许多不当之处。或者情出一面。未足为人天正眼。亦为之存传。而高峰。楚石。都堂诸祖著述。反为遗弃未收。此修藏之难也。今 贵会各自发心。而国府袖手旁观。未加赞许。兹事体大。尚望慎始。若为继续搜罗近代大德事迹。不若如日本续藏之保存古迹。犹为易事。倘倡编新藏。则尚祈审议。

  又代观本法师复圆净居士书

  顷由南华转来法台致观本法师函。及藏经会通知单。谨悉一切。去岁之冬。战争平定。观师来南华礼祖。旅途辛劳。感受风霜。不幸于年底圆寂于菩提精舍。临终瑞相庄严。荼毗后有舍利甚多。惟法门栋梁。又折一柱。殊深痛惜也。承示重修藏经以云为首。殊感惊惧。云不学无才。滥厕僧伦。毫无建树。加以风烛残年。僻居深山。惟修藏经一事。关系法门命脉。亦为国家大典。非具金刚正眼。铁面无私之决心。殊难完成盛举。又忆曩昔有沪上诸名流。多系佛门弟子。倡修道藏。清浊不分。可胜痛惜。(下略)

  复岐山海清大师关中书

  来书质疑。本拟早复。奈因老病。对各处函件。均稽答复。情不得已也。至问用功境界。略循来意。聊叙其端。处报众生之类。皆由妄想夙业。及习气厚薄。招感升沉。生出森罗境界。障闭无明。透露无期。被妄埋久矣。又复不信自心。本自具足圆满普遍。绝诸障碍。不属迷悟善恶好丑者。须知圆妙本体。亘古灵明。绝诸明言对待。了无一法可得。而众生妄想颠倒。昼夜痴狂。今者初心进修。一门深入。楞严二十五圣。修持行门各别。皆证圆通。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驰骋不舍。蕴集胸中。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臭皮囊觑破。实非我的。通身放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澈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

  复鼎湖山巽海上座

  老益精进。为道殷勤。饱餐法味。至慰。云龙残朽。视听失聪。徒负虚名。炫惑听众。今为偿债祖庭。事繁任重。昨承法谕。谦询般若深义。如斯妙典。实欠精研。向以文字缘薄。疏忽迟复。诸乞谅之。师持金刚经。皆因夙植多种善根。而得如是。然世人有如理如事者。深浅不同。若得理益。证实相般若。若得事益。证文字般若。如六祖闻应无所住。在黄梅三鼓入室。所证者。即与诸佛齐等。实相般若也。如德山祖师。初讲金刚经开悟世人。自至龙潭一场□□。斯即文字般若也。法达禅师持法华经见六祖。祖不允许。首山在风穴诵法华。受心即此。略举古人获益之概。至论楞严云。理虽顿悟。事乃渐除。尊者谓。希更审除微细惑。故古人以理去事。打扫现业流识。切须仔细究竟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师年高德重。深契般若。大有因缘。甚为难得。乞善保任。

  复新架坡普陀寺转道和尚

  窃念祖庭零落。既任仔肩。当始终其事。今处此时局。顾念三位祖师。真身所在。既是一脉儿孙。责在藐躬。安忍抛弃。人生假体。本是空花。有何轻重。祗以随缘运任。逆来顺受。倘祖师遗蜕。劫运亦且难逃。则祗有相与存亡。同归于尽而已。所不能去心者。顾此十方来众。同为宗下儿孙。涉远逃灾。前来依止。安忍拒绝。现计堂中食指三百余众。烽火之厄。尚无已时。虽佛祖龙天。冥加庇护。不曾别遭险事。然首阳薇蕨。眼前将尽。亦惟有随夷齐一路同作饿莩耳。我公热肠。素所钦佩。来教称此后若有相当因缘。虽毫厘亦当为力。愿仗公福。现身为流水长者。济彼池鱼。纵西江一勺。涸辙之鲋。亦同拜恩无尽也。

  复韬公老法师

  接读大札。知尽心尽力。为法为人。既羡且慰。承嘱为法藏寺书一联。自愧无文。曷敢当此。过蒙爱及。聊且塞责。勉选二联。另邮呈阅。祈酌舍取。上款亦然。如以为写作皆不足取。望代另撰书文为幸。拙联二首。其一。‘东西佛诚实言。南北佛诚实言。上下佛诚实言。为我护念见此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君买饼点何心。\’其二。‘举手低头皆当作佛。出息入息转如是经。\’云自到曹溪。忽已数年。为工程所役。堂舍多未完成。但残躯幸庇平安。聊堪告慰耳。

  复陶冶公居士

  承示 撝谦过当。虽君子善颂。然云何敢当。佛谓豪贵学道难。广学博究尤难。居士于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之旨。既有入处。现又恰寓重庆。歇马乡。高台丘。第二号。正好体会。果能狂心顿歇。选佛场中。称第一法门。则透过禅关。在世间则高耀名宿。然后广度有情。虽云落在第二。方之终去一丘。此乃居士之愿也。谓遇境恒为物转。望点化垂询。云实惭惶。敢借古德遗训。互相研味。宗镜录末后垂示有偈云。化人问幻士。谷响答泉声。若问吾宗旨。泥牛水上行。赵州老人上堂云。金佛不度罏。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重蒙垂询。即是前义。谬为取法名宽冶。字佛罏。并付归依牒一纸。望检收。玉老昔时与云同参江天禅寺。丁丑示寂。闻之惕然。五阴虚幻。三界无安。愿与居士共勉之。

  答陶冶公居士十二问

  (一)问 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抑属知解。不名为悟。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为知解。

  (二)问 所谓实悟者。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答喻以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

  (三)问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亦同三关否。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具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问 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心。是名为心。作何解说。答果真明自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五)问 参话头。看起看落。执者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

  (六)问 欲塞意根。除著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答放下一著。

  (七)问 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抑系识用事耶。答是则总是。非则皆非。

  (八)问 欲在一念未生前著力。有何方便。答早生了也。

  (九)问 宗云何离心意识参。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 谓欤。答是离离者。

  (十)问 欲做反闻闻自性功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

  (十一)问 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

  (十二)问 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日但做保任功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 。答知即便休。参与不参。妄想恁么。

  复圆瑛法师

  顷奉来函。谓接待圆明讲席事忙。真乘愿再来。赴应浊运。砥柱中流。弘法自务。导化遐迩。不辞劳瘁。僧俗均赖。想诸佛祖于大寂定中。欣赞无量。云识浅德薄。鼓山数年。实出不得已也。今老病催逐。风烛残年。不过勉支一时。久待贤能。谁知鼓山交典未克。而粤中夙债忽催。岂非罗网自投。今到曹溪。虽是祖庭。早成蔓草荆棘。百无一就。既已来之则安之。莫非定业。因兹二边都是祖庭。如其不顾。甚怖因果相加。自维力弱。实难全负。故于鼓山无能顾及。前曾屡函告辞。请举高德。昨常住遣复宝二监院来粤妥商。特修芜函。派二师前来礼座。面呈一切。望 公不吝慈悲。分神祖刹。则常住幸甚。大众幸甚。不必再议选举。伏祈法驾早降。龙天同感。

  复云南圆通寺自性宏净二和尚

  想汝等白业增进。行愿坚深。为慰。朽为孽缘所羁。夙债难却。脱却一笼。又投一网。莫非定业。现今身体朽坏。百不能为。加之常住空虚。人财两乏。遭兹时局。因苦万般。夏间至港二月余。捐募不多。回山未久。身患重病。至今尚未复原。接汝来函。谓住持丹霞圆通寺。要续源流。闻之不禁悲喜交集。喜汝发心。是为难得。悲斯时世。实非容易。见古人时时以道德为念。度生为怀。损己利人。果因不昧。慎重行持。切勿错过。诫之诫之。再宏净等。前在南华。望为相助。共扶祖庭。不料以诸缘未顺而去。物件在寺。无人送返。兹将汝之衣被等。与人结缘。其余书籍尚在。若观看。可能邮寄。来函问源流。吾济洞之法。均授汝师。应向汝师处要。乃为合理。今问吾要。汝是吾孙。吾若付汝。恐汝师有别意。若不付。又负汝诚意。吾今不得已。将汝与自性。各书一张。应低一字。乃为合格。善自珍重。自性有嗣佛耀。吾有济洞二法。均授耀师。耀既已授汝。都是一样。吾若另书与汝。恐耀师不会意。如耀师授汝之卷。不是吾之法派。汝今定要吾之源流。汝乃吾戒子。侍吾已辛苦多年。吾若不书。恐动汝念。今不得已书付。善自护持。朽因病嫌烦。概杜笔砚。及交通隔碍。故复函迟延。再汝将自悟修圆佛耀恍然等。吾书伊之表信偈及派名。录抄一份来。现时滇中缁素情形近况。得便录来。以慰远念。

  复郭涵斋宽慧居士

  衲为南华建设计画。常时发生种种困难。其间尤以塑佛像事。为难更甚。不得已赴香港作将伯之呼。甫于古历本月初四返寺。案列手书二件。及宝公大札一件。均阅悉。承蒙宝公及诸檀那不弃。以大沩山家风嘱咐。殊不敢当。然藉此可以偿回乡之愿。亦是快事。惟南华功行。至圆满之日尚远。观本监院。今春放戒。另有其他因缘。衲并未将南华寺传与。不过仿福建鼓山旧例。临时开戒一期而已。远道传闻。或有失实。况修造南华。值此进退维谷。万分困难之际。此事既由衲担任。似有全始全终之必要。便不能因困难而退。就此卸责。衲既不能离南华。自难分身于南岳。只得有负雅爱。及宝公盛情。疚歉之处。容后领责。讲经一节。亦姑俟诸将来也。此间荷六祖庇荫。一切甚为安全。敌机虽常过境。并无举动。南华又与市镇远隔。似无其他危险。如风声紧急。请至荒山暂避何如。

  附录郭涵斋宽慧居士来书(其一)

  师尊座下。昨上一笺。谅蒙 垂察。湘省近来信佛者多。苦无领导。吾师为宗门山斗。后进楷模。故敢请屈驾回乡。讲经开示。俾末法众生。发生善根。增长慧命。亦息灾救劫之初愿也。瞻望杖锡。毋任迫切。

  (其二)

  师尊座下。久疏笺问。孺慕弥深。敬维杖履康强为祝。南华修造。计必日新。闻寺事正交观本法师。传付得人。道场光大。幸慰无量。广州连被敌机轰炸。摧残达于极点。闻曲江亦时虞不靖。不审南华可安居否。此间居士林同人。拟接法驾还湘暂避。去春曾闻吾师谈及出家后。迄今未回乡。如精神尚健。为桑梓弘法一行。亦是一段大因缘。在四众中莫不馨香祷祝者也。大沩密印寺。粗具规模。一切尚须整理。宝生大师。备函奉请驻锡兹山。出于至诚。山中与外缘隔绝。洵为高年养静之地。于工程经费琐屑之事。决不敢以此上累清修也。禅宗衰替。继续乏人。孤负祖庭。令人增歉。务恳俯允贲临。成就众生之愿为荷。如已定局。请即电示。或快函告知。以便由林中寺中公推二人加函前往欢迎也。

  弟子 郭宽慧顶礼六月十一日

  复远峰(在滇还俗)

  昨接来函。惊喜交集。何也。惊者惊叹法门不幸。岂是水浅难潜鲲鲸乎。非也。若其然者。清祖岂肯弃其帝位而披缁。总之菩萨济世。悲愿宏深。随机示现。顺逆皆方便。岂定相乎。是以明祖由释而作国主。振兴大教。谁能测之。朽忆侍者于鼓山。舍双指而奉佛。何其精进。何其勇猛。岂有我哉。为众所钦。尤属难得。今兹和光。岂广孝再临。又法门不幸之大幸也。因之喜出望外。至于大作二章令和。朽生平文字缘薄。平仄不解。音调不谐。谅已洞悉。聊附梦语一章见笑。

  雁音从空来。拟议意难开。昔是吾侍者。亦或将相材。世事苦难测。善哉抑苦哉。化身无定相。何事起惊猜。

  扬州邓契一居士问念佛

  答。世人若真为生死念佛。贵先放下万缘。果能放下。情不恋世。于二六时中。将一句弥陀放在心里。念念不间。念来念去。心口如一。不念自念。念至一心不乱。休管生与不生。莫问佛接不接。直至临终寸丝不挂。自然决定往生无疑矣。又问。参禅念佛同否。以偈答云。佛说一切法。莫非表显心。安得禅净门。妄自别浅深。一称南无佛。心光自发宣。了此话头源。当下达本宗。识兹佛来去。参禅证无生。动静是如如。净土即此间。又云。时人念佛愿生西。生贵信行愿力坚。忏悔现前犹放下。恒忆佛号在心田。四句百非一齐遣。直使妄念绝所缘。行人志能力行去。西方此土一齐圆。

  示王居士竹村宽禅说性

  处此身中者。谓之性。而不知生天地备万物皆性也。是天地万物者。此性之现量也。大其性。则尽虚空法界。居吾性内。故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佛为一大事出现于世。不过教人明此道。复此性而已。

  复大沩山宝生和尚

  久耳令誉。时深仰慕。接奉华翰。以 贵山事见嘱。尤使云惶愧无地。云为南华寺事。已成触藩之势。此次不得已躬诣香港作沿门乞。当此非常时期。所谓十叩柴扉九不开。虽有成效。预计尚远。亦只得竭力做去。鞠躬尽瘁而已。大沩赖法座住持。已有得人之庆。行见宗风再振。祖庭重光。无容云作续貂之举。况云对南华万无轻离之理。除已复郭居士外。特达座前。务祈慈悲。为密印全其始终。不避劳怨。不辞艰辛。经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斯言云愿与 法座共勉之。

  附录沩山宝生和尚来函

  久仰 慈范。愧未亲近。每忆法座。无不神驰左右。遥想 法躬康泰。为慰。迳启者。宁乡大沩山密印寺。为我湘省最著名的大刹。为沩仰宗发祥之地。公所知也。民国初元。为匪所烧。琳宫梵宇。尽成灰烬。嗣省垣各宰官居士。举弟住持寺事。蒙龙天护法。各宰官居士维持。大殿。禅堂。斋堂。僧寮。山门。渐次告成。而寺中之规矩颓废已久。后之学者。及住僧。莫知所宗。弟住衡岳时多。不能分身。密印苟不得人。禅灯难续。我公为禅宗大匠。现代衲子过南岳。无一不道及我公之禅风。弟与各宰官居士言时。各皆发欢喜心。愿得公为该寺住持。俾祐祖法炬。暗而复明。我公乘大愿船。决不吝法。伏愿法驾早降祖庭。不但大沩幸甚。而我湘省之人民。获大福利无穷矣。速赐佳音。

  复慧融和尚

  云日前为南华事。有香港之行。本月初四日始返曹溪。此行计一月有余。当此非常时期。亦无甚成效。回寺得阅大札。不胜诧异。 此事古历二月间有贵省人证莲明海二师。据云。俗系胞兄弟。来敝寺讨单。进禅堂后。于入室时。道及拟请云至贵寺云云。云即严辞却之。该二师于三月间溜单他去。云对此事早已妄却。亦无派人前赴 贵寺侦察等事。至云差遣僧士一节。敝寺正感人才缺乏。自顾不暇。亦不敢冒昧派差。大和尚过信人言。致有此误会。在贵寺无论何事。既有地方檀越。又有佛教会及政府机关团体。自能料理。云远居广东。相隔太远。更自问何人。敢有此权力。远及邻省耶。总之捧读大和尚来书。具见谦谦有德。且怀重振祖风之宏愿。尚希发勇猛心。努力做去。一面与当地宰官居士。同心协力。何患不能兴利除弊。重建大慧之法幢。恢复灵岩之令誉。为期必不甚远也。云下风逖听。亦为之欣幸无已。惟祈大雄大力。不避劳怨。不辞艰难困苦。勉力行之。

  附录慧融大和尚来书

  后学久仰圆音。高唱于南华。自愧障深。未克亲炙于座右。斯乃善根鲜薄之所招感也。窃思了山灵岩寺。赣南唯一之禅席。创自南唐普举禅师。于兹开山。由是高僧叠出。禅德踵至。大慧杲于此高建法幢。因此灵岩之名更加显著。自前清兵燹后。至光绪初年。吾祖普会老人募建梵宇。恢复旧规。今大殿外四围。均有碑记。普老西归后。以其剃度子孙住持斯席。均各饱私囊。经二十余年之习惯。一时难以顿除。后学每思满吾祖十方丛林之心愿。半年以来。终成画饼。辱承 和尚遣忠亮大师来山。侦察一切。并云我师老人。慈允差遣有德僧士。飞锡降临于灵岩。垂注法雨于岭北。后学决意退让。断不附和子孙习惯之陋规。惟冀我公不べ法云。恳践前言。急遣大德上座三五位光临庾地。扶持大慧杲禅师。这根刹竿子。普令大地众生。知有出身之路。如是方便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其底源。后学不胜翘企之至。

  复昆明孙乐佛海居士

  昨由南华转来大函。敬悉。与子别去二十余寒暑矣。音问难详。念念于怀。朽老矣。目昏手颤。笔墨早弃。对诸函札。少有相酬。阅大作数张甚佳。虽然如是。但此事于文墨。虽非即离。究竟实际。非语言文字。所谓说十分。不如行证一分。昔夹山答法身之语。及至华亭。半点用不著。故古人一一从境缘丛里。经数十年练磨。百折不挠。自信无疑。方能自由自在。尚有脱不去东瓜印子者。今人心浇薄。时势失纯。苟不深穷。恐宿栈道。望子努力。珍重。

  复陈殊贤居士

  来书云。坛经说东方人造罪求生西方等语。与莲宗有无冲突一节。如今不说冲突与不冲突。试问自己疑他做甚么。若疑诸佛菩萨说法有冲突。岂能垂教万古。实在自己不能体会经义。若悟第一义。则无开口处。说个明心见性。已属方便。岂有冲突之理。至此业已答复。若不会。且看世尊唤阿难托钵去。若依座主见解。不免依文解义。盖当时六祖为韦刺史说世尊在舍卫国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等语。六祖言世尊在舍卫城西方引化经文。可知已明白净士法门。断无故违佛说。不过他随缘说法。叫人了自性。识身中净土。不可愿东愿西。向外驰求。应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后再曰人有两种。法无两般。即法华经所谓惟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也。所以当时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宏化天下。至今五灯灿耀。岂徒然哉。你我自惭。不能领会玄旨。不是祖师有过。夫上天下雨。无私润于枯林。佛愿虽广。难度无缘。阿难为佛侍者。多闻第一。上有父为国王。已不富而自贵。兄为世尊。有吾不自修不能成佛之感。是知大地众生。虽有佛性。要随顺修行。譬如金在矿里。须经锻炼。方得受用也。再考我佛在天竺说西方。华夏之人。便指天竺为西方。菩萨说法无法。令人背尘合觉。而众生知见。多是背觉合尘。不能随处解脱。喻如劝人不可心外觅佛。其人便执心为佛。岂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弥陀经云。若人念佛七日一心不乱。弥陀便来接引。一心不乱者。即是离念也。能做到离念功夫。何处不是净土。故坛经云。悟人在处一般。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此之谓也。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舍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觌弥陀。及夫见了弥陀。又不生欢喜之心。则无时不在净土。若在净土。又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则是真实菩萨。到那时不管东西南北。无不自在矣。专复断惑。

  致鼓山盛慧复腾二长老书

  外寇深侵。人心散乱。法门衰落。更不堪言。如棘刺心。悲何能已。但僧伽不可以时当末法。听其浮沉。此常人之情。非佛子之本色也。南华此次传戒。为时甚迫。而修圆和尚以滇省缁素挽留。行而复止。复仁亦已退院。一时乏人负责。生旦净丘。一身任之。云门工程。因尔停顿。吁。尘劳人世。眨眼百年。所谓人事卒难遂。年光不可留。是非横劫掠。使我不自由。涌泉寺为十方瞻仰之道场。幸勿再挂虚名。更增业障。望两序上座。即大众师。推请 盛慧老和尚负责住持。诸贤竭诚扶助。必使纲宗丕振。慧命永全。不绝狮弦。大开正眼同抱程婴杵臼之心。勿拘伯夷叔齐之节此云日夜薰香祷于佛前者也。易曰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惟望大擂鼓山之鼓。齐撞法海之钟。共警酣眠。自求多福。死中求活。时乎。

  复潮州开元寺书

  厚扰常住。瞥眼阅八月矣。宗门骨肉。我怀何如。老拙生平怕负虚名。无补实际。去秋所以代拟八款。希图安定常住。本人既未接受名义。岂有派代表住持之说耶。事理显然。而时值末化。法幢倾圮。挽救无力。此又智和尚所目睹者也。开元古刹。望诸公掌握。协同一心而除憎爱。化毒药以变醍醐。公推住持。共同扶助。同入无诤三昧。为幸。

  复湖南佛教居士林书

  黄乐西居士。特来华翰。敬悉。辱承藻饰。惭愧莫名。经当随时肃复。谅邀洞鉴。去冬周永觉居士到云门山时。实以大觉寺偃祖道场。工程拮据。苦无替手。未能应命。有负诸大贤希望。实为佛祖之罪人也。昨日朱长松居士不惮跋涉。又分敦促。殊不知云徒有虚名。无法可说。且首都福建江西香港再三邀约。派员坐俟。有如追逋。祗因目下南华待筹摆脱。非所谓三界尘劳如海阔。无今无古闹聒聒乎。俟能分身。当图敬恭桑梓。藉了因缘。然诸仁者这种愿力。显见菩提大心。早已庄严佛土。默感龙天矣。又奚必待云之行耶。

  复孙语默书

  语默大居士慧察。敬复者。手书及佳作。伏读甚善。循是行去。自多法益。从性起修。如扬顺帆。但当缄秘自持。步步踏著鼻孔。若见道人。无净秽可舍。西方只在脚跟下也。古人云。威音王前。无师自悟者。悉属魔外。盖此蹊径。四维上下。举足皆非。见道方修者。但可与言此处无东爪印子。纵印亦不能留痕迹。于大火聚中。俟有缘时。重为商讨。假令盲目肯定。是则违背祖范。非则获咎靡追。经教住世。圣贤可量。消归自己。莫作能想。阅语录则须具择法眼。尽信书不如无书。校其与佛祖未说法前之原天书无异方可。七十为法。珍重。珍重。

  复屈居士问法书

  (上略)......承询成佛。究为三身齐现。具足一切神变功德。抑为自心透脱。便算究竟等义。谨以薄识。略叙大概。论到此事。不无权实修证深浅因果之殊。至如实际理地。本无名言说相。但一法性身。常居法性土。离四句。绝百非。有何开口处。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如世尊掩室。文殊挥剑。净名杜口。丹霞火烧。赵州谓不喜闻。德山以喝。云门以棒。从上佛祖。无非显兹妙义。不过宗门以直捷示人。截断葛藤。故六祖答智通问。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祖已明示三身四智。神通妙用。不欠丝毫。至于权变方便说个佛字。皆是不得已也。宗门但论见性。不重禅定解脱。悟心之人。自解作活计。翻转本体作功夫。终日使得十二时辰。是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善能调熟。不离当生。即证圣果。六祖曰。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古云。顿悟初心。即究竟圆极。寂灭真如。宗镜录问。一心成佛之道。还假历地位修证否。答此无住真心。实不可修。不可证。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证。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若论地位。即在世谛行门。亦不失理。以无位中论其位次。不可决定有无之执。经明十地差别。如空中鸟迹。若圆融门。寂灭真如。有何次第。若行布门。对治习气。升进非无。若得直下无心。量出法界之外。何用更历阶梯。若未顿合无心。一念有异者。直以佛知见治之。究竟成佛果。不可偏执一见。成儱侗病也。昔皓月供奉问长沙岑曰。天下善知识。证三德涅槃也未。岑曰。大德问果上泹槃。因中涅槃。曰。果上涅槃。岑曰。天下善知识未证。功未齐于诸圣。曰。未证何名善知识。岑曰。明见佛性。亦名善知识。问。未审功齐何道。名证大涅槃。岑曰。摩诃般若照。解脱甚深法。法身寂灭体。三一理圆常。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又问。如何是因中涅槃。岑曰。大须知见地了彻。直与佛祖把手同行。但得因中涅槃。其多生炽然之结习。须次第尽。方得超出三界。楞严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惟宗下用功。水到渠成。超证十地等妙。有不期然而然也。阿难尊者云。不历僧祇获法身。永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又云。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祇劫。奈何行人。习有轻重。证有深浅不同。在诸大祖师证与佛齐。人法空。能所寂。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佛魔凡圣等。悉是假名。经云。但以假名字。引道于世间。如伶人舞戏相似。终日吃饭。不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沾得一缕纱。凡所施设。一切事务。如寿祖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余或未及者。须由功业励行为本修因。若不降心。而取证者。无有是处。

  致倓虚法师函

  倓老法师暨合寺诸上座道鉴。兹由志莲净苑寄来尊处衣服等件。只领之下。无任感激。伏维 老法师暨诸上座同袍高谊。远念荒山贫困。惠予锦衣。当如法分给大众结缘。遮身御寒。兹代本寺大众。遥向 老法师暨诸上座远致谢忱。专此敬候

  道安

  虚云合十四月廿四日

  答顾德谷任肇聪二居士问

  问。方便求受五戒。与在戒堂中求受五戒。有何差别。

  答。凡求戒者。照仪轨理应登坛。眼观法相耳听羯磨。心生忏悔。易具功德。如以因缘 不能登坛者。可请大德比丘在佛前方便授受。亦须深生忏悔。至诚求授始得。

  问。求五戒后之男女居士。能否用优婆塞优婆夷名称。

  答。凡依大德比丘受归依后。再受一戒二戒以至五戒的男居士就是优婆塞。女的就是优婆夷。

  问。受方便五戒后。能否披戒衣。

  答。既得大德比丘允许受持一戒以至五戒的人。均可披缦衣。五衣七衣等则不得披也。

  问。优婆塞与优婆夷所披戒衣。系用五条抑用缦衣。

  答。只可用缦衣。五条衣者。须出家受沙弥戒时才能用。近来诸方传戒。日期短促。三 堂大戒。连著传授。故五衣。七衣。十二条衣三者。亦一次传之。但必须受过沙弥 戒和比丘戒后。才能披用。现在许多在家二众弟子亦有披五条或七条衣。此实混滥 轻慢佛制。罪过不小。

  问。如据蕅益大师戒衣辨讹云。佛为沙弥制二衣。一上衣。即无缝袈裟。亦名缦条。色 与比丘同。制与比丘异。但直缝之。不许刺叶。故律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 辄披五衣。至为罪滥。盖沙弥虽已出家。尚未入僧宝数。是故五条犹不许服。况七 条等乎。为优婆塞。则合蓄无缝三衣。形与沙弥同。入坛行道。方许披之。平日不 得披著。所以与沙弥别也。又蕅师戒衣辨讹第三条云。前人无知妄作。辄令优婆塞 得披三衣。后人矫枉过正。并禁优婆塞不得著缦衣。三讹也。据此。则男女居士受 五戒后。宜披缦衣。而现有披五衣者。似宜改正乎。

  答。应更正。你这种宝贵意见。是正确的。

  致马来亚麻坡刘宽正居士函三则(其一)

  惠书及装佛金功德。均收。谢甚。居士既徘徊于禅净之门。则何妨合禅净而双修。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居士眼目有疾。则宜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以求 大士慈光照触。翳障消除。

  (其二)

  遥来云笺。蒙惠修寺功德净资。于二月十八日收讫。荷谢无任。居士处此扰扰尘寰。独能道播麻地。可谓火中青莲。诚为难得。 令堂以古稀之年。信向念佛。而居士曲尽子道。善能喻慰。尤难得也。夫众生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但以妄想习气。(即粗浮。贪。嗔。痴。慢等。)时时发现。自障妙明。但将冷眼看破。放下便是。不必别求也。(能一心专念观音圣号。净念相续。便是放下第一法。)遇难忍处须忍得过。难行处要行得过。惟净业可修便修。于幻缘得过且过。习气销尽。菩提圆成矣。

  (其三)

  连惠两书收悉。惊闻融熙逝世。不胜伤悼。惟人生有死。亦乃世间常态。三界无安。当深生怖畏。直须痛念无常。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伏惟珍重。

  复星洲卓义成居士

  承问关于静坐之事。云亦是门外汉。今本同舟共济精神。略伸管见如下。(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淫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八)云居山目前尚无传戒条件。云颓衰尤甚。恐不克举行矣。(九)中国佛教在宗教政策保护下。提高了地位。纯洁了组织。大有发展气象。(十)请照归依证所示。随宜随分。遵行修持之。综观所问情形。以居士程度。最好熟览净土十要。印光法师文钞。龙舒净土文等。当可获得实际利益。常阅云栖法汇。可融会一切法门。再阅净土十要。龙舒净土文。使专门进步。万无一失矣。

  致南洋麻坡刘宽簪居士函二则(其一)

  惠书及功德净资。均收讫。谢甚。居士发无上心。求受三归五戒。甚可嘉慰。然古云。受戒容易守戒难。愿居士自受戒后。幸勿毁犯。今奉上归戒证一纸。上有学佛须知。愿居士遵而行之。自得解脱。

  (其二)

  冬月十四日惠函敬悉。山野衰病。久阙致候。忽蒙惠注。深为感慰。盖因缘离合。浮生如幻。至希达观旷怀。逆来顺受。于一切不如意境界。作随缘消旧业想。自致安然自在。人生娑婆。苦多乐少。居士能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已深得个中旨趣。望以此自慰。常时念佛。勉修净业。久则亲承法益。灾消福崇。所愿遂意矣。

  致越南宣圣法师函五则(其一)

  客岁腊月十一日来函已悉。惠施谢甚。欲于自利利他事求一简单开示。夫今法门式微。举目滔滔。尽在名利人我中过活。求一真操实履者。殆不可得。仁者犹能殷勤向道。不忘己分。甚可喜慰也。盖三界之中。无非牢狱。暂时欢乐。终归无常。众生燕雀处堂。罕思出离。若能痛念生死事大。觑破一切世情。若顺若逆。总皆虚妄不实。过眼便是空花。独一念持戒。礼忏。笃信三宝之心。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而又专求己过。不责人非。步趋先圣先贤。不随时流汨没。庶几信心日固。智慧日开。而生死可永脱耳。

  (其二)

  二月十七日来函阅悉。云幻躯衰迈。时浸疾病。远劳重念。至为感慰。月来渐转恢复。希勿介注。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况以一息余生。持此浮脆之躯。而为客中之客。欲求无病。又何可得。至祈诸仁各自努力。拌此一生。冀求出离。是为至要。

  (其三)

  二月廿七日来信收悉。陈炎松居士代汇净资。已于去年冬收到。当时事冗未覆。歉甚。至希致谢意。陈宽德居士请释远注。云居山寺现住众百十余人。自去秋蒙准加于国营云山农场。为僧伽生产队。(由前僧伽农场脱胎而来。)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不妨碍劳动生产时间外。宗教仪式。个人修持。随意照常。(过堂素斋生活照旧。)至希诸仁及时努力。精进行道。切勿空过岁月。

  (其四)

  来函收悉。云居建寺塑像。蒙诸善信暨仁者等大力惠助。现已大部竣工。云甚感慰谢。现在进行山区建设。展开生产跃进。僧众忙碌。作务冗繁。故对佛像开光。传戒。及小辰各项。均不举行。幸希痛念无常。为道精进。

  (其五)

  来信收悉。山中农禅生涯。自给丰足。兹复每亩增收粮谷一百六十斤。堪慰远念。承仁者及诸善信盛意隆厚。感谢殊甚。惟老病不堪。旦暮幻景。殆将不久。至希日后勿为赘念。当各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精进净业。勿空过光阴。勿负此人身。切切至要。

  [编者案]师往来书问。其开示法要可传者何止千函。云门浩劫。毁于一旦。多方搜集。仅此戋戋。百余岁光阴。千秋文字。有不胜其感喟者矣。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