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虚云老和大旗,努力做好云居山真如寺事业(纯闻)
高举虚云老和大旗,努力做好云居山真如寺事业
纯闻
磅礴气势和俊秀丰姿的云居山原名“欧山”,因终年云蒸霞蔚,唐代改称云居山。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 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登上山顶时,俯瞰鄱阳湖清澄如境,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绽放,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于是发心要在莲花城上增建佛寺,云居禅院自始有焉。之后,道容禅师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70年之久。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道膺禅师来山主事。道膺禅师是曹洞宗二祖,在山传延绵细家风的曹洞禅,一时僧众竞集,禅林唱响,1500余人接语洞禅,唐僖宗感叹云居山禅风大畅,赐额“龙昌禅院”。道膺禅师住持龙昌禅院30年圆寂,弘觉禅师接任管事,因兹山幽闭,人烟稀少,战火纷扰不到,香火依然盛旺,先后有道简、道昌、怀岳、怀满、德缘、智深住持,修习曹洞家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沿称至今。
宋代是禅宗的盛世,五家七宗竞秀,真如寺宗风亦随之一转。清锡、道齐、义能、慧震、契环、佛印、晓舜、自宝、守亿等人住持真如,推展法眼宗和云门宗。之后,仗锡、元?、蓬庵、圆悟、宗振、法如、顽庵、普云、蓬庵、梵琮、如山、一翁、即庵、掩室、呆庵、小隐、慈舟等人继之,宗风再转临济。虽然这时真如寺已经不能和晚唐时相比,但是常住五百人的规模仍然具备。元末,真如寺在火灾中化为灰烬。以后重建,然规模已不如以往,至明初寺院的殿堂房屋、湖田山产逐渐被当地豪绅侵吞盘夺,寺产受到严重侵犯。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北京万佛堂住持洪断法师发心重建真如寺。“慈圣皇太后”遣使赐予紫衣等法物和一尊丈余千华卢舍那佛铜像,678函大藏经一部。万历三十年(1602)殿堂僧舍相次落成,神宗皇帝御书“寡过未能”匾,楹禅堂联“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洪断法师痛感无常,把他重兴真如寺的经过,简记刻石,与前代渗金古释迦像、舍利磁瓶、梁公砚、古炉瓶等法宝文物一起,埋藏於大殿佛座下地宫石涵内永久珍藏。其后的住持有颛愚、戒显、元鹏、明熙和尚等。直到清朝,真如寺一直兴盛不衰,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院。但是这座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寺院,却毁于上个世纪的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寺院的建筑全部坍塌,只有卢舍那佛铜像在残瓦断壁中闪现,“草深三尺金身露,五老峰高挂夕阳”!
1953年当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痛心祖庭毁砃,发心重建。百岁高龄的老和尚率僧众开荒垦地,躬耕陇亩,打地抛砖,重建寺庙,1959年,殿堂僧舍相继落成,完成建筑面积约6621平方米,新塑佛像50余尊,住锡僧人120多人。虚云老和尚圆寂后,性福、海灯法师相继担任真如寺住持,以后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佛教受难,僧人们信仰不改,成立了僧伽大队,过着耕云锄雾,打地抛砖的生活,坐禅结七,讲经传戒的百丈家风依然没有丧失。“文革”以后,佛教恢复,云居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家师一诚长老担任寺院领导,组织僧人重整寺院,农禅并作。1983年,真如寺就被定为首批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成为中国佛教的模范寺院,在中国佛教界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5年,家师荣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翌年贫僧续接家师的僧职,有幸成为方丈。面对祖师传下来的家业,如何在我们手里不再丢失,并发扬光大,始终是贫僧面对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当前中国佛教正在进入一个黄金的时代,云居山也随着这一历史浪潮走向更好的时光。如今云居山寺院建设虽然仍然在不断新建,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云居山要完成祖师的遗志,光大佛教,除了坚持佛教传统之外,还要不断地进行佛教文化建设。这几年来,真如寺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出书著述,召开学术研讨会,重新改写了云居山真如寺的历史,在教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虚云老和尚是云居山真如寺再兴之祖,也是当代最著名的高僧。虚云老和尚坚持佛教传统,鼓励信徒参禅打坐,却除生死。他住持真如寺后,制订规约,完善管理,为后来真如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没有虚云长老的发心努力,就不会有云居山佛教的今天,饮水思源,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恩惠,真如寺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举虚云老和尚的大旗,将虚老精神作为真如寺发展之本,遵照他老人家生前愿力,继续努力办好真如寺佛教家业,担当如来责任,把虚云长老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
时值虚老圆寂六十周年之际,云居山真如寺召开了“虚云老和尚佛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于国内外的法师大德和专家学者莅会议,共同探讨虚老的佛学思想与对佛教的贡献。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对虚老的历史贡献和佛学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老人家在百年社会转型期间,为佛教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历史证明虚老一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影响至今无人可比,将来依然永远存在。
为了纪念宣传虚老,提升云居山真如寺的佛教文化事业,展现虚老研究的成果,真如寺决定出版这次会议的论文集。家师一诚长老非常重视这次会议的召开,在百忙之中,专门为论文集作序,题写书名。学界老人黄心川先生也拨冗为论文集写来专序,给论文集增添了份量。藉此出版之际,感谢家师一诚长老和黄心川老先生,感谢所有参会的学者与为会议撰写文章的专家。我们深切地感受,佛教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事业,中国佛教的发展离不开虚老的精神,更离不开佛教文化的宣传,聚沙成塔,真如寺将一如继往地开拓佛教文化事业。今后我们还将召开这类学术会议,将云居山真如文化推向新的高度,以不负祖师的先进之志!
是为序。
- 上一篇:虚云老和尚的佛教领袖作用(黄心川)
- 下一篇:虚云老和尚的禅风(净慧)
- 不发,多种,一切佛法是妙药之单方
- 虚云老和尚是大菩萨吗?
- 宗门一法,胜过一切
- 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
- 因为要借假修真,所以免不了衣食住
- 行解相应,说到就要行到
-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 学佛不论修什么法门,总以持戒为本
- 无论是已悟未悟还是解悟证悟,都要修学并真实行持
- 妄起即觉,觉即妄离
-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
- 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恶果
- 三界轮回以淫为本 六道往返以爱为基
- 修道若不下一番苦心,仅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 努力种福田种好因
- 传戒不如法、僧人没担当是佛法衰败之因
- 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
- 静坐一须臾胜造七宝塔
-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 人的一生,如同蜂之酿蜜,蚕之作茧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