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

  第一节 有关文殊菩萨的教典

  第一项 文殊教典略述

  文殊师利,唐译曼殊室利Man~jus/ri^,义译为溥首、濡首、软首、妙德、妙吉祥。在初期大乘佛教中,文殊师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萨!初期大乘经中,有的以文殊为主体,有的是部分与文殊有关。从文殊为主体的,或部分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作综合的观察,就发现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在一般大乘通义外,有独到的风格与倾向。现在要论究的「文殊师利法门」,就是从有关文殊的教典而理解出来的。现存汉译的初期大乘经,与文殊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这里先作一番内容的概略叙述。

  初期大乘经中,有一类是佛为文殊说的。如1.『内藏百宝经』,一卷,汉支娄迦谶Lokaraks!a 译。佛的诞生,……说法,度众生等佛事,约有九十事。这些佛事,都是「随世间习俗 [P874] 而入,示现如是」(1)。这是说,出现于世间的佛事,都是随顺世间的方便示现。东山住部Pu^rvas/aila 的『随顺颂』,以为佛说的一切,都是随「顺世间转」的(2),与『内藏百宝经』的超越的佛陀观,意趣相合。 2.『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晋竺法护译(3)。佛的身相庄严,威仪超常,都由于过去的积功累德。这是从因果来说明,与『内藏百宝经』不同,但同是对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说明。 3.『普门品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全文是长行。异译的『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一卷,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译,改为偈颂(4)。晋译的「丽藏本」,文字演绎冗长;在「等游瞋恚」部分,有「忏悔三尊」的「内六事」,「外六事」(5),属于伪妄邪说的羼入。「宋、元、明藏本」,没有这一段,与「唐译本」一致。「普门」,是「普入不可思议法门」;色三昧、声三昧,……有为三昧、无为三昧,从一一三昧门而契入平等不思议。 4.『济诸方等学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所译的『大乘方广总持经』,一卷(6)。佛为弥勒Maitreya与文殊说,针对执空谤有,执大谤小,主要是偏执般若的学者。这是「般若法门」盛行,有执空谤有,执大谤小的流弊,所以要加以纠正。经文也为弥勒说,思想与宗奉弥勒的大乘瑜伽者相合──佛为文殊说的,只是一部分。

  上四部,是早期译出的。迟一些译出而意义相近的,还有三部:5.『不必定入定入印经』 , [P875] 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a^ruci译。异译的『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唐义净译(7)。佛为文殊说:羊乘行,象乘行,日月神通乘行,声闻神通乘行,如来神通乘行──五类菩萨。6.『力庄严三昧经』,三卷,隋那连提耶舍Narendrayas/as译(8)。文殊等到十方世界去,召集众菩萨。佛印证文殊的见解,如来智……一切种智,是一切世间众生所难信的。三、『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三卷,宋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异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一0卷,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译,内容有所增补(9)。佛为文殊说:发无上菩提心,勤修六波罗蜜,方便示现,胜妙的佛土。佛净土中,唯有一乘而方便说三乘;外道出家,都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后二部,为文殊说的,仅是全经的一部分。

  初期大乘经中,以文殊师利为主体的,或文殊部分参加问答的,是「文殊师利法门」的主要依据。长行说法而早期译出的,有1.『阿阇世王经』,二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译有『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未曾有正法经』,六卷,赵宋法天译。晋失译的『放钵经』,一卷,是全经的一品(10)。内容为:(一)慧首(11)等菩萨、天子,来见文殊师利,大家论说,菩萨应这样的被精进铠甲,趣入一切智乘。(二)波坻盘拘那(Pratibha^naku^t!a辩积)菩萨,约文殊去见佛。文殊就化作佛,对辩积说:一切如幻,菩萨应这样的学习。化佛隐去了,文殊为辩积说:一切如幻,诸所有悉入法界,所以没有作者,没有罪也没有报。(三)佛与大众,在灵山 [P876] 听见了文殊所说的,都称赞文殊。佛为顶中光明菩萨,说声闻与菩萨的差别。(四)文殊菩萨们都来见佛。文殊为光智菩萨说:契合于佛意的说法。(五)有二百天子,想退失菩提心。佛于是化一位长者,拿满钵的饭食来供佛。佛取钵,文殊却请佛「当念故恩」。佛放钵在地,钵直入地下,过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到光明王如来世界,停住在空中。舍利弗S/a^riputra、目连Maha^maudgalya^yana 、须菩提Subhu^ti,都入三昧,却都不见钵在那里;弥勒也推说不知道。佛命文殊去求钵,文殊身体不动,伸手直下到光明王国土,把钵拿在手中。下方无数世界,都见到文殊的神通变化,称赞娑婆世界修行的优越性;下方菩萨也来参预法会。文殊将钵交佛。佛说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导供佛,而最初发心,所以文殊是释迦佛的恩师。不可说的佛菩萨,都是由文殊教化发心的,文殊是菩萨父母,这就是文殊说「当念故恩」的意义。想退心的二百天子听了,就坚定了成佛的决心。(六)佛对舍利弗说:我见到想早取般涅槃的,还在生死中,而修菩萨道的,却已经成佛。从前有三小儿,见佛供养,二儿愿作侍佛的比丘,一儿愿作佛,这就是舍利弗、目犍连与释迦佛的本生。阿罗汉们听了,自悔修成阿罗汉,倒不如造五逆罪的,还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七)阿阇世王Aja^tas/atru Vaidehi^putra来了,佛为他说作罪、疑悔、圣道与谛信。阇王自悔杀父的罪重,怕不免堕地狱!佛要他请文殊师利等入宫供养。文殊就为阇王说:无作无作者,生死不增不减,道与烦恼,学道无所至、无所住,向于道。阇王欢喜回宫, [P877] 预备五百人的饮食。(八)文殊师利召集他方菩萨,初夜说陀罗尼;中夜说菩萨藏──菩萨藏中有三藏;后夜说不退转金刚句。(九)明晨,大迦叶Maha^ka^s/yapa们来见文殊,论受食。文殊以神通力,变地为净土,阿罗汉让文殊菩萨等先行。阇王迎入王宫。文殊命普观、法来菩萨,化王宫为广大无比,陈设严丽的床座,然后受供。(一0)文殊师利为阇王说法:一切法本来清净,本自解脱。如虚空那样,不为尘污所污染,也没有尘污可除却。「法身[界]无所不入诸法,亦不见法身有所入。何以故?诸法是法身,如诸法等故,法身亦等,故曰法身所入」。阇王听了,得「信(顺)忍」,欢喜的说:「善哉善哉!解我狐疑」!文殊说:那里有狐疑可说?阇王说:我再「不忧不至泥洹」了!文殊说:诸法本来涅槃,还想什么涅槃呢(12)!(一一)阇王拿好!5貚供养文殊,文殊不见了。空中有声音说:凡是有所见的,可以拿!5貚给他。这样,菩萨们,阿罗汉们,宫中的夫人,一个个都不见了,连自己也不见了。阇王在三昧中,不见一切,离一切的想着。等到从三昧起来,又见到一切。阇王答文殊说:「我知诸法悉空故,……是故入法身[界]。法身者,亦无天上,亦无人间,亦无泥犁、禽兽、薜荔;其逆(罪)者亦不离法身」(13)。(一二)文殊菩萨出宫来,见有自称杀母的人。文殊化作一人,杀害了父母,然后约杀母的同去见佛。佛为化人说心性本净。化人深信无作者受者,无生者灭者;出家成阿罗汉而入涅槃。杀母的也从佛听法,出家得阿罗汉。(一三)佛对舍利弗说:或作罪而能解脱,或看来能解脱而堕入地狱,这只有佛知道, [P878] 所以不能轻率的说是罪人、福人。(一四)文殊与阇王等都来见佛,佛为阇王授记:受罪轻微,虽堕宾头地狱而立刻出来,未来成佛。(一五)佛为阇王的八岁幼儿──栴檀师利等,授记作佛。(一六)明持经功德,嘱累流通

  2.『魔逆经』 ,一卷,晋竺法护译(14)。(一)文殊为大光天子说:魔事;魔事依于精进,所以应该修「平等精进」──约六根、尘劳、三界六度、三解脱门、圣智与善权方便说。说诸法平等,是佛所赞叹的。说「善哉不善哉」;文殊不行善哉不善哉,也就是不住有为无为。如来的神识,一切无所住,「如如来住,吾住亦如」。论如来无本,说到「如来之慧无能分别」。不可分别,然因方便而说教。无生死、无泥洹,是佛法寂灭的要义。(二)那时,恶魔要来娆乱,文殊就以三昧力,使魔自己见到被系缚了。文殊变魔如佛,为大家说法。为六大比丘说:修行的系缚;最众佑[福田];三昧不乱;心得自在;说法清净;奉持戒律。魔又为大光天子,说菩萨的二十魔事。佛赞叹说:能照着这样行的,能得二十事。魔为须深天子说十二忍辱。文殊对魔说:谁系缚了你!只是「自想为缚」,实在不用更求解脱,于是文殊恢复了魔的自由。魔对大迦叶说:我没有作佛事,那是文殊的神力。(三)文殊为须深天子说:佛事应当从众生爱欲中求……。为大光天子说比丘不怀自大。大光天子领解到:能这样,(等于出家)就不用出家了;应该看作得到了解脱。 [P879]

  3.『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清净毗尼方广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寂调音所问经』,一卷,宋法海译(15)。晋译本的末后一段,与异译本不合,但晋译本的后分不完全,一定是有佚失的。这部经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佛应寂调音天子的请求,召住在东方宝主世界、宝相佛土的文殊师利菩萨来会。文殊为寂调音天子说:不生烦恼,不灭烦恼──不生不灭,宝相佛土是这样说的。宝相佛土重于第一义谛;第一义非心非心相续,无文字行,第一义谛是没有言说可说的。无实无虚,所以如来无二相。菩萨的正行,是如等、法界等,五逆等、诸见等,凡夫法……如来法等,生死、涅槃等:如虚空那样的没有别异,所以说是「无二」。(二)菩萨也修习圣谛──平等圣谛,与声闻不同。宝相佛土声闻众的功德,与菩萨一样。要生宝相佛土作声闻,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声闻毗尼与菩萨毗尼不同。佛以牛迹水比大海水,赞叹菩萨毗尼。文殊又说:菩萨毗尼如大海一般,容纳了声闻与缘觉毗尼。调伏烦恼,知烦恼,是究竟毗尼。我与烦恼都不可得,有什么可调伏的!一切法无生, ……无来无去无住,一切法无为,就是毕竟毗尼。(四)说种种法的门;普遍是法界门,一切众生界是法界。一切法是无所住的,文殊住五无间,成无上道。解空,名为得菩提;觉因缘生,名为觉菩提。菩萨不断烦恼,宁可犯戒,也不能舍一切智心。(五)佛称叹菩萨所行的殊胜。大迦叶怀疑:菩萨仅得有为功德,怎么能胜过证无为法的声闻!佛举了酥、谷、琉璃宝珠──三喻来 [P880] 说明。(六)宝主世界同来的菩萨,以为释迦佛的教法,「一切言说皆是戏论,是差别说,呵责结使说」。「宝相佛土无有是说,纯明菩萨不退转说,无差别说」(16)。约文殊菩萨回去,文殊说「不去」。一切世界平等,一切佛,一切法,一切众生平等,有什么来去!文殊以神力,使他们感觉到已回宝主世界了。佛对宝主世界的菩萨说:「一法性、一如、一实际,然诸众生种种形相,各取生处,彼自体变百千亿种形色别异」(17)。如器物有种种,而虚空界平等,所以文殊说「我今不去」。这部经,从东西二土的法门不同,表示出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

  4.『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一卷。依『出三藏记集』,这是失译(18)。『历代三宝纪』作安世高译,依译文,可能是汉代的译品(「法身」是「法界」的古译)。异译有『入法界体性经』,一卷,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译(19)。经文不长,但意义深长!(一)文殊师利来见佛,佛正在三昧中;从三昧起来,文殊入门相见。佛说:方才所入的,是宝积三昧,如摩尼宝的映现一切。住此三昧,能见十方无数世界的佛,为大众说法。住此三昧,「不见一法无非法界」,也名为「实际印」。文殊师利说:知道实际就是我所际,凡夫际;业与果报,一切法都是实际。文殊说:我为初学的说法,不说灭贪欲诸患,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的。佛说:我说法是─ ─不坏五阴,不坏三毒,使人知道不思议法。不坏一切法,才能成佛。佛就是法界,法界是没有分数的;不见凡夫法……佛法,法界是无差别无变异的。如四河的水入海,谷入谷聚一样,法界 [P881] 是没有彼此、染净可说的。文殊说:我不见法界有向恶道、人天、涅槃的,这都如梦中所见那样,虽说有种种,而法界实在是无差别的。文殊答如来说:我知道法界,「法界即是我界」。知道世间但有名字,然不离法界而见于世间。法界不生灭,所以如来不会般涅槃;过去佛的涅槃,是示现的。也没有凡夫的死而更生。接着,说「金刚句」:一切法无恐怖,是金刚句;如来不思议;诸法是菩提;一切法是如来境界,是金刚句。(二)舍利弗想从文殊师利听法,寻到佛的住处来,在门外住。文殊说:法界、实际,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的。如来说法,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如来。一切不离法界,所以听或不听,都不会有喜有忧的。舍利弗进来,文殊说:他说甚深最胜法。文殊为舍利弗说,舍利弗都从一切不离法界,而能够信忍。(三)劝受持流通。

  下面四部,译出的时代迟一些,传出的时代也要迟一些。5.『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二卷,传为宋翔公译。在论般若部类时,曾说到这部经,起初是没有编入「般若部」的。依译文来说,近于晋代的翻译。异译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八分)『那伽室利分』,为全经五七六──一卷,唐玄奘译。比对这两译,译文当然是唐译本通顺得多,但文字似乎有过删略。末后一段,「彼近事女所断我见,即非我见,是故如来说名我见」以下,体裁与『能断金刚分』相合。『能断金刚分』的「如星翳灯幻」一颂,也引为结论(20),这都是与旧译本不相合的。「清净分卫」,就是清净乞食。全经以乞食为线索,阐述如幻毕竟空寂的深义。(一)英首菩萨赞叹文殊 [P882] 师利(译作「濡首」)的善说深法。文殊为他说:法身(法界)如幻化,没有了不了,也没有言说。法界离心意识,无言说,无同异,无二而不是一。(二)文殊要入城乞食,先化菩萨去十方世界见佛,集十方菩萨来会;诸天也来了。又现入城的瑞相,王及大臣们都来奉迎(21)。(三)文殊为龙首(唐译那伽师利,即龙吉祥)说:「食想」,一切法空不可得,有什么可断的!菩萨不会与魔相诤,如幻化人,没有恐怯,也就没有可诤。无名姓无语言的,能证菩提。诸法无所有,无动摇,这样的没有发趣心,(文殊)未来当得菩提。龙首说:所说都是依于胜义的!这样解悟的,能解脱烦恼,破恶魔。文殊说:魔是不可破的;魔不可得,与菩提无异。菩提是遍一切处无碍,无所不在。无上菩提是不可证得的,想证菩提的,就是戏论。如以为是深义,也是戏论。(四)妙心菩萨(22)赞大士说甚深法,文殊说:这也是戏论。所以世尊告诫比丘说:「勿行戏论!于我所说寂灭法中……修习无得法忍」。(五)文殊答龙首说:生死本来如化,只因众生不了,所以流转生死。如了达生死如幻性空,就于佛法不退而成菩提。众生于佛法无所碍,众生都本来住于佛法。佛子──信行、法行……不退菩萨,住毕竟空无所得的,都能够信解。能信解的,不离苦提场、菩提座,坚固不动。(六)文殊赞龙首,证一切法无所得忍。龙首说:一切法无所得忍,是无起无证的。如无所得忍而可以起,那末谷响忍……虚空忍,都可说有起了!只要有一些执着,就是有所得。若观一切法依缘起,空无自性无我我所,虽行而没有行想,如梦中游行一样, [P883] 才是趣菩提行。(七)龙首要「巡行」乞食,文殊说:行时,勿起举足下足想,勿生路想,城邑聚落、男女大小想!这样行,可以随意去乞食。龙首听了,入「海喻定」。妙心菩萨(23)想使龙首出定,尽一切神力,震动大千世界而龙首不动。龙首从定起来,对妙心说:身心有动的,才会觉到地动。佛与不退菩萨等,安住空、无相、无愿、寂灭,身心是不会动摇的。(八)文殊称赞龙首,可以随意入城「乞食」。龙首说:我得「大海喻定」,不再希求段食,唯求菩萨正行,成佛度众生。这都是文殊为我作善知识,应该向文殊致敬。(九)龙首邀文殊「同行」,文殊说:我于一切法无所行。妙心称赞文殊,文殊说:无缚无脱,谁能够解脱!(一0)龙首约文殊「东行」乞食,文殊说:幻化有什么东西南北?诸法本来无,本无也无所行,能离一切想。(一一)龙首说:文殊「非我侣」。文殊说:是的。菩提无侣,不与一切法为侣;如有侣的,那就是与欲为侣。龙首问:曾与幻化人谈论、行来坐起吗?文殊说:没有。一切如幻化,幻化本无,就离一切想念。菩萨受记成佛,也是响声那样无所住的。(一二)龙首说:入城去吧!怕要「过(食)时」了!文殊说:诸法没有过,也没有时,说什么时与非时(24)?圣者应求甘露法食,能住寿过一劫,没有想念,解空清净。这样,不再有杂食想。「无诸戏论,本性空寂」,菩萨应求这样的法食。(一三)龙首说:我听法食,就已经「饱」了。文殊说:如幻化,如虚空,有什么饱足!那一切众生都不依食住吗?文殊说:一切众生如幻化,有什么食与食者,只是众生不了达吧了!(一四)龙首说: [P884] 我的「饥渴永为已断」。文殊说:如幻化人本没有饥渴,也就无所谓断。(一五)龙首说:你「但说法界」。文殊说:法界无所有,不可分别戏论,如虚空的没有相可得。如有相可得,那如来般涅槃也有相可得了。一切法本性寂灭,无一法可涅槃的。凡夫不知道,以为涅槃有所灭,这才不能解脱,反而与菩萨、声闻起忿诤。这是长在臭秽中,不可能得解脱的。如以无分别心,随顺寂灭,趣向清净,就能如实知──了知如幻的寂灭清净。(一六)须菩提来了,听文殊说我都无说,就入了定。文殊对舍利弗说:须菩提入灭定,与法无诤。须菩提从定起,归向佛,称赞文殊的劝发。文殊说:一切法无劝无向,无谈论来去,一切法本空不可得。(一七)文殊说:一同去「乞食」吧!须菩提说:我不再入聚落,已离聚落等想了。那为什么有往来进止呢?须菩提说:如如来所化,有什么往来!文殊说:可以同去礼事世尊!我为大众设「清净食」──不可吞,非香味触,不属三界,也不离三界,清净食不是肉眼、天眼、慧眼所能见的。须菩提与舍利弗听了,就入灭定。文殊对妙心说:二位吃了无漏食,入无依无杂染定。(一八)从定起来,须菩提入优婆夷家乞食,说一切法本空。「伸手」,如幻而不可见,不可伸。「取钵」,优婆夷求钵而不可得。钵又现见了,优婆夷以饭食供养。优婆夷与须菩提论深义,须菩提入定观察,知道优婆夷已得了阿那含。(一九)文殊等乞食以后,乘神通回去。长者子善思发大心,文殊以法化导,善思得了法忍。(二0)大家回到祇园,向佛陈说一切。佛劝受持流通。 [P885]

  6.『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译。异译有『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梁曼陀罗仙Mandra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一一五──一一六『文殊说般若会』。唐玄奘译本,编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25)。曼陀罗仙译本,与唐译本相同;僧伽婆罗译本,没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出本。(一)文殊师利对佛说:我来,是要见如来的,而如来如如相;为了利益众生,而众生不可得。度一切众生,而众生界不增不减。众生界如佛界,是不可思议,依空而住的。(二)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于一切法不增不减。修般若波罗蜜,是不见一切的;如来自觉一切法空,也是这样。不见法应住不应住,不见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见三乘差别,不见佛,不住佛乘,不得无碍智,不坐道场。现见一切法住实际,身见的如相,就是实际。舍利弗、弥勒、无相优婆夷,都赞叹听深般若,而能不惊不怖的。佛说:这样的人,是住不退地,具足六度,能为人分别开示的。(三)文殊说:我不得无上菩提,也不住佛乘,不以无相法修梵行。观声闻乘是非凡非圣……非见非非见。文殊对舍利弗说:观佛乘,也不见菩提,不见修行,证菩提者。观佛但有名字,名字相空,就是菩提。「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般若波罗蜜是难以了知的,菩提实没有法可知。佛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菩提。一切法空中,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佛不证法界。逆罪,一切业缘,都住于实际,所以不堕地狱,也不入涅槃;犯重比丘与清净比丘平等。说不退法忍等密意。(四)文 [P886] 殊对如来说:佛不证菩提,菩提与五逆不二。我不以如来为如来,也没有怀疑如来。一切佛同一相,所以没有出世的,也没有入涅槃的。心相不可思议,所以佛与凡夫都是不思议的。如来最胜,得不思议法,说法教化,而众生与法都不可得。佛是无上福田,而福田相不可得,善根也不增不减。(五)文殊说:思议与不思议,都不可说。初学的渐习不思议三昧,久习成就了,没有心相而入定。众生都成就不思议定,因为一切心相非心,所以名不思议定。佛称赞文殊,应这样的安住般若!文殊说:般若是无住无相的,般若就是不思议、法界、无生无灭界;如来界与我界,无二无别。所以修般若波罗蜜的,不求菩提;菩提离相,就是般若。不可思议、无知无着,是佛所知的。这样的知,就是佛智,不退智。如金矿要经过冶炼,不退智也要从行境而不着不动中显现出来。能这样解的,名为正信。(六)佛为大迦叶说:凡听闻这一法门的,在来生中,听到这样法门,就会欢喜信解的。佛对文殊说:我行菩萨道时,要住不退地,成佛道,都由于修学般若。所以,要得一切功德的,应当学般若波罗蜜。文殊说:正法是无为无相无得的,怎么能学呢?佛说:这样的知一切法相,就是学般若。(七)佛说:得菩提自在三昧,能照明一切佛法,知一切佛名字,一切佛世界无障碍,应当如文殊所说的般若而学。般若是菩萨行处,是没有名相,如法界那样的没有分数。(八)如般若波罗蜜所说行,能速证佛道。修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动摇,无障碍。应该先系念一佛名字(26),念念相续,能见三世一切佛。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平 [P887] 等,所以入一行三昧的,能知诸佛法界无差别相,总持一切法门。不见法界有分别相及一相;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也能速证佛道。佛道不从因得,也不从非因得;能这样的信解,就是出家,真归依处。(九)佛对文殊说:如为人说法,应该说:般若波罗蜜中,没有声闻法,佛法,也没有凡夫法。文殊说:我会这样说:般若没有诤论相,怎么可说?一切法同入实际,阿罗汉与凡夫法,不一不异。听法,应如幻人那样的没有分别。(一0)佛赞叹说:要成就佛法,应当这样的学般若。学般若波罗蜜的,决定成佛,不堕二乘。帝释天散华供养,愿般若永久的流通在世间。

  7.『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梁曼陀罗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27)。(一)文殊说:法界体性因缘不可说。文殊为舍利弗说:约法界体性,论染与净,系缚与解脱(世谛第一义谛)。(二)二百比丘听了,愤然而去。文殊化一比丘,与他们谈论。求心不可得,使他们悟解无染净、无缚脱的深义,得到了无漏解脱。(三)二百比丘回来,脱衣来供养文殊;为舍利弗说无得无觉。(四)文殊为阿难说:一切法如化,如化的调伏,是正调伏。增上慢与无增上慢。(五)文殊为宝上天子说:菩萨如实说受记,一切智心得自在。受记,向与得,说法,佛出世,知恩报恩。菩萨初发心,久行,不退转,一生菩萨。菩萨不生,于一切得自在。(六)佛为宝上天子授记,成佛时说无尽主陀罗尼。天子为阿难说受记。(七)魔来,自说听了菩萨授记,非常的愁恼。文殊对他说:「菩萨成毕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罗蜜」,魔是 [P888] 无法留难的。(八)文殊使魔与舍利弗,化作如来相,共论「菩提」。(九)四方各有千菩萨,乘空而来,是文殊过去所教化的,发愿守护正法。诸天、文殊、如来,护持流通。

  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一卷,唐菩提流志译。菩提流志的又一译本,名『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二卷(28)。(一)文殊师利答佛说:无差别,空,无为,是佛的境界。佛境界,应当于一切众生中烦恼中求。烦恼性就是佛境界性,所以说佛住平等性。烦恼不离空而有,所以离烦恼而求空,不是正行。自以为出离而见他有烦恼的,就落于二见。正修行是无所依的,无为是不堕于数的。一切如幻化,不能说证与不证。文殊对须菩提说:佛境界,与声闻的心解脱,没有证不证一样。为初学人说法,不能怕他惊疑,只说些浅义;如医生治病,不能只用些平淡药一样。(二)文殊答须菩提说:一切乘法,都是我所乘的;我也住凡夫地。一切法性平等,如虚空无差别。依一切法毕竟空中,安立种种地相,而不是空有差别可说。菩萨的智慧方便,证入而又还出;不堕二乘地,名为佛地。五蕴是世间,知五蕴空无我,不着世间,就是超出世间。(三)二百比丘听了,得漏尽心解脱,脱下衣服来供养文殊。比丘们答须菩提说:若有得有证,是增上慢人。(四)善德天子请文殊往兜率天说法。文殊现神通力,善德等都以为已到了兜率天上。佛对善德说:这是文殊的三昧神通,并说文殊的广大神力。(五)恶魔见文殊的神通变现,欢喜赞叹,说咒护持弘法的法师。(六)善德往兜率天集众,文殊升兜率天说法:菩萨 [P889] 住四法,能成就八法:持戒、多闻,禅定、般若,神通、大智,寂静、观察,每法都以八法解说。次说:依不放逸,能得三乐……得波罗蜜三伴行。依不放逸,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入究竟清净。(七)文殊为善德天子说:菩萨的修道;菩萨的去来之道。(八)因善德的启问,文殊放光,大众都见上方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普贤如来的庄严法会。普贤如来国土的菩萨们,来娑婆世界,与文殊及大众,一同去见释迦佛。──以上,先后译出的八部经,是文殊为主体的,文体都是长行。以下三部长行,文殊所说的,只是一部分。

  1.『首楞严三昧经』,后汉支娄迦谶初译。现存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的『首楞严三昧经』,二卷(29)。经说十住地菩萨所得的首楞严三昧,坚意菩萨为当机者,多为天子们说,多说大菩萨的方便行。卷下,部分与文殊有关。(一)文殊举所见的──但有菩萨僧,但说不退转*轮的一灯明国土问佛。佛说:一灯明世界的一切功德光明佛,就是释尊自己,一灯明是自己的净土。(二)迦叶说:声闻自以为智慧,其实是一无所知。文殊说:十法行名为福田,声闻在有菩萨处,不得名为福田。多闻是闻一而解一切,阿难也不能称为多闻。(三)文殊知道二百菩萨天子,想退取辟支佛乘,所以说:过去,我在三百六十亿世中,都以辟支佛入涅槃。那时辟支佛有度化众生的因缘,所以示现辟支佛,入灭尽定。有以为我灭度了,不知辟支佛的涅槃,不是真灭。二百天子听了,就不退无上菩提心。(四)佛对迦叶说:文殊在久远劫以前,在南方平等 [P890] 世界,作龙种上佛,那是住首楞严三昧的势力。

  2.『诸佛要集经』,晋竺法护译,二卷(30)。本经的「前分」,因弟子们不能专精修行,所以佛示现三月燕坐。如有来见佛的,嘱阿难代为教导:佛法难得,离邪见,依四依,十二因缘四圣谛,三世平等,除三界,三解脱门,观阴(界)入──『阿含经』所说的要义。然后佛化身到普光世界、天王如来处,与十方浊世的诸佛,共说「诸佛要集」:如真谛尊崇诸法,发菩提心,六波罗蜜,十地,字门,一乘,佛──『般若经』的要义。「后分」是以文殊菩萨为主的。(一)文殊约弥勒与辩积菩萨,去见天王佛,听法;弥勒与辩积,都以佛不可见,法不可闻,不愿意同去。 (二)文殊去见天王佛,佛以神力,使文殊住在铁围山顶。文殊以神力,越过了无量世界,却还在铁围山顶。文殊在山顶修四意止,诸天来供养;文殊为光明幢天子,说无所行,离尘劳[烦恼]、法界、本际与无本[如],无所依如虚空。愚痴凡夫所得的神足,不是佛菩萨缘觉声闻所得的。(三)诸佛说了「诸佛要集」,都回去了,天王佛才召文殊来见。文殊对于自己被移往铁围山,而离意女却一直坐在佛前,深感不解。天王佛说:文殊发心来见佛闻法,三事有碍。佛反问文殊:以什么眼见佛,什么耳听法?文殊默然为答。佛说:离意女入普法离垢光三昧,没有佛想、国土想、法想、众生想,而遍在十方国土见佛、闻法、化众生。(四)天王佛对文殊说:三千世界中,充满了一切佛,但菩萨们只见我一佛,听我说法。佛法身如虚空,是五眼所不能见的。所以诸 [P891] 佛来会,也是如来的神力示现。(五)文殊尽一切神力,都不能使离意女出定。天王佛说:佛以外,唯有下方锦幢世界的弃诸盖菩萨,能使他出定。佛放光感召,弃诸盖与众菩萨来,隐身不现。文殊于一念间,得解了一切诸身三昧。弃诸盖现身,与文殊问答:虚空界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六)佛令离意女出定。离意女答文殊说:一切法本净,般若波罗蜜除一切想,不自念入定,也不念起定。一切法如虚空,不离虚空。不礼佛,发菩提心,智慧相应,得法忍,被弘誓铠度众生,佛出世,出家受具足,信乐解脱,辩才无碍,无生,修行,成佛──答复了一连串的问题。(七)天王佛说离意女当初发心,及未来成佛。 (八)天王佛赞弃诸盖菩萨。文殊不如离意女,离意女不如弃诸盖,因为文殊从离意女初发心,而离意女是从弃诸盖初发心的。(九)释迦佛以经典,付弥勒流通。

  3.『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名『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31)。本经以那罗延(或译「钩锁」)菩萨为当机者,以佛的身力为序起,说菩萨所行的集一切福德三昧。卷下,文殊说法。(一)文殊为那罗延说:菩萨为什么修行菩提,怎样的修行菩提!(二)离魔菩萨说菩萨行──遍行一切众生行,一切魔行,声闻、缘觉行。文殊说菩萨的正行。佛以从然灯佛授记,得无生忍,证成文殊的所说。(三)文殊为那罗延说所作已办。常精进菩萨也说所作已办。又说:菩萨为了化众生,应该精进的修集一切功德。(四)那罗延赞叹得 [P892] 集一切福德者的功德。文殊答那罗延说:菩萨要修集一切福德三昧的,应该修学的法门。听到三昧而没有诽谤的,「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体性」。这样的菩萨,住于四处──四梵行。大慈大悲,是菩萨所有的。

  以下的经文体裁,是长行与偈颂(或重颂)杂出的。其中以文殊师利菩萨为主体的,有『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 『如幻三昧经』 ,『文殊师利巡行经』──三部。

  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为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大方广宝箧经』 ,三卷(32)。(一)文殊为须菩提说:声闻非佛法器;诸法虽是同等的,但随缘有差别。菩萨为一切佛法器,不增尘垢,不损佛法。在慧光中,一切尘垢都是佛法。并解说空与寂、愚与智、圣贤、解脱的意义。须菩提赞叹。(二)文殊解说佛所说的:「求利义而不得义,不求利义而得义」;一切法悉是佛法。须菩提称叹。文殊所说的,新学菩萨听了,不恐不畏。文殊举师子子、鸟子的比喻。文殊说恐畏的原因;菩萨有智慧方便,所以知贪身[我见]而不得道证。(三)如来举三十二比喻,赞扬菩萨智慧方便的德用。(四)佛为须菩提说本净,法界不知法界。须菩提答文殊问:法界无碍,智慧无碍,而声闻的辩才有限碍。(五)舍利弗说:文殊在无央数佛前说法,使佛的大弟子无言可答。曾与文殊东游,到喜信净世界。佛在宴坐,弟子圣智灯明为大众说法。文殊在光音天发大声,圣智灯明听了,恐怖堕地。圣智灯明以清净见佛、礼佛、亲近、问讯、请问文殊; [P893] 文殊以圣谛、二谛反问他,并指圣智灯明有怖畏心,菩萨是不畏不厌,心得解脱。智慧非有为与无为。文殊说:「一切诸法是寂静门」,并为法勇菩萨解说。(六)舍利弗说:曾与文殊西游,经大火充满的佛土,赖文殊的神力而过去。自己的神力,比文殊师利,如小雀与金翅鸟那样。(七)舍利弗说:曾与文殊南游,见种种佛土。文殊说:观佛国,应如虚空一般。逆罪不能污心;入法界本净,名无所受住法门。(八)阿难说:天大雨七日,佛命文殊为僧众乞食,受到魔的娆乱。文殊降伏恶魔,使魔赞叹施与文殊的功德,并使魔持钵前行。大众得到饱食,魔化四万比丘来争食,过饱而倒在地上。文殊说:佛法中没有种种毒;并开示佛法的内容。佛说:末世有这样不如法的比丘;比丘们自起魔事,不是恶魔所能破坏的。(九)大迦叶说:文殊初来此世界时,安居三月终了,才到僧中来。文殊说:三月在舍卫王宫中,淫女、小儿中。迦叶挝楗椎,想逐出文殊,却见十方界都有迦叶,想逐出文殊而不可能。佛说:文殊在三月中,教化宫中的采女;五百童子、童女,都得到不退。文殊为迦叶说:教化众生的不同方便,度一切众生而无所度。菩萨被三十二功德铠,不是二乘所能及的。(一0)富楼那Pu^rn!amaitra^yan!i^putra说:自己在三月中说法,不能开化异道一人。后来,文殊化了五百异道,领他们去萨遮尼犍子Satyakanighan!t!haputra 那里修学,受到大家的尊敬。文殊为大众说佛的功德,上中下善,使五百异道远离尘垢,八千人发菩提心。大家到祇园来见佛;文殊所化的五百人,在佛前说自证法。(一一)住增上 [P894] 慢的二百比丘听了,以为违反佛说,就起身走了。文殊说:心有所著的,住二相的,才以为相违反了。于是在二百比丘前,化作大火、铁网、大水,使他们无法越过。他们回祇园问佛,自己证了阿罗汉,怎么不能越过大火等?佛对富楼那说:不脱淫怒痴火的,堕在见网的,没溺在恩爱中的,怎能度过大火、铁网与大水呢?烦恼是虚妄不实的,观十二因缘起灭,身心如幻,能知一切法不生。二百比丘听了,心得解脱。(一二)萨遮尼犍子来见佛,嫌佛夺去他的徒众。会中有胜志外道,以求醍醐等譬喻,呵责萨遮尼犍子。然后,万二千异道,随尼犍子回去;其余得道得神通的,出家为比丘。佛告胜志说:万二千尼犍,在弥勒佛的初会数中。萨遮尼犍子也有信解,只是我慢而放不下成见。文殊为胜志说:没有增上慢的,心无分别,听了一切音声,都不忧不喜,不瞋不爱(一三)。佛为胜志说菩萨行──精进与不放逸。胜志听了,得无生忍;佛为他授记。胜志在佛前,说「不坏法界偈」。

  2.『如幻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又『善住意天子经』,四卷,隋达磨笈多(Dharmagupta)译,今编入『大宝积经』卷一0二──一0五『善住意天子会』(33)。(一)文殊想弘扬深法,所以入离垢光严净三昧,放光照十方世界,感召十方的菩萨到灵山来,雨华作乐,供养如来。(二)大迦叶见了问佛,佛说:十方菩萨来,遍入隐身三昧,是二乘所不能见的。大迦叶、舍利弗、须菩提,入二万、三 [P895] 万、四万三昧,求见诸菩萨,却不能得。须菩提赞叹菩萨道。(三)文殊入三昧,化无量数菩萨,为三千界诸天子,以偈说法。诸天子都来灵山,香华供养。(四)天子们到文殊的住处。文殊与善住意天子论法:无说、无听,退转与不退转,如来如虚空。(五)文殊与菩萨们来见佛,说偈赞叹。(六)文殊入降毁诸魔三昧,使魔宫失色,魔众都现衰老相,心里非常恐怖。化现的天子们,劝魔众来见救护一切众生的佛,佛安慰他们。文殊与菩萨众来见佛,自说初得降毁诸魔三昧的因缘。文殊说:有二十事,又六种四事,能得降毁诸魔三昧。佛对舍利弗说:文殊不但在这三千世界,十方界诸魔如有娆人的,都以此三昧降伏他。文殊承佛的慈命,恢复了众魔的本形;为魔说六根缘着无所有。(七)文殊与十方界的菩萨们,都显现不同的自身。(佛入佛庄严三昧,使来会的菩萨,见释迦佛土,都与自己的本土一样。文殊说:「一切诸佛皆为一佛,一切诸剎皆为一剎,一切众生悉为一神,一切诸法悉为一法」)(34)。(八)佛为文殊说:「菩萨」,「初发心」。文殊说:菩萨能发淫怒痴的,才是初发心。文殊为善住意说:凡夫不能发淫怒痴,佛、菩萨、声闻、缘觉才能发。如鸟行虚空,于一切法无依、无着、无取、无碍,才是真实发心。佛为舍利弗说:发心与无生忍平等。文殊为大迦叶说,所作不难。佛为文殊说「无生法忍」。(九)文殊为善住意天子说:入十道地。出家法──发出家心,除须发,着袈裟,思量(作不作),受具戒,住戒学,净福田,知节限[头陀行],观四谛,修道品,修行[禅]──都依无法可得,从遮遣来显示深 [P896] 义,举舍利弗的自证为证。(一0)文殊为善住意说:利根,字句,总持,(顽钝)无所得。(一一)五百菩萨诽谤这样的深法,现身堕地狱。由于听了深法,所以能速得解脱,胜过取相修行的。(一二)文殊为善住意说梵行:不受[取]不修;不执刀剑害众生命;等行黑法,不修白业;伤人剑击其头:离佛法僧──是行梵行。(一三)文殊为善住意说:无反复,无所住,沙门,心不刚强,不供佛植善根。(一四)文殊入如幻三昧,善住意见十方国土,文殊现种种身而说法。(一五)五百得神通菩萨,知道过去生所犯的逆罪,不能得法忍。文殊执剑迫佛,佛说「住!住!」,「勿得造逆,当以善害」!五百菩萨悟一切法如幻无我,说偈赞佛。那时,十方都震动。(一六)文殊为舍利弗说:无业无报,一切如幻。执剑向佛,如一心念佛,三毒即得解脱那样。(一七)诸菩萨请文殊去本国说法。其实,文殊遍在十方界说法,如日月临空,光明普照。(一八)赞叹这部经的功德。佛以神力护持,文殊说诚谛誓言。佛为弥勒说:文殊与善住意天子,受得这一法门,已经七百万阿僧祇劫。付嘱流通。

  3.『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魏菩提流支译。异译『文殊尸利行经』,一卷,隋阇那崛多译(35)。(一)文殊巡视诸比丘房,见舍利弗(等)入禅,为他说无依、无念、无所取舍的禅法。这是一般声闻所不能的,如能契入的,是真声闻。(二)五百比丘以为文殊所说的,不合所修的梵行,想起身退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殊是不可得的,法是非智所知,非识所识的。四百比丘得 [P897] 漏尽;一百比丘起恶心,堕大地狱。(三)佛说:堕地狱的一百比丘,由于听闻深法,所以速得生天,在弥勒法会中得解脱。(四)舍利弗赞叹文殊。文殊说:真如、法界、众生界,都不增不减。无所依就是菩提,菩提就是解脱。如来印证说偈,赞叹这甚深法门。

  以下,长行与偈颂杂说,而文殊所说仅是一部分的。

  1.『慧印三昧经』 ,一卷,吴支谦译。异译『如来智印经』,一卷,宋失译。『大乘智印经』,五卷,赵宋智吉祥等译(36)。(一)佛入慧印三昧,佛身、衣、座都不见了。依文殊所说,舍利子等都入三昧去推求,都不能见。再问文殊,文殊说:等一下,佛就要从三昧起来了。(二)佛命可意王[喜王]菩萨,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留在世间护法。佛为文殊等说「法」的意义(37)。(三)佛对文殊说:要成就佛菩提的,应该学慧印三昧。我在然灯佛时,就已成就了菩提,为了三事─ ─作佛事,度众生,不违本愿,所以还留在世间。

  2.『须真天子经』,四卷,晋竺法护译(38)。(一)佛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事──三十二事,每一事都以四法来解答。(二)文殊为须真天子,重答菩萨的三十二事。又说「法」的纯淑,「心」的时与非时。(三)文殊答声闻诸大弟子所问的:八惟务禅,无碍慧,神足,知他法行,说法,乐禅,持法藏,天眼,诸根寂定,利根,分别经法,四无碍,净戒,多闻。弟子都称叹菩萨如大海,自己如牛迹水一样。文殊说:弟子们的确没有贡高心,但菩萨却应该贡高,赞誉大乘而 [P898] 轻毁弟子乘。(四)文殊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发道意。一切(法皆是佛法)皆当成佛。空行,无所有。修习。意不妄信;除须发菩萨不入众,不受他教。菩萨畏与无所畏。菩萨住于道。一切世间所入的,是菩萨行。菩萨精进行。菩萨行。住于道的菩萨行,胜过声闻、辟支佛,而能入持信、持法、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声闻、辟支佛、佛、多陀竭[如来]、匐迦波[薄伽梵]、三耶三佛[正遍知]、世多罗[教师]、凡人法、贪淫法、瞋恚法、愚痴法、生死法、灭度[泥洹]法。(五)文殊为须真天子,颂说智慧与善权。(六)文殊为须真天子说:道类,道处,道相等,而归于菩萨道从爱欲中求。一切法无差别,法界平等清净如虚空。又答:菩萨辩才,分别诸法,菩萨为导师,菩萨于一事知无数事。现入三品。菩萨住于闲,也住于懅。文殊因须真的赞叹,说菩萨等于淫怒痴,等于解脱,所以不厌世间。(七)大众赞叹:能受持的,就是持戒清净,见佛,转*轮;是沙门、婆罗门,是除须发受大戒的。

  3.『须摩提菩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唐菩提流志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39)。在『大正藏』中,还有两部异译:一、唐菩提流志所译的『须摩提经』,一卷。与『妙慧童女会』对比起来,只缺少了「天雨妙花,……六种震动」,共三十四个字(40) ,这不能说是菩提流志的再译。二、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须摩提菩萨经』,一卷。传说的罗什译本,文字与竺法护译本相同,只是增多了一段──「女意云何?法无所住,……使立无上正真之 [P899] 道」。这一段,出于竺法护所译的『梵志女首意经』(41)。所以,这不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应该从大藏中删去!须摩提女,年仅八岁,问菩萨的十事;发愿成佛。经中,须摩提以甚深法,答文殊师利。佛说:文殊本从须摩提发心。文殊为须摩提作礼。

  4.『大净法门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隋那连提耶舍所译的『大庄严法门经』 ,二卷(42)。(一)上金光首淫女,与无畏间(异译作「上威德」)长者子,驾车去游园,很多人贪染淫女,都跟着走。(二)文殊师利化作少年,穿着光彩的衣服。上金光首见了,起贪着心。知道文殊是菩萨,菩萨是能满足他人希求的,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文殊劝他发菩提心。为上金光首女说:自身就是菩提;自身──五阴、四大种、六入(十八界)平等,觉知平等,就是菩提。(三)上金光首发心,归依,受持五戒。自说不了平等而习淫色。知道烦恼(欲)是虚妄的,烦恼能生菩提──烦恼不动不坏,见烦恼的就是菩提。菩萨能知烦恼性,能教化众生不为烦恼所恼乱。圣慧不与烦恼合,不为烦恼所碍。知烦恼性空,所以不怖烦恼,在烦恼中也不为烦恼所染污。(四)文殊为上金光首说:菩萨离烦恼;菩萨最胜精进;菩萨方便。(五)佛在灵山,遥赞文殊的法门。诸天与王臣大众,都到文殊处来。大众见了上金光首,不再起贪欲。女答文殊:正见烦恼本净,于烦恼得脱,所以众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文殊说火喻,说明「自性清净,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六)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为大众说法──正见、发心、六度、四无量、无诤 [P900] 、降魔、教化众生、法供养。(七)上金光首请求出家,文殊为他说出家法。(八)上金光首与长者子同车,如母子一样,没有欲意。临行,上金光首说偈──离三毒的本性清净。跟随者都散了。女在车上,示现死亡,变坏。长者子惊怖,文殊使树木流出法音:三界是虚妄不实的,没有可贪着的,也不用恐怖。(九)长者子生善心,将女尸弃了,来见佛归依。佛说:应放舍恐怖。一切法虚妄不实,如幻如化,菩萨应当从烦恼性求菩提。烦恼性空,心没有分别,就是菩提。菩萨应觉了自心的本净,也就觉了一切众生心(一0)上金光首作伎乐而来,长者子知道是无起无没,示现有生死。佛为上金光首与无畏间长者子授记作佛。

  5.『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分十二品,晋竺法护译(43)。佛在灵山,阿耨达龙王来问佛法。龙王请佛,半月在龙宫中,受供养,说法。卷三第八品中,(一)濡首童子从下方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到阿耨达龙宫来。(二)濡首与大迦叶问答:宝饰世界有多远?经多少时间?论到心解脱与菩萨的大辩。(三)濡首为智积菩萨说:如来方便说三乘。智积答大迦叶说:宝英如来从一法出无量义,但说菩萨不退转*轮。(四)濡首为阿耨达龙王说:正观如来。菩萨应修的善行 ──等行,无所行而行。菩萨的不起法忍。菩萨应修向脱(方便慧)。以下,须菩提与龙子论法;佛为龙王、龙子授记。然后还灵山,以经付嘱慈氏、濡首童真及阿难,流通未来。

  6.『无极宝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东晋祇多蜜Gi^tamitra再译,名『宝如来三 [P901] 昧经』,二卷(44)。本经是以宝(如)来菩萨为主的,文殊仅是参加法会的一人,但文殊参与活动及说法的地方不少。(一)文殊启问,佛说宝如来佛剎的功德庄严。(二)佛为文殊说法;文殊说颂。(三)佛为文殊说:在法会中的,都得到宝如来三昧。(四)应阿阇世王请,入宫去受供,文殊等让宝来先行。(五)文殊为宝来说:佛菩萨威神所化的乐,是不可知的。(六)文殊为宝来说:新学菩萨得到了九法宝,就能得无极法。文殊说偈:佛笑如化,本来寂灭。(七)宝来为文殊说:九法宝能得解脱慧。一切如化,化无所处──没有化本、化主。文殊说偈:一切如化,一切不可得。

  7.『诸法无行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异译有『诸法本无经』,三卷,隋阇那崛多译。这两部译本,大义相符。『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赵宋绍德等译(45)。宋译本的意义,有些恰好相反,显然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这里,依前二译。(一)师子游步菩萨请说诸法如虚空的「一相法门」。佛以颂答:贪瞋痴如虚空;明与无明不二;众生性就是菩提性。有自称菩萨的,不知道实相,只是读诵、威仪、文颂。有的说法空,却恶心诤论。有的「我慈悲一切,成佛度众生」,却忿恚而常求他人的过失。那里有「慈悲而行恼」的!「互共相瞋恚,愿生阿弥陀」的!悭着檀越的,嫌别人多住愦闹的,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真求佛道的,日夜礼佛菩萨,不说人的过失。「应当念彼人,久后亦得道,次第行业道,不可顿成佛」。如知道音声无性,能入无 [P902] 文字的实相法门,那贪瞋痴就是无量,佛说与邪说无别了。(二)当时,听众得法益的极多。佛说:不能契入这深法门的,虽长久修行,也还是可能断灭善根的,所以举佛的本生:有威仪法师,持戒得定得神通,诵律藏,苦行,常住在塔寺(阿兰若处)。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于无所有法忍得方便,常人聚落去教化众生。有威仪不满净威仪的常入聚落,诃责为毁戒的杂行比丘,因此堕地狱,这就是释尊的前生。所以,不应该瞋恨,不应该平量人。一相法门,能灭一切业障罪。(三)佛为文殊说:见贪瞋痴际就是实际,一切众生即涅槃性的,能灭一切业障罪。(四)佛为文殊说:众生妄想分别,在佛法中出家。分别是善、是不善,应知、应断、应证、应修,舍一切有为法而修行,自以为得阿罗汉,命终堕地狱中。行者应正观四谛、正观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五)佛应文殊的请求,说陀罗尼──不动相[鸡罗]、种性[种子]法门。(六)文殊说不动相。对于问佛法的,教他勿取勿舍,勿分别诸法。诸天子赞叹文殊,文殊却说:自己是贪欲尸利、瞋恚尸利、愚痴尸利,是凡夫、外道、邪行者。(七)佛为华戏慧菩萨说「入音声慧法门」。文殊说:一切音声空如响,所以一切音声平等。(八)文殊说宿缘:喜根菩萨比丘,不赞叹少欲知足,细行独处,但说诸法实相──贪瞋痴就是诸法性。胜意菩萨比丘,持戒行头陀行。胜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里,说喜根的过失──淫怒痴无碍,受到喜根弟子空义的难问。胜意不得入音声法门,所以毁谤喜根。喜根在大众中,说「贪欲是涅槃,恚痴亦如是,于是三事中,无量诸佛 [P903] 道」等一相法门颂。胜意比丘堕地狱,然由于听闻深法,后世得智慧利根,这就是文殊的宿缘。(九)佛护念法门,于未来世流通。

  8.『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唐实叉难陀译;编入『大宝积经』卷五八──六0『文殊师利授记会』。又『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三卷,唐不空译(46)。(一)佛入王舍城。化菩萨说偈赞佛,劝大众发心。大众赞叹。(二)佛为弃恶菩萨说:常行大悲,发无上菩提心,能随愿庄严佛土。佛为弃恶授成佛记。(三)佛到阿阇世王宫受供,为王说离忿瞋、无智的正道。(四)佛回灵山。放光,召集十方的菩萨众,使弥勒敷座而坐。(五)佛为舍利弗说:如成就四法,能随愿庄严佛土。又说从一法到十法,能随愿严净佛土。又说净土十愿。如成就三法,速成佛道,随愿严净佛土。听众发心,佛为大众授记。(六)师子步雷音菩萨与文殊问答:文殊什么时候成无上道?发菩提心以来几久了?佛说文殊的发心因缘。(七)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具备了十力、十地,为什么不成佛?得法忍以来,没有一念想成佛,那为什么劝众生发菩提心?什么是平等证得?(八)文殊为师子步雷音,说佛土庄严的本愿:1.无碍眼所见到的,都是自己所化度的;等一切都成了佛,文殊才成佛。(佛说:文殊所见的佛土,无量无数)。2.合恒河沙数世界,成一佛土。3.菩提树量等十千大千世界,光明遍照。4.菩提树下成佛,不起座,化身遍无数剎土,为众生说法。5.没有二乘与女 [P904] 人。(佛说:文殊成佛,名普见佛)。6.菩萨众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佛,声闻、缘觉,及贫乏、恶趣,然后还本土受食。7.衣服;8.受用的资具,都这样的供养。没有八难众苦,没有犯戒的。(佛说:文殊的佛土在南方,名离垢心)。9.佛土的妙宝、妙香充满,随菩萨所愿而见。光明遍照,没有昼夜、寒热、老病死。菩萨一定成佛,没有中间入灭的。空中的乐音,流出六度,菩萨藏的法音。菩萨能随愿见佛断疑。(菩萨与诸天赞叹)。10.愿一切佛土的庄严,合成一佛土。(九)佛说:文殊佛土的严净,胜过西方无量寿佛土,与东方的超立愿世界相等。佛入三昧,大众都见到了超立愿世界的严净。佛为大众授记。超立愿世界的四大菩萨──光英、慧上、寂根、意愿,到此土来。(一0)文殊为慧上菩萨说:一切法幻化生灭,即不生灭,名为平等。学平等法,一定成佛。慧上菩萨们,各说「一相法门」。(二)师子步雷音与文殊问答:文殊佛土中,有多少菩萨?佛的寿命多少?佛为师子步雷音说:菩萨比西方极乐世界更多;佛寿无量,超过无量世界的微尘数多多。(一二)弥勒等称赞文殊的功德。佛说法门的功德,劝受持流通。

  9.『维摩诘经』,现存汉译三本:一、『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二、『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47)。这部经以维摩诘长者为中心,与维摩对论的是文殊。(一)佛在毗舍离庵罗园。长者子宝积来,奉献宝盖;三千世界及十方佛说法,都出现于虚空的宝盖中。宝积赞叹佛的神力。(二)佛为宝积说净土行。舍利弗 [P905] 怀疑,释迦怎么会是秽土?螺髻梵王说:他见释迦佛土,清净庄严。佛现神力,大众都见释迦佛土的严净。(三)维摩诘长者,为众生的尊导。身体有病,有来问病的,就劝大众应求法身,发无上菩提心。(四)佛命大弟子去探病,大弟子都举出过去的事例,不能与维摩诘对论。弥勒等菩萨,也都叙述过去的本缘,不能去探问。文殊师利受佛的慈命去问病,菩萨、声闻、天人等同行。(五)维摩诘答文殊说:众生有病,所以菩萨也有病。佛土是空的;魔与外道,都是侍者。菩萨应安慰有病的菩萨。有病菩萨应该调伏自己;能调伏自己,也要调伏众生。菩萨的缚与解。菩萨不住凡夫行、声闻行,不舍菩萨道,是菩萨行。(六)舍利弗想念床座,维摩诘责他:求法的,应于一切无所求。维摩诘现神力,从东方须弥灯王佛土,借来了三万二千高广的师子座。在维摩小室中,却不觉得迫迮。新发意菩萨与大弟子,为须弥灯王佛作礼,才能升座。维摩诘从小室能容高广的师子座,说到佛菩萨有「不可思议解脱」,有说不尽的神力。大迦叶称叹,自恨对大法不能契入。维摩诘对迦叶说:十方世界作魔王的,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七)维摩诘答文殊说:菩萨观众生如幻化,能行真实慈悲喜舍。在生死怖畏中,应依如来功德力。度众生,要除灭众生的烦恼;烦恼归本于无住。(八)天女散华,弟子的结习不尽,所以华都着在弟子身上。天女答舍利弗说:一切是解脱相,淫怒痴性就是解脱。虽以三乘化众生,而但爱乐佛法。住在维摩诘室十二年,但闻大乘法。室中有八种未曾有法。求女人相不可得,有什么可转的?天 [P906] 女变舍利弗为天女,自己却如舍利弗,问他为什么不转女身!相是无在无不在的。没有没生,也没有无上道可得。(九)维摩诘答文殊说:菩萨行于非道,就是通达佛道。文殊答维摩诘说:烦恼是佛种。大迦叶称叹,自恨不能发大心。(一0)维摩诘为普现色身说:自己的「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奴仆、象马车乘」。以善巧方便,普度一切众生。(一一)文殊等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一二)维摩诘化一菩萨,到众香世界,从香积佛乞得满钵的香饭;众香世界的菩萨,也跟着来。饭香遍满,大众受用香饭,饱满安乐。香积佛以众香化众生,释迦佛说善恶业报。此土的菩萨,大悲坚固,以十事善法摄化众生,是其他净土所没有的。菩萨成就八法,才能在秽土中,没有过失而往生净土。(一三)文殊、维摩诘等,同到佛住的庵罗园。维摩诘说香饭的功德。适应众生的烦恼,不同佛土以不同的方便作佛事,名「入一切诸佛法门」。佛土、色身、功德、寿命、教化,好像不同,其实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一四)佛为众香世界的菩萨,说「有尽无尽解脱门」。(一五)维摩诘说正观如来。为舍利弗说:诸法如幻,是没有没生的。佛说:维摩诘是从阿!B粊佛妙喜世界来的。维摩诘现神足,接妙喜世界到此土,大众都见妙喜世界的严净,愿意生到那里去。(一六)释提桓因发愿护法。佛说持经的功德,举过去月盖王子(说「法供养」)授记事。佛嘱弥勒于未来流通经典,并说新学与久行的不同。

  10.『阿惟越致遮经』,三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不退转*轮经』,四卷,北凉失译。『 [P907] 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六卷,宋智严译(48)。文殊发起了这一法会;佛说的主要意义,是依一佛乘而方便说三乘行果。大弟子们听了,自称「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违大意,降弃魔怨。备究五逆,得悉五乐,成就邪见,舍离正见。吾等今日已害无数万千人命,悉成佛道,至无余界而已灭度」。这些密语,由文殊为大众解说,得到佛的称赞(49)。

  11『大宝积经』卷八六?八七『大神变会』,二卷,唐菩提流志译。隋阇那崛多所译的『商主天子所问经』,一卷,是『大神变会』的一部分(50)。文殊所说部分,(一)文殊为商主说:一切法不可说而说,不可表示而表示,是大神变。商主答舍利弗说:不可思议是大神变,神变如虚空界,有什么可怖畏的!佛说文殊往昔教化商主的因缘。(二)文殊为舍利弗说:久修梵行,多供养佛,种诸善根。(三)佛称赞商主。文殊为舍利弗说:文字安立是大神变(51)。(四)文殊为商主说:菩萨智,菩萨摩诃萨行,菩萨大智神通,菩萨平等行,菩萨行。

  以下三部,是长行与偈颂杂出,而又有神咒的。1.『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晋竺法护译。异译有『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元魏菩提流支译(52)。本经以思益梵天为主,在经文的后半,文殊参加了说法。(一)佛命文殊说法,文殊直答不可说。次答思益所问:说法,谁听法,知法。比丘无诤讼,随佛语,随佛教,守护法。亲近佛,给侍佛,供养佛。见佛,见法,见因缘法,得真智。随如来学,正行,善人,乐人,得脱 [P908] ,得度,漏尽。实语,入道,见道,修道。(二)文殊答等行天子:归依佛法僧,发菩提心。(三)文殊答思益问:行处行,知见清净,得我实性。见佛,正行,慧眼无所见,无所得而得,得道,入正位。文殊为思益说:佛不是为益为损而出世;实无生死与涅槃可得;不贪着虚妄,所以说灭度与四谛。(四)文殊为等行说:一切言说,都是真实、如来说。惟如来有圣说法与圣默然。(五)文殊对佛说,有所发愿是邪愿。文殊为思益说菩提行,应如菩提而发愿,得萨婆若,如来于法无所说。(六)文殊为思益说:佛法不可灭,所以不可护;不听法才是听法。(七)文殊请佛护念未来的持经者,佛说咒护持。

  2.『无希望经』 ,晋竺法护译,一卷。异译『象腋经』,宋昙摩密多Dharmamitra译,一卷(53)。佛放光集众,顾文殊而笑,与阿难论『象喻经』的功德。佛为文殊说:菩萨行二类六法,能具足安住诸功德。菩萨要契入法门,应悟解一切法如虚空。佛答文殊:说无生法忍。信解受持的,得二十种功德。文殊赞叹,说药树喻。佛为文殊说:过去金刚幢菩萨,以神咒治病;持诵神咒的,不得再吃肉。

  3.『法华经』,汉译的现存三本:一、『正法华经』,十卷,晋竺法护译。二、『妙法莲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三、『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隋阇那崛多等译。还有失译的『萨昙分陀利经』,一卷,是「见宝塔品」的别译(54)。『法华经』与文殊菩萨有关的,只有三品 [P909] :(一)『序品』中,佛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世界的庄严与种种佛事,都分明的显现出来。文殊答弥勒说:据过去日月灯明佛时所见的瑞相,与现在所见的一样,所以推定为:今日如来当说『妙法莲华经』。(二)『见宝塔品』:文殊从娑竭罗龙王宫来,对智积说:在龙宫常说『法华经』。所化的众生,无量无数。有八岁的龙女,智慧利根,一发菩提心,就得不退转,能成佛道。(三)『安乐行品』:佛为文殊说:在未来恶世中,要说『法华经』的,应该安住四安乐行。

  在初期大乘时代,文殊师利是一位最负盛名的大菩萨。集出了与文殊有关的多数经典,受到佛教界的歌颂。有些经典,文殊虽没有参预论议,也会意外的被提到。如1.『佛印三昧经』,一卷,『出三藏记集』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译者不明(55)。自『历代三宝纪』以来,传说为汉安世高译(56)。这部经,说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称赞「文殊师利菩萨最高才第一」(57)!

  2.『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一卷,汉支娄迦谶译。经说「怛萨阿竭[如来]署」。奈咤和罗 Ra^s!t!rapa^la问:「是会中乃有学怛萨阿竭署者不?曰:有文殊尸利菩萨」(58)。

  3.『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三卷,汉支娄迦谶译。异译『大树紧那罗王问经』,四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经末说到:「仁者(指阿阇世王)而得二迦罗蜜[善知识],一者是佛,二者是文殊尸利。蒙是恩,所作非法,其狐疑悉解除」(59)。 [P910]

  4.『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晋竺法护译,编入『大宝积经』卷八──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异译『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二0卷,赵宋法护译。经中阿阇世王也说:「诸佛世尊,文殊师利慈德,乃为我等决众狐疑」(60)。上二部,都是『阿阇世王经』以后集出的(有偈颂与咒语)。

  5.『惟曰杂难经』,一卷,『出三藏记集』也编在「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61)。『历代三宝纪』以来,传说为吴支谦译。经中说维摩罗达达女与文殊论法,与『离垢施女经』相合(62)。又说「南方……有最尊菩萨,字文殊斯利」(63)。上来五部,只是提到了文殊师利;还有参与论说而只是一小节的,如:

  6.『离垢施女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这部经,波斯匿Prasenajit王女儿──离垢施,与八大声闻、八大菩萨问答。文殊有问答一段(64)。

  7.『超日明三昧经』,二卷,晋竺法护译出,由聂承远整理删定(65)。文殊为慧英菩萨说:菩萨的博闻多智,行者与成就(66)。

  8.『菩萨璎珞经』,一四卷,姚秦竺佛念译。经中,佛为软首说:修无尽藏法的,要修五法门;具足四果报行;一一地要成就四神足行;佛为文殊师利说四种四圣谛(67);*轮的有转与无转;道与泥洹(68)。 [P911]

  9.『决定毗尼经』,一卷,晋竺法护译(异译,略)。文殊说究竟毗尼──不悔毗尼,最胜、清净、不思议、净诸趣、自性远离、三世平等、永断疑惑毗尼(69)。

  10『第一义法胜经』,一卷,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异译,略)。佛为仙人说众生无我,随业受报。嘱文殊护念流通(70)。

  11『大宝积经』卷八八?八九『摩诃迦叶会』,二卷,元魏月婆首那译。文殊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受[取]不舍,不增不减,所以无来无去。五百比丘听了,漏尽心解脱(71)。

  12『月上女经』,二卷,隋阇那崛多译。文殊与月上论法:一切如化,没有舍此生彼可得(72) 。

  与文殊有关的大乘经,当然还不少。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纂集所成的大部,想另辟专章去论究。『文殊师利悔过经』,也留在『普贤行愿颂』合并说明。如『大般涅槃经』、『央掘魔罗经』、『长者女庵提遮师子吼了义经』,都提到文殊,但「文殊法门」是被呵责的。如『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是纂集所成的,含有明显的如来藏说。元魏昙摩流支所译的『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异译,略),佛为文殊说:「不生不灭者,即是如来」。举毗琉璃地 ……大地──九喻,说明如来不生不灭,而现起利益众生的佛事。又说如来名为法身。如来不生,无名无色……非下非中非上。菩提无根无住……如来如是得菩提──菩提十六义。十六义,与 [P912] 『大集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相合(73)。『究竟一乘宝性论』,引述了九种譬喻,与菩提十六义(74),无疑为后期大乘经。『文殊师利问菩提经』,有四种译本,体裁与论典相近,与大乘瑜伽者的思想相近。『文殊师利问经』说:「若得食肉者,象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诸经,何故悉断」(75)?这是比『楞伽经』集出更迟的。晋聂道真译『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到文殊火化时,见文殊的「身内心处,有真金像,结加趺坐,正长六尺,在莲华上」(76),也是如来藏说。『大方等大集经』与文殊的关系不深,仅『海慧菩萨品』,文殊说佛在菩提树下,不得一法,并说持经的十种功德(77)。还有赵宋天息!6蛲所译的『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赵宋法贤所译的『妙吉祥菩萨所问大乘法螺经』,赵宋施护所译的『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译出的时代更迟;与初期的「文殊法门」,思想上也有距离,所以都不在本章的论究范围以内。

  注【96-001】『内藏百宝经』(大正一七?七五一中──七五三下)。

  注【96-002】『入中论』卷二(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

  注【96-003】『菩萨行五十缘身经』(大正一七?七七三上以下)。

  注【96-004】『普门品经』(大正一一?七七0下以下)。『大宝积经』卷二九。『文殊师利普门会』(大正一一?一五八下以下)。

  注【96-005】『普门品经』(大正一一?七七四下──七七五中)。 [P913]

  注【96-006】『济诸方等学经』(大正九?三七四下以下)。『大乘方广总持经』(大正九?三七九上以下)。

  注【96-007】『不必定入定入印经』(大正一五?六九九中以下)。『入定不定印经』(大正一五?七0六中以下)。

  注【96-008】『力庄严三昧经』(大正一五?七一一上以下)。

  注【96-009】『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大正九?三00中以下)。『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九?三一七上以下)。

  注【96-010】『阿阇世王经』(大正一五?三八九上以下)。『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大正一五?四0六中以下)。『未曾有正法经』(大正一五?四二八中以下)。『放钵经』(大正一五?四四九上以下)。

  注【96-011】「晋」、「宋译本」,作龙吉祥。

  注【96-012】『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一中)。

  注【96-013】『阿阇世王经』卷下(大正一五?四0二中──下)。

  注【96-014】『魔逆经』(大正一五?一一二上以下)。

  注【96-015】『文殊师利净律经』(大正一四?四四八上以下)。『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五下以下)。『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一上以下)。

  注【96-016】『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

  注【96-017】『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下)。「自体」,宋译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与如来藏说相近。 [P914]

  注【96-018】『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19】『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一二?二三七上以下)。『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四上以下)。

  注【96-02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六『那伽室利分』(大正七?九七九中)。

  注【96-021】上二段,唐译本缺。

  注【96-022】妙心菩萨,唐译本作无能胜菩萨。

  注【96-023】妙心,唐译作善思。

  注【96-024】九──一二,这四段,唐译缺。

  注【96-025】『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三二下以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 ?七二六上以下)。『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四『曼殊室利分』(大正七?九六四上以下)。

  注【96-026】「一佛名字」,唐译作「审取名字,善想容仪」(大正七?九七二上)。

  注【96-027】『大宝积经』卷二六?二七『法界体性无分别会』(大正一一?一四三上以下)。

  注【96-028】『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六中以下)。『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大正一二?一0八上以下)。

  注【96-029】『首楞严三昧经』(大正一五?六二九中以下)。

  注【96-030】『诸佛要集经』(大正一七?七五六中以下)。 [P915]

  注【96-031】『等集众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七三上以下)。『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大正一二?九八八下以下)。

  注【96-03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大正一四?四五二中以下)。『大方广宝箧经』(大正一四?四六六中以下)。

  注【96-033】『如幻三昧经』(大正一二?一三四上以下)。『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二?一一五中以下)。『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大正一一?五七一上以下)。

  注【96-034】『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二下)。「魏译」与「隋译」都缺。

  注【96-035】『文殊师利巡行经』(大正一四?五一0上以下)。『文殊尸利行经』(大正一四?五一二上以下)。

  注【96-036】『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0下以下)。『如来智印经』(大正一五?四六八中以下)。『大乘智印经』(大正一五?四七四下以下)。

  注【96-037】『慧印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六六下──四六七上)。

  注【96-038】『须真天子经』(大正一五?九六下以下)。

  注【96-039】『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以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七中以下)。

  注【96-040】『须摩提经』(大正一二?八二下)。『大宝积经』卷九八『妙慧童女会』(大正一一?五四八中)。

  注【96-041】『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八0下──八一中)。『梵志女首意经』(大正一四?九四0上──中)。

  注【96-042】『大净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一七上以下)。『大庄严法门经』(大正一七?八二五上以下)。

  注【96-043】『弘道广显三昧经』(大正一五?四八八中以下)。 [P916]

  注【96-044】『无极宝三昧经』(大正一五?五0七中以下)。『宝如来三昧经』(大正一五?五一八中以下)。

  注【96-045】『诸法无行经』(大正一五?七五0上以下)。『诸法本无经』(大正一五?七六一中以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大正一五?七七四上以下)。

  注【96-046】『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大正一一?八九0下以下)。『大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大正一一?三三六下以下)。『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功德庄严经』(大正一一?九0二中以下)。

  注【96-047】『维摩诘经』(大正一四?五一九上以下)。『维摩诘所说经』(大正一四?五三七上以下)。『说无垢称经』(大正一四?五五七下以下)。

  注【96-048】『阿惟越致遮经』(大正九?一九八中以下)。『不退转*轮经』(大正九?二二六上以下)。『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大正九?二五四中以下)。

  注【96-049】『阿惟越致遮经』卷中(大正九?二一四下──二一六上)。

  注【96-050】『大宝积经』『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二中以下)。『商主天子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一九上以下) C

  注【96-051】以下,与『商主天子所问经』相同。

  注【96-052】『持心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一上以下)。『思益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三三上以下)。『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大正一五?六二上以下)。

  注【96-053】『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五上以下)。『象腋经』(大正一七?七八一下以下)。 [P917]

  注【96-054】『正法华经』(大正九?六三上以下)。『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下以下)。『添品妙法莲华经』(大正九?一三四下以下)。『萨昙芬陀利经』(大正九?一九七上以下)。

  注【96-055】『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三0中)。

  注【96-056】『历代三宝纪』卷四(大正四九?五二中)。

  注【96-057】『佛印三昧经』(大正一五?三四三上──下)。

  注【96-058】『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大正一四?四三七中)。

  注【96-059】『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三六四中)。

  注【96-060】『大宝积经』卷一四『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七六下)。

  注【96-061】『出三藏记集』卷四(大正五五?二九上)。

  注【96-062】『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八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3】『惟曰杂难经』(大正一七?六0九中)。

  注【96-064】『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二下)。

  注【96-065】『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96-066】『超日明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四二下──五四三上)。

  注【96-067】『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中──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6-068】『菩萨璎珞经』卷一三(大正一六?一0八下──一0九上)。又卷一四(大正一六?一二五上──一二六下) [P918] 。

  注【96-069】『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0下──四一上)。

  注【96-070】『第一义法胜经』(大正一七?八八三中──下)。

  注【96-071】『大宝积经』卷八八『摩诃迦叶会』(大正一一?五0七上)。

  注【96-072】『月上女经』卷下(大正一四?六二0中)。

  注【96-073】『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下(大正一二?二四0中──二四七中)。『大方等大集经』卷二『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大正一三?一一下──一三中)。

  注【96-074】『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大正三一?八一八上──八一九下)。又卷二(大正三一?八二三上──中、八二四上)。

  注【96-075】『文殊师利问经』卷上(大正一四,四九三上)。

  注【96-076】『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上)。

  注【96-077】『大方等大集经』卷九『海慧菩萨品』(大正一三?六0上──中)。

  第二项 论集出的先后

  初期大乘经,与文殊师利Man~jus/ri^有关的,部类相当的多。依上项所叙述的而加以分类,A.佛为文殊说的,共七部。B.以文殊为说主,或部分参加问答的,共二十八部,这是「文殊师 [P919] 利法门」的主要依据。C.偶而提到的,或参预问答而只一节二节的,共十二部。三类合计,共四十七部。除去C类,也还有三十五部。这些经典的集出,从经典自身去论究,可见是先后不等的。不过,论定集成的先后,虽是应该的、可能的,却是并不容易的。如依某一事项来区别,那是不一定能正确的;如从几种事项来综合观察,才能不难看出法门流演的大概。这里,先分别来说:

  一、依译为汉文──传译的先后来说:这对于经典集成的先后,是有相当意义的。汉代的支娄迦谶Lokaraks!a,已译出了B类的『首楞严三昧经』(已经佚失),『阿阇世王经』;A 类的『内藏百宝经』;C类的『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伅真陀罗所问三昧经』──五部。支谶在桓帝,灵帝时译经,约在西元一七0年前后。从所译的『首楞严三昧经』,『阿阇世王经』来说,文殊法门已发展得相当完成,并已影响到其他(C类)部类了。特别是晋代的竺法护,从晋太始二年(西元二六六)译『须真天子经』,到永嘉二年(西元三0八)译『普曜经』(1),传译的工作,先后长达四十三年。竺法护是传译文殊教典最多的译师!在他的译典中,A类有二部:『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B类共十九部:『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已经佚失了;『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是『阿阇世王经』的再译;初译而保存到现在的,还有十六部。C类也译出了『密迹金刚力士经』,『离垢施女经』,『决定毗尼经』──三部(另有 [P920] 『超日明三昧经』,由聂承远整治完成)。在三类四十七部经中,竺法护译出了半数──二十五部。尤其是(B类)文殊为主体的二十八经,竺法护所译的,竟占三分之二。文殊部类的译出,可分为二期:竺法护(及同时)及以前所译的,是前期。前期所译的,共三十四部。这些经典,竺法护所译的,西元三世纪初,也应该已经存在了。竺法护以后所译的,是后期,大体是三世纪以后所集出的。列表如下:

  图片

  │ A  │ B  │  C │ 合计

  ────┼──┼──┼──┼─────

  前期所译│ 四 │二二│  八│ 三四

  后期所译│ 三 │  六│  四│ 一三

  二、依文体──长行或长行与偈颂杂说来分别:原始圣典的『杂阿含经』,就有长行与长行偈颂杂说的二类。为天(四众)人(四众)八众所作的通俗说法,都是长行与偈颂杂说的。大乘『般若经』是长行体;古老的净土经──『阿!B粊佛国经』,『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再译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就有偈颂),也是长行。所以着重深义的文殊教典,可能起初传出的是长行,而后有长行与偈颂杂说的。从这一假定去观察,A类中七部是「长行」;『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是「杂说」,是「后期」所译的。B类中,十一部是长行,十七部是杂说。C类十二部中,仅『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三 [P921] 部是长行,都是「前期」译出的。大乘经先有「长行」,后来有「杂说」,这一发展倾向,显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实况。

  三、依问答及法数解答来说:在问答中,或以四法等来解答,如『长阿含经』的『善生经』 (2),就已经如此了。大乘佛法的兴起,重于深义的发扬,不是叙述、分别解说的。如『般若经』,「下品般若」只说到诽谤般若的(二缘)四因缘(3);到了「中品般若」,就有十八空,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受持二十功德(4);十住地,一一地有多少法等(5)。这表示了「般若法门」,从深悟而倾于叙述说明了。「文殊师利法门」的问答,是诱导的,启发的。对于所问的,或要对方反观自己,或给予否定,与「原始般若」大体相同。或以非常的语句(6),引入出格的深悟。这不是叙述的,分别解说的,也就不需要「数法」的。但在「文殊法门」的开展中,适应一般的需要,也渐渐的应用了「数法」。所以在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中,每含有二重性──(文殊的)依胜义法界说;依世俗安立(「数法」)说。依此来观察:A类七部中,『内藏百宝经』,『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普门品经』(以上是前期所译),『不定入定入印经』──四部是没有「数法」的;其他的三部有「数法」。B类二十八部中,『文殊师利净律经』,『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大净法门经』(以上是前期译);『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八部经是没有 [P922] 「数法」的。其他二十部,都有「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类不属「文殊法门」,而是受到「文殊法门」影响的。十二部中,『佛印三昧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惟曰杂难经』(以上是前期所译);『月上女经』,『第一义法胜经』──五部是没有「数法」的。B类二十部,C类七部──有「数法」的经典,虽数目不一,确是有众多「数法」的。然佛为文殊说的「数法」,仅『正法华经』的四安乐行(7)。『无希望经』的菩萨行(二种)六法,能安住一切功德;说法比丘得二十功德(8)。『菩萨璎珞经』的四果报行,四神足行,四种四圣谛(9)。文殊所说的「数法」,如『首楞严三昧经』,十法行名为福田(龙树所引用的,仅有这部经)(10)。『如幻三昧经』的成就二十事,能得破毁魔场三昧;四法能得三昧(11)。『文殊师利现宝藏经』,菩萨三十二功德铠;增上慢有二(12)。『等集众德三昧经』的四法无畏,四不思议,四无尽,行四法(13)。『无极宝三昧经』的九法宝(14)。『大神变会』说五十六智(15)。『善德天子会』的四法能摄一切善法 ──八法,都由八法而入;三种乐……波罗蜜三伴助(上二部的译出极迟)(16)。B类与C类,有「数法」的共二十七部,「数法」的确是相当多的,但极大部分,是佛为其他菩萨说的,或其他菩萨说的。佛为文殊说及文殊所说的,只是很小部分,这可以证明「文殊师利法门」的特性,是不重「数法」的。这些「数法」是渐渐的增多起来,有一项是可以举例说明的,如有关菩萨事,佛都以四法来解答。西晋失译的『太子和(应该是「私」字的误写)休经』,问菩萨八事;『须 [P923] 摩提菩萨经』问十事;『离垢施女经』问十八事;『持心梵天所问经』问二十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问三十二事;『须真天子经』也问三十二事(17)。所问的菩萨事,内容是有共同性的,都以四法来解答,很可以作为因袭与发展的说明。B 类的「数法」,以三十二为最高数;C 类有三十二数,更有六十四与八十的(18),受文殊法门影响的经典,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咒──明咒,在大乘深义的阐扬中,本是「文殊法门」所不会重视的。不过迟一些集出的经典,为了适应世俗,渐渐的融摄了「护咒」。如A类七经,是没有咒语的。B类二十八经中,仅『持心梵天所问经』,『无希望经』,『正法华经』,『大宝积经』的『善德天子会』──四部经有护法、护人的护咒(19)。C类十二经中,仅『密迹金刚力士经』,『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20)──二部经有护咒;这二部经,是为夜叉yaks!a、紧那罗kim!nara说法的。有咒法或没有,也可以作为「文殊法门」发展先后的区别。

  三类四十七部,以译出等四事来综合分别,如下表: [P924]

  图片

  │A │B │附记  │C │附记

  ─┬─┬──┼─┼─┼───┼─┼──

  前│长│直说│3 │3 │      │3 │

  │  ├──┼─┼─┼───┼─┼──

  期│行│数法│1 │5 │      │  │

  ├─┼──┼─┼─┼───┼─┼──

  所│杂│直说│  │1 │      │  │

  │  ├──┼─┼─┼───┼─┼──

  译│说│数法│  │13│咒法3 │5 │咒法2

  ─┼─┼──┼─┼─┼───┼─┼──

  后│长│直说│1 │2 │      │  │

  │  ├──┼─┼─┼───┼─┼──

  期│行│数法│1 │1 │      │  │

  ├─┼──┼─┼─┼───┼─┼──

  所│杂│直说│  │2 │咒法1 │2 │

  │  ├──┼─┼─┼───┼─┼──

  译│说│数法│1 │1 │      │2 │

  代表文殊法门的经典,在A ?B二类中,择取以文殊为主体,或文殊参与论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经,约长行为先,杂说与数法为次来分别。但这是说,起初是长行,其后虽仍有长行的集出,只是杂说与数法的经典,大大增多起来。依此来分别,约可分为三期:初期与「下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年前);中期与「中品般若」相当(西元五0──一五0);后期与「上品般若 [P925] 」相近(西元一五0──二00顷)。试列举经名如下:

  图片

  初期

  『内藏百宝经』[长?直]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长?直]

  中期

  『普门品经』[长?直]

  『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长?直]

  『阿阇世王经』[长?数]

  『首楞严三昧经』[长?数]

  『诸佛要集经』[长?数]

  『如幻三昧经』[杂?数]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杂?数]

  后期

  『文殊师利净律经』[长?直]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长?直]

  [P926]

  『大净法门经』[杂?直]

  『须真天子经』[杂?数]

  『魔逆经』[长?数]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杂?数]

  『维摩诘经』[杂?数]

  『济诸方等学经』[长?数]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长?数]

  竺法护传译以后,迟到唐代的译师,对文殊法门的重要教典,也还在传译出来(可能有的早已存在,只是译出迟一些)。如『诸法无行经』,『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大宝积经』的『大神变会』,『善德天子会』都是。

  注【97-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七中)。

  注【97-002】『长阿含经』卷一一『善生经』(大正一?七0中──七二上)。

  注【97-003】『道行般若经』卷三(大正八?四四一下)。

  注【97-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二五0中──二五三中、二五六上──中)。

  注【97-00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五六下──二五九下)。 [P927]

  注【97-006】这是「密语」,是「正言若反」,「反常合道」的超常手法。

  注【97-007】『正法华经』卷七(大正九?一0七中──一0九下)。

  注【97-008】『无希望经』(大正一七?七七六下、七八0下)。

  注【97-009】『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一下──三三上)。又卷四(大正一六?三八下──三九中)。

  注【97-010】『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一中)。

  注【97-011】『如幻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二?一四一中──下)。

  注【97-012】『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一上──中、四六四中)。

  注【97-013】『等集众德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二?九八七上──中)。

  注【97-014】『无极宝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五一五下──五一六上)。

  注【97-015】『大宝积经』卷八七『大神变会』(大正一一?四九七下──四九八上)。

  注【97-016】『大宝积经』卷一0一『善德天子会』(大正一一?五六九中──五七0上)。

  注【97-017】『太子私(和?)休经』(大正一二?一五五上──下)。『须摩提菩萨经』(大正一二?七六中──七七下)。『离垢施女经』(大正一二?九三下──九六上)。『持心梵天所问经』卷一(大正一五?三上 ──下)。『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三四九下──三五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