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雨集第二册 绪言 方便之道
[P1]
绪言
方便之道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S/a^kyamuni,以下简称释迦佛或释尊)诞生于中印度。出家,修行,在菩提伽耶Buddhagaya^成佛。成佛后,四十五(或作九)年间,游行于恒河Gan%ga^两岸,为大众说法,佛(的)法才流行于人间。佛法是世界性的,本没有种族与国界的局限,但佛法是出现于印度,流传于印度,由印度而传到世界各地区的,所以虽有部分教典,传说从天上来,从龙宫来,从他方世界来,而一切教典的原本,都是使用印度人的语文,经传诵、记录而流传下来的。因此,佛法可以说到鬼神,说到他方世界,说到超越人间的事理,却不可忘记了,一切佛法是出现于印度人间,因释尊在印度成佛说法而开始的。
佛法在印度的长期(约一千六百年)流传,分化、嬗变,先后间有显著的不同。从不同的特征,可以区别为三类:一、「佛法」;二、「大乘佛法」;三、 [P2] 「秘密大乘佛法」(1)。一、「佛法」:释尊为弟子说法,制戒,以悟入正法而实现生死的解脱为宗。弟子们继承了释尊的(经)法dharma与(戒)律vinaya ,修习宏传。西元前三00年前后,弟子们因戒律(与法)的见地不同而开始分派;其后一再分化,有十八部及更多部派的传说。如现在流行于斯里兰卡S/rilan%ka^(即锡兰)等地区的佛教,就是其中的赤铜鍱部Ta^mras/a^t!i^ya。二、「大乘佛法」:西元前一世纪,有称为大方广maha^vaipulya或大乘maha^ya^na 者兴起,次第传出数量众多的教典;以发菩提心(因),修六度等菩萨行(道),圆成佛果为宗。这一时期,论义非常的发达;初期「佛法」的论义,也达到精严的阶段。从西元二世纪起,到八世纪中(延续到一一世纪初),译传于我国的华文教典,就是以「大乘佛法」为主的。三、「秘密大乘佛法」:西元五、六世纪起,三密相应,修天瑜伽,迅速成佛的愿望流行起来,密典也就不断的次第传出。传入西藏的佛法,「大乘佛法」以外,主要是属于这一类的。佛法有此三大类型,也就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三大时期。这一切,从出现于印度来说, [P3] 都是流传于印度人间的佛法。
佛法在印度的不断演化,原因是非常错综复杂的。我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一一)中,曾这样说:
「从佛法而演进到大乘佛法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可以看作根本原因的,那就是佛般涅槃所引起的,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
「大乘佛法」如此,从「大乘佛法」而演进到「秘密大乘佛法」,也不离这一原因,不过离释迦佛的时代远了,对佛的理念也多少远了些。佛的弟子,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依法修行求解脱,没有什么不同;但佛法的住持与宏扬,从释尊以来,无疑的是以出家(主要是比丘)众为中心的。佛法的住持宏扬,是多方面的;比丘众的个性与特长,也不尽相同。佛弟子从事的法务,各有所重,比丘也就有了持法者dharmadhara,持律者vinayadhara,论法者dharmakathika ,诵经者sutra^ntika,呗!2塱者bha^n!aka,瑜伽者yogaka等不同名目。持法者与持律者,是(阿含)经法与戒律的集成者、诵持者。「佛法」在僧团中的护持 [P4] 延续,持律者──律师是有重大贡献的!戒律,是道德的轨范,生活的准则,僧团的规制。这一切,「毗尼(律)是世界中实」,释尊是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形而制定的。初期的结集者,为了护持佛教的统一性,决定为:「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2)。但也由于这一规定,律制受到了限制,不能随时代、地区不同而作正确的适应。失去「世界中实」的意义,窒碍难行,有的就精进修行,对律制是一切随宜了(3)。这一僧伽制度,虽一直(其实还是多少变通)延续下去,但在「大乘佛法」兴起时,已不为大乘行者所重视,所以「大乘佛法」以后的开展,几乎都是「法」的开展。
经法的住持宏传,出现了诵经者与论法者,也就是经师与论师。大概的说,大众部Maha^sa^m!ghika系是重经的,上座部Sthavira系是重律而又重论的。经法的诵持者,多作对外的一般教化,依经而宣扬经的要义,又举事例来比喻说明。在佛法的宏扬中,传出了众多的譬喻avada^na,本生ja^taka,因缘nida^na ,是佛与弟子们今生及过去生中的事迹;这是佛教界共传共信的,不过传说得多 [P5] 少差别些。在宣扬经法时,讲说这些事例,使听众容易信受。如阿育王As/oka 派到各地区的宏法者,大多是讲说有譬喻、本生、因缘的经法。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中,有「持经譬喻者」一系,上座部系的其他部派,也应有持经而重一般教化的比丘。持经譬喻者的一般教化,从传记、故事而又艺术化,与重声音佛事的呗!2塱者相结合。如『法华经』所说的法师──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法师是dharma-bha^n!aka的对译,也就是法的呗!2塱者;呗!2塱者也与建筑寺塔等有关(4)。「大乘佛法」兴起,有更多的佛与菩萨的本生、譬喻、因缘流传出来。传说每与一般信众心理相呼应,与民间神话、古事等相结合。如过分重视这些传说,很可能偏向适应世俗的低级信行。
论法者,是僧众内部对法义的论究者。起初是摩呾理迦──本母ma^t!rka^,对每一论题(一一法门,其后演化为一一经)的明确解说,如『法集』、『法蕴』等论(5),佛教就有了持母者ma^t!rka^dhara。有的对一一法的「自相」,「共相」,「相摄」,「相应」,「因缘」等,作深入广泛的论究,名为阿毗达磨abhidharma [P6] ──对法,也就有了持阿毗达磨者abhidharmadhara。阿毗达磨论非常发达,成为论书的代表,取得了与经、律的同等地位,总称为三藏。论义,从修行的项目,扩展到佛法全体。对于佛的应机说法,或广或略,或同或异,或浅或深,加以分别、抉择、条理,使佛法的义解与修行次第,有一完整而合理的体系,所以佛法是宗教而又富于学术性的。但论者的思想方式,各有所长;不同的传承发展,论义也就有部派的异义。等到「大乘佛法」兴起,又依大乘经造论。如龙树Na^ga^rjuna论,是南方经师及北方论学的综合者。无着Asan%ga、世亲Vasubandhu等论书,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的经师及论师,更接近阿毗达磨论者。论是经过分别、抉择,不是依文解义的。如龙树依据「四阿含经」的不同宗趣,立「四悉檀」以解说一切经义(6);无着论立「四意趣」与「四秘密」,用来解释经义(7)。这是说:对于经典,不能依文解义,望文生义,而要把握佛法的真实意趣,去解说一切,贯通一切。「大乘佛法」时代,论义特别发达,在论究抉择法义外,也有面对梵文学的兴盛,印度教教义发达,而负起评破外学 [P7] ,成立佛法自宗的任务。
瑜伽者,即一般所说的禅师。佛buddha是觉者,佛法是觉者的法。法是本来如此的,佛出世如此,佛不出世也如此。但佛的教法,是由于释尊的觉证正法,然后适应时机,开示宣说,教导弟子们修持,也能证入正法而得大解脱。所以佛法是「从证出教」的,本着自身的修验来教人的。也就因此,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从原始的经、律看来,都是过着修行生活的。说到修行,主要是戒s/i^la ,定sama^dhi,慧prajn~a^──三学。出家众依戒而住,过着洁身自好,守法,于大众中和乐共住的集团生活(在家众生活方式不同,但有关道德的戒行,还是大致相同的)。定与慧的修习,就是瑜伽行;专于修习定慧的,被称为瑜伽者。瑜伽者大抵住于适宜于专修的阿兰若aran!ya处,但为了法义与持行方法,还是要到大众住处来请益的。僧事(出家众的共同事务)多了,佛弟子有了偏重与特长,但并非经师们不修行,瑜伽者不知法义的。虽然传习久了,不免彼此间的风格不同,但在同一的佛教来说,这应该不是对立的。说到定慧熏修,传授 [P8] 者要识别来学者的根机,授以应机的修持法门,如『杂阿含经』说:「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8) 。修不净as/ubha^观,可以对治贪欲,如「九想」等。修慈maitri^心,可以对治瞋恚。修无常想anitya-samjn~a^的,可以对治我慢。修安那般那念a^na$pa^na-smr!ti ,也就是修数息观的,可以对治觉想寻思,多种多样的杂想。这些烦恼,是人人都有的,但人的根性不同,某类烦恼特别重的,就应修不同的法门来对治。后代所传的「五停心」,「五种净行所缘」,就是由此而来的。对初学者,要「应病与药」,如修法与根性不适合,精进修行也是难得利益的。瑜伽者的根性不一,大抵以自己修持而有成就的教人;这样的传习下去,瑜伽者也就各有所重了。同样的修习方法,流传久了也会多少差别,如数息观,虽大致相同,而四门或六门,数入或数出,就不一致:瑜伽者又随地区、部派、师承而分流了。不但如此,瑜伽者观行成就,呈现于自心的境界,瑜伽者是深切自信的。这可能引起义解上的歧异,如『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上)说: [P9] 「随有经证,或无经证,然决定有缘一切法非我行相,谓瑜伽师于修观地起此行相」。
依修持经验而成为教义的,如法救Dharmatra^ta说:「二声(语与名)无有差别,二事相行别」,是「入三昧乃知」(9)。瑜伽者的修持经验,影响到论师的义学;论义也会影响瑜伽者,如『修行道地[瑜伽行地]经』的长行,是以论义解说瑜伽本颂,内容就多少变化了(10)。经师教化者的传说,也会影响论师与瑜伽师。总之,佛法在「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中,诵经者、呗!2塱者、论义者、瑜伽者,彼此不断的相互影响,而从「佛法」到「大乘佛法」,又从「大乘佛法」演进到「秘密大乘佛法」。虽说彼此间相互影响,但发展到出现新的阶段,除适应时地而外,瑜伽者是有最重要的关系。修行者本着自身的修验,传授流通,渐渐的成为大流,进入新的阶段;佛法的宗派,大多是从证(修持经验)出教的。
修行,是佛法最重要的一环。不过,「佛法」是解脱道vimoks!ama^rga, [P10] 「大乘佛法」是菩提道bodhima^rga;解脱道是甚深的,菩提道是难行的。为了宏法利生,无论是摄引初学,种植出世善根;或是适应当时当地的一般根机,不能不善巧的施设方便upa^ya。佛法展开的修行方便,是重「信」的,浅近容易一些,也就能普及一些。「佛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所以由浅而深,由易入难,不能不说是善巧的方便。不过古代的方便,有些是适应神教的低级信行;有些是适应不务实际的信行,如过分的重视方便,以为是究竟无上的,那不免「买椟还珠」了!本书想从一般的方便道,来说明印度佛法的流变,表示印度佛教史的一面。
注【1-001】『摄行炬论』分三行:离欲行,波罗蜜多行,具贪行。『三理炬论』作:「谛性义,波罗蜜多义,广大密咒义」。见法尊译宗喀巴所造『密宗道次第广论』卷一(北京菩提学会印本五──六),与本书所分三类相同。『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总摄「法宝」为素呾缆[经]藏、毘奈耶[律]藏、阿毗达磨[论] 藏,及大乘般若波罗蜜多藏,陀罗尼藏(大正八‧八六八下),与此三类大同。
注【1-002】『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下)。各部广律,都有此说。 [P11]
注【1-003】『三论玄义』说:「灰山住部(即鸡胤部)……引经偈云:随宜覆身,随宜饮食,随宜住处,疾断烦恼」(大正四五‧九上)。这对于衣、食随宜;住处可结界也可不结界,律制几乎一切可以通融了(道德轨范,当然仍受尊重)。
注【1-004】以上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八章(三六五──三七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四章(二二四──二二九)。
注【1-00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0(大正二四‧四0八中)。
注【1-006】『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五九中)。
注【1-007】『摄大乘论本』卷中(大正三一‧一四一上──中)。『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六(大正三一‧六八八上)。
注【1-008】『杂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二‧二0九下──二一0上)。『增支部』「九集」(南传二二上‧一一──一二)。
注【1-009】『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卷一(大正二八‧七二三下)。
注【1-010】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八章(四0三──四0四)。 [P13]
- 上一篇:华雨集第一册 下编 坛经附录
- 下一篇: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一章 中道正法
- 心量、福德与幸福
- 佛法观察现象探求三层因缘
- 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印顺法师: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顺长老着述中的真常唯心论
- 佛说人有三特胜,就连天人也不及
- 我终于在台湾见到了印顺导师
- 印顺导师:学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却值得提倡
- 谈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焕时代”
- 常不轻菩萨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 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观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与道德 个人与社会才有希望
- 文殊菩萨及其学风
- “人间佛教”转型与禅宗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顺法师拜山开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谐世界——泛论禅宗智慧与构建和谐世界
- 构建“人文佛教”平台——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
-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缘起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