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四节 宗密禅教一致的学说
第四节宗密禅教一致的学说
宗密是一位从教入禅的大师,其观法的特点,是将禅与华严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在夹圆觉经大疏钞锣卷十三说:“余先於大小乘法柏教中,发心学习数年,无量疑情求决不得,後遇南宗禅门真善知识,於始终根本迷悟升沉之道,已绝其疑”。宗密遇到南宗的道圆,使心中无敷疑情顿然消释,因此,他的观法是得力於禅家的荷泽禅和教家的《圆觉经》。从此出发,宗密将禅者的修习,按照深浅不同,分为四个等级:
一、外道禅:是欣求生天,厌恶欲界。这是印度外道禅者追求的目的,属四禅、四空定。
二、凡夫禅:明佛教因果之理,惧三途苦,求人天乐。修施•戒、禅定等一切善法,得生人道天道,乃至色界,无色界。
三、小乘禅:视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狱。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修无我观智,得阿罗汉果,灰身泯绝,永离诸苦。
四、大乘禅,分为三宗:
1.息妄修心宗;说明众生虽然本具佛性,但为无始无明所覆盖,不能显露。比如镜之尘垢,必须勤加拂拭,才能出现明净镜面。同样人们的烦恼,必须时加消除,才能显现本具的佛性。是以行者应该远离闹市,安住静处,调身调息,跏跌宴坐,舌挂上颚,心注一境,使妄想歇息,真心朗照。此宗代表有南倪、北秀、保唐、宣什等人。
2.泯绝无寄宗:主张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也是假名。无修可修,无佛可成,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求,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虚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此宗代表有石头、牛头,径山等人。
3.直显心性宗:宣示真性是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然其体即用,能够造作种种,为凡为圣,现色现相。对此心性,禅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洪州宗认为心性也名佛性,即是我人日常语言动作,贪瞠慈忍的心相。佛性指人人本来是佛,用不到起心修道,任其天真自然,任运自在,名为解脱。荷泽宗认为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明不昧。此空寂之知,即是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虽备修万行,但以无念为宗。唯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然此二家,皆会相归性,故同一宗;不密从《华严》的性起教,入荷泽禅的见性宗。但其思想核心离不开《华严》的印记。如其所见“不藉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心性。是从《华严经出现品》一段经文引申出来的。现将这段经文引证如下。
佛子!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即得现前。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喻智体无边廓周沙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上,圆满具足)。如一微尘(举一众生为例)一切微尘,亦皆如是。时有一人,智慧明达(喻世尊),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内(天眼隔障见色,喻佛眼隔烦恼见佛智),於诸众生无少利益(喻迷时不得其用)。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喻说法除障),出此大经卷,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如来智慧,亦复如是,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具足在众生身中。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敦
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於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宗密时代,敦,禅二家,门户知见很深,相见如寇仇,相敌如楚漠。他为了化干戈为玉帛,促成佛教内部妁大团结,竭力主张禅教一致之说,编写《禅源诸诠集》一书,从教中寻找禅的源头,将教之三教舆禅之三宗相配对。三教:一将识破境教(唯识法相宗),二破相显性教(三论宗),三真心即性教(华严宗)。三宗: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一、将唯识法相宗与息妄修心宗的北禅相配对。唯识宗认为一切客观存在,都是识所变现、提出“境无识有”的主张。北宗禅的重要文献爽大乘开宗显性顿悟真宗论镊,引用阿赖耶识与大圆镜智等唯识宗的术语,来论说心性,可以看出其与唯识宗的关系,是源渊有自。义北宗禅在修持上主张,时时拂拭外境舆烦恼,凝心静住,这与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何岂相似乃尔。
二、将三论客与泯绝无寄的牛头禅相配对。考牛头法融禅师,曾於牛头山从灵法师学三论,又从止观寺僧诠、茅山大明法师学习般若止观。因此法融的无得正观的禅学思想,与三论宗的般若学,是息息相关的。
三、将华严宗与直显心性宗的洪州禅、荷泽禅相配对。华严的性起说,举体全真,性起唯净。所谓性起,即依体起用。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是性起,则性外更无别法。所以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世界,相即相入,无碍熔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皆由性起。此与曹溪•荷泽将一切烦恼视为佛性的全体作用,不谋而合。
宗密禅教一致的学说,为中国佛教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由宗派林立,步入宗派融会的新时期。继宗密後,有永明延寿(九〇四—九七五)著《宗镜录》一百卷,将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与禅融会。将真如心,贯通各宗的异说,以华严根本大教,融会性相争端。继承永明延寿思想的,元代有中峯明本(一二三六—一三二三),明代有云栖袜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近代有圆瑛宏悟(一八七八—一九五三)。宗密的学说,传到朝鲜、日本後,一些禅师将其奉为龟监。可见其对国内外佛教是有着重大影响。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