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五)

  智海法师讲述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四、菩萨戒的精神

  各位同修:

  前面我们讲了菩萨戒的相关名义,而且讲了菩萨戒体的法体形相,还讲了求受菩萨戒应该具足的条件以及求受菩萨戒的三种方式。今天是讲菩萨戒的精神。

  菩萨戒的精神我们从三个方面来学习。

  第一个方面:是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要。

  第二个方面:四弘誓愿。

  发菩提心是它的根本,四弘誓愿是它在愿心上的展开。菩提愿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体现在四弘誓愿当中。

  第三个方面:就是以三聚净戒为核心,展开对菩萨戒的学习。三聚净戒,也就是菩萨戒体现在每一个条文当中的具体精神。

  (一)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要

  我们先说第一个,以发菩提心为受菩萨戒的心。我们昨天也说了,实际上人与人的区分关键还是发心上的区分。内心思维的不一样,那么区分人的行为,他的行为方式也会不一样。因为内心的思维不一样,行为方式的不一样,他所受到的苦乐乃至身心种种现象的分野,也就从此开始。最著名的两句话,那就是 “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人与人本来应该是没什么分别的,但是由于我们产生了人我的执着,由这种人我的执着:人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它就开始分野。由这种种种相的差别,我们又有一种虚妄分别随着这些境界而升起。于是,那些细小的差别也就越来越明显,在差别性当中得到了出现。在差别性当中强化了我们自己的执着,于是显现出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种种相状。然后我们在这些种种相状中认不清、看不明而产生零零种种的烦恼;由这些零零种种的烦恼再来造作不同的善业、恶业;由这些善恶业显现出我们人身体上的高、矮、胖、瘦乃至健康与不健康;还表现在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上,先天秉赋,后天的思维,习气毛病等等等等,其实都是从这里引起的。

  这就说明了轮回世界的种种现象,它是怎么造成分别的。要自利也好,要利益众生也好,就要认识到我们当初如何染污,如何愚痴,如何造业,如何造成轮回世界。这一切的一切不在外面,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从为到做的造作。虚妄世界,就像做春秋大梦一样,做无明大梦一样。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今天要受菩萨戒的话,就要先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自利利他,就要先发菩提心。具足无我智慧与慈悲的情怀,这两个方面是发菩提心的关键。菩提心,我们一般所说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乃至胜义菩提心。一般的同修接触愿菩提心的多一点,“众生无尽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好像念一遍,我们就具足这样的愿心了,其实不仅仅是那么简单。我们今天学佛,是不是学佛?关键就看菩提心有没有。要是菩提心没有真正地发起来,算不上学佛。

  所以说,在学佛的三种发心当中,我们所说的一个是增上身的发心,一个是决定乘的发心。决定乘的发心,最初是声闻圆觉的发心,那就是出离心。最究竟的决定乘,也就是菩提心的开始。出离心和菩提心。真正学佛的时候,往往要牵涉到这些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在一般的增上身的发心当中,它和我们平时的理解都是有区分的。比如说,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人人都在世间上追逐,怎么样成就我们认为需要的东西,它还算不上是增上乘的发心。怎么样才算是增上乘的发心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专门给我们分辨,就是说不执着于现世的安乐,而要趋向于后世的安乐,这个才能算是增上乘的发心。我们一般所说的居士,居士、居士,居家之士,最起码要达到这种程度。就是要趋向于后世。

  这跟我们今天的人间佛教人生佛教,在理解上好像有些不一样。我们今天好像谈这种人间佛教和人生佛教,更多的是把宗教情操固定在今生今世。其实,我觉得它不应该仅仅是这样。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主要是把佛教的真精神落实在当下。不管是追求增上身也好,还是追求出离心也好,还是成就自己的菩提心也好,都要落实在我们的现实过程当中。如果一味地追求玄妙而不可知的后世,我们今生今世的努力,往往重心就偏颇了。不能安住于当下,修行也是很难见到效果的。

  但是,我们今天提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就觉得能不能把那些神秘的成分一块删掉,啥都没有了。我们今天更现实,什么神通?不要谈了;什么极乐世界,太遥远了;什么东方,琉璃佛;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好像这个世界太宽广了。不要说那么玄妙好不好?就说我们今天吧。释迦牟尼佛也看不到了,我们看什么呢?更多的是把眼光放在今生今世。但是放在今生今世的话,他很容易迷惑,很容易迷乱。执着于今生今世,他的眼光很短浅,它还算不上是“世”的范畴,要成为世的话,首先他的眼光还要比较高远,要趋向于后世。能够舍弃今生的快乐,能够立足于长远的眼光,然后以无常心、因果心从现在开始。立足于当下,改变自我内心的无明,改变自己身口意三业的错误行为。

  所以说,要能够这样发心的时候,他才能够基本上是增上身。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一味地沉沦于现实五欲,连最基本的世的标准,增上身的标准都达不到。要把这种趋向于后世,那种善恶业,一直到尽未来际这样的发心要确定下来。不怕修行的长远,也不要界定在今生今世,也不要界定在短暂的一生、两生、三生。所以菩提道的长远,要体现在基础当中。如果不然,我们还是“人死如灯熄”这种观念的话,往往连世的观念都谈不上。往往你就是一般的凡夫,甚至连畜牲它也能够达到。你比如说离苦得乐,哪一个畜牲它不能够想这样呢?都能够想这样,吃得饱一点,穿得暖一点,趋向于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今生今世,畜牲都能做到。人与畜牲的区分在哪里?那就是趋向于后世。一般的人不知道有后世,畜牲一般不知道有后世,但是我们人有这种智力,他的眼光更长远。你能够有这样的眼光,能够趋向于后世乃至趋向于更长远的生命境界的落实。希望这种生命境界逐渐地得到提升,永远地得到提升。这样一种心志固定下来,它才能称之为增上身。而增上身,我们今天说的人天乘的佛法一般只是追求这种目标。

  第二种,是出离心的落实。你这一辈子再努力,下一辈子再好,但是如果说没有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你的一切努力都还是在无常境界当中,在生死轮回境界当中。你一切的努力到最后也许都变成零,甚至还要恢复到负面影响当中去。这就很糟糕了!弄了一辈子,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弄了几辈子到最后,居然堕到负面影响当中去了。那不是很糟糕嘛!有生有灭、不安稳的世界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说,要力求出离,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三界二十五有,六道众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能够跳出这些烦恼生死的境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至少要得到人我空的智慧。它能达到什么?能够达到跳出三界。那是出离心。

  出离心,主要是对人我空的领悟,从愿心到智慧到修行,它着重的是对人我空的领会。菩提心呢?要上升到菩萨修因,诸佛为果的因果当中,这种大愿的因果当中。发心自利利他。这里面从智慧上来说,必须要具足无我的智慧。相比于声闻圆觉乘的智慧,人我空的智慧,它还更进步,要达到法我空的智慧,就要达到无我的智慧。有这种智慧了,要表现在慈悲的大用当中。你有这些智慧拿来干啥?拿来利益众生。所以说,这两个方面是发菩提心的关键。

  我们在行慈悲利人的过程当中,不执着有我。所以说,常行六度四摄而三轮体空,那是表现在慈悲当中,提升智慧。第二个,虽然说无我,但是还要不断地慈悲利人。尤其是无我的智慧得到提升以后,他利益众生就变得更精进。越空越有,惟其不空,他才懒惰;惟其知道人我空、法我空,他的精进才发得起来。这个“空”不是断灭空,而是不离于因果的空。所以说,知道无我,他能够精进地行持慈悲,利益众生。这就是菩萨戒的主要精神。一个方面,是智慧上的凸显;一个方面,是慈悲上的应用。

  所以,愿菩提往往是认识到理性以后,发的一种愿心——菩提愿心。而这种愿心,它有向上的发展和向下的发展。向上,那就是要成就诸佛一样的智慧;向下,那就是要让所有的众生都要得到和佛一样的智慧。要利益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随时在行持菩萨戒的过程当中,它扣系两端而精进行持。上面,不离诸佛的智慧,随时修习人我空、法我空、三轮体空,扫除一切执着,这是扣系上端;扣系下端,随时随地不离开零零种种的众生,把智慧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利益众生的善巧过程当中。

  利益众生要有善巧,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没有善巧,你利益不了众生。我非常感念的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他非常喜爱孔雀,然后把孔雀抓回宫里面养起来,当宠物养起来。这个诸侯很欢喜,就把自己吃的三珍海味都拿去喂孔雀,把自己最喜欢用的东西也都拿去让孔雀用。但是没有几天,孔雀死掉了。诸侯非常伤心:“我这么喜欢你,你为什么就离我而去了呢?甚至连我最喜欢吃最喜欢用的,都拿来成就你,为什么你就死了呢?难道你不懂我的心吗?”他非常伤心,伤心之余就问大臣,他说:“我这么喜欢它,按道理说它应该生活得很好,但是它为什么就死了?“大臣就说:“大王,你是以养你之道来养鸟,不是以养鸟之道来养鸟,所以你不懂鸟的心。你不懂孔雀的心,所以你就很难真正地关心到孔雀,很难真正地把孔雀养活。”

  你看,有这么一则故事,非常形象地给我们提供了参考。今天很多众生,很多同修,不是不愿意利益众生,是太愿意利益众生了,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阴差阳错。做的很多事情,发心是为了利益别人,结果却恰恰相反。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没有智慧。你要利益众生是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内心有执着,有烦恼,要想利益众生往往是以你的方式去伤害众生。我经常所说 “我们用爱,这个正当的理由去伤害众生,而且把众生伤害得血淋淋的。” 他还瞒有理的:“我爱你啊,我要利益你啊,因为我爱你我才这样对你,要是我不在意你,要是我不爱你,我不会这样对待你。” 明明已经被伤害得血淋淋了,他还说在利益你。这就是我们众生界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

  所以今天发菩提心的话,你就要想一想这个故事。当你想一想这个故事,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那就只能给众生带来伤害。你的内心是烦恼,没有智慧。你的内心不是无我,而是一种强烈的我执,那只能给众生带来伤害。所以,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从哪里开始?从我们自己发心行善当中开始!只有在善业当中,才能和谐。在恶业当中能和谐吗?那就很艰难了。

  这是个体验,每个人你打我一巴掌,他打你一巴掌;你骂他两句,他骂你两句,立马这个地方就要乱得不可收拾。不和谐嘛!但是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你恭敬我,我恭敬你,你发现这个世间上的秩序就变得非常和谐了。是不是?很浅显的道理。它要从善业当中,去成就和谐。而这种究竟的善就是无我的,人我同体的。所以,佛法专讲这个道理。就是说,我们自我的利益和众生的利益是一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致的。要想真正地利益自我,就非得要利益众生。能够对众生有利益,对自己就有利益。如果说你伤害了众生,一定也会同时伤害我们自己,它跟世间上的道理是不一样的。

  世间上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非得要伤害别人来成就自己。我喜欢别人的肉,于是我吃别人的肉。那是在伤害别人而成就自我之上,我们认为非得要这样才能得到快乐。但是,佛教的因果律,佛教的智慧,向你体现出这是违背于我们究竟目标的。比如说你杀生,你吃了众生,你这种口腹之欲建立在损伤众生之上。你要想得到健康,要想得到营养,要想得到安乐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人的饮食之道不就说明这些嘛!啥都吃!吃厕所里的蛆,吃野生动物,吃珍惜动物,甚至连人的婴儿都要吃。他没什么不吃了。但你说他健康嘛?今天社会越发展,越受到挑战和威胁;科技再发达,但是各种各样的怪病层出不穷。怎么出来的?往往是吃出来的。去年还是前年的非典,SARS,不也是吃出来的嘛。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

  菩萨戒,它就要认识这样一种道理——人我的利益它往往是一致的。你能够真心地利益众生,那才能够利益自我。你要是对众生有所损伤,必然对自己也要形成损伤。这是一致的。不是世间上所说的,在尔虞我诈当中,在勾心斗角当中,强烈地竞争当中,互相欺压,然后发展起来的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像这种好处只要我得到,你就会失去;你得到,我就会失去。不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理论,是强盗逻辑。所以说,它是抢占资源。我有了,你们没有了,我能成就我。这是一种强盗逻辑,是一种错误的理论。

  那么,我们今天要具备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力,要具有一种和谐性的生产力,就要从无我、奉献当中来成就。惟其无我,能够成就最真实的、最自在的我;惟其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自己真实、圆满、究竟的利益。所以,人我的利益是一致的,非利益也是一致的。损伤众生的同时也损伤自己,利益众生的同时再利益自己。你要看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会精进地去利益众生。你要看不到这一点:“我干吗要费这么大劲利益众生呢?我利益自己就行了。”你看,这种道理,它说起来就是这么浅显。还有打了一个比方,比如说你要做生意。今天做生意越做得大,它怎么做得大?人脉市场。有人脉有市场,你就很好。假如说你能占领整个中国的市场,那个人脉多了,每个人买一点点,你的生意就做大了。国外为什么不断地向中国进入,要占取中国的市场呢?人脉多,发财容易啊。

  他说我们修菩萨道的,最起码你应该学一学人家怎么做生意。假如说做生意的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人上门,你说他能够发财吗?发不了财。假如说,你行菩萨道,没有一个众生跟你结善缘,甚至你布施我都不要你的东西。你想供养,对不起,我不要你的供养。那你修行没有对境,没有众生来成就你了,你就啥也成就不了。我们说众生是我们成佛的父母,离开众生你成就不了菩提。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这些资源以后,众生是我们成佛的资源,要离开了这个资源那就不可能了。而你能够利益越来越多的众生,你的智慧就越来越增长,你的善业福德因缘就越来越增长。这个你只有无我,在无我当中能实现这种精进,要是有我的话,往往就不能精进。你的思想里面,成天就有一个自我,心就非常自私,非常狭隘,就老是围绕自我在转,心量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已。你怎么成佛?那就很艰难了。

  所以说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要看到菩萨戒的精神,是从真理当中显发的,是从大觉悟当中显发的。他能够觉悟到,人我其实是没有界线的;他能够觉悟到,人我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他能够觉悟到,众生是我们成佛的资源,离开众生我们就不可能成就。所以,你能把这种因果道理认知,把无量无边的众生和我们自己成佛的关系要明确。当你认识到这种关系以后,就能建立一种无我的态度,能够建立一种慈悲利人的修行方法。如果说没有这种理念,你很难办到。

  所以说,在律摄法忍当中,就给我们讲“受菩萨戒的人,应当以发菩提心为先。” 什么叫菩提心呢?要落实在四弘誓愿之上。如果说,实实在在地发了四弘誓愿,能够以挚诚心,养成菩萨大戒,以菩萨大戒为自己的老师,就能够领纳无浊戒体。你认识到这种道理以后,把这些道理在自己内心里面反复熏习,把它领悟。领悟以后,你利益众生的这个种子,这个发心它就非常坚固,在内心里面时时刻刻督促自己。换句话说,它就是你的发动机,它就是你的燃料,它就是你的能量。它能够触动你,趋向于利益众生。所以说,这些道理要去思维,你仅仅是表面上持戒,内心里面这种能量缺乏,这种理论缺乏,往往是行之不远。而这种道理它很深刻。

  我们今天的时间有限,不能更深入地给你揭示。实际上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宁可后面慢一点,我们也要把重心着重发在理性上的领悟,这种讲说、熏习要放在根本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有很多人说:“持戒那就是行为上的一种精进。”好像内心可以不管,其实不然。内心如果说不管的话,缺少动力,你那个发动机不行就是不行,行之不远,你想做做不起来。今天我们修行就是这样:“哎呀,我觉得这个世界苦啊!” 但是你就是发不起出离心。他说:“我发起出离心了!但是我就是要睡觉,我就是要懒惰。念佛要求我们念念不断地念下去,但是念两句我的嘴巴它就不争气,它就要停下来。”为什么?不自觉地我们就要懒惰,不自觉地我们就念不下去,不自觉地我们就坚持不下来。为什么?主要是心里缺少动力,理论入心不深,没有做到和自己的智慧合二为一。它还没有真正成为你的智慧,道理还是道理,你还没有领纳进去。要把这些佛教的道理深入你的内心和血液,融为一体,和你的心融为一体,除此而外没有别样的心。以理为心,以法为心。彻底融入自己的生命世界以后,还不要仅仅以此为此,要深入,要让它和我做到彻底统一,它就是我,我就是它,除它以外没有我。

  所以说,我们说以法为生,不仅仅是以我们的肉体为生。要把戒法形成自己生命的支点。让无我、慈悲成为我们生命的支点!它就是你真正的内涵!这样子,你才能真正地策动自己,投入到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学过程当中。如果不然,它是它,你是你。有啥相干呢?讲的时候,你也懂,我也懂,但是不相干,没有联系,它不能成为你的动力。

  所以说,我们皈依三宝的话,其实就是法界之间的真理。皈依法,这个最重要。你有智慧,你皈依佛,有这种智慧以后它能深入到法界的真理。人我是没有区分的,人我是同体的。善恶因果,你利益众生,就能利益自我。你要认识到这种真理以后,法界它就是这样,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它不隐瞒你也不隐瞒我,只要你能觉悟就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认识到以后,你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生命,它的一种营养液,你彻底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把这种理变成事相的运作,它就自然不自然地。我们内心坚固的戒体那就是离体,把离体变为自己的心愿,变为自己生命的指标,整个生命就是朝向这个方面去努力。于是,你的无浊戒体才能变成,想都不想它就能一直沿着这样精进地去做。养成习惯了,它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如果不然,那是很艰难的。所以说,这样子才算是得戒。

  你看,把这种理结合自己的愿心,要做到自己身心世界里面,还要非常强烈,这样它才能够得戒。那么这种发菩提心的形象,我们发起的愿菩提心,求这种智慧。没有智慧利益不了人,没有智慧明了不了这种道理。道理有所蛮昧的时候,动力不足,当你的自觉,这种明觉的心能够认识这种道理以后,它不仅仅是愿心了,它要落实在自己行住坐卧的觉照当中。把这种觉照随时随地回归于法界十相的理性当中,就把它变成胜义的菩提心,要领悟这种殊胜的义理。当你真正领悟这种殊胜义理的时候,真实的菩提心才能够升起来。所以说,菩提心不仅仅是一种愿心,到最后它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智慧上,那种胜义菩提心,就是真正觉照道理的心,觉照圆满道理的心。这种胜义实相你要能够领悟。

  所以说你成佛,无非就是这几种快乐。一种是菩提觉法乐,一种是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由自觉到觉他,觉悟整个法界实相。它能够觉悟世出世间一切法理,这个是最快乐的事情。菩提觉法乐,圆满的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理都能够觉悟。首先说觉悟诸法之空,它是外在的诸法,没有实际主宰的。主宰在哪里?“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万法是有什么样的条件,它就成就什么样的法相。而且它是运动的,是变化的。你掌握这些运动、变化当中的诀窍。它的机关在哪里?操纵杆在每一个人的手里面。你怎么样去操纵它呢?要认识它的运作规律就好操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利益众生即是利益自我” 。

  要想真实地利益自我,就要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放在精进地利益众生过程当中。人我是不分的。当你能够这样去认知,能够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运作的时候,你世界的快乐之门就打开了。你能够有这些善巧的智慧,觉悟每一个众生的习气,觉悟每一个众生他为什么哭?为什么笑?它的诀窍在哪里?你要真真实实理解每一个众生了,你想叫他哭他就哭,你想叫他笑他就笑,你想叫他做什么他就能够做什么。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你比他肚子里的蛔虫还要蛔虫,你深入他自己了,你比他自己还要了解自己。你就能很善巧地知道他的神经在哪里,他的兴奋点在哪里,他的死穴在哪里。你彻底了解他了嘛。当你彻底了解他,那就能够自由地运作了;当你不了解他,就像诸侯养孔雀一样,他不理解孔雀喜欢什么,不理解孔雀怎么样才能生活得更好,你怎么利益它呢?

  所以说菩萨利益众生,往往要有空的智慧,还要有假的智慧,由空入假的智慧。什么叫由空入假?有这种能够深入每一个众生,你与他不同,他与他不同,具体善巧的因果它要明了。没有这种明了的智慧,没有办法利益众生。你只是有人我空的智慧,能够掌握空的智慧,你可以断除自我的烦恼,那可以。但是没有假的智慧,你成就不了利益众生,往往要有由空入假。所以,把这种空建立在因果当中,每一个众生的因果当中,这个时间他就可以善巧地知道为什么众生的头发是黑的,为什么眼睛是亮的,为什么耳朵是这样的每一个具体的因果,他就能实实在在地觉知。而且依偎这种善巧的智慧,他能够精巧地改变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自我,改变众生。那就是由空入假的智慧。

  有这种智慧了,你利益众生,一利益就一个准;你要想度他,你说的话每一句都那么滋润他,每一句都能够打动他的心,每一句都能牵扯到他实实在在的神经。他的内心就高兴。所以说这是一种善巧,没有善巧是做不到的。所以有这种智慧以后,我们才能够办到,今天我们就是对这种智慧要了解。菩萨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事情?诸佛为什么能够做到这种善巧?他说的话句句都能打中我的心呢?我就那么愿意听他说呢?一点抵触情绪都没有呢?为什么?他就是具备空、假、中这三种智慧。他都利用得很好。那叫菩提觉法乐。

  所以说,佛为法王,与法自在。他为什么与法自在?往往就是他的智慧达到了,他在一切过程当中运用纯熟了,他就能自在。他要救度众生,你看佛一出世,度众生就非常顺利,他度的众生就很多。而我们今天想度众生的时候,你没办法,度不了。还说:“众生难度啊!” 其实哪里是众生难度,你没有招到诀窍而已。对不对?你要是找到诀窍,轻轻易易就能把它做下来。所以说,我们现在有障碍,首先就是自我不空。你有烦恼,烦恼就是你最大的障碍;你有我,我就是你烦恼的根源,就是你利益众生的最大障碍。你老是执着于我,但是人家不吃你这套。你是你,他是他,你就不能让他进入你自己的轨道,而是你要进入他的轨道。所以要善知众生心,那就可以。诸佛就具备这样。

  所以说,你要达到这种空,要达到无我,要从无我去关心众生、利益众生,你才能很善巧。所以菩提心,从愿菩提到行菩提落实到什么地方?落实在究竟的智慧上。我们今天要对这种智慧发起认知,离不开智慧。而且对于究竟、圆满、胜义的智慧心,要发起圆满的认知。我强烈地向往,我一定要成就像诸佛那样的智慧,才能够圆满地利益众生。如果不成就这样的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为什么要成佛?成佛就是向往诸佛的智慧!努力地成就诸佛的智慧!只有成就了这种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本钱去利益众生。如果不然的话,你没有本钱拿什么来度众生!

  我看世间上有两句话,这两句完全可以为我们佛教徒转换一下来用,他说:“拿什么来利益你,我的爱人?” 你要爱众生,你拿什么来爱众生?有没有本钱?没有本钱你爱众生,拿什么来爱嘛!没有能力!“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这些商业性的语言。事实上世间上的很多世俗文化、游戏它凸显了很多东西。我们今天要利益众生,我们也问自己一下,你拿什么来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你说你拿什么来成就众生?没办法啊!凭你的无明吗?凭你的烦恼吗?凭你的我执吗?凭你的懒惰吗?凭你的恶业吗?我们拿什么来利益众生呢?自己观想一下,不要只是愿心:“我发了愿了,我要利益众生。”但是你拿什么来嘛?有没有本钱嘛?没有本钱就很艰难。所以说,要成就利益众生的本钱,我们必须要精进地皈依三宝,精进地依止善知识,精进地听经闻法,精进地依戒依法去努力修行,来成就自己戒、定、慧、解脱、解脱法身,来成就这种智慧。没有这种智慧,你是没有办法利益众生的。

  所以,今天当你好好地学佛,好好地求往生,好好地念佛,好好地守戒,其实就是利益众生的根本。舍弃这些根本以后,又不修行又不念佛,你跑出去:“我想利益你,你跟我走吧。” 谁跟你走?不把你打得鼻青脸肿就已经是对你很慈悲了。所以说我们要有智慧这种本钱,把菩提心建立在智慧当中。这种智慧,比如中观的智慧,教你的它也是一种智慧;唯识的智慧,教你的也是一种智慧;戒律,教你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它也是这样的智慧;善恶业的因果道理,也是教你智慧。这一切的一切,也许你达不到究竟,达不到圆满,但是你在因位上是可以用的。比如善恶业的因果智慧,你可以用的;无我的态度,你可以用的;守戒的,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

  我自己没有智慧的,我就认为自己笨嘛。虽然笨,但我能依照诸佛所教我的去做,那就是大智慧了。你自己又没有智慧,又认为自己了不起,你比诸佛还了不起,连诸佛教你的你都不听。认为:“释迦牟尼佛估计不知道二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估计不适应时代了,这条戒也不适用了,那条戒也不适用了。” 我看你是比释迦牟尼佛还要释迦牟尼佛,你就那么伟大吗?你就那么自信吗?所以,不要随便地批评古人,也不要随便去批评释迦牟尼佛。他所教给你的这些非常具体的智慧,你不要说不适应于今天了,它一定适应于今天!你要有信心,才能领悟到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你要有智慧,才能够觉悟到菩提戒的善巧。所有戒律的善巧,你才能知道。

  所以说,我们对诸佛的圆满智慧要发起究竟的信心。看你有没有信心,“信为道元功德母”,没有信心的时候,你对佛法是升不起尊重之心的,也不相信它有无量的妙用。所以对诸佛的圆满智慧,发起希向之心、追求之心、如饥似渴地心。一辈子把自己身心的所有努力,全部作为归向,不离三皈依而修学,这是一种究竟生命的止归(归宿),这样子我们能做一切有情的义利。什么叫义利?现前的利益和将来的利益。要有这种智慧你才能做到。要把广大的众生毕竟安置在圆满的智慧当中。

  所以说,一个方面是发心求诸佛的智慧,二个方面是发心以这样的智慧来善巧利益众生。这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它的形相是什么?首先是我们的愿心,愿不愿得到?愿不愿意去追求?愿不愿意去成就?看你愿不愿意?你这种愿心真实地发起来没有?这个很恼火,一般是念一念,你念两句他念两句:“我发起来了。” 但是你看你的内心,觉照你的内心,是不是真正地朝这个方面在努力?往往都是叶公好龙。我们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叶公好龙。表面上说我喜欢,但是内心里你心心念念都是背弃这种愿心的。这就糟糕了!说菩提愿心很容易发起来,但是你就是不发起来。

  我经常问的一句话就是 “你是愿意趋向于诸佛的智慧?还是愿意多睡两个钟头?你是愿意成就诸佛的智慧?还是愿意多挣两个钱?你是愿意趋向于诸佛的智慧?还是更喜欢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 我们每一个人拿这样的问题来多问自己一下,你就会发现我们真正愿的,并不是诸佛的智慧,往往是那些瞌睡,那些世俗五欲,那种花前月下。多挣两个钱,多升一个处长,多坐一坐豪华轿车,再买两栋别墅, “哎呀,这个就是极乐世界了嘛,我还到极乐世界干啥呢” 。他就安置在世俗五欲当中陶醉不已,眯起眼睛自我陶醉。他的心何曾向往诸佛的智慧啊?没有向往。这就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说利益众生:“哎呀,利益众生多艰难啊,我倒是希望所有的众生来利益我。” 三炷香一烧:“释迦牟尼佛,我想当官,你让我升科长、升处长、升县长、升市长,有机会的话还可以当一当国家主席。” 你哪样不想当?世间上的好处你都想得到,但是你从来没有研究过怎么样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之心是根本,你没有追求这种智慧。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他说:“菩提心怎么样成就?” 怎么成就?就在你自心当中,你自己看一看怎么样成就,你选择的是什么。你说佛法很深奥,什么深奥嘛?我认为这种道理上的都太浅,都不是很深,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相信。原本如是的,它有什么深深浅浅的嘛?本来就是这样的,它有什么深深浅浅的嘛?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相信而已,就是看你愿不愿意理解而已,就是看你愿不愿意认同而已。对不对?就是这么简单。你不愿意认同,不愿意理解,那就觉得很深,“咋我就理解不了呢” ,你觉得很深。所以说,有信心、有恭敬心这种感情上趋向,往往它是我们内心的态度。当你的态度摆端正了,道是不远人的,人自远道而已。你不喜欢,不认同,不欢喜,就取决于这种态度你就距离理越来越深,距离实相智慧越来越深。当你欢喜它就无限地趋近,就不是很深奥,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所以说,看你的欢喜心、愿心、恭敬心升起来没有。

  在自心上来追求,在自我的态度上来追求。我们这样发心,来吸求无尚的菩提以及诸佛圆满的智慧,我们也愿意,真真实实地愿意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就是菩提心的形相。复不复杂?不复杂。关键看我们的愿心,关键看我们欢不欢喜,理不理解,认不认同,愿不愿意照着这样去做。

  下面是发菩提心的所缘,就是对境。我们发菩提心,一个方面是要朝向究竟圆满的大智慧、大菩提;还有一种对境,是缘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这两个方面。换一句话说,时时刻刻对诸佛的智慧我心向往之,时时刻刻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的心里面要有他们。心里面能够装这么多啊。你看看你心里面装了什么?你装的是自我,还是众生?所以说,这两个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所缘。

  发了菩提心,要与功德相应。什么叫功德?我们这些菩萨最初发了菩提心以后,能够把一切成就自己觉悟心的修法,要能够努力地去修习。比如说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处,这些都是学习,你不要以为它是上座部的佛法我们就不修。今天我们就是太缺少这种修法,我们认为我们是大乘,然后有一种贡高我慢,小乘法我不学,这种法我不学,那种法我不学。菩萨发了菩提心,他的智慧在五明处求,什么都要学。哪五明大家知道吗?给你说了世间上的工巧明,那也要学。他这样不学那样不学,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你啥都不会,拿什么来利益众生呢?没有本钱。建房造物,它有工巧;炒菜煮饭,能调众人之口;做衣服,能够妥妥贴贴;当医生,能够治病救人;当心理学家,能够善知众生心;当教育家,能够把文化传播到世间上去。世间上一切的一切,哪一样对于利益众生没有用呢?都有用。你要能够善巧地学习这些,利益众生那就容易了。

  我常常感叹,世间上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他都要去钻研,就没有他走不通的门。你看那些小人是不是这样?他非常善巧。不要说有门,就是没有门地上有一条缝他也能钻进去。他就有那么善巧。但是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偏偏是大而化之,这样我不要,那样我不要,这样我也空,那样我也空。甚至今天这样法我不学,那样法我不学,自我限制得很厉害。当你自我限制得很厉害的时候,你拿什么利益众生呢?今天你觉得跟别人说话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当官的来了我厌烦,说不到一块儿;做生意的来了,太世俗金钱化,我讨厌;家庭主妇来了,家长里短,絮絮叨叨;老太婆来了,又诉苦,你说诉苦有什么用还不如念佛。他让一切众生都开不了口,他跟一切众生处在一起没有话说,你怎么引导他嘛?轻而易举你叫他进来:“你就学佛,你这样就行了。”有这么轻松众生早就度完了。

  所以说,我们今天学佛的人为什么要自我限制?生命真的就那么消积吗?我们积极一点,该学的要学,世间上人说的“艺多不压身” 嘛,学了之后多一块敲门砖也好。菩萨利益众生,众生的根基无量无边,而我们自己善巧知道这些,学习这些,你利益众生的时候就很善巧。往往医生遇上医生,用不上更多的话,三言两语听进去了,他愿意跟着你走。菩萨利益众生要修四摄,要修六度,要勤学五明,就连世间上的工巧哪一样又没有用呢?哪一样都要有。所以,把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发扬起来,在这种身受心法当中,首先来建立我们的自觉。观察我们的身体,观察我们自己的感受,观察我们自己的心念乃至观察我们自己内心的价值取舍,来建立明明白白的觉照心。这个是基本的修行。

  然后,来检查自己的行为。你的善恶业,已经发起的善业你巩固了吗?没有发起的善业你发起了吗?已经升起的恶法你忏悔了吗?还没有升起的恶法你有警惕吗?你看,这种修法是很实在的。但是我们今天太缺乏了。是不是?再说四如意足,欲、勤,念、定,首先就是善法欲。你发了没有?有善法欲以后,你精进地为善法欲去成就这些善法欲没有?然后念之再之,保持自己善法欲的正念,你能够没有?一心不乱地扑在其中,你这样做没有?往往都没有。那你怎么成就自觉的智慧呢?你的菩提心怎么样能够善巧地逐步升起呢?你想一下子从天上掉个馅儿饼,就成就了吗?不可能的。所以说,要从自己一点一滴的善根积累当中去成就,从一个法一个法的修行当中去成就。把这些积功累德作为成就菩提心的必备因素,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如此,成就度化众生也是如此,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资粮。

  善要成为自己的根,要努力地扎向土地。我们今天善要成为自己的根,就是要努力地利益众生。深入老百姓,深入众生,这才能成为根嘛。众生就是土,而我行善积德,那就是根,要扎下去,要精进地去利益众生,这才能成为自己的善根。如果不然,你的善根从哪里体现呢?你不行善积德你的功德从哪里成就呢?没有善根,没有福德因缘,你说你的菩提心能够成就吗?所以很艰难。要理解这些方法以后,你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我们发菩提心,要明了它有四种条件,辅助条件和主要的内因,还有四种力量要去修学。这四种缘,第一就是我们见闻诸佛大菩萨不可思议的神变能力。见识过没有?没有。今天我们没有缘见到这种,多读《华严经》,多读《法华经》,多读净土经典,药师佛、阿弥陀佛、宝积世界、香积世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你能见到。《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的内证境界,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读了《华严经》以后你发现这么丰富,这么自在。读了《法华经》以后,你说那些诸佛涅槃了吗?没有。随时随地你都可以看到。讲《法华经》之前你看看,古佛出来与今天的佛分座而坐,给你证明给你显现什么?实际上是给众生显现,你不要认为诸佛远离我们了,只要你真正的修行,诸佛就与我们同在。神妙不可思议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你认为离我们很遥远吗?并不遥远。当你有信愿之心的时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要往生。”就去了。去了以后,整个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的依正二报都是你的,共用的资源。阿弥陀佛是无私的,他能够成就你,让你享用,把他的智慧全部分给你,甚至把他的相貌也全部分给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能够成就。

  所以,在十方诸佛的国土里面,我们怎么样去见闻诸佛神奇、稀有的神变力呢?深入经藏,智慧入海!自然就能见到了。如果我们不读经、不听法、孤陋寡闻,见到的尽是那些烦恼境相、争斗现象、众生现象,我们自己的业障现象。见得太多,成天心里面见的都是这些。所以说,你的眼睛还没有换成清净眼,还是肉眼凡胎,还没有天眼,见不了他方国度;没有法眼,见不了清净法;没有诸佛的智慧眼,见不了智慧清净的世界。见不了?其实你是可以见到的。

  第二种,由于听闻正法自己的信心能够增长,与如来的智慧能够产生信解力,为了得到如来的微妙智慧,我们发菩提心。要领会诸佛的善巧,领会诸佛的智慧。我们理不理解诸佛的智慧?你要理解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理解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它无非不过是阿弥陀佛无量智慧成就的。无量智慧无非不过是一句“是心作佛,是心念佛” 来成就的。我们今天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可以得到他这样的智慧。当你观察诸佛的智慧,太佩服了!他为什么能够成就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呢?愿力不可思议,由于清净的愿力他成就的。这种愿力为什么成就了呢?精进修行所成办的。所以我们今天,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能够认知了,我们对它有信解之心,我们能够发起这样的心,现前我们就有这样的心。只要你理解,只要你欢喜,它就可以成就。

  第三种,见法欲灭,我们起护持心。我今天看到世间上佛法不振、人心不古、邪见充斥、斗争四盛、五浊恶世,种种末法现象开始显现,我们痛不痛心?痛心啊。就由于这种痛心,我们要发起护持佛法的心,不要让佛法在我们手里面断绝了,要继如来命,发这种心。当你以这种心去发起菩提心的时候,那我们在实际的听闻修持过程当中,把自己的生命,整个身心世界全部扑上去。

  第四种,观察众生身心烦恼。首先观自己的身心有多烦恼,然后看我周围的终身,看无量无边的众生,看他们处在什么样的世界里面。太苦了。到医院去看那些病人,成天呻唤,耳朵里面听到的尽是叫苦的声音。我们今天看一看新闻报道,不是这个地方有天灾人祸,就是那个地方有战争发生,不是这个地方有贪污腐败,就是那个地方又打架吵嘴。整个新闻报道、实事,无不充斥着世间上众生的苦恼,而这些苦恼众生正式我们自己的父母有情。我们看着父母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我们无动于衷吗?不能够无动于衷。所以,看这些众生的苦难,修行人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苦难,更不要忘记了众生的苦难。

  厦门的南普陀,妙湛老和尚临走的时候写了几个字,非常震撼 “勿忘世上苦人多。” 世间上苦的人太多了。但是,我们就认为这些苦的人跟我有什么相干呢?你把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忘掉了。给你一个棒棒糖吃,你可以把整个娑婆世界、所有的苦处都忘掉。这就是众生。在任何的时间、条件、地点你都不要忘记了世间上这些众生苦难深重。我们拿什么来救度他?只有诸佛的智慧能够救度,只有像诸佛有智慧一样的慈悲心,我们才能够救度。这是四种缘,还有四种因。

  第一个,就是大乘菩萨的心,种姓具足。什么叫种姓?由种子往昔时候熏习了这种。他说:“往昔时候没有熏习怎么办呢?”

  没有熏习你今天可以熏习嘛。菩萨种姓,是可以从无到有的。而实实在在从真实上说,它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什么?本来具足。每一个人的心都很大、很大,今天法师专门给我讲过这个公案,他说:“你看,虚空无边无际,就相当于我们的真心。佛、众生,心是相通的。但是为什么他就成了众生心了呢” ,他说:“就像我们修监狱、修房子,把虚空隔断了。但是虽然说隔断了,这个空间好像就是讲堂的空间,其实它就是大的虚空里面的一个部分而已,不脱离的。但是我们一旦把它围起来以后,我们就认为这个是讲堂的空间,那个是念佛堂的空间。其实这种差别的空间相只是我们人为的界定,它还是十方尽虚空,都是通的。”

  他一讲这个道理我就明白了。人心,你心、我心,为什么形成你心我心呢?那是人为的界定。即是你心,即是我心,我心即是你心。众生心和诸佛的心是心心相通的,没有分隔。是因为我们的人我知见,修了墙,修了房子,把它隔起来了,隔起来你就认为有区别。其实没有区别,诸佛能知道,你也能知道诸佛的心。所以,菩萨种姓应该说人人本来具足,那是本觉,人人都有。而我们今天能够发心,从听闻、发心上来熏习,菩萨种姓就具足了,后天的培养它能具足。

  第二种,由诸佛菩萨的善有摄受。我们经常亲近诸佛菩萨,亲近善知识,这种菩提心能升起来。

  第三种,菩萨于众生经常起悲心。我们也经常在悲悯心当中练习。

  第四种,我们能够在从现在到尽未来际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不管它有多长时间,不管它有多艰难,我无所为惧,精进地去修持。

  内心里面,发起四种力,无以为惧。从这些因缘当种去成就。这种因缘怎么样才能成就呢?还要具足四力。

  第一种,自力。就是我们自信 “佛是已成佛,我是未来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不要妄自菲薄,要有这种信心。没有信心的人成就不了,没有自信的人成就不了。

  第二种,他力。对于诸佛菩萨深深欢喜。喜欢嘛,沟通嘛,求诸佛嘛,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善知识一摄受它就有力量了。我们修行的人不孤独、不寂寞,有十方诸佛与我们同在。哪里孤独?哪里寂寞?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诸佛都可以和你沟通,就是睡梦里面,诸佛也能摄受你。孤独吗?一点都不孤独。所以,我们念念不忘十方佛法僧三宝,内心是充足的。借助十方三宝的加持力,随时随地不离十方三宝的加持力,就很能够具足力量,很能够有力量朝向无尚的菩提,精进地修学。

  第三,因力。什么是因力?就是我们的自心有自信了,有诸佛的加持了,还要落实在自己的闻思修行当中。有一点修行,就显现一点力量;十分修行,它就显现十分力量。要落实在自己的修行过程当中。他说:“修行、修行、修不起来怎么办?” 多听闻佛法,多思维诸佛。听闻佛法也是一种修行,思维诸佛也是一种修行,它是循序渐进的。有的人不听法,不看经,他就想修行,成天坐在那儿:“哦,我就修行了。” 那么简单吗?那么简单石头放在那儿,它就可以成佛了。不是那样的。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如理作意。他说:“我这个腿扳不起来,双盘扳不起来啊!” 当你的思维越来越欢喜,越来越深入,你的善根就越来越深入,你的身心世界就越来越微软,你的双腿自然不自然地到了那个节骨眼上。身心世界就柔软了,就盘上去了,那就水到渠成了,不是强行来的。有的人不修心,那个腿扳啊扳啊,使劲扳,这样一直扳,再使劲儿“咔!” 完了,这一辈子不好修行了。以前的善知识就教导,他说马车不走了之后,你是打马还是打车呢?我们修行不起来,你是驱动内心呢?还是在身体上做功夫呢?一具臭皮囊,何为做功课。修心、修心,修行、修行,它们是相通的。什么在行?心,念念千变,它就是行。修心、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当你把心修正了,自然而然地身心世界就跟着起变化了。所以说,要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修行上,循序渐进,它就可以成就菩提心。

  所以说,把这种菩提心通过四因、四缘、四种力来成就。在这种方法当中,你去熏习,如果说你舍弃这种方法,你想成就菩提心很艰难,不要只是在那儿说。菩提心不是说一说就能成就的,菩提心要实实在在去修的。它的修,往往要从报恩心。报恩心怎么升起来呢?要知道众生的恩德。知恩、报恩、念恩,这样你才能成就。所以说,修菩提心有七种修心的次第,还有自他交换的次第。大家多看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心的修法,多看一看《入菩萨行论》。这里面把每一个菩提心的修法都说得很详细,包括我们五乘佛法,都是教你修菩提心的。什么无常心、因果心、自他平等心、知恩报恩的心乃至出离心、广大的慈悲心,到最后增长增上心,究竟地落实在菩提之心。可以说含括整个佛法的内涵。它就是修菩提心而已,它不是说一说,而是非得用修法深入进去,你才能修得出来。

  今天,很多同修都仅仅以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好了好了,我发菩提心了。” 为什么佛法就像水面上的油,深入不进内心?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改变?学了十几二十年的佛,我们依然是众生的心态,没有信相之心的心态。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佛法如油,我心如水,深入不进去。你要能够做到水乳交融的时候,好了,这种菩提心就容易升起了。

  阿弥陀佛,我们今天时间到了。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阿弥陀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