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
说法品第二
此品佛说出无量义法门。此无量义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义者,无量即一,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则正,一即无量则遍知。菩萨以此法门,能速成等正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无量义者,即是实相法,即是中道第一义,是无上大乘微妙之义,能拔众生之苦,能令菩萨究竟彼岸,为三世诸佛之所守护。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说是偈赞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万菩萨之众。今者欲于如来法中有所谘问。不审世尊。垂愍听不。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时。恣汝所问。如来不久当般涅槃。涅槃之后普令一切无复余疑。欲何所问便可说也。」
菩萨请法,世尊垂允。由是可知佛世时请法礼仪之一斑。不似今世,有所启请,率尔直问也。
由经文可知,此《无量义经》,系世尊将涅槃前不久时所说。
「于是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即共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修行何等法门。何等法门。能令菩萨摩诃萨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请问速成无上菩提的法门。以是因由,佛说出无量义法门。
「佛告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萨学是法门者。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法门者。号字何等其义云何。菩萨云何修行。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门。名为无量义。菩萨欲得修学无量义者。应当观察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而诸众生虚妄横计。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六趣备诸苦毒。无量亿劫不能自出。」
佛告大庄严菩萨等,有一法门能令菩萨疾得无上菩提。此一法门,名无量义。
若菩萨修学无量义,应观察一切诸法,自本以至于现在,性相本来空寂。
一切诸法,悉是因缘而有。纵观宇宙间一切诸法,无一法非因缘而有。法既以因缘而现,故有者因缘有,灭者因缘灭,生灭悉因缘,于法实无所有。所以说一切诸法,悉皆空相,悉皆寂灭相。
所谓空寂者,非是于一切诸法外另有空寂可得。而是因为一切诸法悉是因缘有,有属因缘,则法无自性。故因缘即是无性,无性即是因缘,不待法外立空,空外立法。一切诸法当体空寂。而空寂无性,即是因缘法有。
故诸法空寂,空寂诸法。不纵不横,非一非二。既不相属,亦非相应。无能无所,无我无人。等同虚空,不可思议。
诸法空寂,故佛于无量知一。空寂诸法,故佛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者,是多入于一,而一不碍多。于一知无量者,是一入于多,而多不碍一。一一诸法,悉皆互摄互入,周遍圆融,一切无碍,是为无量义。
如是空寂,离一切相,故无大无小。空寂之法,毕竟不可得,是故不可得生,不可得灭。因为生灭之法,缘起如幻。以缘起如幻,如幻则不实,以不实故,是以性相空寂,无有生灭。所谓生灭者,众生妄见也,众生不如实知见,故于不生不灭中妄见生灭。若离于妄见,便不见生,亦不见灭了。
一切诸法性相湛寂,如如不动。故不来不去,不进不退,犹如虚空,平等不动。
无有二法者,言诸法性相空寂,本来平等,本来清净,无有诸相,无有分别,故曰无有二法。若人见有二法,此人便是有住,此人便是取相,不得无上正等正觉。
而诸众生虚妄遍计,不如道理,妄分别是此是彼,是得是失。以分别彼此人我,得失利害故,于是虚妄生贪瞋痴三毒之心。以三毒心起不善念,以致造十种恶业。于是落入轮回,于六道中,备受诸苦。
以迷心不悟故,于是无量亿劫,于苦道中不能自拔。若能一念开觉,知一切诸法本来性相空寂,便可不起惑造业,而尽诸苦边了。是知无量义者,诚功德无量也。
「菩萨摩诃萨如是谛观。生怜愍心发大慈悲将欲救拔。又复深入一切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异如是法。法相如是灭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一切众生,虚妄计着,虚妄分别彼此,虚妄计较得失。起不正念,造诸恶业,以致轮回六道,受诸苦毒。菩萨如是谛观以后,于诸众生,起怜悯心,兴大悲愿,誓欲救拔。
于是菩萨深入诸法,深达诸法实相。以实智照诸法实相,以方便智照实相诸法。以实智照空有不二,以方便智照不二空有。于一切诸法究尽实际,而事相不谬。复不坏事相而究尽实际。体实用权,则法相宛然。用权体实,则悉皆寂灭。
菩萨度生,权智不可思议。深知如是法相能生如是之法。乃至法相如是,能住、异、灭如是之法。菩萨如实知一切众生,以过去法相,生现在之法。以现在法相,生未来之法。如是生如是住如是异如是灭,于六道中轮回不已,无有休息。
云何过去法相?无明、行也。以过去世无明、行业,于是现在世识、名色、六入、触、受,如是而生如是而住。于现在世复以爱、取、有等法相,于是未来世生、死如是而异。
菩萨如实知,如果无明行灭,则识名色六入触受即灭。而现在世爱取,即过去世无明;现在世有,即过去世行。所以于现在世若爱取有灭,则未来世生死随即永灭。故曰法相如是,诸法生住异灭亦如是。
所以说法相如是能生恶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异灭者亦复如是。
「菩萨如是观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复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灭。复观即时生住异灭。如是观已。而入众生诸根性欲。性欲无量故。说法无量。说法无量义亦无量。」
菩萨观察如是生住异灭本末究竟以后,悉遍知已。更谛审观察一切诸法有为相,念念迁流不住,新新生灭不停。如此惑业苦三,流转不已,致有众生生死轮回之苦。
复观即时生住异灭,生住异灭不纵不横,非一非异。以诸法空相故,诸法无相故,诸法一相故,诸法无二故,诸法本自寂灭故,诸法无住故,诸法如虚空故。只为众生自迷其心,妄自取相,妄生分别,妄起恶念,妄造诸业,妄受轮回之苦。众生妄见生住异灭者,只因自不识心,为无明覆蔽,以致昧乎常住真心,受于迁流生灭之苦。
即时生住异灭者,实则唯心所造,唯心所现,唯是一心。以自妄心,现自心之妄境。若能息心达源,心净则佛土净。清净中岂有彼此得失,迁流生灭?
细观此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无来无去,无相无法,无住无碍,妙湛不动,斯应一切。故能以无相应一切相,无知应一切知,无法应一切法,无变异应一切变异。故行人若能直观心性,便知即时生住异灭了。一念才动,便生住异灭宛然了。
故古德有云,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细难寻,可中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佛心。
菩萨如是观已,于是于一能知无量。深入众生之根性欲,所谓悉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因为众生根性欲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因为说一切法者,为对治一切心故。
说法无量,则释法之义亦无量。所谓义者,法之所以也。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即无相也。如是无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故经云,一即无量,无量即一。非有前后差别也。
其一法者,即无相也,故经云,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即一相,一相即无相。无相非断,故曰一相。一相非常,故曰无相。非断非常契入中道,故曰实相。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者,是言如是无相,即无相而无不相,无不相而无相也。意即实相无相无不相,或者说实相无相一切相。所谓无相者,是一切相悉是无相,非是于一切相外另有无相也。若于一切相外另有无相,则此无相,岂非成了无相之相吗?若为无相之相,焉得谓之无相?
故诸法实相即是无相,诸法无相,无相诸法。诸法无相则不异,无相诸法则不一。故曰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真实相已。所发慈悲明谛不虚。于众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复为说法。令诸众生受于快乐。」
菩萨如是安住实相,心不动摇,于是所发的慈悲大愿,亦真实不虚。
先于众生拔除其苦,所谓「真能」拔苦者,是真能令众生断诸惑业也。惑业既断,诸苦即除。
苦既除已,复为说法令得快乐。菩萨度生,先令离苦,后令得乐也。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修一法门无量义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请问菩萨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修何法门。今佛回答,菩萨若能观察诸法本来性相空寂,若能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而救拔之,于无量义法门如实修行,便能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文理真正,文理者教理也。《无量义经》,教理真实,正而无邪,尊无过上者。佛所守护,魔不能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诸如生死见、增减见、我人见、有所得见,均为邪见。此《无量义经》,究竟实相,故不为一切邪见之所破坏。菩萨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惑。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谘问。世尊。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愍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有法为可思议,空寂之法不可思议。二法为可思议,无二法不可思议。有相法为可思议,无相法不可思议。有所得法为可思议,无所得法不可思议。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为可思议,法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
佛所说法,悉皆空寂,不二、无相、无所得,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而众生根性,法门解脱亦复如是,故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因为一切诸法,悉皆毕竟空故。
大庄严菩萨为一切迷惑众生发问。以往四十余年来,佛为众生说苦、空、无常、无我。说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法无相。说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过去众生闻此法者,或得小果,或得大果。往日所说法,与今日所说法有何差异,而佛独赞此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今经云,暖顶忍世第一法,是言声闻乘人修行,五位中的加行位。无漏智如火,行人初近无漏,得彼火相,以喻立名曰暖。顶者,在暖之上,犹登山造顶,然犹有退。若能前进,可至忍位,否则退堕。犹登山人,若至山顶,进则再越一?,退则还至山下,故曰顶。忍者,智慧心安住于无漏法,曰忍。世第一者,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也。若再前进,即出世间法矣。此四者,亦名四加行或四善根。
声闻乘五位是:一、资粮位。修三观行,即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二、加行位。即修暖顶忍世第一法。略说其余三位是,三、通达位。即初果见道位,修八忍八智,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第十六心解脱道时,名曰见道。四、修习位。于欲界九品思惑,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断至第六品解脱道时名一来果。后三品思惑,断至第二品解脱道时,名不还向。至第三品解脱道时,名不还果。此时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尚余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若断至上二界俱生思惑七十一品解脱道时,名四果向。五、无学位。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至解脱道时,名四果无学位。此时三界见思永尽,证得五分法身,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槃。
《杂阿含》有曰,三结尽得须陀洹果。三结者,身见结、戒取结、疑结。此三结断尽则得初果。若三结尽,薄贪瞋痴,则得二果斯陀含。所谓薄贪瞋痴者,即断欲界思惑六品也。五下分结尽,生般涅槃阿那含。所谓五下分结尽者,即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也。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即得阿罗汉果。
以上略述自暖顶忍世第一法,至阿罗汉果。至于辟支佛道,仍属小教,或曰中乘。修十二因缘法,较声闻乘为利根,声闻乘人循乎教,缘觉乘人因乎理。所修十二因缘法,是分别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无明、行、爱、取、有等五支,属于集谛。其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均为苦谛。观因缘之智名道谛,十二支灭为灭谛。辟支佛道略说如是。
发菩提心以下,是说大乘人。往昔有人闻法,有发菩提心者,有登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者。
菩萨发菩提心,以慈悲为首,众生为念。如是发心,佛种不断。
菩萨慈悲,无边无量,以众生界无边无量不可穷尽故。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慈悲心亦无尽。
菩萨具足十法,则能发菩提心。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积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淳厚。八、深心平等。九、信乐大乘。十、求佛智慧。菩萨若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菩提心。
菩萨发菩提心,须修六度行。布施行是菩提因,摄取众生故。持戒行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行是菩提因,成就相好故。精进行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行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行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
十地者,欢喜地。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绍菩萨位,入圣众中。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断诸无明,灭三界贪,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菩萨登初地,修布施波罗蜜,故除灭三界之贪。
离垢地。菩萨于二地中,修四无量心,最胜寂灭断瞋等习。修一切行,所谓远杀离害,不与不取,简单来说,菩萨于离垢地,远离十种恶业,具足十种净戒。故此地菩萨,以具足尸罗波罗蜜,故身心寂灭。
发光地。菩萨入第三发光地,住无分别,灭无明暗。修行忍波罗蜜,得大总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焰慧地。菩萨于第四焰慧地,修行顺忍,断微细身边见。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难胜地。菩萨于第五难胜地中,以四无畏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别相,断随小乘乐求涅槃,修习禅定波罗蜜。
现前地。菩萨于第六现前地中,观十二因缘,皆由着我而起。修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得般若波罗蜜。
远行地。菩萨于第七远行地中,修无生忍,证法无别,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行于方便波罗蜜,善巧方便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不动地。菩萨住第八不动地,住无生忍,体无增减,断诸功用。此菩萨修愿波罗蜜,心心趣入一切种智,一切智智。
善慧地。菩萨住第九善慧地,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断无障碍。此菩萨得力波罗蜜。
法云地。菩萨住第十法云地,得大智力,能于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现身度生。
最后大庄严菩萨问佛说,昔日佛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日佛所说法有何不同,而佛独赞此《无量义经》,是甚深无上大乘之法,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
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众生之疑,犹如罗网,令众生不得脱离也。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佛赞大庄严菩萨善哉。因为所问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能利益安乐人天,拔众生之苦,乃至亦令未来世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此段文中,佛表明心。佛成道之处,称为道场。释迦牟尼佛之道场,即尼连河旁,菩提树下的金刚座。
端坐六年,世尊苦行六年,乃示现降伏外道,非真修苦行也。若喜乐大乘之菩萨,则见世尊端坐六年。世尊于菩提树下端坐,降伏魔军,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圆具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共人;天眼共天;慧眼共二乘;法眼共菩萨;佛眼唯佛独具,不共余乘。
佛以独具之佛眼,观一切诸法,知不可宣说。因为甚深无上的佛法,高深到不可思议。如果宣说,众生难以生信。因为众生性欲不同机感有钝有利,而佛法甚深,是故不便直说。于是因众生的性欲,作种种不同的说法。以往所说,只是权巧方便,未能直显真实之义。故曰四十年未曾显实。
佛具二智,实智与权智。昔日以权智为三乘人宣说方便教,今日始显发真实之相。因为昔日方便说故,所以三乘人得道便有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
佛称大庄严菩萨说,善男子,譬如水能洗除垢秽,无论井水池水江水河水,乃至溪渠大海之水,均能洗除垢秽。法水亦是一样,无论人天乘法、声闻缘觉乘法,乃至大乘法,均能洗除众生之烦恼垢秽。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善男子,譬如水性是一,而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这是用喻法性。因为法性能除众生之烦恼,了众生之生死,而三法四果二道各有不同。言众生之根性欲不等,故于一法性,所得各有不同。
如《法华经》〈药草喻品〉言,一云所雨,草树普滋,而所得不同。此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有差别也。虽一时等澍,一雨之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一味之水,被诸草木,随分受润,称其大小,各得生长。
三法者,如以上经文所言谛缘度三乘之法。四谛是声闻乘法,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六度万行是菩萨乘法。
四果者,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所谓二道者,虽未见经文说明,然寻经文之意,似是指声闻道与菩萨道而言。或者「二」有「差别」之意。
善男子,水虽俱洗者,用譬佛说法也。犹佛所说法虽能令一切众生得度,而离苦得乐程度各有不同。犹水虽俱洗,而江河井池所受各有不同。此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也。
初中后说者,佛初对五比丘宣说四谛法,中间为诸比丘及菩萨宣说十二因缘及六波罗蜜,及后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皆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解异,得法、得果、得道各异。
「善男子。我起树王诣波罗奈鹿野园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转四谛*轮时。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辩演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树王者菩提树也,世尊于菩提树下得道后,至鹿野园,与五比丘转四谛*轮。
阿若拘邻,阿若憍陈如也。五比丘者:一、阿若憍陈如,二、额俾,三、跋提,四、十力迦叶,五、摩男俱利。
佛成道后,向五比丘说四谛法,五比丘皆得度脱。然佛说法不二,虽对五比丘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五比丘因之得四谛法,成小乘果,得声闻道。
佛于中间向诸比丘及菩萨,说十二因缘及六波罗蜜法,而实亦是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诸比丘及菩萨,各得十二因缘法或六度法,各成中乘果或大乘果,各得缘觉道或菩萨道。
而今佛演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还是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而众生各各得法、证果、得道,各有不同。而佛实是圆音一演,无有二说。因为法本不二,机有阶降。以致法随机异,道因机差,差异在机而不在法也。佛心平等,犹一雨之普洽,而众生机别,致草木有大小也。故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不异语者,即初中后语无有差异也。
须知众生解异,非是佛语异也。众生得法得果得道异,非是佛语有异也。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以下佛自己解释,佛演说一法,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的事例。
鹿园初唱四谛法,而八亿诸天却因之发大道心。可见说法是一,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不同。
此后为诸众生演说甚深十二因缘法,而有无量众生亦因之发无上菩提心。可见虽演中乘法,而众生有得菩萨道者。何故说甚深十二因缘?佛于经中说,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故为甚深。声闻乘人因之得声闻乘道,缘觉乘人因之得缘觉乘道,菩萨因之得菩萨乘道,而佛因之得无上佛道,故曰甚深十二因缘。或住声闻,是说有些利根菩萨,因十二因缘发无上菩提心。有些钝根人,却因十二因缘得声闻乘道。
此后复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及华严海云,海云者是形容《华严经》之广大精深普洽广被也。
十二部经者,一、修多罗,二、祇夜,三、伽陀,四、尼陀那,五、伊帝目多,六、阇多伽,七、阿浮达磨,八、阿波陀那,九、优婆提舍,十、优陀那,十一、毗佛略,十二、和伽罗。
其中优陀那译为无问自说,和伽罗译为授记,毗佛略译为方广。十二部经中,唯方广是菩萨藏,其余十一部是声闻藏。然大小隐显,似亦不可定局,譬如十二部经,悉属修多罗,若言修多罗,即无大小之分。再者质实而言,十二部经虽方便施设,然无非在显方广之理。所以佛说,初演四谛及次演十二因缘,皆有发大道心者;后演方广大乘,亦有得声闻辟支佛果者。
「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因为这种原因,所以说法虽同,而义各别异。是故众生解异,得法得果得道亦各不同。
佛言,自从菩提树下得道以来,初起与五比丘说法时开始,以至于今日,都是在说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而众生得法得果得道各异。
苦、无常,局五阴法。众生五受阴,是苦是无常。而空、无我,通一切法。一切诸法性相,无非是空,无非无我。何故无我?以诸法缘生,既是缘生,必无自性。若法有自性,必不待缘生。故智者知诸法自性是因缘,而凡愚执因缘为自性。
既然诸法无自性,故知诸法无我。既然诸法因缘和合而有,故知诸法无我。以诸法无我,故知诸法皆空。所以空无我,通于一切法。故知四大五阴根尘器界,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乃至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以及佛法,悉空无我无有决定。以空无我无有决定故,始成其随缘而现。以随缘现故,乃有四大五阴根尘器界,乃有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乃有世间法出世间法,乃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佛法。如是一切法随缘幻现而悉空无我。正因其空无我,故能随缘幻现一切法。故曰万法繁兴而不有,毕竟空寂而非无。
法尔如是,性相皆然。所以一切诸法,非真非假非大非小,何以故?诸法性相空无我不可得故。
本来不然,今亦无灭,系借譬喻说也。如火本来未然烧,故今无灭。不然者用喻无生,意即本来不生,今亦不灭也。
一切法无相者,即空无我也。若法有相必然不空,若法有相必然有我。故一切法无相,即空无我义。
诸法性相,悉空无我。以空无我故,所以一切诸法,不来不去,乃至不生不灭。而众生迷惑,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生住异灭是有为法四相,而众生落于有为法中,所以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众生所以被四相所迁者,由于不如实知一切法空无我也。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佛不说二法,二法即是魔说。诸佛已证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即是真空义。真空之智,即是无相智、一相智。佛以无相智应一切,以一相智应一切。于一切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故无有二言。以是义故,佛是不异语者。
是故佛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所以,能以一音普应众声,普应众机。因为这种道理,佛之神通功德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一不碍一切,一切不碍于一。是故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如是一切无碍,周遍圆融。所以能一身示现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能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此即互摄互入,重重无尽,犹如帝网也。
那由他译为亿,有曰十万、百万、千万等不同。阿僧祇译曰无央数。恒河沙,譬如恒河之沙,其数无量也。
种种类形,是言无量种类也。于一一种类中又有无量之形。像这种神通功德之力,唯有佛与佛乃能究了,是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不是声闻缘觉二乘所能知道的。甚至亦非十住菩萨所能办到的。十住菩萨者,即十地菩萨也。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因这种一多无碍、周遍圆融的道理,所以《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文理者,教理也。《无量义经》,教理真而无伪,正而无邪,尊无过上。尊崇超过一切,无上之法也。此是过去现在诸佛之所守护,亦是未来诸佛必须守护的。一切诸魔外道,不能侵入。
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一切邪见略说有六十二种见。此诸邪见,不知五阴皆空诸法无我,而执五阴与我为实有,以执有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见生死。今谨依《大般若经》所开,及天台诸师所立,约略介绍六十二邪见,俾供参考。
《大般若经》依十四难,开出六十二邪见。凡外不识诸法真空义,计着五阴、神与世间为实有,致生六十二种邪见。
所谓神者,凡夫外道颠倒忆想,横计我人,名之曰神。并横计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国土世间,而为实有。不识诸法缘生无性,于是生以下诸邪见:
于过去世色受想行识五阴计着:一、常,二、无常,三、亦常亦无常,四、非常非无常。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于现在世计着:一、有边,二、无边,三、亦有边亦无边,四、非有边非无边。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于未来世计着:一、如去,二、不如去,三、亦如去亦不如去,四、非如去非不如去。如是四见,历五阴成二十见。
以上共成六十见,加上身神一、异二见,乃成六十二种邪见。
另外天台,及嘉祥诸师,于我见中,立六十二种邪见。外道计五阴及我为实有,于是成六十二邪见。
一计即色有我,二计离色有我,三计我在色中,四计色在我中。受想行识亦如是计着,于是成二十种见。经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成六十见。加上根本的断常二见,乃成六十二邪见。
总之,此六十二见,皆是有所得心。以有所得故,落入生死,故曰一切邪见生死。
《无量义经》文理真正,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无量义经》。
「佛说是已。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自然空中雨种种花。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旋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以下是动地与供养。震动有动起涌震吼觉等六种,佛说是《无量义经》时,有斯瑞应。
天优钵罗华,译青莲华。钵昙摩华,译赤莲华。拘物头华,译曰地喜华、赤莲华、白莲华、青莲华、黄色华等。分陀利华,正开敷之白色莲华。总之,以上四种华,皆属莲科。
娑婆世界如是供养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十方世界亦复如是,供养彼佛及彼诸菩萨声闻大众。此表佛佛道同也。
文义易解,不赘。
「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量义三昧。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
先明菩萨闻法得益,三万二千菩萨闻法后,得无量义三昧。《法华经》云,佛为诸菩萨说《无量义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然后便宣说《妙法莲华经》。今在会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均得无量义三昧,可见其成就,实甚殊胜。
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法总持,陀罗尼译曰总持。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第一个转字,是自己已得,复转示他人名曰「转」。
*轮者,无生正观,为之轨则名法,流演圆通,无过不摧名轮,故曰*轮。
至于不退二字,是说于法不退失也。故已得永无退失,便称为不退。得无数无量陀罗尼,约是九地菩萨。转不退*轮,唯佛一人。然十地既受佛位,当知亦能随顺而转。故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轮者,应在十地。
「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闻佛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
次说四众弟子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闻法得益。前说菩萨得大果益,今说四众等得小果益。以上已有解释,今不重述。
「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后明四众弟子等中,亦有得大果者。其中有得菩萨无生法忍者,亦有得一陀罗尼,乃至百千万亿陀罗尼者。甚至有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者,同时皆能随顺转不退*轮。
并且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以上明菩萨摩诃萨,及四众弟子等,闻佛说《无量义经》以后,各各皆得不同的益处。
- 上一篇: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
- 下一篇:无量义经略解 十功德品第三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