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
德行品第一
此品在赞佛之德行也。身语意三业清净曰德,以清净三业施于众生成就一切事功曰行。众生若能清净身语意,十恶不犯,便可与佛齐德了。
佛于无量劫修积德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实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尚是略说,若具足说,佛为大菩萨示现无量相,相具无量好。佛以清净法身,为众生示现无量色、无量形、无量相、无量好。所谓空性随缘现,无量相具足。所以经云:「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此是证信序,悉是结集经人语,俾取信于后人也。
如是佛所说,明非我结集经人信口而说者。同时佛确如是而说,我记忆无谬也。我亲从佛处听闻,非道听途说者也。故曰如是我闻。
佛法流布十方,不便以一国之年代记载,故以「一时」代表之。
佛即释迦牟尼佛也,是说法之主。此经为释迦牟尼佛所说,非余佛所说也。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说法之处。王舍城在中印度摩竭陀国,频婆娑罗王时,自上茅城迁来此处。以王舍于此,故曰王舍城。
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第一座即耆阇崛山,即灵鹫山是也。有云其山顶形似鹫鸟,有云山中多鹫,故名灵鹫山。山在王舍城东北方,世尊居此山中说法最久。
比丘是出家受具的男众,比丘尼是出家受具的女众。比丘有三义:一、乞士。二、破恶。三、怖魔。
大比丘之「大」,亦有三义,即大多胜。大者,言其道德尊崇,在声闻有学中最尊最极。多者,言其学问深、识见多,精通内外经典。胜者,言其得佛教法,知见正真,胜过九十六种外道。
众者,僧伽也,僧团也,和合众也。如是比丘,有一万二千人在一起。
菩萨摩诃萨,具称应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者觉也,萨埵者译为有情,菩提萨埵即觉有情。此有二义:一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二者,菩萨自觉,复能觉悟其他的有情。
自觉是上求佛道,觉悟其他的有情是下化众生。故菩萨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
菩萨上求佛道是智,下化众生是悲。菩萨以智导悲故不住生死,以悲导智故不住涅槃。所谓行空不证者,悲导智也;涉有不著者,智导悲也。
所谓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萨者,即大菩萨也。如是大菩萨,计有八万人。
「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
次言天龙八部及与四众弟子。天趣与龙,众所易知,不赘述。夜叉译为捷疾鬼。干闼婆译曰香阴,食香资阴也,乃帝释天之俗乐神。阿修罗,译曰无端、无酒、非天。阿修罗瞋心特重,喜与天战。有四种阿修罗:一、卵生,鬼道摄;二、胎生,人道摄,居地下大窟中;三、湿生,畜生道摄;四、化生,天道摄。
迦楼罗即金翅鸟,两翅伸张相去三百六万里。阎浮提只能容其一足。命终后发火自焚,身肉消散,唯心不坏,青琉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用为髻中之珠。
紧那罗,旧译为人非人,新译为歌神,帝释之歌神也。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也。
此言诸比丘,即一般比丘也,不同以上之大比丘。比丘是男众,比丘尼是女众。优婆塞是在家受五戒的男众,优婆夷是在家受五戒的女众。此出家在家男女二众,是佛的四众弟子。
「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金轮银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各与眷属百千万数而自围繞。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繞百千匝。烧香散华种种供养。供养佛已退一面坐。」
转轮王于人寿增劫时出现于世。人寿增至二万岁以上,直至人寿减至八万岁时,此其间转轮圣王出现于世。良以众生善根福德俱深厚故。转轮王有四种,即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金轮王主宰四部洲,银轮王主东西南三部洲,铜轮王主东南二部洲,铁轮王主南瞻部洲。转轮王有七宝,即轮宝、珠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玉女宝。
国王是指诸小国王。以及王子国臣国民。士即是人也,男人曰国士,女人曰国女。
世间长者,须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具威仪也。五、智慧甚深。六、耆年岁长。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绕百千匝者绕佛也。绕佛者,表敬慕于佛也。或者有人怀疑若绕佛百千匝,岂不费时太久吗?须知佛有神力,能令长时化短,令众生觉得只是须臾顷。
烧香散华作供养也。种种供养略说有其三种:一、敬具供养,如烧香散华等。二、资生具供养,如四事供养等。三、庄严具供养,如幢旛宝物等供养。或说十种供养,即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旛、衣服、伎乐、合掌。或说财、法、观行等供养。
「其菩萨名曰文殊师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无忧藏法王子。大辩藏法王子。弥勒菩萨。导首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花幢菩萨。花光幢菩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常精进菩萨。宝印手菩萨。宝积菩萨。宝杖菩萨。越三界菩萨。毗摩跋罗菩萨。香象菩萨。大香象菩萨。师子吼王菩萨。师子游戏世菩萨。师子奋迅菩萨。师子精进菩萨。勇锐力菩萨。师子威猛伏菩萨。庄严菩萨。大庄严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前文略举菩萨数为八万人。今举八万菩萨之上首,以代表之。
法王子是菩萨别称,从佛法化生,并能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曰法王子。如是等菩萨共有八万之数。
「是诸菩萨。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晓了分别性相真实。有无长短明现显白又能善知诸根性欲。以陀罗尼无碍辩才。请佛转*轮。随顺能转。微渧先堕以淹欲尘。开涅槃门扇解脱风。除世热恼致法清凉。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然苦聚日光。尔乃洪注无上大乘。润渍众生诸有善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发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时节。扶踈增长大乘事业。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住快乐微妙真实。无量大悲救苦众生。是诸众生真善知识。是诸众生大良福田。是诸众生不请之师。是诸众生安隐乐处。救处护处大依止处。处处为众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而作眼目。聋劓哑者作耳鼻舌。诸根毁缺能令具足。颠狂荒乱作大正念。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调御大调御。无诸放逸行。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师子勇猛威伏众兽。难可沮坏。游戏菩萨诸波罗蜜。于如来地坚固不动。安住愿力广净佛国。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是不思议功德。」
这一大段文,是赞菩萨有如是之功德。
大士是菩萨的别称。破无明见法性之菩萨曰法身大士。初地以上之菩萨,即名法身大士。这八万菩萨,悉已破无明证法性矣。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之所成就,是言这八万菩萨皆已成就五分法身。
远离过非,持戒功圆,证得法身本来清净,曰戒法身。
心住实际,除灭一切妄想分别,证得真心体寂,自性不动,可成就定法身。
如实知见,契会中道,证得真心体明,自性无暗,可成就慧法身。
解脱者离缚义,离生死义。若证得自体本来无有生死,无有诸累,如是可成就解脱法身。
彻证实相,如实知一切法本来无染。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并知一切三乘人之所证所得,是名解脱知见法身。
虽然小乘人亦证五分法身,然质实而论,唯佛一人以后得智彻证五分法身也。
其心禅寂,常住三昧。三昧者定也。小乘人有入定出定,大乘人无有出入。以行住坐卧一切时中,无非是定也,故曰常住三昧。
以其心常寂定故,所以能恬安淡泊无为无欲。以无为无欲故,于是一切颠倒乱想不能入。因为定力所持,所以其心能够静寂清澄,而其志虑玄通无碍,虚漠无着。如是纵经亿百千劫,总是妙湛寂止,不动不摇。
无量法门悉现在前,是智慧通达,亲证无量诸法,故曰悉现在前。
是等菩萨摩诃萨,以大智慧悉能通达诸法。菩萨智慧真正明了,如实知诸法悉以无性为性。以诸法无自性故,所以得随缘幻成诸相。而诸法相随缘幻成,幻成之相定无自性。菩萨如实知无性幻有,故能于一知无量。菩萨如实知诸法幻有无性,故能于无量知一。如是性相真实,无有颠倒。一切有无长短等诸法相,无不显现明了。
如是八万大菩萨,悉能晓了五乘众生之根性欲。有云过去者名根,现在者名欲,未来者名性。有云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深心所著名根。
所谓根者,众生之根机也。众生根机有上中下之分,如利根者称上根,钝根者称下根,中庸者称中根。再如信进念定慧等五根皆是。
性名积习,积习既久,于是成性。所谓欲者,系信喜好乐之谓也。如有好五欲者,有好名闻者,有好世间财利者。再如有好出家修道,有好持戒,好信,好施,好头陀远离,好禅,好智慧,好多闻,好毗尼;凡夫之人好淫怒痴等,皆名为欲。
若略明欲与性之分别,或时欲随性而作行,或时习欲而成性。性名染心,欲名随缘,是其大略分别也。
菩萨既已深知众生之根性欲,于是以陀罗尼力,与无碍辩才智慧,请佛为众生转*轮,同时菩萨自己,亦能随顺为众生说法。
陀罗尼译曰总持,总持者,能持诸善,能遮诸恶也。陀罗尼有四种,即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咒陀罗尼。
无碍辩才亦有四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菩提心中摄无量法义,名义无碍辩智。一切无量诸法,悉入菩提心,是名法无碍辩智。实无文字,而说文字,是名辞无碍辩智。不可说法,说不断绝,是名乐说无碍辩智。
微渧先堕,是说请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萨先随顺说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堕。
开涅槃门扇解脱风。无生无灭名曰涅槃,离苦得乐名曰涅槃,得安隐处名曰涅槃,离惑业苦息诸尘劳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经》略云,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
所谓解脱者,远离一切系缚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脱。解脱者是无为法,无为法者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所谓有为法者,是有生住异灭相也。解脱者不生不灭,故非有为法。如是之法,名曰如来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解脱也。
《大般涅槃经》有云,无疾病即真解脱,无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脱。解脱者名无动法,解脱者名不可取,解脱者名一味,解脱者名清净,解脱者即是平等,解脱者名无异处,解脱者名到彼岸,解脱者除诸烦恼,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解脱者离我我所,解脱者无所畏,解脱者伏诸放逸,解脱者名寂静纯一无二。……
所以菩萨随顺佛意,展转流布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堕以淹息众生之欲尘,以待佛法雨普滋。先开涅槃之门,扇解脱之风,俾导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除世热恼,世间之法,烦躁恼乱众生之心。菩萨先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以除其烦恼,俾能获得佛法之清凉。
次降甚深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世「生」。现在世「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
所以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是现在世果。由过去世之惑业,而有现在世之苦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果。由现在世惑业,而受未来世苦果。
佛于《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其义甚深。观十二因缘智慧即名中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并说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佛性了了,以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今经云,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然苦聚日光。炽然者,生死也。苦聚日光,是形容众生生死之苦报,犹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萨先降微渧而随顺说法,示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也。继降十二因缘法雨,洒灭无明老病死等惑业苦也。
尔乃洪注无上大乘以下,是言终于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诸众生善根滋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沤和也。智慧日积月累而增长,方便因时节因缘而成就。所谓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样子。终于大乘事业,繁茂而兴隆。令诸众生疾成无上菩提,常住于快乐微妙真实的境界。
如是菩萨,以无量大悲救拔苦恼众生。是诸苦恼众生真正的善友,是诸众生良佑福田。纵然众生不祈请,菩萨亦自动为其导师。令诸众生获得解脱涅槃,是诸众生安隐无烦恼快乐之处。是诸众生救护之处,为诸众生作大依止处。
是诸菩萨,在在处处能为众生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与生盲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后失明之谓。生盲者,是出生即无目也。菩萨为生盲者,而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云劓者,即指无鼻者言。菩萨能为聋劓哑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诸根毁坏缺损者,均能令彼具足。
颠狂荒乱者,是指邪见炽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萨均能令其获得正念。
如是菩萨是船师大船师。所谓船师者,商人出海寻宝,必须要有船师为其良导,否则便有迷航的危险。菩萨导诸众生出苦得乐,犹如船师一样。运载众生渡生死河,而登涅槃彼岸。
医王大医王。佛是大医王。云何为大医王?佛以四事称为大医王。云何四事?一、佛如实知众生病苦。二、佛知众生病之原因。三、佛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而授药。四、佛知众生病已愈。以知众生病苦,于是令众生知苦。以知众生病因,于是令众生断集。以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授药,于是令众生修道。以知众生病之愈,于是令众生证灭。佛以此四事,故称大医王。
所以是等菩萨,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乐服。
所谓调御,是以喻立说,犹象马之调御师也。以调御功德,能令刚强难调众生,离诸放逸,归向佛道。所以说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师子是百兽之王,能伏众兽。菩萨亦复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为一切邪外所沮坏。
游戏菩萨诸波罗蜜,游戏有无碍意。言是等菩萨,于诸波罗蜜,均能无碍也。诸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也,即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说十波罗蜜,即于六波罗蜜外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菩萨于是诸波罗蜜,均能游戏无碍。
于如来地坚固不动。于无上佛地,均能坚固不动,不退不失。
安住愿力者,均能安住于大悲愿力,不为外境破坏。广净佛国土,菩萨自不为粗业,亦教众生不为粗业,是谓净佛国土。
何谓菩萨粗业?起贪瞋痴是菩萨粗业,堕二乘地是菩萨粗业,取着于相是菩萨粗业。菩萨于佛土内,自不起贪瞋痴,亦教他不起贪瞋痴,是净佛国土。自不堕二乘地,亦教他不堕二乘地,是净佛国土。自不取着于相,亦教他不取着于相,是净佛国土。
如是等菩萨,不久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是不思议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连。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弥多罗尼子。富楼那。阿若憍陈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忧波离。侍者阿难。佛子罗云。忧波难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阿周陀。莎伽陀。头陀大迦叶。忧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如是等比丘万二千人。皆阿罗汉尽诸结漏无复缚着。真正解脱。」
以上赞毕诸大菩萨,今复称诸大比丘僧。
阿罗汉者,断尽见思,空人我执。缘外求空,以空为真,出三界证清净无际,得无漏偏真智,入有余涅槃。灰身灭智后,入无余涅槃,名阿罗汉。
尽诸结漏,结是烦恼总称。是等阿罗汉,均已尽见思烦恼。所谓漏者,凡生三界之内,皆谓之漏。无复缚着,一切烦恼缠名缚。凡夫具足诸烦恼名曰具缚。今此阿罗汉无复烦恼缠缚,一心清净,于一切世法,亦无染着,真正获得解脱。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坐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繞百千匝。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于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娱乐于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此经由大庄严菩萨发起请问,大庄严菩萨普观大众,见大众均已一心恭敬,于是与八万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恭敬问佛。请法之先,先作供养。
所供养天百味之天厨妙供,令人见色闻香,不待食用即得饱满。幰者,车幔也。
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双膝落地曰长跪。
一心者,清净一心,专致一念也。偈者偈颂也,四句为一偈。十二部经说偈颂有二种,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译曰孤起颂,用以赞佛功德,不重颂长行文。祇夜译为重颂,用以重颂长行。此处偈颂,属于伽陀。
「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着
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虑凝静意灭识亡心亦寂
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
大哉大悟大圣主者,称赞于佛也。身心清净无有染着,故曰无垢无染无所着。佛亲证心性虚寂,清净无极,故名无所着等正觉。
天人象马调御师,佛者天人之师。因为余道众生闻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众生闻法,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佛为天人师。
佛道犹如春风化雨,普苏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风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静,而情复淡泊,志虑凝静。
意灭识亡心亦寂,第八识曰心,第七识曰意,第六识曰识。第七识、第六识唯有生灭,而第八阿赖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灭。何以亦生亦灭?因为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不灭合故。何以亦不生灭?因为阿赖耶即如来藏故。如来藏者,唯不生不灭也。佛已彻证清净法身,故心意识俱已虚寂。
永断梦幻虚妄的思、想、念,于一切法无所着也。愿求曰思,取相曰想,追忆曰念。佛成等正觉,于一切法无所着,故于一切法无有愿求取相追忆也。
无复诸大阴界入。诸大是地水火风四大,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如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佛证大觉,悉已如实而知,故无诸大阴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
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
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
此三偈赞佛法身,诸佛法身清净不可思议,等同虚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相非无相,非名非无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无。言其有却是无踪无迹,论其无却是横遍竖穷。
所以偈颂赞曰,其身非有亦非无。因与缘是为生相,自他者和合也。总之,因缘与和合悉为生相,佛法身无生无灭,故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言法身无相也。
佛法身无为,故非出非没非生灭。有为法始具出没生灭等相也。
佛身语意至极清净,无造业故,故曰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言佛法身离一切相也。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所以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样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言佛法身清净也,无相也。
「戒定慧解知见生三明六通道品发
慈悲十力无畏起众生善业因缘出」
此言佛之法身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生,所谓五分法身是也。
三明者,在佛曰三达,在阿罗汉曰三明。不过此处之三明,乃用以赞佛也。所谓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谓之三明。《大集法门经》说,三明者宿命智明、众生生灭智明、漏尽智明。实是名异而义同也。
六通者,六种神通也。三乘圣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种神通者,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所以三明者,实即六通中之漏尽、宿命、天眼三通也。天眼通于未来无碍,宿命通于过去无碍,漏尽通于现在无碍。
道品发是言由三十七道品所发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众药和合,能疗一切众生病。无论大乘小乘,皆修三十七道品。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有余涅槃。菩萨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无上菩提。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即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等。
所谓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谓戒者,正语正业正命也。
所谓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若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止住,是时名为四念处。若能破邪法,而于正道中行,是名四正勤。若能摄心,安隐于缘中,则名四如意足。若软智心得故,名五根。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于修道用故,名七觉支。于见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见道所修。质实而言,一切圣者所通行也。七觉支是修道位所修者,而念处、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应为八正七觉。今按七觉八正排列,系循数字而说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处起以至五力,可谓世间法。七觉支八正道,始为出世间法。道品略说如此。今赞佛证无上菩提,皆由道品而发也。
慈悲者,略言四无量心也。四无量心者,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此四者,皆为度生而发。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种智力:一、知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五、知他众生种种欲。六、知世间种种无数性。七、知一切道至处相。八、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碍。十、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
是为略说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论》二十四有广说。
无畏者,四无畏也。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佛之四无畏智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众生善业因缘出。佛之出现于世,及住世之久暂,皆由众生善业因缘所感。昔须扇多佛,因众生善业因缘不具,无人请佛说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灭。释迦如来出现于浊恶之世,故寿促八十。弥勒寿八万,弥陀住世无量寿,皆众生善业因缘之所感也。
「示为丈六紫金晖方整照曜甚明彻
毫相月旋项日光旋发绀青顶肉髻
净眼明照上下眴眉绀舒方口颊
唇舌赤好若丹果白齿四十犹珂雪
额广鼻修面门开胸表卍字师子臆
手足柔软具千辐腋掌合缦内外握
臂修肘长指直纤皮肤细软毛右旋
踝膝不现阴马藏细筋锁骨鹿膊肠
表里映彻净无垢净水莫染不受尘
如是等相三十二八十种好似可见」
以上颂偈,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大人相,转轮圣王亦有,不过粗而不显。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手足缦网相,六、足根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纵广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圆满相,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广长舌相,二十八、梵音深远相,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顶成肉髻相。
今经所说,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项日光,三、旋发绀青,四、顶肉髻,五、净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绀绀舒,八、方口颊,九、唇,十、舌赤好若丹果,十一、白齿,十二、四十齿如珂雪,十三、额广,十四、鼻修,十五、面门开,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师子臆,十八、手足柔软,十九、具千辐轮相,二十、腋,二十一、掌合缦,二十二、内外握,二十三、臂修,二十四、肘长,二十五、指直纤,二十六、皮肤细软,二十七、毛右旋,二十八、踝膝不现,二十九、马阴藏,三十、细筋,三十一、锁骨,三十二、鹿膊肠。
八十种好者,是详细分别三十二相也。云何八十种好?一、无见顶相,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纹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纹明直,三十六、手纹长,三十七、手纹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如净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目广长,五十五、孔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周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
无相之相有相身众生身相相亦然」
实无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称其相好者,言报身也。佛之报身,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也。今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随众生心量略说耳。
佛之化身,随众生根机,现有胜有劣。根熟众生,于佛化身得见相好,根劣众生则不见相好。相好之有无,非关佛身,皆以众生之根机有见不见耳。同于一法会中,大菩萨有见无量由旬高大佛身,圣弟子有见丈六金身相好圆满,凡愚之人,仅见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会众,有见佛身金色,有见佛身银色,有见佛身琉璃色,佛以一身,令众生各见不同。故佛身是一,机见差别也。
所谓诸佛法身无相,非是于相以外,另有无相身也。而是相即无相,以法身清净故,平等故,不二故,无分别故,不可得故,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故。所以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人于报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着相。不知报身者,乃报法身也,化身者,乃化法身也。
何故报化身悉是法身?因为报化二身,悉是因缘所现,因缘现法,法性必空,若法性不空,勿须待因缘而有。今报化二身法性实空,空即法身,故报化二身者,实即法身也。
然菩萨如实知法性空,却于性空不取相心着。若菩萨于空取相心着,便是邪见。若如实观空,不取相心着,是随顺佛道。取相心着,便是偏空者流。故佛对钝根者说一切法空,佛对利根人说诸佛相好光明。因为法身即报化,报化即法身。若坏报化,即坏法身也。
所以而实无相非相色,一切有相眼对绝。此言法身无相,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凡一切眼对之相色,悉空寂无有,以一切法性空故,所以说,一切有相眼对绝。
无相之相有相身,是言法本无相,而能现诸相。犹如法身本来无相,然由法身起报身,由报身起化身,故能现报化身相。故曰无相之相有相身。
众生身相相亦然,众生之身相,悉是因缘而有,其性实空。故与诸佛法身原无有异。所以《维摩诘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能令众生欢喜礼虔心表敬诚殷勤
因是自高我慢除成就如是妙色躯
我等八万之等众俱共稽首咸归命
善灭思想心意识象马调御无着圣
稽首归依法色身戒定慧解知见聚
稽首归依妙幢相稽首归依难思议」
能令众生欢喜礼以下,是言佛具相好,是为了度化众生,令众生欢喜礼敬,虔诚殷勤向于佛道。如此则可除众生之我慢。为了这种原因,所以佛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稽首归命于佛。思想心意识,前已解释。象马调御无着圣,赞佛功德,观文易明。
归依法色身者,归依佛之法身也。归依色身,实即归依法身也。戒定慧解知见,是言五分法身也。
妙幢相与难思议,皆赞佛之辞也。
「梵音雷震向(响)八种微妙清净甚深远
有闻莫不心意开无量生死众结断
有闻或得须陀洹斯陀阿那阿罗汉
无漏无为缘觉处无生无灭菩萨地
或得无量陀罗尼无碍乐说大辩才
演说甚深微妙偈游戏澡浴法清池
或跃飞腾现神足出没水火身自由」
如来具八种音声,即一、极好音,二、柔软音,三、和适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误音,七、深远音,八、不竭音。此八种音声,微妙清净甚深远。
四谛是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因为是圣者所修,故名圣谛。如果无有修德,仅具其相,则仅名四谛,不名圣谛。
四谛之相者,苦是逼恼相;集是招感出生相;灭是寂灭相可证涅槃;道是出离相可修相,由此能出生死证涅槃。苦圣谛者,以知见苦故而修于道。集圣谛者,以断烦恼集故而修道。灭圣谛者,以证寂灭故而行道。道圣谛者,修行于道。
云何见四谛?经云,若见一切法不生,即见苦谛。若见出生一切法消灭故,即见集谛。若见最上涅槃,一切寂静法相,即见灭谛。若见究竟一切法性,即见道谛。此是约大乘义说。
经云,有苦有谛有实。直论其苦事,例如一切逼恼之事,即名之苦。于苦中因缘有无,其相不谬,名之曰谛。例如造苦因即受苦报,不造苦因即无苦报。法相不差不谬,名之曰谛。然若穷其本性,诸法悉毕竟空寂灭相,于毕竟空中,一切法非有非不有,名之为实。
六度者,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度、般若度。六度摄于三学,布施、戒、忍辱,此三度为增上戒学。禅是增上心学。般若是增上慧学。精进一项遍于诸度。
六度各三种差别,布施有三种差别:法施、财施、无畏施。戒有三种差别:离诸恶行戒、修诸善行戒、利益众生戒。忍辱有三种差别:于诸恶忍、于诸苦忍、于诸法忍。精进有三种差别:发起精进、修行善法精进、利益众生精进。禅有三种差别:对治烦恼受乐行禅、起诸功德禅、利益众生禅。般若有三种差别:观世谛般若、观第一义谛般若、观利益众生般若。
十二因缘如前释,不再重复。
随顺众生心业转,此四谛六度十二因缘法,皆随众生之心业而转。对下根人转四谛法,对中根人转十二因缘法,对上根人转六度法。令众生闻法后,莫不心开意解,断除生死之结。
有的闻法后,得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此是声闻乘人,因闻四谛法而得道者。
无漏无为缘觉处,是言缘觉乘人。缘觉乘人,因十二因缘而得道。声闻乘人循乎理教,缘觉乘人因于教理。而理者,有佛无佛其理不异,理不因有佛而增,亦不因无佛而减。缘觉乘人因理悟道,生于佛世固可悟道,生于无佛世亦可悟道。以有佛无佛理不异故。
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而悟道者,名为缘觉。生于无佛世,因理而悟道者,号曰独觉。
无生无灭菩萨地,是言大乘菩萨,闻佛说六度而悟道者也。
或得无量陀罗尼下,系赞菩萨之功德也。或得无量陀罗尼,或得无碍辩才,或能演说甚深妙法,悉皆游戏无碍于甚深法海。
最后两句是赞菩萨之神通。声闻缘觉止于自度,而菩萨功德在于度众生。自无量陀罗尼,以至于出入水火身自由,皆是赞菩萨度生之功德也。
诸大菩萨,具足六通,以神通力普现十方,于十方世界普度一切众生。此是诸大菩萨之所能,非声闻缘觉乘人之所能也。
「如是*轮相如是清净无边难思议
我等咸复共稽首归依*轮转以时
稽首归依梵音声稽首归依缘谛度
世尊往昔无量劫勤苦修习众德行
为我人天龙神王普及一切诸众生
能舍一切诸难舍财宝妻子及国城
于法内外无所悋头目髓脑悉施人
奉持诸佛清净戒乃至失命不毁伤
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瞋
历劫挫身不倦惰昼夜摄心常在禅
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于法自在为法王
我等咸共俱稽首归依能勤诸难勤」
此赞佛德也。言佛转*轮,能度三乘人,其相如是。清净功德,难思难议。我等八万菩萨众,归依*轮转以时。转以时者,佛转*轮度众生,犹及时之雨也。
梵音声、缘谛度,皆赞佛*轮也。菩萨稽首归依于法也。
世尊往昔无量劫下,赞佛往昔修菩萨道时,难舍能舍,难行能行,勤苦修行诸波罗蜜也。
于法内外无所悋,内舍头目髓脑,外舍财宝妻子及国城。悉为济度众生,无有悋惜。此布施波罗蜜也。
为度众生而受持诸佛净戒,纵至失命,犹不毁犯于戒。此言净戒波罗蜜。
若人刀杖来加害,恶口骂辱终不瞋,是赞佛具足忍辱波罗蜜。历劫挫身不倦惰,是赞佛具足精进波罗蜜。昼夜摄心常在禅,是赞佛具足禅定波罗蜜。遍学一切众道法,智慧深入众生根,是赞佛具足般若波罗蜜。
由于佛具足诸波罗蜜,是故今得自在之力,于法得大自在为法中之王。是故我等归依能勤诸难勤。
- 上一篇:无量义经略解 解经题
- 下一篇:无量义经略解 说法品第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