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智慧 之 修行
静思、智慧、爱
卷二 智慧 之 修行
9.修行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作未办
假若有一天,我们的亲人说:「啊!可能再没有几日我就要『走』了!」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很痛苦,这就是亲情难断、亲情产生的烦恼。别说亲情难断,有时候我若说:「我觉得自己最近身体很不好,到底我还剩多少时间……?」有的人一听眼眶就红,这也是情未断啊!这就叫做「悲感」,虽然时间尚未到,我只是这样说说而已,你们就产生一种「此时就将要舍离我」的感情,这都是「所作未办」——修行的境界尚未很透彻,还无法解脱。
修行就是要修得来去自在,连亲情都要看得很透彻,缘聚的时候,大家相处在一起,互相鼓励,彼此敬爱;该去的时候,我们也要洒洒脱脱、自自在在地去。
有的人会问我如何解脱舍离亲情的痛苦?我就说:「只要看得开,就能够解脱;若不能看开,还是一样痛苦。」我也有亲情,但是我的看法与你们不同,你们用感情把病人拖住,既割不断又靠不近,对他本身而言也是很痛苦的,设若我们能洒洒脱脱地说断就断,以智慧的利剑斩断情丝,该断之时不要藕断丝连,就能彼此解脱了。
留不住的生命,若勉强用情将他绑住,不仅对方痛苦,自己也被情束缚。
例如在我的生父往生后,经过两个多月,我的一个弟弟也忽然往生了,我并没表现出异样,大家也不知道某人怎么了,即使是精舍里也无人知道。当时我接到电话传来的噩耗,还很平静地对家人说:「该来就来,该去就去,你们要看得开。」去者无法挽回,看不开又能怎么样呢?谁人无亲?何人无情?但是这分亲情我们必须看开,一旦看开,就能放下、祝福他;看不开的人,哭哭啼啼影响了全家人,阴气沉沉的,对往生者到底有什么好处?就佛法而言,一面希望他解脱,一面又用烦恼情缚拉住他;像这样,如何解脱呢?
放掉依赖心
有一种人在深入佛法后,即能接受佛陀的教导,用心体会人间万象,虽然还有一些疑惑,但是一见到佛将入灭,他们能够忽然觉悟——人生无常。佛陀常常说「无常」,但是他们没有亲眼见到这种境界,所以无法了解无常的境界究竟如何。不过一看到佛将灭度,他们就马上能开悟——凡是有此人身,即使是修行高深如佛陀的境界,也会有寂灭的情形。
另外,也有一种人,佛陀还在他身边时,会有一种「常」的依赖感——即使今天没听懂,明天佛陀再继续说就可以再听到了;今天修得不好,还有明天、后天,甚至下个月、下一年……,所以他们仍有一种依靠的心理。直到佛将入灭时,他们一看到佛陀在弥留时期,就振作自立起来,佛陀对他们做最后的交代时,弟子们才深深觉悟,不敢再有依赖心。
所以说:「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好象晚上忽然看见一道电光,点亮他们心中的慧灯。过去内心的慧灯一直无法点亮,为什么无法点亮?就是依赖心,
有依赖心的人一定很多,这些人认为反正佛陀在自己的身边,今天没有听到佛法,还有明日。当佛将临终、快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们才赶紧自我警觉;此时此刻若不好好听法,好好奉行佛法,一旦时机过去,以后就没机会了。所以,他们内心的慧光忽然间发亮、觉悟了。
因此,佛陀说众生业重啊!他无法现身长留人间,否则佛将永远住世,因为众生业很重,又有依赖心,所以他宁愿缩短年龄,与我们相同的寿命,如此大家才会知道佛是宝贵的。
有时候我也会感叹地说:「让我去了再来吧!今生此世没有人需要我,说不定来世之人会需要我。」这与佛陀当初宁愿缩短年龄的心境一样啊!
珍惜眼前
世间人常常在人往生后,才在口头上歌功颂德,要不然就是用文章来表扬他,而他在世时却不知珍惜。
人就是这样,物以稀为贵,得不到的东西才会觉得宝贵;若常常看得到、听得到,就不觉得宝贵了。
所作已办
有一种人已经修行至深刻体会无常的道理,因为跟随佛陀已久,佛所说的教法他都了解,世间有生就有死,死是一种解脱,所以他视死如归,不觉得佛陀入灭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已经把感情之事处理得很妥当,所以不会感到非常痛苦。
「但作是念:世尊灭度,一何疾哉!」他只是觉得佛为什么这么快就灭度了。其实,佛并没有灭度啊!佛陀会倒驾慈航,这一期的寿命舍去之后,他还是永远住于人间,即使去了,又会再来,佛并没有灭度。
佛与我们一样也必须生活,肚子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服、疲倦时要休息、寿命终了就要离开人间。我们不可将佛陀神化,不要认为佛是神,事实上佛不是神,那佛是什么呢?是圣人!佛是真真实实的人,只是他的境界与凡夫不同,因为:
第一、佛有智慧。
第二、佛有仁德。
第三、佛陀福慧具足。
佛是位完人——完美、圆满的人。
和而不同
聪明与智慧不同,聪明的人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爱自己,不爱别人;他只会对人不满意,不会原谅他人、容纳他人。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君子的心量很大,能够包容普天下的众生,只要看到别人欢喜快乐,他时时刻刻都能表现一分和气的形态,这就是智慧,也就是宽宏大量。
而小人却是「同而不和」,所谓「同而不和」是说他只在乎自己,认为只要能使自己高兴,不管是否利益众生,只顾自己兴趣就要拚命去做,不断争取;完全都说自己对,别人绝对是错的。自以为是,所以无法与大家和睦相处。
利人利己
相信很多佛教徒都会认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了生脱死」,为求往生西方,离开三界,脱离六道;其实学佛如只抱持这种观念,那就不算是真正学佛了。学佛是要学不计较、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见解,因为有正确的思惟,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凡事要学得一切正确,就必须尊师、敬师、从师而学。
现在是末法时代,现代的人世智辩聪,满口高论,做起事却又斤斤计较,多数人只懂理不懂事,他们所知道的道理很多,但碰到人与事时却又无法调理应对,这就是凡夫心。我们应该要有圣人包容万物宽大的心胸,才能心境超脱,如果没有这分宽大的心胸,尽管再怎么拜佛,还是会堕入魔道。
什么是魔道呢?也就是一个人虽然修行得很认真,表面上看来甚有修持,但他的心还是无法离开执着烦恼,这就是魔道。修行并不是为了逃避,也不是为了自我,我常说佛陀是为众生而来人间现相修行而成佛的;如果没有众生的苦,他不用去修行;如果不深入人间救济众生,也无法成佛。所以,要修行必须先去利人才能利己;要利己就必须先利人。
持戒
戒分好几种,有在家五戒、菩萨戒;出家沙弥十戒、式叉摩尼六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甚至五百戒。而在所有的戒当中,最根本的是五戒。五戒是佛教徒共同持守的戒。戒者,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
摄持五根
佛陀说:「比丘啊!你们既然都已听闻佛法,受持戒法,就应该好好摄持五根。」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眼能看一切的境界。我们的心念是因为眼着色,眼睛看了色(外相)而起分别心,一切的烦恼苦果,也就由此而生。眼根着色,欲心就没有止境,所以,我们应该好好控制眼根。
耳是用来听的。起心动念的另一因素是因为常听到一些外在的声音。如能常听闻佛法,就可陶冶身心,使它清凈。如常在歌台舞榭中,心念就会受到污染,鼻、舌、身同样也容易受到外境的感染。
学佛的人一定要控制眼、耳、鼻、舌、身,不要放纵五根。放纵五根,就容易受染着。所以,佛陀常告诫我们:「勿令放逸,入于五欲。」什么是五欲呢?就是色、声、香、味、触。五根对上五尘易生执迷,所以我们要好好警惕自己。要知道,身等诸根是要给我们用来完成修行功德,如果贪于五欲,就容易造恶业;相反的,如能利用它来发挥良能,那么就是服务人群,行菩萨道。所以,佛陀一再教化我们,既然住于戒,就要常常制止五根,把握自己,身与心要常调伏,生活规矩不能有丝毫放逸。
守持规矩
「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牧童放牛时,常要拿一支鞭子在旁边看顾,不让牛只去侵犯别人所种的稻苗。
佛陀常把比丘(出家男众)比喻为牧牛的人。因为,比丘是一位大丈夫,出家是「大丈夫事」,一定要有毅力、勇气,除了要自修之外,还要担起如来的家业。而这支木杖是比喻戒律;要成就大丈夫相一定要持守戒律,戒体一失,慧命就难成。所以,佛陀教我们要遵守规矩。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佛法,好好守住自己的修持,不要侵犯自他的福德善根。
济贫教富
佛陀出现在人间是为了一人事,是什么大事呢?「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开示真理,让众生知道,人人都有与佛平等的佛性。众生烦恼的业报是来自一念无明,才会遭受很多苦难。佛陀慈悲谆谆开导示教,令人人启发大爱的精神,提起慈悲的意念,来救度众生。
约略而言,「慈」是给富有的众生,「悲」是给贫困的众生;这就是济贫教富啊!看到贫穷的众生,要能拿出同体大悲的精神,视他们的痛苦如我们的痛苦,设法去救助、帮忙,这就是悲悯心。相对的,我们对富有的众生要生出慈心,了解富有之因是由于过去生中曾做福业,既然存了这粒福业的种子,更要鼓励他,长久延续这分福业。
福就像是一把种子,我们要让他有再播种的机会,有播种才有收成。人生要存有这分助人为快乐之本的胸怀。富有的众生,往往在人间醉生梦死,有这分力量,却没有机会去做,为了延续他的福业善根,我们不惜辛苦地劝勉。所以说,慈是教富的方法,悲是救贫的力量。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慈悲的念力,用慈悲的愿行鼓励一切众生;如此,他的善因功德才能延续。所以,要时时警惕自己,好好照顾自己的善根,培养别人的功德。
败乱之始
佛陀说:「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假如放纵了五根,贪着五欲,眼看不当的色相,耳听靡靡之音,就会造成社会、家庭的不安,导致人心惶惶,危机四伏。
曾看到一则新闻——有位年轻人向他父亲说要结婚,他父亲说:你才二十出头,事业尚未有基础,要结什么婚呢?要知道,娶妻容易,养妻难。」这个年轻人又说:「那么,给我钱做生意。」他父亲说:「你一点社会历练也没有,应该先去让人家雇用,学一些经验再说。」这个年轻人因此对他父亲怀恨在心,有天晚上愈想愈气,竟趁父亲熟睡时,连杀了他二十三刀。
人伦、道德何在?不但社会乱,家庭亲子之情也乱了。到底乱在哪呢?结论是心乱啊!心为什么会乱呢?因为放纵五根,贪于五欲的缘故。
所以说,五根一旦放纵,不仅贪着五欲、犯了五戒,所有的罪也无所不犯。人生前途茫茫,何去何从都不可知,彼岸无涯,所以不可不制啊!
收心
放纵了五根,就像牛只没看好,会侵犯别人的苗稼;又像野马没挂马辔一样,将会使人坠入陷坑。人若收不住欲念之心,就会像野马一样,人骑在马背上很危险,随时都有坠地的可能。所以佛陀说:「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堑。」
宝藏
人的心念如果没有戒,就像遭窃一样。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宝藏,可惜常遭到内贼把它搬走。
凡夫与佛无异,内心深处的宝藏都一样,只是佛的矿山宝藏已长期挖掘,得宝石不断提炼,成就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藏,而凡夫的矿山却不知开采,即使已开采,却未经琢磨。
凡夫所蕴藏的宝矿不会比佛少,而佛能发挥的力量我们也具备。为何我们的福德智慧,却不及佛呢?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消磨自己的功德,而消磨功德的创子手,就是自己内心的贼。世间的贼,他所做的罪、所受的法律制裁,也止于这一世,而五根的贼所造的罪则殃及累世。世人做错事,来世还会带业而来,所以,所受的罪是一世又一世的。这就是:「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
业力随身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这一生带着过去世的业而来,而来世又必须承受这一世的业果,所以说,生生世世都受业力的牵引。
命运、运气,总说一句就是业力,业力是由过去生中所做的一切举止动作而累积起来的,为害十足,不能不慎重。
以心转境
有智慧的人应好好控制五根,不随着欲心而浮沉;要用心去转境,千万不可心随境转。我常说学佛修行的人,除了要了解罪业的来源外,更应具备两种工夫:一种是借事修心,另一种随处养心。把心念看好,就像在防贼一样,丝毫放松不得。
调心
罪业并非五根所造出来的。会利用五根去造业的主因是心,一切的作为完全是由心所左右,所以佛陀说:「心为其主。」因此,佛陀要我们好好控制自己的心,只要调伏得好,身就不会去造罪。凡是众生的痛苦,只要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就要去救。去做救人的工作,也是由心所主导。
佛陀一再教我们要把观念好好运转过来,要把恨人的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能宽恕别人,发挥爱念。可见,做好事是由心去指挥,做坏事也是由心去做主。
人心可畏
世间最可怕的是人心。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即使认识一个人,却无法洞悉他的心。人心行恶时,可怕到什么程度呢?像毒蛇、猛兽一样。国家混乱,社会之所以不安宁,都是人造作出来的。
所以,一个人的心若含毒,心就像大火一样,一烧起来就无法收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心火,尽管平时很有修养,拜佛也很虔诚,做事也很热心,但却容不得别人对不起他;一念之间,心火一起,说变就变,而使平日的修行前功尽弃。
有些人不只对别人有恨心,更煽动其他的人也用同样的心去怨恨对方,这就是「大火越逸」。所以,佛陀以世界上最可怕的毒蛇、恶兽、怨贼、大火,来比喻人的心。
欲望舆陷阱
人心也像一个人手中拿着装蜜的杯器,心里喜跃若狂。高兴时得意忘形,不能自己,就地团团动转,眼中只看到手上的蜜,却没看到身后有个深坑。人在追求欲望时,就像这样,为了财、色、名、欲而团团转,不知自身的安危。
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价值并不在于年龄长短,而是在于做多少利益众生的事,如何把时间及身心的功能发挥于社会上。
有位长庚医院的医师陪着太太来精舍,与我讨论生命的问题,我向他说:「谈生命,你当医生,应比我更了解,但宗教者对于生命,却有着另一种诠释。以宗教的观点来看,命是以时间、工作来分辨它的长短。怎么说呢?一天是二十四小时,但有人一天只活八小时或十几个小时不等。生命最宝贵之处,莫过于能工作,有工作能力的人,就表示他有生命的存在价值。人身的价值在于能劳动,能在社会上发挥良能。所以说,生命的长短是看生命功能发挥多少而认定。」
有些人每天都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不做利益众生的事。这种人的生命价值又有多少?有些人只一味地追求五欲和享受,这种人,他的生命又有什么意义?菲律宾政变,马可仕当了二十年的总统,最后的下场却是那么悲哀,他的人生又有什么价值?
心乱难制
佛陀又把人心比喻为一头酒醉疯狂的大象,无人能制伏。象的身体宠大,力量又大,如能调伏好,可做多种用途,如调伏不了,那就无法制伏了。人的心没调伏好,不但像大象狂奔,也像猴子攀在树上,跳来跳去,捕捉不了一样。所以,佛陀说:「当急挫之,无令放逸。」要研究佛法的人应先把心猿意马制伏下来,如此学佛才有所成。所以,佛陀一再警惕学佛的人,要心专,不要损人,也不要被损。
不贪求
饮食只是为了调养身体,维持我们的生命而已,要把饮食当成是延寿的药,不管是好吃、不好吃的,能够支援身体就好,千万不能好吃的就多吃,不喜欢吃的就不吃或少吃。人们为了饮食造了很多业,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这数十年的时间,不知吃掉了多少生物之命,所以说人的肚子不知做了多少尸体的坟场,难怪佛陀说:「天下要太平,众生要平安,必须等到没有屠杀动物的哀叫声。」
佛陀说:吃东西是要医治饥渴,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只采取花粉,而不影响到花的形及色。佛在世时,出家人以托钵维生。对在家人而言,能供养托钵的出家人是一种福分;而出家人也一定要抱着欢喜心来接受布施,千万不能多求,否则影响到在家人的生活,那就害了善心。
譬如: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要用牛来拉车搬运东西之前,必须视这些牛有多少力量而定,绝对不能超过它的能力范围,以免因力竭致半途而废。
佛陀启发我们的智慧,希望人人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不要贪念多求,对别人要以欢喜心相处。在社会上,人与人是相互对待的,今天的成就,是众人付出心力的成果。生命最要紧的是发挥我们的良能,假如每个人都抱着我来人间是为「学圣人、利群众」,那就乐在其中了。
不贪睡
佛陀教导弟子,不管是白天或夜晚的时间都要好好利用,不能贪睡。「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因为睡多了,会让我们空过一辈子。
以目前的医学及平常人的观点而言,休息是为了走更长、更远的路,做更多的事。而佛陀却教我们不要贪图睡眠、休息,因为人命不久长啊!我们要修的道业、要做的事还很多,不要因贪睡而浪费了时间。
我常说:一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正在做事的时间实在很少。有些人平常无所事事,让时间空过,让自己的良知良能睡着了;其实,没有发挥功能作用的生命就叫做「睡中人」。佛陀教我们要时时刻刻爱惜生命,多利用生命的功能。
自我警惕
大自然的地、水、火、风,能侵袭损害世间、破坏宇宙,人的身体也会遭四大损坏。「四大不调」会使人的生命面临垂危,甚至死亡!所以,人的身体需要四大调和。人的身体像个小乾坤,而大千世界就是大乾坤;同样的都随时会遭遇到无常的侵袭,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知道。因此,佛陀教导弟子须先觉悟无常,好好地深思细察,透彻这些道理。早求自度、反观自性,切莫让良知良能睡着!
烦恼贼恶
目前的社会,让人惶惶恐恐,极为紧张;每天早上,一打开报纸,常可看到杀人、被杀的事件发生,这个世间实在是危机蕴伏、处处难安。但是,佛陀说:再可怕的事情也比不过我们心中的烦恼贼。「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很凶,比冤家更厉害,冤家是我们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他才会对我们不利。而自我心中的烦恼于毫无防患的情形下,不但会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所以,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善能自救,恶能毁己,生了一念善,不但可以自救,还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恶,不但毁人,也会自毁。恶念起时,就是烦恼贼生,他会毁掉我们的善根慧命。
很多人做人做得很苦,这是为什么呢?怨人者一定常被人怨;不受欢迎的人,一定是自己缺乏付出爱心。常听人说:别人欺侮我、别人怨我、别人对我有所不利——说实在的,这往往是因为自己先去怨恨人、不喜欢人、搬弄是非,像这样,自心起了贪瞋痴的毒念,就是毁了自己,造成了怨人、被怨的烦恼,这种人最可怜。
佛陀说:我们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切莫使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种种罪业都会发生。
烦恼毒蛇
佛陀比喻说:「烦恼毒蛇,睡在汝心。」烦恼就像一条毒蛇睡在你的心中,一旦动了它,蛇就会咬人。如果房子里有一条毒蛇,你应该赶紧拿起铁钩,把蛇赶出去。不然,怎能安心?也就是说我们应时时警惕自己,以持戒的教法来防护,譬如用铁钩来对付心中的这条毒蛇。
因之,佛陀教我们要持五戒,不让毒蛇入侵。又说:「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佛陀说如果把蛇赶出去了(驱出贪瞋痴),才可以高枕无忧。修行就要像这样,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痴烦恼去除,才可安心修行。
惭愧心
每一个人都要好好警惕,一旦被蛇侵犯就会毁掉终生。所以佛陀又说:「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我们的烦恼不除去就要休息,那就是没有惭愧心的人。要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惭人惭己,修行而不精进、不反省自己,就是没有惭愧心的人。
修行不会好好利用时间,就如同一生都生活在睡眠中一样,一无所得,空过一生。一个人要怎样才能庄严此生,才能自尊己灵呢?唯有二字——「惭耻」,惭耻也就是有惭愧的心。
我们既然要学佛,即使没有与佛同等的修养,但也要有同等的勇猛心,佛菩萨是从凡夫开始的,他们能成为佛菩萨,我们当然也可以,目前我们虽是凡夫,但起码也可以学进贤位,所以应该好好与佛菩萨看齐,这才是庄严第一,尊重自己。
佛陀又说:「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惭好比是一支铁钩,那一条毒蛇一旦跑进来,就马上把它钩出去;一个人即将犯法时,只要生起惭愧心,自然不敢做丧理败德的事,所以修行学佛一定要先学惭愧,知羞耻,如人穿著衣服庄严第一。如无惭愧心,做错事、犯了法,他也不肯认错;即是无惭愧人。
所谓的「惭」就是我有错,要赶快认错,而且以后不会再犯错,这才是真正有救的人。反之,错了之后,怕人知道,知道了又不肯认错,这就表示不悔改,还会再犯。所以说持戒,就是要勇敢认错,认错后才能常常警惕,可以制人非法。
有了忏悔的心理,他一定不会再犯错,所以,惭愧心就是人格的保护。人若没有惭耻之心,与禽兽并无不同,人之称为万物之灵,就是有别于禽兽。娑婆世界本是个堪忍苦难偏多的世界,意志稍弱、背离惭耻,便会沉沦苦海;永难出离。
假如每个人都有一分纯真、美好的善念,以及惭耻之心,那么堪忍苦难的世界就变成西方极乐世界了,也就不会有灾难发生。世间的灾难是人的共业所造成的,要把娑婆世界变成极乐世界,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只要不让自己的良知睡着,不把良能埋没,时时反省,相互勉励,就能把堪忍的世界变成为极乐世界。
忍耐
生活在这个世间,无法离开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相处在一起,难免会起人事上的烦恼,遇到这些烦恼就必须要忍,好好照顾自心,千万不要让心起了瞋恨;不但要护心,而且也要护口,不止心要忍耐,口也不能出一句恶言骂人。
我去医院时,有些患者一看到我就说:「师父!我好难过哦!开刀的伤口好痛啊!」我告诉他们:「你要痛得很高兴才对,因为痛一次,就消一分业啊!」也有人会问我说:「师父啊!我已尽了全心全力在做事,为什么他们都不能谅解我,还要时常骂我呢?」其实,碰到这些情况你也要很高兴才对,因为人事的艰难,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考验;就像一把剑一样,要有磨刀石来磨,剑才会利,一块璞玉要有粗石琢磨,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话说:「猪背金山」,这是一句很明显的比较,谁都知道猪是很脏的动物,它的身上背载了一些金,更能显出金的光耀来。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有纯正的心就不怕别人毁谤;我们如做得正、做得诚,任人如何毁谤,反而更能升华我们的人格。
所以别人骂我、不谅解我、毁谤我,反而应兴起一分感谢的心理,感谢他们给我修行的境界,在逆境中千万不要阻碍了道心。
忍痛
有位好人好事的代表在他的儿子发生车祸死亡时,把儿子的器官捐出来而救了八个人。他接受访问时表示:当时得知儿子车祸死亡的消息,真是痛不欲生!但是,看到儿子的器官竟能使八个人恢复健康,心中也感到很欣慰,像这样就是心能忍痛。
有很多佛教徒发心——一旦一口气接不上来时,要把器官捐赠出来,甚至也到法院公证了,没几天后却来见我说:「师父啊!我很害怕。」我问他怕什么?他说:「我去听经,有法师告诉我说:人死后十二小时才可移动,而捐赠器官必须在两小时内切割,我听了很害怕,我该怎么办才好呢?」我回道:「假如你会怕苦、怕痛,可以取消啊!人如发一分菩萨心,虽然尚有一口气存在,让人来『节节支解』,尚能不生瞋恨,何况一息不来?如能把器官捐赠给需要的人,移植在别人的身上,亦如延续自我的生命,那是何等有价值啊!」
菩萨是生活在愿力中,他有一分愿心,虽然会痛,却是痛得「痛快」,如果没有这分愿心,那就会很「痛苦」。现在的人常说,活在世间好苦!我问他说:你苦什么呢?钱也有,地位也有,孩子又乖巧,你又苦什么呢?而说的人,总是有许多理由叫苦。有钱也苦、无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说苦的人是因为他不能堪忍啊!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清凈行
所谓堪忍,就是要没有瞋恨的心,心无瞋恨,身与意就可清凈;心如果受到瞋恨的影响,就无法再精进,如此在修行的路上就无法完成那分清高无代价的付出。
慈济所做的一切利生工作都是无代价的付出,这就是清凈行;假如所做的均要求有代价的回报,那就不清凈了。因此一定要训练这股堪忍的精神,心胸要开阔,任何针对我们的风雨、是非都不会伤害到我们心中的这棵菩提树;一棵大树如受不了风雨的摧折而倒下,岂不是很可惜吗?所以,应该要很坚固地把它种在我们的心田深处,让八风吹不动,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此,要相互堪忍,扩大心胸,建立起正知、正见、正思和正行。
三业清凈
有些人,平日不是东家长,就是西家短,甚至满口骂人的话,但这些对别人影响不大,因为大家总认为他们就是这种没见识的人。但是佛教徒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小心说了一句损人的话,就会退了别人的道心,一出口就谤佛、谤法、谤僧或是坏了佛教的名誉,这都会造成整个佛教团体离异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时时警惕自己的心和言行,多修口业、修心业、修意业。
贫富
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什么样的人最幸福呢?能爱人又能被人爱的人最幸福。人的贫富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贫中之富,另一种是富中之贫。
富中之贫的人是指有些人虽然很有钱,事业做得很大,物质也很丰富,但他却很贫困,哪方面的贫困呢?当然是感情上的贫困,因为他不能付出爱心给别人,别人当然也不肯把开心付给他,因此他很孤单,得不到人生的温暖,这就是富中之贫的人。
而贫中之富的人,他的物质生活虽然很贫困,但却充满了人情味、富有爱心,触目所及的都是一张张亲切可爱的脸孔,所听到的也是充满了人情、关爱的声音,他生活得非常快乐充实,这就是贫中之富的人。
柔和善顺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注意「心」,不要动不动就发瞋怒气。每个人都爱看温暖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我们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着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我们都要随时注意形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控制心念是很重要的。
忍辱
一切的道业都必须由忍做起,忍可以说是培养功德最殊胜的力量,能忍才能殷勤精进地修行,欠缺了忍,就会妨害我们的精进。
忍是帮助我们做好事、修精进行的大力量,所以能忍辱的人,我们要赞叹他。再者,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佛法目前在台湾很流行,常可看到一些人刚开始信佛就说「我要受戒去了」;是不是受过戒的人都能忍呢?倒不一定,也许在七天的受戒期间,上戒坛、听法师说法他还可以记住忍这个字,也认为很有道理。可是,说不定哪一天为了座位、拜佛与人发生口角,那时就把忍拋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说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
能忍辱的人一定能持戒,被骂不会起瞋心,看到物质不会起贪念,一切的人事是非,他会冷静理智地分辨。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在学佛,从凡夫到佛的目标,中间这条路就是菩萨道。菩萨道要具足六种条件——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在六度中能持忍者,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所以说忍辱比持戒的功夫更大。
能忍辱的人,也一定能精进,能精进的人才能庄敬自强——冷静。正定也叫做禅定,有冷静禅定的工夫,那一定是个有智慧的人,所以有了忍就能修身,进而普济众生。
一个人道德的升华关键就在是否能忍;事能够成功,也是在于忍。假如每个人都有这分宽大的心量、忍辱的精神,绝不会有斤斤计较的事情发生,所以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的威德是持戒、修苦行所不能及的。
有人问我说:「师父啊!看你这么瘦弱,却真的把慈济医院盖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也有人说:「师父你真了不起,能把这么多人的力量结集起来。」我说:这是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的。只要心胸宽大,什么事都能忍,自然有事化无事,一切事业都可以成就;去掉了人我是非,人我集合的力量就是很大的力量。所以说,忍是我们成就事业最重要的依据。
千锤百炼
一块废铁要制成精利器具,必须先经过洪炉烈火的熔烧、锻炼;同样的,别人对我们的恶骂就像洪炉烈火在燃烧一般,如经得起烧、经得起打,那么纵然是一块废铁,也可以炼制成一样精美的利器,一个成功的人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来的。
所以周围的人如攻击我们、陷害我们,千万别起瞋恨心,应该起感恩的心,没有坏人显不出好人的好,没有苦难的众生也就不能显出菩萨的精神,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不能说是入道的人,也不能说是个有智慧人。
瞋心猛于火
要知道瞋恚会害人,它能破坏我们的善法。为了一时的不能忍,不但会破坏了我们的好名誉,也破坏了过去一切的功德及修养。所以佛陀说:「今世后世,人不喜见。」每个人都希望遇见好人,也希望看到温柔的态度,不喜欢见到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不只是今世令人讨厌,甚至你今世种了令人讨厌的种子,来世也得不到别人的喜欢。
佛陀又说:「当知瞋心,甚于猛火。」要知道瞋怒的心比猛火还厉害,猛火烧掉的物质,可凭努力再失而复得,但一个人的人格如自我破坏,即使再多的钱也买不回来。所以说我们要「常当防护,无令得入」,时时预防保护自心,不要让瞋火攻入。
人人都能成就功德宝藏,但如有一分瞋火,即令前面做了许多大功德,也会化为乌有。所以心的无明,莫过于瞋。世间的盗贼偷东西不一定会把东西偷光,但心中的贼,只要一念瞋心起,就可把一切功德偷得无影无踪。
行道冷静
修行的人如发脾气,就「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冬天气候冷,我们很少听到雷声,同样的道理,人心如果能冷静,遇事就能庄敬自强,不会乱了我们的形态。
我们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做个被爱的人,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面容动作,言谈举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大家都是求道心切,有心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人必须要忍,做好事更须要忍。有一分忍辱的心,自然人格就会升华,家庭就会幸福;家庭幸福,对子女就会有好的教育作用;有好的教育,对社会就会有好的贡献。
不可谄曲
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念佛念得很虔诚,拜佛也拜得很虔诚,但要他去做爱人的工作,去付出他的所能,他却不肯去做。他们所拜的只是求佛保佑,希望能求财得财、求名得名,这种拜佛是对佛有所求,并非正确的佛教徒。所以佛陀的教育,是教育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付出,不可有虚伪的心。
我们信仰佛法,是以接受教育为目标,这就是直心,所以佛陀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信佛不只是求佛保佑,而是要使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培养自己的毅力、发挥自己的勇气,训练自己能够让别人依靠,而不是去依赖别人。因此,佛陀一再警惕我们不可有谄曲的心。
「是故宜应质直其心」,我们应该要有质直的心理来信仰佛法,用质直心去为佛教发挥教育的精神。
尽管你念佛拜佛很虔诚,念珠也念得发亮,但却无法拿出这分佛心、菩萨心,这就是在欺骗自己,自我欺蒙是个佛教徒,却只会念佛而没有佛心,不会去做真正救人的工作。
无所求
若要生活得幸福快乐,就必须去掉烦恼。佛陀出现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无不是在教导我们进入幸福快乐的境界。即使佛陀在灭度之前,还是不断地教育众生,能多付出就是福,能无所求就是慧,若只求取而不付出就是烦恼,也是最痛苦、多障碍的人生,所以佛陀教我们要多付出、无所求。
慈济的委员、会员,他们愿意付出这分爱心,割舍其他私欲、私爱,发挥了无尽无限的大爱。记得当初要建院时,很多人为了响应建院,割舍小爱而完成大爱,纷纷把数十年珍藏的宝物及积蓄捐献出来,他们捐出这些财物并不觉得可惜,反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这些捐献财物的人,当他们看到医院完成后,能发挥救人的功能,都纷纷向我感谢,感谢我给他们造福的机会,他们认为将几十年辛苦之所得布施出去,并不觉得可惜,这就是功德啊!
坦荡光明
多数人为了追求名利,所以对人都不坦诚,不坦诚则会谄曲逢迎、处处巴结(谄媚)别人,巴结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人若不能互相坦然相待,那是多么苦恼啊!想要没有这些痛苦,就必须少欲,欲念少就不必去谄媚奉承别人,把这分心转为诚实的爱心,但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取得有意义的钱财来做有意义的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不是很快乐吗?
少欲的人除了不必巴结、奉承别人之外,也不会被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所牵制。人为何会多欲呢?是因为眼睛看到了好的东西,耳朵听到了好的声音……,如此便会样样比较高下好坏,烦恼也就自然产生了。人往往由于六根的牵制,常常与自己过不去,嫌自己样样都不如人,欲念增多,烦恼也就来了。
培养气质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长得不漂亮,没有人缘。其实要有人缘并不是在于色身,而是在于气质,气质是由修养培养成的。人的形貌不一定能让每个人都喜欢,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养,多结人缘,以培养好的气质。什么是好的气质呢?就是有知足心的人,少欲知足就会常常觉得幸福快乐,这分笑容也会感染别人,使他人自然对你产生好感。
感恩
真正的少欲,是除了无欲无求外,还要有一分感恩的心。布施出去,并不是要对方来感谢你,而是你要去感谢他。因为有缺乏的人,才能显出知足的人格;有多求的人,才能显出无所求的伟大,所以应该时时培养感恩的心。
要感恩到何种程度呢?即使有人骂你,你也要忍受;有人骂你,才能显出自己的修养到什么境界。不但要训练到能付出,而且要不执着于我是能付出的人,甚至要训练到心无所求,这才是真正佛陀所说的涅槃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无所住着——心无所住亦无所染着。
把握因缘
佛陀的教导,就是时时刻刻鞭策弟子——做一切好事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因缘,因缘消逝才想做就来不及了。反过来说,因缘到时,不管力量是多是少,只要能赶得上这分因缘,就是大福。
有些人会认为我要做好事,就必须等到我有钱或有机会时再去做,须知人生无常啊!只要有因缘,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力量,也要赶快去做,力量、因缘会合起来,就是无量功德,千万不要等到有大力量时才想做,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事,莫轻小善而不做,更莫贪积财物而不施。
精神满足
现在的社会中,有很多富有的人,虽然在富足的环境中,不愁吃也不愁穿,却有很多苦恼的问题,其实人生的快乐幸福并不是在于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在于精神上的满足。物质带给人们的快乐,只是在刚拥有的一剎那间,短暂地满足人的虚荣心而已;真正的快乐是无限量、无形与永恒的。
所以,佛陀才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知足的人即使住在简陋的地方,睡在地板上,也会觉得很安乐;不知足的人,虽处在富丽堂皇的房屋中,他也会觉得苦恼。
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大企业家,经过一道道的门禁,一重重的关卡才见到他,使我有一种感慨,他真像处在铜墙铁壁中,而我比他来得自由安然,因为我两袖清风,既无名之累,亦无势之争,奔东或往西,随处皆自在。
不动心
佛陀说:如果想追求寂静无为的安乐境界,就必须离开杂乱吵闹的地方,选择一个比较清静的处所居住。
人何时最安乐呢?心灵境界能安静时,就是最大的安乐。我们生长在台湾,可以说是生活在一块丰衣足食的安乐凈土,我们应该用宁静的心境,去接受这分安乐的境界,这样就是福啊!如果在这么繁荣富庶的地方,还不能安分守己、不知足的话,就是静无人处,也不得安稳闲居。
佛陀常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己,时时守在清凈无为的心境中,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能安分而过着安乐的日子。
大家可千万别误解佛陀要每个人都离开闹区,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是叫我们的心要安定在寂静的境界中,虽然外在的环境闹又乱,但我们的心却要不为所动。
不受干扰
修行要先舍离自己六根的境界,比如说眼睛看到周遭的一切,看到别人比我富有,食衣住行都比我享受时,千万不要让这分视觉乱了我们的心,应该要反观自性,别让一时的虚荣诱引,使我们心乱。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应该以理智分辨是非,千万别因听觉而迷失了自性。
总而言之,六根对着外界六尘时,应该要念无常、拿出定力,千万别受外界所诱引,自己的思想成见必须舍离,不可执着,否则六根就会迷乱本性。
待人接物必须抱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与人相处时必须常常自我反省,学习别人的长处,不要被外界的人事扰乱我们的心灵与生活环境。
反省
有位桃园的委员来健康检查,我们谈话时,她告诉我说,她非常苦恼,万分无奈。我问她原因,她回答:「我要做好事,甚至到寺中拜佛,先生都会反对。」我告诉她:「拜佛是好事,学佛也是一件好事,为何你先生会反对呢?一定是你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如果你一天到晚不是忙着到这家寺院去听经,就是到那个道场拜佛做法会,整日往外宾士,不好好照顾家庭,先生当然会不高兴啊!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照顾不好,而想去外面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当然是本末倒置,不合乎情理的。你不对家人付出这分智慧的爱,只想对外付出,难怪先生会唱反调。」
我又告诉她:「你回去以后,要彻底改变自己,对先生要有一分身为女人的气质,而女人的气质就是柔和善顺,女人最美的形态就是温柔,这才是成功的女性。」我叮咛她先以学佛的智慧料理家庭,再用妈妈心来投入社会。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有位桃园的委员告诉我,那位委员从花莲回去之后,整个人生完全改变,逢人便说她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如此快乐过。一个家庭的幸福就是要从这里开始做起,夫妻要相敬如宾,做人必须尽本分,如此自我的人格就会升华。
从自己做起
所谓「空闲独处,思灭苦本」,是说要常常处在寂静的环境中来反省自己,想想应该如何才能灭掉烦恼痛苦。佛陀说:「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相信每个人都想要幸福;想得幸福,就必须种幸福的因,而幸福的因必须从自身付出,这与「你要人家对你好,必须先去对他人好」的道理是一样的。人生本来就是相互的对待,如果能彼此多付出,多对人家好,自然可以消掉这分苦果。
造福脱苦
一个人若常常喜欢凑热闹,就会招来很多烦恼,就好比一棵长得很茂盛的大树,如果在阳光、空气都很充足的地方,这棵树一定可以活上百年千年;反之,如果处在土壤贫瘠、空气阳光不足的地方,又有众多鸟群在此树栖息,那么这棵树一定很快就会枯败。
相同的道理,目前我们的社会非常繁荣、富足,但是应该要维持社会人群的秩序,社会才能长期保持安乐。佛陀教育我们是要我们了解——整体的幸福须从个体做起,一个人的修养好,家庭就会圆满;家庭安乐,社会也会因而和睦。
佛陀譬喻说,众生贪瞋痴的烦恼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只大象踩入烂泥沼中,愈踩愈深,无法拔出一样。
「象」是表示众生的烦恼很重,此处所说的烦恼就是爱欲,人就是舍不得爱念,贪念重、有瞋恨心、爱发脾气,不但如此,还不明道理,看不开一切世事,不断争执、计较,这就是烦恼啊!世间多陷阱,一旦踏下去就无法再爬起来。
自谦礼让
「功德」由修养而来。对修行人而言,内能自谦就是「功」,外能礼让便是「德」;我们要好好修心,修到时时谦虚。须知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贡高我慢、夸大自满,修行主要的目标就是缩小自己,把自己看淡一点。
佛教最高的境界即是无我,因为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尊重你。假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互相尊重,彼此接受,则人人皆能和睦相处了。
所以要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育,必须先学如何自我谦虚,学会尊重别人,这就是本性的修养,称做「功」。
外能礼让则是「德」,一个人的修养是存乎内心而形之于外,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一切行动都足以表现内心本性的修养。能把内心修养得很好,表现于外在的行动就会很合宜得体。
所以说功是内在,德是外在,功德就是内修外现。想得到功德,必须靠时间的累积,精进不懈怠,凡事能精进则天下无难事!
细水能穿石
人心为何无法专一呢?是因为有了爱欲。人往往为了爱欲而生忧愁,无爱无欲就无忧无愁,现在的社会的确是丰衣足食,在饱暖之余形成了诸我怪力乱神的风气,比如「大家乐」的风行,造成了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多可怕也多可悲啊!
如果我们都能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不会走上邪道,生活就可安然自在。佛陀是宇宙间了彻真理的大圣人、大哲人,他的教育千经万卷,都是在教我们待人接物、做人修养的方法,因此应该天天用心追求佛陀的教理。
如果能天天精进,就像是细水长流一样,即使再硬的石头,也可以被穿孔。现在的科学最新研发分割硬物体的最佳利器——水锯,而佛陀在距今将近三千年以前,就已说过「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的道理,可见他真是一位伟大的智慧者啊!
有礼有爱
人懵懵懂懂来人间,也糊糊涂涂地生活,到底人生的去处何在,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欠缺智慧。
佛陀是超越世间的智慧者,他透彻了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道理,所以他开示了很多的方法,能使我们懂得做人、顺利解脱,过一个很圆满的人生。
什么是圆满的人生呢?就是对上有礼、对下有爱。对人如果慈悲无怨,相信虽人对我们也一定会敬爱;能够人我互相敬爱,就是圆满的人生。有埋怨的人生就是有缺憾、不圆满的,因为你对人既然心存怨恨,却又要求别人对你敬爱,怎么可能呢?
或许有人会认为做一个圆满的人很困难,其实,只要能看清道理,一切就可圆满。我常说: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能爱天下的人,当然普天下的人也会爱你啊!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既然能原谅普天下的人,还有什么可埋怨呢?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相信的人——既然能相信普天下的人,当然别人也会以你为依归,也会相信你!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三点,则人与人之间彼此就不会有怨恨。
不忘念
我们要如何才能看清道理呢?唯有在佛陀的教育中多亲近善知识、多闻教法,听了之后若能好好思惟、拳拳服膺善法,身体力行,自然就能了解道理,如此就不会有烦恼,心无烦恼则智慧也就启发了。
但是多闻时,若是此耳进、彼耳出,那也没有用啊!所以佛陀要我们听了法之后,还要用心思惟,看开了、想通了就不会去计较;一切善法忘失,心中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每天就能生活得很快乐。生活得快乐,脸上就会现出欢喜的面相,别人一看到你就会觉得你很可爱,所以的话别人也会觉得很受用,这就是功德。
所以听经要听入心中,要记在脑海中。假如听了马上忘掉,就如同一个装水的盒子,要装满水就必须盆面朝上放正,如果把它倾覆放置或是盆子有漏洞,那怎能装水呢?因此听法之后,要用心地把它带回去,并且常常拿来应用,这才不枉费听经闻法!
「慈」就是透彻的爱——真诚的爱是出自内心,发诸于行为的,听经的目的,就是要发挥这分功能,去帮助病急贫困的众生及苦难的人群。有人说:施比受更快乐。我们有能力付出,应该感到欢喜,因为能帮助别人表示你有力量,助人为快乐之本,有力量又能护助人的多么幸福、快乐。
真功德
我们学佛要有一个原则:为尽本分而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功德而做好事。有些人身体不好,人家就会告诉他:你应该布施,要施棺、放生啊!其实就是错误的观念。要知道棺木是死人用的,为了我们的身体好而希望别人死,这是好心还是坏心呢?
谈到放生,你们看看鸟儿在天上飞翔,多么自由自在;鱼虾在水中游,又是多么消遥!但是却因为你求长寿、求功德放生,所以一些人就去捕捉飞鸟鱼虾。看看,为了自己的功德,反而损伤了多少众生的命?这并不是真正的功德!要放生倒不如护生,保护生灵不受伤害。若能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功德。
有些人也许会说,那我就把这些钱拿到功德会济贫,希望明天病就会好。这也错了,真正的功德是无所求的,我只能启发你们的爱心,种下健康的种子,将来一定可以得健康的果报。但是,并不是今天播种,明天就会结果!
所以做好事要存有求得回报的心理,只要我们把种子播撒下去,种到良田上,一定可以发芽。但是,千万不可今天播种,明天就把土挖开,看看发芽了没?
惜福修慧
人生在世,一切的业都是在生活中所造作的,今生承受过去生所造作的果报,过去生造福,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地惜福,用这分「有」的力量帮助「无」力的人,这就是佛陀来人间苦口婆心为众生设教的主要原因。
我们现在是有福的人,更应进一步再求慧,要求得智慧必须多听佛法。看看国外,有很多地方不是兵荒马乱,就是天灾人祸,那些人居不平安、食粮缺乏,哪还有时间和机会去求佛法呢?我们生活在台湾,丰衣足食,应知足惜福,还要珍惜机缘学佛、造福、修慧。你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最亲爱的人,既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先生、太太、儿女、亲朋、好友,那还有什么好计较呢?希望大家能在福中修慧。
戒、定、慧,是佛教中所说的「三无漏学」。戒是守规矩,若能守好人生的规则、礼节,就不会犯错;身行不犯错,内心就能安定自在。
大多数的人想要心定实在很难,常常有人问我:「师父,我有心想要虔诚地拜佛、念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在拜佛时,心就想到别的地方去了,念佛没多久,心就不能专了。」也有人说:「我明明在念经,眼看着经文,口中也念着经文,但心却不知飞到哪去了?」
我想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因为我们的心无法统一,一旦心乱了,内心的思想及所看到的事与物,就无法分别得透彻清楚,智慧当然也就不能开通了。
修习佛法并不是要学聪明,而是要学得智慧。智慧由定而生,如能专心一念,从事入理,则能产生智慧。比如:我现在在念佛,就要念得佛心即我心,念经也要念得文从眼入,句从耳入,理从心得,如在佛前闻佛亲口说法,这才是真智慧!
平时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无过失,这就是智慧,你能观机逗教,引导人向善的路上走,没说错一句话,不伤害到任何一个人,这也是智慧。说话时要专心说话,做事时专心做事,这叫做定心,也叫做智慧。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摄心,心能摄在一起,就能得定。
持心不乱
人常会懈怠,也因为懈怠而迷失了真心,佛陀教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心不散乱,如此,自然就能了解世间生灭的法相。
「生灭」就是无常,众生因为颠倒,所以常把「无常」误为常,把不乐认为乐。而且,往往因为心性颠倒而造成了一些堕入地狱的恶业。
孔子与鲁哀公谈论教育时,哀公说:「要把精神集中在很难啊!人常会忘记事情。」他举一个例子说:「越国有一个很健忘的人,带着自己的太太去某个地方,竟然忘了太太在哪?」孔子回答道:「忘记自己的太太在哪还算是小事,有些人甚至会把自己处在何地也忘掉了。」这就是迷失了自我。
在这个社会上,迷失自我的人很多,不只是现在,就是在数千年前的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人。
在夏朝时,有位国王说做做桀,他就是一个迷失自己而导致亡国的人。一国之君要领导天下百姓,必定要有仁慈的爱心,而夏桀正好相反。他不但暴虐无道,而且贪得无厌,使得全国百姓叫苦连天,怨声载道。
这时比邻有个小国,除了进贡很多的财物之外,又进贡一位美女,名叫妹喜,生得国色天香,桀王看了满心欢喜,从此沉迷于美色中,妹喜向他要求什么,他无不百依百顺。她要求桀王重盖一座王宫给她住,宫殿必须全部用红玉、宝石为砖,桀王也都答应。这座宫殿完成后,非常富丽堂皇,当时的人形容它为「倾宫」。
倾宫落成那天,宫内的美女全部都表演歌舞取乐于桀王和妹喜,妹喜在品尝美酒,欣赏歌舞时,向桀王说,她希望看到三千美女,身着五色锦锻衣来表演歌舞。桀王因此下令全国美女三千人进宫,加以训练。这三千美女呈现在妹喜面前时,她又说,她喜欢闻浓郁的酒味,所以每位美女跳完一支舞,就要喝一杯酒。
这还不够,她又要求在宫外挖一个酒池,以酒当水为池,而她和桀王坐着小船、泛舟于酒池中,一边玩乐、一边喝酒,极尽奢侈靡华。但这还是不能满足妹喜的欲望,她又进一步提出要求,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用锻子把肉卷起竖着,如树如柱,称之为肉林,桀王了博得美人的欢欣,无不百般奉承。
过一段时间后,妹喜又说:「这些歌舞、酒池、肉林我都玩腻了,希望听到锦锻撕裂的声音。」桀王因此下令全国的妇女日夜赶工,织锦缎送到宫内,命人一块块的撕裂。像这种浪费奢靡的生活,惹得全国百姓怨声四起,人心思变。而桀王竟还夸大地说:「普天之下没有人奈何得了我,普天之下亦无人可以胜得过我,除非天上出现两个太阳。」
也真不可思议,某一天,天上突然从东边升起了一个很光耀的太阳,同时西边又有一个太阳像染血一样摇摇欲坠。当时在殷国有位汤王,看到天上有两个太阳,就召集全国人民说:「你们看东边的太阳无比光亮,而西边的太阳却摇摇欲坠,并非我要谋反,而是桀王该败了。为了要拯救水深火热的百姓,我们每个要同心协力讨伐桀。」夏朝因此就被灭亡了。
夏桀也好、秦始皇也好,在他们统治国家的时候,为什么百姓叫苦连天呢?这是因为他们迷失了自己!
什么样的东西最美?什么样的东西最毒呢?最美的是善良心,最毒的是色欲心,桀王是败在色欲心啊!其实,真正的美,人人都有,心如能清凈就是美,内心有一分善念爱心,就是真、善、美的人生。
佛陀告诉我们说:「心如有定就能启发智慧,有智慧当然就能透彻世间的生灭法相。」夏桀就是不了解世间的生灭法相,所以才为非作歹,只沉迷在自己的快乐中,而不考虑到别人生活的痛苦,所以招惹民怨,终于灭亡。
修无漏智
我们要学佛,应该常常精进,好好修习心的定力。定力要怎么修呢?只要能把专心变为习惯,我们的心就不会散了。
为了拥有智慧水,就得好好修习禅定,自然心智、慧性就不会漏失。我们学法一定要学无漏法,什么是无漏法呢?无漏即是不漏掉佛陀所说的任何善法,而能身体力行用在日常生活上,学以致用。
「学」必须如何学呢?当然要用眼睛看、耳朵听了之后又能用心思考、理解,然后活用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上,这就是学会了无漏。
希望大家在听法之后,能将之发挥效用,就像掘井一样,井掘好后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水来,不论有多少人来提水取用,它还是泉涌水断,永远也不会减少。即使使人取用,它也不会增多;同样的道理,听闻佛法如会活用,就如同水井出泉一样,不增不减。反之,若不会活用,就如同盆中的水,洗过一次脸或手之后,就脏了不能再用。所以,要看我们用什么心来学,就会得什么效果。
幸福的智慧
一提起冬季,就会令想到过「年关」,其实,人生应该是过「秒关」。一年是十二个月,一个月是三十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小时六十分,一分六十秒,我们实在要分秒必争,利用时间,把握生命,好好发挥生命中的光明。真正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分功能的发挥。
佛陀曾问弟子:「人命何在?」有人回答,但佛陀不满意,一直问到最后一位弟子才回道:「人命在呼吸间。」佛陀说:「汝答对了!」呼吸就在分秒间啊!所以说,人生的确真是在过分秒关。我们能抱着过「秒关」的心理,就会爱惜生命、珍惜人生;能惜福的人就能行善,能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也就是幸福的人生。
自省解脱
有些人曾说:「我没做错事,我心好就好,又何必再去行善呢?」但是,善事就是从心好而表现于外的行为,比如说一个需血的人,你只说:「我好爱你,好关心你。」但却又不捐出血来,这样的心好有用吗?既然你那么爱他、关心他,正好你的血能运用、能救他,就该捐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心好啊!
所以我们应该要常常反省自己:我有这分爱心、好心,但是,有没有把它发挥出来呢?我的言语行为是否有违失不检点呢?如果能常常反省自己,不让行为有所偏差,不让观念有所错误,那就绝对不会有缺失错误了。
圆满的功德
什么样的功德才能圆满具足呢?福与慧双具才是圆满的功德。有的人单修智慧而不去发挥助人的功能,则不能算是圆满的功德。
就如同读书一样,有些人从小学、中学、大学……成绩都拿第一名,学识非常丰富,等到毕业后,却不把这些知识发挥效用,这又有什么用呢?多可惜!
所以说,学了之后必须发挥效用,才能造福人群,才能得福。福并不是用嘴巴说说即可,也不是用头脑去想想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做,能福慧兼具才是毕竟圆满的功德。
生活的佛教
社会上有很多人一听到佛法,就以为佛法很深奥,认为这并非一般人所能接近的,所以退避三舍。其实,佛陀的教法如果只着重深奥的道理去研究,那只是文学游戏,会越钻越深而不能自拔,这是错误的。反之,若以平易近人、日常生活的教育来接受、利用,才是真正合情合理的人间佛教教育。所以佛陀告诉弟子们:「我所说的教法,你们不要只是听听,也不要只挂在口头上谈论而不实行道法,如此反会乱了心思。」
平等心
佛陀是个实行者,是个平易近人的教育家,他是做过之后才来说法教化;他是先放下、看开之后,才来教我们放下、看开。世间的名与利、财与欲,有谁能看得开呢?但是佛陀在未出家之前,就已把名利财欲看开了,他有父有母,也有妻有子,他也有责任啊!可是他为了让普天下的众生都能得到解脱,所以辞亲割爱,放弃名利地位,苦修十一年。这段时间真是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啊!
佛把一切的烦恼从心中完全驱除,视天下的一切众生如他的父母,把自己的父母也奉为天下的众生,这就是平常心、平等心。他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回过头来教育大众,希望人人达到与佛同样的解脱自在。因此,佛陀的每一句话,都是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施行教育,他不是用口戏论,而是用身体力行去实践真理于人事中。
舍杂乱心
佛陀说:修行千万不能停滞于戏论,要赶快舍离乱心,把烦恼心转为清凈心,舍离世欲心,回转为佛法智慧心。如能言行一致,则必能感受无限快乐!
比如说,我一再呼吁医院需要血,希望大家能提出爱心来捐血。身外舍身、身内舍血,能把身内的热血抽出来流在别人的身上,救人一命,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欢喜的事!这也是一分功德啊!你说你很有爱心,若只在口头上说「我有爱心」,而不能行以动来表现爱心,也是和戏论法无异。
坚定不移
佛即将入灭时,问弟子有没有疑问,但是都没有人回答。这时有个弟子叫阿(上“少”下“兔”)楼驮,他是佛陀欲家的堂弟,他起来看众弟子的脸,大家都显得很平静,他知道大家都无疑,因此就向佛陀说:「世尊,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他又说:「佛啊!有人看到中秋月是那么地光亮,说月是热的,也有人看到天刚破晓时的太阳光那么柔和,而说它是冷的,但是佛陀所说的四谛法是真实不异的。」
在《药师经》中,阿难也曾向佛陀说:「月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意思是:阿难曾代表大家向佛陀说:「即使月这从天上掉下来,须弥山也倾动了,但您所说的教法,我们是坚信不移。」
这是对佛陀所说的教育有坚定的信心而做的比喻。
欢喜承受
人生为什么会若呢?佛陀曾告诉我们:「欲知今世果,前生作者是。」你这辈子会苦,是因为过去生中了苦的因,苦是从恶而生的。所以,要知道来世会得到什么果报,今生所做的一切,就是来世的果啊!
有些人问我:「师父,为什么我们一看到你就会很欢喜呢?」我回答道:「因为过去世中我看你们都很欢喜,你们也不讨厌我,所以今世我们相见了,彼此都很欢喜,这一切都是因果。」
「因灭故果灭。」——你若不种苦因,就不会有苦果。
也许有些人会说:「我这辈子苦得要命,要如何才能消业呢?」我都同样一句话说:「欢喜去承受一切,业就会消啦!」
开启心门
众生由于无明迷惑,才会做很多的错事,说错了很多的话,等到反省时才来懊悔自己、责备自己,这又是多痛苦呢?甚至有些人不但不会反省自己,反而责备别人、怨恨别人,而发生了种种情杀、仇杀、财杀。
看看现在的社会,有人为了情而惹火烧身;有人因看不开,处处与人计较,互相怨恨以致伤人、自杀,甚至惹来杀身之祸;更有些人因为贪念,不肯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为保护自己的财产而丢了生命,这都是因为被无明所迷惑!
自杀或被杀的人固然可怜,杀人的人也是终身遗憾与可悲啊!他不但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更逃不掉杀人恶业的因果,这就是众生一念无明、心地黑暗所招来的灾祸。
佛陀出现在人间,就是为了开启这些道理,我们的心门一旦开启,就能知已知彼,所做的一切都是众善奉行之事,对人、对事也一定都能充满爱念。
信佛学佛
常常看到很多人信佛、拜佛,但是只信佛而不去学佛,那就是迷信了;学佛就要学得像佛一样,在未成佛之前,称之为众生,如能学佛的修养、慈悲,学佛的智慧,认清自己,体会宇宙的真理实相,如此就是佛。
有些人问我说:「师父,我想安个佛像,但不知要供奉在哪个位置?也不知道哪个时辰比较好?」
其实家中安置了佛菩萨,是要启发你、告诉你——身为佛教徒,面对佛像时要常生恭敬心;并且提醒自己要虔诚念佛,念得佛菩萨的那分慈悲心就是你的慈悲心。
最灵感的佛是活生生的人,你要求佛救你,更不能忽视身边的良师益友。因为人真会救你啊!人会纠正你哪错了,教你如何改正,要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在迷失的时候能及时点醒你,这就是我们人生中的贵人。
再者,若要求身外佛的灵感,倒不如来求自身佛的灵感。更进一步要做到别人有困难时,你能有求必应,如此你就是现代活生生的菩萨了。
别人来求你帮助,你能成全他,这就是感应;想有所感应,就必须要有一分「信」,信佛陀给我们的开示,依照佛的教法,循着佛引导的路去走,那你就是最有灵感的佛菩萨了。
离苦得乐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佛陀讲四圣谛,是主要的就是让大家都能了解到世间是苦,而要脱离苦就必须有「灭」的方法。
要如体力才能各到灭苦的方法呢?首先必须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就是集,集种种的人我是非与贪、瞋、痴等三毒,还有集财、色、名、食、睡五欲。因为集了这么多习气,人才会有苦啊!既然知道苦的根源是由集而来,就必须找出灭苦的方法。
佛陀一生所说的道理,就是为了要不得解开心夫苦的根源。
及时行善
人生的业是由时间累积的,在未接触佛法前,我们的身、口、意不知已造了多少业!现在知道佛法之后,才开始要把习气改过来,赶快积些善业,做我们来生的福业,但是又有多少时间可让我们累积呢?时间真是无常啊!
有一次我去台中正觉寺,寺中住持老师父一向很关心慈济。他身边弟子中有一位身体很健壮,那天还亲切地和我打招呼,当我回花莲之后,就听台中的委员说这位尼师往生了。我问:「他的身体不是很好吗?」委员说:「向来是很好,但那天中午他在厨房炒菜时,感到两脚酸软无力,旁人便拿了张椅子给他坐下;他一坐下,头一低就去了!」人生就是这样,实在可怕呀!
愈是了知人生无常的道理,愈是对生命的危脆感到紧张。佛陀一再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的道理,所以行善要及时,把时间用来累积一切善业,千万别让时日空过而徒留遗憾。
放宽心胸
台东有位会员来访,跟我说她很苦,由于
- 上一篇:卷三 爱 之 慈悲法爱
- 下一篇:卷二 智慧 之 觉悟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