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静思 之 修养

  静思、智慧、爱

  证严法师

  卷一 静思 之 修养

  5.修养

  水动月不明,

  云生性起尘。

  光明本性

  如果天气不好,一直下雨,晚上看不到月亮,是不是月亮消失了呢?月亮并没有消失,只是被云遮盖而已。因此有句话说:「水动月不明,云生性起尘。」

  人人都具有清凈的佛性,只因为尘欲污染,显现不出原来的本性。学佛就是要拭掉这层层欲尘的遮盖,像天上的月亮必须钻出云层,才能显现出它的光明来一样。

  培养功德

  人人原有的清凈本性,又如何生起了污染心呢?是来自周围的物(色、情、爱)欲。所以说:浩浩欲风吹残了功德林。

  我们学佛就像是在培植菩提苗、功德林,如气候顺适,雨水均和,树就可以保养得很好。「心」如起无明欲染就如同一阵黑风,吹毁了菩提苗——功德之林。所以我们平常生活中,就必须好好在培养慈悲心,于待人接物要有柔和的气质,这即是慈悲的本性起作用,于平常的形态中,自然表现出来。人如能柔和、慈悲,世间再大的困难都可以排解,能排除一分烦恼,多一分修养,自然就能成就一分功德;这也是修养的功夫,学佛就是在学这分修养。

  清凈慧命

  每一位学佛的弟子所重视的是——「慧命」,而世间人所重视的却是「生命」。

  在佛教中所谓生命分为二种:一种是分段生死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躯,父精母血所构成的肉体。这个身躯有生老病死,有一定的期限,几十年,甚至百年,长短不一,这就是凡夫的分段生死。

  人在分段生死中什么都没有带来,只带来一分业,业又分为福业与恶业。就是过去的那一段生死所带来的业力,在今生牵引着,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它摆布。

  另一种生命永无生灭的慧命,这种慧命无始无终,是永远常存的。从过去的无始以至现在,至于无终的未来,慧命是永远存在的。不过慧命如果被蒙蔽,那就变成污染的意识,就是现在所说的灵魂,不管是意识或灵魂都是极不自在的。我们如能把意识或灵魂凈化,就可来去自如,这就是慧命,是菩萨的智慧,也是佛菩萨的生命。

  慧命是永远常存,没有生死的。如诸佛菩萨来人间,只是倒驾慈航,为了人间的需要,为了普度众生才来人间,并不是因业力的牵引,或凭命运的安排生死来人间。

  过去已受污染的灵魂,若能再一修持,锻炼,便可以还我人人本具清凈的慧命。就像钻石矿未经切磋琢磨,还是一块石头,一旦经过了切磋琢磨,就成了一颗闪亮的钻石一样。凡夫原本都具有清凈与佛陀同等的本性,只要我们下工夫去切磋琢磨,就可成就这段最清凈的慧命,其清凈像明月一样。

  不生不灭

  佛经中,常以日光来比喻智慧,以月亮来比喻慈悲,日月的光明可以照耀天下,天下有多少美丽的境界,日月皆不受其迷惑;天下有多少污染、骯脏、恐怖、险恶,日月也不受其污染。日月既不受美的东西诱惑,也不受恶浊所污染。学佛就是要学得能在恶浊的世间及险恶的人群中,不受环境潮流影响到我们原有的自性,使它保有原来的智慧、原来的慈悲。

  我们应该利用父母所生的身体,好好去追求理想中的慧命,利用这有限的分段生死的时间,来修炼成就不生不灭的良知慧命。要真正报父母恩,就要利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发挥良能,利用这段时间好好做人间事,好好的完成菩萨道业,把这分功德回向父母才是。

  点点滴滴的累积

  佛陀在世间,给我们的是一分心理上的教育,是无限无形的智慧教育,而现在社会上的教育是职业、生活的教育。佛陀所施给我们的教育是不限职业的,是超出生活的,是一种心灵的教育,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佛教是赶庙会。」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就在日常生活中。

  我曾说过,修养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的,我们要抱着这分点滴的修养,以长久心,在最平凡、平常的行为中,不离开佛陀的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佛陀所教育的就是亲爱、和睦、精诚、平等、美好的人性修养。

  不要伤害别人

  我常说做慈济发心救贫困是福,但是在造福人群之外,更要进一步追求佛教的宗旨,这就是精神上的资粮。在《遗教经》中,佛陀把要修行、要探讨佛法的人,比喻为牧牛人。一定要把牛看好,不可放纵于田埂上,而跑进别人的田中,踏坏别人的农作物。这也是教我们要把心理观念控制好;人往往为了爱自己损害别人,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修养的第一个要件,就是不要去伤害别人。

  共修善业

  学佛要学得身心健康,把世间的东西都看开了,不计较就不会有烦恼。所以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调节我们的心理;宇宙间要减少灾难,也是要众生的心先调治好。世间一切的破坏都是众生的共业所致,好人多的地方自然就吉祥。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二种报:一种是正报,一种是依报。

  什么是正报呢?佛教中说:「六道轮回」是依各人的行为而有不同的趣向,比如你做十善业,我也做十善业,就可同生天堂;你持五戒,我也持五戒,把做人的条件做好,你我就同样生在人间,这就是共同的正报;每个人都有到天堂、人间、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的正报。

  而依报是你我同来人间做人,但却各有不同的享受。我们生在台湾,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过去生中曾共同种了善因的果报。有些地方却多灾多难,这是那里的恶业之报。所以我们要里仁而居,同修善业。

  去除三毒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要过得快乐,就必须把心中的三种毛病去掉,哪三种毛病呢?就是贪、瞋、痴。如果我们去掉贪念,自然世间的一切物质、道理就看得破;贯通了道理,心就会很自在。瞋就是发脾气,发脾气是一件最痛苦的事,这也是一般人所说的赌一口气,气忍不住就会发为暴戾,既损人又不利己,这难到不是通苦的事吗?痴就是不明事理,不能秉持人与人之间相持的礼节,忍不住那一口气。

  去除贪、瞋、痴三毒,身、口、意三业就会清凈,人生自然快乐幸福。

  常行精进

  现在社会上的人,多数由于「欲」来牵引大家去造业。这个「欲」不知丧失了多少人的志节、败坏了多少人的名誉。世人为名为利、贪求名闻而争,不知害惨了多少人。欲,能引诱我们进入烦恼的深渊。人生的确是多欲为苦,多欲能使恶业增长。佛陀教育我们看开这些物欲,防止物欲冲昏了良知,埋没发良能,进而学习利益人群;这是菩萨该做的,如此常行精进,才能破烦恼恶。

  直心

  佛陀在《遗教经》中教导弟子说:「当知道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这是佛陀教育出家弟子的方法,也就是说学佛要直心,不要谄曲;谄曲是心不直,以不坦诚的心应付社会,应付别人。而人与人之间,如不能坦诚相待就违背了道;换言之,谄曲的心也就是自欺欺人。

  我们既然要修行,就必须老实修行,不能形顺心违。譬如朝山拜佛,当以最虔诚、最纯直的心来礼拜。如此灵山就在我们的眼前,菩萨道也定能直达无碍。

  虔诚

  我们要以直心拜佛,除了朝山、拜佛要有虔诚之心念外,在日常的做人处事中也要抱着这分心念;这就是修行,如果只有朝山、拜佛很虔诚,那么虔诚的心也只有一小段时间而已。我们把虔诚的心用在日常生活上,天天虔心至诚,终身抱持着此心道场的态度,不但佛道可成,佛教也可兴了。

  诚心转业

  在中国大陆有这么一个真人真事的感人事迹:

  大陆的丛林寺院,大都在郊区外。在苏州,有一位告老还乡的老太爷,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平日在朝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乡不久就病了。他女儿很虔诚地到一寺院去礼佛,祈求让父亲的身体得以早日康复。

  这坐寺院离家虽不远,但步行至少也要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她必须要服侍父亲汤药,却又希望以最虔诚的心意到寺中礼佛。在踯躅犹豫时,寺中的老师父最后教她一个方便法门……。

  隔天,她在清晨两点钟起来,在庭前设一个香案,供上清茶、香花、素果,朝寺院的方向虔诚礼拜,脑海中观想从家门出发直到寺内佛前,观想着一路上的景物。直到一步一步地跪拜进入寺中礼佛。每天清晨三个小时的观想:拜佛、礼佛,整整七七四十九天。老太爷的身体果然康复了,而她仍继续观想礼拜。

  在当地有位年轻人考上状元,衣锦荣归,返乡祭祖。他的母亲很高兴地带着礼果到寺院还愿。他们到达时,已是黄昏了,老夫人请求寺中知客法师烧头炷香。隔天,一大早起来,师父们敲板打钟开殿门后,老夫人点好香要插入香炉时,才发现炉中已有人上过香了。老夫人特别拜托香灯师说隔天她要点头炷香,寺中的住持方丈也指示下去,任何人不可点头炷香。隔天一早,门一打开,香灯师却发现炉中又早已有人整齐插上三炷香了。真是怪事!全寺中没有一个人特别早起,香又从哪来呢?

  这位状元爷,觉得很奇怪,就决定晚上留守在大殿中,一探究竟。他一整晚都没睡,到半夜时,眼睁睁地看到殿门未开,而一位女孩竟进来插上那三炷香,虔诚地拜佛后又出去,门还是关着哪!

  天亮,状元向住持师父说明这个情形,师父详细地询问状元这位女孩的穿著及长相。状元一一告诉,这位老师父听了之后,知道这位少女一定是那位县太爷的女儿。遂解释说,在二个月前,这位少女来请示:如何才能求得父亲康复?而老师父又如何教她以最虔诚的心,才能转业。老方丈说:「虔诚的心,并非三朝五日,而是要持之以恒的。由于她家境清寒,自己必须亲自照料父亲,既要虔诚又要照顾病人,那真是一件困难的事。因而我就教她这个方便法门:用最虔诚的心意及最诚恳的态度观想。佛菩萨一定会有感应的。」老方丈肯定地说:「一定就是她!」

  青年状元爷听了说:「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县太爷家,开门出来的正是他所见的女孩。老夫人深被她的孝心感动,立即为儿子提亲,娶她为媳妇。

  这不是故事,而是真人真事,可见有一分至诚的心,就会与佛菩萨有一分的感应。

  不违佛心

  佛陀曾说过:「入我门不贫,出我门不富。」佛陀这样的教导众生,尤其教导出家弟子,「你真正入到我门来,即令你不穷。」其意是:为佛弟子若能依佛之宅心,为救众生而立业,则其力量无穷。「你出我的门,也不会富到哪。」意思是说:违弃佛心,设有世智辩聪之本领,事亦难成。

  总之,这句话最主要的意思就是:有诚意为大众做事,佛绝不会孤负你;如没有诚意,即使假借佛的名也没有用。

  修学狮子吼

  佛陀离开人间已二千多年,但佛陀的慧命——佛法,还是不断地延续在人间,这是因为佛教受持了佛陀的教化,表现了佛陀的精神。佛陀的弟子共有四众: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出家二众是以佛陀的精神为精神,以佛陀的生活为生活,与佛抱着同样出世的意志,离开小我的家庭,走入如来的大家庭。所以,僧宝是延续佛教精神的中心,承担如来家业的中坚分子。

  我常说,出家人住持佛法,佛法要靠出家人来延续。但佛法更需要在家弟子,因为,有住持佛法的人,也必须要有护持佛法的人。所以,在家的佛教徒,是护持佛法最大的力量。今天,佛教的兴衰最大的关键就是在家佛教徒。佛陀在即将圆寂的时候说:我最不放心的是将来毁灭佛法者并不是外教,而是自称为佛教徒的人,就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上肉!

  佛教徒如精神萎靡,独善其身,不能发挥佛陀的勇猛精神与力量,佛教就会衰落。我们常把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就像狮子在山林中发出了吼声,震退百兽一样。所以,我们称佛陀为人中之圣,圣中之王。既是人中之圣、圣中之王,就有相当的勇气及毅力。我们既然要学佛、做佛的弟子,就必须与佛有同等的毅力及气魄。

  祝福自己

  常常有很多人向我诉苦,念他们的苦经。我都向他们说,举头三尺有神祇,我们应常常祝福自己,为什么要诅咒自己苦呢?学佛的人即使是吃苦,也是苦尽甘来;所以,应常常为自己祝福,天神护法也会起欢心。人生在世间,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而我们只不过是十之五、六而已,比别人幸福多了。你、我都应常常为自己祝福。

  君子慎其独

  修行不是三天五日的事,应是时时在修行,决不能刚开始修行时,很认真也很热衷,但年久日深,就松懈了。

  有一句话说,第一年修行佛在眼前,第二年修行佛在西天,第三年修行佛已不见。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第一年修行时,觉得佛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因此不敢犯错。到了第二年,修行的心力慢慢懈怠,与佛的距离,渐行渐远。第三年,已将修行拋诸脑后,佛已不在心中。曾子说:「君子慎其独。」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时常在警惕自己,虽然独处静室,但行、住、坐、卧都很注意。因此,要做个君子,必须要很谨慎,于自己独处时也要谨慎。

  普通人都是在有人看到的时候很注意形象,真正的君子是表里一致的。我们修行最主要的是要时时佛在眼前、佛在心田,如果修行如初,成佛就有余了。修行要日日新;修行如能与岁序俱新,则修行功德圆满!

  地狱五条根

  学佛要以做人为起点,而以到达佛的境界为目标;先做好一个成功的人,人格完美,佛格也就成就了。人生最大的五种病,就是「贪、瞋、痴、慢、疑」。人们贪些什么呢?贪的不外乎是「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五欲就是地狱的五条根。

  每天打开报纸看社会上许多惊天动地的杀、盗、淫……的悲惨事件,都是因贪而起的。抢银行是为了贪财,此外,如贪色、贪名……起了五欲的贪念,就会造下种种罪障。

  为善竞争

  我们仔细算算,人们一个月有四十多小时用在吃饭,有十天花费在床上,这数字是很惊人的。真正人生的功德是由时间所累积;就如同走路,用的时间愈多,走的路就愈长。

  「龟兔赛跑」是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为什么兔子会跑在乌龟的后面呢?因为乌龟真的是花较多的时间来跑;而兔子仗着它走得快,就用较多的时间来睡觉。所以,做人贪睡贪吃也是浪费人生。人身难得,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做人,九十岁的人不比四十岁的人命长;不会利用时间,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只能算是众生,而不是人生。真正的人生,是要以良知良能来做人;有了良知良能,就能使人生过得丰富、踏实。

  人生要为善竞争,分秒必争。人生的成就也是由时间所累积。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寿命有多长。我们信佛,就是敬仰佛陀的慈悲、勇气、智慧和他的崇高精神,相信自己与佛有同等的力量,为善竞争;这种竞争,不可稍事停顿。

  信而有教

  我们要有逆来顺受的勇气,如欠缺这分勇气,就容易走入迷道邪信,所以大家要拿出勇气来面对现实的人生、接受坎坷的考验,这就是佛教的教育。佛教并不是迷信,不是去拜拜就一定得佛保佑,就业消障除了。福要自己去做,灾也要自己去消,能造福人群,自然就会有这分福报;能培养这分正信,自然就会消灾,这是一种感应——智慧的感应。

  没有这分福,求也求不来;若有这分业,要转变也不容易,唯有心甘情愿地接受,勇于承受,灾难自然就会消除,若不肯欢喜承受,则此业永远也消不了。人的业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过去生中带来的,我们要相信因果,既然种如是苦因,怎能不受如是果报呢?如能欢喜受报,业也就消了。总而言之,信佛是心灵上的教育,我们应该信而有教,不可信而无教。

  真正的佛教徒是要学习佛陀的人格修为,佛怎么修养,我们就怎么修养;佛怎么教导,我们就跟着怎么受用。如能很正确地接受佛陀的教育,自然就可以修得像佛陀一样的人格,如此才是真正达到信而有教、依教而培养修心养性及端正行为的信仰

  安贫乐道

  人,大多是被五欲所困,有一点成就时就想得到更多。有得就有失,这是必然的道理,佛陀时常开导我们切莫为物欲所驱使,亦莫为财利而争夺。应得的,就该以正当的劳力方式去取得,并须取于社会用于社会。不该得的,或有损于人,即不该去取,如此就不会有得失的痛苦。

  佛陀说不能懈怠,懈怠的人是一定会堕落。佛陀鼓励我们,内心要少欲,但决不能懈怠。亦即是:得时切莫骄狂,忘本失真,而失时更不得消沉自卑。就如同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学于孔子说:「我如果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是否就很好了呢?」孔子听了说:「好!能够修养到这种程度是很好的,但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如若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更好!」

  在贫困中仍能乐于道业,安乐、自在,不因贫困而生自弃、自卑感。富能不骄傲,而能时时以礼待人,这才可贵,佛陀教我们的意思也就在此。人生必须要上进积极,安贫乐道,进修慧业,不因境遇的得失而丧失生存的斗志。

  智者

  人过去是怎么来人间的,已无法知道;现在该怎么做人,往往也很茫然,更何况于未来!许多人都不知道要如何做人,才可以做个真正的智者。「人」时时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而起心动念,接触到顺境时就高兴地得意忘形;受到逆境时则烦恼悲泣,无不受境界所牵制而喜怒无常,心随境转,动荡不安;因之,智慧功力也就受阻,不能发挥效用,因而对人处事的日常生活就不得自在,这就是凡夫。

  佛陀教我们在排除欲念后,进而精神要统一起来,如此方可增加正确的智慧,才能成为一个智者。

  安排命运

  常有人问:「人为什么会不得自主,如痴人任凭环境摆布、被命运安排呢?」我的回答是:「只有凡夫才会被命运(业力)安排,圣人自能安排命运。」

  如何安排命运呢?必须用信心志愿及智慧力,坚毅地去破除烦恼的恶念,则智慧生,而业力随转!一切就能解脱自在。

  熄灭无明火

  《普门品》中说,如遇大火我们虔诚的念佛,火就能熄灭,灾难就可解除,这是指我们心理的无明火。我们的心理时时刻刻都会造成火灾,什么是心理的火灾呢?佛教有句话说:「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平常我们很欢喜从事造福人群的志业,在佛教中这就是功德;平常辛辛苦苦,欢欢喜喜做好事,却因一念无明动了瞋心、起了痴念,自作障碍……因而前功尽弃了。这是否相当的可惜呢?

  我们的心常在无明中,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人我是非、事理不明,时常争长计短,人如不明白道理,生活就不能踏实,心灵就会空虚,整天惶惶恐恐,摇摆不安……。

  我们如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念得观世音菩萨的心就是我的心,心中就不会起无明的火灾,也不会沉溺于欲海。常念观世音菩萨,除了可消灭有形的灾害外,也使我们的心乎顺和气。

  一切唯心

  有些人常问我,算命有用吗?说实在的,命理是有的,但不能迷信。一般人所说的命运,或说是运气,也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业力;既然相信业力,自然就会有命理。但是,佛教中有句话说:「一切唯心造。」凡夫受命运所操纵,但圣人却能操纵支配自己的命运。

  天下有二种人:一种人能转移命运,另一种人被命运所转。有人说:算命的说他什么时候会死,心中很惶恐。其实,被预言会死的,并不一定真的会死,但若世缘已尽,业相现前,就是要逃也逃不掉的。

  所以说,我们要守本分,珍惜这个身体,以有用的身躯去为人间做有意义的事,这也是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的目的。取诸社会而用诸社会,今天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就马上做,一切的命运皆操之在已。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