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静思 之 菩萨道
静思、智慧、爱
卷一 静思 之 菩萨道
2.菩萨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业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修己结缘
人们都有烦恼,而烦恼大多指的是贪、瞋、痴而言。因贪瞋痴能生障碍,人们有了贪就易发瞋,由瞋心又起痴念。人为何不创造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呢?因为舍不得付出(贪),不但不能舍,反而要争(瞋)。为什么要争?因为我们不明真理(痴)。这三种是我们内心的毛病,一定要消除。
人们要追求的,不只是福报,更要勤修智慧,才能有真正的福业。我们要修的福,应该是福缘,这是到任何地方都被人敬爱的。有了被人支援成就事业的好人缘,就是福缘,也就是我常说的「未成佛前,先结好人缘」。我们如常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就可以广结众生的福缘。
依道而行
佛陀讲经就是讲道,经者道也,人若能依道而行,终会到达目的地;也就是说:学佛者能依教奉行,则终至成佛。有道是:「佛法难闻今已闻。」现在既已闻到佛法,就要赶快把握。「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们既已得人身,得闻佛法,如不赶快利用今生了脱烦恼断生死,更要等到何生度此身呢?
我们要爱惜、重视自己的力量,不拘大小,取诸社会、用诸社会。财富既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来铺好将来要通往菩萨道的桥梁。
除旧布新
我们常用「福祉与春光并茂,德业与岁时俱新」这两句话向人贺年。
什么是「福祉与春光并茂」呢?学佛的人,就是要有造福人群的心,如此才能在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茂盛的福业,日日都如沐浴在春天一样的快乐安详。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他的意思也就是告诫我们:居住的地方要选择仁德之士多的地方,那才是有智慧的人。所以我们应从自我做起,以仁以德来感化周围的人士,使周围的人都有造福人群的慈悲心,共同缔造祥和安乐的社会。
什么是「德业与岁时俱新」呢?众生在人间,大多数都在烦恼中增长恶业。我曾说过: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这是一般的人生。学佛的人就要常念知足,才可发挥充足的力量,每个人都是知足的福中人,有一分力量就去救人一分。所以我常说:你们都活在富有中,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爱心及感情,这就是知足守道。大家常行在菩萨道中,不断向前精进,所以说:「德业与岁时俱新」。
如我们每个人在过年前,总会把屋子内外整理、粉刷得焕然一新。学佛的人,心也要日日都像过年一样除旧布新,从现在开始把好的、新的布置起来,把坏的淘汰掉,让自己每天的心地清新洁凈。
八垢与三福田
在佛教经典中曾说到八垢——八种悖逆情理的心理垢病——那就是:(一)毁谤佛、(二)毁灭法、(三)毁谤僧、(四)不孝父母、(五)不敬师长、(六)不看护(救)病人、(七)不救济贫民、(八)不怜悯众生。以上这八种该护的不护、该做的不做,就是逆理不顺道。
若能把上面所说的八种悖情逆理的心理垢病,转善过来,顺理行持,则能成就三大福田(亦称八福田)。
一、敬田:是尊重(一)佛、(二)法、(三)僧三宝。
二、恩田:是(四)孝养父母、(五)尊敬师长。
三、悲田:是(六)看护病人、(七)救济贫民、(八)怜悯众生。
具备了这三种田,就是大福田,慈济就是希望人人能亲自耕种福田,以增长诸善福业,消除三灾。所以我们能有今天的安定生活,就要更精进更努力的去造福人群,完成菩萨道业。
福慧双修
佛陀也是凡夫所修成的,众生只要有佛陀这分救人救世的精神,则与佛同体。所以佛陀出现在人间,也就是因为要救度众生。尽管二千五百多年前,他出生在印度,入灭也在印度,但他却能够把精神遍布天下宇宙间。因为佛陀的法身慧命,是超越时空法界、无始无终的。我们每年庆祝佛诞节,只是化迹人间的佛。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可以说是福慧两就。
佛教徒不但要修福更要修慧,福慧两者不可或缺;修行如有偏差,距离成佛的目标就很远。有些人总认为只有专心念佛,不管世事才可了生脱死,这是不正确的。在《阿弥陀经》中有句话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善根呢?就是慧;对佛教的教理不去追究,不透彻众生本身的心源,又怎能得生彼国呢?众生的心一片糊涂,要如何才能得生彼国呢?一定要有大善根;除了大善根外,还要有大福德,这个福德也就是广结众生缘,完成菩萨的道行。
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都不离布施心。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世间的人为了财,造就了无量的罪,世间的天灾人祸,都是由于大众的贪瞋欲念所造成的。
不会利用金钱的人就会被财物利诱而埋没了,有钱而善于利用财物,则能造福人群,功德无量,这就像人要靠水分而活,但也有很多人被水溺死的道理一样。
人虽然不能离开水,但水也要恰到好处啊!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要能利用财物,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以慈悲、欢喜、勇猛的心来为善喜舍。认清世间的财物,只不过是给予我们的资生之物而已。
凡夫到佛
为什么我要用慈济来表现佛陀的精神呢?因为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人间,四十九年的讲经直到将入灭前七、八年间,讲的是《法华经》。《法华经》佛陀讲了七年,我们一字一拜,字字称妙、句句称宝,真是妙法啊!《妙法莲华经》可以说是佛法之宝;佛陀出现在人间,他的本怀就是要讲《法华经》,所以说《法华经》是佛佛道同,每一尊佛出现在人间,也就是为了讲《法华经》。
《法华经》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要教我们行菩萨法。我们每个人都说我在学佛,学佛也就是要到达佛的目标,从凡夫要到佛陀的境界,这中间要经过的就是菩萨道,菩萨道也就是凡夫与佛,此岸到彼岸之间的桥梁,也可以说是茫茫大海中的渡船。所以佛陀在人间说法教化,就是教我们行菩萨道,也就是《法华经》的全部精神。
众生都有佛性——良知,只因没把它发掘出来,所以无法发挥良能。现在的社会,造罪作案的人这么多,难道那些作恶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恶人吗?不是的,他们一样有良知,只不过他们的良知被物欲所蒙蔽。
佛法就是要启发众生这分良知,大家应该都听过「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本性是善的,只因为受到后天环境、潮流的影响,使这分善良的心埋没了。佛陀、菩萨出现在人间的使命,就是要启发众生的善心——良知。这分良知如果能确实地把它发挥出来,就是良能,就可以救度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佛,自己就是菩萨,只要良知良能发挥出来,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的,这分可以救人之心,就是菩提心。
上求下化
佛陀教导众生要修行大直道,虽然尚有其他很多方便法门,但人生的时间不久长,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有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可从凡夫地直通佛的境界,为何我们不走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真正的菩萨道,我们应向这条大道前进,福慧双修。如此,极乐世界就在眼前。
倒驾慈航
菩萨的路是无穷无尽的,是永远没有止境的,纵然已走到尽头也要再倒驾慈航。如观世音菩萨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而现在却又再来人间做菩萨,即是倒驾慈航而来普度众生。所以,修行虽然已经到达目标,但还是要再倒驾慈航。所以说,菩萨的道路是永远无尽头、无止境的。
四摄
菩萨的起点必须要具备四种条件: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又称为四摄。
一、布施:相信很多人都有布施的经验,我们有这分力量去扶助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人,这分施舍的感受是多么快乐啊!布施是快乐之本,也是做人幸福的泉源。所以有句话说「施比受更有福」,我们要做菩萨,首先就是要布施;施,就是不断地付出,不管是财物、是心力,或是身体劳力的付出;如担任志工。只要做得到的,我们就要多付出,这就是最幸福、快乐的人生。
二、爱语:要怎么样与人相处,才会常受欢喜呢?唯有爱语。在日常生活中使人我烦恼、生气、紧张、郁闷、惶恐的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声与色。眼睛看到不如意的形态——色,就会引起爱憎烦恼、生气;耳朵听到不满意的声音,就愤怒、痛苦、忧郁。既然烦恼是由声色引起,那我们就该好好改善,做到柔声和悦——每一句话让人听了都会欢喜、快乐、安定。要做到这样,就必须爱语,爱语就是声音温柔,对所讲的话都要负起责任,要解决别人心中的结,而不要去增加别人的烦恼。
有一天,台北的委员陪同会员来,其中两位家庭生活富有,房地产多得必须借朋友的名义去登记,由于土地价格飞涨,他要与建筑商合建,必须这位朋友盖章,没想到朋友却狮子大开口,他觉得很不服气,再加上其他的朋友对他说:「你何必这么傻呢?循法律途径挖告他不就行了吗?」于是,他打起官司来。他一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好痛苦啊!一星期要跑三趟法院。」我问他:「他究竟要你多少钱呢?」他说:「四百五十万元。」我说:「假如你如数给他,那你还能拿回多少钱呢?」他回答:「当然不只这数目,而是以亿计算的。」我听了之后告诉他:「那就给他吧!你给他四百五十万元,不但可以保持朋友的感情,而且也不必三天两头地跑法院。你若把去法院的时间精力用于事业,赚的钱还比给他的多。」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地说:「师父谢谢您,如果早有人这样告诉我,我就不会去打官司了。」
另外一位也接着说:「我的情况和他的一样,我是把土地登记在亲兄弟的名下,这个弟弟是我把他扶养成人的,住的房子也是我买给他的,没想到他竟有恩不报,还对我说他的章岂能白盖。」我对他说:「既然是自己的弟弟,你就给他吧!欢欢喜喜地给他,他会感激你。过去,你既然已给他九十九分的爱,又何必为了一分和他计较呢?」
他说:「师父,我竟然忘了我已给他九十九分,何必再和他计较这一分呢!」就这样一股怨气也都打消了,他欢喜,对方也欢喜,彼此皆大欢喜。这不就是一个清凈欢喜的凈土吗?
他们争执打官司的原因,就是听了别人的闲言闲语,而增加烦恼怨气。所以我说,要做一个菩萨,除了培养布施心外,还要培养爱语啊!
三、利行:所谓利行就是一切的行动必须要利益众生。我们要做一项事业,并不是只考虑到会不会赚钱,而是必须考虑这分事业是不是对社会有贡献。你所做的事业如对社会人群有贡献利益,那你所赚的钱就是功德;假如你只管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的身心是否受到戕害,即使你所赚的钱都拿来做功德,也弥补不了这分罪过。比如大家乐的风行、电动玩具的充斥,不知毁灭了多少人的家庭,断送了多少青年的前程,所以我们要做事业或从事任何职业,应该先考虑看看不是有利众生?
四、同事:自己有机会接近佛法,能做好事,能凈化自己的身心,也要以身作则,把这分爱心、诚心及利益众生的行动来感化他人,使周围的人群与我一样有这分布施、爱语、利行,大家同事一起来力行菩萨道。
清凈本性
既然我们都要学佛,就要把内心的杂念怨贼除掉,把自身的佛性显现出来,把佛性化为菩萨的功能。我常说心凈则土凈,要一个团体美好,就必须先从个体美化,所以说,娑婆世界实在很不错,因为有恶浊,才能衬托出菩萨清凈的行为。
有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没有苦难的众生,你又怎能做菩萨呢?就像慈济建医院是为了救护病人,没有病人就不需要医院,也就不需要医生;医生能够出名,是因为有病患让他医治,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今天我们都处在五浊恶世中,但我们应该要自己培养这分清凈的本性,希望大家共同一心,美化自己的心态,来清凈我们周围的环境。你看人人都是菩萨,对每个人都以恭敬、信仰的爱心相待,能这样别人看你就是菩萨,对你当然也会起恭敬的爱心,这样的世界,岂不是最清凈美好的世界吗?
所以,学佛千万莫向远方的灵山去求。要记住,只要能够向着自己心中的灵山塔好好地修行,如此,现生你就是活的菩萨,来生就是已成就的佛。希望大家能多用心,彼此成就、互相鼓励,共同在菩萨道上福慧平行前进。
万般带不去
学佛必须以佛道为自己当行的道路。人都常常生死不得自在;怕死而求神、求鬼、安太岁,更有很多荒谬不合理的迷信。
有一位老太太,拜神拜得很虔诚,可以说无所不拜。虽然已经皈依了,却不是正信的佛教徒。儿子媳妇表面都很孝顺,却是因为贪图她的钱。她刚往生时,尚停尸在家中,父子、兄弟就吵起来了,为的只是因为她的裤带不见了。在台湾有种习俗,就是谁能得到父母往生时所穿的裤带,他就会「有财有库」。当他们争吵不休、没有结果时,就去问神,最后得知母亲哭着说,她死后连裤子也没得穿。虽然她一生都很虔诚地拜神,但死后仍堕入鬼道而无法超生,这是因为她平时没有认识佛教,无法对子孙施以佛教教育,以致含恨而终。如果她在世时能看开财物,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尽量去造福人群,那么这些福业就能由她带去。
经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自己修行自己得,自己做的功德自己受用,不要等到身后让子孙替你做。《地藏经》亦云:七分功德,六分生者自得,亡者只得一分。
学佛要学正见,虔诚念佛,功夫要自己做。能发菩提心用心念佛,就不必怕子孙不为我们做功德。如果自己不念佛,不用功、不造福,到时子孙为我们做多少功德也没多大用处。总之,虔诚的念佛,多发菩提心,为社会众生做救济工作,如此则福慧兼修,生死就可断,菩萨道就可完成。
- 上一篇:卷一 静思 之 八正道
- 下一篇:卷一 静思 之 清凉月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