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布施无所著

  欢喜布施无所著

  我们学佛者,就是要先学会一个「舍」,应舍,应该要舍,舍去什么呢?烦恼,人生,烦恼都是来自于,一切的欲念,欲都是有形、无形,这给我们内心很多的困扰,也造成了很多的烦恼,所以我们必定要舍,所以这么说:

  如人信解行布施

  是入菩萨大直道

  布施是入道因缘

  所以布施就是叫做舍,你愿意将内心很多的烦恼,要舍掉的源头,无不都是有形的欲,有形的财、物等等,无不都是困扰我们的心,引起了很多的无明,人生的苦就是欠缺,想想看,普天之下,有多少人缺吃的,缺喝的。

  但是有的地方很充足,充足的地方,应该要赶快去补给欠缺的地方,所以若要能够社会祥和,要能够国家太平,必定要有这种,普及施舍的观念。

  佛陀教育我们,我们要施,布施,布施就是舍,舍掉了有形的物质,舍掉了名利、地位,只要为了人群所需要的,我们应该能够舍。

  所以布施是入道的因缘,你能够施舍出去,这才是我们心无挂碍,我们能够舍去了,有形、无形的烦恼,所以说:

  内有如是布施心

  外有如是欢喜相

  内有如是不动心

  外有如是持戒相

  布施我们要布施得很彻底,从你的内心欢喜这样付出,有的人说,要去劝他,劝他布施,劝,就是引导,但是布施,若你是勉强他,不乐之施,心就不欢喜,这样就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施出之后内心轻安自在,这才是真布施。

  所以内心够轻安、自在,很自然地显现出来的这个形象,那就是欢喜的形象,尤其是布施,内有如是不动心,外有如是持戒相,内有如是不动心,意思就是无求,无所求的付出,而且不只是不求得功德,还要付出之后,心生感恩,这就是轻安、自在的心。

  外有如是持戒相,我们布施还要持戒,布施不是条件,布施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不只不贪功德,我们还要好好顾好我们的心,绝对是没有条件的付出,有条件的付出,那就容易犯规。

  所以我们内心要有不动的心,不是求功德的,付出无所求,还要感恩啊,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持戒的心,付出是本分事,学佛,布施乃是度彼岸,就是我们修行的工具之一,也是修行方法之一。

  信解行忍辱

  是菩萨道

  则恶骂捶打

  皆柔和忍受

  而忍辱就是

  入道之因缘

  不管人生怎么苦,不管受了多少的折磨,学佛这也就是忍辱,也是我们法之一,我们要怎么样度到彼岸,要先知道因缘果报,有缘来了,我就要赶紧施舍,环境现前,我们要时时警愓持戒,因缘果报现前,我们要有忍辱的心,这以这就是行菩萨道。

  这样哪怕是,「恶骂捶打,皆柔和忍受」,不管你遇到什么,记得吗?《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段,佛陀在外面走,一位婆罗门恶人,来到佛陀面前,骂他甚至向他吐痰,甚至抓一把沙要撒他,佛陀还是安然自在,一样柔和忍受。

  佛陀认为这是一个因缘,过去有因,现在有缘遇到了,果报应该自受,用这种的心情去面对,这就是我们修行,学佛,佛做得到我们怎么会做不到?所以忍辱就是入道的因缘。

  所以学佛第一要学「舍」,我们要舍掉,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都要舍,心就没有烦恼,所以说来要欢喜,要舍出都是很欢喜。

  《法华经序品第一》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再来就说,「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不管我们如何布施,布施什么东西,我们都很欢喜,这个欢喜心,就是「回向佛道」,是为修行而布施,不是为了要求得,什么样的回报而布施,不是,我们希望人人,不只是我们在佛道中,应该付出,就是我们布施出去的,砗磲玛瑙或是驷马宝车,希望这些人也能得到之后,同样能够接受到那分感恩,也能够接受那分学佛法的心,这就是布施的人的心愿。

  除了自己应该本分事的付出,也希望对方也能够得到感恩,而且发心学佛的心,这就是修行,自修,教人修,这个愿就是「愿得是乘」,来乘这个菩萨道,人人能够回向在菩萨道中。

  所以说「三界第一,诸佛所叹」,这种发大心、立大愿,付出无所求,还要度人,影响人能够觉悟

  《法华经序品第一》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这都是有形的东西,就是外在的物质,他都愿意一切布施出去,所以布施,从我们内心到外行,我们必定「应无所著」,没有执着,心无挂碍,无执着,是应菩萨六道行的法则。

  菩萨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叫做六度的法则,「应无住着」,我们不去执着,所以说学佛必定,就是要时时有这分爱心,所以再说。

  《法华经序品第一》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身肉、头目等,这就是内施,要从我们的内心完全布施,不只是外面的物质,从里面,我们自己的身肉手足,身体和手脚,我们都愿意布施,看现在医疗科学很发达,除了器官捐赠之外,现在也有活体器官的捐赠。

  有的人,骨髓移植,让另外一个人,又有造血的功能,这都是非亲非戚,从他们身体愿意捐出去,看,身肉手足布施不是不可能,佛陀的智慧在二千多年前,他就已经说到,未来二千多年后的现在,科学科技的发达,人若愿意发心,不损他的身体,一样能够身肉手足这样布施。

  这叫做内施,从自己身体这样付出,这是菩萨心。

  还有「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妻、子,在古时代不只是金银琉璃是宝,连女子也是宝,他也愿意施舍,修行的目标,是「求无上道」。

  我们现在也常常听到,有的家庭的太太就会说,师父,我把我师兄(丈夫)捐出去,让他专心去做慈济,让他专心去为人群服务。

  有的先生就说,师父,我把我太太捐出去了,看她要怎么做,做到她很欢喜,只要对人有帮助,我也为她随喜功德。

  甚至有夫妻一起说,我们一起,过去我们为家庭,也已经付出很多了,我现在进来,完全回报众生恩,佛恩,我得到了佛法,我了解了,人生再贪求更多也没有用,过去为家庭,现在为我们的慧命,所以他们舍弃了享受,他投入了人群来付出,这也是身心布施。

  甚至有的人觉得,光是夫妻出来还不够,我要连孩子都度出来,所以一家都是菩萨,这多么幸福啊,这就是叫做智慧,这在我们现在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只要我们的心通达佛法,然后增长智慧,世间的事情有形、无形,没有做不到的。所以:

  《法华经序品第一》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无非是要求佛的智慧,不管是头目身体,头、眼睛、身体,刚才所说的是身体器官,现在连头和目都能够施舍。

  有一段时间,我也跟我们的神经外科说,这时候不能脑移植吗?他说,有,现在开始在研究了,能够用干细胞,脑的干细胞也可以移植。

  佛陀当初这么说,头目髓脑,现在脑的干细胞,已经开始移植了,但是目,眼睛,眼角膜已经早就在移植了,所以这种头目身体欢喜布施,「欣乐施与」很欢喜布施,「求佛智慧」,我们还是没有什么所求,唯一所要求的就是佛的智慧。

  布施有二意:

  一、因恭敬

  二、因悲悯

  再来说布施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因恭敬布施,就像供养诸佛,或者是三宝,或者是供养父母、师长,这都是要起恭敬心去布施。

  第二是因悲悯,就是不忍心贫困的众生,苦难中的众生,我们不忍心,所以我们布施,布施,回向佛道,我们必定要回向佛道。

  什么叫做回向佛道?前面说过就是要无挂碍,我们无所求的付出,就是期待,我们的心和佛的心是平等,我们的智慧和佛的智慧是一样,无挂碍、无所著,这样的付出,这叫做回向佛道。

  布施就是我们的本分事,是修行的道具,修行的方法那就是布施,因为有人让我们布施的对象,发挥让我们能够修行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感恩,所以才会说,付出无所求,还要感恩。

  不见能施之我
不见所施之人


  不见所施之物
三轮空寂


  是为不住相布施
故不起福报

  是即
回向佛道之布施也

  「不见能施之我」,不会执着我是能够布施的人,这种见解我们没有,「不见所施之人」,也没有接受我们帮助的人,接受我们帮助的人,他是在帮助我们,完成我们的道业,所以让我们帮助的人,就是我们要感恩的对象,所以也没有我们布施出去,到底是布施多少?我们也无所著,不管你布施多少,所以这就是三轮体空,是不住相的布施。

  所以,不执着付出就是要求福报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大布施。

  各位菩萨,学佛,我们就是要学的真心布施,绝对不要有那分执着贪求的心,所以我们的心要时时施舍,不要染污到这种追求,我们要求的是佛道,所以回向佛道,求无上慧,要求的是这样,不是求于执着,所以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