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之因缘
入道之因缘
常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的慧命要成长,必定要从「信」,还要「解」,就是「信解」,要有坚固的信心,要有很深入的了解,若能这样,我们才会精进。 时间如箭,实在是过得很快,我们的精进,一定要比时间更快速,要不然人生短暂,一切都是在无常中过去,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所以「信解持精进行者」,「是菩萨道」,会精进的人,就已经行在菩萨道中了,要把握时间啊。
甚至选择对的事情,把握当下就要恒持剎那,当你发这念心的时候,这念心要很坚固,一直从现在开始,到来生来世无穷尽,这念道心,永远恒持,这叫做恒持剎那。
所以不管是逆境,或者是顺境,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皆能勇猛果决,果决,就是坚定,而且已经决定了,道心绝对没有动摇,常常一句话说「发心容易,恒心难」,这就是我们修行困难的重点。
世间的陷阱,欲念处处,所以凡夫心很容易被世间的,欲的境界动摇,所以信心是起了,但是境界现前,又是堕落下去,所以我们必定要有这念坚定,守志不动,不管是什么境界现前,「而信解行精进,即是入道因缘」,什么样的境界在前面,我们的坚决还是信解,信,深信,我们要很决定的深信,这就是我们精进入道的因缘。
信解 持精进行者
是菩萨道
于逆顺等境现前时
皆能勇猛果决
而信解行精进
即是入道之因缘
我们要入佛道来,菩提觉道,这个因缘就是看我们的自身,精进的因缘不可缺少,所以「于信解修禅定者」,我们若已经信解,精进之后我们还要有禅定,精进才能够入于禅定,以前的人说,挑水运柴无不都是禅定。
真正的禅定,不是在那里静坐,就是面对境不生心,所以什么样的境界现前,在我们的心境里都不受摇动,这也就叫做禅定,正知、正见,所以「守志修习不怠」,我们开始要守好我们的志愿,我们要好好修习。
宇宙之间,事事物物,一切的境界无不都是真谛妙理,看看什么样的境界,只要你用心都有它的真谛妙理。
看,在马来西亚,大人在教育孩子,从几岁开始教育,四岁,这么幼小的孩子,三、四岁,听话听得懂吗?懂啊,常常就是用很深的道理,去教育这些孩子,看看这些孩子这么的幼小,他能够奉法受持,能够守斋戒。
从一张纸,简单的,让孩子在那里画啊画啊,你用纸,要知道纸的源头,那么就开始,把孩子带去上自然课,在艳阳,太阳下,孩子在那里晒,流汗了,然后把他们带到树下;「凉吗?」
「很凉爽啊!」
「在外面晒太阳?」「好热啊!」
「我们是不是要感恩这棵树?」
「对,要感恩啊。」
「来,大家感恩,就要爱树,你爱不爱它?」
「爱啊!」
「为什么爱它呢?」
「因为感恩。」
「既然感恩、爱,来,抱抱树。」
孩子跟老师牵手抱树,抱着那棵树,摸一摸,珍惜它。
老师又说:「不过这棵树若被砍伐呢?」孩子就会问:「为什么要砍伐呢?」
「为什么要砍掉它,因为需要造纸。」
纸是用树造的啊?开始老师发挥他的智慧,来引导孩子走入了与树的感情。
培养了感情之后,知道这棵树,人类会把它毁除掉,水土就无法保持,因为这棵树存在时,下雨时会吸收雨水,树根会保护土,水能进入土地里面的水脉,将这么深奥的道理,在孩子的心里,让他们一项一项了解。
幼稚的孩子,却是心很清净,他了解了,听到树木要被砍掉,就很伤心,就对他说:「砍树是为了要造纸。」纸,你们平时要怎么用纸等等,甚至教他们造纸的方法,知道造一张纸,是这么的辛苦,用纸时却那么轻易地浪费,看,用这样的方式,从三、四岁的孩子开始,让他了解很奥妙的道理。
所以说起来,我们修学佛法,佛陀对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用很微细的道理,让大家知道,这个微细的道理里面有「妙」,叫做微妙,尽管很微末的东西,他就是用最妙的道理,为我们解释。
所以我们不能轻视小东西,有的小,小到眼睛看不到,却是佛陀他能够用很大的粗相,这样慢慢地将我们诱引到,进入最微细,细到让我看不到,但是道理存在,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所以我们必定要精进,守志修习不怠,不要懈怠,光阴似箭,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们必定要守志,时间可以过去,我们的志愿不能放过,我们必定要守持,所以要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这也是常常说的话。
所以要守志修习,我们要学的,实在是很多,要听的也是很多,有一回佛陀跟他的弟子,走在乡村里,天气很热,找,在树林里,佛陀就说,来,在这里休息一下,大家在那里休息,所坐的周围,树叶一直掉下来,一直掉下来,所以地上满满的树叶。
佛陀随手将那些树叶,这样用手抓了一把起来,抓了一把树叶,就对比丘这样说,来,大家来看看我手中,这把树叶有多少?
大家眼睛一看,佛陀手中所抓起来的这些树叶,我们要一片一片来算,才知道有多少,不过也应该说不少片;佛陀就说,我告诉你们,大家追随我这么久了,我对你说的法,不及我手中的树叶,还没有说的法,比天下大地,从树上所落下来的树叶还多。
所以说起来,佛陀还没有说的法,真的是很多,可见在大地宇宙之间,不管是有形、无形,那个微妙的道理,隐藏在佛的内心,真的是很多。
所以佛陀在《法华经》,开始畅演本怀,就是要把他内心,那个微妙的道理,和大家分享出来,所以再提高大家那分求法的心,提高大家那分入菩萨道的因缘,人人要珍惜,珍惜入菩萨道的因缘,菩萨道要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禅定,就是要保持我们的因缘,我们要立志愿,要守志不动,「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不管什么样的境界现前,都没有摇动我们的心,所以守志修习不怠而禅定。 禅定,能够达到守志不动,那就是叫做禅定,守志就是入道的因缘。
信解修禅定者
是菩萨道
守志修习不怠而禅定
守志即是
入道之因缘
再来信解智慧,禅定就要从信解,我们才能够入佛的智慧,所以智慧是菩提道,菩提道皆通达明了,而智慧就是入道的因缘。
又信解智慧
是菩萨道 皆
通达明了
而智慧
即是入道之因缘
所以「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各位这就是禅定的境界。
在经文就这么说: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法华经序品第一》
弥勒菩萨又和文殊菩萨在说,我又看到过去的菩萨,他们的心就是安禅合掌,在禅定中起着很恭敬的心,用恭敬的赞叹,赞叹法王,法王就是佛,用种种的偈,
「偈」就是像诗句的赞叹一样,所以用般若智慧修习禅定。
我们人人应该要用般若的智慧,来修禅定,不是只说,我若坐禅,我能得到什么境界,不是,禅定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智慧,所面对的事事物物,曾说过天、地、人、物,种种的事理,都是在我们的智慧禅定中,所以我们必定用恭敬心,敬天爱地聚福缘,要用恭敬心。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法华经序品第一》
菩萨的智慧深,志念坚固,能够问诸佛,不知道的,就要赶快问,有疑、有问、有悟,所以我们必定要将道理,每一项道理,我们要清楚,我们要了解,听了之后,我们必定要拳拳服膺,这个法,不要听了之后,一时就把它放弃,这样就不行。所以这段经文也就是在说,来叙述,「所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以加行之智修习佛道」。
加行道,不是只在寺院里,在树林里,在静处,不是,他就是用加行道,种种对境界,很多种境界,我们入境界中,让我们的道心能坚固,我们就要真的要有试验,要将我们的道心,在环境中而不摇动。
菩萨道本来就是这样,不是在独善其身,有疑,就要赶快问,我们若能问,自然我们周围的境界,就不会来扰乱我们的心。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法华经序品第一》
又看到佛子,那就是佛的弟子,定慧已经很具足了,用种种无量的譬喻为众说法,前面那一段是求法,从佛陀求来的法,现在就是要去说法,还是要有定有慧,要很具足,用无量的譬喻来教化其他的人。
所以「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很欢喜,将我们的智慧具足,就是已经证得根本智,我们已经很了解了,所以说法欣乐,愈说愈欢喜,说法,一点都不苦恼,愈说愈欢喜。
因为说出去之后,还是自回向,说法欣乐,很欢喜,「破魔兵众,而击法鼓」,破魔就是破烦恼之魔,兵众就是周围的烦恼,我们若是受周围的烦恼,将我们遮盖住,我们的法无法通达,所以必定破魔兵众,击出了法鼓,鼓让它响起来,这个法鼓一捶,声音能够警告大家,人人要赶快觉悟,不要再沈迷轮转六道无穷尽,所以希望人人能够醒悟,这就是击法鼓。
各位菩萨,学佛,真的我们要深心信解,佛陀的教法是这么的微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轻视,时时要多用心。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