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流浪者群歌
(五大菩萨)
—圣者的生命故事
明旸法师著
第一章 弥勒菩萨
第二章 文殊菩萨
第三章 普贤菩萨
第四章 观世音菩萨
第五章 地藏菩萨
--------------------------------------------------------------------------------
第三篇 五大菩萨
第一章 弥勒菩萨
弥勒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为“无能胜”。弥勒是公元前六世纪人,与释迦牟尼同时,生于印度婆罗奈国,劫波利村的波婆利大婆罗门家。
他生而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惊异地说:“此人俱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加以杀害。其父亲感大祸临头,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及侵,舅氏虑其祸终不能免,即令其见佛闻法,从佛出家。
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穿著。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弥勒受之,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议论,他听了根本不放在心上。
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华经序品》文殊也说:“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说明他这一习性的养成,并非始于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由来已久。
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释迦后来居上了。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释迦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大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我以十事致最正觉,一者所有无所爱惜,二者妻妇,三者儿子,四者头目,五者手足,六者国土,七者珍宝财物,八者髓脑,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生活或修学,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华严经》弥勒故现楼阁,而令善财入于法界,《般若护国》为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华会上,而与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经》释迦以瑜伽了义之教,传予弥勒,九百年后,畅弘于世。
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的。他选择弥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如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优波离问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说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
释迦牟尼回答优波离说:“十二年后,弥勒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身紫金色,光明显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铸金像,不动不摇。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般若波罗蜜,字义炳然。时诸天人,寻即为起众宝妙塔,供养舍利。时兜率天,七宝台内,摩尼殿上,师子床坐,忽然化生,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身如阎浮檀金色,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俱足。与诸天子各坐华座,昼夜六时,不退转的*轮之行,度诸天子。”
在优波离等人的眼中,弥勒是一个“不修禅定,不断烦恼”、“未尽诸漏”的一个凡夫。释迦选这样的一个人接班,记别作佛,是难以想得通的。说明二乘人的偏见,对一乘佛道不能望其项背。弥勒精神体现菩萨在艰苦条件下,行菩萨道,著重利他,于利他中实现自利,完成佛国依正庄严。
过五十六亿万年,弥勒当下生于阎浮提,证得佛果,那时阎浮提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自然条件:国土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土地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
二、居民:人寿八万四千岁,智慧威德,色力俱足,安稳快乐。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饮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
三、城市:城市次比,鸡飞相及。有一大城,名翅头木,街巷道陌,广十二里,扫洒清净。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不复为用,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哀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四、政治:时有转轮王名叫儴佉,有四种兵,以威武统治四天下,王有七宝,又有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珍宝涌出,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无贫者。
弥勒下生后,也如释迦有托生、出家、成道、说法种种示相。
一、托生:有大婆罗门名曰妙梵,女曰梵摩波堤,弥勒托生以为父母。弥勒生后,肤紫金色,身高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二十丈四尺,俱足三十二相,相好端正无比。
二、出家:弥勒观世五欲,致苦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甚可怜悯。如是正念,不乐在家。感王施物,终归毁坏,如一切法,亦皆幻灭,修无常想,出家学道。
三、成道:弥勒成道,生于龙华菩提树下,即日成就无上道果,应时三千大世界六种震动。地神乃至诸天,各相告曰:“当今弥勒已成佛道”。
四、说法:时有魔王,名曰大将,率欲界无数诸天至弥勒佛所,请说施论、戒论及生灭之论 乃至诸佛所说,苦集灭道。时座上有八万四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有三会说法:初会有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二会有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三会有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弥勒说法常赞释迦功德。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教存世一万四千岁。
五、弟子:儴佉王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大臣长者,亦复如是。各自念言:虽复千亿岁,受五欲乐,不能得免三恶道苦,妻子财产,所不能救,世间无常,命难久保。我等今者,宜于佛法而修梵行,念已出家。
六、涅槃:弥勒寿命八万四千岁,入涅槃后,遗法留存一万四千岁。
弥勒的思想和慈氏的由来
汉译大乘佛法,关于弥勒的记载不胜枚举,现仅从他的姓名窥知其思想具有两大特色。
弥勒以修慈心观而闻名的。在《华严经.修慈分》里,佛告弥勒,应修慈心,以自调伏。于念念中常修六波罗蜜,修慈心时,未离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见,当时六种梵天之福。若离分别,离我我所,此则名为“广大之慈”。所有先世以来的罪障,皆得除灭,不久当证无上菩提。修慈心观而上求佛道,是弥勒思想一大特色,还表现在弥勒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杀想,不啖众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说:
在过去无数劫时,有一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闻佛说《慈三昧大悲海云经》,即便信服,为佛弟子,寻发菩提心,誓愿未来成佛,亦号弥勒。于是拾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岁中,少欲无事,乞食自活,诵持《慈心三昧经》,一心不乱。时洪水暴发,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进粒米,生仑垂危。时有兔王。母子二兽,为护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养仙人。兔王母子舍身护法的精神,对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烧热的兔肉,即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没生死不成佛。
更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即投火中,与兔王母子并命,这是“慈氏”一姓的由来。
这个故事生动地说明,弥勒对一切众生不起杀想的广大慈心观,即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宁破骨髓出头脑,绝不啖肉食众生”的坚定立场是不可动摇的。
他还制“断肉戒”规定其弟子不得食肉。这里清楚昭示人们弥勒是一位素食主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从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释迦牟尼在世时,还没有做到这点。可见在素食的问题上,弥勒比释迦是略胜一筹。
无能胜——名的含义
弥勒名无能胜,是因其修唯识观而著称于世。他修此观,非始于现在,而是源远流长。如《楞严经》说:“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佛出家。时佛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历劫以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至燃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净秽无有。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今得世尊授记,次补佛处。”
弥勒的唯识观,不仅否定了娑婆世界外境实有,更彻底把尽虚空世界所有佛土一笔勾销。一切染净因缘没有了,复现诸法的“我心”,又将安立何处?这种不定一法的精神,唯佛与佛乃能证知,非凡夫、二乘、权位菩萨,所能胜过,故名曰无能胜。
创瑜伽学派
佛灭九百年顷,中印度阿输遮国,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参预内院,法堂闻法,于弥勒处,受《瑜伽师地论》。昼为大众宣讲,弟子中有不信是弥勒说者,无著为释众疑,乃请弥勒降到人间,为众说法。即于输遮那讲堂,普施法雨。凡所说法,皆约为颂,无著依颂解释,乃成弥勒五论:
一、《瑜伽师地论》,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修,果无不证。一百卷,玄奘译。
二、《分别瑜伽论》,显观行说,未传我国。
三、《大乘庄严论》,庄严大乘,十卷,波罗颇密多罗译。
四、《办中边论》,显主法相,三卷,玄奘译。
五、《金刚般若经论》,显实相说,一卷,达摩笈多译。
五论立字,罄无不尽。
传承弥勒学说,有无著、世亲兄弟。无著造有《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等。世亲造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等。世亲之后,又有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广造诸论,使弥勒之学,极盛一时。唐玄奘法师从戒贤学,回国后与弟子窥基专弘唯识。弥勒之学,兴旺于初唐,流传于日本、朝鲜等国。
弥勒在中国的传说
弥勒在兜率天内,不动本际,应现十方,若凡若圣,不可限量。传中国六朝齐梁时傅翕、五代梁唐时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录其事迹,供研究者参考。
傅翕(四九七—五六九年),号善慧,浙江义乌双林乡人,父名傅宣慈。十六岁纳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二子曰普建、普成。
一日,一个印度和尚,嵩头陀访之,与传翕说:“吾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返?”
因命临水观影,见圆光宝盖。傅翕笑答曰:“炉輵之所多钝铗,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也。”
傅遂于此山躬耕而居之,日常营作,夜则行道。自谓得首楞严三昧,如是苦行七年。
时梁武帝称帝,崇尚佛教,傅上书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著为宗,无相为因,涅槃为名。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人间天上,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皆禀六斋。”
书进,诏遣至。帝问:“从何而来,师事何人?”
答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乐。”
翌日,武帝请讲《金刚经》,傅才升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
帝愕然,傅曰:“陆下会否?”
答曰:“不会。”
一日,傅讲经次,帝至。众皆起,傅端坐不动。众曰:“圣驾临此,何不起?”
傅曰:“此地若动,一切不安。”
太建元年(五六九),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傅曰:“嵩公兜率待我,不可留也,四月二十四日趺坐而终。”著有《心王铭》传世。临终时对弟子说:“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
布袋则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世莫详其氏姓,但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和尚。常手持锡杖,身背布袋,出入聚落、田野间,后面有十八个小儿竞逐云。见醯醢鱼菹物,辄乞入口,余投袋中,至阛阓处,开袋尽取撤下,请众观看。常以纸包屎物示人说:“这个兜率内院的。”
乞食所至,酒庐屠肆,皆恣其饮啖。遇雨,晨起曳高齿木履,竖股卧大桥上,是日必睛。遇睛,系草履疾走,是日必雨。抵闽,有陈居士者馆遇甚欢。及游两浙书喝于门口:“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清洁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至四明,与郡人蒋宗霸游,往来甚密。一日与浴长汀溪中,使蒋揩背,忽师背上有四目,炯然光彩,惊作礼曰:“和尚是佛也。”师曰:“勿说,吾与汝相聚三四载,可谓大有因缘,吾当去,汝勿忧也。”
贞明三年(九一七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岳林寺,庑下磐石上。邦人建塔于封山之原,其山皆岩石,石之洼穴,皆师之遗迹。
晋天福初,莆田县令王仁煦,遇和尚于江南天兴寺;后又遇于福州官舍,出怀中圆封书,诫王曰:“我七日不来,则开看。”王如诫,开圆封,内诫曰:“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世人皆不识。”后书九字云:“不得状吾相,此即是真。”至是乃知和尚为弥勒也。
宋绍兴问,岳林寺住持圆明为新造封山塔亭。冯斯道等又施四围群山,为增广基地。崇宁三年(一一0四年)住持昙振募捐建阁寺后,塑像于阁内。天下佛寺山门供师像,肇始于此。
如傅翕事梁武帝,著《心王铭》,此与弥勒善交游望族,修唯识观,似有相同之处。布袋和尚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慈心观的体现。
- 上一篇:81.故道白云
- 下一篇:五大菩萨 第二章 文殊菩萨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观」离「瞋念」
- 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曹溪一觉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简和尚的故事
- 菩萨的化身
- 算命与改运的故事
- 一个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紧去做吧!
- 鹦鹉婆罗门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伤害
- 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济公和尚重建净慈寺的神话传说
- 缺点的功德
- 菩萨与鸟窝
- 伪善世界不可信
- 恶妇害婆终害己
- 同样供养跛脚修行人,善人得金银,恶人得毒蛇
- 文殊菩萨仗剑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忏》的神奇来历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译文、寓意
- 鸽王自救,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点
- 道信大师倒插柏的传说
- 武则天、献明肃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断,只会犯下可笑的错误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