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 又略称《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概论之作,全文篇幅不长,只有一万一千字左右,但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详情]
《大乘起信论》的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第四篇:对于一般人再次说明如何建立学佛的信心与学佛的方式
以上第三篇「解释分」,以下第四篇「修行信心分」。
第一章:四种信心
以下说「修行信心」〔[1]〕
在对大乘佛法的真实义理的详细解说之后,应该要再度劝说众生来相信佛法,相信佛法中的四个重点,其一为心「真如」法为世间「根本」真相应乐亲近之,其二为「佛」有无量功德定救众生众生应常亲近之求证佛境,其三为佛「法」为真实真理若能奉行定有大利益应常修行之,其四为「僧」为正在修行之善知识应亲近之学如实行。
第二章:五种法门
以下说「修行五门」〔[2]〕
除了劝说众生相信佛法之外还有五种修行法门应请众生如实修行,即佈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五种,禅定为止,智慧为观,禅定智慧合为一种。
第一节:佈施修行功夫法门
「施门」者,以无始来无明造作皆成我法二执,在执受缠,不得解脱,以心意识力量束缚众生辗转轮迴,佈施法门藉由与他在众生心意识互动,卸除法我二执,自获解脱,当其他众生有所需求于我所拥有之财物者,捨之,当他人有所恐惧畏佈者,助之,当他人有智慧困顿者,告知之,且不以告知得受他人恭敬之我执为此告知之目的,若企求恭敬,则复入执著造业辗转轮迴,一切佈施唯为去障自利,增长菩提智慧,开显真如法性。
第二节:持戒修行功夫法门
「戒门」者,一切现象世界有种种可欲可乐之事,实皆我法二执之无明薰习造业因缘,修行者皆应捨之,故以随事境而来之时而戒之,就出家众而言,应减少外务诱惑机缘,宜离群寂居亟修苦行,不应轻忽如来禁戒。
第三节:忍辱修行功夫法门
「忍门」者,一切外人所加诸于己之价值评论,皆为种种因缘果报之必然来去,不应起念相应待之,宜随来随扫,愈是情节严重的恶语相向愈是证道助力因缘,愈是恭敬有加之礼讚,愈是障道因缘,以易激起名利贪念心故,应忍之不予回应,方是善法。
第四节:精进修行功夫法门
「进门」者,为除却历劫诸苦,应勤修功德,远离诸苦,于修行中,因诸业障现前障碍信心之时,更应发大誓愿,勇猛精进,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常不休废,以免障碍成熟善业消退。
第五节:禅定智慧修行功夫法门
以下说止观修行功夫法门。〔[1]〕
禅定智慧修行法门即止观法门,此止观合为一门,以动静二相一相故。「止门」者论于坐禅的方法与其所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之道,「观门」者以理性智慧生活的学佛方式。止者止息一切心意识所染之诸现象世界一切种种相状对心意识所起之无明薰习力者,观者观察因缘生灭现象一切染法本来是空而生智慧心灭一切障者。此二门同时修习以观助止以止行观渐渐成熟得大利益。
坐时修止念想皆熄心若驰散当即摄住,此心意识实作经验中事,坐起随顺修观,于一切行中念念伺服,如此将使意识逐渐猛利,消伏烦恼,随其利根增长,渐体法界一大缘起我与众生众生与佛皆一体事项在于一众生心中,此时得生更大智慧,得有大功德转众生痴迷故。
于止观功夫修习过程中,必发智慧得大利益,唯因无明薰习业力尚未消尽,于境界中亦起邪执,于心意识中易见诸异相,于能力中易生辩才,种种事项皆复起人我法执激起贪念诸事,此时应仍正观心意识,知其一切种种皆仍虚妄现象而不受诱染,否则堕入未得终极佛境之外道氛围中障碍成佛功德。
于修习止观进程中所必然生起的生命现象中之种种变化,乃生命结构变化中事,修行者因贪念执著,起种种名利好胜心,皆非真正真如境界,修行者宜自我察伺己心念头之染执而予制止,否则即入外道境界。
止观法门精勤修习者只要能不起傲慢执著其必得种种利益,为诸佛护念、不受恐怖、不受惑乱、远离毁谤、没有疑惑、信心增长、远离忧悔、捨弃骄傲、没有烦恼、不受惊动。
此止观法门乃止观并修,若人修止弃观,易起懈怠,唯见自己,不见众生,不欲助人,非大乘法,此时应再勤修智慧观门,从中见出世间一切逸乐之事皆非真实,一切众生皆受无始来苦,且不觉知,如此而生大智慧发大誓愿行种种善行功德渡一切众生为念,依于此念此行而方有真正终极成佛境界之可以企及者。须知止观二门必缺一不可,因众生业障本不坏失,唯除灭淨尽,方得不退转,否则于一切境界中皆有无明薰习障道因缘,随时都有堕落之可能。
修行者于此一世界修证佛法之时,若畏惧信心不够,不能持续,则有淨土法门,专意念佛,得生该世界,时见诸佛,令信心不退故。
第五篇:对所有人说明以起信论所述佛法修学的好处
以下说「劝修利益分」〔[2]〕
大乘法门已尽说如上,如有众生欲习佛法,则依此论必成正果,如有众生得闻此论不生怯懦,则必为能发扬佛法之大境界人物,假使有人于一吨饭时间的长度认真思考此论所述之佛法,则其功德过于已以佛法佈施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者,假使有人于一日一夜中实行此论之所述诸善法,则其功德称说不尽,若有众生毁谤此论,则其罪业苦果将经无量劫。
此论所述正义,一切如来依成正觉,一切菩萨缘入佛智,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以此论正义而得成佛,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讨论:
为何修习《大乘起信论》佛法会有如此多的大利益?说利益者实非利益,只是回归生命真象而已,生命主体在无明业染中之一切构作其实皆是虚妄构作,因其虚妄,现象世界中的诸欲乐之事其实皆有背后的无穷苦果,只众生于薰习境中而不自觉,如能得闻佛法,知虚与实,而能改变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认识,而能由迷转悟,开始修习,则终有成佛之可能,在成佛历程中,现象世界之虚妄相将逐一消灭,虚妄现象中之任何福报实皆亦仍虚妄,无论有多少利益皆非真利益,皆将还灭,在其还灭境中所见之真境界才是真利益,当实者与虚者对照之时,任何功德皆显现无穷广大相,虚相境界无论多麽庞大亦仍只是虚相,一念心入真如胜过世间一切荣华富贵相。《大乘起信论》正是教导世人由迷转悟之论著,有能真心了悟者,其对生命之价值岂是可以计数之量,故而利益无边。
结语:
本文就《起信论》全文进行了作者自己的理解与诠释,建构了作者自己的《起信论》哲学问题意识及其解答,尚未对佛学史上各家《起信论》义学讨论之观点进行比较,此实作者自已于中国哲学史及佛学史研究历程中的一个阶段性工作,虽有挂一漏万之失,却亦为一大缘起中之必要历程,谨述如上。
- 上一篇: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
- 下一篇:关于《大乘起信论》,他的批评是否不当?
- 地藏经注音版
- 无量寿经注音
- 妙法莲华经全文
- 《心经》诵读、读诵的步骤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译文及释意
- 地藏经原文
- 楞严经白话文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及回向仪轨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
- 普贤行愿品原文
- 药师经原文
- 金刚经注音版
- 妙法莲华经注音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注音版
- 无量寿经原文
- 楞严经注音
- 金刚经原文
- 圆觉经原文
- 无量寿经原文
- 妙法莲华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 楞严经全文
- 普贤行愿品注音版
- 《心经》全文-心经全文注音及译文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文
- 普门品仪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完整仪轨
-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 华严经原文
- 无量寿经全文
- 地藏经解释-地藏经全文白话解释
- 心经注音版
- 维摩诘经原文
- 十善业道经原文
- 心经的作用和好处,心经有什么作用?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
- 佛说阿弥陀经原文
- 《心经》全文、心经译文解释
- 无量寿经白话文
- 金刚经译文
- 圆觉经讲的是什么内容?圆觉经概说
- 《大宝积经》共有多少卷,是谁翻译的?
- 楞严经是怎么来的?楞严经的由来故事
- 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 念地藏经期间总做噩梦,这是为什么?
- 《华严经》是怎么来的,是谁从龙宫带出来的?
- 念经时,可以跟着文字去理解内容,感受景象吗?
- 《六祖坛经》的四种版本
- 维摩诘经主要讲了什么?
- 华严经是大乘经典吗,有哪些汉译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坛经》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经》偈颂:人生在世间,应实行善德的讲解
- 百佛名经注音版
- 增一阿含经是谁翻译的,多少卷,讲什么?
- 《华严经》偈语“汝等众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莲华经是谁说的?
- “空”与“色”相依相存,无有差异
- 《法华经》的四安乐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经·智者品》偈颂:智者不为得失心动
- 《维摩诘经》的汉译本与注疏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谁翻译的?心经译者玄奘大师
- 佛语法门经注音版
- 法华经是谁翻译的?妙法莲华经译者鸠摩罗什介绍
-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是通途菩提心还是净土菩提心?
- 《法句经》偈颂:此心难觉察,随欲望流转的解读
- 《心经》的大智慧
- 圆澄禅师翻跟斗作礼讲《金刚经》
- 《父母恩重难报经》提倡孝道的偈语
- 《六祖坛经》中的两处“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说菩萨行五十缘身经注音版
- 大方等如来藏经注音版
- 如何拥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烦恼自然无
- 《法句经·心品》偈颂:飘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讲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经典?
- 莲池赞的全文及拼音
- 华严经有几个版本?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
- 菩萨生地经注音版
- 从《坛经》片段,瞻仰学习六祖大师的嘉言懿行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
- [佛经故事]迦旃延尊者度贫女,布施的功德可以越渡贫穷的苦海
- [佛学常识]六和敬是指什么?是哪六和?